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作用》阅读练习及答案
海淀区2023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海淀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练习高三语文2023.05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世间万物皆有声音,整个宇宙都在低声吼叫。
从宏大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能量在不断流动,这种流动正是一切声音的根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其中有自然发生的声音,也有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音乐的声音。
雷鸣、风吼、虎啸、猿啼等声音现象,构成了复杂万端的自然声响。
自然声响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如“呦呦鹿鸣”“喓喓草虫”“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这些诗句都是以自然声响起兴。
自然声响和谐而有韵味,唤起了人的诗情,激发了审美感受,入诗后寄托了诗人的审美情趣。
在这里,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音乐的声音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以人声和乐器声作为材料,不直接塑造形象,无确切含义。
但音乐的声音却能表现人的感情,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它甚至是最有优越性的。
声音有情绪意义。
《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
”又由于心对物之所感的心境不同,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
声音有色彩感。
朱光潜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中介绍,美国学者请一班学图画的学生听两曲乐调不同的乐曲,并要他们随时把音乐所引起的意象画在纸上,结果发现,各人所画的图画情景虽有差异,而情调和空气却十分相近:乐调喜悦时各图画的情调都很生动,乐调凄惨时各图画的空气都很黯淡。
人们常说的“着色的听觉”,从上述事例中大体可见。
在实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音产生灰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
第15课《白杨礼赞》-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随堂练习(部编版)

第15课《白杨礼赞》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开垦.(kěn)主宰.(zǎi)倦怠.(dài)B.倔强.(qiáng)婆娑.(suō)虬.枝(qiú)C.伟岸.(àn)秀颀.(xīn)傲.然(ào)D.鄙.视(bǐ)参.天(cān)晕.圈(yūn)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场球赛战况胶着,两队的表现毫无亮点,令观看比赛的观众们恹恹欲睡....。
B.万物都在油然而生....,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时节。
C.这条路坦荡如砥....,一眼望不到尽头。
D.白杨树所有的丫枝绝不旁逸斜出....,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专家建议:不要吃很脆的四季豆,要煮烂一点,需要二、三十分钟。
B.电影《长津湖》广受好评,你是打算周末到电影院看呢?还是寒假之后再在电视上点播?C.郑板桥做官期间,关心民生疾苦,曾赋诗“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D.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在和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长者谈话。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是由我及物的,而且也是由物及我的。
B.通过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我们懂得了白杨树精神的可贵。
C.历史伟人之所以让后人铭记的原因,在于其思想和人格的不朽。
D.我市积极实施“校园足球计划”,大力培养了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水平。
二、填空题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 )(2)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 )6.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
(1)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三、现代文阅读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附赏析的总结

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附赏析的总结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附赏析的总结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阅读练习一:(1)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2)请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
(3)试赏析诗人写吴丝蜀桐张高秋的独特之处。
【答案】(1)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句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写声音的重浊,凤凰叫写声音的清脆,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有形神兼备之妙。
(2)诗人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中,寄托着自己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对乐曲的感受和评判,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阅读练习二:1。
下列诗句中加线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吴丝蜀桐张高秋张:演奏 B.空山凝云颓不流颓:崩塌C.十二门前融冷光融:沉浸在 D.石破天惊逗秋雨逗:引2。
对下列诗句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这里的吴丝是指吴地盛产的蚕丝,适于做弦;蜀桐是指四川所产的桐木,是做乐器的优质木材。
这两句描述了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
B.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这里的十二门是指当时的长安城门;二十三丝是指箜篌的弦数,此处代指乐声。
C.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老鱼和蛟本已老弱无力,现在竞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
这种出人意料的形象描写,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

《第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填空题1.文学常识填空。
穆旦,原名,曾用笔名梁真,现代主义诗人、,是“”的代表性诗人。
代表作有《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穆旦诗选》《穆旦诗文集》等。
二、选择题2.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丰润(rùn)红晕(yùn)疑望B. 忧戚(qì) 枉然(wǎnɡ)漫游C. 谐奏(zòu) 飘逸(yì) 流盼D. 坦荡(tǎn)摇拽(yè) 吹熄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利益,这些革命战士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B. 不懂英文的张艺谋,用一部全英文对白的怪兽特效大片《长城》,证明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国际价值。
C. 你送来的材料已交给打印室,正在进行打印。
D. 走进美丽的地中海公园,我禁不住驻足欣赏。
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
云霞升起来了,从那重重的绿叶的缝隙中透过点点金色的彩霞,林子中映出一缕一缕的透明的、淡紫色的、浅黄色的薄光。
①当大地从晨雾中苏醒过来的时候,肃穆的园子便开始活跃起来。
②一些爱在晨风中飞来飞去的小甲虫便更不安地四处乱闯。
③在那树丛里还有偶尔闪光的露珠,就像雾夜中耀眼的星星一样。
④鸟雀开始欢噪,呼朋引伴地唱起悦耳的歌曲。
⑤而那些红色果皮上的一层茸毛,或者是一层薄霜,便更显得柔软而润湿。
⑥浓密的树叶在伸展开去的枝条上微微蠕动,却隐藏不住那累累的硕果。
A. ①③⑥⑤②④B. ①④⑥③⑤②C. ①④②⑥③⑤D. ①②④⑥⑤③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B.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C. 子/固非/鱼也D.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三、语言表达6.昼夜平分的岁月、四时更迭的季节,无形地运行着,犹如流云逝水,去而不归。
但时光的无形妙手却在大自然这块有形的巨大画幅上绘出了春夏秋冬多姿多彩的美景。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阅读)优化阅读步骤,准确解读诗歌【含答案及解析】

任务突破练15优化阅读步骤,准确解读诗歌一、(2021·湖北麻城高三5月冲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除忠州,寄谢崔相公白居易提拔出泥知力竭,吹嘘生翅见情深。
剑锋缺折难冲斗,桐尾烧焦岂望琴。
感旧两行年老泪,酬恩一寸岁寒心。
忠州好恶何须问,鸟得辞笼不择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泥”表明自己原是在淤泥之中,暗示了诗人被提拔之前的艰难境况。
B.“力竭”是说崔相公帮助自己用尽全力,“情深”是说他与自己情谊深厚。
C.颔联说自己的宝剑缺损,无法上阵杀敌,就像烧焦的梧桐不能制成瑶琴。
D.“岁寒心”指坚贞不屈的节操,诗人以此表达会对崔相公的帮助永怀感恩。
2.诗歌的尾联有何含意?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2021·河北邯郸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3~4题。
秋暮书怀谢榛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
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①。
西园②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酒杯。
②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诗宴游。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登高望远,抓住秋天的代表景色,营造了一个萧瑟、旷远的意境,并以“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紧扣题目中的“秋暮”两字取景,借“夕阳”“鸿雁”等意象,表现了日月更替、夏秋变换的时光流逝。
C.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埋怨“白发无情”,慨叹“黄花有意”,体现了诗歌创作的“无理之妙”,别具情怀,富有诗趣。
D.尾联讲述西园荒芜,曹氏父子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借用典故,暗寓情怀,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4.同是悲秋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三、(2021·湖北天门一中高三5月模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练习试题 含答案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练习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_考号: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通过儿童的日记、作文、绘画、各种作业等的分析以了解儿童的研究方法是()。
A.作品分析B.文献分析C.行为分析D.调查分析2、教师经常会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是()。
A.激情B.共情C.热情D.反移情3、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教育。
A.政治立场和观点B.政治思想品质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D.品德4、教师运用实物与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A、练习法B、演示法C、实验法D、发现法5、小学教师引导学生按偏旁部首归类识字,他所运用的教学策略是()。
A.精细加工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组织策略D.复述策略6、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学者是()。
A.卢梭B.培根C.康德D.洛克7、一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对数学的厌恶,他在离开学校后很可能不会再主动研究数学问题了。
这种现象属于()。
A.连带学习B.附属学习C.正规课程D.显性课程8、人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心理断乳期”一般发生在()。
A.幼儿阶段B.青少年阶段C.成年阶段D.老年阶段9、发达国家大多已普及12年义务教育,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仅普及9年义务教育。
这说明从根本上制约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社会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发展水平C.人口数量和质量D.社会意识开态10、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的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其背后的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方法是()。
A.经验研究法B.调查研究法C.行动研究法D.叙事研究法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课程改革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
2021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教育综合知识真题及答案

2021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教育综合知识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幼儿园把(B)和()放在工作首位。
①保护幼儿的生命②安全教育③促进幼儿健康④身心健康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2.幼儿园应当建立幼儿健康检查制度和幼儿健康卡或档案,(A)体检一次,()测身高、视力一次,()量体重一次;注意口腔卫生、保护幼儿视力。
A.每年、每半年、每季度B.每半年、每年、每季度C.每季度、每半年、每年D.每季度、每年、每半年3.幼儿园应当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有(A)。
①参与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②发挥家长的专业和资源优势,支持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③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工作计划和要求④协助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交流⑤协助幼儿园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⑥对幼儿园重要决策和事关幼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A.②③④⑥B.①②③④C.①⑤⑥D.②④⑤4.督导评估周期为(D)年。
在一个周期内,县级教育督导机构按属地原则对辖区内幼儿园(班、点)至少进行()次督导评估。
A.1~2,一B.3~5,两C.2~3,两D.3~5,一5.《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依法保障幼儿的教师地位和待遇,规定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保健保安人员实行(B)。
A.定期培训B.持证上岗C.准入制度D.五年一轮全员培训6.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是指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运用(D),获取教育对象及社会的积极评价后感受到的一种来自职业本身的尊严感和幸福感。
A.教育方法B.教学手段C.教育行为D.教育智慧7.龙应台出过一本书,名叫《孩子,慢慢来》,从这个书名可以说明幼儿园教师职业特点是(B)。
A.工作任务的全面性和细致性B.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和幼稚性C.工作过程的创造性和灵活性D.教育影响的示范性和感染性8.月月小朋友动作发展不协调,经常容易摔倒,针对这种情况,李老师给全班孩子讲了《一二三,自己爬起来》的故事,并加强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平衡协调和腿部力量锻炼。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3 含解析

2-2-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一、对点练1.(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
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解析】(1)叙述手法。
首先从叙述角度来看,本诗是从采地黄者的角度,以采地黄者的口吻讲述了采地黄和卖地黄的事。
诗人在客观的叙述中寄予了对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那些豪门贵族的痛恨之情。
(2)对比手法。
诗人将采地黄以求度过饥荒的贫苦农民与朱门家的白面郎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
一是把农家与朱门的不同身份进行对比,二是将采地黄者与白面郎的形象进行对比,三是把采地黄者饥饿无食与白面郎的马吃地黄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在反复的对比中揭露了两个阶级的贫富差距。
尤其是结尾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2.(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
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
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杨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同类,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话动。
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
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
比如自己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杨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
掩别时蜡炔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
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
陶渊明何以爱菊?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因为他在暗番疏影中见出输来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
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
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所谓美感经证,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
我在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烽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我在看赵孟頫的字时,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不知不觉地展颈摆腰,全身的筋肉都松懈起来,模仿它的秀媚。
从心理学着,这本来不是奇事。
凡是观念都有实现于运动的倾向。
念到跳舞时脚往往不自主地跳动,念到“山”字时口舌往往不由自主地说出“山”字。
通常观念不能实现于动作者,是由于同时有反对的观念阻止它。
同时念到打球又念到泅水,则既不能打球,又不能泅水。
如果心中只有一个观念,没有旁的观念和它对敌,则它常自动地现于运动。
聚精会神看赛跑时,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觉地育起胳膊动起脚来,便是一个好例子。
在美感经验之中,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模仿的运动。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
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
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
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
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
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
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乏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
这仍然是移情作用。
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样。
168.下列迭项对“移情作用”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移情作用”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就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仿佛觉搏外物也有和自己一样的情感。
B.外物本来是没有性格和感情的,可我们有时却赋予它们这些,把它们看作我们的词类,移情于外物,觉得它们也有性格有情感,也能活动。
C.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而且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是艺术宗教产生出现的基础。
D.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既符合心理学的观点,又与美感经验一致。
在美感经验之中,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模仿的运动。
169.下列选项对文章的概括与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而且是由我及物的也是由物及我的。
B.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关系密切,移情作用离不开美感经验,是产生美感经验的必要条件。
C.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
虽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
D.有人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这就符合移情的规律。
170.下列选项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庄子•秋水》中庄子看到鯈“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
滋味是有经验的,这符合本文移情的观点。
B.生活中,“天气冷”如果是“我觉得天气冷”;“石头太沉重”如果是“我觉得它太沉重”,那就是我对物的主观情感,符合移情。
C.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荽学习物的姿态,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
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D.美感经验认为人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
林和靖爱梅,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梅提升了人的情趣。
【答案】
168.C
169.B
170.B
【解析】
168.试题分析:“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而且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此部分正确。
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移情作用是艺术宗教产生出现的基础”则不符合原文意思。
169.试题分析:“移情作用离不开美感经验,是产生美感经验的必要条件”无中生有。
170.试题分析:那是我对外物的真实感觉,不是移情。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此题B项曲解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