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合集下载

著名的方剂古籍

著名的方剂古籍

著名的方剂古籍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方剂古籍:
1.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药著作,其中记
载了许多方剂的配方和用法,对后世药方的研究和运用有着重要影响。

2. 《金匮要略》:由东晋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收录了一百五十
五首各种方剂,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之一。

3.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编写,详细记载了治
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方剂,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4. 《明代本草》:明代李时中所著,是一部详尽记载草药配方
和使用方法的著作,对后世中药的研究和运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5. 《千金方》:唐代孙思邈所著,收录了多种中药方剂,内容
丰富,被后世称为“中医药百科全书”。

以上仅列举了部分著名的方剂古籍,这些古籍以其丰富的方剂配
方和治疗经验,为后世学者和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方剂复习重点

方剂复习重点

方剂复习重点————————————————————————————————作者:————————————————————————————————日期: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止咳散(风痰咳嗽)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以至脾肾虚寒,肠道不固)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中焦虚寒,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桃核承气汤(配核仁)——泻热逐瘀大黄牡丹汤(配核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八正散——清热泻火茵陈蒿汤——泻热逐瘀芍药汤——邪热祛积2. 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胃阳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小建中汤-----温中散寒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肾气丸-----温阳化气五苓散----化气解表3.黄芪---------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归脾汤-----------益气健脾,益气生血,益气摄血固中汤-----------补气摄血,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防己黄芪汤------补气利水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痰调经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小青龙汤———燥湿化痰,祛饮降浊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6.白术-----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痛泻要方——益气健脾燥湿完带散——(山药)益气补脾,祛湿止带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水7.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生脉散——敛阴止汗四神散——涩肠止泻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8.石膏-------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麻杏甘石汤——清泄肺热9. 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治下痢腹痛桂枝汤-----------滋阴养阴,敛固外泄之营阴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真武汤-----------健脾利湿,与茯苓相配以培土制水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羚角钩藤汤-----养阴增液,缓急舒筋四物汤------------补血10. 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热燥湿11. 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凊暑益气汤-----清热除烦生津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12. 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引经报使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舒畅枢机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败毒散------------解肌发表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13. 杏仁------三仁汤-----------宣肺,使气化湿化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宣降肺气桑杏汤-----------宣降肺气,润燥止咳14. 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制阳亢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强筋骨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血府逐瘀散-------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15. 桑叶配菊花-----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助君熄风桑菊饮-----疏散风热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逍遥散------疏肝解郁银翘散------利咽,疏散风热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17.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灸甘草汤----滋阴养血一贯煎-----滋阴补肝百合固金汤-----养阴滋肾,凉血止血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18.连翘------保和丸------清泄散结银翘散------(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19.干姜------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四逆汤------回阳救逆理中丸------温阳散寒特殊的治法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

远古~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1.医和六气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最早的病因学说)2.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最早的医学分科。

公元前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3.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4.《五十二病方》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现存最早方书。

5.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一、《黄帝内经》!⏹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成书——战国至秦汉⏹篇卷--《素问》、《灵枢》各9卷,每卷9篇,全书共18卷,162篇。

⏹传承--《素问》——至唐代仅存8卷,唐代王冰补入7篇大论。

(第七卷“天元纪大论”)宋代又补充2篇素问遗篇,《刺法》、《本病》,显系后人伪托之作。

《灵枢》——宋哲宗元祐八年,高丽使献《黄帝针经》,南宋时由史崧献出家藏旧本。

⏹基本内容--《素问》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论述了人的心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

《灵枢》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成就--注重整体观念、.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1.《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自序》。

西汉末期至东汉成书。

包含了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输穴、针法等内容,也是一本有影响的中医书籍。

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最早提出“奇经八脉”名称、循行路线、功能特点、病变证侯、与十二经关系等;提出“左肾右命门”说;提出“无形三焦”说。

2.《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大题常考方剂

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大题常考方剂

方剂学细节总结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经》: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止嗽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停)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阻)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四物汤(营血虚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郁)四逆汤(阴寒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治胁痛--- 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郁)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中焦虚寒,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热,虚火扰)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 荡涤肠胃热结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桃核承气汤(配核仁)---下瘀泄热大黄牡丹汤(配核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八正散---清热泻火茵蒿汤---泻热逐瘀芍药汤---邪热祛积2. 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小建中汤---温中散寒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肾气丸---温阳化气五苓散----化气解表3.黄芪---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归脾汤----益气健脾,益气生血,益气摄血固中汤---补气健脾,补气摄血,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防己黄芪汤---补气利水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小青龙汤---燥湿化痰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6.白术---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痛泻要方---益气健脾燥湿完带散---(山药)益气补脾,祛湿止带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水7.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生脉散---敛阴止汗四神散---涩肠止泻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8.石膏----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麻杏甘石汤---清泄肺热9. 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治下痢腹痛桂枝汤---滋阴养阴,敛固外泄之营阴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真武汤---利小便,制约附子之温燥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羚角钩藤汤---养阴增液,缓急舒筋四物汤---补血10. 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根芩连汤(配黄连)---清热燥湿11. 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凊暑益气汤---清热除烦生津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12. 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引经报使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舒畅枢机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败毒散---解肌发表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13. 杏仁---三仁汤---宣肺,使气化湿化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宣降肺气桑杏汤---宣降肺气,润燥止咳14. 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制阳亢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强筋骨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血府逐瘀散----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15. 桑叶配菊花---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助君熄风桑菊饮---疏散风热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逍遥散---疏肝解郁银翘散---利咽,疏散风热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17.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灸甘草汤----滋阴养血一贯煎---滋阴补肝百合固金汤---养阴滋肾,凉血止血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18.连翘---保和丸---清热散结银翘散---(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19.干---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四逆汤---回阳救逆理中丸---温阳散寒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传统中医药典籍精

传统中医药典籍精

一、传统中医药典籍1.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巢氏诸病源候论》、《温疫论》。

《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

《伤寒论》---张仲景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张仲景著《巢氏诸病源候论》---第一本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著《温疫论》---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吴又可著。

2.本草典籍《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资料,陶弘景著。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保存最早的完整的本草合刊本,张存惠著。

《本草纲目》---中药学巨著,李时珍著。

3.方书典籍《肘后备急方》---属急症手册性质,葛洪著《备急千金要方》---对后世妇婴专科有很大影响,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孙思邈著,与《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外台秘要》---综合性医学巨著《太平圣惠方》---宋代王怀隐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药典,宋代官府颁行《普济方》---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保存大量民间验方二、现代中医药信息1.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分三部,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三部收载生物制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2.中医药期刊3.中医药工具书与文摘《中药大辞典》---既是辞书,又是综合性本草《中国医籍大辞典》---对中医药文献首次全面系统整理与研究,堪称医籍辞书的巨著《中国方剂大辞典》《中医大辞典》---全面反映中医学术的综合性辞书4.常用药品集和专著《临床用药须知》---药典配套丛书,2005版《临床用药须知》分2卷,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权威性《中华本草》---民族药专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划时代巨著《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系统总结中医药工作者对中药资源的研究成果《中国常用药品集》---一部常用药品信息的实用大型药学参考书《中国药品使用手册•中成药手册》---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鲜的特点《全国中草药汇编》---对第二次中药普查的大总结5.互联网资源课堂练习:A型题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医学典籍是A.《伤寒论》B.《黄帝内经》C.《金匮要略》D.《诸病源候论》E.《神农本草经》参考答案:BX型题(多项选择题)2.《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有A.药材及饮片B.成方制剂C.药用辅料D.单味制剂E.提取物参考答案:ABDE第十四章医疗器械基本知识第一节医疗器械概述一、医疗器械的概念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

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经典著作

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经典著作

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经典著作篇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一、概要(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二)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为什么要学古代的著作?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学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

因此,中医的理论知识是日久民心。

相对而言,西医是日新月异的。

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医学理论,仍然积极地指导着临床诊疗,此为中医之妙。

中医学和西医学也因此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医学体系。

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家和著作,只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才能在今天仍被称作经典。

因此,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认真的研讨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临床运用方面能有新的领悟和提高。

总之,学习古人的著作的意义在于,在古代著作的指导下,使中医学呈现出如今日渐辉煌的发展。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的著作,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有着巨大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同时,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本草经》亦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并无冲突。

本节课以目前高等教育教材推荐的四部书作为经典著作进行讲解。

(一)《黄帝内经》1. 《黄帝内经》概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中医界中尊奉的基础理论主要从《黄帝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

而且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比如生命科学、气功理论、经络的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得从《黄帝内经》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和启发。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一、概要(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二)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为什么要学古代的著作?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学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

因此,中医的理论知识是日久民心。

相对而言,西医是日新月异的。

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医学理论,仍然积极地指导着临床诊疗,此为中医之妙。

中医学和西医学也因此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医学体系。

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家和著作,只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才能在今天仍被称作经典。

因此,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认真的研讨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临床运用方面能有新的领悟和提高。

总之,学习古人的著作的意义在于,在古代著作的指导下,使中医学呈现出如今日渐辉煌的发展。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的著作,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有着巨大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同时,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本草经》亦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并无冲突。

本节课以目前高等教育教材推荐的四部书作为经典著作进行讲解。

(一)《黄帝内经》1. 《黄帝内经》概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中医界中尊奉的基础理论主要从《黄帝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

而且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比如生命科学、气功理论、经络的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得从《黄帝内经》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和启发。

《内经》共包括《素问》九卷和《灵枢》九卷。

中医典籍

中医典籍

1、《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填补了《内经》以来我国未有的临床医学著作的空白。

2、《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3、《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

全书分为三卷,载药三百六十五种。

4、《伤寒杂病论》现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张机(字仲景),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难经》又名《皇帝八十一难经》,是对《黄帝内经》中81个疑难问题的解答,相传作者为秦越人(扁鹊)。

魏晋隋唐时期:6、《脉经》晋代王叔和,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提倡“寸口诊脉法”,奠定了脉学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基础。

7、《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8、《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

9、《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是我国最早的方剂学专著,又堪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宋金元时期:10、《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医局著,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为方剂学专著。

1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言著,提出“三因学说”,是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

12、《素问原机原病式》金元刘完素,发展了亢害承制理论,提出六气化火及玄府气液诸说。

13、《宣明论方》又名《皇帝素问宣明论方》《医方精要宣明论》金元刘完素,中医方剂著作。

14、《儒门事亲》金元张从正,秉承张氏“为儒者能明事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

该书注重阐发邪实为病的理论,提倡攻下三法治疗诸病。

15、《脾胃论》元李杲(字东恒),引用大量《内经》原文以阐述其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

明清时期:16、《温疫论》明代吴又可,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医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的杰出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 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医学心悟》: 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止嗽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四物汤(营血虚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中焦虚寒,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桃核承气汤(配核仁)——下瘀泄热大黄牡丹汤(配核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八正散——清热泻火茵陈蒿汤泻热逐瘀芍药汤——邪热祛积2. 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小建中汤温中散寒桃核承气汤--- 通行血脉苓桂术甘汤--- 温阳化饮,平冲降逆肾气丸温阳化气五苓散-- 化气解表3. 黄芪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归脾汤益气健脾,益气生血,益气摄血固中汤补气健脾,补气摄血,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防己黄芪汤补气利水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5. 半夏半夏泻心汤痞,和胃降逆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小青龙汤燥湿化痰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痛泻要方——益气健脾燥湿完带散—— ( 山药) 益气补脾,祛湿止带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水7. 五味子 小青龙汤——敛肺平喘敛阴止汗 生脉散四神散——涩肠止泻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白虎汤 ( 配知母) ——清热生津 8. 石膏玉女煎 (配熟地 ) ——清胃火清燥救肺汤 ( 配桑叶 ) ——清宣燥热,生津止渴麻杏甘石汤——清泄肺热羚角钩藤汤四物汤除烦,润燥生津6. 白术 玉屏风散 益气固表止汗9. 白芍 芍药汤 缓急止痛,治下痢腹痛桂枝汤 滋阴养阴,敛固外泄之营阴麻子仁丸 养阴以助润下小建中汤 和里养阴,缓急止痛真武汤 利小便,制约附子之温燥镇痛熄风汤 滋阴柔肝,潜阳熄风补血10. 黄芩 小柴胡汤 (配柴胡) 清泄少阳半里之热蒿芩清胆汤 ( 配青蒿 ) 清泄少阳湿热葛根芩连汤 ( 配黄连 ) 清热燥湿 11. 知母 白虎汤清热凊暑益气汤清热除烦生津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12. 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引经报使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舒畅枢机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败毒散解肌发表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13. 杏仁三仁汤宣肺,使气化湿化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宣降肺气桑杏汤宣降肺气,润燥止咳14. 牛膝镇肝熄风汤血下行制阳亢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强筋骨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血府逐瘀散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15. 桑叶配菊花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助君熄风桑菊饮疏散风热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逍遥散疏肝解郁银翘散利咽,疏散风热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17(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灸甘草汤 -- 滋阴养血一贯煎滋阴补肝养阴滋肾,凉血止血百合固金汤清心凉血,养阴导赤散18(连翘保和丸清热散结银翘散---- (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19(干姜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四逆汤回阳救逆理中丸温阳散寒特殊的治法辛甘化阳: 是指用辛味药与甘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 桂甘汤(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通心脉,和血气,振奋心阳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

小建中汤(饴糖+桂枝)苓桂术甘汤桂枝汤酸甘化阴: 是指营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益阴的治法。

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

临床常用于阴不济阳之风。

-- 桂枝汤(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小建中汤(白芍+饴糖)急下存阴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不耗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

大承气汤(还有通因通用)釜底抽薪法: 指用寒苦降下,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

本法好比实抽锅底下燃烧底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

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大承气汤调和营卫法: 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

——桂枝汤(桂枝+芍药)滋阴疏肝法: 指以滋阴补肾药与疏畅肝气药相合组方,使肝气和畅,柔达的方法。

一贯煎,治疗肝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证。

滋阴潜阳法: 指用滋阴的药物配伍重镇潜阳药,具有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的作用,用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病证的一种治法。

——镇肝熄风汤补气止血法: 治法之一,又称益气摄血。

是指通过益气健脾以统血,摄血,从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

——归脾汤,固冲汤,(补中益气汤)补气活血法: 是指重用补气之药,以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的一种治法。

用治虚血瘀,“因虚致瘀“的中风证; ——补阳还五汤益气升阳法:指以补气药配伍升举阳气药组合成方,以治疗中气虚弱,清阳下陷病证的一种法——补中益气汤透热转气法: 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

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

治疗除清营解毒外,可清气透热,导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

——青营汤养阴透热: 温病后期,阴液已伤,而邪热仍稽留阴分导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时,用养阴退热药(鳖甲),配合芳香透热药(青蒿)治疗,使阴复热退,热透邪出的一种治法——青蒿鳖甲汤化痰熄风法:是治疗风痰上扰证的一种治法。

风痰上拢证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症,其由脾湿生痰,痰阻清阳,加之肝风内动,风痰上拢清空所致,治疗上应采用化痰熄风药,以祛除风痰——半夏白术天麻汤凉肝熄风法: 清肝热平熄肝风--- 羚角钩藤汤逆流挽舟法: 为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通因通用法: 为反治法之一,指应用通下的方药来治疗表现上有通泄的病症的种治法。

芍药汤,大承气汤补火生土法: 指温壮,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的治法,用以治疗命门火衰,不能上暖脾土,脾失健运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之证——四神丸辛开苦降法: 当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时,用辛味药之散以开通心下之痞结,配以苦味药之苦降,苦寒以清降泄热,降泄胃气以止呕,两者合用,平调寒热,开结降泄以治心下痞证——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温阳止血法: 指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的功能。

以达制止出血的治法,用治脾阳虚寒所致的出血证——黄土汤理中丸凉血止血法: 十灰散凉血散瘀法: 凉血兼散瘀。

主治热入血及热伤血络证,因热与血相持和离经之易致瘀,治宜凉血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虑,又配散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

——犀角地黄汤清肝宁肺止血法: 咳血方温阳利水法: 真武汤温阳化饮法: 苓桂术甘汤增水行舟法: 指以滋阴增液的药物组成方剂,功能滑润肠道,导下便结津枯,偏于阴亏液涸之便秘的一种治法。

滋阴增液,润肠通便,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故名之。

——增液汤增液承气汤滋水涵木法: 即滋肾养肝。

指运用滋肾阴、补肾水以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

此常用治肾阴亏虚肝木偏旺的病症。

——杞菊地黄丸一贯煎益气固表法: 玉屏风散补气摄血法: 是指通过益气健脾统血、摄血。

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疏肝健脾法: 逍遥散疏肝理脾法: 四逆散解表清里法: 防风通圣散葛根芩连汤解郁透气法: 四逆散益气渗湿: 参苓白术散防己黄芪汤益气解表法: 败毒散培土生金: 即补脾益肺,指用补脾土的方法,使脾气健运,能正常地生化水谷气,上养于肺,以治疗肺脏亏虚病症的一种治法。

——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麦门冬汤名词解释方剂: 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剂学: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础理论(治法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