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忧民的诗句
苏轼最霸道的诗

苏轼最霸道的诗介绍苏轼,北宋文学家,被誉为中国文坛的巨擘,他的诗文在后世影响深远。
其中有一些诗作,以其气势磅礴、意境深远而著名,被誉为苏轼最霸道的诗。
本文将对苏轼最霸道的诗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名句,表达了苏轼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与对自然春景的感叹。
苏轼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战乱中民不聊生的悲苦,表达了他对国家沦亡的深深忧虑。
在这首诗中,苏轼采用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形式,将国家和城市的破败与自然界的春意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霸道之处在于其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眉间雪再生,千载为江山这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表达了苏轼对过往伟业的怀念与对自身命运的反思。
苏轼以豪迈的语言描绘了自己想要恢复过往荣光的决心和信念。
他用”眉间雪再生,千载为江山”来形容自己积重难返的境地,表达了他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不气馁的坚强意志。
这种霸道之处在于其语言豪迈、气势磅礴,显示了苏轼永不放弃的决心。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苏轼《赠汪伦·别云间》中的名句,表达了苏轼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汪伦的深深感激之情。
苏轼以深情款款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汪伦友谊的赞美和感恩之情。
他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形容自己对汪伦情义的珍视和对汪伦友谊的感激之情。
这种霸道之处在于其真挚感人、富有情感流露,彰显出苏轼对友情的霸道态度。
洞庭前时,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名句,表达了苏轼对豪情壮志的追求和对人生短暂的领悟。
苏轼以磅礴的词句描绘了自己昔日的豪情壮志和人生的短暂无常。
他用”洞庭前时,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来形容自己昔日的豪情壮志和人生的无常,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的领悟和对自己逝去光辉岁月的怀念。
这种霸道之处在于其豪情万丈、深刻领悟,显示了苏轼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赤壁赋》:苏轼的豪情壮志与忧国忧民

《赤壁赋》:苏轼的豪情壮志与忧国忧民1. 引言1.1 概述《赤壁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巅峰之作。
在这篇长篇叙事诗中,苏轼以雄奇壮丽的场景描绘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亡、人民疾苦的忧虑情怀。
本文将全面分析《赤壁赋》中苏轼的豪情壮志与忧国忧民,并探讨其在文学上的价值与影响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会介绍《赤壁赋》创作背景和苏轼写作的动机;其次,我们将详细探讨《赤壁赋》中所展现出来的苏轼豪情壮志;接着,我们将深入剖析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出来的豪情壮志以及他对国家和人民关心之情,并评价其作品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苏轼《赤壁赋》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意义。
通过分析苏轼的豪情壮志与忧国忧民之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对于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同时,通过评价苏轼及其作品的意义,我们也将认识到《赤壁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所传达出来的普世价值。
2. 赤壁赋的背景与创作动机2.1 时代背景《赤壁赋》是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骈文,写于公元1082年。
当时中国正处于北宋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大力发展。
然而,在这个喜乐盈门的时代表面下隐藏着隐忧。
北方辽、金等少数民族的不断侵扰,加之南方湖广地区洪灾频发和官员贪污腐败等问题,使得北宋政权逐渐陷入困境。
通过《赤壁赋》,苏轼想要表达他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以及对政府腐败现象的愤懑。
2.2 苏轼的创作动机苏轼是北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在诗歌、散文和辞章等各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然而,在他创作《赤壁赋》之前,他曾经历过一段痛苦而坎坷的人生经历。
由于反对权贵集团控制下的朝廷政治,苏轼先后几次被贬谪到各地,甚至被迫远离家乡。
这段流亡生活让他深切地感受到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体现苏轼忧国忧民的诗句

体现苏轼忧国忧民的诗句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苏轼在这句诗中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众的关怀,希望能够振兴国家,保障民众的安全。
2.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句诗反映了苏轼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他认为一切都是短暂的,人生中也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因此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关注社会的发展。
3.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飞来石上垂'——苏轼借用桃花潭的景色,表达了对国家政治的失望和对社会道德的担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提高和不屈不挠的奋斗,才能够摆脱困境。
4.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句诗反映了苏轼对祖国的爱情和对国家的繁荣的期望,认为只有通过团结和努力,才能够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5.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苏轼在这句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的看法和对情感的追求,在他看来,人生是短暂的,但如果深爱一个人,那么这份爱情会成为他一生的追求和目标,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1 -。
定风波 全文及注释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定风波白居易《定风波》是白居易的一首诗,以其独特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脍炙人口。
以下是《定风波》的全文及注释:苏轼状元才,共和之后居住在琴台之南的花间洞,以游戏为乐,不肯屈节。
忧国忧民,有似景川之中释之忧圣之瘦死,天子赐之四方文坛,史称文省。
莫听穷途之哭泣,紧握佳丽莫宽怀,胸中只争名与利,屋上尚存没有太阳。
世事恒然如此,总有人塞住名门阁,不要迷向肉欲愚昧。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有才无德,百花谢半晌。
总有人为了追逐名利,而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好比一棵树想要静心休息,却被风不断地吹动;儿子想要孝养父母,却遭遇了亲人的冷落。
人如果只有才华而没有品德,那就如百花谢落了一半。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只剩下孤零零的驿站,寂静无人,我独自沉浸在黄昏的忧愁之中。
更望风尘来相扰,怅悔年少昏狂事,赌博输了都不怨。
我更希望有人来扰乱这片寂静,后悔年轻时的幼稚和冲动,赌博输了应该自己承担,不应怨恨他人。
可怜未遂平生愿,徘徊思想神魂颠。
可怜我没有实现平生的愿望,在徘徊中思考,思想犹如神魂颠倒。
天阅世间事,无人来共嗟。
天地自己审视这世间的事,也没有人来共同哀叹。
江山纷杂人事忙,只有咸阳为君妻。
江山纷杂,人们忙碌奔波,只有咸阳是我心中的妻子。
注释:1. 白居易:唐代文学家,以其豪放的诗风而著名。
2. 苏轼: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为北宋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
3. 状元才:指苏轼的才华卓越,是科举考试的状元。
4. 琴台:即苏轼的住所,位于官员居住区。
5. 忧国忧民:苏轼担忧国家和人民的局势和命运。
6. 景川:指唐代文学家刘禹锡。
7. 赐之四方文坛:指皇帝对苏轼赋予文坛的赞誉和嘉奖。
8. 紧握佳丽莫宽怀:表示不要轻易放弃美好的事物。
9. 没有太阳:暗喻生活缺乏阳光和希望。
10. 塞住名门阁:比喻被权势和名利所束缚。
11. 肉欲愚昧:被物质享受和欲望所迷惑。
12. 树欲静而风不止:比喻心有所向,却有外界干扰。
诗词中的忧国忧民与社会关怀

诗词中的忧国忧民与社会关怀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独特价值,同时也承载着作者对社会的关切和忧国忧民之情。
这种关怀和忧虑透过文字传达给读者,引起人们对时代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首经典名篇,探讨诗词中的忧国忧民与社会关怀。
古人视国家为己身,对国家命运有着特殊的感知和情感。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胡马大宛名满天,苍山如海残阳泪。
”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北方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的深切关切之情。
他深知国家衰落的痛苦,对每一个普通百姓的遭遇感同身受,透过梦境唤起人们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改变。
又如杜甫的《悯农》一诗,他以别致的形象描述了农民的艰辛生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杜甫直接描绘了农民劳动的辛苦和贫苦,以此表达对农村百姓生活状况的担心和关爱。
他呼吁社会关注农民的困境,倡导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反映了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批判与思考。
在现代,忧国忧民的诗词依然发挥着积极的社会作用。
诗人顾城的《一代人》写道:“不能让触到地面的人被欺压”,表达了对社会底层群体命运的关怀。
他警醒人们不能忘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需求和尊严,倡导社会的公平正义。
另一位现代诗人余秋雨的诗作也具有明显的忧国忧民主题。
他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写道:“它们的模样/它们的呼声/开出恶夜和血红的玫瑰”,展现了对当代社会黑暗面的深度触动。
他通过诗歌之语,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拷问,同时呼吁每个人起来反思,为创造更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诗词中的忧国忧民与社会关怀不仅仅是诗人个人的情感流露,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思考和呼唤。
这种关怀和忧虑能够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激发积极的行动。
正如杜甫所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拥有凝练而深邃的力量,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忧国忧民与社会关怀是其中重要的主题,在不同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意义。
通过对经典诗词的分析与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所传达的忧国忧民情怀,同时也能够激励人们对社会问题产生思考,并为社会的公正和进步作出自己的努力。
苏轼忧国忧民的诗句

苏轼忧国忧民的诗句《苏轼忧国忧民》是来自中国古典文学大家苏轼的著名诗作,他用它讽刺当时局势,表达了他对家国和人民的忧虑心情。
苏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大家,写作领域遍及诗、词、曲、文等多种体裁,作品影响深远,被誉为“宋代诗中的秀才”。
《苏轼忧国忧民》是苏轼末年的作品,其诗句写于明末清初,历史上很少有著名人物这样表达国忧。
当时中国正处在大规模从明朝转变为清朝的过渡阶段,官员贪污腐化、内政失灵,使得国家处于艰难的状态,而苏轼也对这样的国情深感担忧,他的诗歌宣扬的“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的思想,可以算得上当时诗坛中的一颗政治宣告。
苏轼的诗歌往往隐含着政治意味,《苏轼忧国忧民》的诗句中也隐含着他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主意识。
他讽刺政府官员贪污腐化的行为,让官员对政治责任视而不见,这正所谓“众从官去,空留苍生”;他指责官员把国家置于灰败状态:“无能有官,国乱生贼”;他指出黑暗的政治领域:“宁知此事,安居敢爱”;他表达自己对国家的深情厚谊:“几番折磨,诉说家国”;他反映了人们对盗贼肆意妄为的恨意:“祸从参差,孰知来祸”。
隐藏在他的诗句之中,无形中暗示了中国人民对官僚专政的强烈不满,他为清朝官员提出了改变政治领域的要求。
《苏轼忧国忧民》可以被视为苏轼在政治上的抗议,他深切关注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利益,勇敢地为改变黑暗的现状提出质疑,表达了他的政治内涵。
他叹息政府腐败的现实,但他也深知无论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改变局势。
他的心中又是不甘心,又是悲凉的,所以他把自己的心情抒发出来,将自己的孤独和痛苦隐藏在他的诗句中。
《苏轼忧国忧民》是苏轼末年的作品,他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对家国和人民的忧虑心情,他按自己的观点发声,抗击清朝官僚专政,抒发自己的忧患,这些诗句可以被视为苏轼在诗坛上的一颗政治宣告,更是他对家国和爱国的慨叹。
苏轼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爱国精神引领着中国人民向着繁荣富强的路上不断前进,永远铭记在心。
苏轼被贬谪黄州所做的诗词

苏轼被贬谪黄州所做的诗词苏轼被贬谪黄州,他在这段时间内创作了大量的诗词,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下面是一些以苏轼被贬谪黄州为题的诗词:1. 《黄州寒食寄子由》飞絮扑空蝉声催,春风过尽强登台。
谁家柳絮轻于雪,何处梨花笑逐颜。
寒食江城人共忆,绿杨芳草满长堤。
愿君宴罢思归远,泪湿黄昏独倚楼。
2. 《送韩元丹谪居黄州》黄州高楼远眺云,韩公谪居心自闲。
人间世事无常定,风雨江湖几番迁。
蜀国山川悲别离,江南烟水梦归宪。
愿君卧龙重拾笔,才情不减旧时颜。
3. 《寒江孤舟》寒江孤舟独自行,黄州波浪入眼明。
贬谪江南心已久,苦思故乡梦难成。
浩渺长江水东去,凄凉黄叶酒满城。
愿与明月共寥寂,守望孤舟月色生。
4. 《黄州谪居》黄州谪居心自闲,云水山川入眼前。
鸟啼花落人独立,风起雨来思万千。
贬谪江南忧国事,卧龙宴罢胜诗仙。
愿君静坐山窗下,琴音竹影入诗篇。
5. 《黄州谪居有感》黄州谪居意自豪,江山秀丽美如桃。
苦尽甘来心不变,困境中仍心潮悠。
山川浩渺思故乡,云水悠悠醉诗行。
愿君抒怀东篱下,诗韵悠悠永流传。
6. 《黄州谪居寄友人》黄州谪居难言苦,江南风景入眼庐。
山川湖海皆自足,风雨江湖别离残。
忧国忧民心不寐,伤时伤事泪沾衣。
愿君才情常发达,抒怀寄意长流传。
7. 《贬谪黄州有感》贬谪黄州思故乡,江南风景入眼床。
山川湖海皆自足,风雨江湖别离忙。
忧国忧民心不寐,伤时伤事泪沾裳。
愿君才情常发达,抒怀寄意长流传。
8. 《寄朋友》黄州贬谪心自闲,江南风景入眼前。
山川湖海皆自足,风雨江湖别离残。
忧国忧民心不寐,伤时伤事泪沾衫。
愿君才情常发达,抒怀寄意长流传。
9. 《谪居黄州》黄州谪居思故乡,江南风景入眼床。
山川湖海皆自足,风雨江湖别离忙。
忧国忧民心不寐,伤时伤事泪沾裳。
愿君才情常发达,抒怀寄意长流传。
10. 《黄州寄友人》黄州谪居心自豪,江山秀丽美如桃。
苦尽甘来心不变,困境中仍心潮悠。
山川浩渺思故乡,云水悠悠醉诗行。
愿君抒怀东篱下,诗韵悠悠永流传。
苏轼的爱国爱民精神

苏轼的爱国爱民精神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卓越的成就,更是一位热爱国家、关心民生的爱国者。
苏轼的爱国爱民精神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也反映在他的一生言行中。
苏轼在文学创作中常常表现出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情关怀。
他的诗词中不乏关于国家兴衰、民生疾苦的题材,如《临江仙·赤壁怀古》中写道:“折柳绿如蓝,波中初立岸,未晚亦已昏;平沙日未没,澄江雾复颓,争忍归休翁。
”这首词表达了他对国家危难的忧虑,以及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苏轼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国家兴隆、民生安康的期盼,体现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
除了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爱国爱民情怀,苏轼在现实生活中也积极为国家民生做出贡献。
他曾任官担任过很多地方的官职,如江宁府通判、杭州通判等,他在这些官职中努力为民众谋福利,改善民生。
他注重推行政治改革,关心救济灾民,修筑水利设施等,为当地百姓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在当时腐败严重、民生困苦的时代,苏轼展现出了不畏权势、不忘初心的爱国爱民精神。
苏轼在政治上也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
他多次因为言论或行为而得罪当权者,遭到贬谪、流放等惩罚。
但面对这些困境,苏轼从不退缩,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品格和立场。
他在离任的时候写下了《和内吏十首》,其中表达了他坚持自己理想和原则的决心。
“谏如疾风迅雷,不畏折肩听翦;贬悠悠四海,也无顾惶秦汉。
”这些诗句反映了苏轼心中的坚定信念和对国家民生的忧虑,展现出了他坚持爱国爱民精神的决心。
苏轼是一位兼具文学才华和爱国爱民情怀的文化巨匠。
他的作品中透露着对国家民生的深情关怀,他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为国家民生做出贡献,他在政治上不畏势力,坚持原则。
苏轼的爱国爱民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更表现在他的一生言行中,对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传承苏轼的爱国爱民精神,坚守正义、关爱民生,为实现国家繁荣、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
【2000字】第二篇示例: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一位伟大文学家,也是一位具有高尚爱国爱民精神的志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忧民的诗句
导读:苏轼是一个身系黎明百姓的伟大诗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忧民的诗句,欢迎参考阅读!
《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
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
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
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在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
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
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
“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
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
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
这还是街市的游人。
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
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
“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
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上片描写杭州元宵景致,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
“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写出了密州上元
的寂寞冷清。
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
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
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
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
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
他在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在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
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
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长笑蛇医一寸腹,衔冰吐雹何时足。
苍鹅无罪亦可怜,斩颈横盘不敢哭。
岂知泉下有猪龙,卧枕雷车踏阴轴。
前年太守为旱请,雨点随人如撒菽。
太守归国龙归泉,至今人咏淇园绿。
我今又复罹此旱,凛凛疲民在沟渎。
却寻旧迹叩神泉,坐客仍携王子渊。
看草中和乐职颂,新声妙悟慰华颠。
晓来泉上东风急,须上冰珠老蛟泣。
怪词欲逼龙飞起,险韵不量吾所及。
行看积雪厚埋牛,谁与春工掀百蛰。
此时还复借君诗,余力汰辀仍贯笠。
挥毫落纸勿言疲,惊龙再起震失匙。
注释雾猪泉:位于安徽萧县皇藏峪北部雾猪山下。
泉水微温,四季畅流。
如适雨季,清水喷涌,颇为壮观。
传说古时某人赶着一群猪经过此地,猪干渴而拱地,一母猪竟拱出水来,成为一泉,遂得名“母猪泉”,后讹传为雾猪泉。
宋代时苏东坡知徐州时,曾祈雪于此。
苏轼曾另有一首诗《祈雪雾猪泉出城马上作赠舒尧文》蛇医:即蛇蜴,类似大蜥蜴,旧说蛇蜴与兴风作雨的龙为亲家。
衔冰取雹:意为蛇医求雨应验。
苍鹅句:苍灰色的鹅无辜被杀,横在盘中作为祈雪的供品。
雷车:传说中雷神降雨时乘坐的天车。
前年太守句:指徐州前任太守傅钦之曾祷此泉得雨。
归国:回归京城。
淇园绿:显赫政绩的代名词。
《诗经·卫风·淇奥》一诗是卫人歌颂政绩显赫、功德盖世、人品高尚、德才兼备的卫武公的诗,其中
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句。
淇园就建在淇奥。
淇园因竹子名满天下,也被称为卫国竹园。
罹:lì,遭受。
凛凛:惧怕的样子。
渎:dú,水沟。
坐客:苏轼自注曰,钦之时客惟舒在矣。
王子渊:王褒,字子渊,西汉蜀郡资中(今四川资阳)人,是继司马相如之后的又一位汉赋名家,他的《洞箫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专门描写音乐的作品。
草中和乐职:《草中》和《乐职》两部乐曲。
华颠:白头,指高龄,年老;此作者自指。
蛟:jiāo,传说中能使洪水泛滥的一种龙。
险韵:同“怪词”,当指祷告词。
春工:传说中春天之神。
掀百蛰:春雷惊醒各种冬眠的虫蛇。
蛰,zh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的动物。
汰辀:用力划船。
辀,zhōu,车辕。
震失匙:震落手中的匙筋(筷子之类)。
感谢您的阅读,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