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学原理的《蒙娜丽莎》审美距离研究

基于美学原理的《蒙娜丽莎》审美距离研究
基于美学原理的《蒙娜丽莎》审美距离研究

艺术与设计学院

课程论文

基于美学原理的《蒙娜丽莎》审美距离研究

学生姓名:尹朝

学号:1049721603311

专业班级:设计学科硕1601班

指导教师:吕杰锋教授

目录

摘要 (3)

1 前言 (5)

2《蒙娜丽莎》的美学内涵

2.1时间距离产生的微笑之谜 (5)

2.2空间距离衍生的适度美感 (6)

2.3心理距离产生的情感体验 (6)

3适度距离的审美体验:基于《蒙娜丽莎》的美术鉴赏

3.1感悟式鉴赏(作品赏析) (7)

3.2形式鉴赏(观察) (7)

3.3社会学式鉴赏(探究) (8)

3.4比较式鉴赏(对比) (9)

4 结语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摘要

关于《蒙娜丽莎》的审美,前人已有相当深刻的探索,但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审美距离可以划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1本文运用布诺审美距离说的美学理论,对赏析《蒙娜丽莎》时保持适度距离所带来的共鸣以及审美距离的控制技巧和方式进行了研究。

本文分四章:第一章探索时间距离带来的微笑之谜;第二章分析空间距离衍生的适度美感;第三章阐述了心理距离产生的情感体验,借用VR技术分析《蒙娜丽莎》,进一步论证适度距离会带来一种新的情感体验——即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之间的潜意识互换。

关键词:审美距离蒙娜丽莎情感体验

1刘雪丽.浅析艺术审美的心理距离[J].艺术科技,2015,1(7):151.

Abstract

About the "Mona Lisa" aesthetic,predecessors have a very deep exploration, but still lack a systematic and in-depth study. Aesthetic distanc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namely time distance, spatial distance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n this paper, the aesthetic theory of Buono 's Aesthetic Distance Theory is used to study the resonance as well as the control techniques and methods of aesthetics distance while appreciating the Mona Lisa in a appropriate distance.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content is consisted of three charters: The first chapter explores the mystery of smile brought by time distance;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aesthetic sense of space derived from the distance; while the third part elaborates th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distance and further argues that distance will bring a new emotional experience——that is the subconscious exchange between the aesthetic object and aesthetic subject——while analyzing the Mona Liza by means of VR technology.

Keywords: Aesthetic distance ;Mona Lisa ;Emotional experience

一、前言

审美距离是布洛提出的一种学说,即在审美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客观现象无从与现实的自我发生钩搭,才能使其充分显示其本色而更富有美感。2审美距离可以划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达?芬奇所绘的《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的作品,他塑造了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少妇形象。完美地保持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美感距离——就审美客体而言,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泛滥着宗教神学色彩,人物内心情感与美貌相结合,神似圣母的微笑,极具感染力;就审美主体而言,当时的欣赏者多为上层阶级,具有较高的审美判断力与审美意趣,故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主客体在潜意识领域进行着深层次的交流——也就是所谓的共鸣。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蒙娜丽莎》审美的研究,总结出:众多学者在此名画的审美活动中出现“失距”现象。在国外,戴高乐总统以欣赏《蒙娜丽莎》来缓解烦闷心情;蓬皮杜总统对《蒙娜丽莎》的心持迷恋;邱吉尔亲抚《蒙娜丽莎》时手指不禁哆嗦;撒切尔夫人渴望拥有《蒙娜丽莎》,于是收藏4幅赝品;拿破仑为装入自己的相框,不可思议的修剪掉旁边的柱子。法国脑外科专家让·雅克·孔代特博士把这种微笑归结于中风。英国医生肯尼思·基友博士根据人物神情、肤色和动作推断出蒙娜丽莎怀孕。美国神经生物学家玛格丽特·利文斯感觉这种微笑可能是一种光学错觉。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视觉感知专家Alessandro Soranzo以及他的同事Michelle Newberry,则把这种“不可捕捉的微笑”称为一种视错觉。在国内,众多学者则把《蒙娜丽莎》的微笑意象化,将国内古典文化遗产视为中国的“蒙娜丽莎”。

本文认为时间距离产生了微笑之谜、空间距离衍生了其适度美感、心理距离产生了情感体验价值。最终,适度距离会带来一种新的情感体验——即审美客体与作品之间的共鸣。

二、《蒙娜丽莎》的美学内涵

2.1、时间距离产生的微笑之谜

时间距离指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接触的时间。有诗云:“两情如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时间久了,距离近了,杂念多了,心便会偏离轨迹,眼便会产生审美疲劳,从而丧失对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

站在《蒙娜丽莎》原作面前,不会有惊艳之感。冷眼旁观,人们会感悟到一份静谧的微笑;仔细端凝,却发现笑意褪色;回神凝视,笑容重现,继而又褪去……无论保持多远的距离,都会感受到这遍及脸上每一寸肌肤的微笑,随后将此种微笑由眼及心,让这种神秘微笑在审美客体心中成为永恒,融合层层晕染的背景,无界限的形体刻画及色彩变幻的光影效果倾倒了500多年。

自1503年《蒙娜丽莎》问世以来,不同的观者在不同的时刻去欣赏这幅作品,感受不相径庭。当然我认为,依据不同时代人的不同审美层次,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应该是具有多样性的。

2张家波.论动词词性与审美距离的关系[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4):32-34.

从作画时期的文艺复兴时代来看,人们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创作作品开始着重于表现人文主义精神,而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对人性的追问,他的华贵和安宁是人性文明的体现,优雅的姿态体现出圣母情怀。

1919年,现代艺术蓬勃发展。杜尚用铅笔创作的“带胡须的蒙娜丽莎”成了西方绘画史上的名作,并题上L.H.O.O.Q字母。随后蒙娜丽莎的脸庞被摄影师哈尔斯曼换成了达利那怪异的面容:鼓瞪的双目,翘过眉毛的胡子,青筋突起的手中塞满钱币;接着肥胖版的蒙娜丽莎出现在南美画家博特罗笔下。1993年,加拿大美术史家苏珊·吉鲁研究出蒙娜丽莎的口唇,是一个男子裸露的脊背。这一时期人的思维泛化,审美方式独特。依据达芬奇左撇子和习惯从右到左倒着书写的习惯,旋转90度后,借助镜子赏析《蒙娜丽莎》,口唇恰似男子裸露的脊背。

与此同时,20世纪90 年代还产生了许多对蒙娜丽莎微笑的新解。有人说这种微笑源于:没长门牙、中风、怀孕、性高潮、饱食一顿之后的反应;有人则衍化出裁剪的、肢解的、污损的、烧毁的、动物头像的蒙娜丽莎;接着,蒙娜丽莎成为各种商业广告的海报创作元素和商品推销员;不少国家还举办“蒙娜丽莎模仿大赛”,模仿者中居然出现男士。

依笔者而言,蒙娜丽莎的微笑与达芬奇创作初衷随时间的推移,距离已经越来越远。许多解释都是观赏者强加于审美客体,因而带来了许多神秘色彩。朱光潜的美学体系认为,人们从具体的审美事实出发,以美感为中心来构建自己的美学体系,享受和体验美。而这其中,距离成了形成美学态度的必要条件,人堆事物的审美态度不由满足实际需求的欲望所推动,也不导向达到功利目的的活动。距离让我们有了更好的美的体验,抑或者说距离形成了我们的美感。如果说审美距离延伸了美感的深度,那么移情说便是拓展了美感的广度。

2.2、空间距离衍生的适度美感

空间距离则是指与审美主体处在不同的不同地点,不同空间从而产生的审美情感对审美主体的美化作用。3正如人们对自然界风景的一种情感表达。“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一种羁绊审美主体内心感受的空间距离,不经意地将主客体的情感交融在一起。然而,这样略带伤感的唯美,是萦绕在审美主体心间淡淡的思绪。

没有距离得到的或许真实但绝不完美,500年的回眸,再次站在蒙娜丽莎的跟前,看见的或许只是一些斑驳陆离的颜色,还会有令人心仪的微笑吗?时隔境迁,微笑与背景的山水融为一体,通过达芬奇“无界渐变着色法”,倾斜于纸上,继而融入到人物表情,牵扯住欣赏着的心,拉近与观赏者之间的审美距离,使审美主体显得更美。

2.3心理距离产生的情感体验

心理距离,是一种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4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保持对审美客体间的距离有利于审美主体获得审美快感,进而对审美客体产生新的情感体验。5例如:人们对灾区或贫困山区人民的关爱之情,对若不惊风女子的保护欲。这些都是心理距离所带来的情感体

3金翠.浅谈审美距离和移情说[教育管理].

https://www.360docs.net/doc/6617607308.html,/view/78371147ba1aa8114531d928.html,2016.

4游火旺.浅谈审美心理距离[J].美术大观,2013,(9):1.

5张仙花.朱光潜早期审美心理学思想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验效应。

倘若将美感比作落叶,那么心理距离就是飘飞那一刻的思绪,叶子的凋零是风的追逐还是树的不挽留。众说纷云的探讨,都只不过是人们对眼前事物的共感。然而共感之后,有人常常选择缄默不言,沉默并不代表不关注,而是太在乎所以拼命让自己与审美客体之间保持距离。如同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观。默默守候在爱者不远不近的地方,演绎着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即使知道不会有结果,也仍然执着不悔。这种不带任何功利欲望的恋爱更加让人珍视、让人回味,这种保持一定距离的恋爱与我的爱情观不谋而合。撷取一片秋叶,用伤感流年,为过去画上句号。这一程风景中,我独揽着秋的萧瑟,漂泊在幻想的国度,哭过笑过痛过,依旧期待你一切安好。时光,将季节的脉络生生分散,让那么多的来不及,跌落在岁月的深谷里,彼此渐行渐远。努力想要去握住或许,这种心理距离一开始就注定彼此会成为时光轮回的过客,纵有那么顷刻间的美感享受,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繁花落尽,凋零了一笺心事,那些相遇的美好,期待它永存心底,千万不要遗落在时光的更迭中,断壁残垣得渐行渐远。我想时间冲淡一切后,再重逢,是否就会破釜沉舟地去经历。于是,我在秋水长天里,守着寂寥,为你写书,终究忘了7年的归期。谁说,只要足够好,即使隔着岁月的风烟,他也能看到你熟悉的眉眼,我将这份执着,上演了7年,终究伤得体无完肤。今昔,我选择做一滴晨曦里的清露,伴着月晕和星光点点,将一颗初心,染上季节的清寒,独处。遇上你,或许花光我此生所有的好运,以至于忘了在佛前求一厢夙愿,让爱的人快乐,才走得如此步履蹒跚。依稀记得转身离开的那个初秋,风和落花还在窃窃私语,继而飘零一季落花的泪,往事总是淅淅沥沥,涟漪着离人的心澜,看淡了落叶归根,心,就学会与俗世相安!

然而,有时不禁反思这种距离往往带来的是一种悲剧,距离在产生美感同时也产生误差。如同两条平行线相交后会越来越远,最终在恋人之间产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无奈感。也许这种遗憾本身会带来美感的存在,所以保持这种非功利距离的恋爱依旧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

三、适度距离的审美体验:基于《蒙娜丽莎》的美术鉴赏

3.1感悟式鉴赏(作品赏析)

感悟式鉴赏所要求的主要是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6

就《蒙娜丽莎》本身所表达的美而言,画中人物坐姿优雅,体态丰腴,笑容神秘,充满了母性光辉,是达?芬奇对人的情感的一种表达,同时也是对人文主义的一种宣扬。这幅画的微笑充满写意感,留给每一个观赏者无限的遐想,进而成为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之间情感纽带。

3.2形式鉴赏(观察)

形式鉴赏:偏重于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感知和体验,而且首先强调对形式的把握。形式主要指构图,线条,色彩,笔法等。

构图:在构图上,达?芬奇采用三角形构图,将透视点提升,更加凸显出蒙娜?丽莎的端庄典雅。除精湛的面部刻画外,蒙娜?丽莎那双柔美的手也成为审美亮点之一。据记载,蒙娜丽莎的眉毛因化学反应而不见了,采用“无界渐变着色

6关英.美术鉴赏与素质教育[J].青春岁月,2012,(8).

法”般的笔法勾勒背景曾有蓝天,两侧的石柱被拿破仑裁掉了。但整体构图符合视觉审美原则。

线条:蒙娜?丽莎面部及手部线条柔美,衣褶线条柔中带刚,尽显大方、端庄。身后的风景中弯曲的弧线,使画面透视感倍增。

色彩:蒙娜?丽莎的衣裳呈带光泽的灰绿色,这种色感结合白皙肌肤的光感,使人陶醉于散发着芳香的肉体。暖黄加灰绿的背景色调,与人物服装交相辉映。

明暗:蒙娜?丽莎脸部色调的明暗调和使得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因而使这种微笑让人捉摸不透。

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把握,强调情感和体验,进而产生共鸣。其实,对于《蒙娜丽莎》的赏析,应该更加注重审美主体的美感需求和情感体验为主,无需遵循条条框框的审美原则。

3.3社会学式鉴赏(探究)

社会学式鉴赏:许多美术作品都有着特定的内容和意义。社会学式鉴赏方式偏重于对作品深层次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蒙娜丽莎》绘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这幅画透露出达芬奇对人性美的呼吁,这种相对静止的微笑瞬间营造出穿越时空的美,散发永恒的魅力。这位集解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雕塑家、哲学家、音乐家、和建筑师于一身的奇才。完美打造出这幅画穿越时空的美感,当审美主体换种角度抑或是换种心情去观摩,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3.4比较式鉴赏(对比)

比较式鉴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蒙娜丽莎》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标准。在审美距离的把握中,如果将时空距离称为“超距”,那么最近的距离应该是VR技术带来的身临其境。将《蒙娜丽莎》与艺术家Rachel Rossin的油画作品《Lossy》做比较,很巧妙的发现油画带给大家不同的纵深感。这幅在纽约画廊Zieher Smith & Horton展出的《Lossy》,只要带上Oculus Rift 可以让审美主体穿越到画中,进行结构的观察与探索,让油画变成”真实”的环境。

图3.4-1《I Came and Went as a Ghost in Hand》中的一幕作者自摄于杂志

图3.4-2《GTA V 》作者自摄于杂志

那么,我们同样可以用此种方法将《蒙娜丽莎》导入到Universal 3D (简称:U3D )进行摄影测量,然后将图像数字化成的点后加入质材纹理,再给它们加上重力和光线影响的效果,最后将这一切分布在环境网格上从而构建起一个3D 的虚拟环境。这样欣赏者可以带上Oculus Rift 进入已构建的艺术幻境对画作进行体验。

图3.4-3《蒙娜丽莎》U3D 版本 作者建模

图3.4-4《蒙娜丽莎》光感处理 作者建模

四、结语

“一千位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揭示了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带给审美客体的差异性。我们只有保持适度的审美距离才能用心用情去与审美客体交融。距离产生美也产生误差,当我们面对审美客体不再有任何杂念,我们的审美才是单纯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将人文主义融入希腊古典主义,掀起了艺术界走向客观现实的风潮。蒙娜·丽莎唇边的一缕笑意,隐没内心的那份感受。轻蔓指尖的欢愉,让神情开成一朵心花,执一份淡淡母性色彩,融入真善美的歌颂,弥漫在人文主义时代,继而释然,继而成为跨世纪的标志。如恩格斯所说“这是人经受煎熬而取得的最伟大的进步的转折点。”7这正是《蒙娜丽莎》历史意义所在。

自VR技术开始高速发展,已经给各行业带来了一轮轮新的革命,打破了以往人们对绘画艺术的定义,我们可以最近距离地欣赏画面本身。蒙娜丽莎若隐若现的微笑成为审美主体对审美距离的一种把握,暂且忽略娴熟的绘画手法,忽视这幅画包含的构造学、数学、美学、艺术学、视知觉等诸多层面的思想含义。看画的心情成为影响蒙娜丽莎表情的重要影响因素。

7熊丽娜. "看见皮肤里的脉搏"——浅析达·芬奇之《蒙娜丽莎》[J].大众文艺,2009,(10):56-58.

致谢

在艺术设计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中,首先感谢吕杰锋老师为我们带来的良好上课氛围,颠覆了学生对设计史论的看法,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枯燥的设计史论知识也可以如此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在此门课程上我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不再孤单,同时也学到了许多其它专业的知识。

其次,感谢这学期陪我一起疯一起熬夜写作业的室友们,创造了一个安静学习的环境,让寝室成为学习和娱乐的共同场所,让我们更好地在各自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求同存异。感谢所有室友平日里对我的关心和开导,让我在学习上、工作上拥有更多的建议,从而做出更好的选择。

此次论文从选题到立文到修改,让我的导师杨先艺老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经常在工作室与我沟通论文细节之处的修改,提供我丰厚的学术论点和研究资料,在此我由衷感谢杨老师对我乃至我们系学生的关心。这种积极投身工作当中的态度和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将成为我未来人生道路上永恒的学习课题。

同时感谢提供我论据资料的各位作者,让我的论文有足够的理论依据,更有信心的研究和探讨情感性服装。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二十多年对我的关怀与爱,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在孤单、不再迷茫,充满斗志地走下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努力走向成功,似乎成为我回报他们的巨大动力。每一次遇到困难,心情不好时,只要听听家人的声音,我便会重拾信心,重新充满斗志,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这次元旦没有机会回家,但是这几天在工作室改论文的经历将成为我永久的纪念。

再次感谢吕杰锋老师在百忙之中花费宝贵时间对本论文进行审阅,。

尹朝

2017年1月2日

参考文献

[1]刘雪丽.浅析艺术审美的心理距离[J].艺术科技,2015,1(7):151.

[2]张家波.论动词词性与审美距离的关系[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4):32-34.

[3]金翠.浅谈审美距离和移情说[教育管理].

https://www.360docs.net/doc/6617607308.html,/view/78371147ba1aa8114531d928.html,2016.

[4]游火旺.浅谈审美心理距离[J].美术大观,2013,(9):1.

[5]张仙花.朱光潜早期审美心理学思想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09.

[6]关英.美术鉴赏与素质教育[J].青春岁月,2012,(8).

[7]熊丽娜."看见皮肤里的脉搏"——浅析达·芬奇之《蒙娜丽莎》[J].大众文艺,2009,(10):56-58.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及样题

《美学原理》 知识点:单选、多选、填空。 第一部分:美学的基本概念: 1、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 2、1735年,鲍姆嘉登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3、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正式以“埃斯特惕卡”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从而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一书的书名音译为“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就是“感性学”的意思。) 4、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特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5、美学的学科性质: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它包括哲学、文艺学、心理学、论理学等等。⑵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⑶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美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人的审美价值态度是什么: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论的理性认识)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 6、美学的诞生:1750年(单选) 7、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多选) 8、原始审美意识的标志: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如:许家窑人的石球(单选) 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原始人利用现成的石块加以砍削凿磨,由此产生一种惊奇感和喜悦感,这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9、审美意识的形成: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例如:石器的造型;审美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彩陶上的纹饰显现及岩壁上的绘画显现)。(多选) 10、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⑴能够借助语言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中,并得以传诸后代。⑵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要领范畴。(多选) 11、美学学科建立的基本条件:首先应当有专门的美学著作;其次,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多选) 12、美学学科问世的标志: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1750年,以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填空、单选) 美学研究对象: 13、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 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第二部分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14、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西方美学撷珠

西方美学撷珠 课程开发:夏晴 课程纲要 【课程目标】 1、初步了解美学的相关知识,体会人生的审美精神,让学生获得对人生理性的思索和热爱。 2、通过文学、影视作品的阅读、咀嚼、鉴赏,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培养纯正的审美趣味,以期把握经典作品的深层思想内涵。 3、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征,进一步训练学生分析、辩证、批判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势,探索更新的学习方式。 4、渴望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以健康的心态认识西方尤其是现当代的美学发展,以积极、平和的艺术哲学观和审美观观照中西文化及其价值判断。 【课程实施】 1、教学以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为切入点,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校本研究为目的, 力求深入浅出。 2、专题研究计划为八讲,20课时,自2005年3月30日开始。 有来自高一年级十四个班级中的31人参加学习,以自主方式组织研究学习。 以自愿原则划分小组,确立研究重点。 3、综合运用讲授式教学、对话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广泛搜集相关资料,拓展视野,发展潜能。 4、作为个人开设的又一门校本课程,希望能与先前开设的传统美学构成呼应,以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又是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 课题教学用时教学方式呈现方式 绪言美是难的 ——美学学科性质介绍 1课时 讲析讨论课堂教学确立小组 第一讲“崇高”的记忆,从《特洛伊》开始…… ——希腊史诗中的审美范畴 3课时 放映《特洛伊》讨论赏析。 串入“崇高”“悲剧”等审美范畴的讲析。 影视欣赏 课堂教学 第二讲水仙之恋 ——希腊神话中的审美心理研究

2课时 以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为例切入,插入安妮宝贝作品,以《春天的童话》收尾。课堂讨论 小说阅读 动漫欣赏 网络链接 第三讲基督文化与骑士浪漫 ——中世纪审美精神漫谈 2课时 以《新爱洛绮斯》切入,介绍《圣经》作品精神。观看影片 讨论作品 理性升华 第四讲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 2课时 以影片《莎翁情史》切入,以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为例阐释其时代人文精神。观看影片 讨论作品 理性升华 第五讲尼采、叔本华的审美人生观 4课时 哲学作品解读,论坛讨论课堂教学 网络讨论 第六讲非理性主体的霸道与罪恶的快感 ——弗洛伊德等的心理美学 2课时 以意识流作品切入,观看影片 讨论作品 课堂教学 第七讲人诗意的栖居 ——海德格尔等的生命的时间形式 2课时 重读史铁生的作品,从文本解读入哲学思考。课堂教学 探究对话 结束语美学是困境中的追求2课时课程评价 成果展示演讲展示 对话讨论 【教学计划】

华南师范大学《美学》第三章审美形态试题答案

美学第三章节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24.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 ) A.突然荣耀说 B.预期失望说 C.生命的机械化 D.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25.中国古代的“风骨”范畴,类似于现在美学范畴中的( )A.优美 B.崇高 C.悲剧 D.喜剧 27.朱自清的《绿》所描绘的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所表现出的风格是( ) A.优美 B.悲壮 C.滑稽 D.崇高 28.古曲《春江花月夜》所属的审美范畴是( ) A.优美 B.崇高 C.悲剧 D.喜剧 9.在西方美学史上,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的美学家是( )。 A.毕达哥拉斯 B.朗吉诺斯 C.博克 D.康德

10.在西方美学史上,主张丑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的美学家是( )。 A.休谟 B. 莱辛 C.康德 D. 李斯托威尔 11.在西方的喜剧理论中,倡导“心理能量的节省说”的美学家是( )。 A.霍布斯 B.康德 C.柏格森 D.弗洛伊德 23.优美的形象一般表现为( ) A.内容与形式互为表里 B.内容 比形式重要 C.形式比内容重要 D.形 式具有独立的价值 24.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最能体现的艺术倾向是( ) A.以丑为美 B.崇美抑丑 C.美丑不分 D.无美无丑 25.悲剧突出地说明了( ) A.有限的人生所具有的无限的意义 B.无限的人生所

具有的有限的意义 C.现实的人生所具有的历史的意义 D.理想的人生所具有的现实的意义 26.康德与黑格尔的崇高观之间的关系是( ) A.康德受到过黑格尔的影响 B.黑格尔受到过康德的影响 C.康德与黑格尔互相影响 D.黑格尔与康德之间互不相干 12.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谈到喜剧问题的是( ) A.德谟克利特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 l2.明确地使用“崇高”一词,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对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范畴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 B.爱迪生 C.托马斯·班纳特 D.博克 17.姚鼐“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所述的风格特征是( ) A.喜剧 B.悲剧 C.优美 D.崇高

2014年6月华师美学选择题

选择题 1.“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 )。C.艺术的功能 2.下面哪一项不属于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索途径()。B.从政治领域探索美的本质 3.中国提出“里仁为美”的观念是()提出来的。B.孔子 4.提出”美是生活”的美学家是()。D.车尔尼雪夫斯基 5.艺术的()使其表现出突出的独创性、超越性。A.自由性 6.“采采流水,蓬蓬远春”是()。C.优美 7.“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在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之间,就构成了悲剧性的冲突。”是()说的。C.恩格斯8.美的最高形态是()。D.艺术美 9.人类审美意识赖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D.人类的生产劳动 10.第一篇专门讨论美的本质的文章是()。B.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 11.西方“美是和谐”的观念是()提出来的。B.毕达哥拉斯 12.原始时代的狩猎民族虽然住在花卉极其丰富的土地上,却决不用花做装饰。这一现象说明( )。B.美依存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13.()是一种三度空间艺术、静态表现艺术,具有内部和外部空间性。B.建筑艺术 14.《阿Q正传》是()。B.悲剧 15.中国古代最早提出“诗教”的人是()。C.孔子 16.西方美学史上从精神意识上界定美的本质的美学家是()。B.柏拉图D.康德 17.审美意识的培养包括()。A.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B.确立正确的审美观C.具有一定的审美文化修养 18.属于唯心论美感论的是()。A.迷狂说B.移情说C.第六感官说 19.西方美学史上唯心主义美感论的代表人是()。B.柏拉图D.夏夫滋博里 20.审美理想具有()。B.形象性C.鼓舞性D.远景性 21.主张美在于“自然无为”的人是( )。B.老子D.庄子 22.中国古代美论的三大文化流派是()。B.道家D.禅宗E.儒家 23下面()的主张近似于审美距离说。B.虚静说C.旁观说D.静观说 24.下列()属于审美意识。A.审美情趣B.审美观D.审美理想 25.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要注意从()等方面着手。A.审美理想的培养B.提高创造美的心理素质C.发挥个性特点,创造出新意 3.中国古代说“天地有大美”的人是()。C.老子 5.人类最早的美学思想产生于()时代。B.文明社会之初 7.“春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是()。D.壮美 8.标志着美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鲍姆嘉通的《美学》一书出版于()。C.1750年 9.“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 )。C.艺术的功能 10.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 )。B.按照主体的内在尺度和对象的外在尺度来生产 11.下列选项不是美的特征的一项是()。A.美的主观情感性 12.艺术的()使其表现出突出的独创性、超越性。A.自由性 13.()指的是在舞台(或银幕)上通过演员的语言和行动表演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D.戏剧艺术14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说的。C.鲁迅 15.漫画《武大郎开店》是()。C.喜剧 16审美教育的特点主要是()。A.形象性B.体验性C.娱乐性D.潜移默化 17.中国当代最有代表性的美论是()。A.主观论B.客观论D.主客观统一论E.客观性社会性统一论 18.属于唯心论美感论的是()。A.迷狂说B.移情说C.第六感官说 19.下列()属于审美意识。A.审美情趣B.审美观D.审美理想 20.西方心理学美学的重要代表有()。C.弗罗伊德D.冈布里奇E.荣格

西方美学史期末复习

西方美学史期末复习 绪论一 西方美学史重要名著: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彭锋:《西方美学与艺术》 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 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 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 鲍桑葵:《美学史》 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 克罗齐:《美学史》 彼得基维:《美学指南》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 汤森编:《美学经典选读》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亚理士多德:《诗学》 康德:《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美学》 绪论二 西方美学史思想的发展 1.本质论--- 认识论----- 语言论 2.历史发展:古希腊——中世纪——启蒙运动(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德国古典哲学) 现代哲学 重点掌握: (1 )文艺复兴 首先,文艺复兴时代是近代”历史的开端,其中最为重要的时代特点是,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

其次,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近代哲学按照它们以理性或经验为知识的泉源或准则而被划分为唯理主义或经验主义。 最后,美学概况:这一时期重要的美学家包括笛卡尔、布瓦罗,这些都是古典主义也即唯理主义一派,还有霍布士、培根、洛克、夏夫兹博里、哈奇生、休谟和博克等经验主义美学家。 (2 )启蒙运动首先,启蒙”(enlightenment )的意思是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启蒙理性的 另一特点是乐观主义的历史进步观。启蒙的任务就是消除一切非理性、反理性的东西;理性 的光芒一旦照耀世界,理想的人就能代替全能的上帝,黑暗的人家就会变成光明的天堂。 其次,启蒙理性是评判的标准,也是时代的标志,它宣告了理性时代的正式开始。现在人们把启蒙运动开启的现代理性称为工具理性”。现代化的进程就是要以理性为工具,以全人类利益的名义,对自然、社会、人的心灵和道德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控制。 最后,这一时期主要的美学家是康德、黑格尔、歌德、席勒等人,也成为整个西方美学史发展的顶峰。 第一章第一节西方美学起源的文化土壤1、希腊人将表象与现实,将意象与它所代表之物的关系这一深刻的问题提了出来 (1)关于人和世界关系的思考 希腊人在他们的观念和偏爱中,以及他们的艺术和科学中,保留了某些古老成分一一其他信 仰和血缘关系的残余。希腊宗教并不是一个整体。它是一种崇高的、幸运的、如神一般的超 人的宗教;它是有人性的拟人的,充满着光明和生机,而没有魔法、迷信、对鬼神的信仰与神秘感。 (2)模仿 模仿是随着酒神祭祀的礼拜和神秘一齐产生出来的,在它的最初的意义之中,模仿”的代表着由祭司所从事的礼拜活动,主要是为了显示内心的意象,并不表示复制心外的现实,因此 主要用来指舞蹈、哑剧和音乐。到了公元前5世纪,模仿”一词,从宗教转为哲学意涵,开 始指示对外界的仿造,主要包括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前者说,在艺术中我们模仿自然,在纺织时我们模仿蜘蛛;后者主张,绘画和雕塑制作出事物的形影,模仿出我们所看到的东 西,认为模仿乃是绘画和雕塑这类艺术的基本功。 2、希腊人给荷马与赫西俄德打上智者与教师的印记,并将诗人的伟大与认识的价值联系起来 公元前六世纪以前希腊文学的历史揭示了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发展,个人开始分析和品评人 生,他不仅过生活而且对生活有所思考;他不再满足于表达其民族通常的概念和理想,而是被激励着去提出他本人伦理的、政治的和宗教的思想和希望3、艺术家创造力的性质与源泉

中西方审美差异浅析

中西方审美差异浅析 2010.04 李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武汉 430074) 【摘要】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 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 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 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 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审美存在着中西差异这包括东西方社会存在不同的 认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审美情操是 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 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 【关键字】中国审美西方审美差异原因分析 一、审美含义 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审使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 出一个评判的过程。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 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 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因此审美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诸如时 代背景、周边环境等客观因素。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 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 或少都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 审美所涉及的范围广阔,有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基于此审美 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可以是我们精心烹调的菜肴,可以是摄像机随意扫射后的一张照片, 也可以是大画家笔下所描绘的张张画卷。 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 在于使这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和谐审美观的基本观点。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 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二、中西方审美差异体现 1、中国审美 中国的审美观可概括如下: 1)“以和为美”――证实辩证和谐的文艺观; 2)“以意为源”――推崇审美主体的能动性; 3)“以形为义”――表现自然美的形体地位; 4)“以思为最”――追求唯心主义的哲理感。 2、西方审美 1)“以形为最”――强调万物客观的准确性;

美学考试题目

美学考试题目 美学考试题目 1.尽善尽美【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2.美感【解释】: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3.羊大为美【解释】:"美"这个字,后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①中释为"羊大则美"。羊大之所以为"美",则是由于其好吃之故:"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羊确与马、犬、牛不同它主要是供人食用的。《说文解字》对"甘"的解释也是:"甘,美也。从口含一。""好吃"为"美"几乎成为千百 年来相沿袭用的说法,就是在今天的语言中也仍有遗留,吃到美味东西,称赞曰:"美!" 4.游戏说【解释】:游戏说是关于艺术(或者说文明)起源的重要学说之一。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 康德,他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 合目的性。席勒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席勒 在康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德国学者谷鲁斯认为过剩精力说难以解释人在游戏类型上的选择性和殚思竭虑、废寝忘食的专注,他还认为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游戏发生说的贡献在于突出了艺术的无功利性,但是把艺术的起源归于游戏又过于简单化。 5."有意味的形式"【解释】:"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是由英国视觉艺术评 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他把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提出只有具有"有意义的形式"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也只有具有"有意义的形式"的作品才会使人产生审美感情。它为塞尚以来的后期印象派,以及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 以马帝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等现代派艺术的出现作了极力的辩护。它对现代艺术,甚至当代艺术的理论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因此,被公认为现代艺术理论

(完整版)《美学原理》整理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联系:第一,美以善作为前提;第二,美是蕴涵着善的。 区别:第一,抽象与具象的区别。第二,注重形式和不重形式的区别 第三,与功利联系的方式不同(直接、间接); 第四,美与善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伦理学,认识和观赏);

美学原理考试参考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 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6.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 (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3)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他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影响和制约。因而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7.美是什么? 日常生活中的“美”与美学学科领域上的“美”的区分:日常生活中使用“美”的概念比较随便,例如炎热的夏天吃一根冰棍,你会说“多美啊!”。这些都不是美学学科领域的“美”的概念。广义的“美”的概念与狭义的“美”的概念的区分:狭义的“美”的概念是指我们将在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而广义上的美,它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 8.柏拉图观点: 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奇妙无比的“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是客观的。例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类;它只是永恒的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 9.中国美术界的代表人物: ①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②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美 在心不在物。就美与美感的关系 说,是美感决定美;③李泽厚:客 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美不能脱离 人类社会而存在;④朱光潜:主客 观的统一。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 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 10.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的命题,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 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 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 造性。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 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 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 蕴。第三,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 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 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 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11.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 观的“美”。唐代青原惟信禅师有 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 亲见知识,有个入出,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 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答:第一阶段,“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这是主客二分关系中 “自我”对外物的单纯肯定。主客 二分关系中的“自我”,不仅实体 化了自己,而其实体化了客体,因 而总是把世界上的事物与事物之 间的关系看成彼此外在、相互对立 的,所以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 水不是水”,这是把实体性的“自 我”进一步绝对化,只有“自我” 是真实的,“自我”之外一切都不 存在,所以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这是主客二分关系中“自我”对外 物的单纯否定。 到了第三阶段,“依前见山只 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超越了 主客二分的关系,超越了“自我”。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才真正见到事 物(世界)的本来面目,见到万物 皆如其本然,这种事物的本来面目 就是非实体的“心”(“空”、“无”) 上面刹那间显现的样子。这是刹那 间的真实。这是“心物不二”。所 以马祖道一说:“凡所见色,皆是 见心,心不自心,因色固有。”“万 物皆如其本然”,万物的本来面目 就是在这个非实体性的“心”上显 现、敞亮。反过来说,“心”的存 在,就在于它显现了万物的本来面 目。 12.美在意象: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 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 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意象”是 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13.梵高《一双鞋》能解释什么: 这个感性的世界,在这双农鞋 被扔在农舍中时并不存在,在农妇 漫不经心的穿上它、脱下它时也并 不存在,而只有梵高对它进行审美 观照时,也就是当他进入梵高的审 美活动(审美体验)时,它才对艺 术家敞开。艺术家于是看到属于这 双破旧的鞋的那个充满意蕴的世 界。这不是一双作为物理存在的鞋 或有使用价值的鞋,而是一个完整 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这个完 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就是 审美意象,也就是美。 14.真善美的统一: 真是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被人认识和利用的时候,即是“为 我之物”,真代表“有”。善是人们 认识到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并 遵循它,利用它,以符合人的意愿, 便有了善的价值。人类社会体系 中,主要是“真”和“善”的价值, 经历了一个从真到求善的一个过 程。美以真善为前提,美必须建立 在真的前提上,美必须以善为前 提,真善并非都是美的。美是以真 善为基础的一种高层次,高境界的 内容。真善美的统一只能在审美活 动中实现。 15.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用 “现量(现在、现成、显现真实)” 说明美感的性质(美感的三个层 面): “现在”是当下的直接的感 兴,是“心目之所及”。“现成”就 是指通过直觉而生成一个充满意 蕴的完整的世界。美感是“显现真 实”—是真与美的统一。审美体验 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相联的直接 的体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 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从而 显现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16.审美态度是什么及中国文化中 的审美态度? ①为得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 超越主客观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 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这种 条件,在西方美学史上,叫做审美 态度。在中国美学史上,叫做审美 心胸。瑞士审美学家布洛用“心理 的距离”来解释这种审美态度。所 谓“心理的距离”,就是指审美主 体必须与实用功利拉开一定的距 离。 ②中国美学中审美心胸的理 论发源于老子,老子提出“涤除玄 鉴”的命题,“涤除玄鉴”就是把 关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 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 内心的虚静。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 子的思想。庄子提出“心斋”和“坐 忘”的理论。理论最核心的思想是 要人们从自己内心排除利害观念, 保持一个空明的心境。“平常心” 是禅宗的概念。所谓“平常心”, 一是要破除“功利心”,二是要破 除“分别心”。 17.什么是移情作用? 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 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 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 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 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 的这种错觉,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 和共鸣。移情作用的核心乃是意象 的生成,移情作用之所以使人感受 审美的愉悦,也是由于意象的生 成。 18.美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愉悦, 它和生理快感是不同。 区分的根据主要是两点:第 一,美感是超实用、超功利的,而 生理快感则其与实用要求的满足。 第二,美感的实质是情景交融、物 我同一,美感必有一个审美意象, 而生理快感完全受外来刺激所支 配,它不可能出现情景交融、物我 同一,不可能有审美意象。但是不 要把生理快感和美感的这种区别 加以绝对化, 要注意:第一,人的美感,主 要依赖于视、听这两种感官。第二, 除了视听这两种感官,其他感官获 得的快感,有时也可以转化为美感 或加强美感。 19.高峰体验是什么? 高峰体验一词是对人的最美 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 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 乐的体验的概括。 高峰体验的特征: 1,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有一 种比任何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整 合的自我感觉。2,高峰体验的认 识是存在认识。3,存在认识和普 通认识还有一个区别。存在认识如 果不断重复,感知会越来越丰富。 4,在高峰体验中,人们往往会失 去时空的感觉。5,在高峰体验中, 表达和交流常常富有诗意,带有一 种神秘和狂喜的色彩,这种诗意的 语言仿佛是表达这种存在状态的 一种自然而然的语言。6,高峰体 验是一种终极体验,而不是手段体 验。7,高峰体验的欢悦是一种“属 于存在价值的欢悦”。8,处于高峰 体验中或经历高峰体验后的人有 一种源承神恩、三生有幸的特殊情 怀。 20.美感的特征(综合描述): 1,无功利性。2,直觉性。3, 创造性。4,超越性。5,愉悦性。 21.为什么审美具有社会性: 1,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 史的存在;2,任何审美活动都是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22.自然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地理环境、天然景物必然会深 刻的影响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 精神气质,而这种方式和精神气质 又必然会影响一个民族的审美情 趣和审美风貌。梁启超提出两个论 点,①不同的天然景物,影响一个 朝代的气象(审美风貌)。②不同 的天然景物,也影响人们的审美情 趣,产生雄浑悲壮与秀逸纤丽这样 两种不同的意向和风格。 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①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以及 集中体现时代精神最时髦的中心 人物,必然会影响整个时代的审美 风尚,必然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以及艺术的各种形式中表现出 来。②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 风尚确实是在这个时代的社会文 化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必然 处处体现着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 和风俗习惯。这就是美与美感的社 会性。 23.审美趣味 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 准、审美理想的总和。审美格调或 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 表现。审美趣味与审美格调在审美 价值的意义上有种种区别:高雅与 低俗的区别,健康与病态、畸形的 区别,纯正与恶劣的区别,广阔与 偏狭的区别,等等。 审美风尚 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 行的审美趣味。时代风貌则是一个 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期所显示的相 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两者的区 别: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 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是多数人的 审美追求,而时代风貌则是一个社 会在一个较长时期中所显示的相 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是那个时 期的社会美和艺术美所显示的时 代特色。 24,自然美的性质: 1,自然美是在与自然物的属 性。2,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3, 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4,自 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 的审美意象。自然美也是情景交 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自然美 就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 自然风景的审美意象。 25,自然美的意蕴 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是人 与自然(自然风景)互相沟通、互 相契合的产物,因而它必然受审美 主体的审美意识的影响,必然受社 会文化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太 湖石之美的意蕴,北宋书法家米芾 用“瘦”、“漏”、“透”、“皱”四个 字评价太湖石。瘦,如留园冠云峰, 孤迥特立,独立高标,有野鹤闲云 之情,无萎弱柔腻之态。漏,太湖 是多孔穴,此通于彼,彼通于此, 通透与活络。透,与漏不同,漏与 塞相对,透则与暗相对。皱,前人 认为,此字最得石之风骨。 26,中国对于自然美的鉴定: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 (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 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生 意,这种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观赏 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 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 的精神愉悦。 27、社会美的形态: 1,人物美:人物美的第一个 层面是人体美;人物美的第二个层 面是人的风姿和风神;人物美的第 三个层面是处于特定历史情景中 的人的美;2,日常生活的美,饮 食是一种文化,他和社会生活各个 方面(从政治、经济到生活方式, 从社会风气到社会心态)紧密联 系,包含有历史的、审美的意蕴。 日常生活的美,是表现为一种生活 的氛围给人的美感。3,民俗风情 的美。北京城里的吆喝,是一种充 满感情的生活之歌,能够给人心灵 短暂的慰藉,又是一闪而逝的美的 享受。4,节庆狂欢。节庆狂欢活 动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超越。生活 回到了自身,人回到了自身,“回 复到人类原来的样子”。狂欢节的 生活是最具审美意义的生活。5, 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休闲文化 的核心是一个“玩”字。“玩”是 自由的,是无功利的、无目的的。 28、什么叫审美形态: 审美形态就是在特定的社会 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某一类型审美 意象的“大风格”。 29、什么是审美范畴: 审美范畴则是这种“大风格” (即审美形态)的概括和结晶。审 美范畴包括五个内容:1,“优美” 就概括了古希腊文化中以神庙和 人体雕像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 风格。2,“崇高”则概括了继承希 伯莱文化的西方基督山文化中以 哥特式教堂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 大风格。3,“沉郁”概括了以儒家 文化为内涵、以杜甫为代表的审美 意象的大风格。,4,“飘逸”概括 了以道家文化为内涵、以李白为代 表的审美意象大风格。5,“空灵” 则概括了以禅宗文化为内涵、以王 维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30、优美的审美特征: 古希腊的单纯、静穆、和谐的 美,就是人们常说的优美。优美的 特点就是完整、单纯、绝对的和谐。 “没有地方是突出的巨大,没有地 方引起人鄙俗的感觉,而是在明净 清楚的界线里保持着绝对的调和” 31、崇高的文化内涵: 崇高是希伯莱文化和西方基 督教文化所培育出来的审美形态。 神是崇高最纯粹、最原始的形式。 哥特式教堂是崇高的典型代表。到 了欧洲18世纪至19世纪之交的浪 漫主义时期,“崇高”的文化内涵 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的超越自我 的精神历程,成为崇高的核心。诗 和音乐成了崇高的新的感性显现。 32、崇高的审美特征: 形式上,粗犷,激荡,刚健, 雄伟。美感上,给人以惊心动魄的 审美感受。崇高的特征是无形的, 既无规律的,无限制,表面粗糙、 怪异、多直线、折线、常突破或违 背对称均衡,均匀节奏,和谐等形 式美法则,各部分不协调。可以调 节情感,清除忧伤、愁苦、郁闷的 心情,振奋人的精神,给人以鼓舞, 使人心胸开阔。 33、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又称壮 美与优美。区别: 1,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同。在 中国美学中的优美,并不具有西方 美学的优美那种“高贵的单纯”和 “静穆的伟大”的文化内涵;中国 美学中的壮美,也不具有西方美学 中的崇高那种宗教的文化内涵。2, 由于中国美学的壮美和优美都源 于《易传》,而按照《易传》,“一 阴一阳之为道”,天地之道是阴阳 (刚柔)的统一,就是说,阳和阴, 刚和柔,不但是对立的,而且是统 一的,都是“道”所不可缺少的。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可以“偏胜”, 但却不可以“偏废”。在中国古典 美学的系统中,壮美的意象不仅要 雄伟、劲健,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 在的韵味;优美的意象不仅要秀 丽、柔婉,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在 的骨力。 34、悲剧的代表观点: 亚里士多德,悲剧引起怜悯和 恐惧而使人得到净化。黑格尔,两 种片面的理想的冲突。尼采,日神 精神和酒神精神。悲剧的美感主要 包含怜悯、恐惧、振奋三要素。 35、什么是悲剧: (1)并不是生活中的一切灾 难和痛苦都构成悲剧,只有那种由 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命运)所引 起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个人来承担 责任,这才构成悲剧。(2)正是悲 剧英雄这种独立自主、保持自身人 格尊严和精神自由的品质,给观众 以巨大的震撼和激动,使观众的精 神境界得到升华。这就是亚里士多 德说的“净化”。 36、悲剧的本质: 命运是悲剧意象世界的意蕴 的核心。当作为个体的人所不能支 配的力量所造成的灾难却要由他 来承担责任,这就构成了悲剧。 37、悲剧美感的特点: 1这种爱或同情,会产生一种 愉悦。怜悯还包含有惋惜的感觉。 这主要是一种痛感。2悲剧中的同 情并不是普通生活中的“同情的眼 泪”,或指向某个外在客体的道德 的同情,而是一种审美的同情。3 悲剧感类似与崇高感。(“在崇高感 中,这样一种敬畏和惊奇的感觉的 根源是崇高事物展示的巨大力量, 而在悲剧中,这种力量呈现为命 运”)。4悲剧引起观者的怜悯和恐 惧的情绪,但它在最后并不会使人 感到沮丧压抑,悲剧主人公有一种 敢于接受命运的挑战,保持自身人 格尊严和精神自由的英雄气概。5、 总之,悲剧,始终渗透着深刻的命 运感,然而从不畏缩和颓丧;他赞 扬艰苦的努力的英勇的反抗。它恰 恰在描绘人的渺小无力的同时,表 现人的伟大和崇高。 (中国的悲剧核心是命运,是命运 不可抗拒的,有中国的文化历史和 内涵)。 38、喜剧的定义: 喜剧体现古人的一种时间感。 整个世界是一个新陈代谢、辞旧迎 新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再 生的过程。旧的死亡了,新的又会 产生。旧的东西,丧失了生命力的 即将死亡的东西,总显得滑稽可 笑,于是产生了喜剧。 特点:轻松愉快地笑,有滑稽,机 智,幽默,反讽,诙谐,夸张等 39、丑的审美价值 (1)实际生活中,不仅有美的、 健康的、光明的东西,同时也有丑 的、病态的、阴暗的东西,“丑” 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可以展现“生活 的本来面目”。 (2)十九世纪以来,艺术家们越 来越重视观察和显现各种人物的 个性特征,而丑常常最能显示一个 人的个性特征。 (3)优美在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和谐,丑在形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 不和谐。 40、中国美学中丑的内容: 1“丑”由于显示宇宙的生命 力而生成的意象(即成为美),从 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2“丑” 由于显示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 而生成的意象(即成为美),从而 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3“丑” 由于在审美活动中融进了艺术家 对人世的悲愤体验而生成的意象 (即成为美),从而具有一种“意 义的丰满”。4“丑由于发掘和显现 实际生活中某些人的丑恶的人性” 而生成的意象(即成为美),从而 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