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与移情
朱光潜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朱光潜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朱光潜(1903-1999)是中国现代文学和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不仅提出了“移情作用”这一重要美学概念,还深入探讨了美感经
验的本质和意义。
通过对朱光潜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感的形成
过程及其对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的重要性。
朱光潜还提出了“美的交流”这一概念,意味着美感体验不仅仅是个
人的主观感受,更是通过美的作品和形象传递给他人的一种价值和情感。
美感的体验不仅仅是观看者对作品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作品通过一种审美
的语言和形象来传递给他人一种美的价值和情感。
这种美的交流使得美感
体验具有了一种社会性和文化性。
最后,朱光潜强调了美感的功能和价值。
他认为,美感体验不仅仅是
一种情感的愉悦和享受,更重要的是具有一种精神上的启迪和激发的作用。
通过美感的体验,人们能够获得一种审美的思考和体验,使得他们的精神
得到一种提升和丰富。
美感体验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体的情感愉悦,更在于
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朱光潜的“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的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美感
的形成过程和其对人们的生活与文化的意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对他
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到美感体验的内在机制和价值,进而推动
美学理论研究和美感体验在人类社会和文化中的应用和发展。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谢谢!
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道理论证。引用苏东坡的诗句,说 明了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
主旨归纳
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什么是移 情作用及什么是美感经验,为我们创 作和欣赏文艺作品提供了指导。
写作方法
1.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作者先由人们常说的云飞泉跃、山鸣谷
应引出什么是移情作用,然后由移情作用引 出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美感经验,并从“物的 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人不但移情于物, 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 模仿物的形象”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美感经 验,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学习目标
1.了解朱光潜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 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的内涵, 把握二者的联系。 3.把握作者的观点,将其运用到欣赏文学作品 的实践中。
题目解说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是一个表示并列关 系的题目,点明了作者要谈论的话题。本文内容 正是围绕“移情作用”“美感经验”这两个概念 展开的。
2.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例如,举不同的人看到同一朵含露 的花时所见不同的例子,论证了“物的 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的观点,运用 了举例论证。又如,引用苏东坡的诗句, 说明了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运 用了道理论证。
课堂小练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有什么不同?
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 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根据自己的 经验来了解外物。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 姿态的往复回流。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 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 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 态吸收于我。
结构脉络
1.根据自己的经
验来了解外物
美学原理

名词解释部分1、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悦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精神上的自由感。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2、距离说: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
代表人是英国的爱德华。
布洛。
3、移情:所谓移情,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知觉、情感外射到外界的事物上,设身处地的把原来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他也有了感知和情感,从而构成了物我同一,甚至物我两忘的境界。
移情说作为一种正式的审美经验理论形成于19世纪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利普斯。
4、美的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所谓“美的规律”是指事物之所以具有美的特征,之所以成为美的对象的规律。
美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美的事物的本质,或者说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质。
意思是说任何事物,凡是符合美的规律就是美的不符合就是不美的,换言之,凡是美的事物就是符合美的规律,反之就不符合美的规律。
5、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
它主要指(1)、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体现出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2)、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3)、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6、悲剧:也可称之为悲或悲剧性,不同于作为戏剧种类之一的悲剧,它比后者的含义更为广泛,它还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和其他艺术种类中的悲剧(2分)。
究其实质来说,所谓悲剧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式,是一种崇高的美。
7、净化: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舒缓、疏通和宣泄过分强烈的情绪,恢复和保持心理平衡,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快感,即美感。
8、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
美感的产生条件

美感的产生条件美感的产生条件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因素:1. 感知能力:美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感知能力,包括对美的敏感度和判断力。
感知能力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经验的影响,不同的人对美的感知能力可能会有所不同。
2. 文化背景: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对美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文化、地域、时代等都会影响人们对美的认知和感受。
3. 情感反应:美感伴随着情感反应,如愉悦、兴奋、平静、放松等。
当个体面对能够引发积极情感反应的事物时,就可能产生美感。
4. 想象力:美感常常需要个体运用想象力去创造和体验。
通过想象,人们能够在心中构建出更加丰富、多元、个性化的美的体验。
5. 经验和记忆:经验和记忆对美感的产生也有很大影响。
人们对于曾经经历过的美好事物和场景,往往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影响他们对美的感受和判断。
6. 主观态度:个体对于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也会影响美感的产生。
对于某些人来说,美可能更多地与自然、和谐、平衡等因素相关,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美可能更多地与现代、时尚、创新等因素相关。
总的来说,美感的产生条件是多元的,它涉及到个体的感知能力、文化背景、情感反应、想象力、经验和记忆以及主观态度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美感产生的条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态度:我们的态度是美感产生的首要条件。
在审美过程中,我们需要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于直觉,不受功利影响,这样才能获得美感。
2. 距离:距离是美感产生的另一个因素。
适当的距离能够产生美感,太近或者太远都可能导致审美体验的缺失。
3. 移情:移情是美感产生的又一个条件。
通过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能够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
4. 形象:形象是美感产生的基础,包括审美对象的外观、空间形状、色彩、材料等。
5. 性能:性能是指审美对象的实用能力,比如运动性能、材料结构和组件性能以及功能性能等。
6. 环境:环境指的是审美对象所处的自然环境,影响审美体验的信息也在环境中发挥功能。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优美:又称秀美,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美,与崇高相对,是审美范畴之一。优美的审美对象在形式方面一般都具有小巧、柔和、清新、秀丽、细腻、圆润等特征,在内容方面一般都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则表现为十分协调、和谐统一。优美是最易为人们所接受的美的形态,给人赏心悦目的愉快之感。
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
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审美对象:凡是客观上包括现实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等。也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形态。
载道说: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而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则加以完善。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是为了缘情。柳宗元也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章家因道而尊。这样,将文置于道的约束下,先道而后文,猛烈地抨击了无情而故意以矫情为文的风气。
什么是移情作用移情作用的意义

什么是移情作用移情作用的意义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什么是移情作用移情作用的意义》的内容,具体内容:移情作用是审美认同、共鸣和美感的心理基础之一。
那么你对移情作用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移情作用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移情作用的定义审美活动中主体情感移置...移情作用是审美认同、共鸣和美感的心理基础之一。
那么你对移情作用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移情作用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移情作用的定义审美活动中主体情感移置于对象,使对象仿佛有了主体的情感并显现主体情感的心理功能。
简言之,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好像自己欢喜时,所看到景物都像在微笑, 悲伤时,景物也像在叹气。
美学中移情作用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动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自然景物反映出人和社会生活的美。
这就是美学所称的诗歌创作的"移情作用"。
诗歌中移情作用诗歌中的"移情现象"处处可见,尤以中国古典诗歌为最。
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起,我国古代诗歌中处处都可以欣赏到极其丰富而完美的"移情"诗句。
例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未及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孔雀东南飞》)、"马为立踯躅,车为不转辙"(东汉女诗人蔡琰《悲愤诗》)"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深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昨夜西风凋碧树。
浅谈审美体验中的移情

浅谈审美体验中的移情1 审美与移情的关系1.1 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通过移情来实现绘画艺术由于其多重功能,如记录历史、宗教崇拜、肖像流传、旅游留念等的影响,绘画少有脱离真实形象而存在,线条、色彩等形式是藏在具象的形象里。
19世纪后半叶,摄影艺术兴起之后,取代了绘画的一部分功能,绘画艺术便开始摆脱具象的影响,开始自觉地探索形式的各种变化,形成了20世纪中叶异彩纷呈的现代流派。
现代艺术强调本身的形式语言和材料自有的特性形成的意味,挖掘形式自身的生命力、表现张力和感染力。
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是通过移情来实现的。
1.2 移情能够带来审美意义相似形态带来相同认知感,并将我们的意识投射到这种指代物上,形成情感体验。
我们称之为移情。
以原始艺术为例,我们不了解的土著的纹身,不会觉得它有多么美,但对土著来说,纹身指代了勇敢繁衍等有意义的内涵,在审美过程中,真挚的情感是艺术的灵魂。
对于原始社会的人类来说,艺术形象的创造活动是一件非常严肃而又神圣的工作。
所以,他们也就必然怀着极大的热情,花费许多心血,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地去从事图像的制作工作,这种态度必然提高形象本身的感染力。
原始人类在形象的创造活动中,必然把对形象的神秘力量和原型生命力的恐惧、敬畏等真实情感注入图像之中,从而使它们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正如真实打动人的原因是让人能真切感受到作品内蕴藏的情感,所谓感同身受。
能让人感动或打动,进入到情感领域,便也进入了审美的范畴。
这就是移情带来的审美意义。
2 移情的替代物有几个特性2.1 形似如喜好对称性,是因为健康的生命体都是对称的。
通常对称性在进化生物学上是这么解释的:人的脸和身体的不对称性是由病媒所导致的,而愈能抵抗病媒的个体,即对称性越好的个体,便是择偶的最佳选择。
我们看到的艺术作品喜爱运用这种形式,如器皿,建筑等等,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舒适体验,这是将健康移情到作品中给我们带来的。
再如对食物的喜好,食物是有利于我们生存的,何为美,大羊曰美。
论移情与审美欣赏

论移情与审美欣赏一、本文概述《论移情与审美欣赏》这篇文章旨在探讨移情(Empathy)在审美欣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将首先定义并解释移情的概念,然后分析其在审美体验中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移情如何增强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
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移情的概念,包括心理学、哲学和美学等。
我们将回顾历史上的重要理论,并引用相关研究和实验,以支持我们的观点。
文章还将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实例,展示移情如何在实际的审美体验中发挥作用。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移情在审美欣赏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培养和运用这种能力。
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激发读者对审美欣赏的新兴趣,并引导他们以更深入、更富有同情心的态度去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二、移情理论概述移情,源自心理学的概念,后被美学所借鉴,成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移情理论主张,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人们会将自己的情感、意愿、思想等投射到审美对象上,使对象仿佛具有了人的情感与生命。
这种情感的投射,使得审美对象变得更为生动、丰富,从而增强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移情理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说”,但真正将移情理论系统化、理论化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罗伯特·费肖尔。
他认为,审美欣赏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人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对象中,使对象呈现出与人相似的情感与生命。
费肖尔的理论为移情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德国美学家立普斯进一步发展了移情理论。
他认为,移情是审美欣赏的核心机制,人们通过移情,将自身的情感、意愿等投射到对象中,使对象具有了人的情感与生命。
这种情感的投射,不仅增强了对象的审美价值,也使人们在欣赏过程中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立普斯的移情理论,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审美欣赏中,移情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移情使审美对象具有了人的情感与生命,从而增强了对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美感与移情
摘要:
移情会影响到审美主体对美感的判断,虽说移情不一定都产生美感,但美感却必定伴有移情。
移情有助于对美感的增色,同时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
审美活动、审美主体、联想、移情说
何为美感
“美感”就是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什么又是美呢?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曾经对“什么是美”进行过一次深入的讨论,他们讨论了“美是有用的”、“美是有益的”、“美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等等,他们似乎隐约感觉到这些概念与美有密切的关联,但说来说去,“美本身是什么”这个问题终无着落。
最后苏格拉底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是无能的,感慨的说“美是难的”。
1我认为:美是真正打动、感染审美主体灵魂深处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经的东西。
美对于我们是客观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也就是,我们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感觉、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美,那么,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
那么审美主体的情感、思想自然会影响到我们对美的感受。
“移情说”
1、“移情说”的创立及其影响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界最大的流派是以费肖尔父子和利普斯为首的新黑格尔派,他们最大的成就在于对移情作用的研究和讨论,有人把美学中的移情说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把立普斯比作达尔文,仿佛这个学说是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个重大的新发现。
这种估计当然是夸大的,但是移情说在近代美学思想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却是无可否认的。
2、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的主要内容
立普斯原是一位心理学家,在慕尼黑大学当过二十年的心理学系主任。
他研究美学。
主要是从心理学出发的。
他翻译过英国休谟的《人性论》,他的移情说可能受到休谟的同情说的影响。
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几何形体所生的错觉,他的移情说大半以这方面的观察实验为论证。
“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
立普斯认为,审美就是移情,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移情造就了一个审美对象,又为进一步审美提供了心理前提。
所谓美感,起因在于主观情感移入了对象后,使主体在对象中感受到自我的价值。
移情说的核心是主体本质对象化以及由此
引起的自我享受。
移情作用是指:人在聚精会神中关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者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者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的有人情2。
通俗的讲就是由a想到b,由b想到c,或者干脆由a想到c,这样去分享物的生命。
“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3、对“移情说”的简要分析
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
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由于能力和篇幅有限,我不再对移情说进行分析,接下来就探讨下美感和移情的关系,以及移情能够作用于美感的一些特点。
美感和移情的关系及特点
康德的一个基本的美学概念是“美是道德精神的象征”,而这个概念也和移情现象有密切的联系,他在分析崇高时把移情现象称为“偷换”对自然的崇高感就是对我们自己的使命的崇敬,通过一种“偷换”的办法,我们把这崇敬移到自然事物上去(对主体方面的人性观念的崇敬换成对对象的崇敬)3。
柏拉图提出了三张床的理论,提出存在着理念的、现实的床和画家的床。
画家的床是现实的床的摩仿,而现实的床是理念的床的摩仿,因此,画家的床是“影子的影子”,这正暗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根源。
也就显示了,“移情”在审美活动中极其活跃的特殊作用。
人们经常说建筑物或树木是雄伟或壮丽的,平原是喜笑的,乃至于颜色也是纯洁的,谦逊的或柔和的,是因为“把情感渗进里面去”,是主体方面的心理反应,这就是移情。
移情之后更能体会别有一番风味的弦外余音。
“移情”在文学创作上尤为典型,诗人们很容易就带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而且正是由于戴上了这副有色眼镜而使得他们的诗句更有诗意,更有灵性,成为千古名句。
英国诗人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同样的冬天,恽格就会有“冬山如睡”的感慨。
我国诗词里咏物警句大半都显出移情作用。
“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举杯邀明月,对饮共三人”邀请了明月,那就有两个人喝酒,再加上他自己的影子,刚好三个,多富有情趣和诗意的一幅画面啊,完全没有了孤独个寂寞。
人们往往将此称之为触景生情,其实很多时候也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因情视景、因情造景的情况也不少。
在这种情况下,移情确实是可以使人生经验和人生价值增值的。
两个画家用同一个模特,所成的画,价值有高低,两个文学家用同一个故事,所称的诗文意蕴有深浅。
对艺术家而言,极其平庸的东西经过灵心妙运点铁成金之后,可以成为极好的作品。
印象派大师,如莫奈、凡高他们往往就是把自己情深意永的世界移情于一张椅子或者几间破屋之中。
虽然画中的桌子和椅子则未必美得过现实中的桌子与椅子。
但画中的现实景物的美就在它有艺术家所赋予的内容——审美价值存在。
艺术品的美的发掘应该是艺术品里所蕴涵的内容经欣赏者通过移情或想象而显现出来的。
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于客观事物尤其是对自然山水的感知、把握、和理解,不仅是在进行“人化”而且在进行某种个人化,总是把自己特定状态中的情感灌输进去,从而使客观事物染上了人的主观色彩从而使客观事物染上了人的主观色彩4。
也正是由于这种主观对于客观的心理改造,形成了客观事物的魅力,那些美的事物就显的更美,平常事物也会增加美的吸引力。
但是,移情是不可控制的,其实往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心境,心情好时,我们会觉得天蓝云白草绿花红,看什么都会充满诗意,但我们因为某种原因而心情郁闷烦躁不安时,会觉得一切都不顺眼,为什么公共汽车挤得一塌糊涂,食堂的饭那么难吃。
事情确实如此,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明白,自己其实正戴着一副有色眼镜,但是却无法控制这种移情。
所以移情大半是偶然的,看到一幅描绘西湖白堤的画,甲可能联想到雷峰塔,乙可能联想到昔日同游西湖的美人,丙可能就会想到彼时白居易心中积郁了怎样的惆怅,又是怎样费劲心思治理西湖,又比如看到离大海,有人联想到海啸,有人联想到夕阳,这些联想均因人而异。
……虽然画本身的美不一定因此增加,然而这些联想有时候能提高观者对这幅画的好感。
正因为如此,美感体验从整体上就扩大了,不局限于一人一物了。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正是这“一千个哈姆莱特”使莎翁的《哈姆莱特》更具有欣赏价值了。
由于这种个人性的因素,移情往往是有选择性的。
在听音乐的时候,除了联想到许多美丽的意象之外,人们会格外喜欢这个调子,因为使他们联想到清风明月,不喜欢那个调子,因为它唤醒他们以往沉痛的记忆。
武昌人可能特别西湖黄鹤楼的诗,孟姓的后人则会
有孟子情结,这都是自然的倾向,但这都不是美感,都是持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他的价值。
而审美移情往往可能是一种连锁反应。
美学家布洛在《心理距离》一书中提出来,他认为,美感产生于适当的心理距离,这是绝对必要的。
近了就看不到美,只看到实际的利害关系,享受不到真正的美感,而太远的话,人就无动于衷,也无法产生美感。
杨贵妃真的美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地步了吗?这很明显,是拜李白所赐。
正是由于恰当的心理距离,使李白用比兴的手法,将杨贵妃的美貌移情于云和花,每一个读者又将这首诗移情于自己所见识过的美艳无比的云和花。
虽不可否认美的客观性,但移情有极强的主观色彩,除了有不可控制性、偶然性、选择性的特点,还要求恰当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更大的美感。
移情虽不一定都产生美感,但美感却必定伴有移情。
思想只有有了情感的融入才会产生艺术;反过来,艺术审美也就离不开移情的作用。
1徐德清:《趣味美学》,第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朱光潜:《谈美书简》,第4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3康德:《判断力批判》第二七节,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
4王毅、刘绍武:《智者的审美》,第88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