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劳动力资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劳动力迁移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研究

劳动力迁移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研究劳动力迁移是指劳动者为了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提高收入水平或追寻个人发展而离开家乡或原居地,流动到其他城市或地区就业的现象。
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劳动力迁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劳动力迁移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问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劳动力迁移给城市经济带来了劳动力资源。
一方面,劳动力迁移使城市的人口规模得到了扩大,这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这些来自农村的劳动者通常由于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城市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来说是一种弥补。
他们愿意接受相对较低的工资,从事苦力劳动、低技能劳动等工作。
另一方面,劳动力迁移还带来了更多的创业者和技术人才。
他们通过创办企业、从事高端技术工作等方式为城市注入了新的经济动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其次,劳动力迁移促进了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
劳动力迁移不仅仅是人口的简单流动,更是人才的流动。
当大量有工作能力的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时,城市的产业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传统的农业和低附加值产业逐渐向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转型,为城市经济的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劳动力迁移还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创新动力。
这些新的就业机会可以解决城市内的就业压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创新动力则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创新和繁荣。
然而,劳动力迁移也给城市经济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劳动力迁移可能导致城市社会结构不平衡。
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通常面临着低收入、低社会保障、低素质教育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对城市的社会稳定和和谐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劳动力迁移可能导致城市就业困难。
虽然劳动力的流入可以解决一部分城市的就业压力,但对一些特定行业或特定群体来说,劳动力过剩可能导致他们的就业困难。
此外,劳动力迁移还可能导致城市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例如用水、用电等资源的供需矛盾加剧,环境污染问题的凸显等。
综上所述,劳动力迁移对于城市经济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问题。
中国劳动力供给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ppt课件

应对措施
(一)多管齐下,实现人口红利顺畅兑换
内容
劳动力供给概念及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趋势和展望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解决措施
一、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 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 能提供的劳动时间。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 自然因素
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滞后效应) 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性别、年龄、民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社会保障事业,尤其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通过建 全养老保险的制度,尤其是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劳动力群 体的正常代际更替,保证就业结构的合理化,同时农村养老保险的完 善会有助于农村经济结构转变,有利于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重点是将农民合同制工人纳入失业保险体 系。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体系,既维护了这部分人的合法权益,也 有利于均衡企业的用工成本,有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率(‰)
2.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结构,未来老 年人口增加,新生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60
50
总抚
养比
(%)
40 少儿
抚养
30
比(%)
老年
20
抚养
比(%)
10
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中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与经济发展

中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与经济发展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劳动力市场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调节矛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然而,中国劳动力市场一直面临着供需矛盾的挑战。
本文将就中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的原因以及这种矛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论述。
一、供需矛盾的原因1.劳动力结构不匹配中国人口众多,但分布不均,劳动力结构却不匹配。
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才较为集中,而西部地区则资源丰富但人才短缺。
这导致了劳动力供需不平衡的局面。
2.教育与职业培训的不足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国的教育体制仍存在许多问题,很多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缺乏相应的职业培训也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
3.产业结构转型困难中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挑战,但这个转型过程耗时且成本较高。
一方面,传统产业的大规模失业使得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另一方面,新兴行业的就业机会虽然增多,但由于技术要求高,导致劳动力市场供应不足。
二、供需矛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就业压力加大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导致了就业压力的加大。
大量的农民工等待进入城市就业,但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很多人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这不仅使得庞大的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2.人才流失加剧供需矛盾也使得优秀的人才流失加剧。
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些高素质的人才往往因为缺乏合适的工作机会而选择出国就业,或是进入高收入的新兴行业。
这对国内的人才储备和技术进步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3.经济增长受阻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就业困难使得部分劳动力闲置,降低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同时,人才流失和供需矛盾也影响到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益,使得经济的结构性调整难以实现。
三、应对供需矛盾的策略1.优化教育和职业培训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通过改进教育体制、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对接等措施,实现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匹配,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
中国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影响研究

中国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中国劳动力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这种变化之下,中国的经济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中国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指的是年龄在15-64岁之间的人口。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为9.98亿人,其中男性为5.1亿人,女性为4.88亿人。
然而,尽管劳动力人口数量庞大,但中国的劳动力人口结构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1. 总量趋于下降自2011年起,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这也与国家的生育政策有一定关系。
2. 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劳动力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1.9%,比2010年末提高了3.4个百分点,而15-64岁人口占比则下降了3.4个百分点。
3. 受教育程度提高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与高等教育率不断提高,劳动力人口所受教育程度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2015年,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在总劳动力人口中所占比例已经达到了13.5%。
二、劳动力人口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变化不仅对个人和社会产生影响,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 影响盈利和创新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缺口越来越大。
随着成本上涨,一些传统企业减缓甚至停止了创新、迎合市场需求并回报的步伐,而创新一直是快速贯穿传统企业效率转型落地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经济中增长贡献最大的主要来源。
2. 生产力下降劳动力人口的减少也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和生产率的下降,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组织生产成本的持续增加,凸显了生产效率的下降,弱化了中国经济竞争力。
3. 社会保障压力增大与之相应的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保障标准提高,社保缴费基数不断上升,这也给用人单位带来巨大的负担。
浅析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浅析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1. 引言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生产率、劳动力调动等问题。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劳动经济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实现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浅析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2.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关键的经济市场,其运作情况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劳动经济学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工资水平、就业结构等问题,为政府制定劳动力政策提供了依据。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劳动力市场的良好运作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减少劳动力闲置,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3. 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调节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供求关系,帮助我们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状态。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结构不合理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劳动力供求失衡的原因、规模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4.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包括技术进步、教育水平、劳动力素质等。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推动经济增长、增加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5. 劳动力调动的有效性劳动力调动是指劳动力从低效率的部门或地区向高效率的部门或地区的流动。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调动的效应和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地区发展政策和培训政策提供了依据。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劳动力调动的有效性对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引导我们制定更精确、更有效的劳动力调动政策,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人口问题与中国经济发展

人口问题与中国经济发展人口问题是全球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而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更是如此。
随着社会的转型,中国的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本文将从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劳动力资源改变三个方面探讨人口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随着社会逐渐老龄化,在养老、医疗等方面需要的资源也会越来越多。
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让社会的经济负担越来越大。
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为166.6万,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4亿。
这对于中国的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福利制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同时,老龄化还会导致劳动力资源的减少。
在社会老年化趋势下,工作年限日渐短,退休人员增多,新劳动力补给不足,劳动力结构失衡使得中国经济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
二、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口红利是指由于人口结构和就业率的改变,使得劳动力资源在一定时期内快速增加带来的经济发展的机遇和利益。
而现在,中国的劳动力红利正在消失。
就在2019年,我国出现了首次劳动力总量下降。
根据一项研究,到2025年,中国的劳动力数量将下降20%。
这意味着,中国的每个人将不再拥有大量的劳动力人口,这种革命性的转变将影响其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劳动生产率也将下降。
这将带来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和外部合作,以提高经济增长和生产率。
三、劳动力资源改变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在转变。
传统劳动力正在迅速减少,新劳动力正在成长。
产业结构和技术的变革正在推动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型。
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将对产业结构、劳动力需求和培训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必须采取主动措施,以适应这种变化。
应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技能培训,同时改善社会保障和劳动力社会保险制度,使新劳动力更加勇敢、更有创造力,更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结论总的来说,中国的人口问题是一个复杂和耗时的经济挑战。
浅析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浅析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劳动经济学是关于劳动力市场、就业、劳动收入、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流动的分析。
它不仅关注在经济学中占重要地位的企业行为和市场机制,而且也研究了劳动者对企业、市场和国家的反应。
基于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有效地引导劳动力的流动,优化劳动力的市场配置,提升劳动力的素质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劳动经济学十分重要。
以下就其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实际应用进行简单分析。
人力资源的流动劳动经济学研究了劳动力市场的运作规律,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市场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通过研究人力资源流动的规律,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劳动市场的效率和活力,促进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
目前,我国在不断地促进人才流动、实现优质人才的跨区域流动。
通过引进优质人才,劳动经济学可以帮助国家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流动和利用效率。
同时,政府在引导人才流动方面也需要加强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指导。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劳动力市场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市场,其均衡价格的形成不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和技术水平、制度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所决定的。
因此,劳动力市场的运作需要劳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劳动市场的不同政策对市场的影响也需要用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
比如,政府的政策调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良好的发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同时也促进市场的稳定和快速发展。
这些都需要劳动经济学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报酬的调节人们参与劳动活动,除了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也会为获得报酬而工作。
因此,劳动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不仅包括生产力和劳动力价值的结合,还要分析劳动报酬的变动。
当前我国的最低工资标准仍想要完善,这就需要劳动经济学的专业知识给出合理的报酬标准调整建议。
同时,在劳动力成本上,对企业和个人都有较大的影响。
在制定政策时也需要严格考虑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总体上,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力流动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研究,探讨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劳动力流动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由于不同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差异较大,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各地区的生产效率。
例如,中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劳动力流动使得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迅猛,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而内陆地区则发展起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
其次,劳动力流动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的升级。
随着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逐渐发生调整。
一方面,劳动力从传统产业转移到高附加值的产业,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升级。
例如,中国的劳动力流动使得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到了东南亚地区,而中国则加大了对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的投资和引进,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
另一方面,劳动力流动也推动了产业分工的深化,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中国的珠三角地区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
然而,劳动力流动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劳动力流动导致了一些地区的“人才流失”。
一些人才集中的地区由于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使得其他地区的人才流向这些地区,导致原地区的人才缺失。
这会造成人才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加剧了地区发展的差距。
其次,劳动力流动还可能导致一些地区的劳动力过剩。
当某一地区的劳动力过多时,可能会出现就业压力增加、工资水平下降等问题,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困扰。
为了更好地应对劳动力流动带来的影响,各地区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本地区的人才吸引力。
其次,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劳动力。
同时,还可以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解决劳动力流动所带来的问题。
总之,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流动为各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劳动力资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高速的增长,这种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力资源这一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的贡献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在劳动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就应对措施在文中做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劳动力资源;人口红利;劳动力结构Analyze the Influence on Labor Resource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Abstract】: Since reforming and opening-up, China's economy has maintained sustained, high-speed growth in the recently 30 years, which is owing to many factors. Through combining history and logic research, from the point of production factors, we analyzed labor force resources' contribution to the sustained and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Furthermore, we came up with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hat China might face with in economy development as to labor resources, and propose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finally.Key words: Labor resources; Demographic dividend; Labor structure一、引言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采取一系列经济手段救市,刺激经济发展。
中国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和经济率先回升的成绩,引起全世界注目,而关于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道路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上世纪至今波澜壮阔的中国发展实践,带给我们丰富的启示和一系列亟应正视的经济学研究课题。
本文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推动力和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劳动力资源这一因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经济规模在世界各国当中的排名由第十位上升到第二位,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7%上升至10.5%,2011 年人均GDP 达到5416 美元(按购买力平价PPP 计算达8386.7 国际元),列世界第90 位,约为世界均值的一半[1]。
此种巨大规模经济体的长期高速增长,在人类经济史上罕见,堪称中国奇迹。
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指导下,中国在优势劳动力资源和政府主导资本角度开创性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变革,极大地释放了劳动力潜力。
但是进入2011年以来,伴随着欧洲部分国家债务危机的蔓延以及美国经济的回调,世界经济呈现复苏乏力态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开始出现了回落。
同时,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内部环境也正在发生变化:国内经济正逐步实现由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向强调增长质量、结构优化、社会福利提升等方面的转变;原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也趋于弱化,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难度也显著加大。
因此,探寻中国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资源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劳动力资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世界银行在分析东亚奇迹时认为,东亚成功起飞的经济体普遍具有劳动力丰富与教育素质较高、储蓄率高、资本相对充裕等较好的初始条件,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要素供给。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前期也具备这一条件。
作为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具有总量大、相对素质高的特点,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较快的人口年龄结构转变过程,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都在提高。
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较低的人口负担(少儿抚养比和总抚养比都下降且较低[2]),构成了显著并持续的“人口红利”[3]期,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劳动力供给。
此外,虽然改革开放前中国属于低收入国家,但人口的健康和教育水平却明显高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甚至超出一些中高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如1980 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67. 8 岁,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 58. 7 岁) ,也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62. 9 岁) 。
1982 年,人口( 6 岁及以上) 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 2 年,高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数量庞大且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支撑[3]人口红利是指当人口出生率经过一个高峰,开始逐步下降之后,会形成一个时期内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都比较低、而劳动力人口比例较高的局面,即总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出现“中间大,两头小”状态,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社会负担相对比较轻,带来劳动力、储蓄和投资的增加等,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劳动力优势转化为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
实证研究表明,1978 ~2008 年的30 年间,我国就业人口数由4. 02 亿人增长到7. 56 亿人,年均增长为2. 1%,年均拉动经济增长0. 5 个百分点(见图1)。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见图2)。
20 世纪90 年代以前,劳动就业人数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上升,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总体就业人口增长较快,速度甚至快于劳动力年龄人口增长,表明经济中以往未被利用的劳动力也投入到了生产中去。
而90 年代以后,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原因,劳动力年龄人口增速明显下降,且由图1 1978 ~ 2008 年劳动年龄人口和就业人口增长情况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于教育年限延长等方面的原因,出现了就业率下降的情况,就业人口的增长速度随之放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相应减少。
但2000 年以后,我国产业间劳动力再配置速度加快,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通过提高总量生产函数中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体现的,根据测算在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增长最快的2004 ~2007年期间,就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全要素生产率近4个百分点的提高。
图2 1978 ~2008 年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J]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43期三、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在劳动力资源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阻碍发展的因素也在积累。
从劳动力资源供给约束强化,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等因素出发,潜在经济增长率放缓是无可争辩的。
由此可见,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在劳动力资源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日益严峻。
(一)人口红利开发与兑换方面的问题“刘易斯拐点[4]”与“人口红利”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刘易斯[4]刘易斯拐点是指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拐点的出现,通常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一个前兆。
最具代表性的是初级劳动力领域,相对应的,以技术工人为代表的“中高级劳动力”数量的缺口也越来越大,这股情形迫使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开发二次人口红利和延续人口红利期做准备,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准备社会养老金。
目前,中国就位于刘易斯拐点前端,人口红利的开发所遇各种问题与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的交织,使劳动力资源的问题显示出自身的特点。
(二)“未富先老”现象凸出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397983亿元约合6.04万亿美元,人口总量为130756万(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人均GDP 约为4600美元,同期国内老龄化水平为11.03%,国际上在人口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 约为一万美元。
可见我国在人口方面出现“未富先老”的现象,而且与国际上的差距还很大。
在实行三十余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当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实现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与此同时,老年人口比例显著增加,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这意味着劳动力供给短缺,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将会渐趋消失。
其中最迫切的“先老”导致的劳动力供给下降与“未富”带来的大量劳动力需求,可能导致人力资源供求失衡,使劳动力资源供给短缺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而使经济发展和积累社会养老储蓄金的时间显得更加紧迫[5],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冲击。
(三)老龄化水平提高,劳动力资源缩减,总人口抚养比急剧上升。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在总人口130756万人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从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
同时,在劳动力资源日益缩减的情况下,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使农村人口储蓄低,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较高劳动报酬与较高储蓄水平推动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外迁,使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急剧增加,使农村出现“空心化”,土地资源大量闲置,造成土地和资源的浪费,极大影响了农村的发展。
也严重影响了以农村经济为核心的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失衡。
老龄化水平提高,又由于外出劳动年龄人口的巨大的保持量,留守人口增加成为抚养人口的主力。
在双重因素的影响下使总人口抚养比急剧上升。
(四)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迅速,各段人口数量差距大。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一个低生育阶段,在经历了三十余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这意味着中国用了不到30 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经过近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才完成的向现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随着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
一方面,提前到来的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导致从高少儿抚养比阶段向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阶段的转变也提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