骨关节及肢体畸形
肢体障碍名词解释

肢体障碍名词解释
1.瘫痪:指肢体运动能力完全或部分丧失,常见于中风、脑损伤等疾病。
2. 运动障碍:包括肢体运动困难、不协调、无力、震颤等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
3. 感觉障碍:指感觉异常或减退,包括触觉、痛觉、温度感觉等,可由神经病变或其他疾病引起。
4. 肢体位置感觉障碍:指肢体位置感觉异常或减退,患者对肢体位置的感知不准确,常见于神经病变或神经系统疾病。
5. 肢体疼痛:指肢体出现疼痛或不适感,常见于骨折、关节炎、神经病变等疾病。
6. 肢体畸形:指肢体生长、发育或形态出现异常,如脊柱侧弯、肢体缺失等。
以上是常见的肢体障碍名词解释,不同类型的肢体障碍症状和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
- 1 -。
先天性骨关节畸形有什么症状?

先天性骨关节畸形有什么症状?
先天性骨关节畸形的症状有哪些呢?这个是很多患者都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骨是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先天性骨关节畸形给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都带来很大的影响,是很容易引起肌肉萎缩发生,对于人体健康来说是很严重的,想要治疗骨关节畸形首先就要知道骨关节畸形的症状,才可以早发现早治疗,那么,先天性骨关节畸形有什么症状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局部畸形
1、肢体成形不全。
肢体一部分或全部未能全部发育成形,可分为三种:
(1)、横向成行不全:常见的有先天性截肢,轻者手指缺少,重者可发生整个肢体缺少。
(2)、纵向成行不全:肢体纵轴缺少。
先天性骨与关节畸形
(3)、中段缺少:如海豹肢等。
2、肢体分化不全:肢体基本部分已经形成,但最后发育不完全,如并指、先天性上桡尺关节融合等。
3、肢体重复畸形:由于肢芽外胚层损伤引起肢体分裂,如重复拇指、重复小指畸形。
4、肢体过度生长:肢体部分或全部体积不成比例增大,如巨指症。
5、肢体发育不良:整个上肢或上肢部分发育不完全,如短指畸形。
6、狭窄环综合症:为先天性环状挛缩带,又称streeter氏带,常发生在上下肢。
全身畸形
由于发育障碍、遗传、代谢异常等引起,常见的有软骨发育不良、软骨发育不全,多发性骨软骨外生骨疣,粘多糖病,抗D 佝偻病等。
以上就是介绍的先天性骨关节畸形的症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先天性骨关节畸形由于发育障碍,遗传,代谢异常等引起的,所以是一定要及时的发现,及时的治疗是不可避免的,治疗的时候最好是能够选择正规的医院,接受专业的方法治疗,才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
石膏外固定术的详细操作步骤

石膏外固定术的详细操作步骤1. 石膏固定术是重要的运动系统固定方法。
2. 石膏固定术的主要作用是将肢体保持在某一特定位置。
3. 主要用于骨关节损伤或疾病的治疗,以及肢体畸形的矫正。
4. 主要分为石膏托、石膏床和石膏管型。
5. 各部位石膏固定要求各异,一般应将肢体固定于功能位。
6. 应注意保护骨突,防止压疮。
7. 石膏固定后应注意观察肢体情况,必要时拆除或更换石膏。
石膏外固定是利用脱水硫酸钙粉末具有吸水性强,塑形性高,少弹性的特点,吸水后能还原成坚硬的固定,目前广泛用于骨科外固定术。
一、适应证1. 骨折与脱位的固定。
2. 骨与关节结核的治疗。
3. 骨与关节炎症的固定。
4. 矫形手术后的应用。
5. 畸形的预防与矫正。
6. 矫形器械的准备。
7. 战伤的临时处理。
8. 整形外科皮瓣术后临时固定。
9. 石膏模型的制备。
二、禁忌证1. 确诊或可疑伤口有厌氧菌感染者。
2. 进行性水肿患者。
3. 全身情况恶劣,如休克患者。
4. 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患者、孕妇、进行性腹腔积液患者禁用大型石膏。
5. 新生儿、婴幼儿不宜长期石膏固定。
三、术前准备1. 术前医患沟通签署操作同意书。
(1) 必要性:①固定骨折;②减少骨折部活动给患者带来的痛苦;③预防骨折断端移动造成的周围血管、神经、肌肉、软组织的二次损伤。
(2) 风险:①麻醉意外;②固定效果可能不理想,需要再次采用其他治疗方式;③术后必须仔细观察患肢,并有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以及患肢坏死的可能,必要时需要松开石膏,甚至切开减压。
2. 医生和患者准备:①检查患者肢体皮肤情况、肢体肿胀情况、肢体远端血供;②协助患者脱去外衣,暴露打石膏的肢体、清理患者肢体、去除肢体上的油污、血迹等;③根据不同部位决定所需石膏的层数、测量所需石膏长度、准备相应长度的内衬棉垫。
3. 器材准备:口罩、帽子、手套、治疗盘(络合碘、棉签、胶布、无菌纱布、局麻药),石膏、水桶、绷带、棉垫。
部分骨折定位时需要麻醉物品。
骨折的专有体征

骨折的专有体征(1)畸形长骨骨折,骨折段移位后,受伤体部的形状改变,并可出现特有畸形,如Colles骨折的“餐叉”畸形。
(2)反常活动在肢体非关节部位,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端接触及互相磨擦时,可听到骨擦音或摸到骨擦感。
以上三种体征只有发现其中之一,即可确诊。
但未见此三种体征时,也可能有骨折,如青枝骨折、嵌插骨折、裂缝骨折。
骨折端间有软组织嵌入时,可以没有骨擦音或骨擦感。
反常活动及骨擦音或骨擦感两项体征只能在检查时加以注意,不可故意摇动患肢使之发生,以免增加病人的痛若,或使锐利的骨折端损伤血管、神经及其它软组织,或使嵌插骨折松脱而移位。
骨折的其它体征(1)疼痛与压痛骨折处均感疼痛,在移动肢体时疼痛加剧,骨折处有直接压痛及间接叩击痛。
(2)肿胀及瘀斑因骨折发生后局部有出血,创伤性炎症和水肿改变,受伤一、二日后更为明显的肿胀,皮肤可发亮,产生张力性水疱。
浅表的骨折及骨盆骨折皮下可见瘀血。
(3)功能障碍由于骨折失去了骨骼的支架和杠杆作用,活动时引起骨折部位的疼,使肢体活动受限。
以上三项可见于新鲜骨折,也可见于脱位、软组织损伤和炎症。
有些骨折,如嵌插、不完全骨折,可仅有这些临床表现,此时需X线照片检查才能确诊。
1)畸形:骨折段移位可使患肢外形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缩短(2)异常活动:正常情况下肢体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3)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后,两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产生骨摈音或骨擦感以上三种体征只要发现其中之一,即可确诊,但未见此三种体征者,也不能排除骨折的可能,如嵌插骨折、裂缝骨折。
2)一) 局部畸形骨折移位时,受伤局部的形状发生畸形改变。
主要有以下几种畸形:1.成角畸形:骨折远端偏离原来纵轴者。
2.短缩畸形:骨折在纵轴方向缩短者。
3.旋转畸形: 骨折远端向内或向外旋转者。
4.内外翻畸形:指关节部骨折端向内或向外成角变位者。
除上述畸形之外,不同部位尚可出现特定的畸形,典型体征或强迫性特殊体征。
大骨节病防治知识

大骨节病防治知识一、什么是大骨节病大骨节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地方性、多发性、对称性、变形性骨关节疾病。
大骨节病发病主要在儿童期以,儿童的四肢骨关节透明软骨的变性与坏死以及继发的骨关节炎为最早改变。
严重病例可致矮小畸形、终生残废。
二、大骨节病流行史大骨节病最初(1849年)由俄国的界标师尤林斯基在远东贝加尔地区乌洛夫河流域发现并作了报导其。
后,俄国哥萨克军医卡辛对病区进行了调比查较,详细地对这种病进行了研究。
为纪念最早发现和研究该病的卡辛和贝克夫妇,从1906年始国际上称这种病为卡辛—贝克氏病。
三、大骨节病流行分布大骨节病主要分布在我国境内的川藏到东北的狭长地带14上个的省区,延长波及西伯利亚东部和朝鲜北部少数地区,世界其它地方没有大骨节病。
四、大骨节病是怎样引起的大骨节病真正病因尚未阐明,当前国内外主3要种有病因学说。
(一)生物地球化学说最初由原苏联学者提出,认为本病由一种或几种元素过多、不足或不平衡所引起。
早期曾认为与水、土钙少及锶多、钡多有关,后来又主张因病区水土和主副食中含磷、锰过多而致病,这些都未能在实验研究中找到确切证据。
我国科学家发现大骨节病与环境低硒有密切关系:①我国病区分布与低硒土壤地带大体上一致,大部分病区土壤硒总量在0.15mg/kg以下,粮食硒含量多低于0.020mg/kg。
②病区人群血、尿、头发硒含量低于非病区人群,病人体内可查出与低硒相联系的一系列代谢变化。
③病区人群头发硒水平上升时,病情下降。
④补硒后能降低大骨节病的新发率,促进干骺端病变的修复。
但也有一些重要事实不支持低硒是本病的病因:①有些地区低硒,并不发生大骨节病,有些地方硒并不很低,却有本病发生。
②补硒后不能完全控制本病的新发。
目前,比较多的人倾向于认为低硒只是本病发病的一种条件因素。
(二)真菌毒素说认为病区谷物被某种镰刀菌污染并形成耐热的毒性物质,居民因食用含此种霉菌污染的食物而得病。
真菌霉素说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①在流行病学上如何解释病区近距离灶状分布问题,用温度、湿度、粮食收割贮存条件等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骨科常见先天畸形

术前双足畸形正面、背面观
术后三年半正面观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儿童骨科常见畸形,发病率平均约为 1‰,男女性别之比约为 2:1,双侧发病者约占 50%。本病的病因尚未清楚,其中目前最 具有代表性的学说有:1、神经肌肉学说; 2、原始骨基发育异常学说。其他学说有遗传学说、宫内机械压迫学说等。
疗效评价: 1.Garceau 评价标准 优:足形态正常,踝关节活动好; 良:前足轻度内收,踝关节活动好; 可:足跟部有较明显内翻; 2.新华医院推荐评价标准: 优:足形正常,能踏平,行走不疼,踝关节活动好; 良:畸形基本矫正或遗留前足轻微内收,前足轻度内收,足能踏平,行走不疼,踝关节活动轻受限; 可:畸形明显改善,遗留畸形无须手术,踝关节活动受限; 差:需再手术性瘫痪后遗症 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或隐性脊柱裂合并脊髓栓系症)之马蹄足 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
历史回顾: 公元前 4 世纪 Hippocrates 最早记载 1842 年,跟腱延长 1857 年,骰骨部分切除 1872 年,距骨手术 1890 年,跖侧松解、跟腱延长、跟距关节松解手术 1957 年,陆裕朴教授认为,该病的病理基础是足部肌力不平衡,并提出了“ 早期手术、重建动力性肌力平衡”的新的治疗方法。 1971 年,Turco 经过研究认为,该病的病理基础是跟骨围绕距骨发生旋转移位,在距骨下呈内翻畸形,并创立了著名的“后内侧软组织松解术”。 1977 年,Makay 经过研究认为,距骨三维轴上的畸形是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主要病理基础。1982 年报告 Makay 手术。 1985 年,Simons 在 Turco 和 McKay 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距下完全松解术”(Completely subtalar release)。
多(并)指畸形[Polydactyly]
肢体残疾

枣庄市立医院骨科
ZAOZHUANG MUNICIPAL HOSPITOL ORTHOPEDICS
三、常见肢体残疾的康复训练
偏瘫的康复训练
定 义
偏瘫是指因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
瘤等原因所导致的以半侧肢体运动障碍为主
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残疾,同时可伴有失语、 失认、情绪低落和视物不全等症状。
枣庄市立医院骨科
主要致残原因类别,其他外伤因素致残率最高;骨关节病和脑血管
疾病逐渐成为我国15~59岁肢体残疾人群的主要致残原因.
枣庄市立医院骨科
ZAOZHUANG MUNICIPAL HOSPITOL ORTHOPEDICS
肢体残疾的预防
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中有关肢体残疾 的调查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和研究显示: 我国有肢体残疾2412万人,所占比重居各类残疾的第一位. 我国肢体残疾前五位致残原因及构成比依次是: 脑血管疾病(20.1%),
二、肢体残疾
定义
肢体残疾,是指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
功能损伤造成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 (瘫痪)、畸形等而致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 的丧失以及活动受限或参与的局限。
简称:肢残( physical handicapped)
枣庄市立医院骨科
ZAOZHUANG MUNICIPAL HOSPITOL ORTHOPEDICS
肢体残疾的康复
枣庄市立医院骨外科 姜建军
枣庄市立医院骨科
ZAOZHUANG MUNICIPAL HOSPITOL ORTHOPEDICS
目录
一、概述
二、肢体残疾:
定义、分级、原因、预防
三、常见肢体残疾的康复
枣庄市立医院骨科 ZAOZHUANG MUNICIPAL HOSPITOL ORTHOPEDICS
长期卧床病人肢体畸形的预防

长期卧床病人肢体畸形的预防应了解每位病人所保持的体位及其关节固定在一定位置的原因,否则肢体可因承受异常应力和姿势,而发生畸形,常见的畸形有以下四种:1.足下垂畸形:足下垂或称垂足畸形,长期卧床或瘫痪的病人,如果忽略了踝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同时不注意长期处于跖屈状态,则小腿前面的背伸肌肉受牵拉变长,后面的跖屈肌肉相应短缩,关节孪缩,导致足下垂畸形,不能行走.为此,可用预防垂足板托起.如用沙袋预防垂足时,沙袋高度需能支托全部足掌,否则足的前部仍向跖侧屈,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有指导和帮助病人,每日数次注定和被动活动踝关节,以维持局部肌张力,避免肌萎缩和关节僵直.2.膝关节屈曲畸形:如果长期卧床时习惯于持续腘窝部垫枕屈曲膝关节,或因治疗需要被迫采取屈膝位,易发生大腿后面的腘绳肌挛缩,而导致膝关节屈曲畸形.预防方法是,如不影响治疗,应每天数次把腘窝部垫枕拿开,膝关节作伸屈活动.3.髋关节屈曲畸形:长期仰卧于软床,由于重力作用臀部下陷,或长期半卧位,而使髋关节处于屈曲位,都可造成大腿前部屈髋肌短缩,而后伸肌拉长无力,导致髋关节屈曲畸形.发生这种畸形,起床后病人不能直立.骨科病人卧床时间长,且大多数取仰卧位,所以严禁用软床,应用硬板床.另外,在不影响治疗的同时,练习髋关节活动,以增加肌力和维持肌平衡.4.肩内收畸形:长期卧床病人大多依赖性强,有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由别人代替完成.因此,肩/臀部活动一般都较少,肌肉发生某种程度的废用性萎缩.此外,病人仰卧时,习惯将两臂置于身体两侧,双手放于腹部,使肩部内收.这样容易导致胸大肌等肩内收肌挛缩,出现肩内收畸形.应帮助仰卧的病人,使他们的两臂外展,并将前臂用枕垫起,不使后伸.在不影响治疗的同时,加强自护训练,培养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尽量由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梳头.扣背后的纽扣,或拉住床头栏杆向床头移动身体,进行功能锻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病理
• 发病原因迄今仍不十分清楚。经研究已注意到遗传 因素;髋臼发育不良及关节韧带松弛;以及胎儿在 子宫内胎位异常,承受不正常的机械性压力,影响 髋关节的发育等引起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 出生时婴儿关节囊较松弛,但无其它解剖异常情况, 生后发生髋臼变浅,方向朝向后上,关节囊和髋臼 软骨组成的盂唇增厚、内翻;股骨头发育迟缓、小, 骨股颈前倾角增大,晚期关节囊被牵位、增厚、变 形、粘连、髂腰肌、内收肌、腹直肌等出现挛缩。
• 1-3岁:对一部分轻型患儿,仍可使用带蹬 吊带法治疗。若使用4-6周后不能复位者, 可改用手法整复,石膏固定法。
• 4岁以上:此时脱位程度加重,骨与软组织的 继发改变也较严重,手法整复难以成功,应 采用手术治疗。行沙尔特骨盆截骨术。股骨 颈前倾角大于45°者应加作股骨旋转截骨术。
• 成人:成人可考虑作查理骨盆内移截骨术。 如果一侧髋关节脱位程度较高,经牵引未 能下移,伴严重疼痛,且影响生活者,可 行股骨转子下截骨术来改变负重力线,改 善症状。
块内; • CE角减小,申通(shenton)线不连
• 髋臼指数:从髋臼外缘向髋臼中心连线 与Y(两侧髋臼中心连一直线称为Y线) 线相交所形成的锐角,称为髋臼指数, 正常值为20°~25°。
Y
• 帕金(perkin)方格:两侧髋臼中心连 一直线称为Y线,再从髋臼外缘向Y线做 一直线(P),将髋关节划分为4个象限, 正常股骨头骨骺位于内下象限内。
• CE角:也叫中心边缘角,即股骨头中心 连线的垂线与髋臼外缘-股骨中心点连线 所形成的夹角。正常为20°以上。
• 申通(shenton)线:即股骨颈内缘与 闭孔上缘的连续线。正常为平滑的抛物 线,脱位者此线中断。
治疗
• 1岁以内,使用带蹬吊带法。生后8-9周, 发现髋关节有半脱位或脱位,可使用带蹬 吊带6-9个月。仅限制髋关节的伸展活动, 其他活动均不受限。除个别髋关节内有阻 碍复位因素外,绝大多数患儿都可达到复 位治疗,亦不会发生股骨头无菌坏死。也 有用连衣袜套法及外展位襁褓支具法,维 持4个月以上。
骨关节及肢体畸形
海南医学院
刘洪波
第一节 概述
• 骨关节及肢体畸形:由于遗传、后天发育、 损伤、疾病等多种原因,造成骨关节及肢 体缺陷、缺如、变形,引起外观畸形及或 功能障碍的疾病。
• 分型:先天性畸形、后天获得性畸形
病因病理
• 先天性畸形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遗传因素 (2)妊娠影响
• 后天获得性畸形
(1)产伤 (2)不良习惯 (3)环境因素 (4)疾病的因素 (5)创伤 (6)不明因素
于屈曲位,不能伸直。 4.患者肢体短缩。 5.牵拉患者下肢时有弹响声或弹响感,有时患者会哭闹。
(二)脱位期
患而一般开始行走的时间较正常而晚。单侧脱 位时,患儿步态跛行。双侧脱位者,站立时骨盆前 倾,臀部后耸,腰部前凸特别明显,行走呈鸭行步 态。患者仰卧位,双侧髋、膝关节各屈曲90°时, 双侧膝关节不在同一平面。推拉患侧股骨时,股骨 头可上下移动,似打气筒样。内收肌紧张,髋关节 外展活动受限。
• 巴洛Barlow(“弹出”)试验:在上述的 体位,使髋关节逐步内收,检查者用拇指 向外、后推压,若股骨头自髋臼脱出,可 听到或感到一“弹跳”。当解除推压力时, 股骨头可滑回髋臼内,亦可出现“弹跳”, 即为阳性。阳性结果表示有可能脱位,目 前还未脱位,应诊断为不稳定髋。
• 蛙式外展试验:患儿仰卧,两侧髋、膝屈曲, 大腿外展、旋外,两腿分开,正常大腿和膝 关节外侧可触及床面,而患侧则不能,即为 阳性。提示髋外展活动受限,若是单侧阳性 更有价值。
临床表现
(一)站立前期 新生儿和婴儿临床表现较轻,症状常常不明显。主要特点是 髋臼发育不良,活关节不稳定。往往不能引起家长的注意。 如果发现有下列体征时应视为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可能。
1.两侧大腿内侧皮肤皱褶不对称,患侧皮皱加深增多。 2.患者会阴部增宽,双侧脱位时更为明显。 3.患者髋关节活动少,活动时受限。蹬踩力量较健侧弱。常处
Trendelenburg征(单足站立试验)呈阳性:在 正常情况,用单足站立时,臀中、小肌收缩,对侧 骨盆抬起,才能保持身体平衡。如果站立侧患有先 天性髋关节脱位时,因臀中、小肌肉松弛,对侧骨 盆不但不能抬起,反而下降。
其他特殊检查方法
• 奥特拉尼Ortoani(“弹进”)试验:新生儿仰卧 位,助手固定骨盆。检查者一手拇指置于股内侧 上段正对大转子处,其余指置于股骨大转子外侧。 另一手将同侧髋、膝关节各屈90°,并逐步外展, 同时置于大转子外侧的四指将大转子向前、内侧 推压,此时可听到或感到一“弹跳”,这是脱位 的股骨头通过杠杆作用滑入髋臼而产生。即为阳 性,就可诊断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因新生儿哭闹、 乱动或内收肌挛缩时,该体征可能变化为阴性, 但并不能排除脱位的存在。
诊断
• 骨关节及肢体畸形是诊断的主要线索; • 结合病史:妊娠史、生产史、既往史; • 其他临床症状、体征 • X线检查
治疗
• 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纠正。
第二节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hip):是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是 髋关节先天发育异常与某些附加因素导致 股骨头脱出髋臼之外。
• 望远镜试验(套叠征):检查者一手握住 大腿远端或膝关节,另一手拇指和其余四 指置于腹股沟处固定骨盆,令髋关节处于 内收位,在屈曲或伸直位推、拉患肢时若 有活塞样异常活动或感觉,为阳性。
X线表现
• 股骨头脱出髋臼,向外上方移位; • 髋臼变浅变小,即髋臼指数增大; • 帕金(perkin)方格显示股骨头不在内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