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化学史

合集下载

化学发展简史大事记

化学发展简史大事记

化学发展简史(1)化学发展简史(2)道尔顿的原子论用原子整数比解释了定组成定律和倍比定律,这属于原子间量的关系。

但为什么原子会互相结合和分解?它们结合时遵循什么规律?这些问题似乎应该是无机化学来解决,但处于统治地位的贝采里乌斯的电化二元论过于笼统、不及实质而又十分强大,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在有机化学的研究中,许多现象使人们突破了电化二元论,勇敢地探索有机物的分子结构。

这一讲我们将认识维勒、李比希、凯库勒和范霍夫,这些先行者用他们的无畏和智慧,开辟了一条光明之路——通过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建立、发展了原子间相互结合的价键理论,并使人们看清了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列情况。

维勒初涉“莽林”1800年7月31日维勒出生于德国梅因河畔法兰克福附近的埃希海姆村。

他的祖父是黑森选帝侯的马舍长,他的父亲在马尔堡大学学习兽医和农业,毕业后也曾在选帝侯的王子处任马舍长,1806年在法兰克福附近经营起自己的庄园,1812年迁入法兰克福担任宫廷职务,由于学识渊博能力突出,又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不久成了当地名流。

他的母亲是哈瑙一位中学校长的女儿,对幼年维勒施以良好的教育。

维勒七八岁时由父亲启蒙教他读写、绘画,不久入普通小学,又自学了拉丁文、法文、音乐。

1814年入法兰克福的中学受到良师的教导。

农学家的父亲影响他自幼热爱自然,特别是从事理化研究的布赫医生指引这位热心化学试验与采集矿物标本的中学生跟踪前人的工作进行科学的探索:例如他们曾查知一种制硫酸用的矿石中含有硒(这项工作1821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是维勒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从锌中制得少量镉,以伏打电堆进行电化学试验,以碳还原法制得金属钾,等等,显示出少年维勒对化学的偏爱与才华。

1819年,维勒入马尔堡大学学医,次年转入海得尔堡大学在格曼林教授指导下学习,1823年9月获医学(外科学及产科学)博士学位。

格曼林教授发现维勒的化学实验技能很强,就建议他赴瑞典化学大事贝采里乌斯处进修,专攻化学。

近代化学史的发展

近代化学史的发展

近代化学史的发展近代化学史是研究化学学科在近代时期的发展历程,涵盖了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期的重要事件、理论和科学家的贡献。

以下是近代化学史的发展的详细内容。

1. 化学的起源和古代化学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化学主要集中在埃及、巴比伦和古希腊等地。

埃及人发展了金属冶炼技术和制造化妆品的方法,巴比伦人研究了混合物和溶液的性质,古希腊人提出了“四大元素”理论。

2. 化学的革命:18世纪18世纪是近代化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安托万·劳伦斯·拉瓦锡提出了“氧气”概念,揭示了燃烧和腐败的本质。

拉瓦锡还发现了许多元素,如磷和硼。

约瑟夫·普利斯特利研究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奠定了化学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理论的基础。

拉瓦锡和普利斯特利的贡献为化学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

3. 元素和化合物的研究:19世纪19世纪是元素和化合物研究的重要时期。

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理论,认为所有物质由不可分割的小颗粒组成。

道尔顿还提出了化学元素的周期表,为元素分类和研究提供了便利。

道尔顿的理论为化学的定量研究和元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4. 有机化学的发展:19世纪19世纪是有机化学的发展时期。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发现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凯库勒结构式,为有机化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奥古斯特·洛朗斯发现了苯环结构,开创了芳香化合物的研究领域。

这些发现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快速发展。

5. 物理化学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物理化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崭露头角。

威廉·拉姆齐和约翰·汤姆逊发现了电子,揭示了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

拉姆齐还发现了放射性同位素,为核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瓦尔特·尼尔斯·博尔提出了量子理论,解释了原子光谱和化学键的形成。

6. 化学的现代化:20世纪20世纪是化学的现代化时期。

晚清民国时期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生成历史的文化考察的开题报告

晚清民国时期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生成历史的文化考察的开题报告

晚清民国时期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生成历史的文化考察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元素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其命名涉及到文化、职业、地理和历史等多个方面。

随着化学元素发现的不断增多,各国开始为新元素起中文名称,这些名称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学术背景和历史经历。

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中文元素名称发展的重要时期。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的研究,深入了解中国当时的文化背景、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交流,对于理解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科学技术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梳理和分析,探讨晚清民国时期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生成的文化考察。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晚清民国时期化学元素中文名称命名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2. 晚清民国时期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的文化依据和历史背景,例如,《说文解字》等传统文化对元素名称的影响。

3. 晚清民国时期中文元素名称与国外元素名称的比较和交流,例如日本化学家北村透谘询中国专家为新元素命名等。

4. 晚清民国时期化学家对元素命名的贡献和影响,例如陈锡祜命名第一批中国元素名称的经验和影响。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文献梳理和分析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文献查找与整理。

通过图书馆、在线数据库、文献索引等途径,查找相关文献,包括晚清民国时期化学元素的发现、命名等相关文献,以及与文化、历史、学术等有关的文献。

2. 分析并总结元素名称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通过对元素名称的命名方式、构成成分等进行分析,总结出名称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3. 分析元素名称的文化依据和历史背景。

通过对中文元素名称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探究对元素名称的命名有何影响。

4. 分析元素名称的国内外交流情况。

通过对国内外元素名称命名的比较和交流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中外元素名称生成的差异和交流情况。

5. 探究化学家对名称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化学家的研究,分析其对元素名称命名的影响及其贡献。

中国近代化学史 发展概况

中国近代化学史 发展概况

中国近代化学史发展概况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发展历程相对较晚。

然而,尽管起步较晚,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近代化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

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如清朝的洋务派和后来的维新派,开始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其中,化学知识作为工业、农业、医学等多个领域的基础,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中国的化学研究逐渐起步。

一些学者开始致力于化学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例如,中国化学家张资珙在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化学界广泛认可,他提出的“张资珙方程式”在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中国的化学工业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一些外资企业开始在中国建立化工厂,如法国的洋务企业——开滦煤矿公司。

此外,中国的一些民族资本家也开始涉足化学工业,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

这些企业的出现,推动了中国的化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

在化学教育方面,中国也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化学教育体系。

最早的化学教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的京师大学堂(现在的北京大学)。

随后,中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大学和专科学校,开设了化学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化学人才。

此外,中国的化学研究机构也逐渐建立起来。

例如,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1934年成立的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等,这些研究机构的建立为中国化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化学研究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国家加大了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化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在石油化工、农药、医药、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和突破。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的学者和科学家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化学研究体系和工业体系,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范旭东——民国时期化工实业家

范旭东——民国时期化工实业家

范旭东——民国时期化工实业家范旭东介绍中文名:范旭东别名:范源让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湖南长沙出生日期:1883年10月24日逝世日期:1945年10月4日职业:化工实业家毕业院校: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主要成就: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中国化工科学研究的先驱范旭东(1883年10月24日-1945年10月4日),原名源让,字明俊,后改名锐,字旭东,祖籍湖南湘阴,生于长沙,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宣统二年(1910年),范旭东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

民国三年(1914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

民国六年(1917年),开始创建永利碱厂。

民国十五年(1926年),生产出优质纯碱。

民国二十六(1937年),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硫酸铵产品。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研究开发成功了联合制碱新工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4日,因病去世。

范旭东先后创办和筹建久大精盐公司、久大精盐厂、永利碱厂、永裕盐业公司、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等企业,历任总经理、董事长,化学工业会副会长等职,并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硫酸铵产品、更新了中国联合制碱工艺,其所形成的“永久黄”团体,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型私营化工生产和研究组织,被毛泽东称赞为中国人民不可忘记的四大实业家之一。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清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9月24日,范旭东出生,家中祖父曾当过直隶大兴县知县,父亲以教书为业。

光绪十五年(1889年),范旭东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家境由小康而一贫如洗,随母亲谢氏和哥哥范源濂迁往湖南省长沙市保节堂定居,靠母亲帮人浆洗衣服和针线手工勉强糊口。

因姑母资助,得以就学。

光绪二十年(1894年),范旭东进入长沙市北乡捞刀河社会贤达吴镜蓉开设的私塾学馆启蒙读书。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范旭东随哥哥范源濂考入湖南时务学堂,是学院"南学社"中活跃的人物之一。

近代化学史的发展

近代化学史的发展

近代化学史的发展近代化学史是指自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化学学科在理论和实验方面的重大突破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时期和重要人物的角度,详细介绍近代化学史的发展。

1.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化学启蒙时期在这个时期,化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包括罗伯特·博义、约瑟夫·普利斯特利、安托万·劳伦斯等。

他们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氧气的概念,建立了气体的理论基础。

同时,他们还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化学元素,如氢、氮、氯等,并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概念。

2. 18世纪的化学革命时期在这个时期,安托万·拉瓦锡成为了化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提出了氧化还原理论,建立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他还发现了燃烧、酸碱中和等重要现象,并提出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此外,拉瓦锡还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比例关系,开创了化学计量学的研究。

3. 19世纪的有机化学时期在这个时期,化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包括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阿道夫·冯·巴耳末、奥古斯特·库奇勒等。

他们通过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反应,揭示了有机化学的基本规律。

他们提出了酸碱中和、酯化、醇酸酯等重要反应,并建立了有机化学的体系。

4.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物理化学时期在这个时期,化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包括亨利·莫塞里、雅克·蒙德、瓦尔特·诺尔特、吉尔伯特·刘易斯等。

他们通过研究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建立了物理化学的基础。

他们提出了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等重要理论,并开展了电解质和溶液的研究。

总结起来,近代化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化学启蒙时期、化学革命时期、有机化学时期和物理化学时期等几个关键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重要的人物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为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建立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这些成就不仅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工业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国时期“复兴”初高中化学教科书述评

民国时期“复兴”初高中化学教科书述评
2 0 1 5 年第 1 9期



育( h t t p : / / w ww. h x j y . o r g )
民国 时期 “ 复 兴 " 初 高 中 化 学 教 科 书 述 评
郭 震
( 人 民教育 出版社化学室课程教材研究所 北京 1 0 0 0 8 1 )
摘 要 “ 复 兴” 化学教 科 书 由商务 印书馆在 2 0世 纪 3 0年代 初 出版 ,内容 丰 富,体 系完整 ,注
代 久 远 ,资料 散佚 , 目前仍 比较 缺 乏对某 套 具体 的 近代 化学 教科 书 的分析 和研 究 。我 国 的近代化 学教 育自1 9 世 纪 中 叶萌 芽 ,化学 教 科 书 经 过 了翻译 西 方 、翻译 日本 到 自主编 写 的发展 历程 ,至 民国 中期 逐 步 成 熟E 引。 《 复 兴 初 级 中学 教 科 书 ・ 化 学 》 与 《 复 兴高 级 中学教科 书 ・ 化 学 》便诞 生于 这一 时期 。 该 书 自出版后 被各 地广 泛采 用 ,历经 多次 修 订 ,贯
展 ,文化 、教 育 、科学 和 出版事 业都 得 到 了一定 发 展 。1 9 3 2 年 国民 政 府 教 育 部 正 式 颁 布 中小 学 课 程 标 准 ,各 家 出版机 构竞 相推 出符 合新 课程 标 准 的教
科 书 ,我 国教 科书 出版 进入 了近 代 的最 高潮 l 1 ] 。然 而就 在这 一年 的 “ 一 ・ 二八 ”事 变 中 ,出版 巨头商
高中化 学之 精华” l 7 ] ,并参 照教 师使 用意见 改 编
而成 。
穿2 0 世纪三四十年代 ,对 当时的基础化学教育产 生 了重要 影 响 。对 “ 复 兴 ” 化 学 教 科 书 的 出版 背

近代化学史的发展

近代化学史的发展

近代化学史的发展近代化学史是研究化学学科在近代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的学科。

它涵盖了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科学突破,对于理解现代化学的基础和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时期和重要人物的角度,详细介绍近代化学史的发展。

1.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化学革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化学领域发生了一场重要的变革,被称为化学革命。

这一时期的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元素的研究和化合物的分析上。

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的氧气实验,他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反应,提出了氧气是一种基本的化学元素。

这一发现对于后来的化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发展19世纪中叶,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规律。

他将化学元素按照原子质量的大小进行排列,并发现了周期性的重复性质。

这一发现为化学元素的分类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随后,化学家们不断完善和发展元素周期表,将新发现的元素纳入其中,并进一步研究元素的性质和反应。

3. 有机化学的兴起19世纪末,有机化学开始兴起。

有机化学主要研究碳元素和其它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凯库勒的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

他提出了碳原子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单位,并通过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奠定了有机化学的基础。

4. 物理化学的发展20世纪初,物理化学开始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物理化学主要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热力学和量子化学等方面。

在这一时期,德国化学家斯佩克特等人提出了化学动力学理论和化学平衡理论,为化学反应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量子化学的发展也为化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5. 现代化学的进展近代化学史的发展至今,化学研究已经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

在现代化学的发展中,化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化学元素、新的化学反应和新的化学材料,并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环境污染、能源问题和药物研发等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庄长恭(1894- 1962年)字丕可,福 建泉州人。1921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 1924年获博士学位。历任中央大学理学院 院长,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 • 在合成带角甲基的多环α- 酮的研究中,曾设 计了一种有普遍意义的方法,他的研究成果引 起了国际有机化学界的重视。 • 此外,他在我国建立了有机微量分析技术,进 行了生物碱结构的研究。 • 他从事有机化学研究40多年,是我国有机化 学的先驱者。
• 1930年,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成立,该所主 要进行无机化学、理论化学和应用化学等方面的研 究。 • 同年,中央工业实验所成立,内分化学和机械两部 分。 • 中国西部科学院也在这一年成立,旨在发展我国西 部科技和实业的机构。内设理化研究所。该所主要 对工业原料进行分析和试验。 • 1931年,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成立。 • 1932年,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成立。首任所 长赵承嘏。该所主要进行中草药的化学药理作用的 研究。同年,中山大学化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应用 化学研究所相继成立。 • 到1932年为止,全国约有9所化学研究机构。
• 侯德榜(1890- 1974年),字致本,福建省闽侯县 坡尾乡人。 • 侯德榜是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奠基人之一,世界制碱工业的 权威。在他的技术指导下,中国在20年代建成亚洲第一 大碱厂,30年代又主持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亚洲最 大的硫酸氨厂。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50年 代,因发明炭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氨,获国家科委创 造发明奖。


• 李方训(1902- 1962年),江苏仪征县人。 • 早年研究葛林亚试剂在非水溶液中的作用机理, 对该试剂在乙醚溶液中的电导、电解、分解电位 和电解产物的分离鉴定,作了系统的研究。这是 一项开创性的研究,他对物理化学和电化学的基 本原理都作出了很大的成绩。 • 他对水溶液中的离子也作了系统研究。他的有关 离子水化绝对熵和水化热理论以及他所提出的一 系列计算水溶液中与离子性质有关的公式,是国 际化学界公认的成就,至今仍然被不少著名的专 著引用。

中国近代杰出的化学和化工学家
• 刘树杞(1890- 1935年)字楚清,湖北圻 县人。191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 20年发表了题为《从铬酸盐废液中电解再生铬酸 的连续方法》的很有价值的博士论文,并申请了美 国专利。这一成果被一些著名学者引用。
• 1929年,他在美国完成了《电解制造铍铝合金》 的著名论文,被当时的化学界公认为 卓越的发明. 回国后,历任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和北 京大学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等职。1935 年10月,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决定设立《楚清纪念 奖》,以纪念他在化学工程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
化学研究机构的相继涌现
• 1915年,国民政府工商部在北京创办工业试验所,由 曾在 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 任临时会计的吴匡时做首任所 长,所下设应用化学、分析化学和窑业三部分,这是中国 最早的国立化学研究机构。 • 1925年中华化学会 ,宣告正式成立,会长为王箴,副 会长为熊祖同。 此后,国内的化学研究机构相继成立,主要有 1928年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成立,该所早期以中草 药及有机化合物合成为研究重点,首任所长王琎. 1929年 吴蕴初在上海创办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
• 1943年,首先在实验室完成连续生产纯碱和氯化氨的 联合制碱工艺,而后实现了大工业化生产。此法称为 侯氏 制碱法. • 主要著作有1934年出版的《制碱》。该书被誉为中国 化学家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中外化工学者所共仰。
• 赵承嘏(1885- 1966年)字石民,江苏省 江阴人。他长期从事植物化学,特别是生物碱的 分离结晶的研究,创造了独到的分离方法。 • 他从许多种中草药的化学成份中发现了许多具有 重要生理作用的新生物碱。例如常山碱的抗疟作 用、延胡索乙素的镇痛效果。他还在青霉素的钾 盐结晶工艺、镇痛药普鲁卡因和降压药的生产方 面为我国医药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 他是我国中草药化学研究的先驱,由他建立的一 套系统研究整理祖国医药的科学方法,是对我国 近代有机化学的卓越贡献。
• 黄鸣龙(1898- 1979年),江苏扬州人。 • 1938年,他与Inhof-fen发现双烯酮 酚的移位反应。1940年,他在应用这一移位反 应研究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立体化学时,发现变质 山道年的四个立体异构体在酸碱作用下可以 成圈 地转变。 • 他的这一研究为世界各国解决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 绝对构型和全合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 1946年,黄鸣龙对Kishner-Wolf f还原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进,这一改进后的方 法已在国际上广泛应用,并写入有机化学教科书中, 被称之为 黄鸣龙还原法.
• 傅鹰(1902- 1979年),福建省福州市人。 • 早在20年代,傅鹰就在巴尔太(Bartell)指导 下研究吸附作用,对吸附作用以及影响溶液吸附作用的各 因素作了广泛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这一成果已成为吸 附理论的组成部分,为美国化学家凯雪台《吸附与色谱》 一书多次引用。他还对胶体与表面化学中著名的特拉波 (Trauble)规则作了补充和修正。 • 开展了液体对固体的润湿热研究,首次系统地测定了二元 液体混合物对固体的润湿热,指出润湿热是总表面能变化 而不是自由表面能变化的度量。他首创利用润湿热测定固 体粉末表面的热化学方法。这一方法比著名的BET气体 吸附法早8年。国外的有关专著对这一方法作了介绍。
飘摇中前行----民国化学史
• 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 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 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 归在格致中。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其理科 下设化学门。 1914年,北京大学成立教科书编委会,由俞 同奎教授(1876- 1962年)主编化学,并 开设化学实验室和材料实验室。 自1912年后,设立化学系的高等学校日渐增 多。1916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由张子高、 王琎、孙鸿芬三位留美化学家执教物理化学、分 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等课程。 1919年,北京大学率先成立化学系。
陈蝶仙
• 在实业救国潮流的驱动下,陈蝶仙亲自试制 牙粉,在制盐废弃的苦卤中提炼制作牙粉的 基本原料碳酸镁。1917年,陈蝶仙试制牙粉 成功,定名“无敌牙粉”。 • “无敌牌蚊香”是陈蝶仙主持的家庭工业社 的又一名牌产品。 • 早在1919年时,陈蝶仙又从江西吉安选种办 厂提炼薄荷油。 • 1936年,陈蝶仙任浙江建设所设计委员,又 创设省立改良造纸厂,并在南昌建成改良手 工造纸厂。此外,陈蝶仙还利用少量资金, 小规模仿制或自制了诸如无敌牌药水灭火器、 手提式复印机、平面胶印机、汽水打盖机等 产品。
• 1916年,久大盐业公司在天津销售精盐,这是我国首 家制盐厂。 • 1919年,中华橡胶厂在上海建立,开创了中国自己 的橡胶业。1922年上海五洲固本药皂厂在上海创办。 山东博益糖厂附设酒精厂,成为我国酒精工业的开端。 五四运动后,全国抵制外货声浪日高。第一次世界大 战使帝国主义无暇东顾,给我国幼弱的民族工业提供了发 展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一批有作为有才华的化工专家、 化工实业家经过顽强奋斗,开创了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基 础。
中国近代化工社团相继设立 • 1912年方液仙(1893- 1940年) 在上海创设中国化学工业社。中国化学工业 社生产三星牌牙粉、雪花膏等化妆品以及肥 皂、调味品等产品,成为我国最大的日用化 学工业厂家。 • 同年胡国光在上海创设我国首家国华电池厂。 • 1915年,国民政府农商部总长周自齐在 北京创办工业试验所,首任所长吴匡时。
• 曾昭抡(1899- 1967年),湖南湘乡人。 • 在元素有机化学方面特别是对有机氟及金属有机 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在 制备胺类、酚类化合物以及合成甘油酯方面,也 做了大量工作。 • 在分析化学方面,曾就有机化合物元素的测定方 法的研究和改良,发表过不少有价值的论文。他 改良的马利肯(Mulliken)溶点测定仪, 曾为我国各大学普遍采用。 • 在有机理论方面,和孙承谔等提出了一个计算化 合物沸点及计算二元酸和脂肪酸熔点的公式。
结语
• 民国,在中国历史上通常被认为是十分动荡不安 的时期,但民国时期的化学,依然顽强的,不惧 阻挠的在飘摇中前行,在中国化学史上,留下其 独特而又不容忽视的印迹。致敬所有努力为化学 及其相关学科产业发展的人们!
化工大王——方液仙
• 方液仙(1893年—1940年),字 传沆。浙江镇海人。实业家,中国 化工业的先驱之一,有“国货大 王”、“化工大王”之称。1912年, 创办中国化学工业社,生产销售三 星牌牙粉、雪花膏、生发油、花露 水等,与洋货轻工产品相抗衡。
• 扶持民族工业,抵制洋货,支持国 货。方液仙被社会各界誉为“国货 大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