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说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存在移情说之质疑

中国古代文论存在移情说之质疑
其 次 ,从 移情 说 的 内容 来看 , 中 国的学 说呈 现 出主 客融 合 、 物 我 合一 的 审美 境界 ,而 西 方移 情 说则 强调 主体 的 “ 移入” “ 投 射 ”。这 与二 者形 成 所建 立 的思 维方 式 或是 思想 基础 也 是息 息相 关 的。正 是在 “ 天 人 感应 ”的思 维关 照 下 ,形成 了类 似 于 “ 观山 则情 满于 山”这 样 的思想 ,所表 现 的 的是一 种 主客 融合 、物 我 合 的审美 境 界 。西方 移情 说 则 是在 这种 逻辑 思辨 下 的主 客分 离 的 基 础上 产 生的 ,主体 情感 对客 体 的投射 或移 入 。 由 于 中 国 的传 统 认 为 物 是 有 生 命 的 , 《 乐记》 “ 乐 者 … … 其本 在 人心 之感 于物 也 ” ,人 心能 “ 感 于物 而动 ”是 因为 “ 天 之 与人 有 以相通 也,… …万物 有 以相连 ,精浸 以相荡也 ”。 (《 淮 南 子》泰族 训 )所 以精神 能与万物 相感 。正是 因为物 有生命 、精神 , 所 以才 能与 人相 互感 应 。又 如 《 文 心雕 龙 ・ 物色 》 篇 中 “ 春 秋 代 序 ,阴阳舒惨 ,物色之动 心亦摇 焉…… ”表 明了不 同季节 的变化 同 人 的情 感变化有 一种对应 关系 ,呈现 出主客融 合、物我 合一 的审美 境界 ,这一点在 王 国维 的 《 人 间词语 》中有 了进 一步 的发展 : “ 有 有我之 境 ,有无 我之境 , 泪 眼 问花花 不语 ,乱红飞过秋 千去 ’。 有我之 境也 。 ‘ 采菊 东篱下 ,悠 然见南 山 。’无 我之境 也 。” “ 有 我之境 ”是物 我交汇 的初级阶 段 ,而 “ 无我之 境”则是 物我交汇 的 高级 阶段 ,物 与我 已达到 了一种物我 两忘 、浑 然一体 的状态 。我们 可 以看 出中 国传 统 的发展 始终 强调 人 与物 的双 向交流 。 而 西方 移情 说 的前 提是 物 本无 情 ,所 以才 需要 主体 的移 入 。 费 肖尔 “ 人 把 自己外射 或感 入 自然 界事 物 里去 ” ,立普 斯 “ 把 亲 身 经历 到 的东 西 ,我们 的力量 ,感 觉 ” …・ 移置 到外 在 于我 们 的事 物 里去 ”。 巴希 的 “ 灌 注 生命 给无 生命 的事物 ,把 它们 人 格化 , 使 它变 成活 的” ,都有 一种 明显 的 “ 单 向动 态 性 , ”即都 是人 对 物 的单 向活 动 。 因此 ,西方 移 情说 呈现 出由人 到物 ,人 凸现 于 物 的特 点 。在 这 里 ,主观 主 义 的色彩 非 常浓 ,这 与 古代 文论 中 表述 的“ 登 山则情 满 于 山” 的学说所 说 的主体 消融 是迥 乎不 同 的。 由是观 之 , 中 国古 代文 论 里根 本不 存 在西 方所 谓 的移 情 说 , 与 其称 这种 学说 为移情 说 毋宁称 之 为感情 说更 为恰 当 。

移情说对李白诗词创作的影响

移情说对李白诗词创作的影响

移情说对李白诗词创作的影响作者:夏友巍来源:《语文天地》2023年第11期移情说,一个不可或缺的美学范畴,自古以来在中西方美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立普斯,一个在西方美学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对其情况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阐释,并认为移情说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因素。

基于这一理论,他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美学体系,对后世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虽未明确提出此理论,但其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在文人的诗歌创作中已经被广泛使用。

在人类的艺术思维过程中,移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学家们通过对人物和情境的塑造,将思想和生活体验融入其中,使作品更加丰富、立体。

在创造艺术形象和作品时,艺术家们也巧妙地融入了移情现象。

这一理论在现代美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审美活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通过移情理论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审美活动的本质和特点,探究人类审美体验的内在机制,为我们更好地欣赏理解艺术作品提供指导。

一、中西方移情说概述所谓移情是指人们在欣赏外部事物时,能够设身处地地体验事物所处的环境,将原本没有生命的物体看成是有生命的,这种感知错觉让我们似乎感受到没有生命的物体也具备着人类独有的思想情感等独特的活动。

这种错觉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与事物产生共鸣。

这种共鸣可感受与事物的联系,仿佛没有生命的物体有着与我们一样的情感体验。

如古人常谓竹为君,取其高风亮节。

文人高士多爱竹,多以溢美之词咏赞之。

竹本身仅为一个不具有情感的客观物体,但后人将正直、清廉的情感赋予竹,使其逐渐演变为高风亮节、清雅的代名词。

中西方文艺美学都有极为丰富的移情理论,但亦有其不同。

西方强调审美主体作用,将移情归于人的生物本能。

我们国家的这一理论是从物到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充满着辩证性。

(一)西方移情说概述德国美学家劳伯特·费肖尔首次使用了“移情作用”这个词,意思是把情感渗透、融入进审美对象中去。

他认为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審美对象中去,把原本没有生命的物体看成了有生命的物体,似乎也具备了人类独有的思想情感等独特的活动。

美感与移情

美感与移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美感与移情摘要:移情会影响到审美主体对美感的判断,虽说移情不一定都产生美感,但美感却必定伴有移情。

移情有助于对美感的增色,同时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审美活动、审美主体、联想、移情说何为美感“美感”就是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什么又是美呢?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曾经对“什么是美”进行过一次深入的讨论,他们讨论了“美是有用的”、“美是有益的”、“美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等等,他们似乎隐约感觉到这些概念与美有密切的关联,但说来说去,“美本身是什么”这个问题终无着落。

最后苏格拉底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是无能的,感慨的说“美是难的”。

1我认为:美是真正打动、感染审美主体灵魂深处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经的东西。

美对于我们是客观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也就是,我们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感觉、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美,那么,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

那么审美主体的情感、思想自然会影响到我们对美的感受。

“移情说”1、“移情说”的创立及其影响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界最大的流派是以费肖尔父子和利普斯为首的新黑格尔派,他们最大的成就在于对移情作用的研究和讨论,有人把美学中的移情说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把立普斯比作达尔文,仿佛这个学说是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个重大的新发现。

这种估计当然是夸大的,但是移情说在近代美学思想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却是无可否认的。

2、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的主要内容立普斯原是一位心理学家,在慕尼黑大学当过二十年的心理学系主任。

他研究美学。

主要是从心理学出发的。

他翻译过英国休谟的《人性论》,他的移情说可能受到休谟的同情说的影响。

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几何形体所生的错觉,他的移情说大半以这方面的观察实验为论证。

“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

论利普斯的移情说

论利普斯的移情说

内在 感受的外射。 利普斯看来 , 在 当别人手膀伸直 时 , 使他 的 假 姿势 是 自由 、 轻松 、 稳定 、 自豪的 , 我就关 照他 的动作 . 时也 感 这 到 自己在活 动 , 在使 力 . 在抵抗 , 客服 , 是通过 模仿而 实现 在 这 的。 利普斯认 为模仿 有两种情况 , 一种是出于意志 的需要 。 即我 模仿 它是 因为感受到那个 人所表现 出来 的 自由、稳定和 自豪 . 这时 自我与对象 的对立还 是有意识 的 ,是一种功利 的模 仿 , 但
移情 的内涵
利普斯 以希腊 建筑 中“ 道芮 式 ” 的石柱 为例来 说 明他 的移
情观 点。道芮 式的石柱是希腊建筑 中最 常见 的石柱之一 , 它下 粗 上细 , 担着 建筑物 的重量 , 承 在其柱 面有 各式各 样的 凹凸型 花纹 。 当我们 看到这种建筑 时 。 们会不约而 同的产生 一种愉 我 悦 的心理 感受 ,缘何 我们看 别的石 头的 时候不会 产生 此般感 受? 当我 们凝神看 石柱时 , 石柱充满 了生气和 力量 , 佛是能活 仿
因为我在 这种模型里再 认识到 自己的一种符 情 说 的 内涵 、 理 机 制 、 心 特征 以及 贡 献 和 缺 点几 个 方 面对 气 的模样起 同情 . 合 自然 的使我 愉快 的仪表 。所 以一切 来 自空 间形 式 的喜悦 , 利普斯移情说作 了简要 的阐述和评价 。 我们还可 以补充说 , 切审美 的喜悦— —都是一种令 人愉 一 【 关键词】 移情; 同情; 内模仿 快 的同情感。[] 2 从 主体 的角度而言 , 任何心 理活动都 必然是在 以往 的心 理 “ 移情 ” 是西方 美学史上一个极其 重要的 美学范畴 , 移情 理 经验 的基础 上进行 的 , 每个人 都是 一个独特 的个体 , 时间万 对 论或者 说是 包含移 情思 想萌芽 的观点 最早 可 以追 溯到 亚里 斯 事万 物的的认知把握 .对 生命 的体验和 感受都是不一样 的 , 即 多德 那里 。不过 亚里斯 多德 时代 关于 移情 的思想 还是很零 散 都是 独特的“ 这一个 我们 了解 和感知这个世界 最普遍 最直接 。 的. 到了唯心 主义 美学 占据主导地 位 之时 , 关于移 情的思 想则 的方 式便是推 己及人 . 己及 物。“ 推 我们把 亲身经历 的东 西 , 我 越来越 丰富 , 如哈 奇生 、 休谟 、 维科 、 文克尔曼 、 康德等人 的美学 们 的力量 、 感觉。我们 的努 力 . 起意志 , 主动 或被 动的感 觉移植 思想 中都有 移情 说 的体 现 ,即使 他们 并没 有提 出移情这 一概 到外 在的事物里去 , 移植到 在这种事物身 上发生的或 和它一起 念 。移 情这一概念 最早是劳伯特 ・ 肖尔 ( o et i h r在 费 R b rVs e ) c 发 生的事件里 去” 】移情现 象的发 生时即是 主体 和客体 达到 [ 3 《 觉的形 式》 视 一文里提 出的, 但我 们通 常提 到“ 移情 ” 时首先 说

移情说

移情说

移情说移情说是审美心理学的早期研究成果,产生、发展于德国,对于审美态度有一定说明作用。

但是,它只是着重于对意识产生人化作用的现象描述,未能揭示出审美中移情现象的实证心理基础和社会历史根源。

移情是指直观与情感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

当我们聚精会神地观照审美对象时,就会产生把我们的生命和情趣注入到对象中、使对象显示出情感色彩的现象。

移情的概念由德国美学家R.菲舍尔(1847~1933)提出,这一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德国美学家T.李普斯(1851~1941)。

“移情”这一术语源于德语einfuhlund,英语对应词由美国心理学家E.铁钦纳(1867~1927)根据sympathy(共鸣、同情)转译为empathy 。

创立及其影响“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通常人们把立普斯作为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

主要内容“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

它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

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也就是把我们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简要分析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

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研究与发展指出与研究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J.G.赫尔德(1744~1803)指出:美是在艺术对象和自然对象中生命和人格的表现。

移情说的名词解释

移情说的名词解释

移情说的名词解释移情说(Transference)是心理学中常用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将曾有过的情感与经验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现象。

这种投射常常是无意识的,发生在人们的情绪、情感和认知层面。

移情在心理学中被广泛研究,对于理解人际关系、治疗和心理咨询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移情说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并且成为了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儿童时期与父母或主要监护人的关系中,通过情感、期望和欲望的投射,形成了对于他人的移情。

这种移情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成长和自我认同有着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进一步提出了一种特殊的移情关系,即“恋母情结”,意指男性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对母亲产生的情感投射。

而女性儿童则经历着“恋父情结”,对父亲产生情感投射。

这些移情关系在心理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过程中可以让个体通过理解和认识移情,从而更好地疗愈心理创伤。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移情是一个重要的治疗因素。

患者往往将他们在过去关系中的情感和体验,投射到治疗师身上。

这可以使患者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突。

治疗师时刻警惕并注意移情的出现,并且通过与患者的互动,协助患者理解和处理这些移情。

通过移情分析,患者可以逐步挖掘出内心深处的情绪困扰,并且更好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因此,移情对于心理治疗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了精神分析理论之外,移情说在其他心理学派别的理论中也有所体现。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移情被视为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往往伴随着情感的投射。

人们会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将自己的情感状态投射到对方身上。

这种移情在亲密关系中尤为突出,包括亲密伴侣关系、亲子关系等。

通过理解和认识移情,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从而促进关系的健康和发展。

此外,移情还可以在工作环境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领导和员工的互动过程中,移情的存在会显著影响工作效果和员工的情绪状态。

领导者的情感投射会影响部下的动机和工作态度。

06移情说

06移情说

第一层:借景抒情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一层:借景抒情
《春日》(秦观 )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第二层:触景生情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 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二、移情学说的主体与客体
二、移情说的主体与客体
在艺术创作中,这种“移情说” 表现为,人将自己的情感、意志等本 质力量附加于对象之上,使对象具有 人的主观色彩。
在这一过程中,人是带着主观感 受、思想、情感和意志去观察外界事 物的,而对象则被注入人的生命活力, 被人的精神所覆盖,失去了本身固有 的部分真实状态。
《葬花吟》(曹雪芹)Fra bibliotek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 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 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 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 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 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 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 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 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 洒上空枝见血痕。
第三层:情景交融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相孤众 有看云鸟 敬两独高 亭不去飞 山厌闲尽 。,。,
李 白
独 坐 敬 亭 山
应料我
如青看
是山青 。看山
我多 、妩
辛 弃 疾
贺 新 郎

移情说运用到教学实践(3篇)

移情说运用到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移情说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对他人的理解和共鸣。

本文从移情说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引言移情说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冯特。

他认为,移情是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够理解和体验他人情感的心理过程。

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移情说逐渐被引入教育教学领域,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移情说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移情说的基本概念1. 移情:移情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对他人的理解和共鸣。

具体表现为:认知上的换位思考、情感上的感同身受、行为上的模仿。

2. 移情的作用:移情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增进人际交往;有助于个体调节自己的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 移情的类型:根据移情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我移情、他人移情和集体移情。

三、移情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1)换位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需求,以学生的视角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情感共鸣: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关爱去感染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3)模仿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模仿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关爱他人,培养他们的移情能力。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1)换位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感。

(2)情感共鸣:学生要学会关注他人的情感需求,学会关爱他人,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

(3)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

3. 课堂管理中的应用(1)关注学生情感: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情说
移情的概念
移情对应的英文单词为transference,来源于精神分析学说。

移情是精神分析的一个用语。

来访者的移情是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

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会太多投射到咨询者身上的过程。

形成移情的基础,是幼儿期在与双亲或其他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人物之间存在的未能处理妥当的问题。

这一转移分为正转移和负转移。

正转移,如表白爱情及希望从治疗者身上获得爱恋情感的欲望。

负转移,如对治疗者产生厌恶感、憎恨、敌意及想加以控诉的欲望等。

前者又称为阳性转移,后者又称为阴性转移。

发生移情时,来访者过去未曾解决的问题会使他们对咨询者的知觉和反应方式产生变形。

这些未解决的问题根源于来访者过去的人际关系,而现在又直接指向了咨询者。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平时会说刚一见那人就感觉很亲切或者感觉很厌恶的原因。

移情在不同背景的咨询者身上都可能发生。

当来访者的情感达到一定的强度时,他们可能会失去理性的客观判断力,移情至咨询者,就好像咨询者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一样。

无论咨询者的性别怎样,移情都有可能发生。

因为咨询者的出现,使得来访者过去未被满足的要求重新浮现。

不管是正转移还是负转移,常常是来访者所熟悉的旧有的交往模式重新浮现的一种形式。

移情可以帮助发现来访者早些时候受到某种特殊的对待时,他们是如何感受的。

移情通常发生在当咨询者(无意中)做了或说了些什么,从而触动了来访者心中未得到解决的问题之时,这些问题多出在来访者与其家庭成员,如父母、兄弟,或其他重要人物之间。

移情问题常发生于咨询的开始阶段,并且随着咨询的进行变得越来越强烈。

有些学者把移情看作是实现一定的咨询价值的东西。

他们认为只有帮助来访者解决由于移情而产生的对咨询者的曲解,双方的关系才会获得极大的改善,这种改善会使来访者和咨询者建立更紧密的信任关系。

更进一步说,通过解决移情问题,来访者会对自己的过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领悟。

对于移情这一心理反应,尽管有正面的积极评价,但就其客观效果来讲,
不论是哪一种移情,由于它很容易促使其对人或物形成固定的心理定势,从而造成判断失误并可能产生成见或偏袒。

同时,由于这一感情的产生强化了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的自我防御机制,也就阻碍了来访者与咨询者真诚的、自然的沟通,从而扰乱了心理咨询过程中本该建立起来的理性的人际关系。

关于移情目标的阐述,人会对于那些在孩提时代最先在心理给予他们爱的人的感情进行移情,正向转移和负向转移,移情作用是必然发生的,正向转移的目标会选择那些能带给他们和最开始爱的人一样的行为或感受的人身上(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认为正向转移是先发生的,负向转移是后来才发生的,当被给予正向感情的人,被动受到伤害或主动伤害移情者时,负向移情才会开始,而且还会泛化并且选择更多类似目标,也就是所谓的爱得多,恨得更多。

这里还存在一种情况,就是内向转移,负向转移也受挫时,感情会移向自己。

当代大学生移情能力培养的途径
从众多中外学者对移情定义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移情是在个人认知和理解了他人的情绪的基础上发生的,也就是说,移情的发生是有条件,是需要情境的。

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个人移情能力的大小与其道德认知水平和角色采择能力有莫大的关系。

1.活化道德认知,以道德认知能力唤起移情能力。

道德移情是靠一定的认知能力唤醒的。

个体最初的移情性情感的唤起是自动的、非随意性的,所以也是非道德意义的。

随着个体的成长,移情性情感的唤起可以通过语言的使用、情境的联想及设身处地的思考之类的认知活动而激发。

要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移情能力,必须活化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以道德认知能力唤起移情能力。

所谓活化道德认知,就是道德知识的活化,即把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认知的能力,如道德信息的采集能力、道德判断与评价能力和道德推理能力等等。

2.强化角色采择能力。

角色采择是一种高级水平的认知加工,它是使自己处在他人的位置上,想象他人的感受。

想象自己处在受害者的位置比集中注意受害者表情动作能更多地唤起移情;想象自己处在受害者的位置比直接注意受害者的感受能更多地唤起移情。

个体的角色采择能力越强,他就越能设身处地地
替他人着想,也就越能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感受。

换句话说,个体的角色采择能力越强,就越能唤起个人的道德移情。

所以,当代高校德育教育者要在德育过程中创造和利用一定的情境,让大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进行角色互换,来相互交流、感受体验,以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角色采择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社会上发生的道德事件作为教学的素材,让学生就某一道德道德事件从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角色身份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使他们学会怎样“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而不是仅仅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去看问题。

3.进行情境教学,在道德情境中训练大学生的移情能力。

我们知道,移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情境场是诱发移情的重要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道德情境场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移情发生的频率。

所以,在德育过程中,进行情境教学,训练学生对道德情境场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对当代大学生移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对学校特定的德育条件和环境以及一些校园教室突发事件要有一定的敏感性,要善于捕捉和利用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道德事件,充分利用高校里的德育资源,创设和利用特定的道德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对话、讨论等活动,激发和诱导大学生进行道德移情,对大学生加以设身处地等的情感引导,让他们学会以关爱和体谅的心态来面对他人的困境,培养学生移情的心理能力。

现在大学生自杀事件或者是杀害室友事件都体现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如果在大学教育中能够及时的把大学生心中存在的不满或者委屈之类的感情及时的通过一定的方式释放出来,也许也就不会造成那么多悲剧了。

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一下“移情”,让我们都做一个身心都健康,积极乐观的当代大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