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每个朝代修筑长城时都遵循一个什么原则

合集下载

长城修筑方法

长城修筑方法

长城修筑方法在中国历史上,长城修筑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通过多个朝代的努力和贡献,最终形成了它现在的规模和面貌。

本文将从10个方面展开长城修筑方法的详细探讨。

1. 选址长城的位置非常重要,需要在敌国的边界或者藩镇内进行修建。

在选择合适的地点时,需要考虑到战略地位和自然环境。

在高地或者险要之处进行修建,可以有效的控制周边地区,以防止敌军突袭或者逃窜。

2. 确定范围长城的范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需要考虑到敌军的进攻路线和行进速度、地理条件、人力物力等因素。

修筑的范围需要覆盖足够多的城镇和村落,以便快速开启支援、交通和后方保障。

3. 设计布局在确定长城范围后,需要设计长城的布局和结构。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长城的功能和军事需求,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并且避免对农业和居民产生不良影响。

常见的设计布局包括分段布局、跨山布局、拐角布局等。

4. 准备工作在长城修建开始前,需要进行精细的准备,包括制定详细的计划、购买和准备材料、招募工人和技术专家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提前进行有关水利设施、训练场、粮食储备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5. 选用材料长城选用的材料主要有砖、石、土和木材等。

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它们的质量、耐久性和可靠性。

在困难的地形条件下,需要使用耐用的石头来确保长城的稳定和安全。

还要根据地形、气候等因素选择不同类型的材料。

6. 摆放百姓长城修建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

在修筑之前,需要选拔合适的劳动力,包括百姓和士兵。

军队常常会通过征召人员、调集当地居民等方式来保证足够的人力和物资资源。

7. 选择技术方案长城修筑需要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

这包括修筑方法、施工流程、施工顺序等方面。

在技术方案上,也要结合当地的地形和资源等因素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修筑的效果和质量。

8. 具体施工在进行具体施工时,需要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流程进行。

不同的长城修筑方法要求不同的施工方式。

在修筑城墙时,需要采用“一粘一刮、二抿一灰、三压一密”的砖瓦技术,以确保城墙的粘结强度和机械稳定性。

秦始皇修建长城的管理措施

秦始皇修建长城的管理措施

秦始皇修建长城的管理措施秦始皇修建长城的管理措施1. 强制劳役制度为了迅速而有效地修建长城,秦始皇采取了强制劳役制度。

他下令将所有身体健壮的男性劳动力征集到修建长城的工地上。

这些劳动力通常来自农民、工匠和士兵等各个社会阶层。

通过强制劳役制度,秦始皇得以获得大量廉价劳动力,从而加速了长城修建的进程。

2. 工地管理与监督系统为了保证修建长城的质量和速度,秦始皇实行了严格的工地管理和监督系统。

他派遣大批官员和将领监督工地的进展情况,并确保工人按照既定规范进行施工。

这些监督者负责分配工作任务、管理劳动力和监测工地的工艺流程。

通过这种严密的管理系统,长城的修建得以有序进行,同时确保了修建质量。

3. 建材和物资供应体系秦始皇在修建长城期间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建材和物资供应体系。

大量木材、石料和土壤等建筑材料需要从周边地区运输到工地上。

为此,秦始皇修筑了一系列道路和桥梁,以便顺利运送建材。

此外,他还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仓储和物资调配系统,以确保工地上不会出现短缺的情况。

供应体系的建立为长城的迅速修建提供了重要支持。

4. 军事防卫体系长城建设是秦始皇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展开的。

因此,为了提高长城的防御能力,他设计了一套完善的军事防卫体系。

在长城上设置了众多瞭望塔、哨所和军事驻地,以便及时发现和抵御敌人的进攻。

军事防卫体系的建立不仅确保了长城的安全,同时也为修建工作提供了保护。

5. 科技创新与工程技术秦始皇在修建长城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和工程技术的探索。

他引入了大规模的土木工程技术,如运用六角柱砖砌筑、采用地磨平法等,以确保长城的坚固和稳定。

此外,他还充分利用当时的农业水利技术,如运河、水闸等来解决长城修建过程中的水源供应和排污问题。

这些科技创新和工程技术的应用为长城的修建提供了技术支持。

6. 奖励和惩罚制度为了激励劳动力,秦始皇实行了奖励和惩罚制度。

对于坚守工地、出色完成任务的工人,他给予丰厚的奖励和荣誉称号。

长城城墙

长城城墙

长城城墙.来源: 《中国长城》作者:孙志升发布时间: 2006-03-16 16:00:34.0城墙,是中国长城建筑体系中最突出的组成部分。

城墙的建筑规制,结构类型、材料、做法等都随时代的不同而有差别,即使是同一时代的城墙也因地理环境、施工条件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在明代以前,长城城墙均为土筑或石砌,砖砌长城城墙是明代的特点,这也表明了中国长城建筑已进入到完善的高峰时期。

除砖砌长城外,其它的长城城墙建筑形式二千多年来虽有改进,但基本一直延续不变,并坚持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

根据史籍记载和考古发掘,中国长城按照建筑用料大体可分为:土城墙、石城墙、砖城墙、砖石墙、山险墙、劈山墙、木栅墙等。

按建筑手法大体可分:土夯法、版筑夯土法、土坯垒砌法、箱式片石垒砌法、片石夹土混筑法、土沙植物混筑法、树石混筑法、砖砌法、砖石混砌法、铲削偏坡法等。

用不同材质建造的长城城墙,现在遗存的有:土城墙土城墙是中国长城最早最多的一种形式,它的建造方式有三种,一种为直接夯筑法,一种为版筑夯土法,再一种为土坯垒砌法。

土城墙在中国西北地区较多存在,其中版筑夯土墙最多,版筑夯土法是中国最早最广泛也是最长久的一种筑墙方法,直到今天仍在干旱少雨的西北部运用,它是以木板、木椽作框模,内填黄土或灰石,再用杵等夯土工具一层层夯实。

西北的历代长城有不少地段是用沙土夹以红柳或芦苇的枝条一层层夯实筑起来的。

还有的在水平方向加设木毛杆以增加结构拉力。

石城墙石城墙多建于山区,早期的长城石墙均用当地产的山石块堆筑,石块多为毛石块,采用箱式片石垒砌法,即先用片石垒砌城墙两侧,每隔几米、十几米不等在中间打一隔墙,中间填充碎石和杂土,类似火车车厢一样,并且没有石灰泥勾缝。

明代修建长城开始采用加工后的条石和用石灰粘结勾缝。

明代石城墙内外两侧表面多为不规则的较大的当地产毛石块垒砌,石块一般在20至50厘米之间,平面朝外,然后用白灰泥勾缝,从底至顶按一定比例收分,墙体中间填充碎石块和山皮土夯实。

长城的保护措施

长城的保护措施

长城的保护措施1. 引言长城,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砖石结构建筑,也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因此,对长城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长城的保护措施,以期为长城的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

2. 长城保护的基本原则长城保护应遵循以下原则:1. 真实性:保持长城及其环境的历史真实性,不得随意改变其原有风貌。

2. 完整性:全面保护长城及其附属设施,确保其文化价值得以传承。

3. 科学性:依据长城的特点和病害,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

4. 可持续性:在保护长城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

3. 长城保护的主要措施3.1 日常巡查与监测建立健全长城日常巡查与监测制度,定期对长城进行检查,及时发现病害,记录并分析长城变化情况。

3.2 病害治理针对长城出现的病害,如风化、酥碱、裂缝等,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

在治理过程中,应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的原则,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材料。

3.3 抢险加固对于长城的危险段落,应立即进行抢险加固,防止发生坍塌等意外事故。

抢险加固应在不改变长城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确保长城的完整性。

3.4 环境整治对长城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消除安全隐患,保持长城及其环境的历史真实性。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清理长城周边的杂物、垃圾等。

2. 整治长城周边的建设项目,防止对长城造成影响。

3. 保护长城周边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3.5 宣传与教育加强长城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开展长城保护的公益活动,提高公众参与度。

2. 编制长城保护的宣传资料,普及长城知识。

3. 加强对长城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4. 结论长城的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坚持以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为原则,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切实加强长城的保护与管理,传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建造长城的方法范文

建造长城的方法范文

建造长城的方法范文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是中国古代为了防御外敌侵略而修建的一道巍峨壮丽的建筑。

自西汉以来,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修建长城的记录。

建造长城的方法主要包括选址、规划、设计、勘测、筹备、建造和维护。

首先,选址是修建长城的第一步。

选址要考虑东西方向,以抵挡北方的侵略。

通常长城会沿着山脉或河流走向修建,这样有助于增加长城的防御力量。

同时,选址还要考虑地势高低,以便观察防守和敌守的情况,因为长城的主要目的就是防御外敌侵略。

其次,规划和设计是修建长城的重要环节。

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到人力、物力和材料的供应。

确定长城的总长度、高度和宽度,在设计防御工事、城堡和塔楼的位置时需要充分考虑。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补给线的建设,如水源和粮食储存等。

接下来,勘测是建造长城的关键步骤之一、勘测的目的是确保长城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通过测量地形、地理位置和土壤类型等,以确定长城修建的最佳位置。

还需要对长城线路进行勘测,并根据实际情况修订设计方案,以确保长城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在筹备阶段,需要准备人力、物力和财力。

修建长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物资。

古代中国的修筑长城通常是通过征用农民或强迫劳动的方式。

政府会动员农民等民众提供劳力,同时提供建筑材料和工具。

建造长城的过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初建、加固和扩建。

初建是指开始修筑长城的阶段,通常采用浇筑混凝土石灰胶凝土的方式,逐渐堆积起一道围绕要守卫的地区的城墙。

加固阶段是指加固城墙,并修建城堡和塔楼以加强防御力量。

扩建阶段是在长城的基础上修建更多的城墙、城堡和塔楼,增加长城的防御能力。

最后,维护是修建长城的一个重要环节。

长城经过修建后,需要进行维护和保养,以确保其耐久性和防御效果。

维护工作主要包括城墙的修复、城堡和塔楼的维修以及水源和粮食补给线的保持。

总结起来,修建长城的方法包括选址、规划、设计、勘测、筹备、建造和维护等一系列步骤。

这些步骤相互交织、相互关联,需要政府和民众的协同努力。

介绍长城作文(精选31篇)

介绍长城作文(精选31篇)

介绍长城作文介绍长城作文(精选31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介绍长城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介绍长城作文篇1长城建筑的历史悠久,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当年秦始皇要建长城,害死了许多百姓,经过两百多年,长城终于建立好了,虽然累死了上万人,但也是他们用血与汗的代价凝聚成的。

就在这个暑假里,我去了长城。

我们来到长城。

我们来到长城脚下,抬头向上看,一望无际的黑点点,好像黑龙身上的龙鳞。

想不到人还真多啊。

之后,我们开始登长城。

长城离地平线好像是45°角。

向上走十分难,向上跑就更难了。

走到第一个台可真让人不舒服啊。

稍微不小心,就可能掉下去。

走到第二个台,我休息了会儿,看看老爸没来,就转身看看——想不到回头没关系,转身那可不行了。

我突然感到我的上身向下掉,就好比飞机起飞时自身的离心力。

多亏我抓得紧,才保住了命。

走到第五台,我就觉的头晕就先败下阵来。

我放弃走到最后,而是返回。

我万万没想到走这条路更难。

我慢慢地往回走,但我不由自主地逐渐加快脚步,差点滚过去了,还好有人扶了我一下。

终于走了回去。

这让我知道了一件事——成语“骑虎难下”应该成“骑龙难下”了!介绍长城作文篇2各位旅客,你们好!我是小导游陈明逍,欢迎你们来到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今天,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中国伟大的古建筑_长城,我感到非常荣幸!现在,我们就开始长城之旅吧!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攀登长城要有持之以恒、永不退缩的毅力和决心,不能中途放弃!我们可以一边观赏一边攀登。

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长城:长城是由关城、敌楼、烟墩、烽火台、敌台、墙台、宇墙、垛口、望洞、射孔等组成的。

烽火台和烟墩是用来传递敌情的。

白天在烟墩上燃烟,烟堆的多少代表敌兵的数量。

晚上看不见烟,就在烽火台上生火。

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在那个时代是最迅速、最有效的,烽火台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长城设计的理念和思路有哪些

长城设计的理念和思路有哪些

长城设计的理念和思路有哪些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代防御工事之一。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

长城的设计理念和思路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防御系统:长城的设计理念是将山河自然地势与人工建筑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综合的防御系统。

在选择长城的位置时,首先会选择地势险要的山脉和河流作为自然屏障,再根据地形地貌的特点,构建墙体、城堡、烽火台等建筑物,以增加防御的能力。

2. 龙脉理论:长城的设计思路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地理学理念,即龙脉理论。

根据传统观念,龙脉是地气运行、地势流动的轨迹,也是带有吉凶之分的能量线。

在长城建设过程中,会选择地势险要、水流婉转的地点作为“龙脉”的节点,通过长城的布局和构造,以及烽火台等建筑物的设置,进一步增强长城的防御能力。

3. 融入自然环境:在长城的设计过程中,会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不可改变性,如山体的陡峭、地势的高低等。

长城的修筑通常会在山脊上进行,沿着山势延伸,既增加了防御的难度,又能避免破坏自然环境。

同时,还会对地质条件做详细分析,选择合适的材料,如石块、土壤等,以确保长城的基础稳固,不易受到自然因素的破坏。

4. 兼具实用与美观:长城的设计不仅注重实用性和防御功能,还注重美学价值。

长城的墙体与城堡的造型都充满了雄伟、壮丽的气势,并采用了多种建筑技法与装饰手法,如刻画砖石上的龙凤、雕刻栏杆上的狮子等,使得长城的设计既兼具实用与美观。

总之,长城的设计理念和思路是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以实现防御功能、融入自然环境和体现美学价值的综合目标。

这种理念和思路使得长城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建筑的杰作,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长城保护条例全文

长城保护条例全文

长城保护条例(2006年9月20日国务院第150次常务会议通过2006年10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76号公布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长城的保护,规范长城的利用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长城,包括长城的墙体、城堡、关隘、烽火台、敌楼等。

受本条例保护的长城段落,由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认定并公布。

第三条长城保护应当贯彻文物工作方针,坚持科学规划、原状保护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对长城实行整体保护、分段管理。

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长城整体保护工作,协调、解决长城保护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长城所在地各地方的长城保护工作。

长城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依照文物保护法、本条例和其他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长城保护工作。

第五条长城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长城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长城保护基金,专门用于长城保护。

长城保护基金的募集、使用和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国家对长城保护实行专家咨询制度。

制定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审批与长城有关的建设工程、决定与长城保护有关的其他重大事项,应当听取专家意见。

第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依法保护长城的义务。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长城保护。

第八条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长城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对在长城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者个人给予奖励。

第九条长城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长城进行调查;对认为属于长城的段落,应当报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认定,并自认定之日起1年内依法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条例施行前已经认定为长城但尚未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段落,应当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1年内依法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每个朝代修筑长城时都遵循一个什么原则?2016年10月04日 13:03来源:澎湃新闻网作者:罗哲文556人参与45评论核心提示:“因地形,用险制塞”这一条宝贵的经验是劳动人民从实践中创造的,秦始皇时已经把它肯定了下来。

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时都是遵循着这一原则的。

试想假如不利用高山险阻修筑城墙,那将花费多出许多倍的人力与材料。

八达岭长城,罗哲文摄。

资料图本文摘自:澎湃新闻网,作者:罗哲文,原题:罗哲文:长城是怎样修建的当我们登上居庸关、八达岭、山海关城楼或是其他长城关隘,看见那宛如长龙奔驰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的时候,一种惊叹赞赏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我们马上想到,这样伟大艰巨的工程,古代劳动人民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劳动,流出了多少血汗!修建长城的劳力从何而来?要修筑万里长城这样规模宏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在劳动力的调配、材料来源、规划设计和施工等方面都是相当庞大复杂的。

首先谈一下劳动力的问题。

修筑长城的人力来源,大约有如下几方面:第一是戍防的军队,这是修筑长城的主要力量。

如秦始皇时修筑长城,即是大将军蒙恬在打退匈奴之后,以三十万大军戍防并修筑的(《史记》上记载为三十万,《淮南子》上记载为五十万)。

它经过了九年多的时间才修成。

第二是强迫征调的民夫,这是修筑长城的重要力量。

秦始皇时除所派蒙恬率领的几十万军队之外,还强征了大量的民夫,约有五十万左右。

各个朝代修筑长城都大量强征民夫,历史文献上已有不少记载,如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修筑首都平城(今大同)南面的“畿上塞围”,即征发四州十万人。

北齐天宝六年(555年),皇帝下诏,征发一百八十万人修筑从幽州夏口(居庸关南口)至恒州(大同)九百多里的长城。

隋开皇三年(583年)发丁男三万修筑朔方、灵武长城,四年(584年)又发丁十五万修筑沿长城的城堡数十座。

大业三年(607年)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四年(608年)又发丁二十万筑长城。

由于丁男人口已经征发殆尽,最后连寡妇也被强征去修筑长城了。

第三是发配充军的犯人,在秦汉时候,专门有一种刑罚叫做“城旦”,就是罚去修长城的人。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记载,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了丞相李斯的主张,下令除秦纪、医药、种树等类书籍之外,民间所藏诗、书一律都要焚毁。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凡抗拒不烧书的,就在你面上刺字涂墨后罚去修长城。

城旦所罚,据《史记》集解引如淳曰:“《律说》论决为髡钳,输边筑长城,昼日伺寇虏,夜暮筑长城。

城旦,四岁刑。

”就是说如果把你判为城旦之罪,剃了头,颈上加上铁圈,送去修筑长城。

白天还要轮流看守巡逻,夜间则修筑长城,是十分辛苦的。

这种刑罚为期四年。

第四,历代统治者为了征调修筑长城的劳力,还巧立了许多名目,强迫人民去修筑长城。

两千多年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完成万里长城这一伟大工程的时候,发挥了高度的聪明才智,不仅在规划设计上“因地形,用险制塞”,完成了设防的需要,而且在施工管理、材料供应、施工方法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发明创造,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了艰巨的任务。

长城经行的地理情况千变万化,高山峻岭、大河深谷、沙漠草原、戈壁滩石等等都有长城穿越。

因此,在修筑长城的时候,劳动工匠和军事家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利用自然地形,在险要处修筑城墙、关隘和烽燧、烟墩、城堡等建筑物,用以阻击来犯者达到防御的目的。

“因地形,用险制塞”这一条宝贵的经验是劳动人民从实践中创造的,秦始皇时已经把它肯定了下来。

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时都是遵循着这一原则的。

试想假如不利用高山险阻修筑城墙,那将花费多出许多倍的人力与材料。

如果不利用大河深谷作为屏障,而硬是平地筑墙,所费人力物力更无法计算。

我们从现在长城的遗址调查中可以看出,万里长城是利用地形条件来修筑的,凡是修筑关隘的地方不是两山之间的狭口就是河谷汇合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道。

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与材料。

修筑烽火台、堡子等更是仔细选择地形,因地制宜而建。

如唐杜佑《通典》上说:“烽台,于高山四顾险绝之处置之,无山亦于孤迥平地置。

”说明修建烽台应在高山之上,或孤旷的地方,四面都便于观看得到。

宋曾公亮等《武经总要》上也记载“每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峻处”,也是利用地形便于观望的意思。

假如有山冈隔绝,地形不便的,就不能死限三十里一烽,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但是一定要使烽火互相能够看到,才能达到传递军情及时援救的目的。

这不仅说明要利用地形而且还说明了不要按死框框,要按实际情况而定的灵活性。

至于修筑城墙利用地形,处处都是。

如居庸关、八达岭的城墙都是沿着山脊的脊背修筑,因为山脊本身就好似一道大墙,再在山脊上修筑城墙就更加险峻了。

而且在修筑时更注意到利用山脊的崖壁来修筑城墙,有的地段从外侧看去长城非常陡险,但里侧却较平缓,因外侧是御敌而内侧则是防守士卒上下的。

有的山脊外侧巨石悬崖本身即可防御,长城修到这种地方即利用原来的悬崖巨石或陡坎险坡稍加修筑平整即成险阻。

汉元帝时的郎中侯应说:“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

”还有十分高峻的悬崖,长城到此也就中断,因为像这样的悬崖是不可能上人的,用不着修城墙了。

利用大江大河、深谷作为天然屏障与人工长城配合使用的例子还很多,总之使它能够达到防御的目的就可以了。

长城修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由于长城绵延万里,工地很长,施工管理更为复杂。

当时所采取的办法是与防守任务相统一,即采用分区、分片、分段包干的办法。

如汉朝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的长城就是由四郡的郡守负责各自的境内长城的修筑,郡再把任务分到各段、各防守据点的戍卒身上去。

当然在大的工程和关城的修筑则要由郡守调集力量去修。

中央政权也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和募集劳力到重点地区去修筑。

明朝的时候,沿长城设十一个重要的军事辖区“镇”来管辖长城,同时也担任所辖区内长城的修筑和维护。

如山海关外辽东镇长城即是由提督辽东军务王翱、指挥佥事毕恭、辽阳副总兵韩斌、都指挥使周俊义以及张学颜、李成梁等人在任辽东镇军事首领时相继修筑而成的。

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沿线的上千座敌台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相继修筑的。

至于分到长城的一段或一处烽台、烟墩,也多用包干修筑的办法。

在八达岭长城上,发现了一块记载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修筑长城的石碑。

从这块石碑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修筑长城的人力主要是利用军队的力量,用分段包修的方法来施工的。

碑文如下:钦差山东都司军政佥书,轮领秋防左营官军都督指挥佥事寿春陆文元奉文分修居庸关路石佛寺地方边墙东接右骑营工起长柒拾五丈二尺,内石券门一座。

督率本营官军修完,遵将管工官员花名竖石以垂永久。

管工官:中军代管左部千总济南卫指挥刘有本右部千总青州左卫指挥刘光前中部千总济南卫指挥宗继光官粮把总肥城卫所千户张廷胤管各项窑厂、石矿办料署把总:赵从善、刘彦志、宋典、卞迎春、赵光焕万历拾年拾月日鼎建从这块石碑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段包修工程用了几千名官军,加上许多民夫才包修了七十多丈(约合200米)城墙和一个石券门,可以想见工程的艰巨。

这一批包修工程的官兵是从山东济南卫、青州卫、肥城千户所等处调来。

长城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关于修筑长城的建筑材料,在没有大量用砖以前,主要是土、石和木料、瓦件等。

需用的土、石量很大,一般都就地取材。

在高山峻岭的地方,就在山上开取石料,用石块砌筑。

在平原黄土地带即就地取土,用土夯筑。

在沙漠地区还采用了芦苇或红柳枝条层层铺砂的办法来修筑,如像今天还保存的新疆罗布泊与甘肃玉门关一带的汉长城就是这样修筑的。

修筑的方法是铺一层芦苇或红柳枝条,上面铺一层砂石,砂石之上再铺一层芦苇或红柳枝条。

这样层层铺筑,一直铺砌到五六米的高度,芦苇或柳枝的厚度约五厘米左右,砂石的厚度约二十厘米左右。

若修五米高的城墙就要铺到二十层左右的芦苇柳枝和砂石。

在东北的辽东长城还有用编柞木为墙、木板为墙的。

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采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办法修筑长城的。

明朝的长城在许多重要的地段采用了砖石垒砌城墙,所用的建筑材料更多了。

除了土、石、木料之外,还需用大量的砖和石灰。

这些建筑材料也都采用就地取材的办法。

砖瓦都是采取就地开窑厂烧制,石灰也就地采石烧制。

修筑关城和堡子、敌台房屋用的木料也就近采伐。

如果近处没有可供采伐的林木,就要从远处采运。

在每一段分包修筑的施工组织中还专门设置了办料的部门和石场、窑厂。

如在居庸关、八达岭发现的石碑上就记载有各项窑厂和石场办料部门的名称。

而且这些部门的人员为数甚大。

可以看出当时修筑长城备办建筑材料的任务是很重的。

修筑长城的施工更为艰巨。

旧时的长城沿线,不是高山深谷,就是沙漠草原,又没有先进的施工机具和运输工具,施工之难可想而知。

如像我们今天在居庸关、八达岭上所见到的长城,砌墙用的条石有的长达三米,重两千多斤。

而长城随着险峻的山脊修筑,坡度十分陡峭,游人徒手上城还感到十分吃力,当时修筑的人们要把两千多斤的大条石和一块就有数十斤重的大城砖以及大量的石灰运上山去,其困难可想而知。

砌筑城墙墙身的条石先要“找平”,即是层层条石,每层都要平砌,不能紊乱。

这样才能使受压面的压力均布,不致产生塌陷。

我们在居庸关、八达岭上所见到的长城,只见长龙起伏于山岭之间,但是每层墙身的条石都是平行的。

其次要“顺势”,就是说城墙要顺着山岭起伏弯曲的形势,这样利用山脊作基础,使之坚固,而且也便于防御。

城墙先砌两帮,即是把基础打好之后,划出外线,把条石层层上砌。

然后层层填厢,砌到规定的高度之后便铺砖砌垛口。

城墙墙面和砖砌垛口有两种砌砖方法,一种是斜砌,一种是梯状平砌。

一般在坡度不十分大的墙面可用斜砌,如果超过45度的坡度,就分成梯道平砌。

在山海关外有一段长城墙面作双重梯级的砌法,解决了非常陡峭的修筑问题。

其砌法是把墙面分作许多大梯,有的高一米,有的高达两三米。

在大梯之内又砌小梯级供人上登。

修建长城所需的建材如何运输?运输是修筑长城施工中的重要问题。

把大量的土方、石灰、大条石、大城砖运上山去,修筑工匠们想出了许多办法。

根据记载和传说,搬运建筑材料上山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一)人力搬运。

这种方法是最原始的方法,用人背、肩扛、筐挑、杠子抬等方法把大量的城砖、石灰、石块搬运上山岭去。

当时的人们还采用了传递的方法,把人排成长队,从山脚下或已修好的一部分城墙上排到山脊上,依次把城砖和小石块一块块传递上去,把石灰一筐筐、一挑挑传递上去。

这种传递运输的优点是减少来回跑路。

特别是山路狭窄,可以减少来回的人互相碰撞,提高运输的效率。

(二)简单机具运输。

除了人力的运送之外,当时已经利用了简单的机具,如像手推小车,这是用在比较平缓的山坡之上。

修筑关城和堡子等平地建筑时就更多地利用推车。

在运送上千斤的大石上山时还采用了滚木和撬棍,并且在山上安置绞盘把巨大石块绞上山脊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