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的防雷资料

合集下载

古建筑防雷案例

古建筑防雷案例

古建筑防雷案例咱都知道故宫那可是古建筑里的超级大明星。

故宫这么多古建筑能历经岁月而没被雷劈得七零八落,这里面可有不少防雷的智慧呢。

故宫的建筑大多是木质结构,这玩意儿要是被雷击中,那可就像点着了柴火堆一样,后果不堪设想。

故宫的屋顶首先就像是第一道防雷防线。

你看那些宫殿的屋顶,比如说太和殿,那屋顶的形状就很有讲究。

它是那种大坡度的庑殿顶,这种屋顶就像是给建筑戴上了一顶大帽子,而且这帽子还特别高耸。

雷电嘛,就喜欢找高的东西,这高耸的屋顶就容易成为雷电最先接触的目标。

不过呢,这恰恰就是它的巧妙之处。

太和殿屋顶上有好多琉璃瓦,这些琉璃瓦可不只是为了好看。

琉璃这种材料啊,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导电的。

当雷电击中屋顶的时候,琉璃瓦就像是一条条小的导电通道,把雷电引导到房檐下。

再说说故宫建筑上的那些龙啊、瑞兽之类的装饰。

你以为它们只是为了显得威严好看吗?其实它们也有防雷的作用。

这些小神兽啊,很多都是用金属做的,或者是内部有金属构件。

金属可是导电的好材料啊,雷电一旦到了屋顶,这些神兽就像是接力运动员一样,把雷电往地面引导。

还有故宫周围那些高大的宫墙,这宫墙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屏蔽罩。

一方面它很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挡雷电直接打到宫殿内部;另一方面,它本身也能起到一个接地的作用。

如果有雷电击中宫墙附近,宫墙就可以把雷电的能量导入地下。

故宫里还有一些排水系统,这些排水系统的管道也不全是普通的石头或者陶土的。

有一部分管道其实是金属制成的,或者是含有金属部件。

当雷电通过屋顶、神兽等传导下来后,这些排水管道就可以把雷电引入地下,就像给雷电专门修了一条通往地下的高速公路。

再看看离故宫有点距离的那些高大的古树。

这些古树也是故宫防雷体系里的一个小帮手。

古树比较高,而且有很多树枝树叶。

雷电有时候就会被这些古树吸引,先打到古树上。

而古树的根系扎根很深,就像是天然的接地装置,把雷电导入地下,从而减少了雷电击中故宫建筑的概率。

这就是故宫防雷的一些小秘密,通过这些巧妙的建筑设计和自然的辅助,故宫的古建筑才能在雷电的威胁下安然无恙这么多年。

古建筑防雷措施

古建筑防雷措施

古建筑防雷措施引言古建筑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吸引着无数游客和研究者的目光。

然而,古建筑在雷电活动频繁的地区往往面临着雷击的威胁。

为了保护古建筑的安全和完整性,人们采取了各种防雷措施。

本文将探讨古建筑防雷措施的种类和实施方法。

古建筑防雷措施的分类古建筑防雷措施可分为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两类。

外部防雷外部防雷特指通过安装导电设施来引导雷电流进入地下,减小雷电对古建筑造成的危害。

外部防雷的主要措施包括:1.避雷针:避雷针通常是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尖柱状结构,安装在古建筑的高处。

当雷电接近时,避雷针会优先成为雷电的放电通路,将雷电引导到地下,保护古建筑不受到直接雷击。

2.线网或导线:古建筑外部可以布设线网或导线,将雷电引导到地下,从而减小雷电对建筑物造成的危害。

3.金属屋顶和建筑构件: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如果古建筑的屋顶或建筑构件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可以将其作为雷电的放电通道,降低雷电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

内部防雷内部防雷特指在古建筑内部进行防雷措施,减小雷电对古建筑内部设施和藏品的危害。

内部防雷的主要措施包括:1.接地系统:通过合理布置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地下,保护古建筑内部设施和藏品的安全。

接地系统通常由接地体、接地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2.防雷装置:安装防雷装置可以有效地降低雷电对古建筑内部设施和藏品的影响。

防雷装置通常包括避雷器、避雷盒和避雷线等。

古建筑防雷措施的实施方法实施古建筑防雷措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和更新:古建筑防雷措施需要定期维护和更新,确保其有效性。

例如,避雷针和防雷装置需要定期检查和更换,以确保其良好的导电性能。

2.考虑建筑特点:古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特点和结构,需要根据不同的建筑特点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

例如,对于木结构的古建筑,可以考虑增加金属构件和金属屋顶来提高防雷能力。

3.合理布置:在实施防雷措施时,需要合理布置导电设施和接地装置,以最大程度地减小雷电对古建筑的危害。

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

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

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自古以来,雷电灾害一直是人类生活中无法忽视的一大威胁。

在我国古代,大部分建筑都是以木质结构为主,一旦遭受雷击,不仅会导致建筑物的物理损坏,还可能引发火灾,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古代人们为了保护建筑物和自身的安全,逐渐积累并发展了一系列防雷技术。

以下将对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进行简要探讨。

一、蚩尾引雷法蚩尾引雷法是古代防雷技术的一种,主要是通过安装特定的装置来引导雷电。

这种方法起始于汉代,当时人们在建筑物上安装一种状如牛角的金属尖端,称为“蚩尾”,使其刺向天空。

在其内部,还有一根金属条与地下相连。

当雷电接触到建筑物时,金属尖端会吸引雷电,通过金属条将雷电导入地下,从而达到防雷的目的。

这种方法与现代避雷针的原理相似。

二、接地防雷法接地防雷法是古代防雷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

古代人们在建筑物的支柱、梁、墙等部位设置金属构件,并通过地下埋设的金属条将各金属构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接地系统。

当雷电击中建筑物时,雷电电荷会通过接地系统迅速导入地下,从而达到防雷的效果。

三、避雷塔与避雷珠在古代,人们还会在建筑物顶部安装避雷塔或避雷珠来进行防雷。

避雷塔通常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安装在建筑物的顶部,形状似塔。

避雷珠则是一种球形的金属制品,安装在避雷塔的顶部。

当雷电击中建筑物时,避雷塔和避雷珠会吸引雷电,将雷电导入地下,保护建筑物和人们的安全。

四、防雷施工技术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防雷技术逐渐得到改进和完善。

在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建筑防雷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人们开始采用多种材料和工艺来进行防雷施工,如使用琉璃、陶瓷等材料制作避雷器,使避雷器具有更好的绝缘性能和装饰效果。

此外,还出现了多种形式的避雷装置,如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进一步提高了防雷效果。

总之,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古代人们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雷技术,为保护建筑物和人们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的避雷措施

中国古代的避雷措施

中国古代的避雷措施引言:这样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的时候就大显神通,若雷电击中了屋宇,电流就会从龙舌沿线下行地底,起不了丝毫破坏作用。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建筑师至迟在17世纪后期已经发明了避雷针。

盛夏季节,迅猛的霹雳闪电经常劈折了树木。

毁坏了房屋,甚至击伤人畜;给古代先民带来严重的灾难。

起初,我们祖先弄不清楚雷电是怎么产生的,相信“雷泽有雷神,龙首人颊,鼓其腹则雷”《史记·五帝纪》《正义》引《括地志》的神话,误以为雷电毁屋击人是上天发怒,对人们进行罚诫。

到了汉代,人们开始以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理论来解释雷电现象,提出、“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淮南子·天文训》的观点,也就是说,阴气和阳气相接触,发生震荡就形成雷,震荡剧烈的时候就形成霹雳。

这是关于雷电成因的一种直观的、朴素的猜想。

尽管这种猜想还不完全符合现代科学的观点,但它毕竟是唯物的,它破除了人们对上天雷神的迷信,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解放。

人们的思想一旦从上天雷神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征服雷电的种种设施也就陆续出现了。

唐代《炙毂子》一书在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朝时柏梁殿遭到火灾,一位巫师建议,把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层顶上,就可以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

屋顶上所设置的鱼尾开头的瓦饰,实际上兼作避雷之用,可认为是现代避雷针的雏形。

而早在以前,中国已经有了避雷针,一般以龙头为装饰,龙嘴里有避雷针头。

法国旅行家卡勃里欧别·戴马甘兰1688年所著的《中国新事》一书中记有:中国屋脊两头,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结一根细的铁丝,直通地下。

这种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的时刻就大显神通,若雷电击中了屋宇,电流就会从龙舌沿线睛行至地底,避免雷电击毁建筑物。

这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上的避雷装置,在大批量和结构上已和现代避雷针基本相似。

避雷室是最早出现的避雷设施。

南朝刘宋时人盛弘之撰写过一部名叫《荆州记》的书。

兴城古建筑物防雷技术研究

兴城古建筑物防雷技术研究

兴城古建筑物防雷技术研究古建筑物一般都兼具了经济价值与历史价值等多种内涵,而雷电灾害则容易对建筑物造成严重损害,甚至产生毁灭性的影响,据此,对古建筑物防雷的技术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从防雷技术的要求着手,着重对防雷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为各位同行提供参考。

标签:兴城;古建筑物;防雷技术;研究兴城作为我国著名旅游休闲城市,所拥有的丰富古建筑群落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

因此,做好兴城古建筑物的防雷保护工作以及开展创新防雷技术的研究,则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古建筑物防雷的内涵1.1 古建筑防雷技术的内容古建筑的防雷主要是针对其建筑结构、建造特点、建材性质以及所在地理环境所作出的一种预防雷电灾害的措施。

古建筑多处于地势较高的山脉、丘陵位置上,或者是坐落在容易产生土壤电阻率突变的山脚边,并且往往都有着较大的建筑格局,其建筑物的外形也都相对普通建筑物更加雄伟、宏大。

加之古建筑物中包含的金属材料和外缘易起火的的砖木结构等条件,都为其遭受雷电的侵袭埋下了不安全因素。

1.2 兴城古建筑防雷技术的意义兴城古建筑的防雷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简要概括起来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兴城古建筑物本身具有着重要的价值内涵,注重防雷技术的不断演化更新,对保障古建筑物的存在、使用有着极其巨大的意义。

其二,防雷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确实提高预防雷电灾害相关技术做出了有益示范,并将此技术运用到科技、生活的其他方面,对促进人们生存质量的提高有着显著作用。

2 兴城古建筑防雷中存在的缺陷2.1 防雷设施不完善同其他古建筑一样,兴城古建筑物的防雷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首先便是防雷的基础设施不完备,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古建筑物没有达到防雷的相关标准。

虽然其中部分的建筑物经过改建、重建、修建、扩建等工序后,已经对古建筑安装了防雷的相关装置,但这些设备也并未达到防雷的最佳效用。

例如对最易遭受雷击的建筑部位布设的不合理、防雷的引下线不够用、没有均压和防球雷的措施以及防雷系统的距离位置不够等问题,都会造成防雷效果不尽人意。

文物古建防雷方案

文物古建防雷方案

文物古建防雷方案引言文物古建作为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然而,由于天气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文物古建在雷电侵袭下容易遭受严重破坏。

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防雷方案对于保护文物古建具有重要意义。

防雷背景雷电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常见天气现象,具有极强的能量和破坏性。

文物古建常常位于露天场所或者高耸的建筑中,成为雷电的主要靶点。

遭受雷击对文物古建造成的损害主要包括直接损坏和间接损坏。

直接损坏主要体现在建筑结构的破坏、室内物品的燃烧或破裂等;间接损坏主要体现在电磁波辐射对文物的损害,例如电子设备的瘫痪、纸质资料的烧焦等。

防雷原则文物古建防雷方案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原则:确保文物古建的安全是防雷方案制定的首要目标。

2.经济性原则:合理利用防雷设备和技术,保证方案的经济可行性。

3.适用性原则: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文物古建应制定相应的防雷方案。

4.可持续性原则:防雷设备和技术应具有长期稳定的性能,保障文物古建的安全。

防雷措施为了降低文物古建遭受雷击的风险,可以采取以下防雷措施:1. 避雷针(针状避雷装置)避雷针是一种主动的避雷设备,通过起到绝缘作用来引导雷电放电到地下,保护文物古建不遭受雷击。

避雷针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 避雷针的高度应比文物古建高出一定的范围,以确保雷电优先击中避雷针。

- 避雷针的形状、设计和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

- 避雷针应与文物古建之间保持安全距离,以防止直接损害。

2. 接地装置接地装置是一种 pass 过被保护物接地极来将雷电放电到大地的设备。

接地装置的设置应注意以下事项: - 接地装置应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 接地电阻不应过大,以保证雷电能够及时、有效地放电到大地。

3. 雷电监测系统雷电监测系统的作用是实时监测文物古建所处环境中的雷电活动情况,对即将来临的雷电进行预警。

雷电监测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 系统应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准确性,能够及时发现雷电活动。

古建筑防雷工程技术规程

古建筑防雷工程技术规程

古建筑防雷工程技术规程
古建筑防雷工程技术规程是为保护古建筑免受雷击和雷电损害,制定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该规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古建筑雷电环境分析:介绍古建筑所处的雷电环境特点,分析其受雷电影响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

二、古建筑雷电保护原理:介绍古建筑雷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包括接地、避雷针、防护带、电缆等内容。

三、古建筑雷电防护措施:根据古建筑的特点和雷电环境,提出相应的雷电防护措施,包括防雷接地、避雷针、防护带、电缆、防雷装置等。

四、古建筑雷电防护设计和施工:针对不同类型的古建筑,制定相应的雷电防护设计方案,并对施工过程中的防雷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五、古建筑雷电安全检测和维护:对已安装雷电防护设施的古建筑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保障其雷电安全。

六、古建筑雷电事故处理:对发生雷电事故的古建筑,及时处理,降低损失,保护文化遗产。

七、古建筑雷电防护管理:完善古建筑雷电防护管理制度,加强对古建筑雷电防护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长期有效。

- 1 -。

古建筑真武阁的雷电防护

古建筑真武阁的雷电防护

古建筑真武阁的雷电防护摘要介绍真武阁的地理位置、结构及特点,通过近年来的防雷检测,分析真武阁的防雷现状及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结合当地实际对完善真武阁的防雷设施提出意见和看法。

关键词真武阁;防雷;现状;隐患;完善1真武阁的概况真武阁位于广西容县绣江北岸一座石台上,1982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阁为杠杆式纯木结构,通高13.2m,面宽13.8m,进深11.2m,全阁不用一件铁器,用近3000条格木构件,以杠杆结构原理,组成一个优美稳固的统一整体。

二层楼的四根大内柱,离楼板2-3cm临空悬吊不着地,是全阁结构中最精巧、最奇特的部分。

2真武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雷击虽然偏好高楼,但它作为概率事件,却也对珍贵的古建筑造成普遍威胁,从建国至2000年,我国共发生重大古建筑灾情8起。

如1957年7月15日,北京十三陵之“首陵”长陵受雷击起火,当时周恩来总理曾亲临现场处理灾情。

1987年8月,北京故宫博物院景阳殿遭雷击引燃大火,大殿局部被烧毁,还险些引发整个紫禁城的大火。

2004年5月,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稷山县大佛寺大殿被雷击,受击点达13处之多,损失惨重。

广西容县为强雷暴区域,易发生雷击事件。

而真武阁地处容县绣江江边高台,全阁为纯木结构,又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和《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92),由真武阁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可将真武阁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3真武阁防雷现状和安全隐患真武阁为纯木结构,全部采用导电性较好的格木,在遭雷击后通过檐柱等可以将电流引向地面,而且为使阁楼厅堂避开雷击,消除”跨步电压”的危险,古人巧妙设计了四柱不落地的独特杠杆结构。

这些古代的防雷设施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技术和避雷理念,但是仅靠这些旧的防雷设施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格木的导电性有限,泄流能力不足,故在经过了几次雷击事件后,真武阁加强了雷电防护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的防雷资料古建筑一般是指古人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长历史年代的寺、庙、殿、楼、塔等建筑,它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的历史资料,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

由于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火灾荷载较大,一旦遭雷击起火,火势易蔓延,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而我国现存古建筑的防雷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防雷引下线少,不易采取均衡电位措施,没有防球雷措施等。

因此笔者撰文介绍几种常见的防雷技术,希望对古建筑防雷工作有所启示。

一、古建筑易遭雷击的原因和规律1. 古建筑易遭雷击的原因一般雷击类型可分为直击雷、感应雷、雷电波侵入和球雷四种。

对古建筑危害较大的主要是直击雷和球雷。

而要产生雷击,首先必须有足够的电量积累,达到一定的强度,击穿绝缘空气,形成电流通道;其次要有突出的物体造成其周围电场突变,感应出异号电荷。

古建筑多为木结构,木材经过千百年变得十分干燥,在雨天潮湿,电阻率变小,并且内部年久积满灰尘,易积蓄净电,带有电荷容易引来雷电流。

还有很多古建筑建于高山上,本身地势较高,且位置突出,更容易遭受雷击;同时有些古建筑内高大树木较多,也容易引雷殃及古建筑。

2. 古建筑的雷击规律雷击规律的影响因素。

大量雷害事故统计资料和试验研究证明,雷击的地点和建筑物遭受雷击的部位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些规律称为雷击规律。

地面上建筑物的性质、形状,以及建筑物的结构、内部设备情况对雷击的选择都会产生影响。

当雷电先驱发展到离地面不远的空中时,地面上的电场不断增强,在高大建筑物的尖顶和边缘上场强最大,构成雷电发展的良好条件。

雷电先驱就自然被吸引到这些地方,因此高大建筑物就容易遭雷击。

A、地点上的规律。

雷害事故表明,多数雷击发生在靠近河湖池沼和潮湿地区,其次是大树、旗杆、杉槁,球雷占8%.B、雷击部位上的规律。

古建筑易受雷击的部位多为屋角兽头、房脊和梁柱以及丰宝铜顶。

北京十三陵长陵的棱恩殿、鼓楼、故宫的承乾殿皆因兽头、屋脊被雷击起火,也恰恰说明了这一规律。

故此在防雷时应加以防范。

二、古建筑防雷技术随着科技大发展,人们对雷电知识的了解逐步深入,防雷技术也不断更新,但主要有以下7种:避雷针防雷法、法拉第笼式防雷法、滚球防雷法、E·F避雷保护系统、消雷器防护法、避雷设施保护法、人工影响雷电防雷法。

几种方法各有侧重,对古建筑较为适用的是避雷针防雷法。

1. 避雷针系统防雷原理及使用范围A、防雷原理。

避雷针防雷法是利用避雷针高出被保护物的高度,使雷云下的电场发生畸变,从而将雷电流吸引到避雷针上,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导入大地,使被保护对象免遭雷电直击。

也就是说其实质并不是避雷,而是引雷。

B、适用范围。

避雷针系统主要用于防直击雷,这一系统的接闪器有很多,如: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带等。

由于古建筑防雷设置不仅要具有实效性,同时要尽量保持其原有风貌,所以多用避雷带、网作为古建筑防雷的接闪器。

2. 避雷针系统的局限性A、保护范围不稳定。

避雷针保护范围是一个伞形或屋脊形保护区,其张开角度受到接闪器设置高度、雷电强度等多种参数的影响,有的采用30,有的采用60,尽管关于保护角的计算公式很多,但如何确定一直是富兰克林防雷理论的最大困扰所在。

B、反击问题。

当雷击避雷针或避雷带时,由于引下线的阻抗,对地电压可达到相当高的数值,以至于可能造成接闪器及引下线向周围设备跳火反击。

避雷针系统还存在着感应电压的危害,以及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等问题,但其对古建筑危害不大,在此不作详细讨论。

3. 球雷的预防A、球雷概述。

球雷很久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根据球雷现象规律和许多球雷案例剖析及模仿实验表明:球雷是空中带静电荷气雾层运动相互作用放电电离的结果。

其本质是一个由高速旋转电子封闭的等离子球体,之所以能形成球体,主要是空气中气雾层电离产生强电场和高频电磁振荡,产生一团漩涡状等离子体的缘故。

漩涡体的存在或消失,取决于其内部的电磁平衡和能量补充。

球雷是一个复杂的电荷系统,球体本身好似法拉第笼,对外不呈现电性,普通避雷针、网、带对其不起作用,并能从网、带孔洞缝隙中自由出入。

故此,目前还没有同它斗争的较为有效、可靠的办法。

B、球雷的基本预防措施。

由于球雷的难预防性,防护球雷的最好方法是采用屏蔽。

对于一般的建筑(钢筋混凝土),可将门窗加上金属纱网与全部钢筋连成一片,构成一个笼式防雷网,可以防止球雷侵入。

但对古建筑这样做是很困难的。

对重要的古建筑应当做金属纱窗和金属纱门,将它可靠接地;对次要的古建筑,如不能补加金属纱门窗,应注意在雷雨天紧闭门窗,力争达到全封闭状态,以防球雷的侵入,但不可用纸裱糊门窗。

三、避雷设施的安装与管理1. 安装及注意事项接闪器。

接闪器一般可分为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等,针对古建筑则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A、避雷针是经常置于古建筑屋顶的,通常采用双支接闪器,置于大吻内自箭把伸出。

此种做法美观但费时,一般置于大吻的一侧,用铁卡子卡牢,然后与导线焊接牢固,固定的长度为针长的三分之一左右。

B、采用避雷带时,按大吻的轮廓用避雷线绕一圈,须离开构件10~15cm ,用铁卡子卡牢。

但保护范围不包括檐头时,避雷线应顺脊延续至翼角至檐头,并将垂兽、戗兽、翼角的小兽等都包括在内。

C、有铜宝顶的建筑物,如果其范围够用时,可利用铜宝顶做接闪器,仅将倒替焊接在最上面铜块上即可。

导线(引下线)导线安装分为明、暗两种,对古建筑而言,应采用明线,易于检查施工。

导线一般应垂直引下,但古建筑轮廓复杂,事实上不可能做到。

当引下线沿古建筑轮廓弯曲时,应保证其弯曲段开口部分的直线距离,不小于弯曲段全长的十分之一,并避免弯折成直角或锐角。

古建筑的导线安装应自上而下,先与接闪器焊接,至檐头斗拱部位,预先在瓦顶上打一个直径10 cm的圆洞,套在磁管内,将导线穿洞而下。

接地体。

接地体应选择安装在土壤电阻率较低的地方,同时应考虑在行人较少的地方,以避免或减少跨步电压的危害。

距离建筑物的台基不小于300 cm,埋深深度在100 cm以上。

地极的形状有闭合形、一字形、放射形,闭合形又分为方形、三角形、圆形。

我们一般采用闭合方形或一字形。

方形地极用镀锌铁管4根,每角1根,管距不小于250 cm;一字形用管3~4根排列成一字形。

安装时,管子打入地内,上露50 cm以便与导线连接,导线引至地极自作一弯与第一根管子接上,用卡子卡紧焊牢,同样将第二、三、四根与导线焊接。

2. 维护检查为了使建筑物的防雷装置有可靠的保护效果,不仅要有合理的设计和正确的施工,还要注意经常维护检查。

维护检查分为定期检查和临时检查。

一般检查事项有如下几条:①是否由于修缮古建筑和建筑物本身变形引起防雷装置的保护情况发生变化;②检查有无因挖土方,敷设其他管线或种植树木而挖断接地装置;③检查各处明装导体有无因锈蚀或机械力的损伤而折断的情况;④检查接闪器有无因接受雷击而熔断或折断的情况;⑤检查引下线的绝缘保护处理有无破坏;⑥检查断接卡子有无接触不良情况;⑦检查木结构接闪器支架有无腐朽现象;⑧检查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有无沉陷情况;⑨测量全部接地装置的流散电阻。

四、古建筑中高大树木的防雷很多古建筑中都有不少高大树木,这些树木可能遭受直击雷或引下球雷,对古建筑造成破坏,因此应注意采取以下措施:A、在树顶安装避雷针,沿树干敷设引下线,下部埋设接地装置;B、枯朽树木的洞穴应用灰膏封堵严密,防止积水,导致树木接闪;C、树木本身或根部不得缠绕钢筋,并不得在树下堆放大量金属物体;D、古建筑周围栽种树木时,树干应距建筑物不应小于5米,树冠不应小于3米。

以上是对古建筑防雷技术的初步探讨,可以看到防雷技术存在很大的缺陷,避雷针系统虽然经过安装设计上的调整,但仍存在不妥之处。

相信随着对雷电认识的逐步加深,还会出现更完善、有效的防雷技术,能够更好地保护古建筑。

文物保护与古建筑物防雷措施探讨(杨波王凤山华云)中国的古代建筑遗存是几千年中国古老文明的宝贵遗产,由于战乱和人为破坏,仅存的文物古迹弥足珍贵。

中国的古建筑物以其独特的结构、无法估量的历史价值而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其承载的建筑思想、建筑美学和营造法式贯穿于秦汉以至明清两千余年,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

因此,保护古代建筑遗存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尤其是古建筑物的防雷保护。

千百年来古建筑物遭雷击,或因雷电起火被焚毁的事件不胜枚举。

例如:明朝时北京故宫前朝三大殿三次遭雷击被焚,永乐十九年,三殿(当时名奉天、华盖、谨身)遭雷击焚毁,十年后,明正统五年时才修复;嘉靖三十六年“大雷雨,戌刻火作”,三殿被焚殃及午门,至嘉靖四十一年才修复,更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和建极殿;万历二十五年归极门雷击起火,延至三殿,一时具烬,20年后,天启四年才重建完工。

清光绪十五年,天坛祈年殿遭雷击焚毁。

1969年,承德避暑山庄普佑寺,因未安装避雷设备,遭雷击起火,著名的法轮殿和周围群楼、配殿94间全部付之一炬;2004年5月11日,山西运城稷山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佛寺遭雷击发生火灾,经消防人员奋力扑救,大殿才免遭劫难,但仍有部分建筑被毁坏。

现代建筑防雷技术和技法,是建立在西洋式的建筑形式和现代建筑结构基础上的。

依据建筑物防雷原理如何进行中式古建筑防雷保护,目前尚无相应的规范标准,这需要文物界、建筑界和防雷界共同努力,制定适合中式建筑的防雷设计标准和施工工艺标准。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无以伦比的,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用途、规制、等级区分,外形上总体有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按屋顶形式区分有攒尖顶、卷棚顶等;按格局区分有殿、堂、楼、阁、亭、榭、廊、厦、坊、塔等;按建筑层级区分有单檐、重檐,以致多檐。

除石坊、砖塔外,屋架主要为木结构,梁、柱、斗、拱、檩、椽、窗、扉均为木材制作。

雷电灾害是文物古建筑遭受破坏的主要自然灾害,雷击除直接击毁古代建筑物构件外,还因为中国传统古建筑物大多为木结构,雷击将直接导致古建筑物起火,这将使古建筑大面积遭受损毁。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古建筑物未得到有效的防雷保护或防雷装置设施不完善,亟待在全社会加强古建筑物的防雷保护意识,使珍贵的古代建筑遗存免遭雷击毁坏。

千百年的古建筑遗存一旦损毁,将不可复得。

所以建立和完善古建筑物的防雷击措施迫在眉睫。

现就我们所接触过的古建筑物防雷工程设计和施工,谈一些体会。

一、关于古建筑物防雷类别的确定目前普遍将国家防雷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作为新、改、扩建建筑物防雷标准执行。

如何根据古建筑物的特殊结构和对防雷的要求,将古建筑物防雷标准纳入到GB50057-94之中,确定古建筑物防雷类别,是做好古建筑防雷工程设计、施工的基础。

按GB50165-92第5.3.1条的规定,古建筑物分为三类:第一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物;第二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物;第三类:其它古建筑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