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依恋

合集下载

心理学:依恋模式与恋爱的关系

心理学:依恋模式与恋爱的关系

心理学:依恋模式与恋爱的关系依恋模式与恋爱的关系启明按:算是科普下了,关于依恋模式和恋爱关系的文章。

全文如下:理学家Hazan 和 Shaver在美国Los Angeles News上刊登了一个心理测验,其中包括以下三个被认为是这个心理测验中最重要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事实上描述了三种人际关系的状态,被测验者需要回答哪一种状态与他们平时生活中的情况最为接近。

现在,你需要仔细地阅读这三个问题的描述,然后再为自己选定一个最合适自己的A、B、C类型:A.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任他们,或者让他们信任,这真是世界上最开心的事情了,我不担心会被抛弃,因为这很少(或几乎不)会发生,我也不害怕别人亲近我,我觉得那是他们信任我、依赖我的表示。

B.与别人接触有时会让我觉得不安,因为我很难完全相信别人,更不用说去依靠他们了。

如果有人对我很亲近,我就会很紧张,手足无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来回报他们的亲近。

有时,甚至是爱侣想让我表现得更亲近一点,也会让我感觉有些不自在。

C.我很想让别人亲近我,与我没有任何距离地交流,但我想,他们似乎很不情愿这么做。

我经常担心我的同伴并不是真的爱我、喜欢我,想和我在一起,我也常常怀疑他们想离开我,不愿意和我在一起。

我真的想和他们融为一体,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也让我觉得痛苦。

上述的三段描述大体概括了人际关系的三种典型状况,也许你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时候,会发现,你并不是完全的A类型,也不是完整的B类型,你看起来更像是C类型,但有的时候你也似乎带了一些B类型的影子。

在大多数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其实一直在使用着某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模式。

Hazan 和 Shaver将这三种类型的命名为:A.安全依恋型B.回避型C.焦虑——矛盾型Hazan 和Shaver的心理测验取样有欠科学性,在一个严肃的统计学家眼里,这仅仅只能是一次无伤大雅的娱乐测验,但接下来的结果却让所有的人都大跌眼镜。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这个测验的答案给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暗示:在所有参加测验的人群中,有56%的成人承认他们在与人交往中更多的是A类型的状态,也就是说,他们属于安全依恋型;而25%的成人认为他们在与人接触时,比较适应B类型的交往,是回避型的状态;19%的人认为他们是C类型的,因为他们总处于拥有最亲密的关系和失去亲密关系之间的两难地带,患得患失之感充满了矛盾和焦虑。

依恋与爱情——两性关系的心理分析

依恋与爱情——两性关系的心理分析
• 据Sternberg( 1986 )的说法:叁角形越大,爱情就 越丰富。
• Sternberg(1986)进一步提出:在叁种成份下有八种 不同的爱情关系组合,其分别为:
1.喜欢∶只包括亲密部份; 2.迷恋∶只存在激情成份; 3.空爱∶只有承诺的成份; 4.浪漫之爱∶结合了亲密与激情; 5.友谊之爱∶包括亲密和承诺; 6.愚爱∶激情加上承诺; 7.无爱∶三种成份俱无; 8.完整的爱∶三种成份齐全。
鲍尔比(John Bowlby)是英国精神分析师,曾师从
客体关系理论学派的Melanie Klein,其依恋理论的突出贡献 在于它改写了传统弗洛伊德理论核心中几个屡被苟病的基本 要义。主体对客体的依恋关系成为重写后的精神分析理论中 之核心,而不再需要作为某种纯生物驱力的派生物而存在。
“随着客体关系理论的诞生,精神分析学从一种粗糙的 自然科学一变而为一种关于人类情感关系的富有伦理意味的 学说”(Symington,1994)。(例:解读张爱玲/胡因梦)
18
混乱型依恋
第四种类型是混乱型依恋,约占9%。这种类型的儿 童对妈妈有较多的身体接近,与陌生人交往少,不友 好。一部分儿童分离和重聚时表现出混乱的、不适宜 的行为,如呆呆地站在那里,长时间不动,或斜眼看 妈妈,有的是既亲近妈妈又反抗妈妈。
19
亲子依恋与儿童行为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平时的表现正常,很少有反常的行为问题。 但其余三种类型的孩子,则表现出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如攻击性 过失行为、焦虑、情绪抑郁、退缩、胆小,等等。 淡漠型依恋型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攻击性和过失行为; 缠人型依恋型容易出现内隐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小、退缩等 混乱型依恋型则两种问题行为都可能发生。
专注型/矛盾依恋者带有强迫的想法,渴望互惠与契 合、情绪起伏大,以及重视生理上的吸引, 时常具有情 绪不稳、极端反应的现象,善于嫉妒且希望跟伴侣的关 系是互惠的。

简述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论

简述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论

简述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论
斯滕伯格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他提出了爱情三元论。

这一理论认为,爱情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激情、决心和依恋。

第一层面是激情。

这种爱情主要是指初恋或浪漫的、情感上的吸引。

在这个阶段,个体往往对另一方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欲望,而且通常会感到充满活力和刺激。

激情的阶段往往充满着浪漫的幻想和强烈的欲望。

第二层面是决心。

在这个阶段,爱情变得更加承诺和稳定。

决心的爱情不再只是情感上的吸引,而是建立在理性和共享价值观的基础上。

个体往往决定为对方付出,并为了维持关系而做出努力和取舍。

第三层面是依恋。

这种爱情是建立在长期共同生活基础上的,强调亲密和陪伴。

依恋性的爱情是通过共享生活、相互依赖和互惠互利来维持的,它强调长期的稳定和信任。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论提供了一种较为全面的理解爱情的角度。

它认为爱情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吸引,也需要决心和依恋的支撑。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爱情关系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自体与亲密关系解析爱情与依恋的心理动力学

自体与亲密关系解析爱情与依恋的心理动力学

自体与亲密关系解析爱情与依恋的心理动力学自体与亲密关系解析:爱情与依恋的心理动力学自体与亲密关系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主题,特别是在爱情和依恋的背景下。

心理学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解析,试图揭示爱情和依恋的心理动力学。

本文将以心理学的视角,从自体与亲密关系的角度,探讨爱情和依恋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心理动力学的机制。

一、自体理论与亲密关系自体理论是由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埃文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认为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基于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

自体是指个体对自我形象、自我内部状态和自主性的感知与体验。

亲密关系则是个体与他人之间形成的紧密的情感联系。

自体与亲密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亲密关系的建立需要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

二、爱情的自体与亲密关系爱情是一种亲密关系的表现,它与自体有着必然的联系。

爱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涉及到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层面。

在爱情中,个体常常将自己与另一人融为一体,形成紧密的自体与亲密关系。

爱情的建立需要个体对自己和对方的认知,同时也需要个体对自己与对方的情感体验。

在爱情中,个体常常为对方付出,同时也倾向于依赖对方的支持和关心。

三、依恋的自体与亲密关系依恋是人际关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与自体和亲密关系密切相关。

依恋是个体对亲密关系的需求和倾向,表现为对他人的依靠和寄托。

依恋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个体常常渴望与他人建立稳定、亲密的关系。

依恋的形成和发展涉及到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同时也涉及到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

依恋的自体与亲密关系是依存和独立两个极端的存在,依存和独立之间的平衡是依恋关系的核心。

四、心理动力学的分析自体与亲密关系中的爱情和依恋关系是由心理动力学的力量所驱动的。

心理动力学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的冲突和动力的心理学理论。

在爱情中,个体常常受到爱情对自身认知和情感体验的影响,从而产生对对方的依赖和倾向。

20个关于爱情的心理学效应

20个关于爱情的心理学效应

20个关于爱情的心理学效应1. 爱情的化学反应:当我们爱上某人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和催产素等化学物质,使我们感到快乐和幸福。

2. 爱情的吸引力:人们更倾向于与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建立感情关系,这种相似性可以是外表、兴趣爱好或价值观等方面。

3. 爱情的亲密关系:建立亲密关系需要双方的信任、共享和支持,这样的关系会增进双方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4. 爱情的亲密距离:人们在与爱人亲密接触时会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和满足感,这种接触可以是身体上的接触,也可以是情感上的交流。

5. 爱情的依恋理论:依恋理论认为,人们在爱情关系中的行为和情感是受到童年时期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关系影响的。

6. 爱情的恋爱期:恋爱期一般持续约6-18个月,这段时间内人们会经历浓烈的情感、激情和浪漫。

7. 爱情的亲密期:亲密期是恋爱期之后的阶段,此时人们开始建立更加稳定和深入的关系,更加关注双方的需求和互相支持。

8. 爱情的亲密损害:亲密关系中的背叛、不忠或其他伤害行为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痛苦和矛盾。

9. 爱情的亲密修复:当亲密关系受到伤害时,通过沟通、理解和道歉等方式可以修复关系,重建信任和亲密感。

10. 爱情的性吸引力:性吸引力是人们对异性吸引力的心理感受,这种吸引力受到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11. 爱情的相互依赖:建立健康的爱情关系需要双方的相互依赖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12. 爱情的亲密满足:亲密关系中的满足感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增强自尊和自信。

13. 爱情的亲密分离:当一方离开时,另一方可能会经历分离焦虑和失落感,这种情绪反应是正常的。

14. 爱情的亲密重塑:当亲密关系面临困难或危机时,双方可以通过沟通和合作来重塑关系,提高亲密度。

15. 爱情的亲密满足预期:人们对亲密关系中的期望和需求会影响他们对关系满意度的评估,如果期望得到满足,就会感到满意和幸福。

16. 爱情的亲密失望:当亲密关系无法满足期望时,人们可能会感到失望、不满和沮丧。

心理学科普如何理解爱情中的依恋需求

心理学科普如何理解爱情中的依恋需求

心理学科普如何理解爱情中的依恋需求爱情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依恋需求更是情感交织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科普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爱情中的依恋需求,并从中获得更健康、稳定的关系。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爱情中的依恋需求,探讨其原因、种类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依恋需求的概念及重要性依恋需求是指个体在情感上依附、依赖他人,并得到他人支持与安慰的内心需求。

依恋需求的形成和满足是我们追求爱情的重要动因。

它源于我们与早年主要照顾者的互动经验,这种早期亲密关系对于个体后续的人际交往和爱情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

依恋需求的满足在爱情关系中至关重要。

当我们能够感受到伴侣的陪伴、支持和安全感时,我们会感到满足和幸福。

相反,如果依恋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我们可能会感到焦虑、孤独甚至恐慌,这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二、依恋需求的种类及特点根据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我们可以将依恋需求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等四种类型。

1.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指个体对于爱情中的依恋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他们能够建立起稳定、互信的关系。

这种类型的人通常对自己和伴侣都有积极的认知,并能够平衡个体与关系之间的需求。

2.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是指个体对于爱情中的亲密需求存在一定的回避和冷漠。

这种类型的人可能会对依赖感和亲密性产生抵触,害怕被过度接近,对于关系的投入也相对较低。

3.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是指个体对于爱情中的依恋需求存在着强烈的焦虑和不安感,他们往往过度依赖伴侣,并对于伴侣的关注和回应非常敏感。

这种类型的人常常担心失去伴侣,需要持续的安抚和确认。

4. 恐惧型依恋:恐惧型依恋是指个体对于爱情中的依恋需求存在着极度的恐惧和不安全感。

这种类型的人可能有着早年亲密关系的负面经验,对于建立亲密关系持有怀疑和害怕的态度。

依恋需求的种类不同,对个体和关系的影响也会有所区别。

理解自己和伴侣的依恋类型,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彼此的需求,增进关系的稳定和幸福。

爱的十个等级

爱的十个等级

尊重别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搞不好,对方会远走高飞,或者爬到你的头上。
10:和谐(一致,真诚,自然,兼容)
如果对方没有远走高飞,没有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你的痛苦之上,说明你们一致性比较高,兼容性比较好,不需要刻意为对方做什么,任何一个动作、一句话语,随心所欲,信手拈来,都能让对方开心。不需要奉献,不需要自我牺牲,不需要付出,不需要回报。两个人已经合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不分彼此。你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哪里还分施和受、付出和回报?
与关注、共情、支持相比,奉献才是真正的爱。关注、共情和支持不会损害自身的利益,而奉献就是自我牺牲,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利益。
这个等级的另一种表现是尊重、信任、包容和接纳。相信对方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他的决定一定是正确的;即使是错误的,那也是他的决定,你必须尊重他。他的某些观点可能和你不一样,但是你能包容他,接纳他。
图片
7:共情(理解,揣摩,牵挂)
我们不但要关注对方的一举一动,还要关注和了解他的内心感受,他是不是不开心了?为什么不开心?他的烦恼是什么?他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这就是“共情”。
没有关注就没有共情。对人不理不睬,不去观察他的言谈举止,怎么能够知道他的内心感受?所以说,关注是共情的前提。但是,有了关注不一定就能共情。有的人观察能力很好,却读不出对方的内心感受,因为他没有进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
爱的十个等级
1:喜欢
对方具有某种令你喜欢的品质,例如长相、风度、谈吐、学识,所以喜欢他。也可能是因为他做了某些事而令你喜欢,例如他很热情,乐于助人,能够把气氛搞得很活跃,对你关心体贴。
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你会感到愉快;和他在一起感到愉快,所以喜欢他。
喜欢是爱的基础。没有喜欢就没有爱。但是,喜欢不等于爱。喜欢和爱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也有一些人分不清喜欢和爱,错把喜欢当成爱;喜欢一个人,对他有好感,就以为自己已经爱上他。

深深依恋一个人的原因(深恋感)

深深依恋一个人的原因(深恋感)

一、生物学角度
人类的爱情和深深依恋是与我们的生物学有关的。

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我们的身体会分泌出多巴胺、催产素和氧合血红蛋白等荷尔蒙,这些荷尔蒙能够刺激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感到愉悦和满足。

这种生物学反应会让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渴望更多的接触和亲密关系。

二、心理学角度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会深深依恋一个人,是因为他们在这个人身上找到了自己缺失的东西。

比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缺乏安全感而深深依恋他/她的伴侣。

此外,依恋也可能是由于童年时的经历或家庭环境所造成的心理创伤,导致这个人在成年后需要依赖某个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三、社会学角度
社会学家认为,我们的依恋行为也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影响的。

社会环境中的认知和价值观会影响我们选择伴侣的标准和方式。

例如,一些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符合家庭期望的伴侣,这些期望可能包括经济稳定、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

四、个人经验角度
每个人的依恋方式都是独特的,这取决于他们的个人经验和情感历程。

一些人可能会因为他们的伴侣能够带给他们安慰和支持,而深深依恋对方。

另一些人则可能会因为他们的伴侣是他们的第一次爱情,而对他们产生深深的依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相伴之爱——亲密与承诺结合
亲密比激情更为稳定——长期关系的保证 相伴之爱并不依赖于激情,所以比浪漫之爱更为稳定。
相伴之爱与浪漫之爱有不同的生理基础,似乎与神经 肽催产素有关系。(Hazan et al.,2006) 实验研究中:被试在闻到催产素喷剂后会对陌生人变 得更加信任(Kosfeld et al.2005) 爱情策略: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为维持爱情关系 的基础;培养与爱人之间的友谊和亲密,努力保持新 鲜感,创造新奇的机会。
爱的特征
(1) 互爱性
男女双方在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 在依附和占有关系。爱情不是私欲,也 不等同于同情或怜悯。
(2)排他性和专一性
双方在感情上和性关系上都忠贞专 一,不与任何第三者分享。
爱情三角论
亲密:爱情的情感方面,包括亲近、分享、 交流和支持。 激情:指对方关系中令人“热血沸腾”的 部分,包括性的吸引力——来得快去得 也快。
如何确定自己真正地喜欢某个人?
• 10、你是否觉得他(她)是你接触过的最完 美的异性? • 11、你是否对他(她)的一切都很关心,并 在有意无意中了解他(她)的爱好、经历等? • 12、你是否会为他(她)制造惊喜? 以上这些问题可作为你分析自己情感的主要参 考。如果你的答案多数是肯定的,那就说明 你很可能爱上他(她)了。
(二)5条改善依恋关系的建议
• 1.了解自我——了解我通常在面对他人时的感受,是开心多一些 吗?还是难过多?会有担心被人抛弃吗?是不是会有蛮多的冷漠 和隔离自己的情绪?我是否爱着这个人又忍不住要推开他? • 2.接纳自我——真正的去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愿望,也许你需要 的是一份陪伴,一份不要被侵占太多的自我空间,或者是对方无 条件的支持,去接纳自己的这些愿望,接纳自己未被满足的那些 痛苦和失望。 • 3.慢慢去尝试新的行为模式——比如想要推开对方的时候,提醒 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怎么做才能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喊一个 “暂停”,看看还能怎么做更符合自己的期待。 • 4.找一个安全型的恋人或者朋友,进行模仿学习和分享。 • 5.必要时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求助。
爱情具有个体差异 依恋及其类型
依恋( Attachment ):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
并当其在场时感到安全的心理倾向。
养育者温暖的怀抱、对婴儿的抚摸、 充满爱的注视和回应,都是婴儿不可或缺的 依恋连结。
Mary Ainsworth: 依恋、沟通和“陌生情景实验” 【陌生情景实验】
妈妈和12个月大的婴儿被请到一个到处是玩具的、让 人开心的房间。而后每三分钟呈现一个场景,包括妈妈 在的时候让婴儿探索、妈妈两次离开婴儿、妈妈两次回 来和婴儿重聚,陌生人出现在婴儿面前。 三种不同的表现: 第一种婴儿:既能自由探索玩具,又能被连接所安慰; 第二种婴儿:妈妈回来时不理睬,放弃连接,继续探索; 第三种婴儿:完全放弃探索,选择和妈妈连接,很愤怒 或哭泣很厉害。
• 该方法适用于双方关系仅限于打过几次招呼,并不十分 亲近的状况。 • 直接跑去问她/他…你有男/女朋友吗?这是一种很失礼 的行为。 • 可以选择提问的方式来确认她/他到底有没有男/女朋友。 • 1. 今天不去见男/女朋友吗? • 2. 这个是男/女朋友送的吧? • 3. 情侣戒指好漂亮啊。 • 4. 你那么漂亮/优秀,男/女朋友一定很宠爱你吧? • 5. 你那么漂亮,你的男朋友也一定很帅气吧? • 6. 今天看你气色不好,是不是跟另一半吵架了? • • 她有男朋友时的回答是……是……或者是肯定的语气。 没有男朋友时的情景时……不是啊,我没有男朋友。
3)勇敢地正确表白爱情
• 1.情感表白。用你的眼睛传达爱的信号:当 对方注意到你的注视时,不要再逃避,镇定 地、坦然地凝望着她(他),把你的爱意表 现在眼睛里。(火辣辣的眸子,眉目传情) • 2.行动表白。以你的关爱行动来表示:如下 雨、生病你要有实际行动表示。 • 3.直接书面表白。用书信、字条、短信等文 字传情:如你无法用言语大胆说出,你可以 用某些形式写下你的誓言。
迷恋的爱
我们不能同时总是体验到亲密、 激情、承诺这三个成分,因为 调控性欲望、支配依恋情感和 忠诚的脑区不同。 (Diamond,2004) 1.性欲或性驱力由性荷尔蒙调控 2.吸引力激起的浪漫爱情由特定脑区里 控制奖赏情感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5-羟 色胺来调控。(Aron etal.,2008) 3.依恋:长期伴侣关系的舒适、安全的 情感,主要是相伴之爱,由神经肽催产 素(oxytocin)来调节。
浪漫之爱难以持久的原因
“尽管激情之爱可以热火朝天,但最终还是会平 静下来。”
WHY?
1.幻想促进了浪漫,我们容易将伴侣理想化,缩小或忽
略不利信息。——幻想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经验的积 累而逐渐变弱。 2.新奇能为新的爱情注入兴奋和能力,新奇会引发性唤 醒。(公鼠母鼠实验、柯立芝效应) 3.唤醒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消失,人不可能永远保持 紧张的激动状态,当伴侣变得熟悉时,你的大脑也不 会产生足够多的多巴胺来保持兴奋的状态。
激情的吸引力根源于两个因素: (1)生理唤醒,如心跳加快; (2)相信另一个人是引起你唤醒的原因 (Berscheid & Walster,1974) 案例:跑步的男性
2)思维(我们对爱人的思维和信念与浪漫关联) (1)开放、沟通和信任; (2)依赖是热切地渴望与伴侣发生接触 (3)关爱:愿意照顾伴侣,让他们幸福 依赖的需要(索取) ———— 关爱的需要(付出) (4)倾向于将爱侣理想化 (5)当我们坠入爱河时,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也会发 生改变 【自我延伸模型】:爱情会使我们的自我概念得到扩 张和变化,我们会渐渐了解以前我们所不认识的自己。 (Aron & Aron,2006)
母亲的养育特点:对婴儿可以敏感反应,如在婴儿 希望被抱的时候抱起他。
B.回避型:对母亲的行为十分冷淡
母亲离开时并不十分痛苦; 回来时也并不主动恢复与母亲的接触,将注意力转 移到其它地方,不看母亲 似乎他们放弃了自己的需要和要求,觉得没有希望 得到满足; 母亲的养育特点:会 去拒绝婴儿想要连接 的请求,或者出现退 缩行为。
捅破恋情那层纸后的几种结果
• 对方欣然接受——恋情成功确立
C.矛盾型:对母亲的反应
= 积极 + 消极
刚开始时,矛盾型儿童紧紧地挨着他们的母亲, 他们几乎不去探索环境; 当母亲真的离开时,他们表现出大声哭泣; 一旦母亲回来,他们却表现出矛盾的反应,一方 面寻求和她接近,一方面却又踢又打,十分生气,拒 绝与母亲的亲近。 母亲的养育特点:母亲的 可获得性是婴儿无法预期和不经常拥有 的,尽管没有直接拒绝婴儿,但他们对 婴儿发出的信号不敏感。
爱情与依恋
唐晓 tangxiao@
你觉得什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学习的; 爱不是理所应当的,别人没有义务来爱你,是需要你去付 出和经营的。
什么是爱情?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指心理成 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另一个个体产生有浪漫色彩 的高级情感。
儿童与母亲的互动模式:沟通品质最重要
安全型 回避型
敏感,及时回应
不敏感,很少有身体接触
矛盾型
互动不连续、不稳定
幼年的依恋与成年后的亲密关系
1.安全型婴儿——更可能表现出自尊、情绪健康、 自我复原力、正性情感、主动性、社交能力、专注 力等。 2.回避型婴儿——更可能隔离、闷闷不乐、傲慢或 者对抗的; 3.矛盾型的婴儿——更可能经常比较粘人,不太成 熟,比较希望被过度宠爱,看起来像小孩。
恰当的方式和语言
(案例:父)
表白前需要做什么
• 你心仪的她(他)已经有了BF或GF吗?
• 你认为你真的喜欢她(他)吗?
• 你认为现在表白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吗?
• 你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表达你的爱吗?
• 你有多大的成功把握?至少50%
• 你觉得这种表白的方式合适吗?
• 如果求爱失败你会怎么做?
1)确认对方是否有男/女朋友
爱情的特点
1.爱情是在一对男女之间产生的,狭义的爱情 专指异性恋; 2.爱情是在个体心理发展到相对成熟时产生的; 3.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 4.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方面的因素,不是 纯粹的精神之恋; 5.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的,利他的。
衡量一个人对某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 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 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衡量。
安全型的恋人 (60%)
回避型的恋人 焦虑/矛盾型的 (20%) 恋人(20%)
改善依恋类型,获得亲密关系
• 敏感期:人类婴儿对成人的依恋从6个月开始,但何时结束仍是一个 谜。 • 当进入一个安全的长期的成人人际关系时,想要改变自己的依恋类型 也是可能的。
(一)依恋类型是否可以改变?
• 在一项研究中,30%的年轻女性在两年的时间内改变了她们的依恋类 型,这表明依恋类型并不是在童年生活早期固定后不能不变的。
• 依恋的类型:根据母亲离开和回来时的表现
• 第一种婴儿:A.安全型 • 第二种婴儿:B.回避型 • 第三种婴儿:C.焦虑——矛盾型
A.安全型:
1.在他们感到安全时,能去自由探索玩具; 2.母亲离开时则显得有些难过,轻微抗议;只要母 亲一回来,儿童便会来到她的身边,在安慰下容易 平静下来,重新开始玩耍。
如何表白爱情?
• 4、以物传情。送去代表相思之情的爱情信物, 如红豆、心型相框、亲手做的手工艺品、荷 包、饰物;让对方睹物思人,明白你的心意; 最经典的表达方式就是送上一支写着“我爱 你”的红玫瑰。
• 5.间接表达:他人代为传达 • 6.试探:过节日,生日,过马路等等 • 7.暗示 : “藏头诗”
恋爱心理困扰
1、友情与爱情混淆不清
友情
爱情
□我想我是爱着他。
□我想我是喜欢他 □我们之间欢迎朋友 介入 □对方不在时我有別 的方式可以取代他 □和对方在一起我情 感保持一致
□我们之间容不下第三 者闯入。
□对方不在时,几乎沒 有其他替代他的方法。 □和对方在一起,我常 有心动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