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隐性辍学现象探析
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性的调查报告

2023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性的调查报告•引言•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现状分析•国内外应对农村初中隐性辍学对策综述•调查结论与政策建议•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较低,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环节,但农村初中存在隐性辍学问题。
隐性辍学影响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心理健康、未来职业发展等方面,需要引起重视。
背景与意义本次调查选择某县农村初中进行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和看法。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对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的现状、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调查内容与方法调查结果概述01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现象比较严重,受访学生中近三成存在隐性辍学情况。
02隐性辍学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动力不足、自律性差等方面,同时也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03隐性辍学对学生未来的知识技能掌握、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等方面存在负面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02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现状分析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对农村初中的隐性辍学率进行统计。
统计方法调查显示,近三年来,农村初中的隐性辍学率高达20%,其中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隐性辍学率更高。
统计结果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率统计家庭原因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承担孩子的学习费用;有些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认为孩子早辍学早打工。
农村初中隐性辍学原因分析学校原因一些农村初中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缺乏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指导,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目标。
社会原因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机会少,部分学生选择外出务工;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缺乏相关政策支持。
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的社会影响人才资源流失01农村初中隐性辍学导致大量有潜力的学生无法完成基础教育,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人才资源积累。
经济发展受限02农村初中隐性辍学影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由于缺乏人力资源支撑,农村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将受到限制。
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性的调查报告

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性的调查报告报告: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性的调查摘要:本调查旨在了解农村地区初中隐性辍学的严重程度,并分析造成该问题的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问,我们收集了大量数据,并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农村地区初中隐性辍学问题严重,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困难、家庭情况、学校条件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等。
调查方法:我们在多个农村地区选择了几所初中作为调查对象,使用问卷附加现场访问的方式进行了数据收集。
我们向学生和家长发放问卷,询问辍学情况以及可能的原因,并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了解更多细节。
调查结果:1. 辍学情况:调查显示,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率较高,平均超过20%。
2. 经济困难:近50%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农村地区家庭收入普遍较低,无法支付学费和生活费用使得辍学成为他们的唯一选择。
3. 家庭情况:家庭情况也是初中隐性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独生子女政策、父母离异、家庭不稳定等。
4. 学校条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称他们辍学是因为在学校学习环境不好,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5. 学生自身因素:部分学生也存在学习能力较弱、对学习不感兴趣等学生自身原因。
原因分析:对于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经济困难、家庭情况、学校条件和学生自身因素四个方面。
经济困难是最主要的原因,这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更多的经济援助和资助政策。
家庭情况需要更关注,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
改善学校条件和加强师资力量可提高教育质量,以吸引更多学生继续学业。
学生自身因素则需要通过心理辅导和激发学习兴趣等方式来纠正。
结论:农村初中隐性辍学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影响着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和学生的未来。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合作,包括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重视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家庭环境和提供良好的学校条件等措施是解决农村初中隐性辍学问题的重点。
只有通过全面的改革和帮助,才能使农村初中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

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近年来,农村地区初中隐性辍学问题越来越严重,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隐性辍学,指的是学生在未完成初中学业的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而暂停上学,时间久了便成了隐性辍学。
这一现象对农村教育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教育发展。
首先,隐性辍学导致农村青少年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和权益。
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足,学校设施差,教师素质低以及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等原因,许多农村学生在初中就面临了隐性辍学的难题。
辍学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无法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将来很难找到好工作和发展。
而且隐性辍学的学生也失去了享受优质教育的权益,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其次,隐性辍学也加大了农村地区教育的差距。
由于隐性辍学的学生无法正常完成初中学业,他们与正常在校学生之间出现了知识和技能上的差距。
而这种差距在进入高中和大学的时候将变得更加明显,造成农村地区教育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这不仅对农村隐性辍学学生本人造成了不公平,也对农村地区整体的教育水平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同时,隐性辍学还给农村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隐性辍学的学生往往处于失学状态,他们在家中没有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容易受到各种外界诱惑而走上错误的道路。
一些学生可能沉迷于网络游戏、电视、手机等,无法自拔,导致个人身心健康的问题。
同时,隐性辍学还增加了农村青少年犯罪的风险,给农村社会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针对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的问题,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形势。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水平。
同时,应加强对农村家庭的扶贫政策,改善他们的经济条件,减轻他们的负担,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此外,学校和家庭也要共同努力,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加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意愿。
农村中学生辍学原因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中学生辍学原因的调查与思考控制学生辍学工作一直是中小学教育的热点、难点和重点工作。
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政府促进教育发展政策的有效落实和规范办学行为系列措施的强力执行,中小学辍学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在校学生巩固率明显提高,辍学率明显下降。
一、辍学原因分析(一)社会及家庭的影响造成辍学的原因不容忽视1、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造成上学的底气不足。
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大中专生就业难呈现在人们面前,毕业后能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更是难上加难。
由于农村思想相对保守和落后,人们传统意识上认为上了学也拿不到铁饭碗,况且事业及机关单位时有改革,域内外企业既不景气又缺乏稳定性,这些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上学的认识和信心。
2、“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不良影响,麻痹了人们上学的欲望。
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富民政策的影响下,农村中一部分头脑灵活的人踏上了头班车,率先发家致富,他们整体文化水平低,不乏文盲半文盲。
他们的致富经,给一些缺乏综合分析能力的人们以片面认识,认为上不上学与生活状况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加之一些私营企业和个体业户招聘大学生落户务工,部分大学生吃上“私家饭”反倒给老百姓打工,这一反差刺激了部分民众的神经,知识经济的概念在一定时期内难以被人们所接纳,造成供子女上学的动力不足。
3、上学的高成本让一部分家庭望而却步。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使得中小学基本实行了免费教育,彻底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但义务教育外的高中,尤其是大学教育费用则使得一般家庭望而却步,一些贫困家庭、子女较多的家庭供孩子上学有心无力,产生长痛不如短痛的想法,致使学生辍学。
4、用工单位管理不规范,使辍学学生抄近路过早走向社会。
虽然《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及规定严禁企事业单位雇佣童工,但个别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雇佣童工现象屡禁不止,一些中途退学的未成年人过早地走上打工挣钱之路,这无疑给一部分成绩差的学生及家长构成诱惑。
农村普通高中隐性辍学调查与对策

农村普通高中隐性綴学调查与对策■史荣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中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普通高中生逃课、上课睡觉等隐性辍学问题日益严重,如若对此置之不理,隐性辍学则会变为显性辍学,对学生的成人成才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本文深入分析农村普通高中隐性辍学的成因,并进一步探索控制农村高中隐性辍学的有效策略。
I目前,尽管各地区已加大辍学控 制力度,但农村普通高中隐性綴学问题和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学生虽然保留学籍,正常参加学习考试,但终是游离于学习之外,打着上学的幌子逃课、玩游戏等,该部分学生极易沾上社会不良习气,并最终沦为问题少年,隐形辍学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安全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麵隐性辍学问题,落实隐性辍学控制工作,为青少年的教育保驾护航。
一、农村普通高中隐性辍学成因分析隐性辍学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隐性辍学如果得不到有雑制,将会对学生个人的成才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农村普通高中隐性綴学的成因有许多:首先是家庭层面的问题,许多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十分有限,为了维持生计,父母不得不长期外出务工,孩子不得不留守家中,留守家庭中的高中生存在教育缺失问题,部分留守高中生在学业辅导和思想方面得不到家长的有效引导’在学习方面,对孩子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并最终辍 学;其次,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育 思想过于功利化,许多学校将升学率作 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标准,对升学无望的 学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学生对学 习逐渐丧失信心,自暴自弃,但又不愿意离开学习环境,于是终日游离于课堂之外,为等待毕业而飘在学校之中。
二、控制农村普通高中隐性辍学问题的有效对策(一)更新教育观念,消除功利性教育思想农村普通高中隐性綴学不仅是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还是一个影响和谐社会的重大隐患,隐性辕学问题直接冲击着我国的高中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农村普通高中隐性辕学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将会引发严重的高中教育危机。
辍学分析报告

辍学分析报告一、背景介绍辍学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中断学业并未再返回学校继续学习的现象。
辍学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并且也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了挑战。
因此,分析辍学现象并寻找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分析辍学现象,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减少学生辍学率。
下面将从辍学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辍学的原因辍学的原因可以分为学校方面和个人方面。
1. 学校方面原因•学校教育质量不达标:学校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果,如果学校教育质量不过关,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动力继续学习。
•学校资源不足:一些地区的学校条件较差,如设施简陋、师资不足等,这样的条件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校管理不善:学校的管理方式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学校管理不善,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无人解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个人方面原因•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经济条件是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可能无法承担学费和生活费,从而选择辍学。
•学业压力过大:学习压力过大是一些学生选择辍学的原因之一。
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无法适应学习压力而放弃继续学习。
•家庭环境不支持:一些学生面临家庭环境不稳定或不支持学习的情况,这样的家庭环境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从而导致辍学。
三、辍学的影响辍学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1. 对个人的影响•学历水平低:辍学会导致个人学历水平的降低,这将影响个人未来就业和发展的机会。
•就业困难:没有完整的学历会给个人就业带来困难,辍学的学生可能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
•收入水平低:缺乏高学历,个人很可能进入低薪行业,收入水平较低。
2. 对社会的影响•高失业率:辍学率的上升会导致社会整体失业率的增加。
•社会不稳定:大量辍学生的存在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矛盾和摩擦的可能性。
3. 对国家的影响•人力资源浪费:辍学会导致国家的人力资源浪费,无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才华。
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实习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问题的调研与分析一、实习目的和意义在农村地区,初中隐性辍学问题一直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青少年的教育和发展。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本次实习的目的是调研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为改善农村教育状况提供参考。
二、实习内容和方法1. 调研方法本次实习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问卷主要针对农村初中生和家长进行,内容包括学生辍学原因、教育意愿以及对学校教育的评价等。
实地访谈主要与农村初中的教师和村干部进行,了解他们对初中隐性辍学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2. 调研结果根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结果,我收集到了以下情况和问题:(1)家庭经济困难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农村地区,家庭经济状况不佳,许多家庭无法负担起孩子的教育费用,使得孩子只能辍学务农。
(2)家长教育意识不够强。
许多农村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对子女教育的引导和关注,导致孩子缺乏学习动力和目标。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学校教育环境欠缺改善。
农村初中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弱,教学设备和教材更新不及时,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习体会和思考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的严重问题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发展的影响。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对农村家庭的经济扶持。
通过政府、社会组织或慈善机构等渠道,为农村贫困家庭提供经济支持,减轻他们的负担,确保孩子能够享受到教育的机会。
2. 提高农村家庭对教育的认识和重视。
通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学校等活动,引导农村家长正确对待教育,增强他们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和支持。
3. 加强农村初中的教育条件和师资力量建设。
加大对农村初中的资金投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四、总结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农村初中隐性辍学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控辍保学措施

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控辍保学措施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一是价值取向是造成学生辍学的罪魁祸首。
孩子正处在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却因家庭、社会的价值取向导致过早流向社会。
二是学生学习负担得不到解决,评价体系不科学加之施教者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厌学、弃学。
三是因区域人口观念、落后文化思潮的影响,重男轻女,造成大量女童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四是移民地区人口流动大,学生在原籍与现籍上学来往随意,造成学籍管理混乱。
五是多民族汇聚的移民地区与周边新增移民点如临潭、双塔、七敦等移民群众生活条件所限,跨乡镇上学现象普遍,新增了不稳定因素,增加了学籍管理的难度。
学校控掇保学措施:一是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教育家长支持子女上学,使其认识到教育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国民素质的提高,使全体师生从思想觉悟上提高对控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控辍工作的呼吁力度,推动和提高全社会对失学少年儿童的关注。
二是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控辍工作制度,建立起有效的控辍工作机制。
将学生辍学与班主任工作评价和教职工考核相挂钩,严禁因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造成学生辍学,建立起一套家长——学校——政府,班主任——教师——学生,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乡政府——村组——家庭的控辍工作网络。
三、进一步落实好社会各项救助款,贯彻好国家两免一补和义务教育助学金对贫困学生的助学政策。
真正使濒临失学的学生享受到国家政策,圆了其上学梦。
四、积极地推行全民素质教育,不断改善育人环境,创造宽松的、人性的育人氛围,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广大教师要端正教育方向,明确教育思想,着眼学生的未来,努力使每个在校学生都能完成义务教育教育问题事关重大,同时也是社会敏感问题、热点问题,有诸多的社会原因和经济原因,单凭学校一方努力,控辍保学难见实效,因此,还需政府、学校和社会三方合力,履行好各自职责,共同加强控辍力度,同时,乡、村、组干部应对所管辖区域内的辍学问题予以更多的关注,只有群策群力,控辍保学工作才能逐步走上正规,才能圆每个孩子的上学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4月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Apr.2009第19卷第2期Journal of Guangxi Youth Leaders CollegeVol.19No.2在我国,辍学的界定一般是指未完成学制规定年限的教育而中断学习,离开学校的现象。
由于教育统计以此为据,因此“控辍保学”被作为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但对于目前青少年学生“隐性辍学”的现象,我们也有必要认真分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思考对策。
一、关注青少年学生“隐性辍学”现象“隐性辍学”是近年来青少年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一种“另类”辍学现象,首先由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董事长兰靖提出。
2008年底,《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一则有关青少年学生“隐性辍学”的现象,引起社会大众和传媒的广泛关注。
“隐性辍学”指的是这样一群学生,他们虽然交学费、有学籍、在学校的编册内,但心却整日游离于课堂之外或较长时间离开课堂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以至直到毕业也没有完成规定课程。
据有关部门统计,这样的学生在中学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已经成为中国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群”。
二、“隐性辍学”现象生成的原因分析1.现行教育体制的消极影响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了,但目前的教育体制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不平等、强制性和灌输式的教育摘要:“隐性辍学”是近年来中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一种“另类”辍学现象,它常表现为逃课、“人在课堂心在外”等“症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现行教育体制的消极影响、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教师“冷暴力”的侵害、亲子教育和交流的失误等,可通过加强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亲情教育和交流等措施减少乃至消除该现象。
关键词:青少年;“隐性辍学”;对策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254(2009)02—0032—03青少年“隐性辍学”现象探析李江静(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收稿日期:2009-03-04作者简介:李江静(1988-),女,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6级本科,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An Analysis of the "Recessive School Dropout"Phenomenon among TeenagersLI Jiang-jing(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Abstract :The "recessive dropout",a special type of "alternative"drop-out phenomenon,emerges among student groups in recent years,which usually presents such "symptoms"as skipping classes and "absent-mindedness in the classroom",etc.This phenomenon is due to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education system,the particularity of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development,emotional abuse of teachers,as well as miscommunication and errors in parent-child education,etc.Such phenomenon can be reduced or even eliminated by means of reforming the education system,scientific guidance of teachers,developing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family ties.Key words :adolescent;"recessive dropout";countermeasure32方式,对青少年提出了过多的要求、施加了过多的压力。
学生在学校里,总是忙于在茫茫题海中挣扎,充斥在大脑里的都是课本知识和试卷分数;他们的课余、周末时间也被永无休止的题目和补习所占有,自由时间因为课业极其繁重而过于稀缺。
因此,有人说“中国学生的学习负担是世界上最重的”[1]。
过于沉重的学习压力使青少年学生感到极度的苦恼和压抑,对现行教育制度十分不满,甚至存在逆反心理。
所以,当一些学生面对种种压力而感到力不从心时,便出现了逃课、“人在课堂,心在外”等隐性辍学的“症状”。
2.身心发展的特殊性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特有的成长、发展阶段,也是个体逐步完成社会化,完成心理成长发育,形成同一感,形成自我意识与自我角色的关键时期。
此时期,青少年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个性也更加明显,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快,渴望在学校中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希望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学校环境中,他们每天的时间被上课、做题和考试充塞得满满的,这种单一的、无色调的学校生活不仅使他们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反而抑制了个性的发展,令他们感到十分压抑,幻想着能在外面的世界寻找精神依托。
特别是在“唯升学教育”的教学体制下,学习成绩成了衡量学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这加剧了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心理冲突矛盾,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重压,使他们在学校里充满挫败感,以致成绩越差越厌学,学又学不进,走又走不了,陷入进退维艰的“隐性辍学”处境中。
3.教师“冷暴力”的侵害在升学指标的单一评价体系下,很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都存在明显的“重智育、轻德育”、“重共性、轻个性”的倾向,往往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了升学率,教师把精力主要用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无论是安排座次、管理教育还是上课提问、批改作业,“优等生”无疑都是优先考虑对象,而那些成绩平平的学生却因缺乏教师的足够关心和管理成了被忽视的群体。
有些教师为了激励其学生考出好成绩,甚至将成绩不好的学生作为反面教育的例子,贴上“差生”的标签,给这些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对他们来说,老师已经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带着冰冷面具的“恶魔”,于是,学生的厌学情绪便产生了。
从而把青少年推向了“隐性辍学”的深渊。
兰靖指出,庞大的“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境况令人担忧。
班级编排的歧视排斥、课堂教学被忽视遗忘、教师态度冷漠偏心、管理要求松弛放任等,使不少学生的受教育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2]。
由此,教师“冷暴力”对学生“隐性辍学”造成的影响可见一斑。
4.亲子教育和交流的失误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其著作《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中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
库利认为,“镜中我”的形成过程也是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自我意识的获得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人际传播的信息反馈逐渐形成的。
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环境,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孩子在家庭中通过与父母交往所获得的评价,是其早期的心理结构的构成基础。
然而,现代家庭中的许多家长出于疼爱和防止闪失的考虑,给子女设计好了固定的发展路线,对子女的许多事情都持“包办”态度,不仅不鼓励他们独立行动,而且常常反对他们自主地选择人生道路。
家长这一“消极”的“镜面”做法,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形成,直接导致了当下的青少年抗压能力差,自信心不足,遇到问题无法正确面对和克服,只能用“逃避”的方式作为应对困难的办法。
同时,一些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高要求,如果孩子的学业表现未能尽如人意,那么就会遭到家长的严厉斥责甚至是拳脚相加,使他们更加无法正确应对学习困难。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家长自己把孩子逼上了“隐性辍学”的道路。
三、“隐性辍学”现象的对策及建议1.加强教育制度的改革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强调个人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要给个人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个人去吸收。
可见,教育并不是为了考试拿高分,而是为了生活,为了生存。
所以,应加强教育制度改革,尽快为学生松绑,让学生从“唯升学教育”的应试牢笼中解放出来,在素质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
只有改革现行的教育制度,才能改变过去以学习成绩为单一指标的评价体系,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尊重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也才能有效缓减学生的心理重压和厌学情绪,使学生体会到学校生活的乐趣。
因此,减少青少年“隐性辍学”的根本在于教育制度改革。
2.教师负好科学引导的职责33教师是教学内容的直接传授者,也是青少年学生在校的管理者,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十分巨大,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很多学生“隐性辍学”就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得不到教师的足够关怀,在校坐冷板凳、度日如年。
一位学生在作文里写到:“也许是受够了默默无闻的滋味,我们开始对学习失去兴趣和耐心。
有时也想埋头用功、奋起直追,可是,实在受不了老师对我们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特别是给那些‘尖子生’和‘笨鸟’们开小灶的情景,很让我们愤愤不平。
为了解除心中的怨气,‘报复’老师,我们时常逃课。
”[3]由此可见,教师应负好科学引导学生走出“隐性辍学”的职责。
其一,教师应该提高教书育人的思想觉悟,意识到自身对孩子的重大影响力,树立“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其二,要在这一教育理念下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建立师生双向的信任关系;其三,对待“隐性辍学”的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循循善诱,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帮助他们重塑学习的信心。
3.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少年是自身行为的决定因素,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能促使青少年向更健康、更完善的方向发展,并为青少年社会化和培养健全的人格创造良好的个性条件;消极的心理品质、意志和人生态度会抑制青少年各方面的正常发展,使青少年社会化的方向发生偏差。
因此,我们对青少年进行引导时,应该在积极关注青少年学生心理变化的基础上,加强青少年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首先要使青少年学生意识到教育对他们将来发展以及对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让学生从内心接受目前的学校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其次,青少年自身也应该提高自我发展意识,增强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学会自我认可,避免自卑心理的出现;再次,应形成家庭、学校、政府“多管齐下”的预防机制,积极防御青少年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对于诸如厌学、自暴自弃等问题要积极救助,让青少年学生尽快重建自我,从“隐性辍学”的困境中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