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古代文化常识 测练及 答案
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

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古代文化常识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会怎样考查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仅供大家参考!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一1、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之统称,在不同时期,五种刑罚的具体所指并不相同。
五刑有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之分,其中隋唐以后封建制五刑是指:( )A、墨、劓(yì割鼻)、剕(fèi砍脚)、宫、大辟(pì死刑)B、笞(chī )、杖、徒(劳役)、流(流放)、死C、黥(qíng墨字)、劓(yì割鼻)、斩趾、枭首(xiāo砍头)、菹(zū剁肉酱)D、磔(zhé 凌迟)、髡(kūn剃发)、髌(bìn割膝骨)、炮烙、刵(èr割耳朵)答案:B解析:奴隶制五刑:(1)秦以前为:墨(刺字并涂墨)、劓(yì 割鼻)、剕(fèi ,也写作“刖”yuè,砍脚)、宫(毁坏生殖)、大辟(pì死刑,杀)。
(2)秦汉时期为:黥(qíng刺字并涂墨)、劓、斩趾(左右脚趾)、枭首(xiāo砍头示众)、菹(zū 剁成肉酱)。
从夏代开始逐步确立,是一种野蛮的、不人道的、故意损伤受刑人肌体的刑罚。
隋唐封建制五刑:(1)笞刑:小荆条抽打臀部,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十到五十下。
(2)杖刑:粗荆条抽搭背、臀、腿,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六十到一百下。
(3)徒刑:强制犯人劳役,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
(4)流刑:流放到边远地区,不准回乡,里程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
(5)死刑:分绞和斩二等。
宋后加凌迟,明清加枭首。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及答案古代文化常识检测(1)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答案:A解析:“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答案:A解析:“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答案:D解析:“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答案:A解析:察:考察后予以推举。
举:推选,推荐。
这两个词与“擢”不同。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

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一1、中国古代小说,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向受到封建正统文人的鄙视。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的过程。
下列关于古代小说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A、滥觞期——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B、高峰期——明清——章回小说C、雏形期——唐代——传奇小说D、高峰期——宋代——话本小说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小说历经前秦的古代神话小说、汉晋六朝的志人志怪小说、隋唐的传奇小说、宋元的话本小说、明清的章回小说等发展阶段。
滥觞期(起源)——先秦时期——神话寓言;雏形期——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成熟期——唐代——传奇小说;定型期——宋代——话本小说;高峰期——明清——章回小说。
先秦两汉的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说的孕育和形成,是中国古代小说滥觞期(起源)期,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其情节结构比较简单、粗略,是中国古代小说雏形期,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和干宝的《搜神记》。
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期,如《柳毅传书》。
宋代的话本,明代的拟话本的出现,推动了古代小说的发展,拟话本的题材更加广泛,情节更加曲折,描写更加细腻,宋元话本小说成为定型文本,如《灌园叟晚逢仙女》。
明清章回体小说将古代小说逐渐推向了高峰期。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红楼梦》则代表古代小说的顶峰。
2、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下面理解“一代之文学”作品正确的是:( )A、楚之骚——屈原《离骚》汉之赋——司马相如《上林赋》B、汉之赋——贾谊《吊屈原赋》唐之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C、唐之诗——李白《忆秦娥》宋之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D、宋之词——李煜《虞美人》元之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答案:A解析:骚体,是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抒情韵文,以《离骚》为代表,一般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参差,多六、七言,以“兮”字作语助词。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答案解析版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答案解析版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题目的详细解答。
1. 明清两代的文学称为“古文运动”,主要受到《庄子》的影响。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明清两代虽然确实重视古文,但古文的主要影响源自于《文选》和《世说新语》。
《庄子》主要影响的是史家和哲学家。
2. 关于古代汉字的书写格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在篆书发展初期,常用篆书来书写。
这是正确的说法。
古代的篆书是汉字演变的结果,因此在汉字发展初期,人们常常使用篆书来书写。
3. 中国传统的礼乐制度中,礼指的是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礼仪节俭。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在中国传统的礼乐制度中,礼指的是对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遵守,它涵盖了诸多方面。
而节俭则是在礼乐制度中的一个重要价值观。
4.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五经”是指《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虽然《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经典,但以五经指的是《易经》、《尚书》、《传》、《礼记》和《春秋》。
5.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常用“九州”来代表中国的疆域。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九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术语,代表了中国的疆域。
九州的位置和范围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
6. 古代文化中的四书五经中,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四书是儒家经典,它们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对后世儒者影响深远。
7. 近年来,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近年来,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了古代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8. 古代文化中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六艺是古代文化中重要的学科和技艺,包括了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是古代士人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测试卷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之姓名称谓(精练)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2.(2017 ·全国卷Ⅰ) 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3.(2015 ·全国卷Ⅱ)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4.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别,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所定,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对人称号也是一般敬称。
()5.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会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是对死者的美誉,谥号一定是朝廷颁布的。
()6.(2015 ·全国卷Ⅱ)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7.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8.(2015 ·全国卷Ⅰ)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9.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10 .“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如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
()11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
如“家父”,又作“家严”“家君”;“家母”,又作“家慈”;舍弟、舍妹、舍侄。
()12 .古人称对方时,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常用“令”“尊”“贤”等敬辞。
其中“令”用以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令爱等;“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 称对方的父母) 、“尊意”( 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尊称平辈或晚辈,如“贤郎”( 对方的儿子) 、“贤弟”等。
2017古代文化常识试题及答案高考必备(2)

2017古代文化常识试题及答案高考必备(2)推荐文章2018届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题目加答案热度: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知道哪些常识热度: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赏文学热度:关于中国古代文体常识热度:关于古代文化知识-天文历法热度:51.B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5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
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52.C(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5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即岁稔不足支数日”中“稔”意思是“庄稼成熟”。
B.“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中“绥辑”意思是安抚集聚。
C.“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中“厘”意思是治理处理。
D.“致仕”中“致”意思是“获得”,“致仕”意思是获得官职。
53.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5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的“授”“迁”“起”“擢”“进”“改”“兼”均指升官。
B.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
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
C.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
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D.“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54、A(改是改任,表调动;兼是兼任,同时监管)5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行在,也称行在所。
2017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99题上(含答案)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2.B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12.答案: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5.(3分)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
11.答案: 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
(第一组)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C. 谥,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
D.斋名,指用书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我国历代名流
脊轩”即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答案: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
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如“鄙人才疏学浅”。
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如“卑职知罪”
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答案:D.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答案:B.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臣、老臣、下官、末官、小吏等。
只有在丈夫去世以后,皇后或太后才可以“哀家”自称。
足下,则是尊敬对方时使用。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C.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
D.中国人含蓄内敛,出家之人亦不例外。
老和尚自称“老衲”,尼姑自称“贫尼”,道士自称“贫道”。
答案:C.拙荆是丈夫对外称自己的妻子。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民或官吏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殿下等。
B.麾下,这是一个书面语词汇,原意为将帅的部下之意,或者是对将帅本人的敬称。
C. 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唐朝以后,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D.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皇太后。
一般人称自己的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答案:A. 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朝廷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汉高祖、唐太宗、元世祖等。
B.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
“洪武”就是朱元璋的年号。
C.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皇帝在位活着时不可以改元。
D.“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答案:C.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B.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颈之交”。
C.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不受年龄限制结成的朋友叫“忘年交”。
D.不因地位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答案:B.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垂髫”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黄发”指老年人。
B.豆蔻原是一种植物,花朵鲜艳娇嫩,后来用“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年。
C. 笄年,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
又叫“及笄”。
D.古人对整岁数有特定称谓。
如三十叫而立,四十叫不惑,五十叫半百,60岁叫花甲,70岁为古稀。
答案:B.豆蔻,只能指是十三四岁的女子。
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B.古代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老师的简称。
C.尚书是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
比如刑部尚书就是现如今的司法部、公安部、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的首脑。
D.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如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
答案:B.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
1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是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B.参知政事简称“参政”。
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C.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不可以兼任。
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答案:C.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