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长度单位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
2.能够用尺测量长度并用厘米表示。
3.能够用米表示物体的长度。
4.能够相互转换长度单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识别并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米”。
2.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难点1.掌握长度单位的转换单位方法。
2.理解不同长度单位的用途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尺子、米尺、教材、黑板、彩色粉笔等。
2.学生:准备好练习册、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教室中不同物体的长度,并对其进行简单测量。
二、讲解新知识•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它们的关系和应用。
三、示范操作•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厘米表示。
四、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知识•让学生回顾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知识点。
二、引入新知识•讲解长度单位的转换方法,例如:1米=100厘米。
三、示范操作•让学生通过实例练习,掌握长度单位的转换。
四、绰解疑点•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惑进行解答和讲解。
第三课时一、小结•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讲解。
二、讲解扩展•介绍长度单位的更深层次应用,如米和千米的关系。
三、师生互动•与学生一起探讨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和实际意义。
五、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长度单位的练习。
2.测量家中任意物体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表示。
六、教学反思本单元以“长度单位”为主要内容,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和转换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拓展长度单位的应用场景,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米、分米、厘米的换算关系,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态度,倡导科学测量、准确记录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米、分米、厘米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对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和单位换算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粉笔、黑板2.长度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等)3.学生练习册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拿出一个米、一个分米、一个厘米的长度测量工具,让学生观察,问学生这三个长度单位是怎么用的。
2. 单元讲解1.什么是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是我们衡量物体长度的标准单位。
常见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等。
2.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3. 教师示范教师拿出一段长度,例如一张书桌的长度,让学生用尺子测量,然后让学生用米、分米、厘米三种单位来表示这个长度。
4. 学生练习让学生分组,互相测量身高、课桌的长度等,并用米、分米、厘米表示出来。
5.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测量活动,让他们用尺子测量校园中各种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五、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六、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有关长度单位的练习。
2.下次课带一把尺子来学校。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和用厘米【学习内容】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1例2例3。
【学习目标】1.通过举例子、量一量等活动,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通过直观的学具操作,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学习重点】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认识厘米,会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习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昨天晚上的预习,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吗?(板书:长度)今天我们就学习和长度有关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如果让你测量一个物体有多长,你准备怎样量?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还没有发明尺子,那时候他们怎样测量长度呢?那时候他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古埃及人最常使用的长度单位“腕尺”,就是法老王的手肘到中指间的距离。
埃及著名的胡夫金字塔就是用法老胡夫的前臂作为腕尺测量的,塔高280腕尺。
中国也有用身体测量的例子,例如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我们叫做一拃。
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几拃长?(学生测量)(二)认识厘米1.尺子上的1厘米。
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刻度线、数字、厘米)这些线叫做刻度线,他们有长有短,长线依次对应数字,数字是几,我们就叫做刻度几。
请同学们找找,除了刻度“0”到“1”是一厘米,在尺子上还有哪儿些是1厘米?谁能总结一下,在尺子上哪里是1厘米?(相邻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2.生活中的1厘米量一量你身边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测量,汇报)3.认识几厘米同学们,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3厘米又有多长呢?(刻度0~3)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同桌之间交流)(三)用厘米量同学们会在尺子上找几厘米了,那你会不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呢?请你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小纸条,量一量纸条的长度。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案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年级学科:二年级数学主备人:审核人: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2012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年级学科:二年级数学主备人:审核人:课题:认识米2012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年级学科:二年级数学主备人:审核人:课题:认识线段2012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年级学科:二年级数学主备人:审核人:课题:确定长度单位2012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年级学科:二年级数学主备人:审核人: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圈出合适的答案。
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乌龟要爬( )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课后反思后序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
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每一个都花费了我大量心血,其目的是在于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对您有一点点的帮助,也是我最大的欣慰。
如果您觉得有改进之处,请您留言,后期一定会优化。
常言道: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活只是一个状态,学习只是一个习惯,只要你我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好学、求实奋进的状态,相信你我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共4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共4课时)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本单元共有4个课时,分别是厘米、毫米、米和千米。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是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了解厘米、毫米、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长度单位换算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
2.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长度单位卡片、实物模型等。
2.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向学生介绍厘米、毫米、米和千米这四种长度单位,并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同时,教师讲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
3.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用尺子测量教具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然后,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并给予评价。
4. 巩固(10分钟)教师发放长度单位卡片,让学生进行分组游戏,通过卡片找出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游戏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2~3页例1、例2、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课桌图片。
)师: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想量出这张课桌的长,你会怎么做?预设1:用书量。
预设2:用手比。
……二、探究新知1.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认识古代人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物体长度吗?(学生各抒己见,课件演示。
)用庹测量石头的长度;用拃测量布的长度;用脚测量竹竿的长度。
师: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1拃、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和我分别用拃测量一张课桌的长。
预设:师生量出来的数据不一样。
师:同样的课桌,学生量着是5拃,老师量着是3拃,为什么量得结果不一样呢?预设:老师和学生一拃的长度不同。
师:要怎样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呢?(学生各抒己见。
)小结: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2.认识厘米。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课件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
)师: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预设1:尺子上有数字,还有一根根线。
师:这些线叫作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个比较长的刻度线,长线对着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作刻度几。
预设2:这把尺子上还有“厘米”两个字。
师:有些尺子上写的是“cm”,意思是一样的,“厘米”可以用“cm”表示。
“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教案2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理解“米”和“厘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米”和“厘米”计量长度;–能够简单将长度单位进行换算。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测量的方法发现长度单位的差异;–提供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概念;–通过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米”和“厘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长度单位计量长度。
2.难点: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测量尺、米、厘米的标尺等。
2.教学媒体:黑板、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某物的长度,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的长度单位。
2. 学习新知识•讲解“米”和“厘米”的概念,并通过实物和标尺等工具展示;•让学生动手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以加深理解。
3. 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练习。
4. 巩固•设计各种游戏和习题,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概念,学习如何使用这两个长度单位计量长度,还进行了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练习。
希望大家通过课后的复习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练习;2.自己找一些物体,用正确的方式测量它们的长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这两个长度单位进行计量。
在课后的复习中,继续巩固所学知识,做到知之于行,运用灵活。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主要介绍了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分米等,并学会用这些长度单位进行物体的长度测量。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测量技能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长度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正式的测量和长度单位的转换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测量技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如米、厘米、分米等,并学会使用这些单位进行物体的长度测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活动,培养观察、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并学会使用这些单位进行物体的长度测量。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运用转换关系进行测量和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际操作,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2.操作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长度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度单位卡片、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实物模型等。
2.学具准备:学生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度单位卡片,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如米、厘米、分米等,并解释这些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课本P2、3,例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
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五、随堂练习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P4,例3,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一)、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五、随堂练习第三课时认识线段画线段教学内容:P5、6例6、7,完成9-10教学要求:⒈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感受线段的特征。
⒉使学生学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⒊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线两根、小棒三根、直尺、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一、先让学生猜谜语:“同学们喜不喜欢猜谜语?”“喜欢”“今天,我们就来猜一个谜语”“一根根,一条条,编织衣物少不了。
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提问:“这是什么呢?”“线。
”二、揭题: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种——线段。
(板书课题:线段)三、教学线段的认识⒈引出线段的概念。
⑴请小朋友将带来的红线放在桌面上。
教师同时在投影仪上放一根弯曲的线。
问:“桌子上的线是什么样的?”指出投影仪上的线也是弯的。
拿出另一根黑线让学生双手捏着两端拉紧。
问:“怎么样了?”指出:这时,两手间的一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⒉比较,揭示线段的本质特征⑴问:“桌子上的线有几个头?手里的线段有几个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出:这两个头又叫“两端”。
⑵问:“它们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
⑶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两根铁丝(一根—形和一根U形),分别用手摸一摸,体验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帮助学生感受由曲变直的过程。
问:“线段是什么样的?”(板书:线段是直的)⑷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三根小棒。
把它们看作三条线段,按三种位置摆一摆。
讨论:摆的位置有什么不同,长短一样吗?小结:线段可以是横的、竖的、斜的、长的、短的,但必须是直的。
⒊联系实际举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边是线段。
请同学们就你所见过的物体举一些例子。
并请他们指一指。
⒋用图形表示线段课本的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请你摸一摸这条边的两端。
出示投影,请一名学生上来指出课本的一条横边的两端。
我们可以将这条横边用一个图形表示。
(慢慢地抽动课本的投影图,出现 )图中有两个点,联系课本的边想一想,这两个点分别表示什么?指出:这两个点就叫端点。
问: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⒌回顾小结: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想想它有哪两个特征?⒍做第P5页的想想说说,投影出示。
四、教学线段的画法同学们能够认识线段和它的图形了,那么如何画出来呢?请同学们看着这个图形学着画。
(前面投影出示)教师小结:画法可以有三种:⒈先用直尺画一条直的线,再点上两点;⒉先点上两点,再画直的线;⒊先点上一点,从这点出发用直尺画一条直的线,再点上另一点。
三种方法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
五、巩固练习⒈练习一第6题,同学们仿照书上的样子折一折,折好后将自己所折的线段指给其它同学看。
⒉练习一第7题。
提问:前面用过的三根小棒,你能比出它们的长短吗?你是怎样比的?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启发学生将三根小棒竖起来等在桌面上比)⒊练习一第8题(投影出示)。
⒋练习一阵9-10第六题,同学们在书上独立完成后,投影出示。
六、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线段是什么样子的?最后,留给同学们一个思考题:判断这个图形是不是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