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1.1百家争鸣概述

1.1百家争鸣概述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始创于1989年9月,其前身是 孔子诞辰故里游。孔子文化节是一项融纪念先哲、交流文化、 旅游观光、学术研讨、经科贸旅合作于一体的丰富多彩、情 趣盎然的大型综合性国际旅游节庆活动。每届活动期间,于9 月26日举行隆重热烈、异彩纷呈的开幕式;9月28日在孔庙 2564 大成殿前举行孔子诞辰纪念集会,进行别开生面的祭孔活动, 以发思古之幽情,实现敬仰、怀念先师孔子之夙愿。
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呼吁将教师节 改期。魏明伦、李汉秋等政协委员更 是提出了教师节改期的提案。他们提 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 师节、美国加州的教师节、马来西亚 的教师节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别行 政区的教师节,都是定在孔子诞辰日9 月28日。“孔子”是中国最大的文化 符号,把中国的教师节改在孔子诞辰 日既有纪念意义,也可赋予节日更深 厚的文化内涵。
孔子之教育思想
子曰:“有教无类。” 1. 有教无类;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2.因材施教; 不可以语上也。”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学习要实事求是;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4. 学习要温习,要有恒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5. 要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 要不耻下问;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 要全面发展; …… ……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1、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孔子弟子三 千,成就突出者72人) 2、整理文化典籍,保存了古代文献—— 《诗》、《书》、《礼》、《易》、《春秋》 (五经)、《乐》(佚失)
【杏坛】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 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 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 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 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 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 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 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 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 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 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 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植杏树, 遂以“杏坛”名之。后世将杏 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列入 孔庙的建筑体系之中,这种格 局甚至影响到了儒学所及的东 南亚诸国。

1.1 百家争鸣

1.1 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
(四)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
动历史的发展; 2、奠定中国文化的基础,形成传统的文化 体系; 3、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 放的特点。
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 生晚自修说话以及宿舍夜聊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 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3、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1)政治主张:
①奖励耕战、实行严刑峻法;
②主张变革;
③加强君权,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百家争鸣
(三)概况:
3、法家学派(代表平民阶级利益):
(2)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韩非子等。
(3)影响: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一、百家争鸣
(三)概况:
1、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子
(3)荀子:
①简介:名况,字卿。
②天人关系:荀子是一位唯物主义者——“天行
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③政治思想:礼法并用。
④人性论:性恶论。
一、百家争鸣
(三)概况:
2、道家学派:老子、庄子
(1)老子:
①简介:姓李、名耳、字聃。
②万物的起源:“道”是万物的起源。
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 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 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 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D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
(一)概念: (二)原因: (三)概况: (四)意义:

1.1百家争鸣(课件) (共27张PPT)

1.1百家争鸣(课件) (共27张PPT)

趣味百家——连连看
孔子说 我义,民贵君轻
孟子说
墨子说
我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
庄子说
韩非子说
把他们全抓了
我顺其自然
评说诸子
假如你在考试中考砸了。 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 妈妈赶紧说:“我们要好好教育孩子,使他进步”; 爷爷慢吞吞地说:“一次的失败不要紧,努力了就好,要顺其 自然。”
将本班科任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 ) A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 家的风范 B乙: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 子的做法
C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 老子真传
D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开学初就制定了学习规则, 并严格执行
(模拟)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在其《孔子传》中指出:
孔子只比释迦牟尼小14岁;孔子去世后10年,苏 格拉底诞生;墨子比苏格拉底小1岁,比德谟克利特 大8岁;孟子比亚里士多德大6岁;庄子比亚里士多德 小15岁;阿基米德比韩非子大7岁。波斯的精神鼻祖 琐罗亚斯德(也就是尼采所说的查拉图斯特拉)的生 卒年份有多种说法,据比较可靠的一种说法,他去世 的那一年正好孔子出生。 ——余秋雨
结合材料与教材归纳韩非的思想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万乘之主, 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将“法”、“术”、“势”糅合为一 “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 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此必 不亡之术也。” 加强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主张改革,与时俱进 韩非子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之积累, 而孔子集其大成。”下列能为钱穆先生这一观点提供佐证 的是( )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将古代先贤的智慧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努力成为具有担当精神的新时代青年。通过这样的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升华。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百家争鸣”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古代思想家”的短文,要求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百家争鸣”时期的代表人物,阐述其思想主张、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将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题目,如:
1.列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2.比较分析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并阐述其对社会的影响。
3.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百家争鸣”中某个学派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各个学派的思想精华。接着,我会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强调“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重点:通过“百家争鸣”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以及古代先贤的智慧。
难点:激发学生对古代思想的兴趣,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5.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百家争鸣”中的某些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体现,使学生认识到古代思想的现实意义。

1.1 百家争鸣(18张PPT)

1.1 百家争鸣(18张PPT)

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
转变”的表现是( )。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④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目录 退出
1-3.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 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具体指( )。 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 C.私田大量开垦 D.诸侯重视教育 答案:A 2.下列关于老子与孔子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孔子思想核心偏重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老子思想偏重人与人 关系的思考 B.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老子倡导“无为而治” 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老子主张实行回归小国寡民状态 D.孔子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思想也对中国文化产生 了深远影响 答案:A
目录 退出
目录 退出
问题 1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及历史影响
(1)社会原因: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瓦解;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争夺、较量, 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看法。(注意:诸子百家正是代表不同阶层和 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 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各诸侯国礼贤下士。“士”们受到重用并希 望用自己的思想治国平天下。(法家的管仲、李悝、吴起、商鞅、 申不害等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用,孔子虽未受重用,可也是周游列 国宣传自己的治国之道。)
目录 退出
3.庄子主张 (1)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故他主张“齐物”。 4.总体评价 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 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1.1《百家争鸣》课件(人民版必修三)

历史:1.1《百家争鸣》课件(人民版必修三)

课后探究:
交通问题已经成为百姓日益关注的一 个问题。怎样让斑马线成真正的保障线, 请你根据诸子百家的思想给出相应的解 决办法。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二十二分。
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们的关于做人、 处世和立国的一系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 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回首历史时,发现,百家争鸣的 地位不可超越,这些思想和智慧必将影 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维。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二十二分。
一、儒家学派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
孔子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二十二分。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二十二分。
一、儒家学派
为人君者,一味固守先王之道以治理今世众民,不正如宋 人守株待兔一样?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二十二分。
三、法家学派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韩非子
法、术、势三者的结合。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二十二分。
四、墨家学派
孟轲
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
地址:中国山东邹县
网址:/Index.html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二十二分。
•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二十二分。
儒家:万世师表,仁政礼治。 道家:无为之道,逍遥自然。

1.1百家争鸣

1.1百家争鸣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孔子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爱人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足食…民信之
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
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 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 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 业税) 个人修养: 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教育理论: 伦理道德:
政令.思想.言行与圣王的意志相同
刻苦俭朴
自我牺牲 讲求功利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 墨家 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 其国,谁攻?
儒家 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 国成立以来,已有百余家孔子学院遍布 全球40多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 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 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 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 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 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 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
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体 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 美德。反映了孔子倡导建立和谐的人际 关系的思想,是一种以民为本的观点。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 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 于谦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1百家争鸣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1百家争鸣

课堂探究:
结合韩非思想分 析为什么说法家 思想是战国时期 最“有用”的思 想?
47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 的需要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
争的需要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48
秦王借法家思想振 兴国家,实现统一 大业。统一后,秦 始皇继续厉行法治, 结果呢?
的哲学家。著有 《道德经》和《老 子》,充满着哲理 和东方智慧。
(1)简介:春秋 道家创始人 《道德经》
(2)主张
唯心主义
①思想核心:“道”是世界的本源。永恒不 变;(人要顺应“道”而生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②朴素辩证法(对立与转化) a“反者道之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台 风 来 了 一方面有辩证法思想,另一方面
看不到转化需要条件,忽略了人 的主观能动性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b“弱者道之用 ”
③.政治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消极保守 材料:小国寡民。违…背…甘潮其流食,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 往来。
“我不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 期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仁的
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同 民 思儒本想学特以色德:治民仁、民德贵治君、轻教君化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治国思 想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阶级关系
“士”阶层大量涌现并得到重用,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 文化原因
私学逐渐兴起,打破过去“学在官府”的局面,学术下移
老子(约前600-前500)
庄子(约前369-前286)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思想家, 道家创始人。其主要思想包括:⑴“道”是世界的 根本;⑵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⑶“小国寡民”的思 想。主要思想收集于《老子》(即《道德经》)。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 百余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 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排名 第五的是孔子,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哲学节在中国”活动中,
“谁是最伟大的哲学家”调查结果公布, 排名第一位的是
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 轻利主张针锋相对,墨子创立讲求实际功利的主张。
墨翟(约前468-前376)
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 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后世
称“韩子”或“韩非子”。
韩非子口吃,虽然不善言谈,但是 善于著述。他师从荀子,但思想观念却 大不相同,“喜刑名法术之学”。他继 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 家之集大成者。
◆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 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生命 ◆ 如果你是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的君主,你
会选择哪一学派的观点?谈谈你的理由。
★ 如果你是儒、法、道的信奉者,你认
为应如何遏制同学自习课说话的现象?
◆ 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但仍把他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是因为他主张
A.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B.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C.天行有常 D.“制天命而用之”
★ 天人关系上,荀子主张“天行有常, 人道有为”,要“制天命而用之”。
学派
人物
孔子
时代
主 要 思 想
孟 子 (约前372-前289)
荀 子 (约前313-前238)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名丘, 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 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 “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 (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 除此,孔子还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 风,他的一些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 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体现尊卑等级的 “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 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 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 期奉为正统思想。不仅是对中国,儒家思想对东亚 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战国时期之所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主要原因是( ) A.私学出现,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B.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 C.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崩溃
D.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大变革,大发展” ◆ 经济原因
封建经济出现并逐步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前提
◆ 政治原因
1)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政局动荡,思想领域空前活跃 2)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不同阶层不同力量反复较量
《历史必修·Ⅲ(文化史)》
专题一 第一讲
百 家 争 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
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 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 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 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 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 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儒家: 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 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 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 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 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孟子(约前372-前289)
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无恻隐 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恭敬之心,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 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 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
家。他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并称“老庄”。 他的主要思想包括:⑴天道与自然无为;⑵“齐物
论”。其思想主要集中体现于《庄子》一书。
★ 老庄思想最大的特征即
“无为”“逍遥”的出世态度。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 爱,交相利。” ——墨子
专 题 一
本专题将儒家思想的发展分成了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课讲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二课讲儒家思想在西汉时发展成为正统思想; 第三课讲宋、明时期儒家发展到理学的新阶段;
第四课讲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传统
儒学,使其顺应历史发展的新潮流。
总起来四课内容构成了中国儒学的一部发展简史。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形成】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
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逐步完备。
【特点】
1)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2)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 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3)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柏拉图,孔子紧跟其后排在第二位。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类要在21世纪 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2.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 倡“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 轻”的民本思想。 “仁”-人际关系;“仁政”-阶级关 系
他的主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封建社会初 期),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2.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3.儒家代表人物——荀子
★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
收各家思想,主张“仁义”和
“王道”思想,并提出“君舟 民水”思想,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约前313-前238)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主要包括: ①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②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③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④ 发展观: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法家思想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 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但两汉以后,它
的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孔 子 (约前551-前479)
“仁”-内在道德;“礼”-外在规范
【07年北京卷】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 《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 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 的”。对以上信息解读不准确的是
A.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
B.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明末清初
专 题 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 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 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 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 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 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
春秋 人们应相互爱护,反对暴政,提倡“仁”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 战国 “制天命而用之” 战国 “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春秋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 战国 痛恨社会不合理现象;乐天安命 战国 主张改革;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春秋 “避实击虚”;“知己知彼” 战国 强调战前准备;论述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
儒家
孟子 荀子
墨家 道家
墨子 老子 庄子
法家
韩非 孙武
兵家
孙膑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 为合流,争鸣是在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
争鸣只是探讨问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
⑴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 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⑵ 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 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