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前 文学理论补充

合集下载

高考文学常考知识点

高考文学常考知识点

高考文学常考知识点高考文学是语文考试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许多同学比较头疼的一个环节。

作为一门文学艺术的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文学史、文艺理论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高考文学常考的知识点进行探讨,以帮助同学们复习备考。

1. 文学常识高考文学涉及的第一个知识点是文学常识。

这包括了文学的定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的分类、文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

同学们需要掌握文学的独特性和艺术性,了解文学在传承和反映人类文明方面的重要作用。

2.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高考文学考试中重要的一部分。

主要涉及古代文学史的概述、古代文学家的名著、古文鉴赏等。

同学们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掌握一些重要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作者及其代表作。

3. 现代文学现代文学亦是高考文学中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现代文学史的概述、现代文学家的名著、现代文学理论等。

同学们需要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发展及其代表作品,掌握一些现代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4.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高考文学的重要考点之一。

主要包括文学批评史的概述、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介绍、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介绍等。

同学们需要了解中国和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历程,掌握一些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和他们的理论观点。

5. 文学描写与艺术手法文学描写与艺术手法是高考文学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主要包括文学描写的定义、文学描写的手法和技巧、文学描写与作品情感的表达等。

同学们需要掌握不同类型作品中的描写手法,理解描写与情感的关系,分析描写手法对作品效果的影响。

6. 文学与文化文学与文化是高考文学中必考的一部分。

主要包括文学作品与历史、地域、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

同学们需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分析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和社会价值,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7. 文学名著阅读与分析文学名著的阅读与分析是高考文学考试中重要的一部分。

同学们需要熟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对作品的结构、人物、情节等进行深入的分析。

文学理论常识补充(公考中涉及过内容)

文学理论常识补充(公考中涉及过内容)

文学理论常识补充(公考中涉及过内容)1.创作的准备:它包括作家的生活积累、人生感受和体验、艺术价值观、艺术修养和才能的磨砺等。

2.直接经验:作为创作的准备,作家要具备广泛的人世阅历,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刻的人生体验。

这是“行万里路”,故社会生活是文学作品的唯一源泉。

3.间接经验:作家受各种条件(时间、空间、精力、环境等)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亲身体验和经历。

因而,他还需要有间接的生活经验来补充直接经验的不足,为创作想像提供空间。

这是“读万卷书”。

所谓间接经验,是指作家从过去的著作中、从他人的生活经历中间接获得的生活经验。

这是文学的“流”。

4.创作的过程:这是作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将自己体验、感受过和积累起来的丰富生活素材通过创造性的艺术加工,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的过程,是把心灵的酝酿转变为物质实在的时间历程,是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和再认识,是对作家自身的情感态度、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理想进行反思自省的过程,是对生活进行艺术开掘和表现的过程。

5.人类掌握世界有四种主要的方式:哲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

(1)“哲学方式”是凭借理性和逻辑思维来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和真理。

如康德哲学。

(2)“艺术方式”是以生动、具体可感的方式(形象)来把握世界,即鲍姆加登《理论美学》谈及的“诗意的思维方式”。

(3)“宗教方式”是凭借信仰和虚构的世界的方式来把握世界。

如佛教。

(4)“实践—精神方式”是凭借道德理性、通过具体的行为来把握世界的方式。

6.从人类思维的角度看,一般认为,人们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有两种: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

(1)抽象思维通常也叫逻辑思维,其理论基础是相信人类天生具有“理性”,人类凭借理性可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真理”,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等,表达方式是语言,特点是客观、中立、没有倾向性,目的是为了“认识真理”。

这就是西方哲学传统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2)形象思维即所谓“用形象来思考”,作家在创作构思中运用的不是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而是运用生动、具体的活生生的生活图画。

高考文学常识知识必背知识点

高考文学常识知识必背知识点

高考文学常识知识必背知识点高考文学常识必背知识点在高考文学考试中,有一些常识性的知识点,掌握它们可以为考生巩固基础,提升分值。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考文学常识必背知识点,帮助考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文学史常识点1. 中国古代文学史分为两个主要时期:古代文学和近代文学。

古代文学包括先秦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等。

而近代文学主要包括明清文学、现代文学等。

2. 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品有《诗经》、《楚辞》、《离骚》、《红楼梦》等。

而近代文学的代表作品有《红岩》、《围城》、《家》等。

3. 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

代表性作家有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毛姆等。

4. 欧洲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有黑暗浪漫主义和明亮浪漫主义。

代表作品有雾都孤儿、巴黎圣母院等。

二、文学流派和理论知识点1. 现实主义是一种关注社会现实,以真实描写为特点的文学流派。

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老人与海》等。

2. 自然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发展,着重描写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代表作品有《苦菜花》、《红与黑》等。

3. 象征主义是一种注重象征手法和意象的文学流派。

代表作家有巴尔扎克、毕加索等。

4. 感性派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感受。

代表作品有《红楼梦》、《巴黎圣母院》等。

三、文学名言警句1. "诗与远方" ——题记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句名言警句,强调诗歌与远方有着紧密的联系。

意思是诗歌能引领人们去寻找美好的未来。

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毛泽东这句话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强调实践与理论的联系。

纸上得来的知识和书本知识相比较浅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理解。

3. "文学是一潭死水,要想再起波澜,必须投入一块巨石" ——莫泊桑这句话强调文学需要创新和冲破常规,只有不断思考和投入才能产生新的文学作品,戳破现实的表象。

高考文学常识必备知识点

高考文学常识必备知识点

高考文学常识必备知识点众所周知,高考是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的一场考试,而文学是高考语文科目中的一大重点。

在备考过程中,掌握一些必备的文学常识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一些高考文学常识必备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备战高考。

一、文学概念和基础知识文学是人类创造性的语言符号艺术。

它以语言为工具,通过艺术手法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展现社会生活和人类命运。

文学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多种形式,其中诗歌是文学的基础与灵魂。

二、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1. 古代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古文、古诗、古小说、古戏剧等。

《陶渊明集》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代表之一,陶渊明以其深情的诗歌和典型的田园题材,成为古代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2. 现代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现代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等。

现代主义文学以《呐喊》为代表,这部作品以其鲜明的写实风格和社会批判精神,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文学思潮和代表作家1. 新文化运动和代表作家:胡适、鲁迅。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思潮,以反对旧文化为主要特征。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他的《历代少数民族言语的发音和少数民族方言的汇编方案》被视为推动现代汉语语音学科学化的里程碑。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狂人日记》是对社会现实的无情揭示。

2. 革命文学和代表作家:巴金、鲁迅。

革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精神支持。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家》真实展现了旧社会封建家庭的黑暗与压迫。

鲁迅也是革命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阿Q正传》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糟粕和阿Q式的人格。

四、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学科,常见的文学批评流派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文学理论是解读文学作品的理论体系,其中古代文学学派包括修辞学、典故学、韵律学等,现代文学学派包括结构主义、教授文学、新批评等。

高考 语文 考前 知识点

高考 语文 考前 知识点

高考语文考前知识点高考语文是每位考生所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科目,其中知识点的掌握对于考试成绩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展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考语文考前的知识点。

一、古代文学知识点1. 古诗文常识古代文学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考生需要掌握古代文学作品的作者、朝代、内容概要等基础知识。

同时,还要了解一些古代文学创作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古代诗歌鉴赏高考语文试题中可能涉及到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和解读。

考生需要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体裁、意象、修辞手法等知识,理解诗歌的内在意义和审美价值。

二、现代文学知识点1. 现代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热点内容,考生需要阅读、分析和理解一些经典的现代文学作品。

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等,有助于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

2. 现代诗歌鉴赏现代诗歌的鉴赏要求考生理解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音韵和表达方式等要素。

同时,还需要对现代诗歌作家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内容有所了解。

三、修辞手法和常见修辞方法1. 比喻和象征比喻和象征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两种表达方式。

考生需要掌握比喻和象征的基本概念、使用方法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2. 排比和夸张排比和夸张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表达手段。

考生需要了解排比和夸张的意义和效果,能够辨别作品中的排比和夸张的运用。

四、文言文阅读和分析1. 文言文阅读的技巧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难点之一,考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理解,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要注意把握句意、推测上下文信息、辨别排比夸张等。

2. 文言文写作技巧文言文写作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和写作技巧。

考生需要注意文言文的运用规范和句式的搭配,使作文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学特色。

五、现代文阅读和分析1. 现代文阅读技巧现代文阅读是考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要通过对现代文文章的阅读和分析,提取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脉络和逻辑。

2. 现代文写作技巧现代文写作要求考生具备较好的写作能力,需要关注文体的规范和结构的合理安排。

文学理论补充

文学理论补充

文学创作与人生经验的关系一,生活经验是从事文学创作的基础、条件、本钱。

二.文学创作源于作家与某种人生经验的遇合。

三.既要关注生活经验对创作的制约作用,又不能忽视作家个人的主观作用对文学创作的影的主观作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举例分析一个作家生活的早期经验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狄更斯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

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

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他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

但同时他也宣扬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和思想。

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抱行动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态度。

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和软弱空想。

举例论述你对文学审美性的理解。

答:文学以其对美的寻求、揭示、建构和表现,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求,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并因此确立了自身存在的根据和价值。

首先,文学的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形式上。

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文学是通过语言媒介来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因此,人们最初就是从文学的语言形式上来理解语言的审美性的,形式美是文学审美性的一种体现。

其次,文学的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内容上。

所谓审美,实际上是人所进行的一切创造和欣赏美的活动,文学活动正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的,文学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发现和展示的,文学通过想象和虚构所建构、所追求的,正是审美关系所规定的人生境况及其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

“文学是人学”,文学以人为主要对象,展现人的生活,表现的人感情,同时又在表现感性形态的社会生活时超越它,把人们带进一个更为深远的、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世界,一个指向人的精神追求的世界。

最全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最全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1.文学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狭义文学才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折中义文学:介乎两者之间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如一些政论散文。

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分离、独立出来,在中国大致完成与魏晋时期,在西方完成于16-18世纪,成为特殊审美形态。

2.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独创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文论史上,相传唐代王昌龄所作的《诗格》,最早使用了“意境”一词。

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分为: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虚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3.话语蕴藉:蕴藉,是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着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状况。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二是被创造出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与含混含蓄: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含蓄与含混:含蓄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一致性:话语蕴藉特性。

4.灵感含义: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外在形态是对问题突如其来的顿悟。

文学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思考问题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a、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普通言语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文学言语则是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要求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b、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普通言语侧重于它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言语则把它的表现功能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c、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又称陌生化。这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它针对的是自动化语言。所谓自动化语言,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引起人注意的言语。比如用“弹指间”来表示时间过得快,一开始显得很生动形象,于是人人都用,司空见惯,人们只把它当作一个干巴巴的符号,而不再有新鲜感。文学言语就是要力避这种语言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人们理解的常规,甚至不易被人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在延长感知时间、增加感知难度的情况下,反而增强了它的审美效果,形成文学语言的一大特色。但阻拒性言语不能使用得过滥、过多,要用得恰到好处。
8.文学抒情与叙事的区别: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地表现情感,叙事则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9.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抒情性作品中,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它有灵性,情趣盎然。而抒情性作品中的情,也不是空洞抽象的东西,它常常附丽于写景的话语上,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文科语文文学常识拾遗5.12——中国古代文论基本知识1.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2.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3.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4.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5.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10.“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1.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2.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3.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

15.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思考题三.《尚书》“诗言志”。

四.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1)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无邪”。

(2)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3)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质彬彬,文质并重。

五、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六、墨子“三表法”。

八、《毛诗序》的诗歌理论。

《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

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毛诗故训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

十一、王充的《论衡》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6.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知音》。

7.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是钟嵘的《诗品》。

8.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他的《文心雕龙》。

9.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气说”。

10.陆机撰写《文赋》的目的是想通过论文学创作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文利害之所由”。

14.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声律论和四声八病之说。

15.李登的《声类》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

22.《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34种。

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

23.刘勰专列《情采》一篇来作集中论述“情”与“采”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是贯穿整个《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红线。

32.钟嵘《诗品》原称《诗评》,明清以后才以《诗品》定名。

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批评著作。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

《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

”36.钟嵘认为五言诗有三个源头:《国风》、《小雅》、《楚辞》。

第三章唐宋金元文学理论4、传为司空图作的《二十四诗品》堪称是唐代诗歌美学的总结。

6、宋代诗话的代表作有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严羽的《沧浪诗话》等。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穷而后工”的理论。

他的《六一诗话》首创“诗话”这种理论批评形式。

9、黄庭坚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并开创了江西诗派。

10、宋代提倡婉约派的词论主要有李清照的《词论》和张炎的《词源》。

11、李清照的《词论》作于北宋末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这既是我国有组织有条理的第一篇词论,也是我国妇女所作的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12、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一部论述北曲音韵的专著。

13、金元时代理论性较强的曲论专著是钟嗣成的《录鬼簿》。

14、刘辰翁的《世说新语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小说评点类理论著作。

15、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同时又启发了欧阳修“穷而后工”说的产生。

16、司空图的诗论特别是《诗品》的主要思想是佛老哲学。

17、吕本中著有《紫微诗话》、《童蒙诗训》、《江西诗社宗派图》等。

并提出了“活法”说和“悟入”说。

18、“文道合一”是朱熹对文学本质的基本看法,也是朱熹文学思想的核心。

19、朱熹在文学欣赏方面提出玩味、涵泳说。

思考题二十二、皎然《诗式》。

二十三、韩愈的文论思想包含哪几方面?(1)文以明道。

(2)不平则鸣。

(3)气盛言宜。

(4)含英咀华,闳中肆外。

(5)务去陈言,文从字顺。

二十四、白居易关于诗歌与政教的关系理论。

(1)白居易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

《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诗歌必须为社会服务。

(3)诗歌内容和形式必须互相统一。

《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二十五、司空图的韵味说。

二十六、苏轼的文学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是苏轼王维诗画特点所作的评论。

二十七、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

(1)“点铁成金”是江西诗派的鼻祖黄庭坚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源出其《答洪驹父书》。

要求取古人陈言经过诗人的重新陶冶熔铸,为我所用,以前人作品中的佳句善字点化自己的作品。

(2)“夺胎换骨”也是黄庭坚提出的命题,源出于惠洪《冷斋夜话》。

所谓夺胎换骨,就是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材料。

第四章明清诗文理论2、明初诗文以宋濂、刘基、高启为代表。

其中宋濂被朱元璋推为“开国文臣之首”,高启被毛泽东誉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3、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承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余绪,把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对明代文坛影响很大。

4、李东阳的《麓堂诗话》集中体现了他的论诗主张,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对明初“台阁体”诗歌形成了冲击,并启发了后来的前后七子。

5、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提出“真诗乃在民间”观点的是李梦阳。

6、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7、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文学流派是唐宋派,她的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其中茅坤编有《唐宋八家文钞》,创作成就最高的则是归有光。

8、明代万历时期文学的代表是李贽和公安派。

李贽提倡“童心说”,重视戏曲小说,是明代最进步的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

9、竟陵派以锺惺和谭元春为代表,他们合作编辑了《古唐诗归》,在创作上追求“幽深孤峭”的风格。

11、明末清初三大家是指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2、王士祯是继钱谦益、吴伟业而起的诗界领袖,以标举“神韵说”著名。

并编选了《唐贤三昧集》。

13、赵翼《论诗绝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特别强调创新。

15、方苞提出“义法说”,刘大櫆讲究神气音节,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位一体说。

16、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综合探讨史学与文学,提出义理、博学、文章三者统一。

17、阳湖派的代表人物是恽敬和张惠言。

20、李梦阳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中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

24、沈德潜著有诗论专著《说诗啐语》,提出“格调说”。

25、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先生,著有《随园诗话》。

“性灵说”是其理论核心。

“性灵”一词的涵义大致包括性情和灵机两个方面。

26、姚鼐编选有《古文辞类纂》,流传广泛。

姚鼐在《述庵文集序》中提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之说。

此说源于方苞的“义法说”。

27、“雅洁”是姚鼐评价内容和文辞两方面相统一的最高艺术审美标准。

思考题三十一、公安派的主要理论。

(1)公安派是活动于明代万历中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中道。

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以公安三袁为中心的文学流派为“公安派”。

(2)“性灵说”。

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叙小修诗》)。

三十二、王夫之的诗歌理论。

(1)“诗以道情”。

(2)“四情说”。

认为诗歌的兴、观、群、怨同源于情,故称“四情”。

三十三、叶燮《原诗》。

三十六、翁方纲“肌理说”。

三十八、姚鼐(或桐城派)的散文艺术理论。

(1)桐城派是清代最正统的散文流派,方苞、刘大櫆、姚鼐三人时序相接,同为安徽桐城人,人称“桐城三祖”,其中姚鼐为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理论代表了桐城派的基本理论。

(2)主张写作过程中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

三十九、浙西词派的主要理论。

浙西词派以龚翔麟选刻的《浙西六家词》而得名,创始人为朱彝尊,编有《词综》一书,主要盛行于康、雍、乾、嘉四朝。

四十、常州词派的主要理论。

张惠言为此派宗师,他与弟弟张琦编有《词选》,为常州词派的理论范本。

第五章明清戏曲理论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认为,我国古代戏曲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北朝北齐时的歌舞戏的出现。

3、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是明初仅见的一本戏曲理论著作,主张以戏曲“饰太平”。

6、明清曲论家中最重视戏曲结构的是李渔,他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首章即提出:结构第一。

7、关于戏曲结构,王骥德提出“大间架”、“大主脑”;李渔提出“立主脑”、“密针线”;金圣叹提出“狮子滚球法”。

9、明清时期特别强调戏曲音律的是吴江派代表作家沈璟,最有系统、影响很大的曲论专著是王骥德的《曲律》。

10、沈璟增订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被吴江派奉为作剧戏曲理论指南。

13、《梨园原》是明清时期仅见的一部重点论述表演技巧的专著。

14、吕天成的《曲品》引用孙月峰的意见,在戏曲批评鉴赏方面提出了“十要”的标准。

现存最早的一部传奇作家传略和剧作品评集是吕天成的《曲品》。

15、王骥德在戏曲批评鉴赏的方法上提出“论曲,当看其全体力量如何”的著名观点。

戏曲理论主要见于他的《曲律》。

16、徐渭专论南戏的著作名《南词叙录》,这也是宋元明清四代唯一一部较为系统地论述南戏的理论著作。

21、李渔号笠翁,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曾定居南京,建芥子园书铺。

著有《闲情偶寄》,其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后人合为《李笠翁曲话》。

23、汤显祖的戏曲理论。

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他是明代中后期戏曲流派临川派的代表人物,著有传奇“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梦》)。

他的哲学思想深受李贽的影响,提出“真情”,与“天理”相对立,认为情胜于理。

第六章明清小说理论8、李贽号卓吾,曾评点《西厢记》和《水浒传》等。

文学理论的核心是“童心说”。

11.金圣叹原姓张,名采,字若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

17.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共同完成了《三国演义》的修订与评点。

并著有《读三国志法》。

19.张竹坡是第一个对《金瓶梅》作全面分析并自成体系的批评家。

他竭力为《金瓶梅》清洗其“淫书”的恶名,认为《金瓶梅》也是“泄愤”之书。

20.张竹坡所说的“专在一心”,金圣叹的“动心”,李渔的“设身处地”等说,意思相近,都强调了发挥作家艺术想象力的重要性。

21.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初名《石头记》)期间,在他周围团结了一批朋友,他们了解曹雪芹的创作方法和指导思想,平时聚会,对《红楼梦》多有品评,此即所谓“脂评”。

俞平伯把评语汇辑成《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