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延河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_任宗萍
延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蚀效应分析

Xi n xa 一,Ya g Q n e eHo g i n i k ,L u h n a pn h n i a g G o e iR i,Z a gXio ig ,C e gL n ,P n u w i
r m h m g s o h a e i d. T n we us d t e CSL d lt ac ae s i ls mo n fe ey fo t e i a e ft e s me p ro he e h E mo e o c lult ol o sa u to v r
措 施 在 19 97年 减 少 土 壤 侵 蚀 量 9 6万 t在 2 0 , 0 6年 减 少 土 壤 侵 蚀 量 6 8万 t考 虑 2 0 2 ; 0 6年 降 雨 特 征 不 同于 研 究 区 多 年降雨特征 , 照 20 按 0 6年 降 雨 特 征 计 算 , 新 增 水 土 保 持 措 施 在 2 0 则 0 6年 减 少 土 壤侵 蚀 量 10万 t 研 究 结 果 可为 4 。
A bsr c Th s su y c le t d t e d i r c p tto a afo 35 g ug si h e id o 5 o2 0 , ta t i t d ol ce h al p e i iai n d t r m a e n t e p ro f1 3 t 0 6 y 9
2 1 年 8月 00
8 4):3 1 ( 1— 9
中 国 水 土 保 持 科 学
Sc e c f S l nd W a e ns r a i n i n e o o Ia t r Co e v to
延河综合治理的几点思考

延河综合治理的几点思考延河是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靖边县天赐湾,流经我市安塞、宝塔、延长3个县区,全长287公里,境内流域面积732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0%。
流域内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5.3%,经济总量占全市的28%,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的46.2%,是延安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核心区域。
标签:综合治理存在问题思考1、存在问题1.1是防洪标准低。
按照国家防洪标准,延安城区应为50年一遇,国家级重点文物古迹堤段应为100年一遇。
但目前延河堤防少,标准低,无堤河段占干流河长的87%,延安城区防洪标准低于30年一遇,安塞、延长县城及沿线乡镇、3个市级工业园区均低于20年一遇。
历史上延河曾多次发生洪灾,1959年到2014年的56年间共发生18次流量超过1000立方米/秒的洪水,尤其是1977年7月特大洪水,延安城区大部分被淹没,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2是水资源短缺。
延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75立方米,仅为全省的28%、全国的17%。
近年来延河径流量逐年减少,年径流量由2002年的1.5亿立方米减少到2015年的2900万立方米,2015年平均流量不足1立方米/秒,枯水期甚至出现断流。
水资源开发难度大、成本高,开发利用率不足20%,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需求。
1.3是河床淤积严重。
延河流域属极强烈侵蚀区,河流泥沙含量大,多年平均输沙量3124万吨。
王瑶水库自1972年建成运行以来,已淤积库容1.35亿立方米,占到总库容的三分之二。
延安城区段河道近五年淤积厚度达1.5米,部分河段达到2米以上。
1.4是水环境状况差。
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并存,沿线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少,多数河段水质为五类或劣五类。
由于延河流域存在上述一些问题,延河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2、规划建设内容延河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坚持上游涵养、中游治污补水、下游保护的治理思路,统筹推进库坝、堤岸、河湖、湿地、河滩公园、水保生态等综合治理,建设防洪安全、供水保障、绿色生态、人水和谐、历史人文的美丽延河,打造延河经济带、产业带、城镇带、生态带、景观带,营造优美舒适的宜居环境,进一步提升革命圣地和优秀旅游城市形象,促进延河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千河流域近50年降水变化特征及对径流量的影响

千河流域近50年降水变化特征及对径流量的影响万红莲【摘要】Based on the long -term weather observation data,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s of monthly, annual and decennary precipitation along Qianhe Basin in recent 50 years wereanalyzed.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changes of precipitation,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s of water runoff along Qianhe Basin were explored.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decrease of precipitation was themost direct and most main reason for the reduction of water runoff along Qianhe Basin, and human activity also had a certain influence on it.%以渭河左岸较大支流千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长期气象观测资料,就不同时间尺度(包括月、年、10年)降水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合降雨量变化的分析结果,对流域径流量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指出降水减少是千河流域径流量减少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此外,人类活动影响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年(卷),期】2011(023)003【总页数】4页(P120-122,125)【关键词】千河流域;降水;变化特征;径流量;人类活动【作者】万红莲【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陕西,宝鸡,7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大量研究表明我国年降水量以-12.66 mm的速度减少[1~2]。
延河流域1997-2006年林草植被减洪减沙效应分析

Ab s t r a c t :Th e e f f e c t o f f o r e s t — g r a s s v e g e t a t i o n o n r e d u c i n g lo f o d a n d s e d i me n t f r o m 1 99 7 t o 2 0 06 wa s
3 . H y d r o l o g i c a l B u r e a u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Y e l l o w R i v e r C o n s e r v a n c y C o mmi s s i o n , 4 5 0 0 0 3 , Z h e n g z h o u, C h i n a )
冉大川 , 姚 文 艺 ,吴 永 红 ,李 雪梅 ,吕锡 芝
( 1 .黄 河 水 利 委 员 会 黄 河 水 利 科 学 研 究 院 , 4 5 0 0 0 3 , 郑州 ; 2 .黄 河 水 利 委员 会 西 峰水 土保 持科 学试 验 站 , 7 4 5 0 0 0 , 甘肃庆阳 ;
中图 分 类 号 : S 1 5 7 . 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3 0 0 7 ( 2 0 l 4 ) O 1 — 0 0 0 1 — 0 9
Ef f e c t o f f o r e s t — g r a s s v e g e t a t i o n o n r e du c i ng f l o o d a n d s e d i me n t f r o m 1 9 9 7 t o 2 0 0 6 i n Ya n he b a s i n
Ra n Da c h u a n ,Ya o We n y i ,W u Yo n g h o n g , L i Xue me i ,L v Xi z h i
1952-2008年延河流域降水与径流的变化趋势分析

1952-2008年延河流域降水与径流的变化趋势分析邱临静;郑粉莉;尹润生【期刊名称】《水土保持学报》【年(卷),期】2011(25)3【摘要】利用延河流域控制站甘谷驿水文站流量实测数据及流域内5个县级气象站降水观测数据,分析了1952-2008年间甘谷驿水文站以上延河流域降水与径流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并运用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Sen斜率估计法对延河流域降水、径流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延河流域汛期降水量和径流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和径流量的72%和64%。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径流变化过程基本与降水过程一致,但到了21世纪初期,降水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径流量呈下降趋势。
1952-2008年间流域降水量呈微弱的减少趋势,而冬季降水却以0.18mm/a的幅度显著递增。
甘谷驿站汛期径流量以99.25万m3/a幅度显著降低。
从径流的季节变化上来看,春季降低趋势不显著;夏秋两季径流分别以83.83万m3/a和26.16万m3/a的幅度显著减少;而冬季径流以15.62万m3/a的幅度显著增加。
虽然相关分析表明降水变化与径流变化有较好的相关关系,但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不容忽视。
【总页数】5页(P49-53)【关键词】延河流域;降水;径流;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Sen斜率估计法【作者】邱临静;郑粉莉;尹润生【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凌712100;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早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密歇根州立大学林学系,美国密歇根兰辛488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相关文献】1.开垦河流域近50年降水、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J], 田乐;姜芸2.龙川江流域近50年气温、降水及径流的变化趋势分析 [J], 何进花;丁文荣3.1954-2009年窟野河流域降水与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J], 苏贺;康卫东;曹珍珍;朱亮4.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延河流域径流影响的定量评估 [J], 邱临静;郑粉莉;尹润生;俞方圆5.四十年来长江流域气温、降水与径流变化趋势 [J], 姜彤;苏布达;王艳君;张强;秦年秀;施雅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延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6 586.38 102 854.16
565.02 30.15 49.95 150.93
16 435.53
93.06
827.19
9.63
339 455.43
82.98
78.66
2 482.83
21.96
7.11
10.26
0
2015 年
61 812.81
表 2 1980 年和 2015 年延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 / hm2
耕地
林地
1985 年
草地
水体
320 085.63 2 331.36 16 228.71 91.98 24.30 5.94
246 355.29 129.96 146.25 73.80 686.25 852.12
2 164.86 74 990.34
延河流域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稀少、侵蚀 强烈、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环境管制区。 由于该地区生态环境形式严峻,国家发布了较多的修 复政策(退耕还林还草等),因此研究延河流域的土地 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对寻找最大改善环境的综合治理 方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利用 1980-2015 年 7 期遥感数据,结合 2000-2015 年的社会经济数据, 揭示了延河流域土地利用时间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分布
积增加了 15 %,建筑用地面积增加了近两倍,但比例很小,未利用地和水体变化幅度不明显;2000 年前后流域内土地利用变
化空间特征存在明显不同,2000 年之前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发生在延安市区,2000 年之后整个流域地区均有不同土地利
用类型的转移;2000-2015 年国家“退耕还林、草”生态修复政策、产业经济生产总值不断上升、人口数量稳定增长、城镇化
近50a延河流域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收稿日期:2016-12-08。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0102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 2016YFA0601500)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6B05414) 。
近50 a 延河流域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分析苗月鲜1,方秀琴1,朱 烨1,王 凯1(1.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摘 要:对延河流域1960~2011年的水文要素从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年内变化以及线性变化趋势4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降水是影响延河流域径流量的主要因素。
径流变化除受到降雨量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气象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降水;径流;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线性变化;延河流域中图分类号:P273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4623(2018)02-0058-03延河流域是黄土高原的典型流域[1-4],众多专家对其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
娄和震等研究了延河流域的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覆被变化,并进一步分析其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国家决策以及其他人类活动是导致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5];李天宏等通过RUSLE 模型分析了延河流域各个时期的土壤侵蚀特征[6];龚时慧等以延河流域内的植被为依据,分析它们对环境的不同响应,对该区的植被恢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7]。
但有关延河流域内降水和径流方面的深入分析相对较少。
本文对延河流域1960~2011年的流域降水量和径流量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径流量对降水、人类活动的响应,期望对流域的农业发展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根据。
1 研究区与数据延河位于黄河右岸、中游区上段的河口镇至龙门段,是黄河一级支流。
处于108°44'E~110°29"E、36°22'N~ 37°18'N,全长285.3 km,流域面积7 723 km 2。
平均坡度为4.3%,河网密度约4.5 km/km 2,西川和蟠龙川以及杏子河等是延河的主要支流。
延河流域径流和输沙周期变化特征的小波分析

2 0 年 8月 08 6 4 :8— 2 ( ) 1 2
中 国 水 土 保 持 科 学
S in e o ola ae n ev t n ce c fS | nd W trCo sr ai o
V0 _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 No. 4
sz swee a p o i t h e r 6. 1 n d 2 e r .T e manpe o o r cp tt n wa e r u ie r p rxmae.T ywe e3, 5, 3,a 3 y a s h i r d frp e iiai s3 y a sd e i o
t h s i i c n a ain c ef in .F rb t te mfo a d s d me tta s ot twa 3 y a s On o t e mo tsg f a tv r t o f ce t o oh sra l w n i i o i n e i n r n p r,i s 2 e r .
摘 要 用 延 河 流 域 甘 谷 驿 站 15- 20 93 00年 实 测 月 径 流 深 和 输 沙 模 数 数 据 和 15 -20 97 00年 月均 面 降雨 数 据 , 用 小 采
波 多 尺 度 方 法 , 析 延 河 流 域 主要 水 文 要 素 的周 期 及 其 变 化 特征 。结 果表 明 : 河 流 域 降 雨 、 流 和输 沙 存 在 着 显 分 延 径
Ri e r td e i g wa ee n lssts .T e mo tl aa o te n lw ,s d me tta s otfo 1 5 v rwee su id usn v lta ay i e t h nh y d t fsr a d o e i n r n p r r m 9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S157; P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852(2012)05-0081-06
河流系统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 的动态系统, 水沙变化是该系统最为活跃的部分。 河 流水沙变化研究为土壤侵蚀和河道泥沙沉积提供了重 要信息, 是河流系统重要的研究内容。 在全球持续变 暖的背景下, 自然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土壤 侵蚀的影响, 乃至黄河流域水沙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 一 个 新 课 题 [1-3]。
图 1 延河流域 1961~2008 年实测降水量 Fig.1 The observed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Yanhe river basin
from 1961 to 2008
Fig.2
图 2 甘谷驿站 1961~2008 年实测径流量 The observed annual runoff at the Ganguyi station
n-1 n
S=ΣΣSgn(xj -xk ) k = 1 j=k+1
其中,
ΣΣ+1
Σ
,
(xj
-xk
)>0
Σ
Sgn(xj
-xk
)
0ΣΣ
Σ Σ
,
(xj
-xk
)=0
Σ
-1 Σ
ΣΣ
,
Σ
(xj
-xk
)<0
S为正态分布,其均值为 0,方差 Var(S)=n(n-1)(2n+5)/18,
当 n>10 时,标准的正态统计量通过下式计算:
对应的时刻便是突变点的开始时间。
双累积曲线是检验两个参数间关系一致性及其
变化的方法。 双累积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同
期内两个变量连续累积值的关系线,它可以用于水文
气象要素一致性的检验、 缺值的插补或资料校正,以
及水文要素的趋势变化及与强度的分析[13]。
3 结果与讨论
3.1 流域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特征分析 河流的径流量与流域降水量密不可分,在不受人类
析了延河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变化原因。 本研究不 仅对该区水土流失治理、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具有重要 意义, 也对分析黄土高原水沙锐减的原因提供一定的 理论支持。
1 研究区概况
延河流域位于黄河中游河口镇—龙门区间,是黄 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靖边县周山,从西北向 东南流经志丹、安塞、延安三市县,于延长县南河沟乡 凉水岸附近汇入黄河。 延河全长 286.9 km,流域总面 积 7 725 km2,主要支流有杏子河、西川、蟠龙川和南川 等。 该流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 多年降水 量 514 mm,年平均气温约 9.3℃。 流域以黄土丘陵沟 壑地形为主,沟壑平均密度为 4.75 km/km2,占 流 域 面 积的 90%, 土壤类型以抗蚀性较差的黄绵土为主,植 被属于森林灌丛草原。 根据近 50 年的实测资料,延河 多 年 平 均 径 流 量 为 2.05×108 m3, 多 年 平 均 输 沙 量 为 0.411×108t。
平均
年 径 流 量/108m3
标准差
变差系数
2.53
1.05
0.4
1.98
0.74
0.3
2.16
0.50
0.2
1.94
0.59
0.2
1.54
0.50
0.2
2.05
0.75
0.3
年 输 沙 量/108t
平均
标准差
变差系数
0.65
0.50
0.8
0.41
0.37
0.6
0.34
0.22
0.8
0.39
0.28
流域 1961~2008 年面平均降水量及其变化如图 1 所示,在整个时间序列中,降水量整体上呈现减少趋 势, 且年均递减系数为-2.34 mm·a-1。 降水量 MannKendall 秩相关系数 (-2.05) 通过信度 95%的显著检 验,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且趋势 显著。 图 2 给出了延河流域甘谷驿站 1961~2008 年的 年径流量系列值及线性拟合关系, 由图 2 可以看出, 整体上呈减少趋势。 径流量的 M-K 检验(-2.46)达到 0.05 显著水平,年平均递减量为 1.97×106m3。 延河流域 甘 谷 驿 站 1961~2008 年 的 年 输 沙 量 整 体 呈 减 少 趋 势
0.6
0.19
0.22
0.8
0.41
0.36
0.6
第5期
任宗萍等:近 50 年延河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83
差为 104.3。 代际间,以 60 年代降水量最大,以后呈现 递减趋势,且 90 年代降水量达到最低。 除 60 年代,降 水量在各年代相差不大; 延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 2.05×108m3,标准差为 0.75。 代际间,同样以 60 年代的平 均径流量最大,以后各年代径流量逐渐减少,且在 2000 年以后达到最低,仅为 1.54×108 m3;延河流域多年平均 输沙量 0.41×108t,代际间流域输沙量呈减少趋势,在 60 年代, 延河流域输沙量最大, 每年的平均输沙量为 0.65×108t,而 2000 年以后每年的平均输沙量仅为 0.19×108t。
第32卷 第 5期 第2051期2年10月
水文 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
Vol.32 No.5 Oct., 2012பைடு நூலகம்
近 50 年延河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任宗萍 1, 张光辉 1,2 , 杨勤科 3
(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杨凌 712100;
活动影响前提下,河流径流量的大小由降水量大小决定, 同时径流量大小也影响河流输沙的大小。因此,分析河流 的水沙变化,流域降水量的变化分析同样必不可少。
延河流域水文要素代际间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见 表 1,流域 1961~2008 年年均降水量为 514.1mm,标准
表1 延河流域不同年代水文要素特征值 Table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cipitation,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in the Yanhe river basin in various decades
流和输沙的变化趋势, 进一步检验序列突变的年
份; 采用双累积曲线来分析径流和输沙变化的主
要因素。
在 Mann-Kendall 检验中,原假设 H0 为时间序列 数 据 (x1,x2,… ,xn),是 n 个 独 立 的 随 机 变 量 同 分 布 的 样本;备择假设 H1 是双边检验,对于所有的 k,j≤n,且 k≠j,xk 和 xj 的分布是不相同的,检验的统计变量 S 计 算如下式:
1997~2008 年 径 流 量 和 输 沙 量 , 年 均 径 流 量 分 别 减 少 0.17×108 m3 和 0.86×108 m3, 年 均 输 沙 量 减 少
0.17×108t 和 0.41×108 t。 双累积曲线分析表明,延河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水沙特征;人类活动;降水因素;延河流域
姨Var(Sk )
(k=1,2,…,n)
其中,E(Sk )=k(k+1)/4; Var(Sk )=k(k-1)(2k+5)/72
UFi 为标准正态分布,给定显著水平 α,若 UFi >Uα/2 ,
则表明序列存在明显的趋势变化。 将时间序列 x 按逆
序排列,再按照上式计算,同时使
UBk=-UFk (k=n,n-1…1),UB1=0。如果 UFk 或 UBk 两条曲线出现交点,并且交点在临界线之间,则交点
82
水文
第32卷
长 4 个雨量站的实测日降水量, 甘谷驿站实测月径流
量与月输沙量。 流域月降水量采用算术平均计算[11]。 甘
谷驿水文站是流域出口控制站,布设于 1952 年,控制
面积为 5 891 km2,约占全流域面积的 76.3%。
2.2 研究方法
采 用 Mann -Kendall 检 验 [12] 延 河 流 域 降 水 、 径
系列
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 1991~2000 2001~2008 多年平均
平均 575.3 505.4 530.4 448.4 510.2 514.1
年 降 水 量 /mm 标准差 135.3 89.9 90.5 94.2 71.7 104.3
变差系数 0.2 0.2 0.2 0.2 0.1 0.2
2 资料与方法
2.1 基础数据 数据资料采用 1961~2008 年安塞、延安、志丹、延
收 稿 日 期 :2011-08-23 基 金 项 目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自 主 科 研 基 金 (2009SD-6 ) 作者简介:任宗萍(1982-),女,山东潍坊人,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 GIS 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E-mail: renzongping@ 通讯作者:张光辉(1969-) ,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土壤侵蚀研究。 E-mail: ghzhang@
延河流域是黄河的一级支流, 地处黄土丘陵沟壑 区 , 土 壤 侵 蚀 严 重 [4], 其 水 沙 变 化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代 表 了 黄河中游地区水沙变化的趋势。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以来, 黄河中游地区入黄泥沙较以前减少近 50%,特 别是进入 2000 年以来黄河中游地区入黄泥沙较 60 年 代减少 81.8%[5-6]。 许多学者对黄河水沙减少原因进行 了研究, 但这些研究所用资料主要集中在 2000 年以 前, 受数据序列长度的影响很难反应近期的水沙变化 情况 。 [7-9] 延河流域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就开始了水 土保持试验工作,70 年代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治理 工作初见成效,1997 以来国家又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 还 林 还 草 工 程[10],因 此 ,可 以 系 统 研 究 延 河 流 域 从 60 年代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 本 文利用延河流域甘谷驿站的水文泥沙数据, 研究了近 50 年延河流域的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定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