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探讨古建筑的雷电防护措施

合集下载

故宫避雷工作方案

故宫避雷工作方案

故宫避雷工作方案背景介绍故宫作为北京市的一个古代建筑群体,其历史距今已经超过600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环境和天气情况对故宫的保护产生了很大的挑战。

其中,雷电天气对古建筑的保护问题越来越成为关注的重点。

因此,定期开展故宫的避雷工作,保证其安全是很有必要的。

避雷工作的重要性当雷电天气来临时,不仅是人类和动物容易遭到打击,还有古建筑容易遭到雷击。

古建筑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建筑形式,它们的基础和建材都与现代建筑有所区别。

其避雷系统也需要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

故宫是一座大型的古代建筑群体,其中有许多宝贵文物,保护它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避雷工作方案的设计为了保证故宫的安全,制定一个完整的避雷方案非常重要。

该方案应该由专业的避雷技术人员设计,涵盖地面和建筑物内部的避雷系统。

地面避雷系统地面避雷系统是指在故宫地面上通过设置导线、接地装置等设施来保护建筑物内部设备的安全。

该系统应涵盖整个故宫建筑群体,将所有的建筑物设置为零电位,确保一旦遭到雷击时不会对人身体造成危害。

具体的措施包括:1.在故宫地面上设置地下铜排,并与所有建筑物的接地体相连,形成互相联通的电气网格;2.在故宫的高点处设置接地网格,将故宫建筑群体联接在一起。

建筑内部避雷系统建筑物内部避雷系统是为了保护建筑物内部设备不被雷击而设计的。

该系统应包括如下措施:1.在建筑物顶部设置避雷针;2.在建筑物附近设置闪电电流的排泄线;3.将避雷针通过高压导线与建筑物的接地系统相连;4.对于大型仓库或有文物的建筑物,可以额外设置局部避雷系统。

检测和维护为了保证故宫避雷系统的稳定和安全,需要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

具体的措施包括:1.对避雷系统的导体及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2.向避雷工程的使用单位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3.在遭受雷击后,对避雷设施及其周边进行全面检查,对损坏的部分进行及时维护或更换。

结语避雷工作在整个建筑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故宫这样的古建筑更是如此。

古建筑防雷保护措施----沈阳北一宁防雷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方案

古建筑防雷保护措施----沈阳北一宁防雷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方案

古建筑防雷保护措施古建筑防雷主要是针对于外部直击雷防护,因感应雷主要是电源信号线路,而古建筑电源信号等线路是后来敷设的,其防护相对容易。

外部防雷难度主要集中在不破坏古建筑原貌前提下,并且古建筑物的结构主要为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两种,有些建筑物上饰有金属材料,但因当时金属加工工艺所限,没有承担柱、梁等承重作用,给古建筑防雷带来了很大难度。

接闪装置接闪装置的作用是直接拦截雷电,避免破坏古建筑。

而古建筑不同于一般现代建筑,在安装时不能破坏其原貌。

(1)接闪器应采用避雷带和短避雷针。

为保持古建筑物原貌和艺术特点,接闪器宜采用避雷带与短避雷针(30~50cm)的组合形式,宜在敷有引下线屋角的避雷带上焊接30~50cm左右的短避雷针,以便有效接闪泄流人地。

根据雷击规律,避雷带应沿建筑物屋面的正脊、吻兽、屋顶檐部、斜脊、垂兽和高出建筑物的烟囱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

为减小雷电流产生的电动力危害,在敷设避雷带时应尽量避免直、锐角弯曲,应采用圆弧形弯曲,其引下弯曲的弦长应大于对应弧长的1/10。

(2)避雷带应沿古建筑物屋脊的轮廓弯曲,避雷带应高出正脊、斜脊、屋檐瓦当的高度,以及其上的吻兽、法轮宝顶和斜脊下端的垂兽等20cm。

避雷带外侧的保护范围,应按滚球法计算,当脊或檐不在保护范围时,应增加避雷带的高度。

避雷带应设计成古建筑物屋面的轮廓线,须精选优质耐用材料,精细加工,安装工艺要求精良,将防雷设施与古建筑物融为一体。

(3)攒尖顶的亭、塔、殿等古建筑物的宝顶处,以及大型古建筑正脊上的吻兽、正脊中间较突出的尖塔、法轮宝顶处可安装短避雷针,原则上应安装在顶端中心位置,不破坏古建筑物的对称平衡原貌。

沿斜脊和四檐安装避雷带,避雷带的外口沿檐角走向安装短避雷针。

(4)金属宝顶其外部金属层厚度大于4mm时,可做接闪器,但必须与避雷带连接。

引下线布置防雷引下线根数少,雷电流分流就小,每根引下线所承受的雷电流就越大,容易产生雷电反击和雷电二次效应危害。

古建筑屋顶防雷做法

古建筑屋顶防雷做法

古建筑屋顶防雷做法说实话古建筑屋顶防雷这个,我一开始做的很糟。

当时就知道个大概思路,然后就稀里糊涂地开始做,结果可想而知。

我就先想着装避雷针呗。

我以为只要把避雷针往屋顶上一立就万事大吉了。

我试过在屋顶最高的地方随便固定了一个避雷针,想着这么个尖东西,肯定能把雷引了去。

可是后来才知道,这固定不是简单的拿个铁钉什么的钉住就行的。

古建筑的屋顶结构很复杂,有的是瓦片,有的是木质结构。

如果固定不好,一是避雷针起不到作用,二是还容易破坏屋顶的完整性。

我那根避雷针啊,没几天就歪了,大风一吹,感觉都要掉下来了。

后来我就想,这固定得科学点儿。

我研究了一下屋顶的结构,像是那种坡面的瓦片屋顶,想要把避雷针稳稳当当立住,就像是给一个爱动的小孩稳稳当当穿上一双合脚的鞋一样难。

我得先找到能承重又不会破坏古建筑结构的支撑点。

我发现梁的交叉点往往比较结实。

于是我就特制了一种夹具,可以卡在梁上,然后再把避雷针和夹具固定起来。

但是这个过程中我又犯错了,那夹具刚开始做得太紧了,感觉都把梁夹变形了一点,可把我吓坏了,赶紧松了松。

等避雷针立好了,这接地问题也很头疼。

我知道接地得深一点才好。

我就在古建筑附近找个地方想把接地棒插下去。

我开始就拿个小锤子敲接地棒,累个半死,进展还很慢。

然后我学着别人,借了个打桩机一样的小设备,这效率才提高了些。

不过这接地的深度到底多深合适,我也不是特别确定,我就尽量打得深些,深到我自己觉得应该差不多了吧。

还有避雷带的安装。

这个避雷带就像是给古建筑屋顶围了个防护圈。

我是沿着屋顶的边缘铺设的。

最开始没经验,用的避雷带材料太硬了,沿着屋顶边缘弯的时候好难弄啊,折腾半天,最后一角翘起来,高低不平的。

后来换了稍微软点的避雷带材料就好多了。

最后我总结出来,做古建筑屋顶防雷可不能急于求成,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一定要研究好古建筑的结构特点,针对性地去进行防雷措施的安装。

而且遇到问题要多从不同角度去想办法,不能死脑筋。

我现在还在继续摸索,想让这防雷做得更完美,希望我的这些经验能给你们一点儿启发。

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

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

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自古以来,雷电灾害一直是人类生活中无法忽视的一大威胁。

在我国古代,大部分建筑都是以木质结构为主,一旦遭受雷击,不仅会导致建筑物的物理损坏,还可能引发火灾,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古代人们为了保护建筑物和自身的安全,逐渐积累并发展了一系列防雷技术。

以下将对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进行简要探讨。

一、蚩尾引雷法蚩尾引雷法是古代防雷技术的一种,主要是通过安装特定的装置来引导雷电。

这种方法起始于汉代,当时人们在建筑物上安装一种状如牛角的金属尖端,称为“蚩尾”,使其刺向天空。

在其内部,还有一根金属条与地下相连。

当雷电接触到建筑物时,金属尖端会吸引雷电,通过金属条将雷电导入地下,从而达到防雷的目的。

这种方法与现代避雷针的原理相似。

二、接地防雷法接地防雷法是古代防雷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

古代人们在建筑物的支柱、梁、墙等部位设置金属构件,并通过地下埋设的金属条将各金属构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接地系统。

当雷电击中建筑物时,雷电电荷会通过接地系统迅速导入地下,从而达到防雷的效果。

三、避雷塔与避雷珠在古代,人们还会在建筑物顶部安装避雷塔或避雷珠来进行防雷。

避雷塔通常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安装在建筑物的顶部,形状似塔。

避雷珠则是一种球形的金属制品,安装在避雷塔的顶部。

当雷电击中建筑物时,避雷塔和避雷珠会吸引雷电,将雷电导入地下,保护建筑物和人们的安全。

四、防雷施工技术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防雷技术逐渐得到改进和完善。

在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建筑防雷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人们开始采用多种材料和工艺来进行防雷施工,如使用琉璃、陶瓷等材料制作避雷器,使避雷器具有更好的绝缘性能和装饰效果。

此外,还出现了多种形式的避雷装置,如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进一步提高了防雷效果。

总之,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古代人们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雷技术,为保护建筑物和人们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物古建防雷方案

文物古建防雷方案

文物古建防雷方案引言文物古建作为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然而,由于天气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文物古建在雷电侵袭下容易遭受严重破坏。

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防雷方案对于保护文物古建具有重要意义。

防雷背景雷电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常见天气现象,具有极强的能量和破坏性。

文物古建常常位于露天场所或者高耸的建筑中,成为雷电的主要靶点。

遭受雷击对文物古建造成的损害主要包括直接损坏和间接损坏。

直接损坏主要体现在建筑结构的破坏、室内物品的燃烧或破裂等;间接损坏主要体现在电磁波辐射对文物的损害,例如电子设备的瘫痪、纸质资料的烧焦等。

防雷原则文物古建防雷方案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原则:确保文物古建的安全是防雷方案制定的首要目标。

2.经济性原则:合理利用防雷设备和技术,保证方案的经济可行性。

3.适用性原则: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文物古建应制定相应的防雷方案。

4.可持续性原则:防雷设备和技术应具有长期稳定的性能,保障文物古建的安全。

防雷措施为了降低文物古建遭受雷击的风险,可以采取以下防雷措施:1. 避雷针(针状避雷装置)避雷针是一种主动的避雷设备,通过起到绝缘作用来引导雷电放电到地下,保护文物古建不遭受雷击。

避雷针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 避雷针的高度应比文物古建高出一定的范围,以确保雷电优先击中避雷针。

- 避雷针的形状、设计和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

- 避雷针应与文物古建之间保持安全距离,以防止直接损害。

2. 接地装置接地装置是一种 pass 过被保护物接地极来将雷电放电到大地的设备。

接地装置的设置应注意以下事项: - 接地装置应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 接地电阻不应过大,以保证雷电能够及时、有效地放电到大地。

3. 雷电监测系统雷电监测系统的作用是实时监测文物古建所处环境中的雷电活动情况,对即将来临的雷电进行预警。

雷电监测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 系统应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准确性,能够及时发现雷电活动。

古建筑修缮中的防雷探讨

古建筑修缮中的防雷探讨

古建筑修缮中的防雷探讨古建筑修缮中的防雷探讨古建筑修缮一直是人们所重视的事情,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为了延续历史文化传承,减少文化损失,同时也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历史文化。

而在古建筑修缮过程中,防雷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古建筑修缮中的防雷问题。

古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天气情况都会对古建筑的防雷措施产生影响。

例如,如果古建筑所处的地区频繁出现雷雨天气,那么就需要更加强化防雷措施。

防雷措施不得不说是古建筑修缮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措施,因为必须要避免由于雷电引起的火灾和爆炸等不幸事件的发生。

首先,防雷措施的建立必须要依据古建筑的使用情况,防雷工程按照古建筑的不同用途进行设计,例如,宫殿、陵墓、庙宇和城墙等不同的建筑类型和用途,其雷电保护措施也有所不同。

其次,防雷措施必须要根据古建筑本身的特点来设计,特别是对于一些采用木结构和砖结构的建筑,防雷措施的方案需要更具实际考虑,以确保古建筑的安全性能。

另外,在防雷措施上,还需要考虑对古建筑本身的影响,尽可能的减少影响才能保护古建筑。

例如,传统古建筑中瓦片的保护层、木结构的连结点等,只有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如修缮时有明显损坏才能更换。

这就要求在修缮时,要避免损坏和保护现有和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部品。

最后,还需要注意设备和器材的选择和安装。

在古建筑修缮中,防雷设备和器材要选优,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在设备的选择和安装上也必须要考虑设备的适应性和美学性,避免对建筑外观造成影响。

总之,古建筑修缮中对于防雷措施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其必须要根据古建筑的特点、使用情况等多个方位的考虑,才能保证其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建议在古建筑维护和修缮过程中,相关的单位和人员要综合考虑古建筑的重要性和实际情况,在修缮过程中严格把控,加强防雷措施的实施和有效性的检测,最大程度地维护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建筑安全。

防雷措施在古建筑修缮工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代我国古建筑的避雷措施

古代我国古建筑的避雷措施

古代我国古建筑的避雷措施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标题:古代我国古建筑的避雷措施引言古代中国的建筑工程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依然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技艺。

中式建筑防雷方案

中式建筑防雷方案

中式建筑防雷方案中式建筑防雷方案雷电是一种自然灾害,往往会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因此,中式建筑的防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种中式建筑的防雷方案。

一、了解雷电特点在制定防雷方案之前,我们需要了解雷电的特点。

雷电通常伴有电流大、能量高、作用时间短等特点,它的危害在于能够引发火灾、爆炸,对建筑物造成直接损害,甚至会导致人员伤亡。

因此,中式建筑的防雷方案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

二、提供有效的接地系统接地系统是中式建筑的防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的接地系统能够将雷电产生的电流快速导入地下,并分散电能,从而保护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在设计中式建筑的接地系统时,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独特性,采用合适的接地方式。

例如,可以利用建筑物周围的水井或化粪池等地下设施作为接地点,充分发挥土壤的导电性能,增强接地效果。

三、设置避雷针避雷针是中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有效地吸引和放电雷电,保护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中式建筑的避雷针通常采用传统的尖顶形状,与建筑物的气象装饰相协调,有一种古朴而美观的效果。

避雷针的设置要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周围环境来确定,以确保雷电直接击中避雷针而不是建筑物。

四、加强对电器设备的防护中式建筑通常具有较高的装饰性和继承性,在建筑中会使用一些电器设备,如照明、空调等。

这些电器设备对于雷电的抵御能力较弱,因此需要加强对它们的防护。

建议在中式建筑中使用防雷电的电器设备,并安装过电压保护装置,以防止雷电引起设备烧毁。

此外,还要定期检查维护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五、加强防雷意识教育中式建筑的防雷工作不仅需要有完善的设计和设备,还需要广大居民和员工的积极参与。

因此,加强防雷意识教育,提高人们的防雷意识,是防雷工作的重要内容。

可以通过开展防雷知识讲座、宣传活动等方式,向居民和员工普及防雷知识,告诉他们如何正确应对雷电,避免危险。

总结起来,中式建筑的防雷方案需要提供有效的接地系统、设置避雷针,加强对电器设备的防护,同时还需要加强防雷意识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要探讨古建筑的雷电防护措施
摘要:在我国古建筑保护与修缮工作中,要根据古建筑的建筑特点进行防雷、
防火等技术处理,以保证古建筑在以后能够更好地展示历史风貌、实现其历史与
文化价值,本文首先就古建筑的主要特点以及实际隐患进行了分析,而后就其防
雷指导以及防雷设计与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古建筑;雷电;防护措施
引言
古建筑是我国古代人民居住的场所,其在建筑领域与古文化探索领域都有极
高的价值,很多古建筑的布局、装饰、结构都非常有文化气息,是我国古代建筑
工匠智慧的结晶,而一些古建筑中的布置与装饰又能够体现建筑主人的文化理念,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种载体,针对古建筑进行保护还应根据其自身防雷、防火
隐患进行分析,从而探索有针对性的防雷措施与技术方法。

1我国古建筑的特点以及防雷隐患分析
我国古代建筑虽然技巧非常先进,但是才材料方面相对单一,很多古建筑的
主体结构都是以木质结构为主,这类建筑虽然利于抗震,却不利于防火,而如果
遭受雷电打击就会非常容易起火,且火势蔓延速度很快,对建筑行业和历史行业
都会造成巨大损失,当代较有名的雷击古建筑事件就是故宫在1987年遭受雷击
而发生火灾的事件。

我国古建筑在防雷方面存在如下隐患:
1.1我国古建筑防雷隐患探讨
我国古建筑在建设地理位置以及结构等方面不同于其他建筑,因此其遭受雷
击的几率较其他建筑更大,具体有如下表现:其一就是我国古建筑很多都修建在
地势高峻的位置,或者在一些较为开阔的区域修建高大建筑,这样的地理环境决
定了其容易遭受雷电袭击。

其二就是我国保留下来的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建筑
通常都较为雄伟,由于我国古代审美特点决定古代建筑通常有高耸的屋脊,这样
的建筑结构导致其非常容易引起带电云层放电。

其三很多古建筑为了吉祥寓意会
在大殿正脊的特定位置进行金属宝盒的安置。

这样就增加了其遭受雷电袭击的几率。

其四,我国古建筑基本都是砖木结构的,如果受到雷电侵袭就会非常容易导
致其木质结构燃烧而引起火灾。

1.2我国古建筑现有防雷缺陷探讨
其一,部分古建筑未能安装符合现代要求的防雷设施,虽然我国早在1982年就已经提出了对各地古建筑进行防雷保护装置的安装要求,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有大部分古建筑未能进行防雷设备的安装工作。

其二,一些古建筑安装的防雷设施不符合防雷标准要求,虽然有些古建筑已
经接受了防雷技术改造,安装了具有防雷效果的设施,但是这些防雷装置还有一
些技术缺陷,例如其接闪器难以对建筑中需要雷电防护的部位形成全面保护,以
及防球状雷电的技术措施缺失等,由于部分古建筑经营管理机构对于防雷设计以
及建筑所处的雷电环境存在认识不清的情况,对于古建筑的防雷级别设置不够科学,也降低了建筑防雷设置的安全性。

其三,大多数古建筑并不具备同现代建筑物等同的地理环境以及相应的地质
条件,加上古建筑通常在外观结构上更具复杂性,也就导致古建筑防雷技术施工
难度较大,其雷电防护装置系统化布设效果就相对较差。

其四,在古建筑中进行防雷设施安装与设计应尽量保持与古建筑在风貌与文
化理念方面的一致性,也给防雷设施安装设置了障碍。

2针对古建筑防雷设置的主要指导思想
2.1应遵守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保护原则
虽然针对古建筑进行防雷保护是为其加装现代设施,但是也应尽量遵守古建
筑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要尽量保持古建筑外观风貌不受破坏,进行接地操作时
要利用金属下水管道等结构进行雷电能量的泄放,以达到保护建筑的目的,还要
对接地引线进行屏蔽,保证其在泄放雷电能量的过程中不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引起
木质结构起火。

2.2古建筑中的一些具有防雷作用的结构可以修复利用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虽然防雷措施并不完备,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具有防雷功能
的措施与结构,我们不仅要对古建筑进行现代防雷设施的加装,还要尽量对其有
防雷效果的设施极性修复与维护,保证其防雷结构继续发挥作用,在防雷设计中
还要对那些电源与弱电系统进行防雷设计。

2.3接闪杆的选取原则
古建筑群多属木结构或兽头、屋脊较多的特殊结构,应设计加装接闪短针或
接闪带保护,一般不要加装独立接闪针和接闪塔。

根据古建筑物结构特点及其用途,屋面宜采用直径大于Φ8的紫铜做混合接闪器,即在建筑物屋面沿建筑物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部位敷设接闪带和接闪网组成混合接闪器。

3古建筑主要采取的防直击雷技术措施
3.1接闪器的优化布设
为保持古建筑物的艺术特点,接闪器宜采用接闪带与短支针的组合,并宜在
敷设有引下线屋角的接闪带上焊接30~50cm左右的短支针,以便有效接闪雷电
泄流入地。

根据雷击规律,接闪带应沿正脊、垂脊、屋檐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

为减小雷电流产生的电动力危害,在敷设接闪带时应尽量避免直、锐角弯曲,即
采用圆弧形弯曲,使其接闪带弯曲的弦长应大于对应弧长的十分之一。

高度低于15m古建筑可以在距离古建筑不小于5m地方借用高大树木,在树木上装设接闪针,引下线沿树干敷设,冲击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其接闪针保护按滚球法计算。

如果古建筑上有金属装饰物等,尽量在不破坏古建筑的前提下,将所有金属装饰
物与接闪带做等电位连接,如果古建筑上有吻兽,可以把吻兽等电位连接,使吻
兽起到接闪短针的作用。

在屋脊、屋檐上敷设接闪带之外,还可以在脊顶、宝顶、兽头、挑檐等处用Φ16的以上的紫铜棒做接闪小针并且接闪带材质选择好与古建
筑相协调。

3.2采用优化设计的下引线结构
防雷引下线根数少,雷电流分流就小,每根引下线所承受的雷电流就越大,
容易产生雷电反击和雷电二次效应危害。

因此,在布设引下线时尽量多设几根,
尽量利用建筑物的柱子和钢筋。

但古建筑物多为砖木结构,故只能采用明敷引下线。

敷设时应注意做到引下线对称分布,在间距符合规范的前提下,尽可能多设
几根引下线。

为减少引下线自身电感所引起的雷电感应过压,应以最短的接地路
径敷设。

引下线弯曲应采用“软连接”的弧形弯曲。

在引下线距地面1.8m~0.3m
处应有良好的保护覆盖物,避免与游客接触产生接触电压危害。

3.3针对古建筑进行科学的接地装置设置
针对古建筑进行接地装置设置的过程首先应对古建筑本身的性质、结构以及
周围环境、日常游客人数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依据对古建筑接地方式以及相应
位置进行设置,对于游客较多的那些古建筑能做好均压处理,针对一些较为窄细
的建筑结构则应进行水平周围式接地,设置中还应做好地下管线位置的了解,要
保证接地装置尽量不要靠近地下管线,如果实在无法达到相应规范的规定就要将
接地设备与相应管网形成统一结构达到均压接地的效果。

另外,在接地体设置时
要充分考虑雷电跨步电压的影响,接地体必须保证与建筑出入口以及游人走动的
道路之间的距离,如果距离无法保证在三米以外就要将接地体深埋在地下一米以下,否则就要在接地体位置敷设八十毫米厚度的沥青结构。

结束语
总之,针对古建筑进行雷电防护能够降低古建筑遭受雷电损伤的几率,为古
建筑能够更加稳固、更加安全提供保障,尤其当前很多古建筑已经作为景点向游
客开放,针对古建筑进行防雷保护不仅是为我们国人保护精神
(下转第420页)文化财富,同时也是为古建筑中的游客进行人身财产保护,古建筑防雷应本着做新如旧的原则,尽量使防雷结构与古建筑在视觉感受上融为
一体,为古建筑的文化与历史价值添彩。

参考文献
[1]吴生灿.闽北古建筑雷电防护方法研究与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9雷电物理和防雷新技术——第十五届防雷减灾论坛论文集[C].中
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2017:5.
[2]杨成山,辛延俊,王军,蔡忠周,袁延得.塔尔寺古建筑的雷电环境分析与防护措
施[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27(03):20-25.
[3]姜海灵,赵海江,郭砚茗.简议古建筑防雷保护[J].科技资讯,2015,13 (21):100-103.
[4]陶诗琨.古建筑防雷设计措施初探[J].四川建筑,2014,34(03):62-63.
[5]曲扎江措,泽仁玉珍.藏式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及其防雷措施[J].西藏研
究,2012(03):105-109.
[6]杨世刚.古建筑防雷设计探讨[A].中国气象学会.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雷电物理、监测预警和防护[C].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2011:5.
[7]武宁.古建筑遭雷击原因及其防护措施[A].广东省气象学会、阳江市科学技
术协会.第六届粤西、北部湾区域气象合作会议暨气象灾害防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广东省气象学会、阳江市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技交流
部,2010:1.
[8]杨世刚,张华明,陶彪.古建筑防雷探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12 (03):40-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