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秦始皇陵兵马俑》教案与反思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优秀10篇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优秀10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篇一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感触颇多,收获良多。
1.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文本的魅力。
很多老师不太相信自己,读教材之前习惯先读教学参考书,认为只有这样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才能准确把握。
我的观点是:教学参考书不是教师的“圣经”,优秀教师的教案蓝本也不必当作“神祗”来膜拜。
每一遍读课文相信自己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新的理解。
我常常在引导学生预习的时候抢着读课文,就是出自这种见猎心喜的心态。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自己以前也教过,也曾经听许多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教过,但对课文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
只记得这篇文章条理十分清楚,是指导习作的好范文。
备课组活动之前,我细细地品读了课文的语言文字,在字里行间流连,在不同的兵马俑之间徜徉,我似乎真的听到了他们细微的呼吸,感受到作者狂热的心。
我读到以前未曾读到的很多东西。
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读进去,忘掉自己;走出来,揣摩写法。
2.学会引导,顺学而导以前备课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困惑:我的问题提出去,不知道学生会有怎样的答案。
往往不知道下面该如何设计引导的语言,因而感到无比的为难。
上本课之前教研组里有很多其他老师已经体验了教学过程,他们毫不吝啬自己的教学感悟,我是最后一个上课的应该算是最心中有底的了。
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需要达到怎样的目标,我已经心中有数。
再归结到文本上,哪部分内容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也了然于胸。
这种在不断地教研中,揣摩课堂教学的感受真是妙不可言。
课堂上我心中有答案,抛开了原先设计的引导语言,我顺着学生的回答引导,一步一步把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提升,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得了感动和激动。
3.让学生用笔思考教学设计中原本在第十自然段设计了写的练习,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没有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用笔去思考。
不过在汇报交流五至九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学生对文中介绍的文字进行补白,展开自己的想象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兵马俑介绍具体,很多学生已经进行了用笔思考的尝试。
秦兵马俑教学教案反思

秦兵马俑教学教案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兵马俑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学会欣赏古代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相关图片、资料和视频。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基本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兵马俑的背景,导入新课。
2. 教学展开(1)教师讲解教师结合图片和资料,详细讲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重点讲解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包括雕塑技巧、造型设计等方面。
(2)学生欣赏和讨论学生分组欣赏兵马俑图片,并进行讨论。
讨论内容包括: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自己的感受。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3. 课堂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提问:“你们觉得兵马俑有哪些值得欣赏的地方?如何理解它的艺术价值?”学生积极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提出拓展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古代艺术作品?它们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5.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选取一幅中国古代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优秀5篇)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优秀5篇)《秦始皇兵马俑》教案篇一一、整体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的意思。
能用“壮观”、“栩栩如生”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3、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⑴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的价值。
⑴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
三、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释题,课件导入,初步感受秦始皇兵马俑的壮观;初读课文,加深印象;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切实感悟秦佣的特点。
(重点为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复习回顾,加深印象;学习余下的课文,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在考古的价值;整体理解课文,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读写结合,课外延伸。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能审清题意,初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新词。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第3自然段的写作顺序和作者观察兵马俑阵容的顺序。
2、情感目标:通过情境的创设,朗读的体验,切实感悟秦始皇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威武雄壮的阵容。
3、过程与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
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营造氛围,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体验文本、自主学习,从而能切实感受秦始皇兵马俑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切实感悟秦始皇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威武雄壮的阵容。
教学过程:一、揭题、审题。
1、导入:中国有一个奇观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你知道吗?板书:世界第八大奇迹提问:秦始皇是谁?兵马俑又指什么?2、师:围绕这个课题,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引入: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兵马俑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它为何会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去领略秦始皇兵马俑的神奇与壮观。
一起看一段录象吧。
2、播放课件(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短片介绍),形成兵马俑的表象后,说说“秦始皇兵马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小学六年级语文《秦始皇陵兵马俑》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秦始皇陵兵马俑》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兴趣。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兴趣。
2.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节奏和情感。
教师辅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如: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制作工艺等,进行深入研究。
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6.拓展延伸教师展示相关资料,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过程、考古发掘的意义等。
学生谈感受,发表自己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认识和看法。
学生谈收获,表达自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四、作业布置1.家庭作业: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每个写5遍。
家长签字确认。
2.课后实践:搜集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2.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相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在朗读课文时,注意指导学生通过语气、语速、停顿等方式表达出文章的情感色彩。
兵马俑教案(精选7篇)

兵马俑教案兵马俑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兵马俑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兵马俑教案1教材分析:《秦兵马俑》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状物类的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和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教学目标:1、以读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力求让学生“以读求悟,读中见悟”。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即关注学生阅读“期待视野”。
3、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词语解释:魁梧:(身材)强壮高大。
举世无双:人世间没有第二个。
形容极其稀有。
所向披靡:所向,指风吹到的地方;披靡,草木随风倒伏的样子比喻力量所达到之处,敌人望风溃散或一切障碍皆被清除。
昂首挺胸:仰着头,挺着胸。
形容坚定英勇的样子。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思的?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传神。
自学提示:课文着重表达介绍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激发起读者的民族自豪感。
本文介绍的重中之重还是类型和个性,因为这才能真正体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体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雕塑艺术。
课文语言生动,描写细致。
作者对兵马俑的外观形象都进行了极生动的描绘,尤其是捕捉住了兵马俑的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
多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运用准确、生动。
阅读思考:1、这篇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兵马俑,这两个方面是通过哪句话连接起来的?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反映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3、课文那几节来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具体用了哪些词语来描写各种类型的兵马俑的?4、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观看录像。
小学六年级语文《秦始皇陵兵马俑》教案(精选12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秦始皇陵兵马俑》教案(精选12篇)小学六年级语文《秦始皇陵兵马俑》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研读课文,深入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的价值。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
4.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深入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的价值。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准备学生收集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资料、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1.导入:几年前,比利时的《列日报》,登载了一则消息,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向读者呼吁:“亲爱的读者,快去美术宫看看,当我们还在漫长的黑夜里时,中国人在干什么?”这指的是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它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走一遭,好吗?(板书课题)2.教学“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思考:文章向大家介绍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哪些方面。
2.自读:学生自读全文,遇到生字、不理解的词、句分别用规定的符号作上记号。
尝试着自行解决。
3.交流文章内容:地理位置、建筑物、军阵、兵俑……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哪几点又可把他们并为同一方面来说?(1)介绍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2)兵马俑博物馆壮观的建筑物和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栩栩如生的神态。
(3)兵马俑的了土在我国考古的地位。
主要内容:文章介绍了兵马俑博物馆的、和兵马俑的与,指出。
5.交流资料,帮助理解。
(1)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2)提供课外资料,学生阅读。
兵马俑是1974年春于陕西临潼县始皇墓东一点五公里的地方发现的。
一共有三个大坑,总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估计埋有秦俑八千余件。
其中一号坑面积,达一万四千多平方米,现已挖出两千平方米,出土陶俑一千多件,陶马三十多匹,战车八乘。
《秦始皇兵马俑》教案(优秀6篇)

《秦始皇兵马俑》教案(优秀6篇)秦兵马俑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兵马俑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三、检查、交流: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
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
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
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
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
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
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
(7)写车兵俑姿态。
(8)写弩手姿态。
(9)写马俑姿态。
(10)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
《秦兵马俑》教后反思精选4篇

《秦兵马俑》教后反思精选4篇语文教学不仅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够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我的眼睛来观察。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4篇《秦兵马俑》教后反思,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的写作思路。
《秦兵马俑》教后反思篇一今天我上了秦兵马俑课。
课前,我认为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应该能够顺利学习,多方面提高语文技能。
然而,由于以往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使得整个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低下。
问题教学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语言体验兵马俑的种类繁多、形象生动。
较初的设计是让学生了解自己拥有的兵马俑类型,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合作,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兵马俑。
一名学生模拟,一名学生离开书本进行介绍,其他学生结合文本材料评估他们的模拟和介绍。
这个链接不仅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理解文本,体验文本语言的魅力。
学生须首先理解模拟,学生在离开书本时须内化,学生在想要评估时须理解,并且在介绍学生时能够欣赏到原文的魅力。
然而,当我们到达这个阶段时,我们担心学生的书没有被读回家,所以我们指定了几个学生分别阅读4到9个自然章节。
结果,这一阶段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单调的阅读中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导致后来的合作效果不佳。
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个环节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所以在教学的第十自然段中无法很好地体验和扩展。
较后,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课文。
学习课文后,你对秦俑印象较深的'是什么?用一两个词概括一下。
然后选择黑板上的单词,谈谈阅读课文的经验。
这不仅是对文本的总结,也是对语言的积累,并将语言用于言语训练,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由于缺乏教学时间,我决定不占用学生的课后时间。
遗憾的是,这一联系尚未实现。
上课就像下棋。
一个不小心的举动就会使全班失去信心。
今后重点章节教学设计要细化,教学计划要完整,无特殊情况。
不要做任何你想做的事。
《秦兵马俑》教后反思篇二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倡导多角度、创造性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秦始皇陵兵马俑》教案与反思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plan and reflection on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of
Qin Shihuang Mausoleum"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秦始皇陵兵马俑》教案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18个词语的意思。
3.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
教学重点运用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教具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边揭题边审题。
秦始皇谁知道? (公元前295一前210年),姓赢,名政,是秦王朝的建立者:“俑”指什么? (古代殉葬的偶像)兵马俑又指什么? (古代瓷制成的兵马殉葬的偶像。
) “秦始皇兵马俑”你们是怎样理解? (秦始皇安葬时所陪兵马殉葬的偶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音,理解义。
音:膘俑铠栩
形:镌铠
义:门楣铠甲栩栩如生虎视眈眈屡建战功膘肥体壮箭囊慕名而来包抄
2.默读全文,思考课文是从明6几个方面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
(划出课文的词语或句子来回答)
兵马俑博物馆壮观的建筑物
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
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
3.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写什么? (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结合简介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时间和地点及其它情况。
在陕西省临潼县的秦始陵墓,规模宏大,今尚存高76米,底485~515米夯土陵丘。
陵园有二城,内城周长2525米,外城周长6294米。
1974年后在外城东前后发掘出三个兵马俑坑,内有大量大小与真人相仿的彩陶兵马俑,武士俑披甲着袍,持实战兵器,形态逼真,排列有序,再现了秦代军队的阵式、编制。
兵马俑的出土在我国考古上的地位。
4.本文可分几段,说说每段段意。
全文分三段:一、1节、二、2—4节,三、5节。
(段意见课后第2题。
)
三、连接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1.学习、理解单元学习提示,理解。
2.运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完成课后第2题的填空。
四、课堂练习:练习册1—4题。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⒈根据意思写出有关词语。
(可书面练习,出可抄在小黑板上。
)
①竖着耳朵,瞪着眼睛,形容怒视的样子。
()
②形容生动逼真,同活的一样。
( )
③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着。
( )
④绕到敌人侧面或后面进攻。
( )
2.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由讲,指名讲。
并要求学生讲出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板书壮观阵容神态
二、课文第—大段
(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极为壮观,课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
(用小圆圈在文中圈出。
(闪闪发亮镏金大字宽敞明亮足足两个足球场半圆形没有柱子)
2.为什么这些词语写出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壮观。
门楣上镌刻着大字。
①门楣上镌刻着几个闪闪发亮的镏金大字:“秦始皇兵
马俑博物馆”。
里面大厅很大。
②里面是—个宽敞明亮的大厅,足足有两上足球场那么大。
3.有表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4.这段的观察顺序是一从外到内。
5.总结学法:划出重点词体会理解义有表情朗读理观察顺序
(二)运用刚才的学法,自学下面的自然段。
1.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课文从哪些句子和词语表达出来?
为什么这些词语写出了兵马俑的威武雄壮?结合看图理解。
(精锐的前锋,从队列数量、穿着、动作、佩戴写出兵马俑的威武雄壮。
步兵、骑兵、战士,也从穿着,队列、数量写出兵马俑的威武雄壮。
侧翼和后卫的作用,队列、朝向写出兵马俑的威武雄壮。
)
2.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3.这一段构段用的是什么方法?作者观察兵马俑又是按什么顺序的?
(构段:整体一部分一整体) (观察顺序:从前往后再两侧和最后。
)
(三)学生自学第.四自然段,完成表格。
老战士
新战士
战马
外貌(外形
留着胡子
束着头发
膘肥体壮
神态
虎视眈眈神情十分严肃一脸稚气
竖耳瞪眼严阵以待
(四)读最后一段话,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1.“沉睡两千多年”一说明兵马俑从殉葬在秦始皇陵墓里到1974年被发掘,讲明埋藏的时间长。
2.“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是我国考古史上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
”“重大发现”已经说明这个发现的意义,所在,前面再加上“最为”说明这个发现对考察古代历史的价值之大。
三.总结课文。
1.有表情地朗读全文。
2.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写兵马俑博物馆,从外写到内。
写威武雄壮的阵容,从前锋到步兵,骑兵、战车到侧翼和后卫,整个兵马俑充满临战气氛。
写兵马俑神态,分类描述。
老战士、新战士、战马的神态栩栩如生。
附板书:
门楣馏金大字
秦博物馆:
始大厅宽敞明亮两个足球场大
皇前锋3列210个穿持负
兵阵容步兵骑兵战车穿路临
战气氛
马(威武雄壮)侧翼后卫防止
俑老战士虎视眈眈十分严肃
神态新战士—脸稚气
(栩栩如生) 战马竖耳瞪眼严阵以待
四、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第3题和练习册第5题的填空题。
参考资料:
三、关于课后习题
1.第1题:是从兵马俑坑的面积,威武雄壮的军阵和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三个方面来介绍的。
2.第2题:课文介绍了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壮观的建筑物和兵马俑的威武雄壮的阵容与栩栩如生的神态,指出它的出土在我国考古史上是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第3题:(1)③(2)③。
教学反思:
学生学完课文后,对这个历史古迹有了更深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爱国自豪感。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