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审美移情与心理移情的异同

合集下载

浅谈审美距离和移情说

浅谈审美距离和移情说

浅谈审美距离和移情说自19世纪以来,人们对美的研究,逐渐将侧重点从对美的本质的追求转移到了美感的体验和制造美感的因素上。

美学的研究重点也从研究美发展成研究美感。

而在对美的感受探索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审美距离以及人的情感对美的体验的影响。

不同的审美距离,不同的审美对象以及不同的审美心情都会对最终的美感造成影响。

因此,很多人都将审美距离和移情说作为审美的重要手段。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

”这便是说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而这里的距离,则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之间的分离。

审美距离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三种。

时间距离指与审美主体的接触时间。

有诗云:“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过于长久的接触会造成人们对审美主体的审美疲劳,从而使得美的东西也失去了他的美感。

更通俗的说,人是喜新厌旧的动物,看久了的东西总是要腻烦的。

空间距离则是指与审美主体处在不同的不同地点,不同空间从而产生的审美情感对审美主体的美化作用。

正如对于要远行的朋友我们总会从心底生出依依不舍的情绪。

诗人李白也曾在诗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空间距离的相隔总是会牵扯人内心的牵挂,从而在不经意间美化了审美的主体。

而一般来说,这样的美感总是带有淡淡的惆怅和忧伤,是一种蓝色的忧郁的情趣。

此外,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布洛提出了心理距离。

他认为心理距离是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

我们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因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人们在欣赏美的时候,经审美主体牵引起内心的情感。

心理距离一般表现为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他们所引起的美感体验与审美者的内心感受、对审美主体怀有的关心、怜惜、鄙夷等相呼应,从而形成了更深层次的美感,甚至是快感。

浅谈写作中的审美移情

浅谈写作中的审美移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而可成 为挡风蔽 日保 护大地 的奉献 精神 的化 身 ,可成 为甘 于默默无 闻点缀 大地的普通 劳动者 的形 象 ,也可
成为被人践踏 而仍倔强 向上 的生命力 的象征 。 这样 , 这 片小草便 获得 了灵性 , 经文 字恰 当处 理后 的文 章 , 也就 能情理 皆具而 品位不凡 。
中图分类号 : 6 33 G 3. 4

文献标 志码 : B
文章编号 :6 4 9 2 (0 2 0 — 2 7 0 17 — 3 4 2 1 )6 0 0— 2

情者文之经
刘勰《 文心雕龙》“ :写气图貌, 既随物宛转, 属采附
声, 亦与心而徘徊 。” 一语道破 了写作之 道的一 个秘密 , 即审美移情 。“ 随物 以宛转 ”就是 以人度 物 , , 把人 的主 观情感 “ 外射 ” “ 或 移注 ” 自然事物 上 , 到 把原来 没有 生 命 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 ,仿佛它也有 了感觉、 思 想 、 感和意志 , 情 从而使人与物发生 同情与共鸣 。这时 , 外物也失去原来 的独立本质 , 而兼具双重性格 与 可“ 心而徘徊 ”达 到物我 交融 、 , 物我 同一的境地 。这样 , 自 我 的情 感就被移置到 了客观形象上 。 审美移情 , 能使事 物获得 灵性 , 也能使作品获得灵性而不落俗套 。比如移 坚强进 取之心 于西北 高原 的白杨树 ,使得茅 盾笔下 的
三 、 情 表 达 移
写作落笔前 的移情 , 到的是一种 思想上 的境 界 , 达 即物我交融 。 如何把这一种物 我交融 的境界表达出来 , 写成文字 、 文章 , 这又是关键 的一个环 节 。移情表 达主 要有 以下三种方式 。 . 1 情与物 的嫁接 。直接抒情 固然有酣 畅淋漓 之痛 . 快, 但却 也有 失之含 蓄 , 直而无 味之 弊 , 最好 的办法 便

审美移情论名词解释

审美移情论名词解释

审美移情论名词解释审美移情论(aesthetic theory)是西方哲学、文化和艺术领域中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类对美的感受和欣赏是一种移情(情移)现象,即通过对其他事物或情境的体验和感受,将自己的感情和情绪转移到了与之相关的物体或形象上。

这种移情是人类认识世界和理解自己的方式之一,也是人类文化和审美经验的基础。

审美移情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审美移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仅是艺术和审美经验,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情境和体验。

人们可以通过观看电影、阅读小说、听音乐等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转移到作品中或其他情境中。

2. 审美移情是人类认识世界和理解自己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其他事物或情境的体验和感受,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

3. 审美移情涉及到人类情感和情绪的转移,同时也涉及到主体对客体的理解和评价。

艺术作品或其他审美对象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实体,更是一种情感和审美体验,需要人们通过理解和评价来体验和感受它们的价值。

4. 审美移情论涉及到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审美体验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会影响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欣赏,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审美移情能力和体验方式。

除了以上基本观点,审美移情论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贡献和解释。

例如,它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不同的文化中,艺术作品或其他审美对象会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还可以解释为什么艺术和审美经验会受到人们的主观体验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此外,审美移情论还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例如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

通过研究人类对美的感受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和社会现象,也可以为人类的艺术和审美经验提供更深入的理论解释。

如何认识审美心理中“移情”说及“心理距离”说

如何认识审美心理中“移情”说及“心理距离”说

如何认识审美心理中“移情”说及“心理距离”说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流程。

“移情”说和“心理距离”说是其两大主流,在审美的美阈中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1)“移情”说。

“移情”说是审美活动认识发展到近代才出现的学说,源于德国,美学界给其以极高的评价,称之为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大发现,被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

第一次明确提出“移情”观念的是德国学者罗伯特・费尔和其父弗列德里希.费尔,而真正发展,论证了“移情”而使之成为“移情”说的乃是德国的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斯(1851~1914)。

里普斯在他的《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器官感觉》一文中写道:“移情作用是指,不是一个人身体的感觉,而是某种感情即某人自己,进入审美对象之中。

”审美过程就是由物我对立通过移情作用而达到物我交融(或称之为物我互赠)和物我同一(即天人合一)的境地。

其他的审美心理学说大多认为审美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主体和客体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它们只是找到了物我统一的契合点,有点相似珍天的无痕焊接技术,并没有使物我对立的成分完全消失。

而立普斯则认为,人之所以产生美感,不是对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产生反映,而是人主观精神的外射,是“向我们周围的现实”,“注入生命的活动。

”也即是说,在移情心理发生的瞬间(或较长时间),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已完全消失而合二为一,处于一种忘我的境界(相似于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和佛教“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指试,莫使惹尘埃”的境界。

当然还达不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但它们都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里普斯举例说,人们欣赏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多利安式石柱,是因为它显示出一种男性的雄壮美。

站在石柱面前静观它的形象,会感到一种内在的“扩张”,连心也在“扩张”着,有一种特殊的在内部发生的特殊感觉,仿佛石柱在进行着挺拔向上的凝成整体的运动。

在他看来,人所感受到的石柱运动,不过是移入石柱中去的人的自我运动。

浅谈审美体验中的移情

浅谈审美体验中的移情

浅谈审美体验中的移情1 审美与移情的关系1.1 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通过移情来实现绘画艺术由于其多重功能,如记录历史、宗教崇拜、肖像流传、旅游留念等的影响,绘画少有脱离真实形象而存在,线条、色彩等形式是藏在具象的形象里。

19世纪后半叶,摄影艺术兴起之后,取代了绘画的一部分功能,绘画艺术便开始摆脱具象的影响,开始自觉地探索形式的各种变化,形成了20世纪中叶异彩纷呈的现代流派。

现代艺术强调本身的形式语言和材料自有的特性形成的意味,挖掘形式自身的生命力、表现张力和感染力。

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是通过移情来实现的。

1.2 移情能够带来审美意义相似形态带来相同认知感,并将我们的意识投射到这种指代物上,形成情感体验。

我们称之为移情。

以原始艺术为例,我们不了解的土著的纹身,不会觉得它有多么美,但对土著来说,纹身指代了勇敢繁衍等有意义的内涵,在审美过程中,真挚的情感是艺术的灵魂。

对于原始社会的人类来说,艺术形象的创造活动是一件非常严肃而又神圣的工作。

所以,他们也就必然怀着极大的热情,花费许多心血,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地去从事图像的制作工作,这种态度必然提高形象本身的感染力。

原始人类在形象的创造活动中,必然把对形象的神秘力量和原型生命力的恐惧、敬畏等真实情感注入图像之中,从而使它们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正如真实打动人的原因是让人能真切感受到作品内蕴藏的情感,所谓感同身受。

能让人感动或打动,进入到情感领域,便也进入了审美的范畴。

这就是移情带来的审美意义。

2 移情的替代物有几个特性2.1 形似如喜好对称性,是因为健康的生命体都是对称的。

通常对称性在进化生物学上是这么解释的:人的脸和身体的不对称性是由病媒所导致的,而愈能抵抗病媒的个体,即对称性越好的个体,便是择偶的最佳选择。

我们看到的艺术作品喜爱运用这种形式,如器皿,建筑等等,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舒适体验,这是将健康移情到作品中给我们带来的。

再如对食物的喜好,食物是有利于我们生存的,何为美,大羊曰美。

现代文阅读答案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doc

现代文阅读答案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doc

现代文阅读答案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阅读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平台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 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现代文阅读答案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 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现代文阅读答案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 “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述略

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述略

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述略钟仕伦基金项目 本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中古时期宗教意识形态与自然审美观研究!(07XZX009)的前期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10∀05∀13[作者简介]钟仕伦,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川成都#6100661[摘要]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移情说美学体系,但存在着不少对审美移情现象进行探究的理论。

作为汉语母语中的 移情!,其概念具有不确定性,一是指改变性情以向善,这个意思又作 移情性!;二是指情谊的改变;三是指心境的变化。

前两个概念与心理学上的移情较为相似,指称 心境变化!的 移情!则与西方审美中的移情作用比较接近。

与西方美学相比,中国古代审美移情更看重自然对自我生命情感的影响以及自我与自然的交流。

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成熟于魏晋时期,魏晋玄学在这个成熟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王弼 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的说法为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移情;悲秋;物境;心境;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10)05∀145∀05(一)审美中的移情作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从亚里斯多德到里普斯,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审美中的移情作用的研究源远流长,但最早把 移情作用!这个概念明确地作为美学名词提出来的是R ∃费舍尔(Robert V ischeer ,公元1847-1933)。

费舍尔在其%论视觉的形式感情&(公元1873)中把与形式主义相对立而被要求的、应引导到事物象征化的心理活动起名叫 移情作用!,指的是观照者对事物及其心理状态无明确表象而且把移入那里的情感内容带到现实的共同体验中来。

后来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蒂庆用 E m pathy !这个词来翻译它。

英语中另外有一个词 T ransference !也是指移情作用,但 T ransference !仅用于精神分析学领域。

总结审美移情思想心得体会

总结审美移情思想心得体会

总结审美移情思想心得体会审美移情是指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移情,并投射自身的情感和经历于艺术作品之中。

通过审美移情,人们能够与艺术作品产生连接,获得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

在审美移情的过程中,我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审美移情是一种情感共鸣。

当我欣赏一幅优秀的画作或者观看一部感人的电影时,常常会被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所打动。

这种情感共鸣是因为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记忆,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位年轻人的爱情悲剧引发了我对于爱情与生死的思考,从而使我产生了悲伤的情感。

通过审美移情,我能够与作品中的角色和情节产生紧密的联系,进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其次,审美移情是一种认知拓展。

艺术作品往往能够通过巧妙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传递深层次的信息和价值观念。

当我欣赏一幅画作时,我不仅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表现的情感,还能够从中获取到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启示和思考。

例如,梵高的《星空》这幅作品通过绚丽多彩的色彩和流动的笔触传递出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欣赏这幅画作时,我被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所打动,同时也拓展了自己对于美和人生的认知。

再次,审美移情是一种情感释放。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扰,而欣赏艺术作品可以成为一种情感的出口。

当我看到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时,会感受到摄影师所捕捉到的瞬间美和情感表达,从而在情感上得到释放和宣泄。

这种情感的释放使我能够暂时忘记生活中的烦恼,享受艺术带来的美好和愉悦。

最后,审美移情是一种审美体验的升华。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并与之产生感情上的连接,我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品位。

每一次审美移情的经历都使我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更加准确地捕捉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这种升华的审美体验也促进了我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的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总而言之,审美移情是一种情感共鸣、认知拓展、情感释放和审美体验的升华。

通过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交流,我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提升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区别 ⒈对象不同 审美移情, 一方面是 “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 设身处在事物的境 地, 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是有生命的东西, 仿佛它也有感觉、 思想、 情感、 意志和活动, 同时, 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 影响, 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1] 这种移情多发生在创作过程 中, 创作者首先将外界的事物通过观照与自身的审美观念或经验联系 起来, 然后再通过创作方式体现到艺术作品中。 另一方面 “审美欣赏 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欣赏, 即我们把自己移到对象中去, 使死物变成活 的、 有生命力的, 造成物我统一的对象, 并从中体验到审美的喜悦。 他 把 这 种 审 美 现 象 称 作 移 情 ”。 [2] 这 种 移 情 多 发 生 在 审 美 欣 赏 过 程 中, 运用移情使艺术作品仿佛是欣赏者的写照。 心理学的移情, 是咨询者和咨询师之间的情感, 是人与人之间的 联系。 “在治疗过程中, 无须医生的力量, 在病人与分析者之间, 就 可以产生一种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有, 而只有在这种治疗过程中才能 有的强烈的感情关系……称为病人的感情‘转移’。” [3] 因此, 审美移情同心理移情的对象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是艺术, 一个是人, 这也是构建两者理论不同的条件之一。 ⒉目的不同 审美移情的目的从创作者来说, 是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作品中, 更符合创作者的心声。 从欣赏者来说, 是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 欣赏 者的情感通过艺术品被调动出来, 并且将其过去的经历和情感合并到 该作品中, 与作者产生共鸣。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欣赏者的移情具有更
剧 作家 随笔杂谈 Causerie
试 论 审 美 移 情 与 心 理 移 情 的 异 同

汪% 丽 媛
162
“移情” 在美学与心理学的理论构建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 也是两者体系建立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两者理论或实践的运用中都产 生着较强烈的影响。 美学中的移情强调的是美感经验, 而在心理学中 的移情则为咨询者将过去的情感转移到咨询师。 但是在某些方面两者 又有着相似的地方, 本文试对两者的异同点进行论述。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 西 方 美 学 史 (下 册 ) [M] . 北 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597 页. [2] 李 醒 尘. 西 方 美 学 史 教 程 [M] . 北 京 : 北
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475 页.479 页. [3] 周秀芳. 论移情 [J] . 中 华 文 化 论 坛 , 2008
二、 相同点 ⒈动机相同 不管是审美移情还是心理移情, 主体产 生移情的动机都是为了使对象更加符合主体 的主观感受。 首先, 在审美移情中, 主体将自己的情 感转移到艺术品当中, 与之产生共鸣, 这时 对象已变成 “使我感到愉快的对象”, 它就 是 “感到愉快的自我” [2], 从而令主体产生 了快感。 但是这种快感不一定是快乐, 是一 种包含有复杂情感能令主体产生心理升腾的 感觉。 反之主体如果不进行移情, 那么它与 艺术之间就没有任何关系, 也不可能出现物 我同一的感觉, 艺术也就不再是情感的表 达。 其次, 在心理移情中, “咨询者会在意 识或无意识中,用移情表达并重复其早期经 历和重要的人际关系, 或试图将其内在的客 体 关 系 外 化 于 现 实 环 境 ”。 [4] 从 正 移 情 来 说, 是主体为了实现过去经验的再现而向咨 询师移情, 符合自我的心理需求, 产生依赖 与安全感。 从负移情来说, 虽然表面上一些
年 8 月. [4] 高剑婷, 孙越异. 在咨询的世 界 共 舞— ——共
情 与 移 情 区 别 与 整 合 [J] . 医 学 心 理 学 , 2009 年 11 月第 30 卷第 11 期总第 392 期.
责任编辑 王彩君
2011.3 163
加主观的特点。 很多艺术作品, 作者在创造 的时候并没有某些情感的体现, 但是欣赏者 有时就会在该作品中体味到这种情感。 这种 情感和创作者没有关系, 是欣赏者透过作品 发现自己, 发现从作品中仅有自己才能体味 到的情感。
心理移情的目的从移情主体来说, 产生 移情的原因和一定的阻抗有关。 这种阻抗有 时不是故意的, 而是由于过去经历对现实的 延续性影响。 咨询者将自己过去的感情注入 到咨询师身上, “接受精神分析的人会对分 析家产生一种很强的情感纽带, 这种纽带本 身就具有复杂的特点。 这是种爱慕、 崇拜、 依恋的混介物; 而在被称作 ‘反面的移情’ 中, 则是种憎恨、 抵抗和攻击的混合物”。 [3]
负向情感不利于咨询者, 但是实际上是咨询 者心理上自我的保护, 也是符合咨询者内在 的要求的。
⒉理论的交互使用 首先, 正移情和负移情是心理学移情中 的概念, 用其来解释审美中的移情可以体现 在: 欣赏者在体验一种艺术形式的过程中, 过去的经验会对审美对象产生积极或消极的 影响, 如欣赏者的审美经验是喜爱写实风 格, 在欣赏这类作品时不仅从内心能够表现 出喜爱的感觉, 从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也能表 现出喜爱。 但如果让其欣赏抽象风格的作品 时, 不仅不会使其表示出喜爱, 还会引起其 产生不屑的心理。 其次, 同心理移情表现的那种无意识移 情非常相似, 审美移情也是一种无意识的、 非理性的活动。 创作者在创作一个作品时不 会在头脑中规定我要从我的经历中选取什么 来适应我将要创作的作品, 而是在创作这一 过程中不自觉地透过作品将自己过去的经历 表现出来。 了解审美移情和心理移情的异同点, 不 仅可以运用更为适宜的观点来解释在艺术创 作和欣赏过程中心理过程的变化, 还可以为 艺术领域带来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 使两者 有机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