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要点作业(全国卷用)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含答案及解析2019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单选题85道)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单项选择题85题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单选题 85道)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
2019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集训(二)

明的文字。
C. 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 “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
为官。
D. 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
评判性质的称号。
40. 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 要事,
常常要更改年号。
B.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 经”为名。
C.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极大的人)
、平民按其生平事迹实行评定后,给予或
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 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
A.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
意为能够进授爵位之人。
B. 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 “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 ,“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
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
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
天神、地衹、人鬼。
D.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
故死为“卒” 。
2019届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壹)1.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
②(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③(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④(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镬,古代的一种鼎。
⑤(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
大夫比卿低一等。
⑥(御史)战国时的史官。
秦代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
⑧(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⑨(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
⑩(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⑪(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也是天子的象征。
⑫(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仕”。
⑬(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
⑭(下车)官吏初到任。
A.①③⑤⑥⑨⑩B.②④⑦⑧⑪⑬C.①②④⑧⑨⑭D.③⑤⑥⑩⑫⑭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题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汇编(最新)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题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汇编(最新)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题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汇编(最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洪武”是朱元璋的年号,“太祖”是朱元璋的庙号;“永乐”是朱棣的年号,”成祖”是朱棣的庙号。
B.“商贾”指做买卖的人,是古代对商人的称呼,住着出售货物的为“商”,行走贩卖货物的为“贾”。
C.“工部”是我国古代的六部之一,掌管工程建造、水利交通、屯田等事务,最高长官为工部尚书。
D.“交趾”即“交阯”,原指盘腿而坐,后成为古代地理区域,范围在现今越南北方,与“安南”意思相近。
11.B【解析】行走贩卖货物为“商”,住着出售货物为“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启,为明熹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年号。
B.都御史,御史的一种。
中国古代朝廷设有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都御史即都察院的长官。
C.尚方剑,指中国古代皇帝收藏在“尚方”的剑,可以封赐大臣。
持有尚方剑的大臣,具有先斩后奏的权力。
D.赠,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谥是对古代帝王大臣或有地位的人追加称号。
两者都是对逝者的褒奖。
11. (3分)D【解析】“两者都是对逝者的褒奖”表述错误,“谥”指带有或褒或贬意义的称号,此外还有私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试”,此处指明清科举时每三年一次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
会试中选后参加“殿试”,殿试第一的通称状元。
B.“阊阎”,原本指里巷的门,后借指平民居住的地方,也借指民间或平民百姓。
文中“阊阁隐微”指民间细微的隐情。
C.“廷杖”,即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
“廷杖震孟八十”,即在廷堂打震孟八十大板。
D.“入阁”,此指“入内阁做事任职”。
(完整版)2019届高考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2019 届高考古代文化知识练习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集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辞职的意思,即央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C(继承地位的不用然是最年长的儿子)2.以下对文中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三省六部”制出现今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调动官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
古代贵爵将相、高级官吏、出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呼叫谥号,一般依照他们的平惹祸迹与道德修养进行议论。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2.B(3 分)(剖析: 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3.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今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取”,“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取官职。
3.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4.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碰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正年号。
2019届二轮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要点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要点作业(全国卷用)典例1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错误的一项是()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诗经》中的“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参考答案】B典例2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候,用“令尊”“君尊”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中的生肖,按照顺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可知小明既然比小华小一岁,那他因该是属“鸡”的,而不是属“羊”。
所以C项是应选答案。
其他各项均没有错误。
文化常识是中学阶段都非常重视的试题类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典的文化知识的积累。
在中考试卷中,多以单道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目也比较简单。
而在高考试卷中,则作为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考查的,比如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所考查的“坟籍”“阙”“践祚”“逊位”。
考文化知识,关键是懂文化知识。
学生要注意平时的学习积累,可采取分门别类的识记法记忆,在答题时运用课内知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高考中的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分为如下几大类:一、姓名称谓,二、古代官职,三、科举制度,四、风俗礼仪,五、文史典籍,六、饮食器用,七、音乐文娱,八、天文历法,九、古代地理,十、古代服饰,十一、古代刑罚,十二,目录辞书。
文化常识(选择题 含答案)

2019届古代文化常识强化一、天文历法专项训练1.我国古代人们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从晚上7时开始起更,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个时展,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那古时候”五更三点”“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时间是:()A.早晨6时12分、凌晨2时36分B.早晨5时又12分钟、1时又36分钟C.早晨6时12分、1时又36分钟D.早晨5时又12分钟、凌晨2时36分2.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其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3.干支纪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纪年方法。
所谓“干支”就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它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顺序,如何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计算方法:(公元年份一3) ÷60,得余数R;再求R÷10的余数是X,R÷12的余数是Y。
并根据下表,就可以很简单7(X),(R)17÷12=1……5(Y)。
因此,公元2000年是干支纪年的庚辰年(农历)。
现在,计算公元2015年的干支纪年,应该是哪一年:()A.甲午年B.丙申年C.乙未年D.丁酉年4.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下列以“年号干支兼用法”为纪年方法的是:()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②“庆历四年春”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④“天启壬戌秋日”⑤“淳熙丙申至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5.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时间文化,是用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一种计时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要点作业(全国卷用)典例1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错误的一项是()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诗经》中的“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参考答案】B典例2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候,用“令尊”“君尊”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中的生肖,按照顺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可知小明既然比小华小一岁,那他因该是属“鸡”的,而不是属“羊”。
所以C项是应选答案。
其他各项均没有错误。
文化常识是中学阶段都非常重视的试题类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典的文化知识的积累。
在中考试卷中,多以单道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目也比较简单。
而在高考试卷中,则作为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考查的,比如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所考查的“坟籍”“阙”“践祚”“逊位”。
考文化知识,关键是懂文化知识。
学生要注意平时的学习积累,可采取分门别类的识记法记忆,在答题时运用课内知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高考中的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分为如下几大类:一、姓名称谓,二、古代官职,三、科举制度,四、风俗礼仪,五、文史典籍,六、饮食器用,七、音乐文娱,八、天文历法,九、古代地理,十、古代服饰,十一、古代刑罚,十二,目录辞书。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斋戒”,古代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虔诚。
B.中国是礼仪之邦,来往称呼接洽,多使用敬辞,其中陛下、殿下、膝下、足下、在下,都是敬称用语。
C.“进谏”,是对君主、尊长或朋友进言规劝,同样指下级对上级、臣子对君主、年幼者对长者进行的劝告建议的方式。
D.“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黛玉因母亲名字有“敏”字,所以写“敏”字时常用它字代替或曲笔,即为“避讳”之举。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六经”即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
是经过孔子整理的,有《诗经》《尚书》《礼经》《论语》《周易》《春秋》。
C.在古代,擢,一般表示升官。
黜:指罢免官职。
“左迁”是降职,而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中的“迁客”是指被贬在外的官员。
D.古代“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
后来以“社稷代表国家。
3.下面四首诗,各自描写了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
按节令的顺序,四首诗依次排列恰当的一项是()①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③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④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A.④②①③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①②④③4.下列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
B.匹夫在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
C.茂才即“秀才”。
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
5.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B.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寒。
C.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赐菊花图、插茱萸等习俗。
D.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6.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记录时间有特定的法则。
以一个月来说,每月的第一天称之为“朔”,最后一天称之为“晦”。
B.“三元及第”的提法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和状元。
C.“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
D.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
若你要写一篇《端午节简介》,可选用的词条有艾叶、粽子、龙舟、菊花等。
7.下列关于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B.古代对于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之交”。
C.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为鼠,未为羊,酉为鸡,亥为猪。
D.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
8.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用谦称表示谦逊,如: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B.二十四节气中,清明之后是谷雨,夏至之后是小暑,大暑之后是处暑,立冬之后是小雪。
C.墨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亚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墨为首。
D.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丑为牛,寅为虎,辰为蛇。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稽首”是古代的拜礼,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子女拜见父母时所用。
B.“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C.古代,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年长的人,如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考或先慈。
D.在古代,“赤子”指初生的婴儿,“汤饼之会”指孩子出生第三天举行的宴会,“孩提”指两三岁的幼儿,“幼学”指十岁孩童,“金钗之年”指十二岁的孩童。
10.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座次安排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如: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
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B.“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写的是元宵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是清明节。
C.“高朋满座”、“鼎力相助”、“不吝赐教”、“蓬荜生辉”、“敬请惠顾”、“欢迎光临”等词都向对方表达了恭敬之心。
D.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常用谐音来表达一些对吉祥如意的祝愿,比如画着梅花和喜鹊,人们就称“喜上眉稍”;用鹤来借指“贺”,鹿来借指“禄”,蝠来借指“福”,葫芦借指“福禄”等。
1.B【解析】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题中B项,“膝下”“在下”是谦辞。
2.B3.C【解析】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此题考核诗句反映的节令,④元宵(正月十五),②寒食(每年清明节前一二日——清明节一般是公历4月5日前后),③七夕(七月初七,也称乞巧节等),①中秋(八月十五),因此选C。
4.C【解析】C项表述有误,应把“西汉时”改为“东汉时”。
5.B【解析】B项“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寒”说法有误。
“处暑”之后应是“白露”。
6.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
D项中“菊花”这个词条是错误的,因为赏菊花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7.B【解析】阅读各项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所见所闻和知识积累,比较判断。
B错,“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8.A9.B【解析】A中“常为子女拜见父母时所用”说法不够准确;C中称已经死去的母亲应为先妣;D中“金钗之年”指十二岁的女童。
10.B【解析】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是重阳节。
今日收获如何?总结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