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朱湘诗歌的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论朱湘的现代叙事诗

论朱湘的现代叙事诗

论朱湘的现代叙事诗作者:李岚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1期内容摘要: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朱湘的叙事诗有他自己的特点,作为一个天生热爱中国古典诗词并把中国古典美学观带到新诗创作中来的诗人,在他写作现代叙事诗时也很自然的融入了古典的元素和民间的意绪,用西化的外形细细描绘着一个个极具中国古典和民间特色的传统故事。

因此古典性与民间性并融是他的现代叙事诗的第一个显著特征。

关键词:朱湘叙事诗特征朱湘,字子沅,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创作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永言集》,译诗集《番石榴集》,《采莲曲》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他自负绝顶聪明,对诗和文学有着发自天性的热爱和自得。

由于个性孤傲、急躁、敏感,使他一度处处碰壁,生活困窘,1933年从船上投江自杀。

朱湘的抒情诗脍炙人口,至今仍会收入各种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其实他也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叙事诗,如《王娇》、《猫诰》、《收魂》等,并对此十分重视。

他最优秀的叙事诗都出自早期的诗集《草莽集》,在《石门集》里虽然不辍叙事诗的创作,但是在各个方面都达不到前期的水平了。

叙事诗在中国是不发达的,一方面中国古代有叙事成分的诗歌往往以情挟事,以事抒情,不重视叙事的连贯、情节的铺排和人物的刻划,非纯粹的客观叙事。

另一方面千年诗歌发展史中长篇叙事诗也并不多。

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认为“绅士阶级的文人受了长久的抒情诗的训练”,“都走了抒情诗和讽喻诗的路子”,“故只能做有断制、有剪裁的叙事诗,虽然也在叙事,而主旨在于议论和抒情,并不在于敷说故事本身。

注意之点不在于说故事。

”[1]在新诗运动中,叙事诗依旧门庭冷落,1920年沈玄庐在《觉悟》上发表的《十五娘》被朱自清称为新诗坛的“第一首叙事诗”,在这一时期,现代叙事诗的创作开始多了起来。

而新月诗人为了实践理智节制情感的诗歌原则,更把增加诗歌里的叙事成分作为手段之一。

叙事诗对于朱湘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据他的推测,新诗中的抒情类诗歌已经初具规模,叙事诗尚在胚胎之中,然而“叙事诗将在未来的新诗上占最重要的位置。

论朱湘诗学特色

论朱湘诗学特色

论朱湘诗学特色【摘要】:作诗如做人,文章以朱湘的爱国主义思想为出发点,探讨他的诗学特色。

爱国主义思想是贯穿于诗人诗歌中的灵魂,自始至终影响着诗人的创作,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的创作风格就是由此而形成的。

【关键词】:朱湘; 爱国主义思想;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朱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的一生有如昙花一现,短暂而辉煌。

在那二百多首留存于世的诗作中,内涵着一份对新诗发展的执著情感以至于痴情,这使朱湘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尤为出众。

其强烈的爱国主义诗学精神,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作风格就成为朱湘的诗学特色的主体。

一朱湘的诗歌中蕴含着深沉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

他早年对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均有着深厚的研读功力,他喜欢屈原,王维,杜甫。

尤其是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他感染颇深,养成了他日后那种正直刚烈,狷介任性,孤独傲岸的内向性格。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为人生’与’为艺术’两面大旗猎猎作响,诗人应以怎样的承载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亲自目睹了国内的政治黑暗,人民的贫困与疾苦。

在国外,他深受异族歧视,曾因不堪侮辱而两次易校,留学仅两年便决计回国。

他这种炽热的爱国情怀在给夫人的书信中时常流露:”我是极端主张爱国之人,我生也是中国人,死也是中国人,祖宗父母,儿生男女,都是中国人,只要男女同胞大众一心,努力向前,中国将来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强国。

”[1]在给友人赵景深的信中,他亦表示:”我在国外住得越久,越爱祖国,我不是爱群众,我爱的是中国的英蒙,以及古代的圣贤豪杰。

”[2]他曾满怀激情地写过关于孔子,王昭君的诗。

正因为如此,当我们综观朱湘的诗作时,不难发现一种精神和气质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中国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和最珍贵的爱国气节,不向权贵强暴低头,坚持维护人格的独立与尊严的精神。

《王娇》是朱湘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取材于古代明末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原作简单地将这一爱情悲剧诠释为一种”痴情好负心汉”或所谓”始乱终弃”的道德谴责。

葬我朱湘读后感

葬我朱湘读后感

葬我朱湘读后感【最新版2篇】目录(篇1)1.介绍朱湘及其作品《葬我》2.分析《葬我》的主题和情感3.谈论《葬我》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4.总结读后感想及启示正文(篇1)朱湘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葬我》是一首描绘生命终结的诗歌,表达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在这首诗中,朱湘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凝结成文字,向读者展示了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不可避免。

《葬我》的主题是生死,通过描绘死亡的场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

诗人在诗中写到,“葬我,葬我在荷花深处”,表达了自己对死亡的豁达和坦然。

他并不畏惧死亡,而是将死亡看作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这种对待生死的态度让人深思。

在情感上,《葬我》表现出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朱湘通过描绘生命的美好,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眷恋。

他写到,“我是一池清水,你是一朵荷花”,用荷花和清水来比喻生命和美好,形象地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

同时,这种热爱也反映出诗人对生命的珍惜,他希望在生命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在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上,《葬我》采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使诗歌的形象更加生动。

诗人用荷花和清水来比喻生命和美好,用死亡来象征生命的终结。

这种表现手法不仅使诗歌的形象更加鲜明,也使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

读完《葬我》后,我深受启发。

这首诗让我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也让我明白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同时,诗人对生死的豁达和坦然也让我深感敬佩。

他用自己的文字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死,如何珍惜生命。

总的来说,《葬我》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歌。

它让我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也让我明白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目录(篇2)1.朱湘其人及其作品2.《葬我》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葬我》的读后感想4.对朱湘及其作品的评价正文(篇2)朱湘,一位才华横溢的现代诗人,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其中,《葬我》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论朱湘译诗选本的诗学倾向

论朱湘译诗选本的诗学倾向

论朱湘译诗选本的诗学倾向朱湘是近现代著名的诗人,他临近现代众多诗人中给英语文学带来了重大贡献。

穿越历史时期,朱湘作品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在不断发展,表达独到的文化主张,激励和鼓舞着当代读者。

朱湘的诗歌思想是独特的,他把他的经历以方式,从中总结出一种崭新的诗歌语言形式,表达深刻、重要的思想,并通过巧妙的文学手法,将自己的诗歌发展到新的境界。

而朱湘的译诗,更是表现出他的诗歌思想的一个证据,他的诗歌真实、感人而又有力,展示了他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观察能力。

回顾朱湘的诗歌前景,其译诗作品被整理出版,汇编成《朱湘译诗选本》,由英文和汉语混合译本构成,被认为是朱湘诗歌思想的原声影像。

仔细阅读朱湘译诗作品,可以看到朱湘在文字运用上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诗学倾向。

首先,朱湘译诗中对英文手法的应用对他的诗歌赋予了特别的韵律感。

他细致的语言把英文的文思,融入自己的诗歌,使得他的文章有着独特的诗意,并赋予其深刻的文字意味。

比如,朱湘写到“In my lonely way/To the sky I say/There will be another day”,此句句意深邃而婉约,利用英语语言的特性,表达出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抗争。

此外,朱湘对诗歌中的押韵也见得颇多,他让英文文字与汉语文字配合成押韵形式,这种押韵既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又赋予其流畅的语言运行,使诗歌更加完美。

此外,朱湘译诗的文化倾向也是十分明显的。

他的诗歌中有极强的中国文化情怀,他把中国文化的理念和思维融入自己的诗歌,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思想表达本质真实的人生观。

比如他像《环环相扣》这样的诗歌,纵观整首诗,朱湘把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自然观”的普遍思想和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和睦”的理念融入其中,让诗歌富有中华文化的特色。

总结而言,朱湘译诗的文学倾向是明显的,他的诗歌融入了大量的英文手法和中国文化思想,不仅深刻而又有力,而且又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诗歌文献。

论朱湘译诗选本的诗学倾向

论朱湘译诗选本的诗学倾向

论朱湘译诗选本的诗学倾向朱湘,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目前正在任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著有《中国文艺史》《古典诗学》《美学论稿》等。

朱湘从事诗歌研究多年,倾力翻译诗歌,先后出版多部译作,最近于2020年出版了《朱湘译诗选本》,在诗歌领域受到赞誉。

《朱湘译诗选本》共收录了《大宋诗》《金元诗》《明清诗》《当代诗》四个篇章,共360首,由朱湘自己重点译作,有爱因斯坦、颜真卿、杜甫、白居易、李清照、孟浩然、毛泽东、王维、唐宋元杂诗、陆游、陈子昂等作家诗歌。

《朱湘译诗选本》以其精湛的翻译技巧,令经典诗歌得以生动传递,保持了原作的精髓,同时注重注释,将不易理解的语言表达及诗歌意蕴搞清楚,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艺史。

朱湘译诗的诗学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崇尚文艺的审美思想。

朱湘译诗选本有意保留唐宋元诗人们精湛的诗学思想,以及精致的诗句,力图传达审美思想,让读者接受其文学美学思想,激发对文艺创作的热情。

二是突出人性的思想理念。

朱湘译诗选本既突出古典诗歌的优雅与技巧,又将古典诗歌的宏大叙事与哲理思想表现出来,令读者领略古典诗歌的人文精髓。

三是发现诗歌的时代价值。

朱湘译诗选本为读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艺的发展历程以及近代文艺的精髓,使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激发了人们对文艺的探索热情。

四是表达改革开放思想。

朱湘译诗选本不仅将经典诗歌翻译出来,也表达了改革开放以及社会发展的思想,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改革开放的力量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总之,朱湘译诗选本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我国诗歌翻译的领域,也为中国文艺史探讨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在朱湘译诗选本中,隐藏着朱湘丰富的诗学思想,为读者展示了深厚的文艺底蕴。

朱湘译诗选本可以鼓励读者继续孜孜以求,把握经典诗歌精髓,努力去感悟历史沧桑与古今融合,终于达成智慧的复兴。

论朱湘译诗选本的诗学倾向

论朱湘译诗选本的诗学倾向

论朱湘译诗选本的诗学倾向
近年来,译诗的热潮席卷全国,朱湘的《美的诗经》更是成为广大书友的热销经典,其诗歌的生动魅力一代代传递给不同读者,加深了人们对古典文学的理解。

作为一本最经典的诗歌选本,朱湘译诗所彰显出的诗学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朱湘坚持再现原文诗词的诗学风格,与传统诗词的诗学基调保持一致。

在英译诗的过程中,朱湘没有突破原文诗词的结构和内涵,而是尽可能地将原文诗词的思想、情感和文字表达完整地传达出来。

作为一名传统诗歌翻译者,朱湘以精准翻译为主,让不同读者都可以从原文中感受到原有的诗歌情怀,以古典诗歌体现古典文学的核心内容。

其次,朱湘突出翻译歌词daab,其韵律丰富,意境深远,节奏流畅,更加凸显了古典诗歌的魅力。

在翻译过程中,朱湘特别注重诗句的拼凑,特别偏爱短句,并让每句都有强烈的对仗感,发挥出原作的韵律与节奏,使古诗词更加生动、细腻。

此外,朱湘还注重原文的字面意义,让读者在更加容易地理解原文。

最后,朱湘注重历史背景的展示。

诗歌是一门翻译技艺,在翻译过程中,他注重突出古代特有的历史背景,将历史背景与古典诗歌紧密结合,以及对对象的准确把握,将历史文化中的真实场景和深刻情绪感染着自己的翻译,从而让译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原文的灵魂所在。

总之,朱湘翻译诗选本所反映出的诗学倾向,是一种以再现原文
诗词的诗学风格为特点的传统诗歌翻译,突出翻译歌词daab,注重诗句的拼凑,注重历史背景的展示,将原文的内在思想和情感表达完整地传达出来。

古典文学中诗歌的诗学倾向在当代仍然有着重要的艺术意义,翻译朱湘的《美的诗经》不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其独特的文学价值迄今仍然受到书友的热烈欢迎。

朱湘《情歌》赏析

朱湘《情歌》赏析

朱湘《情歌》赏析
《情歌》是周作人曾经所写的一部不朽之作,其词中有迷醉飘泊、刹那凝重、楚楚动人的特质,表达出一种伤感而又浪漫的情感。

事实上,它清晰地展现了无比沧桑的人生,揭开了深处人生苦辣的历程,
也暗示着永不放弃的信念,令人心驰神往。

从第一联开始,诗人就描述了自己精神上的孤独与痛苦:“眼前
有梦,但是梦遥远,一切苦乐一刹那,偶尔心头渴望满。

”他将梦想
形容为遥远而无法触及的,就像是天外明月,不可得,只能打发清静
的晚上时光,怀抱遗憾与失落,表达了他惆怅而又渴望自由的心情。

此外,诗人还写到:“总有一地柔情,偶尔多真情,再多拥有,
心里也慌张。

”如此深情诗句,让读者联想到一段曾经的往事。

诗人
将碎片化的心底挣扎和希冀升起的火花放尽,将眷恋和思念结为一点,把生命的孤独和无助表达的淋漓尽致,仿佛将爱情故事中冒出的温柔
和折磨一起编织出来,既沧桑又浪漫。

结尾部分,诗人又把余悸和放飞不舍一起表达出来:“总有余悸,受尽伤害,一切似烟,放飞凄凉。

”诗人给人以新鲜的感受,站在爱
情的边缘,用酸甜苦辣的情绪感受着回忆中未成就的爱情,最终落下
一阵凄凉,正如歌中“凤凰展翅,一地残阳,终不返航,心路凄凉”,令读者内心深处会感受到莫名的感动,哀怨而又深沉。

总之,这首《情歌》是周作人意境深远、词句优美流畅的代表作,他把一段曾经爱过的心情和思念描绘得惟妙惟肖,释放出无限的悲凉
哀伤,使人们活在寂寞中,而又在寂寞中感受生活的真谛,令人难以
忘怀。

从《采莲曲》看朱湘诗歌的乌托邦世界

从《采莲曲》看朱湘诗歌的乌托邦世界
哼: 睡呀 , 宝宝 , 蜜蜂 飞 的真轻 。” ) 写母 亲对 孩 子 的
荷叶呀翠盖 , / 荷花呀人样妖娆 。 /日落 , / 微波 , / 金线闪动过小河 。 ” 得益于古典诗歌的滋养 , 朱湘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6 — 2 6
作者 简介 : 王灿( 1 9 8 7 一) , 安徽宿州人 ,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 院 2 0 1 1 级 中国现 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
从《 采莲 曲》 看朱湘诗歌 的乌托邦世界
疼爱 , 音律婉转 , 温馨柔和而甜蜜 ; 《 婚歌》 ( “ 让喜幛 悬满一堂 , 让 红 毡铺 满 地 上 , 让 乐 声 响 彻 通宵 ” ) 展
现新婚时的幸福场景 , 寄托着诗人对美满婚姻的渴 盼; 《 催妆 曲》 ( “ 霞织 的五彩衣裳 悬挂在弯弯月钩 上; 日 神也捧着金镜 , 等候你起来梳早妆 。 ” ) 描写在 新一天帷幕即将拉启之时一妇女慵懒倦起 的情景 , 运用 拟 人 的手 法 表现 了对 新 娘 的爱 恋 之 情 和 对 新
轼在 《 调 啸词 》 中有 着相似 的 意境之美 。 难 怪沈从 文 曾指 出 : “ 用 东 方 的声 音 , 唱东方 的歌 曲 , 使 诗歌 从
用而且安排得非常之好 。 ” 《 采莲曲》 即是诗人融古 典、 新诗 为一 体 的典范 之作 。 《 采莲 曲》 为我们描绘 了一幅富有古典意蕴的
现诗人在诗歌中所营造的纯美世界 , 却是虚无缥缈 的, 是脱离现实存在的乌托邦世界。本文试从其代 表作《 采莲曲》 来窥视朱湘诗歌的乌托邦世界 。
人注重用韵 , 采用了词曲式的格律 , 押韵 自然 , 恰 如 其分地表达了其 中所蕴 含的情感 ,一如苏雪林所
言: “ 观全 曲音 节婉转 抑扬 , 极 尽婵 缓之 美 。诵 之恍 如 置身莲 渚之 间 : 菡 萏如 火 , 绿波 荡漾 , 无 数妙 龄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朱湘诗歌的艺术特色
摘要:朱湘作为“新月派”的重要诗人,曾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的济慈”,诗人的生命和创作虽然如夜空中一颗飞逝的流星短暂,但又有耀人的光辉,他给我们诗坛上留下了优美和谐的《采莲曲》、《昭君出塞》等优秀诗篇,在诗歌“三美”方面他努力专研进取,给新诗留下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艺术成果。

关键词:朱湘;诗歌;艺术特色
朱湘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流派“新月”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对我国现代新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的济慈”,被柳无忌称为“完全的诗人”、诗人的诗人”。

朱湘在他短短的人生历程和创作生涯中,能得到如此的称号,足可见出他的诗歌的艺术成就的影响之大。

艺术成就当然离不开诗人创作的艺术特色,本文就试图着重分析朱湘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一与传统文化和古典诗词的血肉联系。

朱湘有很好的旧学修养,从小熟读《诗经》、《古文观止》、《四书》、《左传》等古代典籍,而且读遍《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民歌,对古诗传统的熟识和精通,使得他在创作诗歌时,不自觉地化用古典诗歌的诗句或题材,推陈出新。

苏雪林在1932年曾指出朱湘的诗“善于融化旧诗词,旧诗词的文词、格调、意思他都能随意取用而且安排得非常之好。

①”我们通读朱湘的诗,确实发现诗人在作品中经常化用古典诗词名句,比如朱湘在《落日》中就分别化用王维、汉乐府、岑参等诗句,把苍凉、悲壮和雄奇三者合一,从而显出新的审美境界。

在《宁静的夏晚》中:“炊烟炉香似的笔直升入空际,远田边农夫的黑影扛着锄头回来了”我们可以看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影子。

《催妆曲》:“画眉在杏枝上歌,画眉人不起是因何?远峰尖滴着新黛,正好蘸来描画双蛾。

”则是温筳筠《菩萨蛮》“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现代演绎。

当然朱湘并不仅仅停留在描绘华夏民族的传说故事和缤纷的风俗画上,而是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深层精神世界,试图去表现炎黄子孙的内在精神生活和民族品行。

朱湘的诗同中国历史文化也有着血肉联系。

他的很多诗书写本民族的故事传说、风土人情和民风习俗。

叙事长诗《王娇》就是代表,诗歌取材于话本小说“王娇鸾百年长恨”诗人用清秀明丽的笔调述说了一个悲艳的爱情故事,全诗充满了对聪明美丽善良而又刚烈的女主人公王娇深切的同情。

诗人取材于话本但又不拘束于话本,他运用诗人所特有的独到眼光,去芜存菁,删繁就简,突出人物细腻复杂的心理刻画,使历史的古人变成了具有现代人灵性的可怜可爱,可悲可叹的婷婷少女,她追求平等自由的爱情,宁死也不充当别人的玩物。

诗人在诗作中赋予了主人公“五四”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使之成为现代诗廊中光彩流溢的人物形象。

在诗歌《端阳》中描写了在传统节日中风俗习惯,“这天酒里都放雄黄”,“儿童额上画着王字”,而且“孩子们穿着老虎衣裳”,吃着粽子喊着母亲“你带我瞧划龙船去”。

而在诗歌《婚歌》中描写了热闹红火的喜庆的婚礼场面,“喜幛悬满一堂”,“红毯铺满地上”,乐声悠扬,通宵达旦。

而在《昭君出塞》一诗中,诗人化旧为新,抓住“琵琶”这一核心意象,声声都似在诉说着昭君远去天涯的悲伤和无奈。

二诗歌“三美”的艺术实践
20世纪闻一多提出新诗应该具备“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理论,朱湘作为“这条道路上努力创造的‘旅伴’之一②”,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推进这一潮流。

在新月派中朱湘虽然位列闻、徐之后,但他的诗歌却是最严格履行新格律诗主张的,我们从他的诗歌中就足以看出他对闻氏“三美”主张的重视和推崇。

(1)沈从文曾这样评价朱湘诗歌,“在音乐方面的成就,在保留到中国诗与词值得保留的纯粹,而加以新的排比,使新诗与旧诗在某一意义上,成为一种‘渐变’的连续,而这种形式却不失其为新世纪诗歌的典型,朱湘的诗可以说是一本不会使时代遗忘的诗。

③”,朱湘自己也是怎么认为诗歌的,他认为“诗歌就是诗加歌的意思”,“对音乐美的追求在现代诗歌中堪称独步”,朱湘为了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就十分重视音节,为了达到音节的和谐优美,他就从押韵、节奏,平仄等方面入手,我们看其得意之作《采莲曲》,诗人在面对从两汉时就有的老题材中,能够自有其创新之处,读者在朗诵时,能够感受到突出而又特别的美感,尤其是音乐美。

小船呀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娇娆,
日落,
微波,
金丝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虽是自由诗,但诗人又采用了一定自定的“格律”,严格而又自然。

整首诗分为五节,每节十行,每一节的十行又分成三小段。

主要押“ao”、“e”、“eng”三个韵,前四句一个韵,中三句一个韵,后三句一个韵。

后三句的韵,通用于全诗。

形成一种重奏、跌宕、首尾呼应的感觉,读起来极富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感。

诗中还用了叠韵词“妖娆”“蚕茧”“苍茫”来调和声律。

同时借鉴了民歌中的谐音双关,“莲”与“恋”或“怜”,“藕”与“偶”,“丝”与“思”。

委婉地传达出少女对心上人绵长而又羞涩的思念和爱恋。

《草莽集》中唯一一首无韵自由诗《雨景》,读起来依然是顺畅、流利和清爽。

看似无韵实际上整首诗尾韵的沥、丝、里、啼都押“i”韵。

(2)闻一多认为“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是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传达的。

④”并依此提出了“建筑美”,强调诗要“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朱湘也说:“词的外形,据我看来,是有一种节律的图案的:每篇词的上阙确定了本词的图案之方式,下阙中仍然复用这方式⑤”。

我们从他的诗歌中就可以看出朱湘确实是践行了这一艺术主张,《夏天》和《草莽集》的大部分诗歌,《石门集》和《永言集》的一部分诗歌都是均匀整齐的。

在章法上,这些诗歌全章各行整齐划一,章节与章节之间对称这两种形式;诗行上,他尝试一字到十一字,并认为不宜超过十一字,避免造成不连贯、不紧凑。

他的诗歌力求在长短错落中求得对称和平衡,使诗显得错落有致,摇曳多姿。

他的诗歌大多都有一个主导词或者主导句渲染氛围,给全诗定下基调,整首诗的各节或依时间的推移铺排,或按空间的转移并置。

比如说《昭君出塞》一诗,主导句即各
节首句“琵琶呀伴我的琵琶”,琵琶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大多象征着幽怨和悲凉,这就为全诗铺垫下了凄凉和忧怨的气氛,使整首诗歌流露出昭君身居塞外的凄凉和孤单。

全诗分为五节,依次描写景物和塞外环境的恶劣,以及由此引发出思念家乡之情和回忆过去初选入宫而今不幸流落天涯的悲叹之情。

形式上错落中有整齐,音节上同押”a”韵,最后一节照应第二节,使得整首诗从音、形、义都构成一个完整的圆。

我们前面提到的《采莲曲》,每节十行,字数是5、7、5、7、2、2、7、2、2、7,在视觉上给人均衡的美感。

诗行、字数灵活多变,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求整齐,有一种灵动美。

长短错落有致,凹凸圆润,具有女性形体的曲线美。

可见、朱湘在诗的形体美或者说建筑美上是煞费苦心。

当然,过分讲究诗歌的“形体美”或“建筑美”也是朱湘诗歌的一个缺点,孙大雨和罗年生曾就指责建筑美“把每行诗的字数限定死了。

⑥”
(3)诗歌的绘画美,应该说是中国诗歌历来就有的美学特点,中国素来提倡诗画相通。

这里的“绘画美”是指诗歌中的词藻有着鲜明的色彩,读者在朗诵诗歌时引起一种对色彩的感应。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的朱湘,在诗歌创作中就自然地表现出重视诗歌语言的色彩美。

跟闻一多所不同得是,闻的诗歌浓墨重彩,而朱湘的诗歌着色清淡。

这一特点我们可以从诗人诗歌中所用的意象:“白云”、“松盖”、“桃色”、“斜晖”(《小河》)“暮烟”、“苍鹰”(《有忆》)以及《采莲曲》中的“荷叶”、“莲舟”、“薄雾”、“苍茫”等都可以看出诗人用语的素淡和平雅。

当然我们不能把绘画美仅仅局限在字词的表面上,而应该从总体上去把握体会。

《采莲曲》中的采莲图:江南的夏日的傍晚,荷叶田田,风拂杨柳丝,白裳红裙的渔家少女撑着莲舟,穿行于成片的荷花中,人面荷花相映红。

袅袅的歌声于桨声轻轻应和。

《催妆曲》中描绘的待嫁新娘晨起时美景,都在我们脑海中引发无尽的美的联想和享受。

三结语
朱湘英年早逝,诗作在现代文坛上虽不能说是大家名作,但应该说是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尤其他对诗歌三美的艺术实践,有开拓进取之成果却没有走上形式主义的歧途,而是使新诗在内容、外形、音节得到了比较和谐的调和,使现代新诗的创作向前迈了一大步,如今,关于朱湘的诗歌研究硕果累累,从著名作家的感性分析到深沉睿智的批评家的精彩见解,都使我们对朱湘诗歌艺术特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我们相信以后的朱湘研究会更上层楼,诗人虽早已葬身于茫茫的长江中,但他的诗歌却将是诗坛上永放光辉的奇葩。

正如诗人的身前好友罗年生所说的:“死了也不死,是朱湘的诗。


参考书目:
[1]苏雪林《论朱湘的诗》选自《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朱湘》孙玉石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
[2]孙玉石《朱湘传略及其作品》选自《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朱湘》孙玉石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
[3]《论朱湘的诗》选自《沈从文选集文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年06月第1版 344页
[4]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5]朱湘《论诗的产生》选自孙玉石编《朱湘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第2版204页
[6]罗年生《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朱湘·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