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共17页文档
美感与移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美感与移情摘要:移情会影响到审美主体对美感的判断,虽说移情不一定都产生美感,但美感却必定伴有移情。
移情有助于对美感的增色,同时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审美活动、审美主体、联想、移情说何为美感“美感”就是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什么又是美呢?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曾经对“什么是美”进行过一次深入的讨论,他们讨论了“美是有用的”、“美是有益的”、“美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等等,他们似乎隐约感觉到这些概念与美有密切的关联,但说来说去,“美本身是什么”这个问题终无着落。
最后苏格拉底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是无能的,感慨的说“美是难的”。
1我认为:美是真正打动、感染审美主体灵魂深处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经的东西。
美对于我们是客观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也就是,我们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感觉、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美,那么,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
那么审美主体的情感、思想自然会影响到我们对美的感受。
“移情说”1、“移情说”的创立及其影响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界最大的流派是以费肖尔父子和利普斯为首的新黑格尔派,他们最大的成就在于对移情作用的研究和讨论,有人把美学中的移情说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把立普斯比作达尔文,仿佛这个学说是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个重大的新发现。
这种估计当然是夸大的,但是移情说在近代美学思想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却是无可否认的。
2、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的主要内容立普斯原是一位心理学家,在慕尼黑大学当过二十年的心理学系主任。
他研究美学。
主要是从心理学出发的。
他翻译过英国休谟的《人性论》,他的移情说可能受到休谟的同情说的影响。
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几何形体所生的错觉,他的移情说大半以这方面的观察实验为论证。
“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
移情的作用

移情的作用移情(Empathy),是指人们在与他人或他事进行互动时,能够理解并分享他人或他事感受和体验的能力。
它是人类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能力。
移情能够产生多种积极作用,有助于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冲突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首先,移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能够理解并分享他人的感受和体验时,我们就能更好地与他人产生共鸣,建立起深层次的情感连接。
这种情感连接能够促进信任和亲近感的建立,使人们更加愿意彼此沟通和倾诉,从而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共享。
在家庭、友情、爱情和工作等各个层面的关系中,移情都能够起到增进情感交流和互动的作用,使人们更加融洽和睦。
其次,移情有助于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当我们能够理解并分享他人的感受和体验时,我们就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世界和不同的观点。
这样的认知能力有助于拓宽我们的心智视野,提高我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移情,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更加客观地评估自身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同时,移情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善解人意的人,不仅有利于他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自己的道德和情感水平的提升。
最后,移情有助于减少冲突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我们能够理解并分享他人的感受和体验时,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好地预测到并避免可能发生的冲突和误解。
通过移情,我们能够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适应他人的需要和期望,从而减少矛盾和摩擦的发生。
此外,移情也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共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我们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并尽力帮助他人时,我们能够在社会中树立起共同奋斗、互助共享的价值观念,从而增进人们之间的和谐与团结。
总而言之,移情作为一种心理能力,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它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并且减少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
朱光潜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朱光潜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朱光潜(1903-1999)是中国现代文学和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不仅提出了“移情作用”这一重要美学概念,还深入探讨了美感经
验的本质和意义。
通过对朱光潜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感的形成
过程及其对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的重要性。
朱光潜还提出了“美的交流”这一概念,意味着美感体验不仅仅是个
人的主观感受,更是通过美的作品和形象传递给他人的一种价值和情感。
美感的体验不仅仅是观看者对作品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作品通过一种审美
的语言和形象来传递给他人一种美的价值和情感。
这种美的交流使得美感
体验具有了一种社会性和文化性。
最后,朱光潜强调了美感的功能和价值。
他认为,美感体验不仅仅是
一种情感的愉悦和享受,更重要的是具有一种精神上的启迪和激发的作用。
通过美感的体验,人们能够获得一种审美的思考和体验,使得他们的精神
得到一种提升和丰富。
美感体验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体的情感愉悦,更在于
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朱光潜的“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的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美感
的形成过程和其对人们的生活与文化的意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对他
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到美感体验的内在机制和价值,进而推动
美学理论研究和美感体验在人类社会和文化中的应用和发展。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谢谢!
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道理论证。引用苏东坡的诗句,说 明了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
主旨归纳
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什么是移 情作用及什么是美感经验,为我们创 作和欣赏文艺作品提供了指导。
写作方法
1.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作者先由人们常说的云飞泉跃、山鸣谷
应引出什么是移情作用,然后由移情作用引 出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美感经验,并从“物的 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人不但移情于物, 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 模仿物的形象”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美感经 验,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学习目标
1.了解朱光潜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 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的内涵, 把握二者的联系。 3.把握作者的观点,将其运用到欣赏文学作品 的实践中。
题目解说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是一个表示并列关 系的题目,点明了作者要谈论的话题。本文内容 正是围绕“移情作用”“美感经验”这两个概念 展开的。
2.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例如,举不同的人看到同一朵含露 的花时所见不同的例子,论证了“物的 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的观点,运用 了举例论证。又如,引用苏东坡的诗句, 说明了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运 用了道理论证。
课堂小练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有什么不同?
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 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根据自己的 经验来了解外物。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 姿态的往复回流。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 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 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 态吸收于我。
结构脉络
1.根据自己的经
验来了解外物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好像自己欢喜时,所看到景物都像在微笑, 悲伤时,景物也像在叹气。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动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自然景物反映出人和社会生活的美。
这就是美学所称的诗歌创作的“移情作用”。
“移情手法“的运用,使得诗中的客观物景充溢着感性生命形态的颤动和美丽,使得诗人眼前景与心中意融为一体,超感性而又不离感性。
诗歌之所以会长时期焕发出强有力的艺术魅力,“移情手法”的巧妙运用功不可没。
绘画艺术由于其多重功能,如记录历史、宗教崇拜、肖像流传、旅游留念等的影响,绘画少有脱离真实形象而存在,线条、色彩等形式是藏在具象的形象里。
19世纪后半叶,摄影艺术兴起之后,取代了绘画的一部分功能,绘画艺术便开始摆脱具象的影响,开始自觉地探索形式的各种变化,形成了20世纪中叶异彩纷呈的现代流派。
现代艺术强调本身的形式语言和材料自有的特性形成的意味,挖掘形式自身的生命力、表现张力和感染力。
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是通过移情来实现的。
相似形态带来相同认知感,并将我们的意识投射到这种指代物上,形成情感体验。
我们称之为移情。
以原始艺术为例,我们不了解的土著的纹身,不会觉得它有多么美,但对土著来说,纹身指代了勇敢繁衍等有意义的内涵,在审美过程中,真挚的情感是艺术的灵魂。
对于原始社会的人类来说,艺术形象的创造活动是一件非常严肃而又神圣的工作。
所以,他们也就必然怀着极大的热情,花费许多心血,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地去从事图像的制作工作,这种态度必然提高形象本身的感染力。
原始人类在形象的创造活动中,必然把对形象的神秘力量和原型生命力的恐惧、敬畏等真实情感注入图像之中,从而使它们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正如真实打动人的原因是让人能真切感受到作品内蕴藏的情感,所谓感同身受。
能让人感动或打动,进入到情感领域,便也进入了审美的范畴。
这就是移情带来的审美意义。
好的艺术作品会构建一个让我们的思维能顺畅流动的线索,我们称之为“势”,都说绘画艺术是静止的艺术,实际上,画面也会有流动的线索,我们在构建画面的时候,构建出的视觉走向,或者说是时间结构,将画面因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节奏韵律变化的画面整体。
浅谈审美体验中的移情

浅谈审美体验中的移情1 审美与移情的关系1.1 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通过移情来实现绘画艺术由于其多重功能,如记录历史、宗教崇拜、肖像流传、旅游留念等的影响,绘画少有脱离真实形象而存在,线条、色彩等形式是藏在具象的形象里。
19世纪后半叶,摄影艺术兴起之后,取代了绘画的一部分功能,绘画艺术便开始摆脱具象的影响,开始自觉地探索形式的各种变化,形成了20世纪中叶异彩纷呈的现代流派。
现代艺术强调本身的形式语言和材料自有的特性形成的意味,挖掘形式自身的生命力、表现张力和感染力。
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是通过移情来实现的。
1.2 移情能够带来审美意义相似形态带来相同认知感,并将我们的意识投射到这种指代物上,形成情感体验。
我们称之为移情。
以原始艺术为例,我们不了解的土著的纹身,不会觉得它有多么美,但对土著来说,纹身指代了勇敢繁衍等有意义的内涵,在审美过程中,真挚的情感是艺术的灵魂。
对于原始社会的人类来说,艺术形象的创造活动是一件非常严肃而又神圣的工作。
所以,他们也就必然怀着极大的热情,花费许多心血,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地去从事图像的制作工作,这种态度必然提高形象本身的感染力。
原始人类在形象的创造活动中,必然把对形象的神秘力量和原型生命力的恐惧、敬畏等真实情感注入图像之中,从而使它们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正如真实打动人的原因是让人能真切感受到作品内蕴藏的情感,所谓感同身受。
能让人感动或打动,进入到情感领域,便也进入了审美的范畴。
这就是移情带来的审美意义。
2 移情的替代物有几个特性2.1 形似如喜好对称性,是因为健康的生命体都是对称的。
通常对称性在进化生物学上是这么解释的:人的脸和身体的不对称性是由病媒所导致的,而愈能抵抗病媒的个体,即对称性越好的个体,便是择偶的最佳选择。
我们看到的艺术作品喜爱运用这种形式,如器皿,建筑等等,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舒适体验,这是将健康移情到作品中给我们带来的。
再如对食物的喜好,食物是有利于我们生存的,何为美,大羊曰美。
论移情与审美欣赏

论移情与审美欣赏一、本文概述《论移情与审美欣赏》这篇文章旨在探讨移情(Empathy)在审美欣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将首先定义并解释移情的概念,然后分析其在审美体验中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移情如何增强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
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移情的概念,包括心理学、哲学和美学等。
我们将回顾历史上的重要理论,并引用相关研究和实验,以支持我们的观点。
文章还将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实例,展示移情如何在实际的审美体验中发挥作用。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移情在审美欣赏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培养和运用这种能力。
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激发读者对审美欣赏的新兴趣,并引导他们以更深入、更富有同情心的态度去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二、移情理论概述移情,源自心理学的概念,后被美学所借鉴,成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移情理论主张,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人们会将自己的情感、意愿、思想等投射到审美对象上,使对象仿佛具有了人的情感与生命。
这种情感的投射,使得审美对象变得更为生动、丰富,从而增强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移情理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说”,但真正将移情理论系统化、理论化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罗伯特·费肖尔。
他认为,审美欣赏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人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对象中,使对象呈现出与人相似的情感与生命。
费肖尔的理论为移情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德国美学家立普斯进一步发展了移情理论。
他认为,移情是审美欣赏的核心机制,人们通过移情,将自身的情感、意愿等投射到对象中,使对象具有了人的情感与生命。
这种情感的投射,不仅增强了对象的审美价值,也使人们在欣赏过程中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立普斯的移情理论,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审美欣赏中,移情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移情使审美对象具有了人的情感与生命,从而增强了对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谈美中的美学观点

谈美中的美学观点
“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以及“移情作用往往带着
无意的模仿”。
从传播学中,也有著名的“延伸自我”理论以及“媒介等同理论”。
“延伸自我”(Extended self)是英国约克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Russell Belk提出的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物,赋予了情感,使得拥有物也包括在“自我”的范畴里面。
简单说,我们认真经营的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页面,我们将它们归属于内心的一部分,属于自身不能缺失的一部分。
这就是物的移情作用。
还有一个概念是“媒介等同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们虽然理性地认为媒介只是一种工具,但人们往往赋予媒体情感,使得对待媒体,诸如电脑和电视等,就像对待人一般,给予依赖或者是尊重的情感。
那么把这两个理论中的物,都换成艺术作品,其实就不难理解移情作用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
首先,伴随着对美的观赏,很多时候带着联想,也带着情感。
虽然作者否定了美感经验就是美感,但作者肯定了美带给人们的愉悦感觉,“移情作用”使得“享受美”是一件重要的事。
另外,艺术家在创作时,将意向呈现为具体形象的过程中,也是移情的成果。
试着想白居易写出《长恨歌》,那么《长恨歌》必将在他往后的生命中,有着特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