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出处 成语来源
四字成语及典故出处

四字成语及典故出处人才济济:济济:众多的样子。
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出处《书·大禹漠》:“济济有众,咸听朕命。
”原原本本: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
指详尽描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凿。
出处:汉·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
”朝朝暮暮:这个词常用在抒发男女情爱的诗词中,比如说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就是何疑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意思就是说道:只要两个人的爱情长久、忠贞,不一定必须整天相爱在一起。
不紧不慢:不急也不慢。
指不慌不忙的样子。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与标准。
不可估量:无法计算。
不容计数:没办法清点,无法排序。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不求甚解:求懂得个大概,不谋深刻理解。
甚,很,非常。
不容争辩:不允许争论、辩说。
不容置疑:不容许存有什么猜测,指真实可信。
不甚在意:不太在意,不怎么在乎。
不胜其烦:承受没法某种麻烦。
大胜,必欲。
不速之客:没有经过邀请而突然到来的客人。
速,邀请。
不惜代价:为达至某种目的不惜一切物质或精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能明白,形容道理(情况)明摆着。
喻,了解,明白。
不翼而飞:没翅膀却昼行,比喻东西忽然不见踪影了。
不由分说:不容分辩。
不由,不听从,不容许。
分说,辩白。
不约而同:没事先商量而彼此看法或行动一致。
不折不扣:一点也不打折扣,完完全全;十足。
买椟还珠一鸣惊人狐假虎威上下其手杞人忧天亡羊补牢三人成虎一暴十寒塞翁失马一日千里一鼓作气重于泰山揭竿而起背水一战弄巧成拙风吹草动乐不思蜀东山再起安居乐业程门立雪逼上梁山徒有虚名骄兵必败雪中送炭闻鸡起舞卧薪尝胆城下之盟其貌不扬指鹿为马开卷有益·博而不精·百发百中·捕风捉影·必恭必敬·百感交集·兵贵神速·杯弓蛇影·不寒而栗·不合时宜·不自量力·不拘一格·不可多得·不堪回首·不可救药·别开生面·不可同日而语·不伦不类·伯乐相马·班门弄斧·白面书生·八面威风·不名一钱·拔苗助长·不屈不挠·不求甚解·髀肉复生·病入膏肓·不入虎穴,严禁虎子·母母举鼎·博士买驴·冰山难靠·背水一战·半途而废·不贪为宝·白头如新·百闻不如一见·不为五斗米折腰·抱薪救火·标新立异·不学无术·不入虎穴,严禁虎子·不远千里·不因人热·别有天地·不遗余力·百折不挠·百丈竿头·不自量力·不知所云·宾至如归·拔帜易帜·残杯冷炙·寸草春晖·草船借箭·乘风破浪·才高八斗·城狐社鼠·沧海桑田·草菅人命·草木皆兵·程门立雪·长驱直入·车水马龙·乘兴而来·沉鱼落雁·乘人之危·车载斗量·大笔如椽·打草惊蛇·雕虫小技·大材小用·多多益善·大腹便便·大公无私·当局者迷·大逆不道·大器晚成·当务之急·开诚布公·不得要领·抛砖引玉·二桃杀三士·尔虞我诈·罚不当罪·奋不顾身·分崩离析·风吹草动·覆巢并无岂可·分道扬镳·奉公守法·负荆请罪·发奸擿伏·返老还童·发蒙振落·风声鹤唳·覆水难收·赴汤蹈火·分庭抗礼·防微杜渐·负隅顽抗·负重致远·管鲍之交·各得其所·感恩图报·过河拆桥·刮目相看·瓜田李下·高枕无忧·各自为政·华而不实·好好先生·狐假虎威·汗流浃背·后来居上·合浦珠还·后起之秀·后生可畏·火树银花·坚壁清野·间不容发·井底之蛙·鸡口牛后·江郎才尽·见猎心喜·鸡鸣狗盗·九牛一毛·胶漆志趣相投·举一反三·开诚布公·空洞无物·沆瀣—气·克己奉公·开卷有益·侃侃而谈·口蜜腹剑·开门揖盗·空前绝后·克勤克俭·旷日持久·困兽犹斗·开天辟地·口若悬河·空中楼阁·刻舟求剑·脍炙人口·狼狈不堪·力不从心·两败俱伤·乐不思蜀·老当益壮·劳而无功·论功行赏·老马识途·老牛舐犊·老妪能解·老生常谈·梁上君子·蓝田生玉·滥竽充数·狼子野心·芒刺在背·买椟还珠·马革裹尸·门可罗雀·名落孙山·孟母三迁·马首是瞻·毛遂自荐·门庭若市·木人石心·牛鼎烹鸡·怒发冲冠·鸟尽弓藏·南柯一梦·弄巧成拙·穷兵黩武·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难兄难弟·南辕北辙·天真料漫·千变万化·七步之才·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曲高和寡·曲尽其妙·千金市骨·千钧一发·千里鹅毛·黔驴技穷·千虑一得·巧取豪夺·七擒七纵·杞人忧天·曲突徙薪·千万买邻·犬牙交错·千人所指·千载难逢·气壮山河·日不暇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给家足·如火如荼·人杰地灵·日暮途穷·入木三分·人琴俱亡·人弃我取·忍辱负重·任人为贤·人人自危·如释重负·入吾彀中·人心如面·如鱼得水·人言可畏·孺子可教·手不释卷·士别三日·死不旋踵·师出无名·三寸之舌·水滴石穿·死而不朽·伤风败俗·三顾茅庐·双管齐下·死灰复燃·十行俱下·四海之内皆兄弟·尸居余气·司空见惯·水落石出·三令五申·四面楚歌·三迁之教·三人成虎·杀身成仁·水深火热·识时务者为俊杰·三生有幸·尸位素餐·塞翁失马·上下其手·上行下效·随其月读书·守株待兔·三折其肱·土崩瓦解·同仇敌忾·同仇敌忾·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同甘共苦·同工异曲·天经地义·天下无双·天涯海角·天衣无缝·一夔已足·穷兵黩武·庄周梦蝶·曾参杀人·以强凌弱·回去壁归属于赵·韦编三绝·无出其右·为虎作伥·至交·无可奈何·望梅止渴·五日京兆·危如累卵·万死不辞·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五色无主·亡羊补牢·未雨绸缪·妄自尊大·下笔成章·下车泣罪·先发制人·兴高采烈·心旷神怡·朽木不雕·休戚相关·先声夺人·小巫见大巫·小时了了·小心翼翼·一败涂地·有备无患·一不做、二不休·一傅众咻·一傅众咻·以强凌弱·饮醇自醉·一代楷模·一发千钧·约法三章·以古非今·叶公好龙·以管窥天·言过其实·一国三公·以T147滇·愚公移山·一鼓作气·一挥而就·与虎谋皮·异军突起·有脚阳春·以卵击石·以邻为壑·夜郎自大·一毛不拔·一鸣惊人·一木难支·以貌取人·羽毛未丰·有名无实·一诺千金·一暴十寒·一窍不通·一钱不值·予取予求·一丘之貉·一日千里·一日三秋·一丝对仗·一身是胆·以身试法。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 惊弓之鸟:指害怕得要死,见弓就惊,出自《战国策·齐策三》
2. 弯弓射大雕:比喻解决难题,出自《西游记》
3. 一言九鼎:指一句话重要性,出自《淮南子·天文训》
4. 画蛇添足:比喻多此一举,出自《庄子·外物》
5. 舍己为人:比喻忘记自己的利益,为他人着想,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6. 鹤立鸡群:比喻非常出众,出自《论语·子罕》
7. 百里挑一:比喻极为精挑细选,出自《汉书·司马相如传》
8. 知错能改:指认识错误而修正,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9. 一诺千金:比喻一句话言之有信,出自《水浒传》
10. 饮鸩止渴:比喻欲解危急境地反为自讨苦吃,出自《西游记》。
五十个成语故事的出处

1、一鼓作气(曹刿gu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成语大全及解释出处

成语大全及解释出处
以下是常见的一些成语及其解释和出处:
1. 亡羊补牢(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比喻事情出了差错以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 锦上添花(出自《后汉书·童贯传》):比喻已经很好的东西再来点更好的。
3.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燕策三》):比喻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4. 杀鸡取卵(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比喻为了一时的好处,破坏了自己的根本利益。
5. 杯弓蛇影(出自《汉书·蔡邕传》):比喻疑神疑鬼,过分多疑。
6. 隔岸观火(出自《汉书·董仲舒传》):比喻对别人的危难置之不理。
7. 饮鸩止渴(出自《左传·景公二十四年》):比喻为了解决眼前的困难而采取的错误措施。
8. 纸上谈兵(出自《南齐书·泰始四年》):比喻只在书本上谈论兵事,而不实际动手。
9. 刻舟求剑(出自《战国策·齐策三》):比喻墨守成规,停留在已经过时的方法或观念上。
10. 纸短情长(出自《红楼梦》):比喻情意深厚,不因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这些成语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成语,因成语众多,解释和出处也各异,不一一列举。
如果您对特定的成语感兴趣,可以具体提出来,我会为您提供详细解释和出处。
带有成语的古诗词有出处释义

带有成语的古诗词有出处释义如下:
1. 青梅竹马:出自唐·李白《长干行》,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
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2. 心有灵犀:出自唐·李商隐《无题》,原形容梅花的香味和姿态,后被用为梅花的代称。
现多比喻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3. 柳暗花明:出自南宋·陆游《游山西村》,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
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4. 不拘一格:出自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5. 万紫千红:出自南宋·朱熹《春日》,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
多指繁盛的春色,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6. 草长莺飞:出自南宋·高鼎《村居》,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7. 人面桃花:出自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
8. 寻花问柳:出自唐·元稹《元稹集》,指游玩观赏春日美景。
9. 比翼连枝:出自唐·白居易《长恨歌》,比喻夫妇亲密不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诗词原著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成语大全】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成语大全】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1. 杯弓蛇影出处:公元前5世纪,《战国策·齐策五》释义:比喻因过分害怕而产生的错觉。
故事:战国时,齐国有位人名叫指鹿为马。
这位人常常颠倒黑白,是非不分,说谎话说得滴水不漏。
有一次,他拿来一匹马,请各国诸侯来验。
当众宣称,这匹马是指鹿的,并且逼迫大家说这匹马就是一匹马。
只有荆轲敢于说出真相。
但当他回头看时,却发现指鹿为马设下的陷阱,连着手中的酒杯也变成了蛇。
这个成语比喻心中恐惧的幻象,也是形容别人捕风捉影。
2. 雷霆万钧出处:公元前2世纪,《史记·项羽本纪》释义:形容威力极大。
故事:项羽兵败楚河北,直插无极而东。
刘邦所罗兵将皆倒戈楚从。
至鸿门、吏至,楚军击之,百馀万人死。
项羽以为天且亡己。
力争斗,终败,亡入灞上。
李信请盟,楚送使和争王诏。
楚闻之,亦圉城门。
楚乃以落泪而东。
书楚人为哭城东。
三年归之西,案楚兵或百,则几人。
俄而边臣间言割地者。
孔王为章门,从索得失。
项羽最终为刘邦一统天下的气势所慑,军心败坏,最终以败局而终。
3. 狐假虎威出处:公元前3世纪,《史记·儒行列传》释义:比喻仗着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故事: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时期,有一只狐狸在森林中偶遇了一只十分威猛的老虎,老虎要吃掉它,这只狐狸假装自己很强,吓唬那只老虎,老虎没办法,只好走。
有一天,这只老虎看到小动物都害怕逃跑,才知道被狐狸蒙蔽,恼怒异常,骂道:“果然不要脸,不过是一只狐狸,竟敢假冒老虎,不愧是个伪君子!”这个成语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60个成语出处及解释有哪些

60个成语出处及解释有哪些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60个成语出处及解释吧,仅供大家参考。
60个成语出处及解释1【一无是处】解释:是:对,正确。
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
没有一点用处。
出处:明·张岱《与胡季望》:“是犹三家村子,使之治山珍海错,烹饪燔炙一无是处。
明眼观之,只发一粲。
”2【十全十美】解释: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出处:清·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十美。
”3【完美无缺】解释完美:完整,完善。
完善美好,没有缺点。
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小楷,微带行笔,共一百廿八行,前者十数行破裂者,而后幅完好无阙(缺)。
”4【绰绰有余】解释绰绰:宽裕的样子。
形容非常宽裕,富裕。
易错写成“绰绰有裕”.出处《诗经·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余。
”5【入不敷出】解释收入不够开支。
敷:够,足。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7回:“但是家计萧条,入不敷出。
”6【无忧无虑】解释:没有丝毫忧愁和顾虑,形容心情安然自得。
无:没有。
忧:担忧,忧愁。
虑:顾虑,忧虑。
出处: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来,来,来,我做了个草庵中无忧无虑的僧家。
”7【无牵无挂】解释形容没有拖累,非常放心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1回:“北侠原是无牵无挂之人,不能推辞,同上茉花村去了。
”8【牵肠挂肚】释义: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三折:“可怎生将俺孩儿一时勾去,害的俺张善友牵肠割肚。
”9【高枕无忧】解释:垫高了枕头睡觉,无忧无虑。
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或放松警惕,麻痹大意。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四字词语及出处

1、光明正大,汉语成语,原指明白不偏邪;现多指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出自《朱子语类》,也可翻译成襟怀坦白,言行正派,大公无私。
2、挑拨离间,汉语成语,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谣言,污蔑、中伤他人。
出自《官场现形记》。
【近义词】挑三豁四、拨弄是非、搬弄是非【反义词】精诚团结、穿针引线3、格物致知,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该成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结构为连动式;在句中作谓语。
4、袖手旁观,汉语成语,把手拢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比喻置身事外、不帮助别人。
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
出自唐·韩愈《祭柳子厚文》。
5、不知所措,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管子·七臣七主》。
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动宾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补语。
6、多多益善,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多多益善指越多越好,不厌其多。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7、阳奉阴违,汉语成语,拼音是:yáng fèng yīn wéi,意思是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当众同意背后反对)。
出自《官场现形记》。
8、招摇撞骗是汉语成语,拼音:zhāo yáo zhuàng piàn,意思是假借名义,到处炫耀,进行欺诈蒙骗。
9、风口浪尖,汉语成语,拼音:fēng kǒu làng jiān,意思是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
出自向春《煤城怒火》第21章。
10、强词夺理(拼音:qiǎng cíduólǐ)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强词夺理(强词:强辩之词)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多用于形容无理辩解。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11、平易近人(拼音:píng yìjìn ré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自上古典籍、中古著作及佛教文獻成語舉例
出自上古典籍的成语
不可救药《诗经·大雅·板》:“匪我言耄,尔用忧谑。
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
惩前毖后《诗经·周讼·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
耳提面命《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
发愤忘食《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诲人不倦《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后生可畏《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
不遗余力《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
不约而同《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应对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
”
弹丸之地《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多多益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多多益善耳。
”
高屋建瓴《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
出自中古著作的成语
别有天地唐·李白诗《山中问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
刻骨铭心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青梅竹马唐·李白《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
天伦之乐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
别开生面唐·杜甫《丹青诗》:“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惨淡经营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诏谓将军指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
怵目惊心唐·韩愈《昌黎集·贞曜先生墓志铭》:“及其为诗,刿目怵心。
”
大放厥词唐·韩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词。
”
耳濡目染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耳熟能详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
不容置疑宋·陆游《严州乌龙广济庙碑》:“盖其灵响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
出自佛教典籍的成语
电光朝露《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皆大欢喜《金刚经》:“皆大欢喜,信守奉行。
”
作如是观《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
如是观。
”
心心相印《黄蘖传心法要》:“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
恶语伤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洪州法昌倚遇禅师》:“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
超然自得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东土祖师》:“光自幼志气不群,博涉诗书,尤精玄理,而不事家产,好游山水,后览佛书,超然自得。
”风平浪静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僧问:‘风恬浪静时如何?’师曰:‘吹倒南墙。
’”
火烧眉毛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问:‘如何是急切一句?’诗曰:‘火烧眉毛。
’”
看风使舵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看风使舵,正是随波逐流。
”
自作自受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僧问金山颖:‘一百二十斤铁枷,教阿谁担?’颖曰:‘自作自受。
’”
顽石点头《莲社高贤传》:“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点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