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合集下载

美感与移情

美感与移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美感与移情摘要:移情会影响到审美主体对美感的判断,虽说移情不一定都产生美感,但美感却必定伴有移情。

移情有助于对美感的增色,同时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审美活动、审美主体、联想、移情说何为美感“美感”就是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什么又是美呢?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曾经对“什么是美”进行过一次深入的讨论,他们讨论了“美是有用的”、“美是有益的”、“美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等等,他们似乎隐约感觉到这些概念与美有密切的关联,但说来说去,“美本身是什么”这个问题终无着落。

最后苏格拉底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是无能的,感慨的说“美是难的”。

1我认为:美是真正打动、感染审美主体灵魂深处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经的东西。

美对于我们是客观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也就是,我们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感觉、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美,那么,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

那么审美主体的情感、思想自然会影响到我们对美的感受。

“移情说”1、“移情说”的创立及其影响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界最大的流派是以费肖尔父子和利普斯为首的新黑格尔派,他们最大的成就在于对移情作用的研究和讨论,有人把美学中的移情说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把立普斯比作达尔文,仿佛这个学说是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个重大的新发现。

这种估计当然是夸大的,但是移情说在近代美学思想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却是无可否认的。

2、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的主要内容立普斯原是一位心理学家,在慕尼黑大学当过二十年的心理学系主任。

他研究美学。

主要是从心理学出发的。

他翻译过英国休谟的《人性论》,他的移情说可能受到休谟的同情说的影响。

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几何形体所生的错觉,他的移情说大半以这方面的观察实验为论证。

“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我们知道,一千种人有一千种思想,当然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生活道路,一千种不同的审美观点。

看了朱光潜先生《谈美》一书后,总觉得他不是在谈美,而是在谈哲学,谈人间万象。

《谈美》从总体来看是本谈艺术欣赏的专业书,但其中充满着对人生观的思考。

在《谈美》这本小书中,枯燥复杂的美学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了,朱光潜先生用明白晓畅的话语让我们先体验“美感”,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事各个方面去,从而“美化”人生,最后达到人心的“净化”。

以下概括《谈美》各个章节的精彩之处: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带有人为的创造性。

木商那种“实用的态度”偏重事物对人的利害,以善为最高目的;植物学家那种“科学的态度”偏重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以真为最高目的;画家那种“美感的态度”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以美为最高目的。

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

表面看来,美是最没有用处的。

但是,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人的美感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因此,“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可以照耀过去和未来一片漆黑的天空。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树的倒影往往比正身美,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这是什么缘故呢?看倒影,看稀奇的景物,看旁人的境遇,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

看正身,看熟悉的环境,好比乘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

《移情作用》阅读练习及答案

《移情作用》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

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

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杨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同类,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话动。

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

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

比如自己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杨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

掩别时蜡炔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

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

陶渊明何以爱菊?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因为他在暗番疏影中见出输来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

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

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所谓美感经证,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

我在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烽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我在看赵孟頫的字时,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不知不觉地展颈摆腰,全身的筋肉都松懈起来,模仿它的秀媚。

从心理学着,这本来不是奇事。

凡是观念都有实现于运动的倾向。

念到跳舞时脚往往不自主地跳动,念到“山”字时口舌往往不由自主地说出“山”字。

通常观念不能实现于动作者,是由于同时有反对的观念阻止它。

同时念到打球又念到泅水,则既不能打球,又不能泅水。

如果心中只有一个观念,没有旁的观念和它对敌,则它常自动地现于运动。

聚精会神看赛跑时,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觉地育起胳膊动起脚来,便是一个好例子。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谢谢!
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道理论证。引用苏东坡的诗句,说 明了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
主旨归纳
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什么是移 情作用及什么是美感经验,为我们创 作和欣赏文艺作品提供了指导。
写作方法
1.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作者先由人们常说的云飞泉跃、山鸣谷
应引出什么是移情作用,然后由移情作用引 出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美感经验,并从“物的 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人不但移情于物, 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 模仿物的形象”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美感经 验,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学习目标
1.了解朱光潜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 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的内涵, 把握二者的联系。 3.把握作者的观点,将其运用到欣赏文学作品 的实践中。
题目解说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是一个表示并列关 系的题目,点明了作者要谈论的话题。本文内容 正是围绕“移情作用”“美感经验”这两个概念 展开的。
2.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例如,举不同的人看到同一朵含露 的花时所见不同的例子,论证了“物的 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的观点,运用 了举例论证。又如,引用苏东坡的诗句, 说明了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运 用了道理论证。
课堂小练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有什么不同?
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 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根据自己的 经验来了解外物。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 姿态的往复回流。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 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 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 态吸收于我。
结构脉络
1.根据自己的经
验来了解外物

简述朱光潜的“美感经验”

简述朱光潜的“美感经验”

简述朱光潜的“美感经验”朱光潜先生早期美学思想的实质内容几乎都反映在“美感经验”这一理论上,朱光潜先生对于“美感经验”的分析主要体现在《文艺心理学》这部著作里,可以说《文艺心理学》这部著作的理论基石就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

朱光潜先生认为:“近代美学的最大功用在分析美感经验。

”[1]美感经验这种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形象的直觉”;而“形象的直觉”的要点在于从现实世界中超脱出来,而实现这种超脱的关键就是“心理距离”;而文艺家又不能一味的和现实保持“距离”,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所以在这里我将从形象的直觉、心理距离、移情作用三方面去论述美感经验。

标签:美感经验;形象的直觉;心理距离;移情作用一、形象的直觉从朱光潜先生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认为美感的经验就是直觉的经验,而直觉的对象是形象;也就是说“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

那么什么是形象的直觉呢?朱光潜先生这样解释过:“无论是艺术或是自然,如果一件事物叫你觉得美,它一定能在你心眼中现出一种具体的境界,或是一幅新鲜的图画,而这种境界或图画必定在霎时中霸占住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领略它,以至于把它以外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

这种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

形象是直觉的对象,属于物;直觉是心知物的活动,属于我。

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

”[2]美感态度只专注于事物的形象,是超脱于事物的其它实用价值的,具有超功利性。

美感经验是不带实用目的、不用概念的对形象的凝神关照;超概念、超功利的直觉静观状态是美感经验的最大特点。

关于这一点,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里有过一段论述:审美者的目的不像实用人,不去盘问效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也不像科学家,不去追求事物的关系条理,所以心中没有概念和思考。

他只是在观赏事物的形象。

······美感经验是一种极端的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

《谈美》读书笔记

《谈美》读书笔记

美学初探——《谈美》读书笔记杜鹃1090100084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这部文艺理论的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循循善诱的启发,引领我们如何进行“审美”及如何“创造美”,赋予我们另一种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

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先是告诉我们“美感是什么”,到最后将“美”上升到人生的高度,对最终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本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如何欣赏美和”以及“如何创造美”。

前三章主要围绕“美感是什么”进行了回答和探讨;四至六章则针对“一般人将寻常快感、联想以及考据与批评认为美感的经验是一种大误解”这一问题进行说明;第七章和第八章则针对“自然美”这一概念进行阐释;第九章到第十四章则引导读者“如何创造美”;最后一章则约略地探讨了人生与艺术的关系。

从什么是“美感”这一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先是启发读者“如何欣赏美”,继而“如何创造美”,再到如何“将美与人生意义相结合”,让“零基础”的读者从最浅显的概念开始,一步步深入美学的世界,从对美的“欣赏者”的角度慢慢转变为“创造者”,最后在了解了这最基本的美学知识后开始尝试将所学融入到生活中,上升到“如何做人”这一看似“深奥”的话题。

然而作者轻松的笔触与合理的结构安排,却并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沉重感,将学术与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浑然天成地融合,让刚刚还在沉浸在“美学”的学术熏陶中读者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尽显大师风范。

下面我就对于每一部分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想。

一.美学初探——“美感是什么?”为了使几乎对美学处于“零基础”的读者更好地进入“美学”的世界,朱光潜先生用一棵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一棵古松作例,揭示了人们三种不同的态度,即“实用的态度”之“善”、“科学的态度”之“真”、“美感的态度”之“美”。

可见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个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实用的态度是来自于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起源于实用的知觉,强调“环境”对于人的作用及如何利用环境。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名词解释部分1、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悦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精神上的自由感。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2、距离说: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

代表人是英国的爱德华。

布洛。

3、移情:所谓移情,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知觉、情感外射到外界的事物上,设身处地的把原来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他也有了感知和情感,从而构成了物我同一,甚至物我两忘的境界。

移情说作为一种正式的审美经验理论形成于19世纪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利普斯。

4、美的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所谓“美的规律”是指事物之所以具有美的特征,之所以成为美的对象的规律。

美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美的事物的本质,或者说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质。

意思是说任何事物,凡是符合美的规律就是美的不符合就是不美的,换言之,凡是美的事物就是符合美的规律,反之就不符合美的规律。

5、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

它主要指(1)、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体现出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2)、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3)、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6、悲剧:也可称之为悲或悲剧性,不同于作为戏剧种类之一的悲剧,它比后者的含义更为广泛,它还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和其他艺术种类中的悲剧(2分)。

究其实质来说,所谓悲剧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式,是一种崇高的美。

7、净化: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舒缓、疏通和宣泄过分强烈的情绪,恢复和保持心理平衡,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快感,即美感。

8、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

有关理解朱光潜先生《诗论》“境界说”的相关材料

有关理解朱光潜先生《诗论》“境界说”的相关材料

有关理解朱光潜先⽣《诗论》“境界说”的相关材料【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卷三】转引⾃《⽂艺⼼理学P213》如果⼀个⼈凭⼼的⼒量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法不受充⾜理由律(The Law Of Sufficient Reason)的控制去推出诸事物中的关系条理,——这种推求的最后⽬的总不免在效⽤于意志,——如果他能这样地不理会事物的何地何故以及何⾃来(Where,When,Why,Whence),只专⼼观照何 (What)的本⾝;如果他不让抽象的思考和理智的概念去盘踞意识,把全副精神专注在所觉物上⾯,把⾃⼰沉没在这所觉物⾥⾯,让全部意识之中只有对于风景、树林、⼭岳或是房屋之类的⽬前事物的恬静观照,使他⾃⼰失落在这事物⾥⾯,忘去他⾃⼰的个性和意志,专过纯粹⾃我(Pure Subject)的⽣活,成为该事物的明镜,好象只有它在那⾥,并没有⼈在知觉它,好象他不把知觉者和所觉物分开,以⾄⼆者融为⼀体,全部意识和⼀个具体的图画(即意象——引者)恰相叠合;如果事物这样地和它本⾝以外的⼀切关系绝缘,⽽同时⾃我也和⾃⼰的意志绝缘那么,所觉物使⾮某某物⽽是意象(ieda)或亘古常存的形象,……⽽沉没在这所觉物之中的⼈也不复是某某⼈(因为他已把⾃⼰失落在这所觉物⾥⾯)⽽是⼀个⽆意志,⽆痛苦,⽆时间的纯粹的知识主宰(pure subject of knowledge)了。

第⼀章《美感经验的分析(⼀)形象的直觉》] [朱光潜全集第⼀卷。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7年8⽉。

《⽂艺⼼理学]第⼀章《A、近代哲学,知识论-如何知道存在---以⼼知物直觉知觉概念。

知觉离不开形象,概念超形象,是经验的总结,知的成熟,美学。

西⽅美学⼀词实际上是直觉学的意思。

哲学中名理的部分为名学和知识论,研究直觉的划为美学科学的基础。

康德以来,哲学美感的经验就是直觉经验,形象的直觉。

朱光潜先⽣本书所谓美感的即是直觉的P208。

B、克罗齐的两种知识,直觉即时直觉的知(intuitive),名理的知(logical), 知觉和概念不可分离,名理的知即为知觉和概念的兼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例如,举不同的人看到同一朵含露的 花时所见不同的例子,论证了“物的 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的观点,运 用了举例论证。又如,引用苏东坡的 诗句,说明了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 功效,运用了道理论证。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课堂小练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有什么不同?
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根据自己的经 验来了解外物。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 态的往复回流。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 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 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 吸收于我。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朱光潜(1897—1986),安徽 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早年接 受美在直觉说、移情说,后提 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 是一种价值等观点。主要作品 有《文艺心理学》《谈美》 《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 等,主要译著有黑格尔《美 学》、莱辛《拉奥孔》、克罗 齐《美学原理》等。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运用问句,引起读者的好奇与思考;举了云飞泉跃、 山鸣谷应等容易理解的例子,引出下文,便于读者理 解移情作用。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探究二:
请列举两种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 作用。
方法一: 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 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 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 举例论证。举不同的人看到同一朵含露的花时所见不同 的例子,论证了“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的观点。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 使客观事物具人情、有生气
山东星火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传媒集团
第二部分
3-6段:说明什么是美感经验。
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 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问题探究
探究一: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 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 谷应。” 开头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结构脉络
移情作用 与美感经验
移情作用 美感经验
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 使客观事物具人情、有生气
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 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关系密切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课文解读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分别 讲了什么内容?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第一部分
1、2段:说明说明是移情作用。
重点字注音
侪辈(chái) 意蕴(yùn)
妙谛(dì) 浸润(rùn) 陶冶(yě) 浊念(zhuó)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重点词语解释
【侪辈】 同辈。 【意蕴】 内在的意义;含义。 【妙谛】 精妙的道理。谛,道理。 【不知不觉】 没有觉察到;没有意识到。 【陶冶】 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 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写作方法
1.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作者先由人们常说的云飞泉跃、山鸣谷应 引出什么是移情作用,然后由移情作用引 出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美感经验,并从“物 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人不但移情 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 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两个方面来具体 阐述美感经验,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方法二:
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道理论证。引用苏东坡的诗句,说明了美感经验 有陶冶性情的功效。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主旨归纳
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什么是移 情作用及什么是美感经验,为我们创 作和欣赏文艺作品提供了指导。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学习目标
1.了解朱光潜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 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的内涵, 把握二者的联系。 3.把握作者的观点,将其运用到欣赏文学作品 的实践中。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题目解说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是一个表示并列关系的 题目,点明了作者要谈论的话题。本文内容正是 围绕“移情作用”“美感经验”这两个概念展开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