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高中语文】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华总结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中语文】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华总结专题训练(含答案)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试用,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
如《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聘用属吏。
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是孝顺父母、廉是办事廉正。
察举实行之初,选拔人才颇有成效,但沿用既久,弊病日生。
东汉后期,察举为世族大家所掌握,弄虚作假,浮夸勾连,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古代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300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从地方到中央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义,以“五经”或“四书”文句为题,阐释义理。
“五经”题须依据宋元人的注疏,“四书”题则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并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如《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试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2020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100题

2020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100题1.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采用的是序数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为三个月,分别称孟、仲、季。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C.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很多,如:迁,调动官职,一般指降职;徙,一般的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出,京官外调;乞骸骨,表请求退职;致仕,表出任官职。
D.晦朔,月亮的盈缺。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晋侯、秦伯围郑”和“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侯”均指侯爵。
B.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音悲凉。
C.古代在人的称谓上,有尊称,如君、公、仆、足下、陛下等;有谦称,如寡人;有贱称,如“竖子”。
D.旧时兄弟按伯、仲、叔、季排列。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中“季父”就是幺叔或幺爸。
3.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少年时代。
B.六合指古代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天干地支(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相适合。
C.人定是戌时,相当于现代的21时到23时。
D.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衿,古式的衣领。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古代君王、尊亲为显示威严,规定说话和、行文时避免直呼或直写其名,应代以它字。
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写作时改“民”为“人”,如《阿房宫赋》中的“剽掠其人”。
B.《滕王阁序》是一篇四字或六字相对偶的骈文。
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对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当然也流露了宿命论的消极情绪。
C.丧服是居丧的衣服制度。
由于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有亲疏远近的不同,丧服和居丧的期限也不同。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试题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来称呼人。
2、 “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女子年15行“”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是一幅写给岁老人的寿联。
5、古代兄弟之间用“”表示排行。
“”表示最大“”表示最小。
6、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关系 “先”表示。
7、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8、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十五叫“”。
月末一天叫“”。
9、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时到时。
10 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
11 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 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年,是属人的本命年。
12 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更。
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时,也就是现在的时到时。
13 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五种物质。
14 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三省六部制” “六部”是指部、部、部、部、部、部,各部的长官均为。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
15 古代授官叫、, 降官贬官叫、。
16 汉代郡的长官称 ,隋唐州的长官称,宋代州的长官称,明代府的长官称。
17 古代中国曾分置九州 居于九州之首的是州, “”是今河北省的简称。
18 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 写出“五岳”的名称、、、、。
19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
20 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 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 陕西省的华阴位于之北。
21 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 ,。
高考语文常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常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1.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上班叫“点卯”,点卯的“卯”是古代计时中的“卯时”,按照地支的顺序,相当于现在的上午7点到9点。
B.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谷雨;一季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如仲春时节,山花烂漫。
C.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按传统说法是属鼠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也是属鼠人的本命年。
D.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五更。
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丑时,也就是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
2.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下列关于传统节日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B.七夕节,来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习俗以女子乞巧为主。
C.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D.重阳节,亦称“重九节”,主要习俗为登高、赏菊,也有喝雄黄酒、插茱萸等。
3.下列诗句中包含的传统习俗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②缠彩遥分地,繁光远缀犬③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④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A.①赛龙舟②赏月③祭土神④观花灯B.①祭土神②观花灯③赛龙舟④赏月C.①祭土神②赏月③赛龙舟④观花灯D.①赛龙舟②观花灯③祭土神④赏月4.下列诗句所描述的风俗,不属于古代年俗的一项是( )A.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B.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C.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D.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5.在“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回中,贾政看到贾元春出的灯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 )A.年兽B.爆竹C.宫廷净鞭D.算盘6.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是( )A.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1)A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
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箕踞”,古代礼节的一种,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
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箕踞”,古代礼节的一种,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含答案)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含答案)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3分)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好。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常用词语。
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则常用“右迁”一词。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如“英宗”就是年号。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63道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63道1.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
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3.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4.《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5.“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6.7.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7.“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8.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9.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10.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11.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2.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13.“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14.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15.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 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 书。
•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 “总角”“豆蔻”“耄耋”等。
•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 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 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 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 《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 D(《论语》不是“六经”,《乐经》后来亡佚[yì]了, 就只剩下了五经 )
• 14. 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耆[ qí]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 “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的儒家学 派不同。
•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 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 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 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 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 C.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 4.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 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C (“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
• A.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 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从“薄 父死山阴”的交待来看,薄姬的父亲不是官宦,也不 是读书人,只是个普通的百姓而已。
• B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 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C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 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 D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 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 D(错误在于“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而是 被“预定”,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皇储、 储君”)
•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 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 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 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 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 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 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 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 B “南面” 意为“面南”,即称帝之意。
• 9.(2015高考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
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 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 伯、子、男五种。
A(“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古时汉 族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后代称儿童时代。束发是男子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 成一束,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jī] ”,也称“笄年”。 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 B.《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 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 的书。
• 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 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 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 D.“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 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 地时常见的做法。
• B.出,是京官外调,除是授予官职,左迁是贬官。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 《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 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 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 A、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下文的崇祯也是明朝 皇帝的年号。
• B、出,指罢黜官职,与“罢、除、夺、左迁”等词 一样都是罢免官职的词。
• C、旬,是计时间的单位,在这里,一旬是指十天, 二旬就是指二十天。在我国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 岁或十二年。
• 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 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 种称号。
•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诸生:明、清两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
• B.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 中的称举人。
• C.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 及第”称号。
• D.世祖章皇帝:“世祖”是皇帝的庙号,“章”是 谥号。
• D.《史记》和《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 “前四史”,《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 传”“表”“书”五部分。
• C 灞桥折柳送别是唐朝的习俗。
• 18.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A.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 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 些事项。
• B.“悬壶”,即悬壶济世,人们对医生行医的尊称。
•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
• A.“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义,文言文 中假、代、摄、权、行等字皆有相似的含义。
• B.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 名号,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号。如文中的“嘉 靖”即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厚熄的年号。
• B.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 考中的称举人。
• 8.(2014·大纲全国卷)下列对文中相关内 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 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 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 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 A.《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
•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 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 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 C.请老,告老,指官吏因为身体等原因主动请求 退休,也称“乞骸骨”,官员正常退休称“致 仕”“致政”“休政”等。
• D.太学是古代的国立大学,又称为“成均”“东 序”“右学”,隋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祭 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 A(改是调动官职”)
• 13.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C.“太师”一职为周代首设,后世多作为重臣的 加衔以示荣宠,并无实职。
• D.“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 人为伍。后世多用“行伍”泛指军队。
• B 【解析】一个皇帝的年号可以有一个乃至多个。
• C. “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
• D. “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 C(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
• 12.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除吏部尚书兼侍讲”“擢进士第”“寻改使 浙西”中“除”是任命,“擢”“改”是升职的意 思。
• B.“与诸生言”中“诸生” 指古代经考试录取而 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 生员
• 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 非18岁)
•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 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 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 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故以“明经”为名。
• 1.(2016年石家庄质检一)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 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 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 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 B.“及沙门法秀谋逆事发”中“沙门”,泛指所有 出家修行的宗教人士,对年长的当尊称悬壶、法 师、师父。
• C.“赠卫大将军”中“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 的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的官 职或称号。
• D.“诏班乐府”中“乐府”是音乐行政机关,其任 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 乐等。
•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 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 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 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 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 暂代官职。
• C. “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 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 苍生、黎元、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