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意境》 (2)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欣赏自然之美。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对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学会欣赏山水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山水画的美丽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2.难点:学会欣赏山水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中国山水画的相关图片、画作,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分析。
2.准备与山水画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
3.准备与山水画欣赏相关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山水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美丽与意境,激发他们对山水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理论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与山水画欣赏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山水画欣赏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山水画的意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完成下列小题。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部编九下语文14 《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4 《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
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木然地画画,对外物“没有深刻感受”,笔下的事物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不了人。
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二、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
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
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2)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
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3)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旨在证明艺术家写诗、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更能全面深入认识现实。
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同时,引用领袖的诗词,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又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4)引用四川人对于四川景物的概括(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意在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三、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
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

具体阐释 缘物寄情
第5段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过渡段)
↓
↓
第5段:要深刻
第5段:要有强 怎
认识对象
烈真挚的感情
样
↑
↑
第6段:要 第7段:要 深入全面 求站的高于 地认识对 现实,这样 象,必须 来观察、认 身临其境 识现实,才 长期观察 可能全面深
入
获 第8段:↑一棵树、 得 一座山观其精神 “ 实质, 经过画家 意 思想感情的夸张 境 渲染,意境会更 ”
⑵第6段: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具 体论证“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 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 的深度有关”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⑶第7段:作者举毛泽东《沁园春》的例 子,说明只有有了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才能写出高于现实的诗词,从而说明作画 与写诗一样要高于现实的道理,用作诗词 来谈作画,是化抽象的道理为生动形象的 例子,便于读者接受。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意境与意匠的解读, 带我们了解并体悟了山水画。这是李 可染对于山水画意境的阐述,更使得 我们认识并深刻感受到这份情怀,也 希望大家从这篇文章的手法中提升自 己的写作水平。
当堂训练
1、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 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 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根据课文第3段的观点,再举一 个古诗的例子,模仿课文写法, 写一段文字,作为补充的论据
淡的意境。∕ ⑤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
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 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
艺蕴术 含想着象无的限天的地大空,千灵使 世作 界之品 和美中 丰的的 富意有 的限 思义的 想空内间容和。形象
《山水画的意境》课文笔记

《山水画的意境》课文笔记一、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 - 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他以山水画闻名于世,其作品融合了中西方绘画的技法和理念,对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生字词。
1. 重点字词。
- 惆怅(chóu chàng):伤感,失意。
- 真挚(zhēn zhì):真诚恳切。
- 渲染(xuàn rǎn):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也比喻夸大地形容。
- 身临其境(shēn lín qí jìng):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临,到、来。
- 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2. 字词辨析。
- “惆怅”与“忧愁”:“惆怅”更多地表达一种因失意而产生的淡淡的哀伤和迷茫;“忧愁”则更侧重于因担忧而发愁,语义较重。
三、文章结构。
1. 提出问题(第1 - 4段)- 第1段:指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点明探讨山水画意境的重要性。
- 第2 - 4段:阐述什么是意境,通过列举古诗中的例子(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说明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是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的思想感情。
2. 分析问题(第5 - 8段)- 第5 - 6段:论述如何获得意境。
画家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以齐白石画虾为例,说明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缺乏深刻感受,就无法创造出意境。
- 第7 - 8段:强调意境的产生与画家的人格修养有关。
画家的思想境界高,其笔下的意境才会深远。
3. 解决问题(第9 - 10段)- 第9段:指出画画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
画家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充分表现意境。
- 第10段:总结全文,强调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初读课文
1. 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 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 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 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 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明确: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 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 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 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3)对于所描写的事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这样才能 认识深刻全面,也才能打动人。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行的。 (4)对生活没有深刻感受,不能产生自己的感悟,也没有表现的欲望, 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主旨分析
本文的主旨是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画家身临其境,对客观对 象长期观察。列举李太白的例子论证了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 的观点,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 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山水画的意境》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作 时,不难发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 数不胜数,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 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 就来探讨一下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意境。让我 们跟着李可染一起,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 统审美情趣。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讲解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 岁时学画山水。
43 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 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 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二、理解词义惆怅:伤感,失意。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赋予:意指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
朝朝暮暮: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三、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4):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5—10):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
四、问题归纳1.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有什么区别?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2.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
请学生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不会。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而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
可见,山水画具有独特的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不会被山水摄影所取代。
3.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这两句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
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木然地画画,对外物“没有深刻感受”,笔下的事物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不了人。
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二、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
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
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2)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
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3)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旨在证明艺术家写诗、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更能全面深入认识现实。
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同时,引用领袖的诗词,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又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4)引用四川人对于四川景物的概括(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意在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三、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
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意匠
• 前两年,和一个青年同志到四川写生,船过三峡,看到傍晚真 是美极了。太阳落山,晚霞返照中一带模糊,树木千株万株,山 和房子隐约可见。雨景雾景也美,里面的东西很丰富,深厚得不 得了,可是外面又罩着一层薄雾,这怎么表现?很困难。有时轻 描淡写,也能画出来,可是单薄的很。做了许多尝试,终于想出 了一个办法:先把所看到的一切,清清楚楚画上去,越详尽越好, 然后用淡墨慢慢调整底色,使原有的轮廓渐渐消失,再统一调子。 将消失未消失,那效果与自然景色比较接近。我们称这种方法是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意匠的设计,不是一时就能成功的, 往往要经过许多次的尝试和失败,才能比较完美地实现。
漓 江 胜 景 图
山水画的意境
二、新课讲解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 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 齐白石的弟子。担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 系教授,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 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 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 可染画牛》等。
细读课文,梳理作者证思路
要求:用思维导图来或提纲来呈现。 提示:阅读的过程中,圈划出每段的关键词句。
提出论点 意境
什么是意境 为什么意境那么重要
意匠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论证思路:是什么——为什么—— 怎么样
精读课文,品味作者所举实例
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 齐白石画虾 毛泽东《沁园春 雪》 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画松 苏州有一个古老的柏树 齐白石有一个印章“老齐手段” 杜甫“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
速读课文,了解作者观点
思考: 1.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他提到了哪两个重要的概念,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1.作者的观点是: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两个概念:意境 意匠 意境:景与情的结合。 意匠: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 关系:两者紧密相关。(用意匠来表现意境)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课堂小结
1.文艺论文阅读方法 了解作者的观点;独立思考;迁移运用 2.议论文写作 有清晰的论证思路;引用大量丰富的实例来佐证
3.艺术鉴赏和创作的方法 有清晰的论证思路;引用大量丰富的实例来佐证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观点+实例+阐释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高)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大)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山坚)
借鉴方法,鉴赏文学作品
竹里馆
万山红遍
李可染《人在万点梅花中》嘉德2011秋拍成交价989万元
写作背景
课文节选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的《漫谈 山水画》一文。该文是孙美兰根据李可染 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讲课笔记整理 的,最初发表于《美术》1959年第5期。
文艺论文
1.要注意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 2.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3.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