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十五讲
中国美学十五讲

中国美学十五讲四、爱:忘情融物庄惠之辩中,涉及到一个“情”字。
人观鱼而知鱼之快乐,朱光潜先生等以为,这是一种“推己及物”、“移情于物”的观物模式。
万物无情,而人有情,人观万物,故万物皆染上人情感的色彩。
但朱先生这个广为人知的观点却是值得商榷的。
庄子妻子去世了,惠子去吊唁,庄子盘腿而坐,敲着盆子唱歌。
惠子说:“和自己的妻子生活在一起,她为你生儿育女,现在老了死去,你不哭,也就罢了,还敲着盆唱着歌,这不是有点过分吗?”庄子说:“她的生命来自于自然之气,现在她又归于归于自然之气,归于生命之大本。
生死相替就如同四季的更替。
她现在安然地睡在天地这一巨室之中,而我在这里嗷嗷叫哭,这不是太愚蠢了吗?”惠子所持为人之常情,而庄子所持为天地之情。
鸟兽犹爱其类,何况人乎?何况其妻乎?只是庄子看到,世所谓爱者,乃是一己之私怀,亲亲则爱之,类同则悲之,于是便有差别,便有等级,便有偏私。
由此,庄子认为,人之爱是不真实的。
顺应自然之道,以万物之情为情,方是真性情。
庄子提出“不近人情”的观点,“不近人情”后面隐含的是“独重天情”,在相忘于江湖中,各任天情。
在《逍遥游》中,就虚拟一个与俗世情感相违背的人接舆,所谓“犹河汉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
庄惠有段关于情感的著名辩论: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人本质上都是有情的,庄子和惠子在这一点上没有不同,但他俩所说的“情”却有不同。
惠子问“人本来是没有情的吗”,庄子以“是”答之,令惠子大为吃惊。
庄子并非否定人有情,但庄子肯定的是人的“天情”,惠子肯定的是人的“人情”。
中国美学十五讲

《中国美学十五讲》朱良志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在西方哲学看来,研究人的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研究人的感性经验则有美学。
西方美学关注的是审美经验、感性、感情、快感等。
中国和西方原属不同的文明,其思想也有根本的差异。
简而言之,所以远在古希腊之时,西方哲学家戮力向外追求,探索知识,而中国圣哲们则提倡“反己之学”,强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强调生命的超越。
中国哲人长于证会,西方贤哲长于思辨。
西方哲学是知识的、思辨的,而中国哲学则是生命的、体验的。
在这样哲学背景下产生的美学,它不是西方感性学或感觉学意义上的美学,而是生命超越之学。
中国美学纯粹体验中的世界不是物质存在的对象,而是生命体验的真实。
就美学而言,道家哲学在齐同万物、冥然物化;禅宗确立世界本身的意义,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中,就包含这样的思考;楚辞具有唯美和感伤的传统,给中国美学注入特别的气质;儒家哲学强调创造新变;传统的气化哲学强调天地大自然为一生命流荡的世界。
中国美学在唐代以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审美风尚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学理论本身也显现出很多新的特色。
禅宗给中国美学和艺术带来了一个新颖的世界。
创造:中国艺术家酌取元创精神,直溯天地本原,提倡纯净的创造、真实的创造、一种可以矫正人类傲慢和盲动的创造。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无言之美,被作为最高的美、绝对的美,无言之境,是人去除外在干扰所切入的幽深生命体验境界,是在非知识、非功利的体验中所激起的生命飞跃。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不言之美作为一种“大美”,它是根本的美,是美的本体。
在《庄子》看来,美是一个自然呈现的世界,美是不可说的。
对于中国艺术来说,艺术家不要做时间的陈述者,那是一种为时间所驱使的角色;而要做世界的发现者,有超然于时间之外的真实追求。
艺术的主要功能在于“发现”,而不在于记录。
真正的艺术不是陈述这个世界出现了什么,而是超越世界之表相,揭示世界背后隐藏的生命真实。
美学十五讲_第一讲_美从何处寻共50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美学十五讲_第一讲_美从何处寻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美学十五讲 第十五讲美育PPT课件

6
一 蔡元培和美育
❖ 蔡元培先生在为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教育大辞书》所撰写的《美育》条目中 给美育下了一个定义:“美育者,应用美 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 也。”这则定义表明美育是教育的一部分, 是在美学理论指导下的感情教育。
7
(一)美育的由来
席勒塑像
“美育”这个术语是德国美学家席勒最早使用的。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20
❖ 蔡元培先生接受了把人的心理能力划分为知、情、意三部分 的观点,他在《美术与科学的关系》一文中写道:“我们的 心理上,可以分三方面看:一面是意志,一面是知识,一面 是感情。意志的表现是行为,属于伦理学,知识属于各科学, 感情是属于美术的。”
❖ 在教育领域,知、情、意分别与智育、美育和德育相对应。 所以,知、情、意的划分是中国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学术 基础。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学中,智育者教智力之应用, 德育者教道德之应用,美育者教情感之应用是也。”
韦伯
28
第十五讲 伫立在蔡元培的雕塑前 1. 美育的内涵
பைடு நூலகம்三 、美育的内涵和功用
29
美育的内涵
[六艺]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30
[礼]
遵守规则 远离鄙俗
31
[乐]
感官享受 情绪快乐
32
[射]
技艺精湛 姿态娴雅 33
技术娴熟 姿态庄重
[御]
34
[书]
探赜钩深 幽赞神明
35
[.]
成立兴 于于于 乐礼诗 。,,
❖ 蔡元培先生认为:“宗教中美育的原素虽不朽,而既认为宗教的一部 分,则往往引起审美者的联想,使彼受智育德育诸部分的影响,而不 能为纯粹的美感,故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止能以美育代宗教。”
美学十五讲

美学十五讲1、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性的实体,它可以在精神和自然之间的不同层次上得到表现。
2、美的本质是审美快感:审美快感是美的本质,它是一种来自于精神世界的内在体验,它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意识。
3、美具有多种形式:美的形式包括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等,它们可以通过各种工具来实现。
4、美的标准是情感性的:美的标准是情感性的,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不同,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5、美的内涵是主观的:美的内涵是主观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喜好、思想观点或者宗教信仰来诠释美的内涵。
6、美的功能是双重的:美的功能可以用艺术家来表现,也可以用来服务于社会的现实需要。
7、美的价值是人文的:美的价值是人文的,它不仅仅体现了人们对艺术的热爱,而且可以提升人类的文明素养。
8、美的创造是创造性的:美的创造是创造性的,它可以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来体现,可以在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9、美的发展是多元化的:美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它不仅仅表现在艺术创作中,而且可以在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方面都发挥作用。
10、美的相对性是客观的:美的相对性是客观的,它是一种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得到表现的客观实体。
11、美的绝对性是抽象的:美的绝对性是抽象的,它是指人们共同拥有的审美标准,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美的追求。
12、美的判断是主观的:美的判断是主观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思想观点和审美标准来判断美的艺术价值。
13、美的解释是动态的:美的解释是动态的,它不断受到时代变迁、文化发展以及社会现实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不断发生变化。
14、美的传播是公正的:美的传播是公正的,它可以通过艺术家、媒体和政府等机构来推广美的艺术价值,从而普及人们对美的理解。
15、美的发现是持久的:美的发现是持久的,人们不断地发现新的美的形式,从而开发出新的审美标准,并将美的价值传播到更广泛的领域。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尊重生命,传承“美”——《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朱良志教授的著作《中国美学十五讲》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美学,让我看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如何在哲学的思辨中欣赏美,传承美,创造美。
全书以十五讲三个单元为划分。
前五讲分别从道家、禅宗、儒家、骚客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超越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
中国美学离不开哲学,道家“游鱼之乐”的会同万物,佛家“不二法门”的物我合一,儒家“逝者如斯”的时时如新,古代骚人的自怜精神,气化流行的气话哲学。
朱教授细致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从不同哲学角度上美从何来,什么是美,美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
让我对中国美学的根源有了更有层次、更加系统化的认识。
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以中国美学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学,我们的文字何尝不是在追寻生命超越的美。
生命超越最根本是尊重生命,回到语文教学,想要引导学生阅读美、欣赏美、创造美,就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生命。
比如道家讲究物我相通的观点,是将自己融入到世界万物中之中,不分彼此。
在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中,诗人何尝不是将自己融入自然,在物我相通的境界中看待自然、欣赏自然。
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诗人与世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成了朋友,这种与万物相融相即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诗意的选择,其根本是对自然的热爱,对自我、对生命的尊重。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这句诗写出的不仅仅是景物,更些出了泉眼与泉水之间的无声之爱,树、阳光、池水之间的柔情。
这种写法,不是简单的拟人。
拟人只是局部的修辞,只是暂时地把事物看作人。
而杨万里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世间万物,在他的眼中万物有灵,一切事物都有生命,他们之间也有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这是物我相通,物物相通,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再以美学的角度看待王维的诗,无论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还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抑或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美育第十五课缔造美丽人生教案

美育第十五课缔造美丽人生教案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1.了解美育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对于一个美好人生的构建,美育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习到如何通过艺术形式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了解到借鉴大师的作品对于自身技艺的提升是非常有积极作用的。
4.培养学生在产生想象力的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达到艺术作品的和谐和美的。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本课程,让学生理解到美育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促进自己对于美丽的追求,并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难点: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美育对于自身的影响和意义,并利用所学内容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互动活动让学生了解美育的概念和意义。
在教室中放置几件美术作品,让学生先进行自由欣赏,然后请每个学生选择一幅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之后请学生上前,口头解释自己为什么喜欢这幅作品,以此展开讨论。
2.讲解美育的概念和意义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出美育的概念和意义。
将美育的定义与学生进行分享:美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学习绘画、音乐、戏剧、舞蹈、建筑和文学等艺术方面的知识,培养人们审美能力,使人们对美的追求意识和水平得到提高。
美育培养的是人的审美素养,这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
3.通过大师的作品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分享一些大师的作品,并让学生进行欣赏。
每位学生选出一幅自己喜欢的大师作品,然后解释自己喜欢这幅作品的原因。
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大师的作品进行练习,借此提高自己的技艺和审美水平。
4.绘画练习,培养自己的创造力让学生选定一个主题,然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绘画。
在绘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启示性的问题和创意,帮助学生更好的凸显主题,让作品更加和谐美丽。
5.展示作品,分享体验在时间结束后,让每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创作体验和想法。
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美育学习到的技能和对于艺术的追求。
四、作业安排作业一:观看一部与美有关的电影,写一篇感想。
美学十五讲摘抄及感悟

美学十五讲摘抄及感悟哎呀,说起这个“美学十五讲”嘞,简直就像咱们四川的火锅,麻辣鲜香,层次分明,每一口都是对灵魂的温柔拷问和滋养嘛!今儿个,咱们就摆摆龙门阵,用咱四川话,聊聊里头那些让人心头一暖的摘抄,再摆摆我的那些个感悟哈。
第一讲:美的初探书里头说:“美,是心灵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我一听这话,就想起小时候在老家的竹林里头耍,那风一吹,竹叶沙沙响,阳光透过缝隙,洒在地上,金黄金黄的,美得人心都化了。
那时候不懂啥美学,但就觉得心里头特舒坦,这不就是自然跟我这颗小小心灵在对话嘛!感悟就是,美啊,它不单是眼睛看到的,更是心里头感受到的那份宁静和和谐。
第五讲:色彩的情感里头还讲到色彩的情感,说蓝色代表宁静,红色象征热情。
我一想,对头!就像咱们四川人,火辣辣的红色,就像咱们的性格,热情、直接、敢爱敢恨。
而雨天后的蓝天,又让我们这些个急性子也能安静下来,享受那份难得的悠闲。
色彩嘛,就是生活的调味剂,让每一天都多姿多彩,各有各的味儿。
第十讲:艺术与生活讲到艺术与生活,书里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这话太对了!你看咱们四川的变脸、川剧,那不就是从老百姓的日常里头提炼出来的艺术嘛?每一张脸谱背后,都有个故事,有笑有泪,让咱们这些看戏的,也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艺术啊,就是让咱们的生活更有嚼劲,更有味道。
感悟总结所以说啊,读这“美学十五讲”,就像是跟个老朋友在茶馆头摆龙门阵,越摆越有味道。
它让我懂得,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咱们是否有一颗细腻敏感的心,去发现,去感受。
就像咱们四川人一样,热爱生活,热爱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份美好。
不管是山间的清风,还是街头的烟火气,都是美的不同形态,都值得咱们去细细品味,用心珍藏。
美学,其实就是教会咱们如何更好地生活,更好地爱这个世界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育十五讲
曾繁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十四讲美育与当代文化艺术发展新趋势
这是一个以消费而不是以生产为目的的时代,是一个通过巨额广告去除产品的使用价值与时间价值而增加其时尚价值与更新速度的时代,是一个充分肯定欲望与身体快感的时代,是一个将一切都化作商品与金钱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消费时代产生了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的特点就是文化的商品化与商品的文化化。
361页
文化中心成了商业中心的组成部分。
但不要以为文化被糟蹋:否则那就太过于简单化了。
实际上,它被文化了。
同时,商品(服装、杂货、餐饮等)也被文化了,因为它变成了游戏的、具有特色的物质,变成了华丽的陪衬,变成了全套消费资料中的一个成分。
【法】让。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4页
它的整个“艺术”就在于耍弄商品符号的模糊性,在于把商品与实用的地位升华为“氛围”游戏;这是普及了的新文化,在一家上等的杂货店与画廊之间,以及在“花花公子”与一部“古生物学论著”之间已不再存在什么差别。
【法】让。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5页
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在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为商品;当然这不是说那些理论家们正在利用自己的理论发财,而是说商品的逻辑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思维。
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338页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盛行的视觉文化是一种后现代的视觉文化形态。
我们将其特征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当代的视觉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
当代消费社会是一种不以需要为目的而以消费为目的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视觉文化必然成为消费文化。
在消费社会,人们不仅进行着商品的交易与消费,而且进行着视觉形象的交易与消费。
第二,当代视觉文化与一系列新技术紧密相联。
第三,视觉文化是一种机械复制的工业文化。
第四,视觉文化是一种城市文化。
366-368页
对于视觉教育的内容,美国当代视觉艺术教育理论家P。
丹柯有一个概括,他认为视觉艺术教育领域包括三条主要的线索:(1)一个广泛的、最大限度的提供形象与人工制品的经典库;(2)我们如何看待形象与人工制品,以及我们观看的各种条件;(3)要联系其语境来研究视觉文化形象并把它们当做社会实践的一部分。
369-370
所谓网络文学,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在网络上传播的文学作品,包括已经以纸质方式出版的作品被拷贝到网上传播;狭义的网络文学是指在网络上写作和存在的文学作品。
373页
网络文学的出现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它极大地普及了文学艺术,增强了文学艺术的表现力,并赋予文学艺术一系列诸如超文本、虚拟性等新特点,也有利于地域之间与国家质检文学艺术的交流与取长补短。
但网络文化的巨大解构性特征使网络文学及其参与者不可避免的失去了社会责任感,从而也失去了必要的道德伦理,而超文本所导致的文体与艺术形式相对稳定性的消解也使艺术面临困境。
其他还有网络创作与生活的脱节及欲望的无尽泛滥,导致网络文学不可遏制的低俗化趋势等等,都是在审美教育与文化建设中提出的新课题。
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该倡导与建设一种网络时代的新的人文精神,为此,应在学校美育课程
中增设网络文化与网络文学的专门课程,借以对学生与青年一代进行正面教育与必要的引导。
379页
艺术教育对我们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在于艺术能和谐地痛症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全的人。
洛恩菲尔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王德育译1993年10页湖南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