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物雷电防护设计(闪盾防雷)
古建筑防雷案例

古建筑防雷案例咱都知道故宫那可是古建筑里的超级大明星。
故宫这么多古建筑能历经岁月而没被雷劈得七零八落,这里面可有不少防雷的智慧呢。
故宫的建筑大多是木质结构,这玩意儿要是被雷击中,那可就像点着了柴火堆一样,后果不堪设想。
故宫的屋顶首先就像是第一道防雷防线。
你看那些宫殿的屋顶,比如说太和殿,那屋顶的形状就很有讲究。
它是那种大坡度的庑殿顶,这种屋顶就像是给建筑戴上了一顶大帽子,而且这帽子还特别高耸。
雷电嘛,就喜欢找高的东西,这高耸的屋顶就容易成为雷电最先接触的目标。
不过呢,这恰恰就是它的巧妙之处。
太和殿屋顶上有好多琉璃瓦,这些琉璃瓦可不只是为了好看。
琉璃这种材料啊,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导电的。
当雷电击中屋顶的时候,琉璃瓦就像是一条条小的导电通道,把雷电引导到房檐下。
再说说故宫建筑上的那些龙啊、瑞兽之类的装饰。
你以为它们只是为了显得威严好看吗?其实它们也有防雷的作用。
这些小神兽啊,很多都是用金属做的,或者是内部有金属构件。
金属可是导电的好材料啊,雷电一旦到了屋顶,这些神兽就像是接力运动员一样,把雷电往地面引导。
还有故宫周围那些高大的宫墙,这宫墙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屏蔽罩。
一方面它很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挡雷电直接打到宫殿内部;另一方面,它本身也能起到一个接地的作用。
如果有雷电击中宫墙附近,宫墙就可以把雷电的能量导入地下。
故宫里还有一些排水系统,这些排水系统的管道也不全是普通的石头或者陶土的。
有一部分管道其实是金属制成的,或者是含有金属部件。
当雷电通过屋顶、神兽等传导下来后,这些排水管道就可以把雷电引入地下,就像给雷电专门修了一条通往地下的高速公路。
再看看离故宫有点距离的那些高大的古树。
这些古树也是故宫防雷体系里的一个小帮手。
古树比较高,而且有很多树枝树叶。
雷电有时候就会被这些古树吸引,先打到古树上。
而古树的根系扎根很深,就像是天然的接地装置,把雷电导入地下,从而减少了雷电击中故宫建筑的概率。
这就是故宫防雷的一些小秘密,通过这些巧妙的建筑设计和自然的辅助,故宫的古建筑才能在雷电的威胁下安然无恙这么多年。
文物建筑雷电防护技术规范

文物建筑雷电防护技术规范ICS91.120.40DB11 P 30备案号:28511-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 741—文物建筑雷电防护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ics- 08 - 13发布 - 03 - 01实施目次前言.................................................................................................................. I I 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分类 (5)5基本要求 (5)6风险评估 (6)7文物建筑直击雷防护 (7)8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 (10)9防雷装置的检测与维护 (12)附录A(规范性附录)电源电涌保护器的有效电压保护水平U p/f (14)附录B(规范性附录)雷电防护区的划分 (15)附录C(资料性附录)雷电流 (16)附录D(资料性附录)电涌保护器 (19)附录E(资料性附录)文物建筑名词图解 (26)前言本标准的第5.6条、第6.3.3条、第7.4.2.2条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按照GB/T 1.1-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文物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气象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气象局。
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北京市嘉德安雷电防护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郝东晨、宋平健、侯兆年、孟德兴、尚杰、李谡、王玉伟、韩扬、潘正林、王凤山、赵军、于晖。
文物建筑雷电防护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文物建筑雷电防护的分类、基本要求、风险评估、文物建筑直击雷防护、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和防雷装置的检测与维护。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文物建筑雷电防护工程的设计、施工、改造和防雷装置的检测与维护。
古建筑屋顶防雷做法

古建筑屋顶防雷做法说实话古建筑屋顶防雷这个,我一开始做的很糟。
当时就知道个大概思路,然后就稀里糊涂地开始做,结果可想而知。
我就先想着装避雷针呗。
我以为只要把避雷针往屋顶上一立就万事大吉了。
我试过在屋顶最高的地方随便固定了一个避雷针,想着这么个尖东西,肯定能把雷引了去。
可是后来才知道,这固定不是简单的拿个铁钉什么的钉住就行的。
古建筑的屋顶结构很复杂,有的是瓦片,有的是木质结构。
如果固定不好,一是避雷针起不到作用,二是还容易破坏屋顶的完整性。
我那根避雷针啊,没几天就歪了,大风一吹,感觉都要掉下来了。
后来我就想,这固定得科学点儿。
我研究了一下屋顶的结构,像是那种坡面的瓦片屋顶,想要把避雷针稳稳当当立住,就像是给一个爱动的小孩稳稳当当穿上一双合脚的鞋一样难。
我得先找到能承重又不会破坏古建筑结构的支撑点。
我发现梁的交叉点往往比较结实。
于是我就特制了一种夹具,可以卡在梁上,然后再把避雷针和夹具固定起来。
但是这个过程中我又犯错了,那夹具刚开始做得太紧了,感觉都把梁夹变形了一点,可把我吓坏了,赶紧松了松。
等避雷针立好了,这接地问题也很头疼。
我知道接地得深一点才好。
我就在古建筑附近找个地方想把接地棒插下去。
我开始就拿个小锤子敲接地棒,累个半死,进展还很慢。
然后我学着别人,借了个打桩机一样的小设备,这效率才提高了些。
不过这接地的深度到底多深合适,我也不是特别确定,我就尽量打得深些,深到我自己觉得应该差不多了吧。
还有避雷带的安装。
这个避雷带就像是给古建筑屋顶围了个防护圈。
我是沿着屋顶的边缘铺设的。
最开始没经验,用的避雷带材料太硬了,沿着屋顶边缘弯的时候好难弄啊,折腾半天,最后一角翘起来,高低不平的。
后来换了稍微软点的避雷带材料就好多了。
最后我总结出来,做古建筑屋顶防雷可不能急于求成,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一定要研究好古建筑的结构特点,针对性地去进行防雷措施的安装。
而且遇到问题要多从不同角度去想办法,不能死脑筋。
我现在还在继续摸索,想让这防雷做得更完美,希望我的这些经验能给你们一点儿启发。
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

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自古以来,雷电灾害一直是人类生活中无法忽视的一大威胁。
在我国古代,大部分建筑都是以木质结构为主,一旦遭受雷击,不仅会导致建筑物的物理损坏,还可能引发火灾,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古代人们为了保护建筑物和自身的安全,逐渐积累并发展了一系列防雷技术。
以下将对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进行简要探讨。
一、蚩尾引雷法蚩尾引雷法是古代防雷技术的一种,主要是通过安装特定的装置来引导雷电。
这种方法起始于汉代,当时人们在建筑物上安装一种状如牛角的金属尖端,称为“蚩尾”,使其刺向天空。
在其内部,还有一根金属条与地下相连。
当雷电接触到建筑物时,金属尖端会吸引雷电,通过金属条将雷电导入地下,从而达到防雷的目的。
这种方法与现代避雷针的原理相似。
二、接地防雷法接地防雷法是古代防雷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
古代人们在建筑物的支柱、梁、墙等部位设置金属构件,并通过地下埋设的金属条将各金属构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接地系统。
当雷电击中建筑物时,雷电电荷会通过接地系统迅速导入地下,从而达到防雷的效果。
三、避雷塔与避雷珠在古代,人们还会在建筑物顶部安装避雷塔或避雷珠来进行防雷。
避雷塔通常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安装在建筑物的顶部,形状似塔。
避雷珠则是一种球形的金属制品,安装在避雷塔的顶部。
当雷电击中建筑物时,避雷塔和避雷珠会吸引雷电,将雷电导入地下,保护建筑物和人们的安全。
四、防雷施工技术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防雷技术逐渐得到改进和完善。
在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建筑防雷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人们开始采用多种材料和工艺来进行防雷施工,如使用琉璃、陶瓷等材料制作避雷器,使避雷器具有更好的绝缘性能和装饰效果。
此外,还出现了多种形式的避雷装置,如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进一步提高了防雷效果。
总之,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古代人们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雷技术,为保护建筑物和人们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古建筑雷电防护系统探讨

基础 上
为 了 不 影 响景 区 景 观
。
避 雷 针 底 座 采用 上 深 绿 色 进行 处理
。
并 选 址 定 点 于 隐蔽 处
. .
。
2 1 】老
君岩石造像 为国
.
家级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重 点 雷 电防 护 片 区
是 泉州市
,
重 要 文物景点和城市标 志
。
属
在老 君 岩
2 ()
片 区 内架 设
按 照接闪
山 风 景 区 产 生 降水 过 程
并伴
融为
体
。
采用接闪
、
分流
、
接 地装 嚣
风 景 名 胜 区 古 建 筑 雪 电 防护 系
有 大量 雷 电
。
雨 季 期 间较 其 他
,
均压
、
屏蔽 等措施进 行设 计
,
接地 装 置 是 防 雷 系 统 中 用
于 将 雷 电流 传 导 及 散 流 八 地 的
统 工 程 的建 设
.
峭壁 亭 以 东 的铁 索
护难度大
,
考 虑重 点 保 护 对 象
,
40 X 4
镀锌
50 ×
组人工
,
桥 及 金 属 护 栏 采 取 等 电位 及 接 地 保 护 措施
2 _3 5
。
装设 避雪针
避 雷 针 考 虑 自身
扁钢 )
5
,
垂 直 接地体 ( 么
接地 装 置
子周 围设
一
,
因场地受限
在亭
工频
。
的稳 固 性
8
支高
米 的提
,
文物古建防雷方案

文物古建防雷方案引言文物古建作为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然而,由于天气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文物古建在雷电侵袭下容易遭受严重破坏。
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防雷方案对于保护文物古建具有重要意义。
防雷背景雷电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常见天气现象,具有极强的能量和破坏性。
文物古建常常位于露天场所或者高耸的建筑中,成为雷电的主要靶点。
遭受雷击对文物古建造成的损害主要包括直接损坏和间接损坏。
直接损坏主要体现在建筑结构的破坏、室内物品的燃烧或破裂等;间接损坏主要体现在电磁波辐射对文物的损害,例如电子设备的瘫痪、纸质资料的烧焦等。
防雷原则文物古建防雷方案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原则:确保文物古建的安全是防雷方案制定的首要目标。
2.经济性原则:合理利用防雷设备和技术,保证方案的经济可行性。
3.适用性原则: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文物古建应制定相应的防雷方案。
4.可持续性原则:防雷设备和技术应具有长期稳定的性能,保障文物古建的安全。
防雷措施为了降低文物古建遭受雷击的风险,可以采取以下防雷措施:1. 避雷针(针状避雷装置)避雷针是一种主动的避雷设备,通过起到绝缘作用来引导雷电放电到地下,保护文物古建不遭受雷击。
避雷针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 避雷针的高度应比文物古建高出一定的范围,以确保雷电优先击中避雷针。
- 避雷针的形状、设计和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
- 避雷针应与文物古建之间保持安全距离,以防止直接损害。
2. 接地装置接地装置是一种 pass 过被保护物接地极来将雷电放电到大地的设备。
接地装置的设置应注意以下事项: - 接地装置应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 接地电阻不应过大,以保证雷电能够及时、有效地放电到大地。
3. 雷电监测系统雷电监测系统的作用是实时监测文物古建所处环境中的雷电活动情况,对即将来临的雷电进行预警。
雷电监测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 系统应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准确性,能够及时发现雷电活动。
司空山二祖禅寺雷电安全防护工程设计

司空山二祖禅寺雷电安全防护工程设计
引言
我国现存古代建筑物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除巍巍皇宫王府外,更大量是宗教寺庙。
司空山坐佛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乃世界第一天然大佛,二祖禅寺坐落在司空山顶,海拔高度较高且司空山又较孤立,多次遭雷击。
高山景区尤其是高山寺庙的防雷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旅游经济的发展,寺庙已成为人员密集、活动频繁的场所,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来保护寺庙及人员的安全,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1司空山雷暴特征
1.1雷暴日数多。
1.2时空分布不均匀。
1.3雷电强度大、直击雷危害严重,这也是高山景区雷电的普遍特点。
2寺庙建筑的结构特点及其对防雷的影响
2.1寺庙几乎都建在地势较高的山脊或是建在土壤电阻率有突变的山脚边,易受雷暴侵袭。
并且雄伟、挺拔的结构有利于雷雨云下导放电。
2.2寺庙屋脊中间大多设有金属宝顶,屋檐有风铃、铜兽等金属饰物。
而这些都没有可靠的接地,增加了建筑物接收闪电的可能性。
2.3大多数寺庙主要是木质或砖木混合结构,均为易燃材料,加上寺庙内有大量的经幡、幔帐等易燃物。
一旦受到雷击,极易引起火灾,且灭火十分困难,易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严重损失。
3司空山二祖禅寺防雷级别的确立
3.1现场勘查情况
二祖禅寺位于司空山山顶,海拔约1150m,由于山体多为玄武岩结构、地质土层为麻石混合粗沙土,土壤电阻率极高,通过单一打入接地极方法难以实现,而防雷接地又是防雷工作的重点。
大雄宝殿位于寺院中后部(玉观堂之后)。
殿内有照明,供电由低压配电盘引入。
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

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一、古代建筑防雷工程的背景古代建筑一般采用砖石结构,屋顶常采用木料覆盖,这种建筑结构对雷电的抗击能力较差,一旦遭受雷击往往会导致楼顶燃烧或者倒塌,给建筑和居民带来极大的危险。
因此,古代人们就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防雷工程,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
二、古代建筑防雷工程的施工方法1. 金属导线的安装古代人们在建筑物的顶部和墙壁之间设置金属导线,用于引导雷电,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损害。
导线的设置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装,以确保其能够有效地将雷电引入地下,避免对建筑物的破坏。
2. 避雷针的设置古代人们还经常在建筑物的顶部安装避雷针,用于吸引雷电,将其引入地下,减少对建筑物的危害。
避雷针的制作和安装需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和试验,确保其能够正常工作。
3. 地下避雷网的构建为了更好地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古代人们常常在建筑物周围设置地下避雷网,用于将雷电引入地下,减少对建筑物的危害。
地下避雷网的构建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需要经过认真的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
4. 特殊材料的选择古代人们还常常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下功夫,选择那些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材料来建造建筑物,以提高建筑物的防雷能力。
此外,为了增强建筑物的抗击雷电能力,古代人们还会在建筑物的墙壁上涂抹特殊的导电涂料,以提高建筑物的防雷性能。
5. 建筑物的设计古代建筑物的设计也往往考虑了防雷因素,比如建筑物的高度、形状、结构等都会经过精心设计,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雷击对建筑物的危害。
三、古代防雷工程的意义古代防雷工程的施工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更重要的是保护建筑物中的人员和财物免受危险。
古代建筑往往是人们生活和劳作的场所,建筑物的倒塌或者燃烧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伤害和损失。
因此,古代人们对防雷工程的施工非常重视,精心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建筑物和其中的人员能够安全免受雷击的危害。
在古代,防雷工程的施工技术虽然与现代相比较为简单,但是古代人们对防雷工程的重视和对建筑物的保护意识却不亚于现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物雷电防护设计中国的古代建筑遗存是几千年中国古老文明的宝贵遗产,由于战乱和人为破坏,仅存的文物古迹弥足珍贵。
中国的古建筑物以其独特的结构、无法估量的历史价值而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其承载的建筑思想、建筑美学和营造法式贯穿于秦汉以至明清两千余年,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
因此,保护古代建筑遗存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尤其是古建筑物的防雷保护。
古建筑火灾原因分析回溯历史上已经发生的火灾使古建筑遭受灭顶之灾的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两大类,即天灾与人祸。
天灾方面,最常见的是:雷击起火古建筑物遭雷击,或因雷电起火被焚毁的事件不胜枚举。
如文献记载,明朝时北京故宫前朝三大殿三次遭雷击被焚,永乐十九年,奉天、华盖、谨身三殿遭雷击焚毁;嘉靖三十六年“大雷雨,戌刻火作”,三殿被焚殃及午门;万历二十五年归极门雷击起火,延至三殿,一时具烬。
清光绪十五年,天坛祈年殿遭雷击焚毁。
1969年承德避暑山庄普佑寺,因未安装避雷设备,遭雷击起火,著名的法轮殿和周围群楼、配殿94间全部付之一炬;2004年5月11日山西运城稷山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佛寺遭雷击发生火灾,经消防人员奋力扑救,大殿才免遭劫难,但仍有部分建筑被毁坏;如2005年8月1日大同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镇署遭雷击起火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普惠寺大雄宝殿遭遇雷击起火大雄宝殿完全被烧毁。
经初步调查,大火烧损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920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逾2千万元。
2010年7月24日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普惠寺大雄宝殿发生火灾。
经初步调查,起火原因为雷击,烧损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920平方米。
乌兰浩特市普惠寺大雄宝殿受雷击发生火灾雷击引起古建筑起火,有两种情况:一是古建筑没有安装避雷设施而透受雷击;二是古建筑虽然设有避雷设施,但避雷设施的保护范围没有达到要求,同样可以遭受雷击。
现代建筑防雷技术和技法,是建立在西洋式的建筑形式和现代建筑结构基础上的。
依据建筑物防雷原理如何进行中式古建筑防雷保护,目前尚无相应的规范标准,这需要文物界、建筑界和防雷界共同努力,制定适合中式建筑的防雷设计标准和施工工艺标准。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无以伦比的,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用途、规制、等级区分,外形上总体有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按屋顶形式区分有攒尖顶、卷棚顶等;按格局区分有殿、堂、楼、阁、亭、榭、廊、厦、坊、塔等;按建筑层级区分有单檐、重檐,以致多檐。
除石坊、砖塔外,屋架主要为木结构,梁、柱、斗、拱、檩、椽、窗、扉均为木材制作。
雷电灾害是文物古建筑遭受破坏的主要自然灾害,雷击除直接击毁古代建筑物构件外,还因为中国传统古建筑物大多为木结构,雷击将直接导致古建筑物起火,这将使古建筑大面积遭受损毁。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古建筑物未得到有效的防雷保护或防雷装置设施不完善,亟待在全社会加强古建筑物的防雷保护意识,使珍贵的古代建筑遗存免遭雷击毁坏。
千百年的古建筑遗存一旦损毁,将不可复得。
所以建立和完善古建筑物的防雷击措施迫在眉睫。
关于古建筑物防雷类别的确定目前普遍将国家防雷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作为新、改、扩建建筑物防雷标准执行。
如何根据古建筑物的特殊结构和对防雷的要求,将古建筑物防雷标准纳入到GB50057-94之中,确定古建筑物防雷类别,是做好古建筑防雷工程设计、施工的基础。
按GB50165-92第5.3.1条的规定,古建筑物分为三类:第一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物;第二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物;第三类:其它古建筑物。
以上的古建筑分类如何与防雷分类结合,GB50165-92第5.3.4条第一款做了如下规定:防雷装置的选择与构造要求,对第一类古建筑,应专门研究,对第二类古建筑,应按第一类民用建筑考虑,对第三类古建筑,应按第二类民用建筑考虑。
根据国家现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建筑物的防雷分类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来确定。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物根据其大小至少应划为二类以上防雷建筑物。
在GB50057-94中,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是指有爆炸危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损失和人身伤亡者。
但古建筑屋架大多为木结构,亟易起火燃烧,在第一类古建筑物中属于“国宝”级的和列入联合国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大型古建筑群应参照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标准进行防护。
因为这些古建筑物一旦遭雷击焚毁,将是国家和民族无可挽回的莫大损失,同时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莫大损失,所以第一类古建筑物上述部分应划入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重点保护,第一类古建筑物其余部分及第二类古建筑物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第三类古建筑物中,当古建筑物有电源线、信号线等引入内部,有大型金属构件、金属物体、使用电子设备时,也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除此之外的第三类古建筑物可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古建筑物的防雷措施根据IECl024-1和GB50057-94(2000版)的有关规定,建筑物防雷可分为内、外部防雷,并按人、物和设备对雷电灾害的感受强度不同可把建筑物内、外环境划分为LPZ0A、LPZ0B、LPZl、LPZn+1等不同的防雷区。
LPZ0A为建筑物的外部防雷保护区域,LPZ0B~LPZn+1为建筑物内部防雷保护区域。
古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必须将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作为整体统一考虑。
按照《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92第5.3.3条的规定,古建筑物装设防雷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有防直击雷和防雷击电磁脉冲的装置;2.应考虑雷击时所产生的接触电压、跨步电压和各种架空线路引来的危害;3.若建筑物内部有大型金属构件或存放有金属物体、金属设备,尚应考虑雷击电磁感应的影响。
(一)第一、二类古建筑物的防雷措施1.直击雷的防护外部防雷装置(即传统的常规避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
接闪器有三种形式: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
它位于建筑物的顶部,其作用是引雷,即把雷电流引下。
引下线上与接闪器连接,下与接地装置连接,它的作用是把接闪器截获的雷电流引至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位于地下一定深度,它的作用是使雷电流顷刻流散到大地中去古建筑物的直击雷防护,除满足GB50057-94的要求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1)接闪器应采用避雷带和短避雷针。
为保持古建筑物原貌和艺术特点,接闪器宜采用避雷带与短避雷针(30~50cm)的组合形式,宜在敷有引下线屋角的避雷带上焊接30~50cm 左右的短避雷针,以便有效接闪泄流人地。
根据雷击规律,避雷带应沿建筑物屋面的正脊、吻兽、屋顶檐部、斜脊、垂兽和高出建筑物的烟囱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
为减小雷电流产生的电动力危害,在敷设避雷带时应尽量避免直、锐角弯曲,应采用圆弧形弯曲,其引下弯曲的弦长应大于对应弧长的十分之一。
(2)避雷带应沿古建筑物屋脊的轮廓弯曲,避雷带应高出正脊、斜脊、屋檐瓦当的高度,以及其上的吻兽、法轮宝顶和斜脊下端的垂兽等20cm。
避雷带外侧的保护范围,应按滚球法计算,当脊或檐不在保护范围时,应增加避雷带的高度。
避雷带应设计成古建筑物屋面的轮廓线,须精选优质耐用材料,精细加工,安装工艺要求精良,市防雷设施与古建筑物融为一体。
(3)攒尖顶的亭、塔、殿等古建筑物的宝顶处,以及大型古建筑正脊上的吻兽、正脊中间较突出的尖塔、法轮宝顶处可安装短避雷针,原则上应安装在顶端中心位置,不破坏古建筑物的对称平衡原貌。
沿斜脊和四檐安装避雷带,避雷带的外口沿檐角走向安装短避雷针。
(4)金属宝顶其外部金属层厚度大于4mm时,可做接闪器,但必须与避雷带连接。
(5)引下线应从古建筑物外立面四角、山墙、后檐墙布设,平均间距18米,须尽可能对称隐蔽安装。
古建筑物正面为安全及美观起见不宜设引下线,面阔较大的大殿前屋檐避雷带可选直径较粗的材料敷设,两端引下线也须加大材料直径。
引下线一般不得少于2组,大型古建筑物不得少于4组。
引下线根数少,雷电流分流就小,每根引下线所承受的雷电流就越大,容易产生雷电反击和二次危害。
因此,在布设引下线时应按规范要求敷设。
但古建筑物多为砖木结构,故只能采用明敷。
敷设时应注意引下线要对称。
为减少引下线自身电感所引起的雷电感应过电压,应以最短的接地路径敷设。
引下线弯曲应采用弧形弯曲。
在引下线距地面1.8~0.3m处应有良好的保护覆盖物,避免与人员接触产生触电危险。
(6)古建筑物接地装置的布设应根据其用途、性质、地理环境和人员多少等情况来选择结构方式和位置。
对重要的游客集中的古建筑物内部应做均压措施。
对宽度较窄的古建筑物可采用水平周圈式接地装置,并注意接地装置与地下管线的安全距离。
若达不到规范要求的一律连接成一体,构成均压接地网。
这样可以使接地网界面以内的电场分布比较均匀,可以减小跨步电压对人员的危害,也可以减小室内在被雷击时由于地面电位梯度大易产生高压反击危害。
另外,为降低雷电跨步电压对人员的危害,当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小于3 m时,接地体局部应深埋地面1m 以下。
接地体的冲击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0Ω。
(7)安装避雷带的支持架间距不大于1m,支持架用U型卡固定在脊瓦、筒瓦和瓦当上。
2.防侧击的措施古建筑物防侧击雷,要根据所在地地理位置来决定。
对于周围空旷,或建在山区的古建筑物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确实需要的可以每隔6m沿建筑物四周设置圈式防雷均压带,并使均压带和建筑物四周的所有金属物均与防雷接地可靠连接。
防球雷的最好措施是安装金属屏蔽网并可靠接地,最低要求是把建筑物的所有门窗都装上玻璃,使其没有孔洞,以防球雷沿孔洞钻进室内。
此外,还应注意附近高大树木引来的球雷,要考虑树木与建筑物的安全距离。
(1)独立的古塔,塔身的上部应有防侧击的措施。
一般在塔顶下三层外檐上安装避雷带,檐角加装短避雷针,并与该层的避雷带连接。
(2)具有二、三层檐的古建筑物,除顶层装避雷带外,为防侧击,二、三层檐宜装避雷带。
(3)树木枝叶距古建筑物3米以内时,树木应安装避雷针,其接地体与古建防直击雷的接地体连接。
3.防雷电波侵入和雷击电磁脉冲的措施(1)禁止架空线缆直接引入建筑物,进入建筑物的电源线、信号线应穿钢管直接埋地引入,其埋地长度不应小于15米。
在低压电源架空电缆埋地前,应安装符合Ⅰ级分类试验的电涌保护器。
信号线在室内进入设备端安装适配的信号电涌保护器。
(2)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入建筑物前,应与防雷接地相连。
(3)古建筑物内部防雷内部防雷装置的作用是减少建筑物内的雷电流和所产生的电磁感应以及防止反击、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等二次雷害。
除外部防雷装置外,为达到此目的所采用的设施均为内部防雷装置,它包括等电位连接、屏蔽、加装避雷器以及合理布线和良好接地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