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病人护理论文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的护理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的护理体会

•86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Nursing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9年第5卷第1期Vol.5, No. 1, 2019D O I: 10.11997/n i t c w m.201901024 •中医特色护理•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的护理体会黄群英1 !龚桂枝2(广东省广州市中医医院1.外科;2.内科,广东广州,510130)摘要:本文总结了 2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的患者的护理体会。

患者常规抗生素(首选青霉素)治疗,同时给予金黄膏局部外敷及护理干预措施,7 ~10 d后治愈。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见效快,配合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复发风险。

关键词:下肢丹毒;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药外敷;抗生素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9)01-0086-02Nursing management of patients receiving combined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western medicine for erysipelas of the lower legHUANG Qunying1,GON G Guizhi2(1. Department o f Surgery %2. Department o f Internal Medicine,GuangzhouHospital o 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Guangdong,510130)A B S T R A C T:T h is p a p e r s u m m a r iz e d th e n u rsin g m a n a g e m e n t o f28 p a tie n ts r e c e iv in g c o m b in e dtre a tm en t o f tra d itio n a l C h in e s e m e d ic in e a n d w e s te r n m e d ic in e fo r e r y s ip e la s o f th e lo w e r le g. P a­tie n ts w e r e g iv e n th e antil^iotics (P e n ic illin s as firs t c h o i c e)a n d e x te r n a l a p p lic a tio n o f C h in e s eh e r b a l o in tm e n t. N u rs in g in te rv e n tio n s o n m e n ta l statu s o f p a tie n t s,c lin ic e n v ir o n m e n t,d re s sin gc h a n g e w e r e c a rr ied o u t d u rin g trea tm en t. A l l p a tie n ts w e r e r e c o v e r e d a fte r 7-10d a y s of trea t­m e n t. T h e c o m b in e d th e ra p ie s o f tra d itio n a l C h in e s e m e d ic in e a n d w e s te r n m e d ic in e w e r e e ffecti-ve in tre a tm en t o f e r y s ip e la s o f th e lo w e r le g s. C o r r e s p o n d in g n u rsin g m e a su re s w e r e e q u a lly im p o r­tan t fo r th e re h a b ilita tio n o f p a tie n ts.K E Y W O R D S:e r y s ip e la s o f th e lo w e r l e g;n u rsin g o f in te g ra te d tra d itio n a l C h in e s e a n d w e ste r n m e d ic in e;e x te r n a l a p p lic a tio n o f C h in e s e h e r b a l m e d ic in e;a n tib io tic s下肢丹毒是由$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下肢皮肤或黏膜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1],临床表现为下肢皮肤突然发红成 片、色如丹涂脂染,故称丹毒。

35例应用抗生素配合青宝丹外敷治疗下肢丹毒的护理与观察

35例应用抗生素配合青宝丹外敷治疗下肢丹毒的护理与观察

35例应用抗生素配合青宝丹外敷治疗下肢丹毒的护理与观察摘要:丹毒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皮肤疾病,本文总结了35例在急诊就诊的下肢丹毒患者应用抗生素配合青宝丹外敷治疗的护理措施及护理要点,并通过跟踪观察,得出本组35例患者的5d内治疗有效率82.9%,10d内治疗有效率为94.3%。

关键词:抗生素;青宝丹;下肢丹毒;护理;观察丹毒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皮肤疾病,其发病突然,扩散迅速,患处红(鲜红)、肿(微肿)、热(灼热)、痛(触痛),身体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病,常见于下肢,多由创伤和足癣引起。

西医治疗以静脉滴注抗生素为主,主要为青霉素类或头孢类。

但中医认为下肢丹毒多因湿热下注,火毒入营阻络所致,故需和营活血与清热利湿并用[1]。

我院多年来应用抗生素配合青宝丹外敷治疗下肢丹毒,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5例为2017年8月~2019年6月在我院急诊就诊患者,且均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诊为下肢丹毒,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30~78岁(平均57.2岁),有足癣病史的25例。

2 治疗方法2.1 抗生素治疗应用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磺苄西林钠、美洛西林钠等)或头孢类(如头孢西丁钠、五水头孢唑林钠、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等)静脉滴注。

对上述两类药物过敏者,可给予依替米星静脉滴注。

2.2 外敷青宝丹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辅以患肢局部外敷青宝丹治疗。

将青宝丹粉剂用温开水或冷开水(视季节而定)调成浆糊状,粘稠度以压舌板挑起药膏不滴下为度,轻轻平敷于患肢红肿处,敷药范围应比红肿区略大1~2cm,厚度约0.5cm,3次/天。

3 护理3.1 治疗前评估了解患者的既往史、过敏史以及饮食习惯等,评估患肢皮肤有无湿疹、足癣、破溃等情况,同时评估皮肤温度、患肢感觉、疼痛度、肿胀程度。

3.2 常规护理下肢丹毒患者发病期间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卧床休息。

将肿胀发红的肢体用软枕抬高,建议脚放置的位置略高于心脏水平,以加速血液、淋巴液回流至心脏。

丹毒的护理

丹毒的护理

丹毒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有糖尿病,慢性肝病及营养不良等诱发因素。

2、观察丹毒发生的部位,是否为单侧性。

二、护理措施
1、遵医嘱首选青霉素控制炎症。

2、用 25%-50%硫酸镁或 0.5%呋喃西林湿敷并外用抗生素。

3、用紫外线,红外线进行病灶照射。

4、已化脓者行手术切排。

三、健康指导要点
1、做好患者及家属思想工作,增加战胜疾病信心。

2、如有糖尿病,慢性肝病及营养不良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四、注意事项
注意个人卫生,防感染,积极治疗引起该病的诱发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的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的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的护理房林晓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患者的护理。

方法:回顾性总结15例下肢丹毒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时的护理要点。

结果:15例患者经中西医治疗和护理后痊愈。

结论:在西医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使用中药汤剂及食疗,能缩短丹毒治愈疗程,降低转为慢性几率。

关键词:丹毒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丹毒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黏膜小损伤处侵犯皮内网状淋巴管所致炎症,是常见外科体表感染性疾病。

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丹毒起病急骤,红肿蔓延较快,有烧灼样痛,常伴有附近淋巴结肿大、头痛、畏寒、体温高、白细胞增多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我院2009年1月到2012年6月收治丹毒患者15例。

在治疗过程中将辨证治疗与辨证施护结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调动患者的治疗信心,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35~60岁,平均40.5岁。

患者大都表现为发热、头痛、畏寒、恶心等全身症状。

局部皮肤鲜红,中央淡,周围深,边界清楚,压之褪色,去除压迫后恢复红色,局部温度增高,有烧灼样痛和压痛,符合丹毒临床诊断。

1.2 治疗方法治疗原则为早期、及时、彻底,避免淋巴管阻塞。

西医治疗:抗生素类药物治疗,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曲松等头孢类抗菌药,根据病情决定抗生素的量及治疗疗程。

全身应用抗生素,剂量要大、时间要长,以防复发。

局部外敷碘仿制剂。

中医治疗:根据辨证施治原则,本病辨证为热毒外侵,气滞血瘀,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法治疗。

选用五味消毒饮加减,金银花15 g、野菊花15g、紫背天葵1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石膏10g、元胡10g、川牛膝10g、丹参10g、甘草10 g。

上方头煎加水400ml,煎30分钟,取汁150ml,二煎加水300ml,取汁150ml,二煎混合,分二次温服,一日一剂。

连服10~15天。

有高热时及时降温对症处理。

1.3 观察治疗标准[1]①48小时观察指标:疼痛发热症状缓解,局部红肿范围缩小60% 以上为显效;疼痛发热症状缓解,局部红肿缩小60%以下为有效;发热疼痛症状及局部红肿减轻不明显为无效。

中西医结合护理下肢丹毒患者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护理下肢丹毒患者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护理下肢丹毒患者疗效观察发布时间:2023-02-24T05:41:37.071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3年1期作者:沈婷[导读] 分析予以下肢丹毒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价值。

沈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200032【摘要】目的:分析予以下肢丹毒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5月间收治的70例下肢丹毒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将其1/1纳入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比较护理效果、患者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予以下肢丹毒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可促进患者预后恢复,获得患者认可,可行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护理;下肢丹毒;常规护理;护理效果;满意度丹毒是因链球菌所致的皮肤浅层感染,其主要经皮肤黏膜破损入侵,以下肢为多发部位。

该病起病急,具有热、肿、红、痛、机能障碍等表现,病发严重下红肿处可出现紫癜、瘀点、瘀斑等表现,或发生皮肤坏死、化脓等现象[1]。

在正规治疗下,丹毒基本可痊愈,但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因而在下肢丹毒患者治疗期间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十分关键[2]。

对此,本次研究主要以我院收治的下肢丹毒患者为例,分析予以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价值。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5月间收治的70例下肢丹毒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将其1/1纳入两组,对照组男女比为19/16;年龄25-66(46.23±5.77)岁;观察组男女比为20/15;年龄25-67(46.35±5.81)岁。

对比两组患者基础信息无统计差异(P>0.05),可比。

本次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参与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下肢丹毒,且对研究内容知情。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与护理:患者入院后予以青霉素(国药准字H20033291;产自石药中诺药业;规格120万U)、清开灵(国药准字Z13020880;产自神威药业;规格10ml)等药物治疗,每日静滴青霉素3次,320万U~640万U/d;每日滴注清开灵1次,200ml/d。

1 例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急性发作患者的护理

1 例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急性发作患者的护理

1 例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急性发作患者的护理一、疾病概述丹毒是一种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和皮下组织炎症。

其主要特点是病变部位皮肤红肿、疼痛,边界清楚,可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丹毒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败血症。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1. 病原菌感染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引起丹毒的主要病原菌。

该菌常存在于皮肤、黏膜的破损处,如足癣、甲沟炎、皮肤擦伤等,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侵入皮肤和皮下组织,引发丹毒。

2. 局部皮肤损伤任何导致皮肤破损的因素都可能增加丹毒的发生风险。

如外伤、手术切口、虫咬、搔抓等,均可使细菌趁机侵入。

3. 机体抵抗力下降患有糖尿病、慢性肝病、营养不良等疾病的患者,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机体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生丹毒。

(二)发病机制1. 细菌侵入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通过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后,在局部繁殖并释放毒素,引起炎症反应。

炎症可迅速扩散,累及周围组织和淋巴管。

2. 免疫反应机体对细菌感染产生免疫反应,释放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导致局部组织充血、水肿、疼痛。

同时,炎症可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进一步加重病情。

3. 血液循环扩散如果炎症得不到及时控制,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引起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三、临床表现(一)症状1. 局部症状病变部位皮肤出现红肿、疼痛,边界清楚,表面紧张发亮,可伴有烧灼感。

红肿可迅速蔓延,有时可出现水疱或大疱。

患者自觉疼痛明显,活动时疼痛加剧,可影响肢体活动。

2.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寒战、乏力、头痛等全身症状。

体温可高达 39℃以上,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二)体征1. 皮肤表现病变部位皮肤红肿,颜色鲜红或暗红,压之褪色。

可伴有水疱、大疱或皮肤坏死。

2. 淋巴结肿大病变部位附近的淋巴结可肿大、压痛,如腹股沟淋巴结、腋窝淋巴结等。

3. 其他体征严重患者可出现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等心肺功能异常表现。

一例复发性丹毒并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

一例复发性丹毒并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

一例复发性丹毒并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丹毒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而由于疾病知识不足和护理不当等造成丹毒反复发作的患者并不鲜见。

通过一例复发性丹毒并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后续生活质量,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Abstract] Erysipelas is one of the common diseases in the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and due to the disease lack of knowledge and care caused by improper is not uncommon for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ttacks of erysipelas.Through a case of recurrent erysipelas and chronic hepatitis C patient with care,to alleviate the suffering of patients,improve patient hospital during and after discharge and follow-up for living quality,it has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Key words] Recurrent erysipelas;Hepatitis C virus;Nursing丹毒(erysipelas)是指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由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黏膜的细小伤口处入侵所致,好发部位为下肢和面部[1]。

部分患者病程慢,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称为复发性丹毒,此种情况由于反复发作,皮肤淋巴管阻塞,日久可形成象皮肿或慢性淋巴水肿,多见于小腿,尤其是足癣患者。

其诱因主要如下。

(1)皮肤、黏膜破损:如足癣、虫咬、种痘等,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2)机体抵抗力低:糖尿病、慢性肾炎、慢性肝炎、低y-球蛋白血症等均容易促发丹毒;(3)有时可通过污染用具等间接传染。

1例妊娠合并右下肢丹毒的治疗与护理体会

1例妊娠合并右下肢丹毒的治疗与护理体会

1例妊娠合并右下肢丹毒的治疗与护理体会摘要】探讨晚期妊娠合并右下肢丹毒的治疗及护理。

对我院收治的1例妊娠合并右下肢丹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适用于妊娠期孕妇的全身抗炎与局部湿敷治疗方式,加强患者身心两方面的护理,着重控制感染,预防病情复发的保健指导,保证母婴安全。

【关键词】妊娠;丹毒;治疗;护理丹毒是由于ß-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或黏膜淋巴管所引起的淋巴管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好发于小腿及面部,以小腿部多见。

下肢丹毒主要致病因素为糜烂型足癣[1]。

其主要特点为下肢皮肤红、肿、热、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

妊娠晚期合并丹毒极少见,发病率约为1.9%[2],国内仅有个案报道,妊娠合并丹毒一旦出现,病情严重,其并发症将危及母婴生命。

我院收治的1例妊娠合并右下肢丹毒患者,采用适用于孕妇的全身抗炎与局部湿敷治疗,加强患者身心两方面的护理,着重感染控制后的预防病情复发的保健指导,保证了母婴安全,现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产科于2018年10月22日收治1例患者,18岁,孕35+3周,合并右下肢丹毒。

该患者末次月经2018-2-17,预产期2018-11-24,患者停经40天,自测尿妊娠试验阳性,伴有轻微呕吐等早孕反映。

无定期产检,今因孕35+3周,右下肢因脚癣瘙痒搔抓后出现肿痛,伴发热2天,不能下地行走,自诉昨日发热39.2℃,今在我科行产检,查血常规WBC31.30*10^9/l,N70.9%,建议住院,无头痛、咽干、咳嗽咳痰,无鼻塞、流涕,目前无腹痛及阴道流液、见红,自觉胎动正常收入院,近期该孕妇睡眠可,精神佳,大小便正常。

入院后测T:39.3℃ P:120次/分 R:21次/分 BP:120/70mmhg,胎心音136次/min,胎动3-5次/h,胎心音监护仪监护无宫缩,血常规WBC31.30*10^9/l,N70.9%CRP107.36。

右下肢及右下足肿胀,部分区域呈鲜红色,肿胀最明显处直径为46cm,皮肤紧绷,皮温较左下肢稍高,触之无凹陷,无波动感,有疼痛,向右侧大腿部放射,右下肢及右下足肿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毒病人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6.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103-02
【关键词】丹毒;护理;预防
丹毒是链球菌所致的急性皮肤浅层感染,多由皮肤黏膜破伤而入侵,亦可血行感染。

本病起病急,蔓延快,具有红、肿、热、痛等炎症特点,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尤其是局部的理疗护理在丹毒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丹毒经及时正规的治疗可基本治愈,但复发率较高,反复发作的丹毒,又称为复发性丹毒,它可致局部淋巴管阻塞,淋巴液回流障碍。

因此,丹毒治愈后的预防复发比治疗更重要[1,2]。

1一般资料
本组13例病人,男9例,女4例;年龄25岁~64岁;头面部2例,下肢11例;复发性丹毒2例。

病人病变部位起疱、破溃,局部红肿热痛,均治愈。

2治疗
2.1全身治疗:人应卧床休息并及时对症治疗,抗生素以青霉素疗效最好,一般用药2 d或3 d后体温常能恢复正常,但需持续用药2周左右,磺胺类药物亦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根据病情必要时可与青霉素同时应用。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使用四环素、红霉素等。

如果病人为复发性慢性丹毒,应检查足趾等处有无足癣,检查鼻前庭及外耳道等处有无感染病灶,并给予相应的处理。

对复发性丹毒
抗感染药物应用的时间要适当延长。

2.2局部治疗:患肢抬高,局部外用抗生素类软膏,如莫匹罗星等,还可外涂20%~30%鱼石脂软膏,或用0.1%雷夫奴尔溶液湿敷并配合一定的物理疗法,如紫外线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红外线等。

如肢体有淋巴水肿时,可试用透明质酸酶或皮质类固醇激素混合液作皮损内注射。

2.3中医治疗:以生地30 g、赤芍30 g、丹参30 g、金银花
15 g、蒲公英30 g、忍冬藤30 g、生大黄9 g(后下)、车前草15
g、生甘草6 g为基础方内服;局部用清热解毒之中药外敷。

初期用仙人掌、马齿苋、芙蓉叶、绿豆等,任选一种,捣烂外敷,干则换之。

中后期红肿稍退,可改用金黄膏或如意金黄散,蜜水调敷。

对反复发作的丹毒,可服药预防:生薏米仁30 g,每日煎服1次。

3护理
3.1一般护理:病室内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新鲜,经常通风,温湿度适宜。

接触病人前后要洗手,适当的床边隔离。

病人应卧床休息,患肢制动并抬高30°~40°,疼痛严重时可遵医嘱给予必要的止痛剂以减轻病人痛苦。

饮食宜清淡,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禁忌辛辣、荤腥、油腻油炸食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

发热的病人可遵医嘱给予安乃近、地塞米松降温或给予温水擦浴、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

3.2局部皮肤护理:本病因局部皮肤红肿灼痛,有的甚至发生水
疱、破溃,应嘱病人着宽松柔软的内衣并保持局部清洁,皮肤感到瘙痒时,应避免抓破,造成再次感染,充分暴露患处,避免热源,避免碰撞,防止感染。

用中药外敷治疗时,应将药物直接敷于患处,范围要超出红肿边缘1 cm~2 cm,外敷无菌纱布,2 d换药1次,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状况及红肿消退情况。

3.3药物治疗护理:本病因需长期大量使用抗感染药物易致病人菌群失调,要注意观察病人口腔有无真菌感染;病人常需联合激素治疗,要注意观察激素的副反应,如水钠潴留、出血倾向、血糖升高、骨质疏松等,饮食上要注意少盐,同时补钙,定期留取血尿标本检查。

3.4心理护理:由于病人腿部肿痛,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依靠别人照料,以及对本病不了解而产生焦虑、忧愁、恐惧不安的心理,对此,护士应耐心向病人讲明该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告知病人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此病是可以痊愈的,以此消除病人的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体会
4.1正规、及时、足量的抗生素治疗:首次发病的病人,使用抗生素会立即见效,所以导致病人轻敌,不按照医生的处方用药,用药不足1个疗程,使丹毒不能得到彻底治愈,引起复发。

大多数丹毒都由链球菌感染引起,首次发作时若没有足量用药,再次发作时再用原来的药就有可能疗效不佳。

所以医生必须为病人选择用药,最后的结局就是可选的药越来越少,导致治疗难度越来越大。

4.2积极治疗体表慢性病灶,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丹毒是一种链球菌所致的急性皮肤浅层感染,多与体表慢性病灶有关。

颜面丹毒多由鼻、咽、耳等处的病灶而引起,特别是鼻炎病人以及经常用手挖鼻的人容易患丹毒;下肢丹毒则多由足癣或下肢外伤引起。

其次与机体免疫力降低有关,营养不良、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以及肾性水肿,皆为本病的促发因素。

因此,即使是鼻炎和足癣也应积极治疗,不要养成用指甲挖鼻孔的习惯。

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患有肾性水肿时,更应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

参考文献
[1]裘法祖.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62.
[2]宋玉波,朱艳华,王蕾.复发性丹毒改良治疗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2,8(11):804. 标签(tag):护理预防丹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