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课后答案 戴国强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信用、利息与利息率【圣才出品】

第三章信用、利息与利息率1.名词解释(1)信用答: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偿还性和付息性是其基本特征。
信用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动员闲置资金并加以再分配,第二个职能是提供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信用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中的一个范畴,信用分配是建立在社会总资金运动中企业初次分配和财政二次分配基础上的第三次分配。
信用是一种动员暂时闲置资金的行为,在这种借贷行为中,所有权没有发生变化,资金的使用权发生了转让,从而使各主体可支配的资金规模发生了变化,因此,信用没有自己独立的资金可分配领域,而是与企业初次分配和财政二次分配重叠,是建立在前两次分配基础之上的第三次资金分配。
经济学中,信用是一种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是在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形成后出现的。
这种借贷行为可以有两种表现方式:或是以收回为前提条件的付出即贷出;或是以保证归还为义务的获得即借入。
一般来说,贷者有权取得利息,借者必须支付利息。
因此,借贷行为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以偿还为前提条件,到期必须偿付;二是偿还时带有一个增加额—利息。
(2)商业信用答:(1)商业信用是厂商在进行商品销售时,以延期付款即赊销形式所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
当商品交换发生延期支付、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就产生了信用,由于这种延期支付的形式所提供的信用是在商品买卖过程中发生的,所以称其为商业信用。
(2)商业信用的特点:①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厂商;②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③商业信用和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3)银行信用答:(1)银行信用是由银行、货币资本所有者和其他专门的信用机构以贷款的形式提供给借款人的信用。
(2)银行信用的特点:①银行信用的主体与商业信用不同。
②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
③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不完全一致。
④在产业周期的各个阶段,对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需求不同。
(4)期票答:期票又叫商业本票,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款项的债务凭证。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其他金融机构【圣才出品】

第七章其他金融机构1.存款型金融机构和契约型储蓄机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存款型金融机构是从个人和机构接受存款并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信用社。
契约型储蓄机构是以合约方式定期、定量地从持约人手中收取资金(保险费或养老金预付款),然后按合约规定向持约人提供保险服务或养老金的金融中介机构,它包括各种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
存款型金融机构与契约型金融机构主要有以下区别。
(1)职能不同存款金融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存贷款服务,为社会生产融通资金。
契约型金融机构中的保险公司主要职能是为人们生活提供风险保障,养老基金则是为人们提供退休生活保障。
(2)资金来源性质不同存款型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是存款,是对存款者的一种债务,到期要偿还本金,并按约定支付利息。
契约型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为保费或雇员及雇主的缴款,其中保费属于费用,缴纳后一般不返还;养老金缴款一般只在员工退休时才以年金的形式返还。
(3)资金运用方式存款型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方式主要为贷款。
契约型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方式主要为投资各种证券。
(4)由于存款型金融机构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因而可创造派生存款。
而契约型金融机构不具有这一职能。
这是二者的最大区别。
2.为什么说购买共同基金属于间接投资?共同基金具有哪些特点?答:(1)购买共同基金属于间接投资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其资本购买公司债券、金融债券或公司股票等各种有价证券,以期从该证券的持有和转让中获得投资收益和转让增值的行为。
它不像直接投资那样由投资者将货币资金直接投入投资项目,形成实物资产,投资者不拥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股票投资除外)。
投资者把资金投入基金,购买基金股份,再通过其以适度分散的组合方式投资于各种金融资产,所以,购买共同基金是一种间接投资。
(2)共同基金的特点①规模经济基金可以最广泛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汇成规模巨大的投资资金,由于资本雄厚,可以享有大额投资在降低成本上的相对优势,获得规模效益。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货币理论的新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货币理论的新发展1.当前货币经济学家在货币与长期经济增长关系上有哪些分歧与共识?答:研究货币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需要回答以下两个基本问题: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到底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是永久性的还是临时性的?当代经济学家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既存在分歧,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1)分歧①货币与长期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歧。
经济学家关于货币与长期经济增长关系分别得出货币增长率(或通货膨胀率)与长期产出增长率正相关、负相关和不相关的结论。
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如托宾模型和詹森模型等研究发现,货币增长率与长期产出和资本存量正相关;斯道克曼模型研究却得出了两者是负相关的结论;麦卡兰姆和古德弗伦德的购买一时间模型和斯德劳斯基模型则得出两者之间没有相关性的结论;而在内生增长模型中,也分别得出货币增长率(或通货膨胀率)与长期产出增长率正相关、负相关和不相关的结论。
②为研究货币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们在经验分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相互之间得出的结果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既有正相关的结论,也有负相关和不相关的结论。
a.中性结论:考曼迪和麦格威尔根据近50个国家的数据,根据美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发现,货币增长和实际产出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相关性。
b.负相关性结论。
巴罗从多个国家的截面分析中发现,货币增长率和实际产出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性。
c.正相关性结论。
麦肯德里斯和韦伯在研究经合组织(OEDC)国家的数据后发现,在这些国家中,实际产出增长和货币增长(但不是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
(2)共识在货币与长期经济增长关系上,经济学家们的分歧并不代表他们之间就没有达成共识。
目前经济学家们都相信,货币从长期看是中性的,或是近似中性的,即使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正相关性或负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也比较弱。
2.为什么古典理论中不存在非自愿失业,货币政策会对产出无效?答:(1)在古典理论中,假定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具有完全弹性,可以迅速调整,从而对各种冲击做出响应。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货币供给【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货币供给1.货币的定义有哪几种?各种货币定义的理论依据分别是什么?答:总起来说,货币的定义有两大类:(1)马克思的定义根据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必须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根据这一定义,凡是同时具备这两个职能的东西就是货币,而不同时具备这两个职能的东西就不是货币。
(2)西方经济学的定义①狭义的货币定义所谓“狭义的货币”,通常是由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货)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所构成。
如果以M 1表示狭义的货币量,以C 表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以D 表示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则:1M C D=+该定义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认为货币区别于一切其他东西的最本质的特性,就在于货币能够充当商品交易的媒介,而任何其他东西则不能。
所以凡是能够充当交易媒介的东西就是货币,而不能够充当交易媒介的东西就不是货币。
在现实中,关于交易媒介的辨别标准,经济学家们又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三种:a.以普遍接受性作为标准,认为如果某种东西能在交易中被人们所普遍接受,该种东西就能作为交易媒介,它也就是货币;否则就不是交易媒介,从而也就不是货币。
b.以是否支付利息作为标准,货币是其持有人的财富,但它却不是任何其他人的负债。
因而其发行者自然就不会对其持有人支付利息。
因此,是否支付利息可作为鉴定一种金融资产是不是货币的标准。
c.以交易行为的特征作为标准,认为货币是一般的交易媒介,它在交易过程中具有以下两个特征:在交易过程中不对经济产生任何影响,尤其是不对借贷市场产生影响;货币在交易过程中只改变其持有者,而不改变其总量。
通货与活期存款能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征,而其他金融资产却不能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
②广义的货币第一种广义的货币定义是由弗里德曼、施瓦茨和卡甘等人提出的。
这种货币定义强调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如弗里德曼称货币为“购买力的暂栖所”。
他们认为,除了M 以外,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也应包括在货币的范围中。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1.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哪几个?中央银行在同一时间实行同一种货币政策能否同时达到这些最终目标?为什么?答:(1)西方国家主要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①所谓“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目标”,一般是指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②所谓“充分就业”,一般是指消除一国经济中的非自愿失业。
所谓“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但仍然找不到工作,从而造成的失业。
充分就业只是意味着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减少或消除经济中存在的非自愿失业,而并不意味着将失业率降为零。
③货币政策的第三个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的增长。
如何准确地衡量一国的经济增长状况,是一个较有争议的问题。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同家都以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
④所谓“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全部货币支出保持基本平衡。
所以,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也可看做是实现了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有静态的平衡和动态的平衡两个概念。
a.所谓“静态的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的国际收支总额保持基本相抵。
所以,它以年末国际收支总额平衡与否作为判别的标准。
b.而所谓“动态的国际收支平衡”,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如3年或5年)内的国际收支平衡。
(2)同一时间实行同一种货币政策无法同时达到这些政策目标,因为这四大目标中任何两个目标之间都有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较明显的如:①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增彼减的交替关系。
②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经济增长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往往也较高。
③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也常常发生矛盾。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认识。
答: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的形式将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为“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金融市场理论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金融市场理论发展1.早期的投资理论和现代投资理论有何区别?答:(1)早期投资理论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投资组合理论已经提出了考虑不确定条件下,追求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的基本思想,认识到风险分散化的作用,以及区分有效、无效组合,并将组合的收益风险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其实也是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精髓。
但不足的是,这些理论大多停留于纯文字论述或表达上,缺乏一个计量的模型和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做进一步精确的论证。
(2)现代投资理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主要由哈里·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威廉·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斯蒂芬·罗斯的套利定价理论组成。
马科维茨开创了在不确定条件下理性投资者进行资产组合投资的理论和方法,并第一次采用定量的方法证明了分散投资的优点,这标志着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诞生。
他认为,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应该从自身的偏好出发,结合衡量收益和风险的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所组成的有效集,对证券组合的最优资产结构进行选择。
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用资本市场线和证券市场线,回答了组合中单个资产的风险如何测定、价格由什么决定以及如何决定,解释了证券的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使证券理论由规范经济学进入到实证经济学的范畴。
罗斯开创了套利定价模型,绕过了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的一系列严格假设,从一个更为广泛的角度来说明均衡市场上的风险资产定价问题。
2.CAPM中的β系数和APT的因素敏感性系数有什么联系?答:(1)CAPM中的β系数是个别资产风险相对于市场证券组合风险的测度,测度了单个证券的市场风险。
证券的风险可以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β是衡量系统风险的指标。
(2)APT即套利定价模型,它建立在因素模型的基础之上。
因素模型分为单因素模型和多因素模型。
单因素模型与多因素模型的区别是将所有的系统风险都归结为单一因素的敏感性系数还是多种因素的敏感性系数,但都是在系统风险发挥作用的前提下。
所以,CAPM中的β系数和APT的因素敏感性系数都是衡量系统性风险的指标。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际收支)【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国际收支19.1 复习笔记一、国际收支的基本含义1.国际借贷和国际收支(1)国际收支的定义①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国际收支(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s)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实体的居民同非居民之间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②在这里,“经济实体”是指作为单独财政结算单位的国家或地区;“居民”(Resident)是指在这个经济实体的境内居住1年以上的政府、个人、企业和事业单位,否则即为非居民(Non—resident)。
一个国家的外交使节、驻外军事人员尽管在另一个国家居住1年以上,但仍是派出国的居民,是居住国的非居民,因为其收入来源主要是派出国而不是居住国;一个企业的国外子公司是其所在国的居民,是其母公司所在国的非居民;国际性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居民,而是所有国家的非居民。
(2)国际收支和国际借贷的差异①国际借贷是产生国际收支的原因,国际借贷的发生必然会形成国际收支;②从时间序列的角度看,国际借贷表示的是一定时点(a Point of Time),国际收支表示的是一定时段(a Period of Time);③国际借贷表示一国对外债权债务的余额,即最终结果,是一种“存量”(Stock);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对外收付的累计结果,是一种“流量”(Flow)。
④这两个概念包括的范围也不同。
国际收支的范围要比国际借贷的范围更加宽泛。
2.国际收支的重要性国际收支的概念从仅指简单的贸易收支发展到把全部国际经济交易都包括在内,充分说明了国际收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其主要内容1.国际收支平衡表①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个经济实体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个季度或一个月)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一种统计表。
所以,国际收支平衡表实际上是国际收支的外在表现形式。
②国际收支平衡表按照复式记账的原理编制,一切收入项目或负债增加、资产减少的项目都列为贷方(Credit);一切支出项目或资产增加、负债减少的项目都列为借方(Debit);每一笔交易都必须同时记录相应的借方和贷方,金额相等。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商业银行【圣才出品】

第五章商业银行1.商业银行有哪些特性?它的主要职能有哪些?答:(1)商业银行的特性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将部分负债作为货币流通,同时可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它具有如下特性:①商业银行具有一般的企业特征。
商业银行拥有业务经营所必需的自有资本,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其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
②商业银行是特殊的企业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其创造的是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存款货币。
③商业银行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a.商业银行不同于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为工商企业、公众及政府提供金融服务;而中央银行只向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创造基础货币,并承担制定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监管金融机构的职责。
b.商业银行也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能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并吸收活期存款;其他金融机构不能吸收活期存款,只能提供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金融服务。
(2)商业银行的职能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发挥的功能主要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和金融服务四项功能。
①信用中介该职能是指,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受信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形成银行负债;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又通过授信业务,把资金投向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银行资产。
商业银行通过信用中介职能,全面、高效地融通社会货币资金,为社会配置资源,并通过借贷的利息差额获取利润。
②支付中介该职能是指,商业银行作为货币经营机构,为客户保管、出纳和代理支付货币。
商业银行支付中介职能的发挥一方面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量和流通量,从而节约了现金的流通费用;另一方面又加速了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的周转,等于增加了生产资金的总量,从而促进了社会再生产的扩大。
同时,商业银行也可借此拥有稳定廉价的存款,降低了资金成本。
③信用创造在部分准备制度下,商业银行在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和保留一定库存现金后,可运用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