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十五讲
美学十五讲

1.过程与结果世说新语》《王子遒雪夜访戴》。
故事全文如下:王子遒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士》,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分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
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纵观全文,可知王戴二人,相隔百里。
王子遒用尽一宿的时间在大雪之夜造访戴安道,天明至其家门而不入。
而造访之原因却也简单,缘起“咏左思《招隐士》”而羡其意境。
而不入家门的缘由更是出人意料:“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是这句:“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它反映了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也折射出一种生活之哲学。
凡事不问结果,但问过程。
既然享受了过程,结果如何,已并不重要了。
人生本是一过程,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过程更加重要。
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展它的广度和深度。
2.如何理解君子不器?此时无声胜有声。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柏拉图的“理念”: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之外,有一个绝对的、更为本质、永恒不变的“理念”的世界,我们现实世界只不过是本体的“理念”的现象而已。
基于这样的思维,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因而艺术只是对“理念”的本质世界的模仿的模仿,只是“理念”的影子,这就是著名的“影子说”。
宗白华:中国美学史上的两种美——“初发芙蓉”与“错彩镂金”重写意轻写实。
4.“儒家是积极入世,道家是消极避世,所有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是道家。
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
——林语堂《中国人》但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儒道互补的关系对中国古典美学有何影响呢?表面上看,儒家和道家是离异而对立的,但实际上他们刚好互相补充而协调。
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在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艺术理念。
——李泽厚《美的历程》5.“花是红的”与“花是美的”判断“红”是花的某种属性与本质,但“美”不是花的属性与固定不变的本质。
中国美学十五讲

《中国美学十五讲》朱良志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在西方哲学看来,研究人的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研究人的感性经验则有美学。
西方美学关注的是审美经验、感性、感情、快感等。
中国和西方原属不同的文明,其思想也有根本的差异。
简而言之,所以远在古希腊之时,西方哲学家戮力向外追求,探索知识,而中国圣哲们则提倡“反己之学”,强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强调生命的超越。
中国哲人长于证会,西方贤哲长于思辨。
西方哲学是知识的、思辨的,而中国哲学则是生命的、体验的。
在这样哲学背景下产生的美学,它不是西方感性学或感觉学意义上的美学,而是生命超越之学。
中国美学纯粹体验中的世界不是物质存在的对象,而是生命体验的真实。
就美学而言,道家哲学在齐同万物、冥然物化;禅宗确立世界本身的意义,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中,就包含这样的思考;楚辞具有唯美和感伤的传统,给中国美学注入特别的气质;儒家哲学强调创造新变;传统的气化哲学强调天地大自然为一生命流荡的世界。
中国美学在唐代以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审美风尚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学理论本身也显现出很多新的特色。
禅宗给中国美学和艺术带来了一个新颖的世界。
创造:中国艺术家酌取元创精神,直溯天地本原,提倡纯净的创造、真实的创造、一种可以矫正人类傲慢和盲动的创造。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无言之美,被作为最高的美、绝对的美,无言之境,是人去除外在干扰所切入的幽深生命体验境界,是在非知识、非功利的体验中所激起的生命飞跃。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不言之美作为一种“大美”,它是根本的美,是美的本体。
在《庄子》看来,美是一个自然呈现的世界,美是不可说的。
对于中国艺术来说,艺术家不要做时间的陈述者,那是一种为时间所驱使的角色;而要做世界的发现者,有超然于时间之外的真实追求。
艺术的主要功能在于“发现”,而不在于记录。
真正的艺术不是陈述这个世界出现了什么,而是超越世界之表相,揭示世界背后隐藏的生命真实。
追求气韵生动的语文课堂——读《中国美学十五讲》有感

追求气韵生动的语文课堂——读《中国美学十五讲》有感本书对艺术之美本质的揭示始于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
在通常的理解中,作品源于艺术家的创造活动。
但是,反过来看,却是作品成就了艺术家的声誉,似乎艺术家又源于作品。
从艺术家到作品,再从作品到艺术家,两者互为本源,彼此不可或缺,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完全包含另外。
根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社会性,与此相应,美感的本质就是美感的社会性,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即对像是存在者。
因此,艺术,或者说艺术之美,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
存在者真理究竟是如何显现的?总的来说,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审美直觉是境界的起点,并且贯穿在存在者真理显现过程始终,审美直觉既是创造亦是欣赏。
审美直觉作为欣赏,是蕴涵有丰富的有机构成的整体经验的,直觉不是单纯的表象、想象、“灵感”,而是有理性参与的包含情趣、性格在内的综合的心理机制。
#早读#348《中国美学十五讲》

#早读#348《中国美学⼗五讲》♥今天是⼩⼀⼤书建群的第548天编辑按:“中国美学是⼀种⽣命安顿之学”,既有⽣命之上的超脱,⼜有物我合⼀的适意。
中国美学富含哲思,它流变道、禅、儒、骚以及⽓化哲学各家,不变的核⼼是⽣命超越;它返璞归真,强调先有知识内化于⼼,再有于外的万物体验,终达天⼈合⼀。
周⽇⽩⾊思考⽇,⼜逢15号,早读者MM⾖⽤15讲为你打开中国美学之门,⽤智慧玩味万物之美。
#早读#348 2017年1⽉15⽇星期⽇《中国美学⼗五讲》,朱良志著⼀、背景介绍《中国美学⼗五讲》:中国哲学是⼀种⽣命哲学,它将宇宙和⼈⽣视为⼀⼤⽣命,⼀流动欢畅之⼤全体,⽣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
在此基础上产⽣的美学具有突出的重视⽣命体验和超越的特点。
中国美学不以认识外在美的知识为重⼼,⽽强调返归内⼼,由对知识的荡涤,进⽽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我和万物为⼀体,从⽽获得灵魂的适意。
中国美学是⼀种⽣命安顿之学。
作者简介:朱良志,1955年⽣,北京⼤学哲学系教授、博⼠⽣导师。
主要研究⽅向:中国美学、中国艺术。
主要作品:《⽯涛研究》、《中国艺术的⽣命精神》、《扁⾈⼀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讲》等。
⼀句话推荐:彼岸书店推荐图书之⼀。
⼆、精彩摘录1.⼋⼤⼭⼈有段题画跋道:“镜⼏明窗,焚⾹掩卷,每当会⼼处,欣然独笑,客来相与,脱去形迹,烹苦茗,赏⽂章,久之霞光零乱,⽉在⾼梧,⽽客在前溪,呼童闭户,收蒲团,坐⽚时,更觉悠然神远。
”我分明在⼭⼈的⼀草⼀⽊,⼀⽠⼀芋中,看到了霞光零乱、⽉在⾼梧。
2.“流光容易把⼈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时间⼀刻不停地流淌,亘古如斯,⽽时间背后隐藏的不变因素同样亘古如常。
它是永恒的,不可更易的,青⼭不⽼,绿⽔长流,樱桃⼀年⼀年地红,芭蕉⼀度⼀度地绿。
沈周题画诗所谓“荣枯过眼⽆根蒂,戏写庭前⼀树蕉”。
天地⾃其变者观之,万物⽆⼀刻之停息,⽽⾃其不变者观之,⼭川⽆尽,天地永恒,春来草⾃青,秋⾄叶⾃红。
《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七讲读后感

《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七讲读后感《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七讲读后感看了第七章,深刻体会了玄学的"魅力"。
一篇看下去,心中隐隐约约有一个框架,但要细说,却发现深奥难懂,而且有一丝凌乱。
也许是并没有多过多接触哲学玄学的缘故,这篇读后感可能挖掘不出深沉的内涵,顶多只是把心中的框架理顺一下。
总得大体一章讲的便是空灵,也可以说是虚,以虚烘实。
也说明了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最大不同,即虚。
中国艺术具有一种独特的空间意识,他所创造的世界,并非现实空间,而是一种"灵的境界。
"而第七讲主要是讲这个"灵"是如何超越空间。
第一,疏处走马。
在我的理解中,即灵的空间。
中国艺术无论从绘画、书法、建筑等来看,都提倡一个留白。
中国美学认为,大白世界有大美。
虚实是中国美学一大重要概念,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这一理论认为,实是从虚中转出的,想象空灵,故有实际;空灵澄澈,方有实在之美。
正如老子所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正如围棋中的妙处往往不在有处,而在无处。
那个无声无色的虚无世界,其实正蕴含着世界的奥秘。
除此之外,中国艺术强调那个尽白空间的例子比比皆是。
熟悉的便是园林艺术。
在中国园林创造中,那个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惟其空,故有灵气往来,非园中之所有,即园中之所有。
如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的空间,这正才有苏东坡笔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境无穷。
第二,蹈虚蹑影。
即影的空间。
个人觉得与灵的空间截然不同的是,灵是强调意境,而影是强调思想。
从庄子便开始的”白驹之过隙”的虚实力量,”你就随世界同在吧,像水一样流淌,像云一样飘渺。
没有执著,就有自由”的庄生晓梦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艺术。
这不仅是一个虚实问题,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看世界的方法,中国艺术家将世界虚化,抟实成虚,蹈光蹑影,中国艺术中充满了太多的梦幻空花、苔痕梦影。
美学十五讲 第十五讲美育

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铜像
蔡教 元育 培思 提想 出体 的系
世界观教育
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倡世界观教育。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 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 能依靠经验或理论,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美感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
第十五讲 伫立在蔡元培的雕塑前
美育的实施
四
蔡元培
(1868~1940)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1917年1 月4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改革北大 领导体制和学科、学制设置,创办科研机构, 倡导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北京大学很快 即开学术研究、思想自由之风气。蔡元培还支 持日益兴盛的新文化运动,倡导以科学和民主 为内容的新思潮。他的努力终使北大成为“五 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美学史 美的表现 美的鉴赏 美术 美的文化
经过对宗教和美育的比较,蔡元培先生得出结论:
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 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 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因此,必须以美育代替宗教。
蔡元培先生认为:“宗教中美育的原素虽不朽,而既认为宗教的一部 分,则往往引起审美者的联想,使彼受智育德育诸部分的影响,而不 能为纯粹的美感,故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止能以美育代宗教。” 因此,作为情感教育的手段,美育可以代替宗教。“以美育代宗教” 是以自由反对强制、以进步反对保守、以普及反对局限的一种文化变 革。
为什么心灵的教育(心育)恰恰包括德育智 育美育呢?这在学理上有什么依据吗?这要 从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对美学的命名谈起。
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三讲逝者如斯读后感

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三讲逝者如斯读后感篇1:嘿,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讲我读了《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三讲“逝者如斯”的感想。
这本书就像是一盘美味的糖果,每一讲都让我甜到心里去。
这一讲,就像是一颗跳跳糖,让我的脑袋里充满了新奇的想法。
“小明,你读了这一讲有什么感觉啊?”同桌小红好奇地问我。
“嗯,我觉得啊,这一讲就像是时间的河流,流得飞快,让人捉不住。
”我一边翻着书页一边回答。
小红歪着头,疑惑地问:“时间的河流?那是什么呀?”“哈哈,你看,时间就像一条河,不停地流啊流,我们就像河边的小孩,想要伸手去抓,但总是抓不住。
”我比划着说。
“哦,我懂了,就像我们玩沙子,沙子从手里溜走一样。
”小红点头说。
“对啊,逝者如斯,就是说时间过得好快,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我解释道。
“那你觉得这一讲最有趣的是什么呢?”小红又问。
“我觉得最有趣的是,作者用了好多比喻,把时间比作河流,把美比作花朵,把艺术比作天空。
”我兴奋地说,“就像是我们画画,用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来表达我们的想法。
”“哇,听起来好美啊!”小红眼睛亮晶晶的。
“是啊,我觉得这一讲让我明白了,美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摸到的,它还可以是我们感觉到的。
”我认真地说。
“就像妈妈做的蛋糕,看起来好看,闻起来香,吃起来更甜!”小红开心地比喻。
“没错!就是这样!”我拍手叫好。
“那你觉得我们怎么样才能抓住时间呢?”小红好奇地问。
“嗯,我觉得我们不能真的抓住时间,但是我们可以珍惜它。
就像我们珍惜每一块糖果,每一次玩耍。
”我想了想说。
“对,我们要像珍惜糖果一样珍惜时间!”小红点头同意。
“是啊,这一讲让我学到了很多,虽然我还小,但我已经开始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
”我总结道。
“小明,你说得真好!”小红夸奖我。
“嘿嘿,我们一起加油吧,珍惜时间,发现更多的美!”我握着小红的手,一起向着美好的未来迈进。
这就是我读《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三讲“逝者如斯”的感想,希望大家也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和感悟。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三篇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三篇《中国美学十五讲》是一本注重实践的美学教科书,作者张葆源先生精心梳理理解了中国文化与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美学发展史中的作用。
本书清晰地对比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美学哲理,更深一层地把握和回归中国美学的本质,以及个体的理想形象。
本书把西方的文化精神分成了“主义文化”和“反叛文化”,当然这也是有一定的立场的,从中可以看出张葆源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他认为西方的文化精神是一种“虚无主义”,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物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所培养出来的人们,是一种虚心学习和总结认真实践,以和谐和美化社会为最终目的的人,主张以他人为中心、以社会利益为重的主义文化。
通过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分析,本书让我们对节约、有序、与和谐及其他符合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与精神中朴素简朴、实事求是、细微精湛的内涵。
张葆源先生用真诚、质朴、勤奋不懈的精神分析研究,让我们能够真正掌握到中国文化与精神中独特的美,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思维。
本书将穿越哲学及西方思想的的本质区分成了“主义文化”和“反叛文化”,可见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执着与热爱,他认为西方文化比较虚无灵魂、反而由传统文化所培养出来的人们追求“有物主义”,把以和谐和美化社会为目标的“有物主义文化”穿越整本书。
通过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解析,本书让我们不断对真诚、谦虚、坚定、和谐、有序等赋予自然美学色彩的学说性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清楚客观准确地反映出个体的实现形态,来丰富文化的情怀与思路宽度,也使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理晰地把握住了传统美学的最具有说服力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这是一部以历史人文为基础讲述中国美学底蕴的书籍。
十五个章节在尽可能简练的环境下为我们详尽地从道、儒、禅、骚及
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讨论中国美学在知识之外(无言之美)、空间之
外(灵的世界)、时间之外(永恒之美)、自身之外(以小见大)、色
相世界之外(大巧若拙)追求美,总体形成了对生命超越美学范畴的
概论,涉及到境界、和谐、妙悟、形神和养气五个基本范畴。书中于
讲述之中包含着对美学根源与气质的向往与追求,能让读者很好地了
解到中国美学的意义。
而这本书中为我感触最深的两节,乃《气化宇宙——气韵》与《四时
之外——刹那永恒》也。
气韵,自然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精髓。书中讲到“中国哲学认为,天地
万物有一气派生,一气相联,世界就是一个庞大的气场,万物活于一
气之中,中国人视天地自然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快之大全体,天地之
间的一切无不荡乎其间生命之间彼慑互荡,由此构成一生机勃郁的空
间。”也正因如此,我国古人才如此注重气韵的存在与变化,无论是
一纸行书或是一幅国画,正因有了气韵的存在,才能在观客目中挥洒
喷吐出自我的灵魂,彰显出真正的价值。在中国美学文化中,气韵便
是其内涵与象征,气韵能使人感受到一幅作品的气息,它表达的思想
以及它流露出的感情。
刹那永恒,从根本上讲两个意义相悖的词。然而在中国独特的美学观
念中,或许正是刹那的一瞬,才成为永恒的记忆。超越时间的束缚,
坐观潮起潮落,笑对云卷云舒,在那一刻,你的心头,可能早已播下
了禅产的种子,看淡一切,妙悟参玄。四季之内,人们难免为白驹过
隙所叹息,正如李清照词曰“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每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可能为时间所限制,而中国美学中超越时光的非
凡想像,才能将遇到的一刹那定格为永恒的美。因此在这种境界下,
即使樱桃再红,芭蕉再绿,又何以挽住我们的目光,阻挡我们对美好
的追求?或许,这就是刹那永恒留下的感悟吧。
中国美学,自然同广袤的华夏版图般博大精深,阅读这本书,一方面
是为了对它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更是激励着我们能更好地探索并传承
这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