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教案
《鉴赏表达技巧》优秀教案

练习
端居①李商隐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布置
作业
移居(其二)陶渊明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种乐趣
板书
设计
(一)表达方式(二)表现手法
(三)行文结构(四)修辞手法
教学
反思
康平高中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并熟练掌握常见的表达技巧术语
过程与方法
讲练结合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熟练掌握常见技巧,增强对古诗词的热爱和传承
教学重点
理解并熟练掌握常见的表达技巧术语;
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识别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年部
高一
学科
语文
时间
设计人
王月影
教
学
过
程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集备意见
课题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
2象征:
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事理并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叫做象征。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如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如火炬象征光明,乌云象征黑暗,松柏象征高洁,雄鹰象征勇敢等等。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案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案1 抒情手法表达技巧: 2 描写手法3 修辞手法4 篇章结构一、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1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2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3 托物言志托物寓理4 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咏史言志借古鉴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5 用典抒情二、描写手法1、衬托:正衬 / 烘托反衬2、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3、虚实结合 / 联想和想象4、对比5、白描6、细节描写7、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如:以对方写自己)8、侧面描写: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9、侧面虚写 / 曲写: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写景手法:衬托渲染层次安排运用修辞联想想象色彩搭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近景远景动静结合明暗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三、修辞手法01、比兴02、比喻03、拟人04、对偶05、对比06、用典07、双关:谐音双关08、夸张09、叠字10、互文11、反问设问12、反语四、篇章结构1 首句标目2 卒章显志3 首尾呼应4 总分结合5 伏笔照应6 铺垫过渡设题方法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怎样的效果?3、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 XX这一手法的?解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解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这种手法怎样地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例一: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例二:除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考纲内容和要求。
2、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3、掌握鉴赏的方法及技巧。
4、记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方式和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表达技巧”的主要内容、特点和答题方式、步骤。
【教学安排】五课时【手段与方法】1、针对艺术班的特点,以《赢在高考》为主要材料,对里边的习题采取全做全讲的办法。
2、采取精讲多练的办法,学以致用。
3、讲解以多媒体投影为主。
【课前预习】认真阅读《赢在高考》P.162—165“考纲解读”“知识梳理”“考题例析”“方法指津”等内容,对高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考点解读:1、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E),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2、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几个角度:①从炼字角度:着重分析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如2003年高考,要求对《过香积寺》一诗的诗眼进行赏析。
②从名句角度:着重分析该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③从修辞的角度: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这样一些: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借代、双关、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等。
④从表现手法入手: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联想、烘托或对比衬托(动静相衬、以有声衬无声等)、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虚实相生、比兴寄托、比喻象征等。
⑤从表达方式入手: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⑥从音韵的角度入手:如长短句间杂的,读起来错落有致,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多用叠词的,讲究押韵的,则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
3、命题方式:在高考试题中往往综合出现,很少孤立地命题,往往命题为: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二、答题格式:手法+表达作用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三、答题步骤: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教案

1.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并能够分析、鉴赏古诗词。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2. 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3. 具体诗词案例分析,体会表现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分析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诗词,引导学生体会表现手法的运用。
3.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以一首古诗词引出表现手法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表现手法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表现手法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
3. 通过具体诗词案例,讲解表现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4.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表现手法在古诗词中的作用,强调其对表达情感、描绘景象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古诗词,分析其中表现手法的运用。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以及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评价,共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诗人或古诗词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诗词创作和表现手法。
2. 组织学生参观诗词创作展览,启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培养自己的表现手法。
3. 开展古诗词鉴赏比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展示自己的古诗词才华。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等。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诗词鉴赏分析表达技巧教案(完美整理版)

诗词鉴赏分析表达技巧教案未0102 1457诗词鉴赏分析表达技巧教案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分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一、修辞手法(一)拟人作用1、描绘形象2、色彩鲜艳3、表意丰富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问: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____的修辞方法和____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__________,但实际上却写出了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2、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回答问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答案: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
闼,小门。
问:“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完整版)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教学目标】1、熟悉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基本题型和特点。
2、熟知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3、能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教学重难点】1、熟练掌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等相关概念。
2、熟练掌握解题思路,用“自我诊疗法”有效提高答题技巧。
3、规范答题思维,掌握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解读考情,典例解析,随堂诊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2、讲练结合法:例题解析,随堂巩固练习,随讲随练,随错随改,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8题(6分)得分情况:全市均分为3.08分,此题得0分的比例为1.72%,1分的为2.90%,2分的为21.86 %,3分的为39.80 %,满分的仅占0.89%。
三分及以下的占了66.28%!三、知识回顾1、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知识框架四、真题体验1、考向一——表达方式(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3分)(1)【审清题干】(解读核心信息)题干信息我的解读分析颔联明确答题区域,紧扣颔联分析说明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明确答题方向(表达技巧),“哪些”说明至少应该有两种分值3分一种修辞手法1.5分,且要明确答出是何种修辞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2)【审读文本】(确定答题要点)落日鸟边下:落日西坠,鸟儿在晚霞中飞去,“日落”“鸟飞”皆是动景。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最详细最实用)精品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设题方式:(1)诗词中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表现手法)?⑵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作用。
谨记:表达效果是为内容、结构服务的。
1、为形象服务。
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
能营造出确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
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表达技巧的种类: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建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实行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特别广泛,简洁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结构技巧的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与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第一类、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依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须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争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验或事情的发生、发展、改变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中学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务、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争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看法。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抒情:表达作者剧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古诗表达技巧赏析(教案).doc

古诗表达技巧赏析(教案)衡东五中赵卫民《古诗表达技巧(教案)》赏析[考点知识储备库]首先,表达技术表达技术也被称为表达方法。
任何能够使文章的全部或部分产生鲜明而强烈的表达效果并感染读者的手段或方法都可以被视为表达方法。
主要的焦点是使文章的全部或部分产生效果。
第二,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法是直接表达感情,通过风景表达感情,将感情与风景融合,通过事物表达感情,与他人比较,渲染,对比,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出发,描述(间接),相比之下,画线,画线,将运动与运动结合起来(将静态与运动结合起来,将静态与声音结合起来),从多个角度改变风景,感受,循序渐进,以小见大,用过去来模拟现在,倒叙,点到面的结合,象征,联想,想象,开门见山,典当张先治,画龙点睛,弯笔,喜欢赞美和真正的贬损,先抑后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再唱章,伏笔,伏笔,关怀,在快乐场景(悲伤场景)中写悲伤(快乐)第三,欣赏表达技巧的答案思路1。
首先指出使用什么技能;2.结合诗歌和文章的内容,举例分析;3.指出表达思想感情的功能、结构安排和审美效果。
准确、生动、生动、生动、通俗、委婉、含蓄、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潜能。
富有感染力,更富想象力,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突出人物形象,强化情感,突出主旨,点题,画龙点睛等。
[典型实例分析]实例1。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宋立傲:戴淑伦的清冷月亮就像挂在柳湾上的眉毛,在半山腰的彩镜中可以看到。
兰溪三号桃花雨,半夜鲤鱼来到沙滩。
试着分析这首诗中的“动静结合”。
[回答]在这首诗的前两句中,风景优美动人,月光清澈明亮。
这是一个安静的场景。
后两句描写的是鱼儿抢食淡水,涌入河头浅滩的顽皮行为,这是一个动人的场景。
整首诗的动静结合,写下了兰溪山水的美丽和勃勃生机。
昨晚我多么讨厌江南的李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艺术手法又称表达手法,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
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学习目标1 回顾诗歌的艺术手法2 了解诗歌艺术手法题的设题方法3 学习诗歌艺术手法题的一般解题步骤4 学习解答艺术手法类的诗歌鉴赏题古典诗歌艺术手法包括:1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3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A.明辨修辞手法: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B.洞悉表达效果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1、比喻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和象征不同:象征属于艺术创造手法,它与构思有关,是全篇使用的,如虞世南《蝉》;比喻是修辞手法,属于语言加工的范畴,限于个别句子使用。
如:(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2、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拟人的表达效果: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描写的物更形象、生动。
如:(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3、夸张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表达效果: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4)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
表达效果: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可使语言含蓄、简练,引发读者联想。
如:(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门前冷落鞍马稀(5)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6)终岁不闻丝竹声5.通感利用诸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表达效果:感觉互换,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如:(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4)晨钟云外湿6、其他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1)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注意:一般在绝句、词、散曲中才考虑)(2)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3)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4)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5)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6)顶真:回环跌宕,有旋律美。
二.表达方式议论说明(在诗歌中不常用)表达直接抒情方式间接抒情描写:有正面侧面、动静、虚实结合、环境、细节、白描等。
※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方式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王昌龄《闺怨》(记叙)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
——孟浩然《宿建德江》(描写)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议论)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抒情)1.抒情手法(1)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a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b借事抒情/即事感怀c托物言志托物寓理d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咏史言志借古鉴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e用典抒情(2)鉴赏诗歌的景和情答题要点:①、从“景”的角度:a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b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②、从“情”的角度:a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b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
(一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c引入术语,总结该诗的思想感情。
2.描写手法常见的描写手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白描※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描写手法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侧面描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动静结合)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细节描写)(1)细节描写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简单来说,细就是细微,在其不经意中的特写镜头似的放大,节就是关键,对整首诗歌表达情感、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
总结:古典诗歌细节的作用有哪些?•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表达出复杂、细微的思想感情;•具体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特征;•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例如: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
这" 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2)虚实结合①当前之景为实。
指现实眼前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②已逝之景为虚。
指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③未来之景为虚。
这是还没有发生的景象,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④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诗人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例如: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河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言志”。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3)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例如: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问: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Aa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的静态。
b三四句“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写出了雨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