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个人读后感800字
庄子读后感800字[五篇]
![庄子读后感800字[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219ac66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4.png)
庄子读后感800字[五篇]第一篇:庄子读后感800字庄子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庄子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读后感800字1因为闲着无聊,刚好家里面放有一本《庄子》,遂顺手拿起来读了几天,平常我是不爱看这些古文书的,但那天我竟真的静下心来读了进去,并还有所感悟。
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年代,人们所理想的社会本应就是此刻这个样貌,然而这又是个精神境界极度缺乏的年代,所有此刻的大部分都容易极度焦虑。
物质上的满足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富裕。
《庄子》——“贫也,非惫也”。
贫穷不代表不快乐,相比物质生活的丰足,我们更就应重视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习惯于高效率,不肯放过一丝一毫的时间,长久下来必将感觉身心疲倦。
“世人攘攘皆为过往”,不能说这句话是褒义还是贬义,它只是陈述一个道理,但在庄子看来正是因为名利而有了“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度役而不知其所归”。
这天所提倡的就应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同丰满。
《庄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气之辨,以游无穷”。
我们能够不用要求这么高,只要学会静下来,将混乱的自己,忙碌的自己放松下来,个性是在学习和工作当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都会使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如果能做到这句话里所包含的境界,那样不仅仅能够让处于奔波劳累的身体得到释放,还能更加有益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庄子》中所着重描述的是“自由”二字,庄子他渴望大自由、大自在、无拘无束,身心不受羁绊。
在这个时代虽然不可能像它所说的那样,但亦能够要求我们的“自由”。
有了“自由”,人们能够更加全身心的释放,在工作中或学习中皆能够要求这种“自由”,而这种自由并不是指真正的大自由,这种“自由”是在必须束缚下的自由,很多状况下,束缚并不是阻碍自由的,恰恰相反,它是为了能让我们更好地在一方天地中做好自己,得到真正的自由。
《庄子》读后感(通用15篇)

《庄子》读后感1 《庄子》一书想象奇特而丰富,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既写大之玄妙,又写小之情状,还有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的交错。
一、大之玄妙 北冥之鱼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释读】《逍遥游》出自《庄子》内篇,其主旨,是说人当看破功名利禄,而是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的境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就出自本篇,比如鲲鹏展翅、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等等。
这一段是《逍遥游》的开篇,起笔就描绘了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
北海有一条鱼叫鲲,鲲有多大呢?不知道有几千里大。
鲲化成为鸟叫做鹏,鹏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广。
鹏飞起来,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
大物必生于大处,鲲鹏如此之大,庄子笔下的世界有多大,也可观一二了。
当然,庄子的描述并没有戛然而止。
他写道:当海动风起之时,鹏迁往南海。
大鹏既然要去往南海,绝不可能决然而起,所以要举起击打翅膀。
据《齐谐》说,当时水花激起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鹏乘着六月大风而飞去。
野马般的游气,飞扬的游尘,以及活动的生物都被风相吹而飘动。
我们在地面看到天色苍茫,那是天的本色吗?天的高远是没有穷极的吗?而鹏往下看,也就是这样的光景。
可见天地辽阔了。
庄子借变了形的鲲鹏以突破物质世界中种种形相的范限,将它们从经验世界中抽离出来,并运用文学的想象力,展开一个广漠无穷的宇宙。
任公垂钓 【原文】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
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
《庄子》读后感800字6篇

《庄子》读后感800字6篇《庄子》读后感1“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周梦蝶”是《庄子》中一个流传远久的故事,其优美玄妙,诗意盎然的意境,令人们浮想联翩。
许是一时疏狂,抑或“诗化”哲学。
庄周,用自身独有的品味,隐匿成一个不可言传的物语,任由千百年后的人们恣意猜疑。
是悲,是喜,是离,是聚。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唯有他——庄周,沉溺于如此的美梦,恬然睡去,在白云青草间,一梦千年。
“醉过才知道酒浓,爱过方知情重,我不能写你的诗,正如你不能做我的梦。
”或许吧,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品味其中的甘甜,那些外在的蜚语流传,亦都不过是骚客迁人的主观臆断吧!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有人说:“写作是一种孤寂的生涯。
”而只有真正领略过写作所带给自身快乐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辛酸。
《红楼》残卷,这部被王国维称为“宇宙一大着述”的着作,浸注了作者多少的情感,以及枯灯伴卷,泣喜而笑的颠狂。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被今人评头论足,作为一种学问来研究,恐怕没那个必要了。
文字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后世之人又怎能穿越时空,企图去窥探先人的灵魂呢?“孤标傲世偕谁隐”曹雪芹都这么说了,后人又何必各持己见,猜疑纷纭呢?“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似在抗诉着一段莫须有的流言!《庄子》读后感2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题记经济滑坡,名不聊生,贪腐横行,物欲横流。
合纵连横,人才辈出,制法变革,思想汇集。
这,便是战国。
时代呼唤英雄,人民期盼变革。
商鞅、毛遂、白起、赵奢……无数英雄豪杰汇成了不朽的诗篇。
在历史的星河上闪烁。
然而,有这么一位老人,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屑锦衣与玉食,他只愿在自身的烂泥巴里快乐而又自由地打滚。
其人谓谁?蒙城庄周也。
《庄子》读书心得(精选15篇)

《庄子》读书心得(精选15篇)《庄子》读书心得1人的社会化,就是在人的生命过程中,被社会凿开了他的一窍又一窍。
到最后,他变成了一个社会标准下的成人,而此时又离他的赤子之心、混沌之态有多远呢?书中将人的一生比作爬一座80层的楼梯,当我们终于达到终点时,才发现最重要的东西——行囊,已经被丢弃在了20层。
初入社会,一腔热血的我们都肩负着这样一个行囊——理想。
可当初的热情总被愈见残酷的现实打磨殆尽。
我们日复一日地碌碌而不之所为,打着“理想”的旗号却为了或名或利南辕北辙,最后的最后,我们终于停下慌促的脚步,却可悲地发现多年的奔波竟不知是为了什么。
大千世界,切勿让外物扰乱你的心律。
记得时刻提醒自己:复其初。
复其初就是要抛开欲望、杂念。
梓庆为鲁国做鐻,首先斋戒七天。
这个斋戒是指心斋,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此时做鐻,便浑然忘却了功名、美誉,忘记了自己是为国君所做,顺着自己的本性去创作、发挥,不曾料想竟达到至善境界。
今之学者皆为利往,以私己为本,身心疲敝,茫茫然竟不知所求者何物。
其实我们大可抛开这些,因为一切的荣辱贵贱都会过去,最重要的是当下的质量,是你是否把握住自己。
一生的追求莫过于幸福快乐,而这幸福快乐本为生活的属性,只要你认真地生活,自然不必过多追求。
复其初要做到“外化而内不化”。
人生存于社会之中自然要做到遵从社会规律,根据社会的步调调整自己的步伐,此谓“外化”。
而纷繁的社会极易蛊惑人心,改变你的方向。
此时,你需要把握内心的真正渴望,懂得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在不断变化的潮流中保持内心的坚定,让自己老来不至于悔已晚矣。
此谓“内不化”。
由此可知,生存可以随遇而安,而生命应当有所坚持。
复其初就是要去除遮蔽,返其本真,去感受那弥漫六合的“道”。
《庄子》读书心得2人心为什么有自由?因为人可以不在乎。
人的一生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
如果你不在乎,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束缚你,得一本好书,犹如寻一位好友,将受益终身。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庄子》读后感(通用7篇)《庄子》读后感1近来听于丹对《庄子》的诠释,更有一种赏心悦目,如沐春风的感觉。
庄子,名周,是殷商的保留地――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似不食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灵魂家园,以一种“无”的深层内涵去泯灭尘世的一切权利、功禄。
虽然我也读过《论语》、《孟子》等古典名著,而《庄子》给我也从中受益匪浅,听着于丹教授的讲解,别有一番感受。
她个“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让古典文化进入千家万户,让经典人文融入百姓的生活,在社会竞争愈来愈列的今天无疑给每一个人一剂提升自身修养,缓解社会压力的良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庄子的无为而治提供更深的思考:人类应是大自然系统的子系统,服从于规律的安排,“人定胜天”是人类理想的豪迈,其实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更需要有一种淡定的生活态度,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在不为中有为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天下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是孔子、孟子、庄子等圣人留给后代的不可磨灭的真谛。
欣赏“无欲则刚”的境界,向往一种精神的世外桃源,使自己每天都处于一种淡泊宁静的幸福状态,真的很惬意!《庄子》读后感2蝶在飞,承载的是一种逍遥。
丹青挥毫的满纸荒唐,是一种对道追寻的喧嚣?是一种对尘俗的浮躁。
百年孤独,孑然一身,总是带着透彻的目光,和柔婉的心灵,却不曾孤独百年。
庄周梦蝶,梦到的是一个只有飞翔的境界,美丽的像水,平凡的貌不惊人。
《庄子》是一片远离更远的世界,不曾老去,不曾彷徨,美的像桃花园般不知所措。
如垂钓,在濮水上,不是功名,而是的宁静,即使空手而还也淡不经心,它此时在九天外御风飘游呢。
即使有时无意间捞上几分功名,他也会掷之于江湖,相位的诱惑也不住他一心,无心挥洒不羁的心。
如午寝。
一般人不及庄子。
看着美景心向往之,自然而然地化蝶而腾空了,没有梁山伯与祝英台那么凄怨,只是为挽起几缕青色,无思无暇,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自由自在地飘有此“恣意妄为”“无法无天”,却不管他,纷纷繁繁的翅膀是他不羁不怯的天堂。
《庄子》读后感6篇

《庄子》读后感6篇写读后感是提升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庄子》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庄子》读后感篇1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对的词:小与大,多与少,赢与亏,有与无。
而祖先们却没有将其划清界限,所以现在没有人能真正分清它们,自从读了庄子,我对有与无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实这些词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就如物理上的动与静,宇宙万物都是运动的,而静止只是相对于某一个物体而言。
这些词亦如此:富人会认为一间三室两厅的舒适的房子过于狭小,而对于一位饥寒交迫的流浪者,一个屋檐下也许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块面包渣如果是人将其掉在地上当然不会捡,但那却是一群蚂蚁的午餐。
人生中的有与无也如此,没有谁能真正划清它们的界限,而且有时候,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有时人无求反而会得到很多:公司里有些人虽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也会获得老板的赏识;买股票时如果你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着每次都能赚大,反而会亏得很惨,而别无高求的人也许会找对时机。
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是错误的,现在的社会人只有有官欲、会做事、会说话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进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么都拥有了吗?有官欲即会失人欲,有野心即会失善心,有地位即会失自由。
由此可见古人造词之精妙,舍得一词就可以理解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会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这便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道理。
有无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诞生和湮灭。
庄子认为人之初就是一阵风,所以人死后也将化为一阵风仍然飞在人世间,因此世间没有生与死的差别。
这种想法也许很荒谬,但这都是因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间万物都是无,也因此他写下了流传后世的《逍遥游》。
身为青少年的我们也许不能像庄子那样齐生死,等万物,然而庄子看淡一切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庄子认为逍遥就是无所待,学习处事亦如此。
庄子故事优秀读后感800字以上5篇

庄子故事优秀读后感800字以上5篇庄子故事读后感800字以上篇1要谈庄子,必先说说老子。
有人说老子的成就在于读懂了《易经》,其言行与思想被其后人篆记成书《老子》,是一本《易经》的读后感。
老子政治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他向往结绳计事的原始社会,“甘其食,美其服,居其所”这是一种复古倒退的思想。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于吾人生命上主张自然。
有曰“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可见老子尊天,信天命,以“自然为大”。
现在言归正转,说说将道学推向高潮,与老子并称“老庄”的庄子。
说庄子,必先淡其文。
在《庄子》一书中,共有三十三篇,其中七篇内篇便是庄子所着,于丹说其文;气势磅礴、纵横恣肆;而所表达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善用寓言故事,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囿。
但何为道呢!他又是如何追道?庄子在他的《知北游》篇中,托一个叫“知”的去追问何为道?道又在哪里?此时,或许有人问,庄子为何要托“知”,而遇高人“无为谓”,知追问,无为谓却听而不答。
其中又有何寓意。
知者,就是有大智慧的人;无为谓,是讲无所谓有,无所谓无;道在心中,为苦寻道,庄子一语点破。
儒家讲积极出仕,必要大为,造福天下,是始奏,至汉独尊儒术,再到今,一代又一代儒生走向未路的精神堡垒。
而庄子主张“无为而冶”修身、冶国、平天下,应当顺于自然,合于人心。
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更是一种心态。
这就是庄子的道法合于心。
也就是“心为大”。
《秋水》篇中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日,庄子逍遥于濮水之上,闲垂钓。
楚王派两个士大夫去请庄子,出山为相,博取名份。
而庄子一口回绝:宁余生而曳尾于涂中,也不去添吸楚王的疮。
这就是庄子对名的态度。
人心是自由的,因为有的人意不在此,追求的也是常人无法理解及做到的。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的结发之妻先他而去了,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是“鼓盆而歌”。
惠子困惑不已,便问,你好没良心,你妻子为你所累,现已亡故。
你不哭也罢了,反而鼓盆而歌,何为?这时庄子说了:人之生死,合于自然,对待生死,全由人心,追本溯源,观察人最初的开始,不就是一道自然之气吗?此时,她安静而去,回归自然,不好吗?这就是生命的真谛,庄子已经参透了生命。
庄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庄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庄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防止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收集的庄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每读到庄子的言论,总能使我深思一番,然后醒悟些什么,尤其是对“和”这一方面。
记得曾听花簇幽声,与友手谈两奁乌鹭,看玉子音脆。
初,我落子咄咄逼人,不加退让,但随一来一往间,局势渐步苍黄。
怪我太贪胜。
新局,欲缓速攻彼,而大计未成便逼,下场与前局无异,皆是我的子颗颗被动,只要对方愿意,分分钟都能结束了此番坐隐。
即使敲盘忖度,也无可奈何,依旧茫茫然不知何解。
直至后来闲暇阅了几卷《庄子》,再拈棋时,才假设有所思。
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
生陵安陵,长水安水,莫不是安时处顺?顺于水与齐俱入与汩偕出是谓命成,这又是否讲究一个无为之和?以和为量,融入环境,才能于环境中纵横;顺从所处之境,与时俱化,无肯专为,也才能不物于物。
于是方知我在棋道一面输得如此。
一昧的穷追猛打,只是让自己的格局更为支离破碎,棋心散乱。
小体怎敌大体,残局那堪圆镜?唯有将自身所有连成一体,贯穿一气,融和其中,才最是无懈可击。
这终是,要讲究一个“和”字。
步步紧逼,不正如那难成大事的独善其身者?贪胜谋彼,还不如顾我争先,逢危保其小棋,还不如弃之转战大局。
而这些,又都不如行和之道。
行于和,安于道,该走那么走,该停那么停,天地两宽。
棋道如此,想来世道也应如此。
天地万物相生于世,人与自然便好假设纹枰间的黑白二子,人假设对自然步步紧逼,那么终将会被反噬,倘假设人不与自然俱化,固守一端放眼小利,那么终将会受到自然的控制,被动前行。
而假设人与自然作和融于一体,相互包合,两相无事,平和安好。
如此一想,比起输赢,“和”一字才是最为重要。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二人博弈,假设下得和棋也是知音,要知输赢常在,而知音难求;日月交替,昼夜相生,二者互存,并无亏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个人读后感800字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
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庄子个人读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庄子读后感800字1
人们说《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
掩卷而沉思,庄子的思想,仿佛是一股清流,对心灵进行着一次次洗礼。
庄子,名周,是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一生著有《逍遥游》《养生主》等7篇著作。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几千年来的一大奇人,他给世人的是另类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层的哲学思维。
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似不食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灵魂家园,以一种“无”的深层内涵去泯灭尘世的一切权利、功禄。
《庄子》一书通过许多个庄周讲述的短小精炼、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诠释着他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社会的看法、对世俗的厌恶及对自由的追求。
一个个故事虽看似有些荒谬,但细细品味,却是内涵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庄周梦蝶”讲述了庄子一个变为蝴蝶的梦。
在梦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与蝴蝶浑然一体,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
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体现出了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对世俗的思考,而飞向远方,不正是庄周的心解脱了尘世的束缚,飞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国度吗?
而庄子最令我佩服的莫过于他参透生死的从容。
对于人的一生,固然会经历生、老、病、死,庄子认为人本身是没有生命,神气与身体的,在似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最初的气,气是大自然的精华,飘浮不定,成为人的样子。
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气散开了,又安静地回归了自然。
庄子如此平静的面对生死,参透生死,不得不说是令人惊叹的!庄子认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
如果生时一天天虚度光阴,那么死后,这一场梦就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了。
庄子曾说过,一个人能不能达到彻悟,是与他的阅历及悟性是分不开的,而我只是凡人,我无法像庄子般成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项背。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
只有在心灵倍感疲倦与束缚时,静下心来,做一个让人梦魂牵绕的庄周的“蝴蝶梦”,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庄子读后感800字2
经典书籍需要慢慢地读,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深刻地理解。
初读《庄子》时,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结果一无所获,还让心态陷入愈加焦躁的沼泽。
我决定沉下心来,不求速度,只求质量。
一天只读那么两三页,三十三个章节,共四百多页,分付几个月时间。
这期间里,多写读书笔记,加深认识和记忆。
这两天我读的只是第一篇《逍遥游》,收获很大。
了解到庄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逍遥地逃开名利的束缚,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游荡在宇宙天地间。
庄子和老子一样,都是追求自由的人,较之老子,更加热衷于无所羁绊的自由。
他可以做到无视世俗的一切偏见或者只是意见,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无论世人如何赞誉还是诽谤自己,都不会改变自己对个性的坚持。
这一点真的很难得。
一个人生活于世,就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不能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否则或者不过是傀儡。
正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个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东西,比如功业、名利等,要活得洒脱、坦荡与无比自由。
庄子的逍遥的人生价值观,或许在某些人眼里有些消极避世,不值得赞同。
但我们要承认的是,人各有志,庄子和老子一样,不是积极追求建功立业扬名于世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念。
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个人的力量是极度微
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脱苦难的人生。
庄子的生活年代是致使庄子思想诞生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庄子睿智、豁达、富有远见卓识的个性,亦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庄子思想之所以能够千年如新,正因为它能够引起广大人们的共鸣。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热爱自由、无所顾忌的品性,只不过是有的由于种种外在环境的影响,而被社会规范、人生准则、忠于名利等东西所掩盖。
老庄思想代表的是人类最原始的最无华的价值观念,可以企及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触动软肋。
我们不妨在行走于人生困顿的时候,或是感觉到人生劳累的时候,汲取庄子逍遥自在的思想观念,让心灵保有一份难得的安静与沁凉,以便能够迎接更大的挑战。
当然更可以依从于庄子,实践体会他的逍遥思想,在其中自由驰骋,获得轻松愉悦和无所担忧的人生体验。
在我的眼里,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并没有什么缺陷,被所谓的正统思想观念所排斥,是不可思议的。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谁是谁非,本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
思想的天空,就应该是百家争鸣、异彩纷层的,后人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而不单一的思想养料。
人生、国家和社会,需要博采众长,才能实现优质,否则就会朝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一边孔子,一边庄子,我认为是必须的。
庄子读后感800字3
不是《庄子》里所有的*都一定是庄子本人所做,大家要正确看待,读《庄子》要用心去领会,考别人教的话,顶多是他人消化过的看法,我们要先有一定的理解,再结合各种观点去更好地领会其中的奥妙。
再说这本书又要翻译,《庄子》原文内容又多,怎么可能是全本呢,选的时候自然要注意。
很多人喜欢拿历史人物的局限性来诟病他们,切不可如此,试想再过20__年有谁能保证后人不拿我们的局限性来诟病我们呢?……
古来谈哲学以老、庄并称,谈文学以庄屈并称。
”同时,闻一多认为,庄子具备了一个杰出文学家和诗人的基本素质:“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惆怅,圣睿的憧憬,无边无际的企慕,无崖际的艳羡,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
” 其次,庄子是一个文学家,那么《庄子》的文学性何在?闻一多说:“南华的文辞是千真万确的文学,人人都承认。
可是《庄子》的文学价值还不只是在文辞上。
实在连他的哲学都不像寻常那一种矜严的、峻刻的、料峭的一味皱眉头,绞脑子的东西;他的思想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
”这里闻一多以诗人特有的多情与灵敏,体悟到了《庄子》*中诗性特征:一是其抒情性,庄子“是一个抒情的天才”。
闻氏引述了明人吴世尚对《庄子·则阳》中“旧国旧都,望之怅然”的评论:“庄子妙得于诗”,并补充道:“这里果然是一首妙绝的诗——外形同本质都是诗。
”闻一多不仅于庄子情感外露的地方看到了诗意,而且在玄妙莫测的哲理中悟出了庄子的深情。
如他对“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理解:“庄子仿佛说:那‘无’
处便是我们真正的故乡。
他苦的是不能忘情于他的故乡。
”闻一多在庄子哲学中探究到的情感趋向,让人感到庄子对生活体验的深刻和情感的浓烈,并进……
庄子读后感800字4
庄子的比喻,用得美妙,用得恰切,用得超凡脱俗。
读庄子的*,每每读到这些比喻时,总会令人神清气爽,有醍醐灌顶之感,甚至让人拍案叫绝,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从古至今,人们争利于市,争名于朝。
钱财唯恐不积,声名唯恐不盛。
面对苦苦争名夺利的世人,善喻的庄子这样劝喻我们:“鹪(jiāo)鹩(liáo)巢于森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庄子·逍遥游》)钱财再多,声名再大,吃也不过那么多,喝也不过那么多。
而对那些不择手段争名夺利的人,庄子又送其一个极有讽刺意味的比喻:“子独不见狸乎?卑身而伏,以候遨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网罟。
”(《庄子·逍遥游》)把那些上窜下跳、不顾一切去争名夺利之人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权势不盛而夸者悲。
”很多人喜欢夸耀自己的权势,以地位不够高、权势不够大而遗憾。
而对高官厚禄,庄子早已冷眼看穿,不屑一顾。
有一次,楚威王派人请庄子做自己的国相,庄子正在濮水边钓鱼。
他拿着钓竿,没说去,也没说不去,只是头也不回地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来回答:“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