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资料:英国作家狄更斯写过一段话:“这是最好的 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 蠢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正在直登 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⒈工业革命促进工农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⒉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出生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 ⒊政局稳定。
2、工业革命促使劳动力结构变化
80%
75%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696年
30% 1831年
农业 人口
英国
40.00%
35.00% 32.50%
30.00%
25.00% 20.00%
系统教育体系---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 统教育体系
4、作用: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 促进了社会发展。
1973年,美国教育学和社会学家 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发展分为 “精英”“大众”和“普及”三 个阶段的观点,认为,当一个国 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 下时是精英教育阶段,超过15% 时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超过50 %时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
波光粼粼的城市啊!我的城市!
——沃尔特·惠特曼
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 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工人阶级工作环境恶劣,工人生活日益困苦,贫富差距在扩大。 工业革命后,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他们之间矛盾不断激化,工人阶级开 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的 街道狭窄而拥挤,卫生条 件极差,孩子们在垃圾堆 上玩耍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实践创新

第 4 课工业化的起步实践创新一、实践创新活动1.历史情境短剧请同学们依照教材和自己在图书室、网上采集到的对于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进行挑选和整理,编排历史情境短剧《同谋大业》。
要求:要再现新中国建立后,百废俱兴到百废俱兴,要表现毛泽东和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高见,反应中国工业的迅速发展。
答案:旁白(学生甲): 1952 年的一天,烈日当空、天气宜人。
在中南海会客大厅里,毛泽东和周恩来手拉着手,时时传来朗朗的笑声。
毛泽东(学生乙):恩来啊,你还记得 49 年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我们走开西柏坡时的讲话吗?周恩来(学生丙):哈哈,主席啊,就是你忘了,我也不会忘呀。
当初你说,我们是要进京赶考去。
我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啊!毛泽东(学生乙):对呀,当时我就说我们不妥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此刻看来这个成绩仍是不错的嘛。
你说对不对?周恩来(学生丙):自然了,新中国已经建立了,我国已经独立自主。
抗美援朝的战局趋于稳固,和谈在主要问题上已经完成协议,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不久可望结束;可是美帝国主义仍对我政权虎视眈眈;经过这三年的经济恢复,我国的公民经济也获得了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出历史最高水平。
毛泽东(学生乙):是呀,建国后我国确实获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国这个农业国已经跟不上世界的发展喽,你看过这份报告吧?旁白(学生甲):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中国( 1952 年产量)印度( 1950年产量)美国( 1950年产量)钢产量(人均) 2.37公斤 4 公斤538.3 公斤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10.9 千瓦时2949 千瓦时毛泽东(学生乙):你说,此刻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可以磨成面粉,还可以造纸,可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沓机都不可以制造。
周恩来(学生丙):主席,我理解您的担忧,我和陈云同志从昨年起就着手一五计划的拟订,此刻已经差不多了,估计从明年起,我国就能够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大会制度的确立

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③南京长江大桥建成
④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当堂小练
3. “两会”指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两会”第一次召开
(二)、概况
4.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1)工业成就: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 沈阳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鞍钢场景
(二)、概况
(1)工业成就: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二)、概况
(2)交通成就:①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
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比较内容
中国
1952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公斤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
印度 1950年产量 4公斤 10.9千瓦
美国 1950年产量 538.3公斤 2949千瓦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 东感慨地说:“现在我 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 椅子,能造茶碗茶壶, 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 粉,还能造纸,但是, 一辆汽车、一架飞机、 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 都不能造。”
B 分别在什么时候?( )
A.1936年、1949年
B.1949年、1954年
C.1949年、1953年
D. 1949年、1978年
4. 1955年8月,武汉钢铁公司开始施工,它的建设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援,先后有18个省
C (自治区)、48个城市、1000多家工厂为武钢制造设备和配件,这表明(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
本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美国、苏联、西欧等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迁,认识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已经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细节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规律,理解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
2.难点:对不同国家发展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历史背景和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历史书籍、文章、图片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历史资料,呈现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美国的“婴儿潮”、苏联的解体、西欧的联合等,让学生理解不同国家的发展特点。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理解。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系统教育体系--19世纪初,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
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
Hale Waihona Puke 二 、城市化原因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 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 的历史过程。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 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
1、劳动力结构变化1:农业人口减少;从事工业和商业 的人数增加;(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2、劳动力结构变化2: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为妇女地
位19提世高纪创英造国条城件镇)人口比重变化表
大众教育(目的:为了工业化的需要)
19世纪中期以后,为适应工业化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 大众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中等教育--法国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教育(1802年) 免费义务教育--1870年,英国法国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在城市环境改善的同时, 家庭卫生条件也逐步得到改 善。1890年,伦敦的一些富 人家庭已安装了抽水马桶。 但浴室还没有进入家庭,人 们想洗澡就必须到公共浴室。
1881年,第一辆由电力驱动的马电拉车的在轨德道国公柏共林客周1车8边90的年里巴特黎希的菲街尔道德问世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精品习题课件

占人类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材料强调了工业革命 ( )
A.引发了城市化
B.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C.带动了财富的增加 D.加剧了贫富分化
解析 根据题干并链接所学可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从事第二产业 的人数激增,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工业发达的城市,从而推动了城市化的 进程。
答案 A
知识点三 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知识点一 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人口增长 原因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劳动力结 构变化
原因 工业革命的发展 表现 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原因 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推广大众 教育
表现
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 系
——约翰·格里宾等著《历史焦点》 史料解读 工业革命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工人阶 级越来越贫困,社会的贫富分化加剧;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大量排放, 造成了环境的恶化。 知识链接 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快了城市化 进程。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环境污染严重和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这使我们认识到发展经济必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共同富裕;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环境污染
原因 工业革命的开展 表现 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 危害 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贫富分化 原因 资本家攫取大部分社会财富;工人获得的收入难以糊口
加剧 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知识点拨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工业化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 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但科技的 进步是利大于弊。作为中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一分子, 为造福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优质课件: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学习目标: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出和成就 材料三
(4)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五”期间主要重工 业部门分布在哪里?试举两例说明。 (5)“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说明了什么?
3、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研制成功第架. 喷气式飞机
4、1957年__武__汉__长_江__大__桥__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 的交通。
5、_1_9_5_4___年9月,_第__一__届__全_国__人__民__代_表__大__会__在北京 召开,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宪法。
学习目标: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出和成就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工业化迈进
学习目标:知道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1954年9月) 2、大会制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3、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
学习目标:知道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
学习目标:知道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0.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 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哪一文件?它的颁布结束 了哪一文件代替宪法的使命? (2)根据材料,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 性质的国家? (3)此文件的性质是什么?
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举办“一五计划”成果展示 会。他们找到了下列图片资料,哪项不适合采用?
A. 第一架飞机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社会问题的出现。
本课的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拓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工业化进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知识,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其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教学难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特点和原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学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工业化进程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工业化国家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得出结论。
4.巩固(10分钟)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封建专制制度和闭关政策;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 2.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帝国主义列强的阻挠。 3.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和封锁;当时中国过“左” 的政治运动和经济政策。
三.农业是工业化的基础 例5:材料一: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农业的改 造,也就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移到工业经济上来。 诚然,在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的年代里,土地仍然 是英国人的主要资源和财富。然而农业人口的变化早 在15世纪开始就悄悄地进行着…《欧洲文明扩张史》 (1)材料一中所说“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早在15世纪 就悄悄地进行着”,这指的是什么?这对工业革命产 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二.科技革命是工业化的根本动力
例3: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 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现 象的原因是什么?
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 初,中英美制造业发展不平 衡,中国所占份额不断下降, 美国所占份额不断增加,英 (美)保罗·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国曾一度领先又被美国超 过。 原因:1750年,中国传统手工业居世界领先地位; 1860年,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190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超过英国.
“圈地运动”
给英国工业革命带来了大量的雇佣的劳动力和资本。
三.农业是工业化的基础 材料二:美国南北战争,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单 纯地为了奴隶制这个道德问题,或是像税制那样狭隘的 经济问题。它的原因是深刻得多。富饶的新大陆,究竟 是由农业还是由工业社会来支配?是由第一次浪潮势力 还是由第二次浪潮势力来统治?美国的未来基本上是个 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北军的胜利,美国的工业化的 大局已定。 ——阿尔温·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2)材料二中说“北军的胜利,美国的工业大局已定” 是否正确?并说明其理由。 正确。 因为: ①实现了统一,使国内市场广阔、原材料增多; ②奴隶制的废除,有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大量自由 劳动力。
例8: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仅用了20年的时间,就 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对此,下列有关评 述中,正确的是(A) 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实现,显示了社会主义 制度的优越性 ②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实现,为反法西斯战争 的胜利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③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造 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以后愈益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目的: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统治。 结局:随着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洋务运动也走向 失败。 根本原因:在不推翻腐朽、封建的清王朝前提下,单纯引 进西方先进的科技,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客观影响:奠定了湖北地区的近代化的基础,使“晚清武 汉的现代化水平一度位居全国内陆城市之首”。
二.科技革命是工业化的根本动力
例2:材料一 1820~1850年世界工业生产的分布(%)
年份
1820 1840 1850
英国
50 45 39 英国
法国
15~20 20 18 法国
德国
8 12 15 德国
美国
10 11 15 美国
材料二
年份
187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的分布(%)
32
20 14
1870
(4)近代德国和日本崛起的重要方式或途径是军事扩张, 分析德国和日本采取这种方式或途径的共同原因。 1.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时的改革不彻底,有浓厚封 建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 2.周边环境列强林立,以武力手段直接挑战世界体系 中的霸权。
(5)前苏联的崛起和成就曾令世人瞩目,但终究失败而 解体,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六.以韩国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国的工业化道路 例9: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的国民经济年 增长率超过10%,经济发展速度名列世界前茅。到80年 代,它们的经济发展增长率仍然一直保持近9%,远远 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并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新加坡、韩国取得上述成就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抓住机遇,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2.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3.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七.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1840-1949年) (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背景 1.庞大的人口过剩压力与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 2.亡国灭种的民族生存危机 3.政治衰败,国家四分五裂的乱世局面。 4.封建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
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艰难地进行工业化
出路: 只有将反帝、反封建紧密联系起来,争 取民族独立,才能取得工业化的成功。
五.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及原因
1)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从轻工业部门开始,而苏 联是从重工业开始的. 2)苏联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资本主 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 手段筹集。 产生不同的原因: 社会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工业化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 鉴;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 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外部受到帝国主义 包围和威胁,而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 后,资金十分短缺。
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①战前,俄国的工业大大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一战和外国的武装干涉,使俄国的工业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 破坏。②苏联当时是世界上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受到帝国 主义入侵和世界战争的严重威胁。③在这种国内国际条件下, 高速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保证苏联经济独立、 增强国际力量,保卫社会主义和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条件。
五.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4.成就 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基本上实 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苏联的工 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例7:苏联工业化道路与西欧工业化的最大不同是 A.以重工业为主 C B.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C.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支配地位 D.农轻重比例失调
二.科技革命是工业化的根本动力
例4: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 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 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 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 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材料中中国经济现代化在历史上曾错失三次重大机遇, 请分别说明导致每次错失机遇的原因。
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使其国民经济失去 活力和竞争力; 2.长期推行霸权政策,拖垮了苏联。
五.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1.时间及内容
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把苏联
从 农业国家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 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2. 特点及原因
1900 1913
10
7 6
13
17 16
23
30 36
( 1 )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地位, ( 2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各国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 并分析英国位居这一经济地位的主要原因。 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美国赶上并超过了英法 “世界工厂”
英国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完成工业革命;是 英法等国技术较落后,资金外流; 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美德等国采用先进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充足的资金。
3.曲折前进阶段 (1927年—1949年)
2)1937-45,中断。 3)1945-49,美蒋勾结,工业化陷入 困境。
例10:材料一 众多学者指出,晚清武汉的现代化水平一度 位居全国内陆城市之首,张之洞功不可没,他督鄂18年间, 创办汉阳铁厂,督办粤汉铁路,创设自强方言学堂(今武 汉大学前身),从工商业、军事、文教乃至市镇建设等诸 多方面,全面奠定了武汉地区现代化的基础。 (1)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张之洞督鄂创办近代企业的 目的、结局以及造成该结局的根本原因。并依据材料一 谈谈张之洞督鄂对湖北近代化造成的客观影响。
阻碍作用。
形成了小农经济,土地分散,市场狭窄,自由劳动力 减少,货币不转化为资本,不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
例6:实现工业化是世界近代经济发展的必由之 路和必然趋势。 (1)概括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基 本途径。
1.工业革命 2.侵略扩张
材料一右图是日本1897年创立的第一个 大型冶金企业——官办的八幡制铁所。 建造八幡制铁所的部分经费来自甲午中 日战争后的中国赔款,它所使用的铁矿 石,是强迫中国的大冶铁矿提供的。 ——《世界近代、现代史》
三.农业是工业化的基础
材料三:(1793年)6月3日(雅各宾派政府)下令将逃 亡贵族地产分为小块出售,地价10年偿清。6月11日规 定农村公社的公有土地可按人口分配给农民,至于是否 分配,由各公社自行决定。7月17日的土地法令最为重 要,……下令无条件废除全部封建权利,从而使一切永 佃成为农民的私产。—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 (3)材料三中采取的措施对法国工业革命起到了什么 作用?为什么?
七.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1840-1949年) (二)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历程
1)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1.起步阶段 (1840年—1895年) 2.整体发展阶段 (1895年—1927年)
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1)1927-37,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官 僚资本压抑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方针 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 1.原因 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2.影响
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 动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问题 1.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 2.苏联重工业的发展,工业化的实现是以不惜牺牲农业 和农民利益为代价的,正是采取这种剥夺农民的办法筹 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所需要的资金的。 3.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在相当时间内忽视对农业的投资和农业的发展,致使 农业发展相当滞后,畸形的经济结构必然会影响国民经 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