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学原理的《蒙娜丽莎》审美距离研究
达芬奇蒙娜丽莎微笑中暗藏的美学玄机

•••••••••••••••••达芬奇蒙娜丽莎微笑中暗藏的美学玄机达芬奇蒙娜丽莎微笑中暗藏的美学玄机《蒙娜丽莎》是著名画家达.芬奇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了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
画中蒙娜丽莎的微笑即舒畅温柔,又严肃神秘,既略含哀伤,又显出讥嘲和揶揄。
现代各领域专家在被达.芬奇如此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折服的同时,也纷纷从自己的角度分析画中所隐藏的秘密。
在我的眼里,蒙娜丽莎微笑中则暗藏了多个人体美学玄机。
玄机一:卧蚕--魅力眼神的体现画中蒙娜丽莎双眼下都有一条浅浅的凸起,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卧蚕,使她的眼神更加温柔可爱,即刻画出一个贵族妇人的`温柔优雅,又体现出一个年轻美丽女子难以掩饰的甜美可爱。
在面部美学上我们一般认为,卧蚕在笑起来的时候才明显,可以让眼睛的轮廓更加清晰,笑起来的眼神也更加有魅力,因此,卧蚕眼通常又被叫做“桃花眼”。
现在许多人通过玻尿酸或胶原蛋白注射填充卧蚕,来提升自己的魅力指数。
玄机二:苹果肌--面颊黄金曲线的关键蒙娜丽莎双颊饱满柔和,呈现出完美的苹果般曲线,虽然未施粉黛,但看起来仍充满青春活力,其主要原因就是达.芬奇非常细腻的描绘出了她饱满圆润的苹果肌。
在做面部美学分析时,苹果肌是面部轮廓完美呈现的关键,拥有苹果肌的人看起来亲切可爱,即使不笑,看起来也像在笑的感觉,若微微一笑,感觉更加甜美,因此,苹果肌又被称为笑肌。
如今,许多明星及成功人士为了改变自己面颊消瘦略显尖酸的形象,纷纷通过注射填充的方式丰满苹果肌,以提升自己的亲和力。
玄机三:口角微翘--完美微笑的传神之笔唇部美学标准除了要求唇色红润、双唇饱满之外,还要求唇线清晰流畅,微笑时两端口角微微上翘。
画中蒙娜丽莎红唇微启,口角略微上翘,尽现一个贵族少妇的恬静优雅、美丽自信。
口角上翘即可产生微笑的感觉,给人以和蔼亲切的感觉,相反口角下垂则给人以愁苦不愉快的感觉。
而达.芬奇就是通过对蒙娜丽莎口角的细致描绘,完成了画中人微笑的传神之笔。
浅谈《蒙娜丽莎》之美

浅谈《蒙娜丽莎》之美作者:崔爱光齐永新来源:《大观》2016年第01期摘要:美是艺术家永恒追求的东西,本文以文艺复兴兴盛期,绘画大师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对美的表现为主线,通过对这幅画作画家的简介、绘画形象、表现技法以及审美意境的论述,论述在文艺复兴这一特殊的背景下,所具有写实之美,解读蒙娜丽莎身上的神秘情感及画家对美的唯美诠释。
关键词:蒙娜丽莎;书拉密女;优美;空间一、引言东西方对美有不同的表现方法,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师达芬奇便是女性形象绘画中的杰出人物,其绘画作品对其所处的时代以及后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影响深远,他画中的这位女性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与《圣经》中所记载的书拉密女有着极为相像的特质,而达芬奇运用线与面的结合塑造出了立体的空间感,再现了女性灵动之美。
二、达芬奇简介列奥纳多·达·芬奇,于1452年4月12日年生于阿诺河畔的芬奇。
1519年5月2日去世,享年67岁。
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
被誉为所有画家中最杰出的天才,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
他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
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蒙娜丽莎》现在是巴黎的卢浮宫的三件镇国之宝之一。
三、《蒙娜丽莎》与书拉密女在郑文文所著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一书中写道:“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三位大师(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所确立的艺术标准,已不再仅仅停留在是人认识自己这一点上,而是进一步发展了人对自己、对上帝和自然的联系,从而创造出了世界上最为完美和谐的艺术”,子都,张勇编撰的《达芬奇生平与作品鉴赏》一书中写道:“在监狱里,他相信公理会还他公道,相信上帝会帮助他。
他虔诚的向上帝祷告着。
美学作品分析考研题库及答案

美学作品分析考研题库及答案美学作品分析考研题库及答案美学作品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考研学生来说,熟悉美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和答题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几个典型的美学作品入手,分析考研题库中可能出现的题目,并给出答案。
一、《蒙娜丽莎》《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肖像画之一。
这幅画以其神秘的微笑和独特的构图而闻名于世。
1.问题:《蒙娜丽莎》的构图有何特点?答案:《蒙娜丽莎》的构图采用了三角形构图法,画面中的主体蒙娜丽莎位于画面的中心,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
这种构图方式使整幅画面看起来平衡、和谐,给人一种稳定、舒适的感觉。
2.问题:《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何特点?答案:《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这是因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既明显又隐秘。
她的嘴角微微上扬,但同时又似乎在一瞬间消失。
这种微笑给人一种神秘、深沉的感觉,引发观者对她内心世界的猜测和思考。
二、《西斯廷礼拜堂》《西斯廷礼拜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之一,位于梵蒂冈城内。
这幅壁画以其宏伟的场面和精湛的细节而著名。
1.问题:《西斯廷礼拜堂》的主题是什么?答案:《西斯廷礼拜堂》的主题是《创世纪》。
画面中描绘了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的场景,表达了上帝的伟大和人类的起源。
2.问题:《西斯廷礼拜堂》的构图有何特点?答案:《西斯廷礼拜堂》的构图采用了对称构图法,画面中的各个元素呈现出左右对称的形式。
这种构图方式使画面看起来平衡、庄重,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三、《吉赛尔》《吉赛尔》是法国作曲家雅克·奥芬巴赫的歌剧作品,被誉为浪漫主义歌剧的杰作。
这部歌剧以其动人的旋律和情感丰富的剧情而广受好评。
1.问题:《吉赛尔》的主题是什么?答案:《吉赛尔》的主题是爱情与牺牲。
故事讲述了农民女孩吉赛尔与贵族骑士阿让之间的爱情故事,最终吉赛尔为了拯救阿让而牺牲自己的情节。
通过这个故事,歌剧探讨了爱情、社会等主题。
美术鉴赏论文——《蒙娜丽莎》

美术鉴赏结课论文蒙娜丽莎的微笑摘要:蒙娜丽莎,这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问题。
于美、智慧、永恒,三位一体,极致的搭配,再无超越的可能。
就这样,蒙娜丽莎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也给人们无限沉重的压力。
自问世至今,将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
关键词:蒙娜丽莎、达.芬奇、卢浮宫、疑问、猜测正文:当今,世上有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数百部,而有近百名学者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
时间的推移不会使疑团得到解决,只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更多的疑惑留给后人。
人们过分地喜爱她。
无止境地探讨她那难以觉察的、转瞬即逝然而亘古不变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庄沉稳的姿态,高贵而朴素的装束,以及无懈可击的完美构图。
人们既愿意栖身她的庇荫,吸取滋润的营养;又渴望走出她的阴影,呼吸自由的空气。
多少年了,无数醉心绘事的人,都为这一重矛盾所困扰。
这是一个神话,它与达·芬奇无关,完全是后人制造的。
神话像雪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滚动,无限膨胀,最终连神话的制造者也被吞没。
如今,蒙娜丽莎坐在卢浮宫一处显要的位置,隔着厚厚的防弹玻璃,每天以我们熟知的、神秘而永恒的微笑迎候数以万计的来访者。
这些朝圣般的观众心中装着各式疑问,他们渴望通过这一张温柔娴静的脸庞读出答案,然而离开时却将更多的问题带走。
问题是五花八门,许多与蒙娜丽莎并无关系。
有人会问:蒙娜丽莎究竟是画中人的名字,还是微笑的别称?画中人究竟是银行家乔.贡多的妻子,还是伊萨贝尔王妃?此画确有真人模特,还是凭想象画成?蒙娜丽莎到底是男是女?问题越问越离奇,距离画本身越来越遥远,不仅无助于解读该画,反而将人不断引向迷途。
其实,有些问题已经构成了对《蒙娜丽莎》的亵渎,只是提问者尚未觉察。
蒙娜丽莎是男是女,这还用得着问吗?任何一个对性别有感知的人都不该对此产生疑问,可是有人偏要提出如此荒唐的问题。
有人说蒙娜丽莎给人的感觉是中性的,至少她不会给人产生性的诱惑。
阐释《蒙娜丽莎》的艺术特征及其影响.doc

阐释《蒙娜丽莎》的艺术特征及其影响阐释《蒙娜丽莎》的艺术特征及其影响导读:都有推向遥远的深处,仿佛这一切都被笼罩在薄雾里,以此来加强“蒙娜丽莎”形象地位。
这样一幅不大的肖像画竟用去他四年的时间,这说明达芬奇不是仅仅为了画好一个贵夫人的肖像,在艺术上有所追求的是他也表现了19世纪人的思想解放。
(二)对《蒙娜丽莎》神秘微笑探讨哈佛大学神经科专家利文斯通认为,蒙娜丽莎微笑的时稳时摘要: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新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科学家。
达芬奇《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
从整体上来看蒙娜丽莎这副画,她的微笑很动人,这是一个安详、自信的古典女性形象。
《蒙娜丽莎》的作用在于:她继承了古典主义庄重、典雅、均衡、稳定和富有理想化和理性化的行为规范。
但是进一步突破了希腊古典主义艺术在人本质上的局限,为使后来的艺术走向现实,走向客观,走向更深层,更内在,更微妙的表现树立了楷模。
《蒙娜丽莎》就这样占据着人们的心灵。
关键词:《蒙娜丽莎》;艺术特征;对后世的影响1005-5312(2013)12-0060-01一、达芬奇及其绘画特点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新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科学家。
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
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岁来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
1472年入画家行会。
70年代中期个人风格已趋成熟。
1482--1499年间一直工作于米兰,主要为米兰公爵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艺术和科学活动。
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理由;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科学性的表现,渗透到细致入微的绘画风格上。
达芬奇的画中,他将两者融为一体,它们是完整的结构整体,他的画中,充分表现着和谐的比例和各个形象之间的平衡感。
如众所周知的黄金分割。
二、《蒙娜丽莎》的创作背景达芬奇《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品。
《蒙娜丽莎》赏析

《蒙娜丽莎》赏析第一篇:《蒙娜丽莎》赏析《蒙娜丽莎》赏析①《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代画家达.芬奇所绘的丽莎.乔宫多的肖像画。
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
它融于美术,光学,对传统绘画技巧的创新于一身,洋溢了文艺复兴时期对新事物的追求和探索,因而被世代传颂。
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大的笔法。
③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地结合。
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
④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
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
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现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
⑤蒙娜丽莎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
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界限。
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⑥达芬奇的透视法包括三类:线条、色彩和浓淡。
达芬奇将自然背景运用到《蒙娜丽莎》中,自然地风景的总体基调是暗色调;使画中女子凸现出来;背景的远处是明暗色调,而距离越近,颜色越暗,背景与人物融合,使整个画面都是平滑的。
⑦《蒙娜丽莎》背景中的阴影不是突兀的表现,而是在隐约中,中性的色调给人以深沉和宁静。
⑧《蒙娜丽莎》这幅画依然体现了运动的理念。
背景的描述表现了一个时间的过程。
⑨达芬奇极慎重地使用了“渐隐法”例如嘴角和眼角。
⑩他维护并改造传统,把形象与周围的氛围联系起来,创造出一种无色彩的色彩效果。
《蒙娜丽莎》不仅画得逼真,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先进的思想。
即用科学的精神去观察自然的态度。
达芬奇主张在艺术上要作自然地和子,他的肖像确凿地肯定了人生和它美得意义。
第二篇:蒙娜丽莎赏析《蒙娜丽莎》赏析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进入全盛时期,而此时期的三位代表——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都是艺术家。
《蒙娜丽莎》女性美的体现

《蒙娜丽莎》女性美的体现作者:王斐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第10期摘要:达·芬奇作为与时代紧密相连的艺术家,他的代表作品《蒙娜丽莎》以“神秘的微笑”引起人们的追捧,进而使人关注到女性美,以及在当今审美视野下整幅作品所体现出的价值。
关键词:《蒙娜丽莎》;女性美;创作形态;微笑;时代特征《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代表作之一,他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和理念巧妙地融合在其中,让这幅世界上著名的肖像画,成为独一无二的惊世之作。
它现存于法国卢浮宫,成为镇馆之宝。
其传神度、逼真度、女人的风姿、绰约的身影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视觉的盛宴,画中人物似笑非笑,好像是在诠释一个时代的女性美。
一、《蒙娜丽莎》创作形态之美“艺术家是艺术品的创造者,艺术创造往往是以真实的、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主要叙述对象[1]”,而达·芬奇所处的时代,是在教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
这个时期天主教的禁欲主义和专制主义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学与艺术也毫不例外,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在神权的控制下。
那时候所创作的内容大多以宗教为题材,其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呆板僵硬,人物画像的创作更是表情严肃、神情呆板,尤其是中世纪的美术作品。
那么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当时的艺术家在创新作品方面就显得尤其重要。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潮开始逐渐觉醒,文艺复兴之后在美学领域凸显出一种新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在弘扬人类自身个性的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形成的个体思想家心智心理学发生变化的产物。
这股新思潮、新力量所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则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并进一步影响到社会的其他方面。
作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代表画家之一,达·芬奇也受到了这种“新力量”的影响。
于是他就尽力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来体现当时人们当中人性的存在,这也因此成为他美术创作的主要特点。
这幅作品有着严谨和细腻的画风。
仔细观察人物也可以说是相当完美,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这幅肖像画的每个部分都有着精密的黄金分割比。
我所认知的达·芬奇《蒙娜丽莎》

我所认知的达·芬奇《蒙娜丽莎》作者:周丹阳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1期摘要:提到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绘画艺术大师,达·芬奇这个人物名字是不容忽视的,乃至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期里,西方欧美国家都视大师——达·芬奇为世界翘楚。
本文就以我对艺术世界的认知为主导,论述著名绘画大师达·芬奇的经典画作《蒙娜丽莎》所突显出来的艺术内涵及其独特价值。
关键词:达·芬奇;《蒙娜丽莎》;艺术赏析0 前言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很多艺术形式才慢慢突显其独特的价值,尤其是针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的鉴赏研究,让世人体悟到时代变迁所给后人带来的极佳艺术享受。
艺术家达·芬奇一生当中的主要成就极大,这位奇才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当中的绝大多数文化、知识、技能似乎是无师自通。
当然,达·芬奇最大的成就便是众人皆知的画作《蒙娜丽莎》。
我所认知的达·芬奇《蒙娜丽莎》已经超出了所谓的“肖像画”,而是从中所感悟到的有关人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绝妙艺术风格。
1 我眼中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1.1 大师达·芬奇是一位“全才”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博学者,之所以没有将其定位于“著名画家”的身份,是因为达·芬奇同时兼具其他学科能力,且是当时音乐领域、数学研究、建筑工程等方面的佼佼者,达·芬奇的身份标签较为丰富。
我眼中的达·芬奇大师在雕刻、植物学研究、文学创作、科学发明等领域中的天赋较同时期的其他人都高,可谓是综合能力素质都异于常人的典型艺术家。
[1]达·芬奇与历史上的其他两位著名画家“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实际上,人们所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的身份绝不是一位在现代人看来是搞艺术的画家,可以说,他是一位深谙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大师,达·芬奇对人体美学、天文、地质、物理等方面的悟性极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与设计学院课程论文基于美学原理的《蒙娜丽莎》审美距离研究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设计学科硕1601班指导教师:吕杰锋教授目录摘要 (3)1 前言 (5)2《蒙娜丽莎》的美学内涵2.1时间距离产生的微笑之谜 (5)2.2空间距离衍生的适度美感 (6)2.3心理距离产生的情感体验 (6)3适度距离的审美体验:基于《蒙娜丽莎》的美术鉴赏3.1感悟式鉴赏(作品赏析) (7)3.2形式鉴赏(观察) (7)3.3社会学式鉴赏(探究) (8)3.4比较式鉴赏(对比) (9)4 结语 (10)致谢 (11)参考文献 (12)摘要关于《蒙娜丽莎》的审美,前人已有相当深刻的探索,但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审美距离可以划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
1本文运用布诺审美距离说的美学理论,对赏析《蒙娜丽莎》时保持适度距离所带来的共鸣以及审美距离的控制技巧和方式进行了研究。
本文分四章:第一章探索时间距离带来的微笑之谜;第二章分析空间距离衍生的适度美感;第三章阐述了心理距离产生的情感体验,借用VR技术分析《蒙娜丽莎》,进一步论证适度距离会带来一种新的情感体验——即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之间的潜意识互换。
关键词:审美距离蒙娜丽莎情感体验1刘雪丽.浅析艺术审美的心理距离[J].艺术科技,2015,1(7):151.AbstractAbout the "Mona Lisa" aesthetic,predecessors have a very deep exploration, but still lack a systematic and in-depth study. Aesthetic distanc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namely time distance, spatial distance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n this paper, the aesthetic theory of Buono 's Aesthetic Distance Theory is used to study the resonance as well as the control techniques and methods of aesthetics distance while appreciating the Mona Lisa in a appropriate distance.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content is consisted of three charters: The first chapter explores the mystery of smile brought by time distance;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aesthetic sense of space derived from the distance; while the third part elaborates th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distance and further argues that distance will bring a new emotional experience——that is the subconscious exchange between the aesthetic object and aesthetic subject——while analyzing the Mona Liza by means of VR technology.Keywords: Aesthetic distance ;Mona Lisa ;Emotional experience一、前言审美距离是布洛提出的一种学说,即在审美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客观现象无从与现实的自我发生钩搭,才能使其充分显示其本色而更富有美感。
2审美距离可以划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
达•芬奇所绘的《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的作品,他塑造了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少妇形象。
完美地保持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美感距离——就审美客体而言,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泛滥着宗教神学色彩,人物内心情感与美貌相结合,神似圣母的微笑,极具感染力;就审美主体而言,当时的欣赏者多为上层阶级,具有较高的审美判断力与审美意趣,故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主客体在潜意识领域进行着深层次的交流——也就是所谓的共鸣。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蒙娜丽莎》审美的研究,总结出:众多学者在此名画的审美活动中出现“失距”现象。
在国外,戴高乐总统以欣赏《蒙娜丽莎》来缓解烦闷心情;蓬皮杜总统对《蒙娜丽莎》的心持迷恋;邱吉尔亲抚《蒙娜丽莎》时手指不禁哆嗦;撒切尔夫人渴望拥有《蒙娜丽莎》,于是收藏4幅赝品;拿破仑为装入自己的相框,不可思议的修剪掉旁边的柱子。
法国脑外科专家让·雅克·孔代特博士把这种微笑归结于中风。
英国医生肯尼思·基友博士根据人物神情、肤色和动作推断出蒙娜丽莎怀孕。
美国神经生物学家玛格丽特·利文斯感觉这种微笑可能是一种光学错觉。
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视觉感知专家Alessandro Soranzo以及他的同事Michelle Newberry,则把这种“不可捕捉的微笑”称为一种视错觉。
在国内,众多学者则把《蒙娜丽莎》的微笑意象化,将国内古典文化遗产视为中国的“蒙娜丽莎”。
本文认为时间距离产生了微笑之谜、空间距离衍生了其适度美感、心理距离产生了情感体验价值。
最终,适度距离会带来一种新的情感体验——即审美客体与作品之间的共鸣。
二、《蒙娜丽莎》的美学内涵2.1、时间距离产生的微笑之谜时间距离指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接触的时间。
有诗云:“两情如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时间久了,距离近了,杂念多了,心便会偏离轨迹,眼便会产生审美疲劳,从而丧失对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
站在《蒙娜丽莎》原作面前,不会有惊艳之感。
冷眼旁观,人们会感悟到一份静谧的微笑;仔细端凝,却发现笑意褪色;回神凝视,笑容重现,继而又褪去……无论保持多远的距离,都会感受到这遍及脸上每一寸肌肤的微笑,随后将此种微笑由眼及心,让这种神秘微笑在审美客体心中成为永恒,融合层层晕染的背景,无界限的形体刻画及色彩变幻的光影效果倾倒了500多年。
自1503年《蒙娜丽莎》问世以来,不同的观者在不同的时刻去欣赏这幅作品,感受不相径庭。
当然我认为,依据不同时代人的不同审美层次,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应该是具有多样性的。
2张家波.论动词词性与审美距离的关系[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4):32-34.从作画时期的文艺复兴时代来看,人们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创作作品开始着重于表现人文主义精神,而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对人性的追问,他的华贵和安宁是人性文明的体现,优雅的姿态体现出圣母情怀。
1919年,现代艺术蓬勃发展。
杜尚用铅笔创作的“带胡须的蒙娜丽莎”成了西方绘画史上的名作,并题上L.H.O.O.Q字母。
随后蒙娜丽莎的脸庞被摄影师哈尔斯曼换成了达利那怪异的面容:鼓瞪的双目,翘过眉毛的胡子,青筋突起的手中塞满钱币;接着肥胖版的蒙娜丽莎出现在南美画家博特罗笔下。
1993年,加拿大美术史家苏珊·吉鲁研究出蒙娜丽莎的口唇,是一个男子裸露的脊背。
这一时期人的思维泛化,审美方式独特。
依据达芬奇左撇子和习惯从右到左倒着书写的习惯,旋转90度后,借助镜子赏析《蒙娜丽莎》,口唇恰似男子裸露的脊背。
与此同时,20世纪90 年代还产生了许多对蒙娜丽莎微笑的新解。
有人说这种微笑源于:没长门牙、中风、怀孕、性高潮、饱食一顿之后的反应;有人则衍化出裁剪的、肢解的、污损的、烧毁的、动物头像的蒙娜丽莎;接着,蒙娜丽莎成为各种商业广告的海报创作元素和商品推销员;不少国家还举办“蒙娜丽莎模仿大赛”,模仿者中居然出现男士。
依笔者而言,蒙娜丽莎的微笑与达芬奇创作初衷随时间的推移,距离已经越来越远。
许多解释都是观赏者强加于审美客体,因而带来了许多神秘色彩。
朱光潜的美学体系认为,人们从具体的审美事实出发,以美感为中心来构建自己的美学体系,享受和体验美。
而这其中,距离成了形成美学态度的必要条件,人堆事物的审美态度不由满足实际需求的欲望所推动,也不导向达到功利目的的活动。
距离让我们有了更好的美的体验,抑或者说距离形成了我们的美感。
如果说审美距离延伸了美感的深度,那么移情说便是拓展了美感的广度。
2.2、空间距离衍生的适度美感空间距离则是指与审美主体处在不同的不同地点,不同空间从而产生的审美情感对审美主体的美化作用。
3正如人们对自然界风景的一种情感表达。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就是一种羁绊审美主体内心感受的空间距离,不经意地将主客体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然而,这样略带伤感的唯美,是萦绕在审美主体心间淡淡的思绪。
没有距离得到的或许真实但绝不完美,500年的回眸,再次站在蒙娜丽莎的跟前,看见的或许只是一些斑驳陆离的颜色,还会有令人心仪的微笑吗?时隔境迁,微笑与背景的山水融为一体,通过达芬奇“无界渐变着色法”,倾斜于纸上,继而融入到人物表情,牵扯住欣赏着的心,拉近与观赏者之间的审美距离,使审美主体显得更美。
2.3心理距离产生的情感体验心理距离,是一种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
4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保持对审美客体间的距离有利于审美主体获得审美快感,进而对审美客体产生新的情感体验。
5例如:人们对灾区或贫困山区人民的关爱之情,对若不惊风女子的保护欲。
这些都是心理距离所带来的情感体3金翠.浅谈审美距离和移情说[教育管理]./view/78371147ba1aa8114531d928.html,2016.4游火旺.浅谈审美心理距离[J].美术大观,2013,(9):1.5张仙花.朱光潜早期审美心理学思想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验效应。
倘若将美感比作落叶,那么心理距离就是飘飞那一刻的思绪,叶子的凋零是风的追逐还是树的不挽留。
众说纷云的探讨,都只不过是人们对眼前事物的共感。
然而共感之后,有人常常选择缄默不言,沉默并不代表不关注,而是太在乎所以拼命让自己与审美客体之间保持距离。
如同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观。
默默守候在爱者不远不近的地方,演绎着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即使知道不会有结果,也仍然执着不悔。
这种不带任何功利欲望的恋爱更加让人珍视、让人回味,这种保持一定距离的恋爱与我的爱情观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