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第一部分第二章读后感

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第一部分第二章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读〈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第一部分第二章〉有感》哇,读了《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第一部分第二章》,我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呢!这一章里讲的东西可太有意思啦。
我记得里面提到好多关于不同文化的事儿。
就像在讲文化交流的时候,它举了一些例子,说有些地方的人喜欢热闹的节日,大家聚在一起又唱又跳,就像一群欢快的小鸟。
而另一些地方呢,文化里比较注重安静的思考,就像一湾宁静的湖水。
这两种文化看起来很不一样,可是又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我跟我的小伙伴小明讨论过这个事儿呢。
我对小明说:“你看这里说的文化差异,是不是就像我们班同学的不同性格呀?”小明眼睛亮晶晶的,他说:“对啊,就像小红那么活泼,整天叽叽喳喳的,像那些热闹节日里的人。
而小刚就比较安静,总是自己默默地思考问题,就像那种注重安静思考的文化呢。
”我们俩越说越觉得有趣,好像一下子就把书里的文化差异和身边的事儿联系起来了。
这章书里还说到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变化。
这可让我想了好久。
我就想啊,我们现在玩的游戏,和爸爸妈妈小时候玩的游戏就不一样。
爸爸妈妈说他们小时候玩跳皮筋、弹弹珠,可我们现在更多是玩电子游戏。
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文化传承中的变化呢?我又跑去问爸爸。
爸爸笑着说:“傻孩子,这就是文化在跟着时代变呢。
以前没有电子设备,所以只能玩那些简单的游戏,现在有了新东西,文化也就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我听了之后,觉得好神奇啊。
还有啊,书里提到文化思辨的时候,我一开始都不太懂。
什么叫思辨呢?后来我慢慢琢磨,我想这就像是我们做数学题的时候,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文化思辨是不是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文化呢?比如说我们看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从艺术家的角度,可能是表达情感;从观众的角度,可能是享受美感;从历史的角度,可能是传承文化。
这么一想,感觉文化思辨还挺有趣的呢。
我和同桌小美也说起这个事儿。
小美说:“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对我们身边的文化进行思辨呢?”我兴奋地说:“当然可以啦。
美学知识点总结

《美学》学习资料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创立与发展美学之父——鲍姆嘉通,1750年,他写了一本名为《Aesthetics》的专著。
我国理论界把它翻译为“美学”。
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2、“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的问题(美的本质、美的规律)。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第三,艺术问题。
第四,审美关系。
第五,审美活动三、美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哲学思辨法(自上而下)、自古希腊到德国古典美学这种方法一直占主导地位。
从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通过理论思辩和逻辑推演的形式,在客观上把握美学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象的表层结构把握对象的深层本质。
十九世纪德国的费希纳(1801-1887)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来代替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美学”。
所谓“上”,是指哲学体系与基本命题而言,所谓“下”是指具体的审美经验。
自此以后,西方美学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
1、侧重于对审美经验作各种心理学、生理学的解释。
美学对心理学的依赖加重了。
著名的格式塔(完型)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美学的结合。
2、强调美学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对艺术批评与鉴赏的具体运用,反感传统美学的诸如“美的本质的抽象思变。
3、派别纷呈,符号美学、现象学美学、精神分析美学、完型心理美学、自然主义美学等。
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层中与主体内眦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外在的表面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
所以也可称之为科学美学。
现代西方美学分析日益细密深入,但同时又远离美学基础理论而是综合的力量削弱。
早期英国经验派开始的从审美对象研究向审美意识的转移,至此已以审美经验为中心。
美学技术化、实证化了,相当多的现代西方美学研究实质上已降格为艺术学,甚至成为艺术鉴赏学。
园林艺术原理 第二章1-4节-形式美法则

021.形式美的概念
形式美是指客观事物与艺术作品在形式上的美,与内容美相对应,形 式美指构成事物的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体、线条、声音等)及其组 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 指
形式美的构成要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 质料;另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称为形式美法 则。
021.形式美的概念
一、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形式是事物内部组织结构的外 部形态。形式是内容的存在方式,内容是形式的决定方式,内容离不开形 式的表现,形式服从于内容的表达,它们是一对辩证的矛盾统一体。好的 园林空间形式总是离不开美的园林内“”容指 及美学审美意境,进而才能给人以 美感。
021.形式美的概念
三、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
验总结和抽象概括。形式美法则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探讨形式美法则是所有设计学科共通的课题,在设计构图与形式分析上更
具有重要性。
“” 指
形式要素: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要素是色彩、形体、线条、声音等。色
彩有色相、明度、纯度属性,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特定的刺激信息,
具有情感属性,形成色彩美。形体和线条作为构成事物空间形象的基本要
素,也都具有极富有特色的情感表现性。
021.形式美的概念
• 红色:热烈奔放、活泼热情、兴奋振作。
• 蓝色:静谧、沉重、悲哀。
• 绿色:冷静、平稳、清爽。
• 白色:纯净、洁白、素雅、哀怨。
形式美法则的研究对园林创造有较重要的意义:其一,研究与探索形 式美法则,能够培养对形式美的敏感“”,指 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 其二,掌握形式美法则,能够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 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第四篇 审美经验论 第二章 审美经验的结构

是由垂柳本身的知觉样式和力的结
构所决定的。“因为垂柳枝条的形
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
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 美国 异质同构理论 阿恩海姆
人的感觉和情感的人化 前一“人”,指生物性的人;后一 “人”,指脱离了动物属性的 “人”。
感觉和情感的“人化” 人可以自己认识自己,改造自己。 自然的人化 自然成为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
情 感 活 动 的 本 质 特 征
情感本身是一种价值体验,凡是能 够满足人们的主观需要的对象,主 体就会对其作出肯定的情绪体验; 反之,就会产生否定性的情绪体验。 审美情感则不同,它是从对象能否 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出 发来作出判断的,因而具有更多的 理性因素和社会色彩。
情感 活动 的本 质特 征
情 感 与 理 解
在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表现为,理智渗透于情感之中,而 情感又受到理智的引导。
审 美 想 象 与 审 美 情 感
①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
②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③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起支配和调
节作用,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
第二章美是什么

第二章美是什么第三章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美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理论问题。
它通常被表达为“美的本质”。
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探讨(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格说,他才是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把美学造成思想体系的人。
⏹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的终极之问,构成了不同美学体系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决定着西方美学不同体系的不同整体性面貌。
正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两千余年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存在着诸多的悖论。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通过对关于“美”的流行观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这些悖论:首先,既然“美”不就是“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其次,美是某种物质的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吗?其三,美是“善”(恰当、有用或有益)吗?其四,美是否等同于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2、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与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
(2) “整一”不是杂多,不是单一,而是既包含了统一性,又包容了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
美学原理与艺术鉴赏

第四章美的范畴:崇高美、优美、滑稽美及其他
一、崇高美 二、优美 三、滑稽美 四、其他审美范畴——荒诞与怪诞
第五章美感的本质、特点与审美教育
一、美感的产生和发展 二、美感的本质:人直观到自己本质的精神愉悦 三、美感的特点 四、审美教育
第七章艺术鉴赏之 一:绘画与雕塑
第六章艺术的本质、 特征和艺术鉴赏的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美学原理与艺术鉴赏》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பைடு நூலகம்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美学原理与艺术鉴赏》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美学原理与艺术鉴赏》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二、美与艺术
一、人类社会中的 美
三、艺术鉴赏能力 的培养
第二章美的本质: 人的本质的生动感
性显现
第一章人类审美意 识的发生到美学的
创立
第三章形式美与美 的领域——自然美、
社会美、艺术美
第四章美的范 畴:崇高美、 优美、滑稽美
及其他
第五章美感的 本质、特点与 审美教育
第一章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到美学的创立
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 二、美学思想的萌芽和美学的创立
第二章美的本质:人的本质的生动感性显现
一、众说纷纭的美的本质 二、美属于社会存在范畴 三、美的客观性与历史变化性
第三章形式美与美的领域——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一、形式美及其与美的关系 二、美的领域之一:自然美 三、美的领域之二:社会美 四、美的领域之三:艺术美
原理
第八章艺术鉴赏之 二:建筑与园林
第九章艺术鉴 赏之三:音乐
自考《美学原理》精华要点(第二章)

第⼆章美论 从⽂献资料来看,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希庇阿斯篇》是西⽅美学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把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他本⾝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使漫⽆边际的,⽽且也是⾃相⽭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种东西,因此⽆法把美当成是某中美的东西 (5)现实⽣活中,美的东西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起,⽽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西⽅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些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的求解途径: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3)从主观的⼼意状态中寻求美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5)从⼈类社会⽣活本⾝探究美 (6)从社会化了的⼈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7)关于美论的情景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核⼼内涵是把美堪称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代表性观点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美是和谐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书中指出,曲线⽐直线美,,⽽在曲线中⼜以蛇形线最美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使这⼀特点。
从事物的客观书相中探求美的⽚⾯性在于: (1)脱离了⼈类的社会⽣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 (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是和⼀切美的事物,尤其是⼈类社会⽣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种寻求美,其核⼼内涵是把美看成是理念。
在西⽅美学,最早⼀处“理念说”的是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美的本质 ⿊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些讲法,⽽且也认为美是理念。
三从主观的⼼意状态中寻找美,其核⼼的理论去向九⼗⼋玫瑰聂为⼈的某种主观的⼼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优美在愉快和美在⽆意识的欲望登 从⼈的主观⼼意状态中探求美的做法有和积极意义,⼜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从⼈的主观⼼意状态中探求美,是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到了⼈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育⼈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合理性的,导致的结果是:(1)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2)个⼈都会从各⾃的⼼意状态触发取衡量美,甚⾄会出现“趣味⽆可争辩”的情形,如此⼀来,美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第二章 西方对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章节测试

接受美学
分析美学
4.
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并有"现代美学之父
康德
5.
西方经验派美学家常把美看成是事物所引起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快感和愉悦,真正严格地把美感与快感区别开来的是《判断力批判》的作者( )。
黑格尔
康德
歌德
席勒
6.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 )。
一、
单项选择题
1.
以下不主张游戏说的是( )
席勒
卡西尔
斯宾塞
康德
2.
休谟主张“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这属于( )。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探求美
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
3.
维特根斯坦通常被认为是以下哪个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
格式塔美学
马克思
黑格尔
休谟
康德
16.
“客观事物的美的形象关系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实质,而不取决于观赏者的看法”是以下哪个美学家提出的观点。( )
高尔泰
蔡仪
李泽厚
康德
17.
以下属于从事物之间关系探讨美的是( )
休谟
奥古斯丁
康德
狄德罗
18.
相当于“崇高”范畴概念的是( )
适宜
柔美
婉约
雄浑
19.
以下不属于从美的主观感受来定义美的是( )
快感说
无意识宣泄说
移情说
理念的感性显现说
20.
“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是( )提出的。
康德
克罗齐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窗体底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人的美感,主要依赖于视、听这两种感官。但在引发美
感的同时也会引发一种生理性的快感
2.除了视听,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优势也可以渗透到美
感当中,有时可以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
中国古人说:食色性也
勃鲁盖尔· 农民婚礼
维米尔· 倒牛奶的女佣源自库尔贝· 筛麦女 美感的无功利性,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没有直接的实用
功利的考虑。
美感的无功利性,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在审美活动中,人
们超越了主客二分。
美感的无功利性,意味着主体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由和精神
的解放。
(二)直觉性
王夫之——“现成”
(三)创造性
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是“情”
end
布隆奇诺· 维纳斯的寓言 提香· 乌尔比诺的维纳斯
鲁 本 斯 劫 夺 留 西 帕 斯 的 女 儿
·
贝 尔 尼 尼 阿 波 罗 与 达 芙 妮
·
加布里埃尔姐妹
五、美感与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一个
概念
高峰体验一词是对人的最美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
瞬间的直觉
超越自我显现
直接的经验
意象世界
本然的生活世界
二、审美态度
为了得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入
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这种条件,在西方美学史 上叫做审美态度。在中国美学史上叫做审美心胸。
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木材商 1.值多少钱的木材,制作、架屋等 2.思量砍它,买它、运它 3.充满功利,心理看:经济效益、目的:占 为己有 4.能力:迅速发现经济价值、捕捉上级能力
刻,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乐的体验的概括
高峰体验的8大特征
1.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整合
2.高峰体验中的认知是存在认知 3.存在认知和普通认知的区别 4.在高峰体验中,人们往往会市区时空的感觉 5.在高峰体验中,表达和交流常常富有诗意
6.高峰体验是一种终极体验,而不再是手段体验
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说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发展
1.最早亚里士多德已注意到移情现象
2.洛慈指出,移情现象的主要特征是把人的生命移置到物
和把物的生命移置到人。
3.德国美学家劳伯特·费肖尔首次提出“移情作用” 4.对移情说贡献最大的是立普斯
立普斯的移情理论
多立克柱式
立普斯的移情理论
1. 审美的对象不是对象的存在或实体,而是一体现一种受到主体灌
美感与快感的关系?
生理快感是否等同于美感?
生理快感是否可以转化为美感?
大多数美学家认为美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愉悦,应该
把它与生理快感加以区分
1.美感是超实用的、超功利的,而生理快感则起于使用要
求的满足
2.美感的实质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美感必有一个审美
意象,而生理快感完全受外来刺激所支配,不会出现情景 交融、物我同一
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 志喝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 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诗文的妙处往往从移情开始
例:
天寒犹有傲霜枝
云破月来花弄影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怜宵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朱光潜认为,移情作用就是在审美观照时由物我两忘进到
王夫之从印度因明学中引进“现量”的概念,用来说明美
感的性质。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
“显现真实”义。
王夫之“现量”的三层含义如何在美感活动中体现?
1.“现在”,就是当下的直接感兴,不需要借助过去的知
识或逻辑的分析演绎作为“中介”。“身之所历,目之所 见”,“心目之所及”,这是体验的最原始的含义,就是 当下的直接的感兴,就是“现在”。
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讲授教师:公共理论教研室 孟瑶
一、美感是体验
审美意象(美)是从审美对象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而美
感是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一)美感不是认识
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额交融,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讲,就
是“天人合一”
在西方哲学史上,关于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 1.“主客关系”,也叫“主客二分” 2.“人-世界”,也叫“天人合一”
植物学家
1.树叶为针形、果为球状、显花植物 2.归类某种科里去,研究它特点,年轮 3.研究本质,心理看:植物属性、目的: 发现规律
画家
4.能力:追根溯源、立足专业分析能力
1.苍翠劲拔古树、气概
设计师:
1.专业能力 2.艺术家气质、能力和观察习惯
2.审美
3.陶醉其形象、气质,心理看:蕴含的精神 品质、目的:抒发情怀 4.能力:进入超然境界、立足情感的想象能 力(最有美学素质)
注生命的有力量能活动的形象,因此它不是和主体对立的对象
2. 审美的主体不是日常的“实用的自我”而是“观照的自我”,只
在对象里生活着的自我,因此它也不是和对象对立的主体
3. 就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来说,它不是一般知觉中对象在主体心中产
生一个印象或观念那种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就生活在对象里,对象
就从主体受到“生命灌注”那种统一的关系。因此,对象的形式就表 现了人的生命、思想和情感,一个美的事物的形式就是一种精神内容
世界。审美直觉之所以能显现事物的活生生的整体,是因 为它不仅包括感知,而且包括想象。
王夫之“现量”的三层含义如何在美感活动中体现?
3.“现量”最后一层含义规定为“显现真实”,这一点非
常具有现代意味。
审美体验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联系的直接的经验,它是
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从而显 现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驾车、滑雪和跳舞都属于右脑的领域。
左脑的四个特性:
1.行动
2.文字
3.抽象思维
4.数字意识
七、意识与无意识
弗洛伊德 荣格
俄狄浦斯情节
八、美感与宗教感
九、美感的综合描述
(一)无功利性
(二)直觉性
(三)创造性
(四)超越性
(五)愉悦性
(一)无功利性
1.中国美学中审美心胸的理论发源于老子的思想(“涤除
玄鉴”、“澄怀味象”)
2.庄子提出了“心斋”和“坐忘”的理论。并称这种境界
为“游”
3.“平常心”、“童心”、“闲心”
三、美感与移情
“移情说”
——什么是移情作用?用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人在观察
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
的象征
立普斯的移情理论
立普斯认为,移情作用的核心乃是意象的生成,移情作用
之所以使人感受审美的愉悦,也是由于意象的生成(物我 同一)
审美活动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意象。移情作用的核心就是
意象的生成,所以移情作用是一种美感活动
和“移情说”相关联的还有一个“内模仿说”(谷鲁斯)
四、美感与快感
与“景”的契合,是不可重复的,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
(四)超越性
“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忘智。
(五)愉悦性
愉悦性是美感最明显的特性,是美感的综合效应或总体效
应。
审美愉悦是由于超越自我、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而在
心灵深处产生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人在物我交融的境域 中和整个宇宙的共鸣、颤动。
才能深层次发现和解决问题,提 出独创性设计理念。
瑞士心理学家布洛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态度。
所谓“心理的距离”就是指审美主体必须与实用功利拉开
一定的距离。
时间的距离和空间的距离也有助于产生美感,而时间的距
离和空间的距离在实质上仍在于和实用来开了距离。(旅 行、距离产生美等)
审美心胸
“主客二分”特征:
1.外在性
2.对象性
3.认识桥梁型
“人-世界”特征:
1.内在性
2.非对象性(共处与互动)
3.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
从认识论和存在论分析艺术
例如诗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二)美感是体验
2.右脑的第二个特性是对图像的理解力
右脑特性可以分别概括为四点:
3.右脑的第三个特性是隐喻
右脑特性可以分别概括为四点:
4.右脑的第四个特性是欣赏音乐的能力
从右脑的特性可知,同时性是右脑独有的专利。右脑能把
视觉空间中的各种关系,通过直觉连成一个整体。
所以右脑能够正确地评价东西的大小和判断物体的距离。
释例:庭前柏树子、“现在”即“瞬间”,瞬间即永恒
“庭前柏树子”
问:如何是师祖西来意?
师曰:庭前柏树子! 曰:和尚莫将境示人? 师曰:我不将境示人。 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庭前柏树子。
王夫之“现量”的三层含义如何在美感活动中体现?
2.“现成”就是指通过直觉而生成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
7.高峰体验的欢悦是一种“属于存在价值的欢悦” 8.处于高峰体验中或经历高峰体验后的人有一种源承神恩,
三生有幸的特殊感怀
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右脑特性可以分别概括为四点:
1.右脑的第一个特性是纯粹的“生存”,同欢欣、信仰、
爱国、狂喜、爱情、爱美、和谐等感情相联系
右脑特性可以分别概括为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