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说

合集下载

美学

美学

移情说最早是由德国费肖尔父子(1847~1933)提出的,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

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

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通常人们把立普斯作为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

【布洛】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

1912年于英国心理学杂志第五卷第二期发表《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一文,提出“心理距离说”。

布洛受现代社会科学影响,接受实证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对以往的心理学作了彻底批判。

他根本否认美的纯粹客观性,放弃对美的本质,美的客观因素的追究,只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从美感效应上研究美。

他认为只有从这种角度去考察美,才不会造成用客观标准、准则和范畴来抹杀掉丰富多彩的美感事实,使人们更加重视美感效应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然后才从这些心理事实出发,考察种族、气候、地理环境、社会教育、宗教等社会方面对心理的影响,这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对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影响,而且对鉴赏力的品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布洛在批判传统美学拘泥于美的客观性的基础上,专注于由对艺术品的观赏而生的心理效应——审美意识或态度,于是他提出了“心理距离说”。

首先,他对传统的“距离”概念加以否定,这种概念通常在艺术上指“空间距离”——观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实际空间距离。

而美学距离是一种“心理距离——即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

我们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因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布洛认为它是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气质的特征和审美过程中审美意识的主要特征。

移情法

移情法
亦多表现为将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移注到所写的景物上而使情物统一。鲁迅 《故
乡》开头对景物的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 向外一望,苍茫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禁不住的悲凉起来。 ”阴晦的天气, 萧索的荒野,与 “我”悲凉的心境互为映衬,有力地揭示了当时农村荒凉破败的景象。而姚雪垠《李自成》在写 李自成将队伍转移到郧阳一带以图大举时,则是另一番景象:“当曙色开始照到西边最高的峰顶时,他的人马还走 在相当幽暗的群山之间,……各种惯于起早的鸟儿开始在枝上婉转歌唱,云雀一边在欢快的叫着,一边在薄薄的熹 微中上下飞翔。乌龙驹平日在马棚中每到黎明时候就兴奋起来,何况如今它听着百鸟歌唱,嗅着带露水的青草和野 花的芳香,如何能够不格外兴奋?他正在一段稍平的山路上踏着轻快稳健的步子前进,忽然昂首振鬣,萧萧长鸣。许 多战马都接着昂首前望,振鬣扬尾,或同时和鸣,或叫声此落彼起,全都精神饱满,音调雄壮,回声震荡山鸣谷应,飘 散林海,飞向高空,越过了周围的苍翠群山。 ”由于受到李自成将士激昂斗志的感染,各种鸟儿都欢快地叫着,战 马也格外兴奋,精神饱满,此情此景又反过来渲染烘托了将士们的内心情感,充分体现了李自成将士们在革命低潮 时对胜利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而朱光潜先生则认为:“所谓 ‘移情作用’(Einfh lung)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品) 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 ‘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 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
尽管人们对 “移情”的涵义有多种解释,但都显示出一个共同点,即都认为移情是审美者在情感的强烈作用 下,通过主体意识活动,把自己的情趣、性格、生命、能力等主观拥有的东西外射、移注给观赏对象,使原本没有 生命、没有情感的事物变成有生命、有情感的物体,同时审美者自己也由于受到这种错觉的影响,从而达到一种物 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说的名词解释

移情说的名词解释

移情说的名词解释移情说(Transference)是心理学中常用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将曾有过的情感与经验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现象。

这种投射常常是无意识的,发生在人们的情绪、情感和认知层面。

移情在心理学中被广泛研究,对于理解人际关系、治疗和心理咨询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移情说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并且成为了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儿童时期与父母或主要监护人的关系中,通过情感、期望和欲望的投射,形成了对于他人的移情。

这种移情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成长和自我认同有着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进一步提出了一种特殊的移情关系,即“恋母情结”,意指男性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对母亲产生的情感投射。

而女性儿童则经历着“恋父情结”,对父亲产生情感投射。

这些移情关系在心理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过程中可以让个体通过理解和认识移情,从而更好地疗愈心理创伤。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移情是一个重要的治疗因素。

患者往往将他们在过去关系中的情感和体验,投射到治疗师身上。

这可以使患者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突。

治疗师时刻警惕并注意移情的出现,并且通过与患者的互动,协助患者理解和处理这些移情。

通过移情分析,患者可以逐步挖掘出内心深处的情绪困扰,并且更好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因此,移情对于心理治疗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了精神分析理论之外,移情说在其他心理学派别的理论中也有所体现。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移情被视为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往往伴随着情感的投射。

人们会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将自己的情感状态投射到对方身上。

这种移情在亲密关系中尤为突出,包括亲密伴侣关系、亲子关系等。

通过理解和认识移情,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从而促进关系的健康和发展。

此外,移情还可以在工作环境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领导和员工的互动过程中,移情的存在会显著影响工作效果和员工的情绪状态。

领导者的情感投射会影响部下的动机和工作态度。

06移情说

06移情说

第一层:借景抒情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一层:借景抒情
《春日》(秦观 )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第二层:触景生情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 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二、移情学说的主体与客体
二、移情说的主体与客体
在艺术创作中,这种“移情说” 表现为,人将自己的情感、意志等本 质力量附加于对象之上,使对象具有 人的主观色彩。
在这一过程中,人是带着主观感 受、思想、情感和意志去观察外界事 物的,而对象则被注入人的生命活力, 被人的精神所覆盖,失去了本身固有 的部分真实状态。
《葬花吟》(曹雪芹)Fra bibliotek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 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 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 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 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 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 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 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 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 洒上空枝见血痕。
第三层:情景交融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相孤众 有看云鸟 敬两独高 亭不去飞 山厌闲尽 。,。,
李 白
独 坐 敬 亭 山
应料我
如青看
是山青 。看山
我多 、妩
辛 弃 疾
贺 新 郎

从“移情说”探析《变形记》震撼心灵的内在秘密

从“移情说”探析《变形记》震撼心灵的内在秘密

公产生 了 “ 间离 ” :主人公 的心境是 焦虑 ,而读者 的心境却 是悲哀 。当读者产生如是感 觉时 ,表 明读者 已经 不 自觉地
接受 了 “ 人变成虫 ”这 一荒诞 的事实 ,并 已开始 为变成虫 的格里高 尔而担忧而悲 哀 ,从而达 到 “ 入乎其 内” “ 物我 合一”的移 情效果 。 格 里 高尔这 个小职 员为 了养家 糊 口 ,终 日奔波 在外 , 被 公司看成安 分守 己,稳 当可靠 的雇员 ,他渴望有一 天能
格里 高尔还未真正意识 到 自己变成 甲虫 ,而读者 的心 境却
先于他体 昧这种情感 。能 引起 同情共鸣 的东 西才能 引起审
这是一派胡言 ,从来没有人 变成 甲虫 这等事 。显 然 ,故事
是在一个荒诞的情境 中展 开。因此 ,这样一个事 实必然造
美的移情作 用。此时 ,读者 的 “ 向情感 ”已转 向 “ 随 前 后
时 ,读者 的心态 已从疑惑转入 与格里 高尔的心态 吻合。这 种 暗合是情感移入 的先导 。接着他想起 床 ,起不来 ,以为 只是 太累 了……读 到此 ,读者 的心境开 始由疑惑转 为萌发 对这个 小职员 的同情和怜悯 ,……一个 没有意识 到 自己不
幸 的不幸 者 ,往往会博得 更多 的同情 。此时 ,虽然书 中的
天早晨 ,格 里高尔 ・ 萨姆莎 从不 安的睡梦中醒来 ,发
变成非人之后 ,不是为 自身的不 幸痛苦 ,而 是焦虑他 变成
虫给亲人带来 的后果 。经理 派秘 书来催他去 火车站而 发现 他 已变成 甲虫 时 ,吓得从楼梯上 滚下来 。这 件事加深 了格 里 高尔的焦虑 :丢 职已经无疑 。而读者此时 的情 感和 主人
卡夫 卡的 《 变形记》 完 美地体现 了这一审美 的移 情过 程 ,从 而在读 者 的心 中 留下 了不 可磨 灭 的印 记。 下面 就 饺 形记》这一审美 的移情过程进行简略分析 。 人变成 甲虫 ,这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 目惊心 的故事 ,

移情说

移情说

移情说移情的概念移情对应的英文单词为transference,来源于精神分析学说。

移情是精神分析的一个用语。

来访者的移情是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

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会太多投射到咨询者身上的过程。

形成移情的基础,是幼儿期在与双亲或其他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人物之间存在的未能处理妥当的问题。

这一转移分为正转移和负转移。

正转移,如表白爱情及希望从治疗者身上获得爱恋情感的欲望。

负转移,如对治疗者产生厌恶感、憎恨、敌意及想加以控诉的欲望等。

前者又称为阳性转移,后者又称为阴性转移。

发生移情时,来访者过去未曾解决的问题会使他们对咨询者的知觉和反应方式产生变形。

这些未解决的问题根源于来访者过去的人际关系,而现在又直接指向了咨询者。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平时会说刚一见那人就感觉很亲切或者感觉很厌恶的原因。

移情在不同背景的咨询者身上都可能发生。

当来访者的情感达到一定的强度时,他们可能会失去理性的客观判断力,移情至咨询者,就好像咨询者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一样。

无论咨询者的性别怎样,移情都有可能发生。

因为咨询者的出现,使得来访者过去未被满足的要求重新浮现。

不管是正转移还是负转移,常常是来访者所熟悉的旧有的交往模式重新浮现的一种形式。

移情可以帮助发现来访者早些时候受到某种特殊的对待时,他们是如何感受的。

移情通常发生在当咨询者(无意中)做了或说了些什么,从而触动了来访者心中未得到解决的问题之时,这些问题多出在来访者与其家庭成员,如父母、兄弟,或其他重要人物之间。

移情问题常发生于咨询的开始阶段,并且随着咨询的进行变得越来越强烈。

有些学者把移情看作是实现一定的咨询价值的东西。

他们认为只有帮助来访者解决由于移情而产生的对咨询者的曲解,双方的关系才会获得极大的改善,这种改善会使来访者和咨询者建立更紧密的信任关系。

更进一步说,通过解决移情问题,来访者会对自己的过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领悟。

移情说运用到教学实践(3篇)

移情说运用到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移情说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对他人的理解和共鸣。

本文从移情说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引言移情说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冯特。

他认为,移情是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够理解和体验他人情感的心理过程。

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移情说逐渐被引入教育教学领域,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移情说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移情说的基本概念1. 移情:移情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对他人的理解和共鸣。

具体表现为:认知上的换位思考、情感上的感同身受、行为上的模仿。

2. 移情的作用:移情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增进人际交往;有助于个体调节自己的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 移情的类型:根据移情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我移情、他人移情和集体移情。

三、移情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1)换位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需求,以学生的视角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情感共鸣: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关爱去感染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3)模仿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模仿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关爱他人,培养他们的移情能力。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1)换位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感。

(2)情感共鸣:学生要学会关注他人的情感需求,学会关爱他人,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

(3)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

3. 课堂管理中的应用(1)关注学生情感: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移情论美学

移情论美学

第三节移情说美学移情说美学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世纪初叶流行于西方许多国家。

它要求冲破狭隘的理性,无限伸张和解放自我,把想象和情感提到首位。

这种凭借想象和情感把自我伸张到外在自然的浪漫主义运动的余波,与浪漫主义文艺实践有着密切联系。

移情说以审美活动中的移情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与泛神主义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有着内在联系。

移情现象在神话、语言、宗教、艺术以及原始民族的形象思维中到处可见。

我国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就已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迁想妙得”、“妙对通神”的概念加以概括。

在西方,古希腊已有人注意到这种现象,比较深入的研究则是由十七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家们进行的。

然而,只有到了十九世纪末叶以后,移情说美学才形成为一种比较系统的美学理论,产生广泛的影响,并在德国等国美学领域取得主导地位。

移情说美学的先驱是洛采(Hennann hitze,1817一1881)和费希尔父子(Friedrich Vischer,18cr7—1887;Robert Vischer。

1847—1933)。

洛采在<小宇宙论>一书中已指出移情现象的主要特征就是把生命和情感外射到无生命的事物中去,使它们具有意义。

弗‘费希尔把移情作用称为“审美的象征作用”,其意义就在于“对象的人化”。

他的儿子罗·费希尔在这个基础上,把“审美的象征作用”明确地改称为“移情作用”,认为移情现象中物我相互交融、渗透,构成了审美活动的最完满阶段,从而奠定了移情说美学的基础。

然而移情说美学的主要代表则是立普斯、谷鲁斯、浮龙·李、巴希、伏尔盖特等人。

立普斯的移情理论立普斯(~eoder Upps,185l一1914)是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移情说美学的最主要的代表。

187年起,他曾先后在波恩大学、布雷斯劳大学任教;1894年至逝世,他在慕尼黑大学当了二十年心理学系主任。

立普斯对移情说的研究使他在美学领域获得了极大的声望,有人甚至称他为美学上的达尔文j.他的主要著作有:<心理生活事实>(1883年)、<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1897年)、<论移情作用,内摹仿和器官感觉>(1903年)、<再论移情作用>(1905年)、<美学>(1~3--1906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情说
移情说是审美心理学的早期研究成果,产生、发展于德国,对于审美态度有一定说明作用。

但是,它只是着重于对意识产生人化作用的现象描述,未能揭示出审美中移情现象的实证心理基础和社会历史根源。

移情是指直观与情感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

当我们聚精会神地观照审美对象时,就会产生把我们的生命和情趣注入到对象中、使对象显示出情感色彩的现象。

移情的概念由德国美学家R.菲舍尔(1847~1933)提出,这一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德国美学家T.李普斯(1851~1941)。

“移情”这一术语源于德语einfuhlund,英语对应词由美国心理学家E.铁钦纳(1867~1927)根据sympathy(共鸣、同情)转译为empathy 。

创立及其影响“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通常人们把立普斯作为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

主要内容“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

它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

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也就是把我们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简要分析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

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研究与发展指出与研究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J.G.赫尔德(1744~1803)指出:美是在艺术对象和自然对象中生命和人格的表现。

1873年,菲舍尔在《论视觉形式感》文中根据其父F.菲舍尔的观点说明,没有不含内容的形式,那些没有自身灵魂的形式,必定会表现出观赏者把自己的情感转移上去的偶然作用所赋予它们的精神内容。

他认为主体和对象的这种契合是情感和观念作用的结果。

德国的K.格罗斯(1861~1946)从心理学的生物进化论观点出发对审美发生学进行了研究,他从生理学观点把移情看作一种内模仿。

他在《动物的游戏》一书中举例说明,人在观看赛马时只能在内心里模仿马的跑动,这种内在的模仿产生的快感就是审美感受,带有游戏的性质。

他把游戏看作审美欣赏的起源,认为审美体验的核心是内模仿活动,这是产生移情的根源。

英国美学家V.李(1856~1935)在1897年发表的《美与丑》一文中,也提出了移情的概念。

她指出,艺术创造虽然有多种动机,但它们的共同原则都是“趋向美而回避丑”。

那么,是什么使形式显出美或丑呢?美的事物使我们把自身的活动投射到该事物中,其形象中加有我们自身的体验,而丑的事物则使我们的活动和生命受到挫折和阻碍。

因此,人们对自己活动的体验是产生美感的必要条件。

她把移情现象理解为自身对经验的反省,认为移情作用是长期的观念、情绪和意识积累而形成的心理过程。

移情区四种类型李普斯以移情原理为中心,在他的《美学》一书中对审美经验作了系统的论述。

他指出,美的价值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价值感,移情是审美欣赏的基本前提。

他把移情区分为4种类型
①一般的统觉移情,给普通对象的形式以生命,使线条转化成一种运动或伸延。

②经验的或自然的移情,使自然对象拟人化,如风在咆哮、树叶在低语。

③氛围移情,使色彩富于性格特征,使音乐富于表现力。

④生物感性表现的移情,把人们的外貌作为他们内心生命的表征,使人的音容笑貌充满意蕴。

在同期发表的《移情、内模仿和器官感觉》一文中,他指出:审美的享受不是对于对象
的享用,而是自我享受,是在自身之内体验到的直接价值感。

这种审美体验是产生于自我的,而与被感知到的形象相吻合。

所以,它既不是自我本身,也不是对象本身,而是自我体验的对象形象,形象与自我是互相交融、互相渗透的。

在这里享受的自我与观赏的对象是同一的,这是移情现象的基础。

在审美观照中,对象的活动使人唤起了一种自我的意向,但是它又消融在全神灌注的观照中,为对象的活动所取代,由此使人获得了相应的满足。

其心理机制并非观念的联想,而是由内模仿和运动感的中介作用产生的。

四种规范性特征同样,德国的J.伏尔凯特(1848~1930)在其《美学体系》及《审美意识》两书中,也以移情原理为中心对审美意识的结构作了系统阐述。

他认为,移情是一种富有独创性的心灵活动,知觉与情感内容的融合是由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完成的。

移情是审美观照中最重要和最有特征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审美经验的全部内容。

他进一步指出了审美经验的4种规范性特征
①审美在主体上是一种充满情感的直观,在客体上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②审美观照是对于对象各部分的整体性把握,审美对象则表现为有机的整体。

③审美体验使现实的感情非实在化,对象则相应地成为一种审美的外观。

④审美对象是对人具有一定意义的内容,审美体验成为一种被强调的价值体验。

德国的W.沃林格此外,德国的W.沃林格(1881~1965)认为,李普斯用移情解释一切艺术创作不免失于偏狭。

他在《抽象与移情》一书中指出:艺术风格的流变反映了人们对世界感受的变迁。

埃及的金字塔和拜占庭的镶嵌画对生命力的抑制,说明不能把移情看作一切艺术的根源。

除了移情冲动之外,还有一种相反的冲动,即抽象冲动,决定了艺术的发展。

他认为,移情来自人与外界的同化关系,抽象来自人与外界的对立关系。

抽象的目的在于,从外界现象的杂乱无常中看出规律性和必然性。

人们在缺乏对空间的安全感时,就希图在艺术的形式中取得安宁,从中把握宇宙事物的绝对和永恒。

所以人们往往用平面表现三度空间。

在进行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种“移情”现象,即患者对治疗师产生爱或者憎的感情。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佛洛依德和布洛伊尔合作开业时,有一个叫安娜青年女患者对布洛伊尔产生了爱情,布洛伊尔害怕了,就携妻外出回避。

佛洛依德则对此种现象加以严肃考虑,认为是患者的力比多或性力因固着于某一对象以致造成她的神经症。

现在治疗时,她的力比多通过移情作用已转移于医生身上了,表现为对医生的感情,而易于或乐于接受他的信念。

当然,精神分析师的义务是要迟早使患者摆脱这个力比多的新的不健康的“执著”,才可以使他终于获得痊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