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奥数教案--第38讲-最大最小问题

小学五年级奥数教案--第38讲-最大最小问题
小学五年级奥数教案--第38讲-最大最小问题

第38讲最大最小问题

一、专题简析: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路程最近”、“费用最省”、“面积最大”、“损耗最少”等问题,这些寻求极端结果或讨论怎样实现这些极端情形的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成为:在一定范围内求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我们称这些问题为“最大最小问题”。

解答最大最小问题通常要用下面的方法:

1、枚举比较法。当题中给定的范围较小时,我们可以将可能出现的情形一一举出再比较;

2、着眼于极端情形,即充分运动已有知识和生活常识,一下子从“极端”情形入手,缩短解题过程。

二、精讲精练

例题1把1、2、3、…、16分别填进图中16个三角形里,使每边上7个小三角形内数的和相等。问这个和最大值是多少?

练习一

1、将5、6、7、8、9、10六个数分别填入圆圈内,使三角形每条边上的和相等,这个和最大是多少?

2、把2——9分别填入下图圆圈内,使每个大圆上的五个数的和相等,并且最大。

例题2 有8个西瓜,它们的重量分别是2千克、3千克、4千克、4千克、5千克、6千克、8.5千克、10千克。把它们分成三堆,要使最重的一堆西瓜尽可能轻些,那么,最重的一堆应是多少千克?

练习二

1、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现有9把钥匙和9把锁,但不知道哪把钥匙开哪把锁。最多要试开多少次才能配好全部钥匙和锁?

2、如果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5岁,其中没有小于17岁的,且四人年龄都不相同。那么年龄最大的最多是几岁?

例题3 一次数学考试满分100分,6位同学平均分为91分,且6人分数互不相同,其中得分最少的同学仅得65分,那么排第三名的同学至少得多少分?(分数取整数)

练习三

1、一个三位数除以43,商a余数是b(a、b都是整数),求a+b的最大值。

2、如下图,有两条垂直相交的线段AB、CD,交点为E。已知DE=2CE,BE=3AE。在AB和CD取3个点画三角形,问:怎样取三个点,画出的三角形面积最大?

例题4一个农场里收的庄稼有大豆、谷子、高梁、小米,每一种庄稼需要先收割好、捆好,然后往回运输。现由两个小组分别承包这两项工作,工时如下表(一种庄稼不割好、捆好,不准运输),这两组从开工到完工最少经过多少小时?

练习四

1、三个老师为7位不同的扮演者化妆,这7位同学化妆需要的时间分别为8、1

2、14、17、18、2

3、30分钟。如果三位老师化妆速度相同,问最少经过多少时间完成化妆任务?

2、甲、乙、丙三位同学为7棵树苗浇水,由于各棵树路程的远近关系,需浇水的时间分别为:4、5、6、6、8、9、9分钟。现三人各自同时开始,至少几分钟全部浇完?

例题5 A、B、C是三个风景点,从A出发经过B到达C要走18千米,从A经过C到B要走16千米,从B经过A到C要走24千米。相距最近的是哪两个风景点?它们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练习五

1.人民路两侧有三家大商店,从甲店经过乙店到丙店要走300米,从乙店经过丙店到甲店要走350米,从丙店经过甲店到乙店要走250米。哪两家店之间的距离最近?相距多少米?

2、在期中测试中,小华语文和数学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和作文平均成绩是88分,语文和作文平均成绩是86分。求小华的这三门功课哪门得分最高,是多少分?

三、课后作业:

1、将1——9这九个自然数分别填进九个小三角形中,使每4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内的4个数的和都等于20。

2、五位同学捐款,他们捐的钱有3张1元的,4张2元的,3张5元的和3张10元的。这五位同学捐款数各不相同,问:捐款最多的同学至少捐了多少元?

3、一次考试满分100分,5位同学平均分是90分,且各人得分是不相同的整数。已知得分最少的人得了75分,那么,第一名同学至少得了多少分?

4、有五人来理发,按发型所用时间是10、12、1

5、22和24分钟。由两位师傅同时为这五人理发,问怎样安排,使五人理发和等候的时间总和最少,最少是多少分钟?

5、十个参赛者的平均得分是82分,前6人的平均分是83分,后6人的平均分是80分。那么第5个和第6个人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杨老师教学菁品堂小学奥数标准教案-学案-四年级全套第18讲 容斥原理

第18讲 容 斥 原 理 从成都到南京的快车,中途要停靠9个站,有几种不同的票价? 容斥问题涉及到一个重要原理——包含与排除原理,也叫容斥原理。即当两个计数部分 有重复包含时,为了不重复计数,应从它们的和中排除重复部分。 容斥原理:对n 个事物,如果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按性质a 分类与性质b 分类(如图),那么具有性质a 或性质b 的事物的个数=N a +N b -N ab 。 例1:一个班有48人,班主任在班会上问:“谁做完语文作业?请举手!”有37人举手。又问:“谁做完数学作业?请举手!”有42人举手。最后问:“谁语文、数学作业都没有做完?”没有人举手。求这个班语文、数学作业都完成的人数。 分析与解答: 完成语文作业的有37人,完成数学作业的有42人,一共有37+42=79人,多于全班人数。这是因为语文、数学作业都完成的人数在统计做完语文作业的人数时算过一次,在统计做完数学作业的人数时又算了一次,这样就多算了一次。所以,这个班语文、数作业都完成的有:79-48=31人。 1,五年级有122名学生参加语文、数学考试,每人至少有一门功课取得优秀成绩。其中 语文成绩优秀的有65人,数学优秀的有87人。语文、数学都优秀的有多少人? 2,四年级一班有54人,订阅《小学生优秀作文》和《数学大世界》两种读物的有13人,订《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有45人,每人至少订一种读物,订《数学大世界》的有多少人? 例2:某班有36个同学在一项测试中,答对第一题的有25人,答对第二题的有23人, 两题都答对的有15人。问多少个同学两题都答得不对? 分析与解答:已知答对第一题的有25人,两题都答对的有15人,可以求出只答对第一题的有25-15=10人。又已知答对第二题的有23人,用只答对第一题的人数,加上答对第二题的人数就得到至少有一题答对的人数:10+23=33人。所以,两题都答得不对的有36- 33=3Nab Nb Na

word完整版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15棋盘的覆盖

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一15棋盘的覆盖 本教程共30讲 棋盘的覆盖 同学们会下棋吗?下棋就要有棋盘,下面是中国象棋的棋盘(图1), 围棋棋盘(图2)和国际象棋棋盘(图3)。 用某种形状的卡片,按一定要求将棋盘覆盖住,就是棋盘的覆盖问题。 实际上,这里并不要求一定是某种棋盘,只要是有关覆盖若干行、若干列 的方格网的问题,就是棋盘的覆盖问题。 棋盘的覆盖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能不能覆盖的问题,二是有多少 种不同的覆盖方法问题。 例1要不重叠地刚好覆盖住一个正方形,最少要用多少个右图所示 的图形? 分析与解:因为图形由3个小方格构成,所以要拼成的正方形内所含 的小方格数应是3的倍数,从而正方形的边长应是3的倍数。经试验,不 可能拼成边长为3的正方形。所以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少是 6(见右图), 需要用题目所示的图形 36 - 3= 12 (个)。 F r I r 图2

例2能否用峠个形如匚□的卡片将左下图覆盖? 分析与解:在五年级学习“奇偶性”时已经讲过类似问题。左上图共有34个小方格,17个1X 2的卡片也有34个小方格,好象能覆盖住。我们将左上图黑白相间染色,得到右上图。细心观察会发现,右上图中黑格有16个,白格有18个,而1X 2的卡片每次只能盖住一个黑格与一个白格,所以17个1X 2的卡片应当盖住黑、白格各17个,不可能盖住左上图。 例3下图的七种图形都是由4个相同的小方格组成的。现在要用这些图形拼成一个4X 7的长方形(可以重复使用某些图形),那么,最多可以用上几种不同的图形? 分析与解:先从简单的情形开始考虑。显然,只用1种图形是可以的, 例如用7个(7);用2种图形也没问题,例如用1个(7),6个(1)经试验,用6种图形也可以拼成4X 7的长方形(见下图)。 能否将7种图形都用上呢?7个图形共有4X 7=28 (个)小方格,从 小方格的数量看,如果每种图形用1个,那么有可能拼成4X 7的长方形。但事实上却拼不成。为了说明,我们将4X 7的长方形黑、白相间染色(见右图),图中黑、白格各有14个。在7种图形中,除第(2)种外,每种图形都覆盖黑、白格各2个,共覆盖黑、白格各12个,还剩下黑、白格各2 个。第(2)种图形只能覆盖3个黑格1个白格或3个白格1个黑格, 因此不可能覆盖住另6种图形覆盖后剩下的2个黑格2个白格。

小学四年级奥数教学案精编

小学四年级奥数教学案 第一讲 找规律(一) 事物的发展中有规律的,只有认为观察事物,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数学竞赛中,常常出现按规律填数的题目,找规律的方法是根据已知数的前后(可上下)之间的联系,找出其中的规律,求得相应的数。 例题与方法 例1.请找出下列各组数排列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5,9,13,( ),21,25。 (2)3,6,12,24,( ),96,192。 (3)1,4,9,16,25,( ),49,64,81。 (4)2,3,5,8,12,17,( ),30,38。 (5)21,4,16,4,11,4,( ),( )。 (6)1,6,5,10,9,14,13,( ),( )。 例2.根据下表中数的排列规律,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 (1) (2) 例3.下面每个括号里两个数按一定规律组合,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9,13) ,(17,5),( 14,8),( ,16)。 例4.根据前面两个圈里三个数的关系,在第三个圈里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练习与思考 1.找出下面各组数排列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1,4,3,6,5,( ),( )。 (2)1,4,16,64,( )。 (3)11,3,8,3,5,3,( ),( )。 (4)0,1,3,8,21,( )。 2.找规律,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 (1) (2) 3.下面括号里和两个数是按一定规律组合,根据规律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1)(8,7 ),(6,9),(10,5) ,( ,13)。 (2)(1,3) ,(5,9),(7,13),(9, )。 4.根据前面两个圈里三个数的关系,在第三个圈里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第二讲 找规律(二) 例1.请先计算下面一组算式的前三题,然后找出其中的规律,并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后六题的得数。 1×8+1= 12×8+2= 123×8+3= 1234×8+4= 12345×8+5= 123456×8+6= 1234567×8+7= 12345678×8+8= 123456789×8+9= 例2.请先计算下现的一组算式的第一题,然后找出其中的规律,并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得数。 12345679×9= 1234679×27= 1234679×36 = 12345679×54= 12345679×18= 12345679×45= 12345679×72= 12345679×63= 12345679×81= 例3.下面每行的数字是按一定规律排列下去的,请找出规律,并写出第六、七、八的数字。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分数乘法,位置与方向,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其中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而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从我班学生整体看来,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学生间的学习差距较大,我班学习优秀、反应灵活的学生有,但个别学生仍存在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自主学习的情况。教学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数学上有困难,不过学习还是很努力的。因此,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将继续放在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上,并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促使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能有所提高,为后面的总复习打下结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7新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总复习等。 二、全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人”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步发展数感。 2.体会并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4.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数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5.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6.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7.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8.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再跳性统计图中描述简单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定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全册教学重难点 1. 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 2.会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四、全册课时安排 1、大数的认识……………………………………………………15课时 2、公顷和平方千米………………………………………………2课时 3、角的度量………………………………………………………7课时 4、三位数乘两位数………………………………………………15课时 5、平行四边形和梯形……………………………………………8课时 6、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20课时 7、统计……………………………………………………………2课时 8、数学广角………………………………………………………3课时 9、总复习…………………………………………………………6课时

六年级奥数公开课教案

奥数强化训练 1.某人到花店买花,他只有24元。本打算买6枝玫瑰和3枝百合,但钱不够, 只好买了4枝玫瑰和5枝百合,这样他还剩了 2元多钱。请你算一算,2枝玫瑰 和3枝百合哪个的价格高? 2.某校人数是三位数,平均每个班级36人。若将全校人数的百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则全校人数比实际少180人。该校人数最多可以达到多少人? 3.在正方形边长为10㎝中,画了两个1 4 圆,图中两个阴影部分面积相差多少?

4.梯形ABCD 中,AD=4㎝,ABD S ?=16㎝2,AED S ?比EBC S ?小24㎝2,求梯形ABCD 的面 积。 5.在梯形ABCD 中,AE ∥CD ,△B O E 比△AOD 4的面积大,且EC=25 BC ,求梯形ABCD 的面积。(单位:㎝) 6.如图,∠BOA=90°,以AO 为直径画半圆交OD 于E ,如果图中①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7.31453×68765×987657的积,除以4的余数是多少? 。

8.444344421L 200022222除以13所得的余数是 。 9.哪些数除以7能使商与余数相同? 10.在1,2,3,…,29,30这30个自然数中,最多能取出多少个数,使取出的这些数中,任意两个不同的数的和都不是7的倍数。 11.有一个九位数abcdefghi 的各位数字都不相同且全都不为0,并且二位数ab 可被2整除,三位数abc 可被3整除,四位数abcd 可被4整除,……依此类推,九位数abcdefghi 可被9整除.请问这个九位数abcdefghi 是多少? 12.已知正整数a 、b 之差为120,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其最大公约数的105倍,那么a 、b 中较大的数是多少?

四年级奥数教案

第一讲巧算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学会“化零为整”的思想。 2、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3、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教学重点:加减法的巧算主要是“凑整”,就是将算式中的数分成若干组,使每组的运算结果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再将各组的结果求和。 教学难点:有些题目直观上凑整不明显,这时可“借数”凑整。 教学过程 学习例1:凑整法 23+54+18+47+82; 解:23+54+18+47+82 =(23+47)+(18+82)+54 =70+100+54=224; 学习例2:借数凑整法 有些题目直观上凑整不明显,这时可“借数”凑整。例如,计算976+85,可在85中借出24,即把85拆分成24+61,这样就可以先用976加上24,“凑”成1000,然后再加61。 (1350+49+68)+(51+32+1650)。 解:(1350+49+68)+(51+32+1650) =1350+49+68+51+32+1650 =(1350+1650)+(49+51)+(68+32) =3000+100+100=3200 学习例3:分组凑整法 计算:(1)875-364-236; (2)1847-1928+628-136-64; 解:(1)875-364-236 =875-(364+236) =875-600=275; (2)1847-1928+628-136-64 =1847-(1928-628)-(136+64) =1847-1300-200=347; 4.加补凑整法 学习例4计算:(1)512-382; (2)6854-876-97; 解:(1)512-382=(500+12)-(400-18) =500+12-400+18 =(500-400)+(12+18)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广角》 高丽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二)教材简析:“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在本节课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题”,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学习的主要任务定位在“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中,学会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题意。”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三)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谈话导入,明确课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创设在公路中间绿化带中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体验得更深刻,教材原题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植树我们将100米改为了1000米。)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在举简单例子画一画这个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层次: ①按老师要求画。 ②学生任意画。 通过按老师要求画,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再任意画一画,种一种,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应用规律,验证前面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③应用规律,解决插多少面小旗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要种”的规律,这时候老师提出如果两端不种,棵数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所以这时候让学生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独立操作,探究规律。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不种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完整)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

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行程问题 第一讲行程问题 走路、行车、一个物体的移动,总是要涉及到三个数量: 距离走了多远,行驶多少千米,移动了多少米等等; 速度在单位时间内(例如1小时内)行走或移动的距离; 时间行走或移动所花时间. 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距离=速度×时间 很明显,只要知道其中两个数量,就马上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从数学上说,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在小学的应用题中,这样的数量关系也是最常见的,例如 总量=每个人的数量×人数. 工作量=工作效率×时间. 因此,我们从行程问题入手,掌握一些处理这种数量关系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就能解其他类似的问题. 当然,行程问题有它独自的特点,在小学的应用题中,行程问题的内容最丰富多彩,饶有趣味.它不仅在小学,而且在中学数学、物理的学习中,也是一个重点内容.因此,我们非常希望大家能学好这一讲,特别是学会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处理技巧. 这一讲,用5千米/小时表示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用3米/秒表示速度是每秒3米

一、追及与相遇 有两个人同时在行走,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当走得慢的在前,走得快的过了一些时间就能追上他.这就产生了“追及问题”.实质上,要算走得快的人在某一段时间内,比走得慢的人多走的距离,也就是要计算两人走的距离之差.如果设甲走得快,乙走得慢,在相同时间内, 甲走的距离-乙走的距离 = 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 =(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时间. 通常,“追及问题”要考虑速度差. 例1 小轿车的速度比面包车速度每小时快6千米,小轿车和面包车同时从学校开出,沿着同一路线行驶,小轿车比面包车早10分钟到达城门,当面包车到达城门时,小轿车已离城门9千米,问学校到城门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解:先计算,从学校开出,到面包车到达城门用了多少时间. 此时,小轿车比面包车多走了9千米,而小轿车与面包车的速度差是6千米/小时,因此 所用时间=9÷6=1.5(小时). 小轿车比面包车早10分钟到达城门,面包车到达时,小轿车离城门9千米,说明小轿车的速度是 面包车速度是54-6=48(千米/小时).

四年级奥数举一反三和倍问题教案

知识要点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解答和倍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和-小数=大数 【例题1】 学校有科技书和故事书共480本,科技书的本数是故事书的3倍。两种书各有多少本? 【思路导航】为了便于理解题意,我们画图来分析: 由图可知,如果把故事书的本数看作一份,那么科技书的本数就是这样的3份,两种书的总本数就是这样的1+3=4份。把480本书平均分成4份,1份是故事书的本数,3份是科技书的本数。 480÷(1+3)=120(本) 120×3=360(本). 基础狂记 例题狂学

练习1: 1.用锡和铝制成的合金是720千克,其中铝的重量是锡的5倍。铝和锡各用了多少千克? 2.甲、乙两数的和是112.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6,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例题2】果园里有梨树、桃树和苹果树共1200棵,其中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3倍,桃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4倍。求梨树、桃树和苹果树各有多少棵? 【思路导航】如果把苹果树的棵数看作1份,三种树的总棵数是这样的1+3+4=8份。所以,苹果树有1200÷8=150(棵),梨树有150×3=450(棵),桃树有150×4=600(棵). 练习2: 1.李大伯养鸡、鸭、鹅共960只,养鸡的只数是鹅的3倍,养鸭的只数是鹅的4倍。鸡、鸭、鹅各养了多少只? 2.甲、乙、丙三数之和是360,已知甲是乙的3倍,丙是乙的2倍。求甲、乙、丙各是多少。 【例题3】有三个书橱共放了330本书,第二个书橱里的书是第一个的2倍,第三个书橱里的书是第二个的4倍。每个书橱里各放了多少本书? 【思路导航】把第一个书橱里的本数看作1份,那么第二个书橱里的本数是这样的2份,第三个就是这样的2×4=8份,三个书橱里的总本数就是这样的1+2+8=11份。所以,第一个书橱里放了 330÷11=30(本),第二个书橱里放了30×2=60(本),第三个书橱里放了60×4=240(本)。 练习3: 1.甲、乙、丙三个数之和是400,已知甲是乙的3倍,丙是甲的4倍。求甲、乙、丙各是多少。

四年级奥数-周期问题-教案

周期问题教案 2015/6/6 授课人:XXX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许多事物变化的周期性,掌握事物变化的周期; 2、使学生能掌握周期问题中的基本概念,对于较复杂的周期问题,可以通过画图,计算等方法分析,找出周期,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理解周期问题意义,掌握正确需寻找周期数的方法与解决周期问题的公式,如何使用总量除以周期,并区分是否有余数。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而揭示周期问题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同样有一些现象按照一定规律周而复始,不断重复出现,我们把这种特殊的规律问题称为周期问题。 一:生活中的周期有哪些? 问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按照一定规律周而复始,不断重复出现的现像? 提示:如一周有七天,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人的十二生肖,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秒针:每转一圈都会重复继续等等,都是周期问题。 设置悬念:刚才同学们举的这些现象中,一年当中的12个月的12,12

生肖中的12 ,一个星期7 天中的 7 在我们的周期问题当中是什么意思呢?-----------周期。 归纳定义: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周期现象,而重复出现一次的个数叫做周期。 通过归纳的定义让同学们找出刚刚举例的周期。 一周七天:123456712345671234…重复体是哪些?说明周期是几?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重复体是哪些?说明周期是几? 判断是否属于周期现象后怎样快速寻找周期? 说明:周期问题中我们首先去找重复体,重复体中有几个数,那说明周期就是几。 二、讲解例题 例1. 今年是羊年,那么2055年是是什么年? 3000呢? 周期:12 解:(2055-2015+1)÷12= 3 · · · · · ·5 2055年是猪年 (3000-2015+1)÷12= 82 · · · · · · 2 3000年为猴年 例2. 把○□△三种图形按一定的规则排列:○○△△△△□□○○△△△△□□……,问第100个图形是什么?其中有多少△? 解:100÷8=12 ······4 第100个图形为△。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完整版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学 校:钦堂中心学校 六 年 级: 级 班 学 学 数 科: 张 国强 教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本册教材分析 日期: _________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

小学四年级奥数-竖式迷电子教案

小学四年级奥数-竖式 迷

竖式迷(一) 1.在下列竖式的□里填上合适的数: 2.在下列各除法竖式的□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竖式成立: 3.在下列各式的□中填入合适的数字: 4.在下面的竖式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和是709。请填上各□中的数字。 答案与提示 1. 7865×7=55055;

2.5607÷7=801 3. 提示:(1)先确定乘数是11。 (2)先确定乘数的十位数是7,再确定被乘数的十位数是1,最后确定乘数的个位是3。 4.提示:由题意和竖式知, 被除数+除数=709-21-3=685,再由竖式知,被除数=除数×21+3,所以, 除数×21+3+除数=685, 除数×22=685-3=682, 除数=682÷22=31。 被除数为31×21+3=654。填法如右式。 竖式迷(二) (一)一位数的乘、除法竖式数字谜问题。 例1在左下乘法竖式的□中填入合适的数字,使竖式成立。

分析与解:由于积的个位数是5,所以在乘数和被乘数的个位数中,一个是5,另一个是奇数。因为乘积大于被乘数的7倍,所以乘数是大于7的奇数,即只能是9(这是问题的“突破口”),被乘数的个位数是5。 因为7×9<70<8×9,所以,被乘数的百位数字只能是7。至此,求出被乘数是785,乘数是9(见右上式)。 例2在左下边除法竖式的□中填入适当的数,使竖式成立。 分析与解:由48÷8=6即8×6=48知,商的百位填6,且被除数的千位、百位分别填4,8。又显然,被除数的十位填1。由1□=商的个位×8知,两位数1□能被8除尽,只有16÷8=2,推知被除数的个位填6,商的个位填2。填法如右上式。例2是从最高位数入手分析而得出解的。 例3在右边除法竖式的□中填入合适的数字。使竖式成立。 分析与解:从已知的几个数入手分析。 首先,由于余数是5,推知除数>5,且被除数个位填5。 由于商4时是除尽了的,所以,被除数的十位应填2,且由于3×4=12,8×4=32,推知,除数必为3或8。由于已经知道除数>5,故除数=8。(这是关键!) 从8×4=32知,被除数的百位应填3,且商的百位应填0。 从除数为8,第一步除法又出现了4,8×8=64,8×3=24,这说明商的千位只能填8或3。试算知,8和3都可以。所以,此题有下面两种填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01页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01页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101页例4、例5、例6,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能够根据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对除法进行验算,会利用这种关系求未知数x. 3.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4.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插图的放大图和有关习题的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1255=16040= 255=404= 2.求未知数x. x6=15615x=120 3.说一说: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是怎样学会这部分内容的?

二、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够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初步学会了如何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的思维方法,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根据这些关系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进行新课 (一)引导探究例4 1.出示例4的月饼图并提问:你能根据插图提出哪些问题?2.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 3.教师组织交流并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如: (1)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有18个月饼和3个盒子) (2)18个月饼,准备平均放在3个盒子里,每个盒子里放多少个?怎样列式解答?183=6(个) (3)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4.分小组改编应用题并思考:把上面第(2)题改编成另外两道应用题,同时,教师提出要求:说明这道题告诉了什么?求什么?怎样求?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分别是多少? 5.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就本组改编的题目和对思考题的理解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另外两个算式板书在黑

四年级奥数-数数图形-教案

四年级奥数第十三章《数数图形》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学过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掌握数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的规律和方法。 2、学生通知亲身体验明白数图形时不重复、不遗漏的规律,锻炼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的基础上,自己总结出数图形的规律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复习以前所学的数简单的线段、三角形、角的方法。 二、新授: 例1:数一数,下图中有多少条线段? (1) (2) 解答:(1)4+3+2+1=10(条)答:有10个线段。 (2)6+5+4+3+2+1=21(条)答:有21条线段。 总结:如果线段上有5个点,就构成了4条基本线段,线段总数为:4+3+2+1这4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以此类推。 练习: 数线段:师在黑板上画图(线段上有8个点)。 7+6+5+4+3+2+1=28(条) 例2:数角、数三角形。 (1)数角。(2)数三角形。(2)数三角形。 解答:(1)4+3+2+1=10(个)答:有10个角。 (2)4+3+2+1=10(个)答:有10个三角形。 (3)(4+3+2+1)×2=20(个)答:有20个三角形。 总结:数角、三角形规律的数线段类似。 练习: 数线段:师在黑板上画图(数角和数三角形的)。 例3:数长方形。 (1)(2) (3) (3)

解答:(1)6个 6=6×1(6=3+2+1) (2)18个 18=6×3(6=3+2+1,3=2+1) (3)60个 60=10×6(10=4+3+2+1,6=3+2+1) 总结:数长方形的个数可以用公式: 长边上的线段数×宽边上的线段数=长方形的个数 练习:师在黑板上画图(数长方形的)。 (如果学生接受好,还可以补充数正方形的方法。不过,数正方形的方法将在五年级奥数里会学到。) 方法学会了,那么,会有什么用途呢?接下来学习数图形的应用。 例4:从成都到南京的某次快车,中途要停靠9个站。铁路局要为这次快车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这些车票中有多少种不同的票价? 分析:这道题实际上也是数线段的问题。中途要停靠9个站,连同成都、南京两个站,共可看作有11个点,进而有10条基本线段,共要准备 10+9+8+7+6+5+4+3+2+1=(10+1)×10÷2=55(种) 想一想,上面的计算运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点? 答:共要准备55种不同的车票,共有55种不同的票价。 练习:P75,第5题、第9题。 作业:练习十三:1,2,6,10大题。

小学四年级奥数教学案

四年级奥数

(1) 事物的发展中有规律的,只有认为观察事物,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它,从而找到解 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数学竞赛中,常常出现按规律填数的题目,找规律的方法是根据已知数的前后 之间的联系,找出其中的规律,求得相应的数。 例题与方法 例1.请找出下列各组数排列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 1,5,9,13,( ),21, 25。 (2) 3,6,12,24,( ),96,192。 (3) 1,4,9,16,25, ( ),49,64,81。 (可上下) (4)2,3,5,8,12,17,( ),30,38。 (5)21, 4,16, 4,11, 4,(),()。 (6)1, 6, 5, 10, 9, 14, 13,( ),( )o 13 207 9178 59 (1) 例3?下面每个括号里两个数按一定规律组合,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9, 13), (17, 5), (14, 8), ( , 16)。 例4?根据前面两个圈里三个数的关系,在第三个圈里的( 2475 36 126 14 16 (2) 练习与思考 1 ?找出下面各组数排列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 (2) (3) (4)1, 4, 3, 6, 5,()( I, 4, 16, 64,()。 II, 3, 8, 3, 5, 3,(), 0, 1, 3, 8, 21,()。 ?找规律,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 (1) 8175 1216 10119(2) 714 12 4 12 9 6 24 根据规律在 ,13)。(2) (1 , ?下面括号里和两个数是按一定规律组合, (1) (8, 7), (6, 9), (10, 5),( ?根据前面两个圈里三个数的关系,在第三个圈里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3), ( 5, 9), ( 7, 13), ( 9, ) 里填上适当的数。 )里填上适当的数。

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完整30讲

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01比较分数的大小 同学们从一开始接触数学,就有比较数的大小问题。比较整数、小数的大小的方法比较简单,而比较分数的大小就不那么简单了,因此也就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方法。 对于两个不同的分数,有分母相同,分子相同以及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三种情况,其中前两种情况判别大小的方法是: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比较大; 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大的那个分数比较小。 第三种情况,即分子、分母都不同的两个分数,通常是采用通分的方法,使它们的分母相同,化为第一种情况,再比较大小。 由于要比较的分数千差万别,所以通分的方法不一定是最简捷的。下面我们介绍另外几种方法。 1.“通分子”。 当两个已知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比较大,而分子的最小公倍数比较小时,可以把它们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大小,这种方法比通分的方法简便。 如果我们把课本里的通分称为“通分母”,那么这里讲的方法可以称为“通分子”。 2.化为小数。 这种方法对任意的分数都适用,因此也叫万能方法。但在比较大小时是否简便,就要看具体情况了。 3.先约分,后比较。 有时已知分数不是最简分数,可以先约分。 4.根据倒数比较大小。 5.若两个真分数的分母与分子的差相等、则分母(子)大的分数较大;若两个假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差相等,则分母(子)小的分数较大。也就是说,

6.借助第三个数进行比较。有以下几种情况: (1)对于分数m和n,若m>k,k>n,则m>n。 (2)对于分数m和n,若m-k>n-k,则m>n。 前一个差比较小,所以m<n。 (3)对于分数m和n,若k-m<k-n,则m>n。 注意,(2)与(3)的差别在于,(2)中借助的数k小于原来的两个分数m和n;(3)中借助的数k大于原来的两个分数m和n。 (4)把两个已知分数的分母、分子分别相加,得到一个新分数。新分数一定介于两个已知分数之间,即比其中一个分数大,比另一个分数小。 利用这一点,当两个已知分数不容易比较大小,新分数与其中一个已知分数容易比较大小时,就可以借助于这个新分数。

四年级奥数巧解年龄问题教学设计

教案 学生姓名:授课教师:所授科目:奥数学生年级:课次: 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巧解年龄问题 训练目标 凡是研究与年龄有关的应用题都称为年龄问题,年龄问题的特点是: (1)两人的年龄之差是永远不变的。 (2)两人的年龄问题同时都增加或减少同样的自然数量。 (3)两人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发生着变化。 年龄问题除具备以上特点外,还与倍数的倍差问题有紧密的联系,这种问题借助线段图分析比较直观。 典型例题 例题1丽丽今年2岁,爸爸26岁,问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丽丽的3倍? 解:24÷(3—1)=12(岁) 12—2=10(年) 答:10年后爸爸的年龄是丽丽的3倍。

例题2数学老师比小明大30岁,3年后,老师的年龄是小明的4倍。小明今年多少岁? 解:30÷(4—1)=10(岁) 10—3=7(岁) 答:小明今年7岁。 例题3 3年前,东东和爸爸年龄和为49岁,今年爸爸的年龄是东东的4倍。东东今年多少岁,爸爸今年多少岁? 分析与解答: 3年后的今天爸爸年龄长了3岁,东东的年龄也长了3岁,父子年龄的和就长了3+3=6岁,即现在爸爸和东东年龄和是49+6=55岁。今年爸爸和东东的年龄之和55岁与(4+1)倍相对应。 解:49+3×2=55(岁)55÷(4+1)=11(岁)11×4=44(岁) 答:爸爸今年44岁,东东今年11岁。 例题4 今年爸爸的年龄是田田年龄的9倍,5年后,爸爸的年龄是田田年龄的4倍。今年爸爸和田田各多少岁? 分析与解答 5年后,田田的年龄增加5岁,爸爸的年龄也增加5岁,这时爸爸的年龄是田田的4倍,说明爸爸的年龄中有4个田田的年龄那么多,也就是爸爸的年龄里有4个田田年龄的1倍还应该有4个5岁。所以,田田的年龄的9倍+5岁跟田田的年龄的4倍+4个5岁相对应。 解:9—1×4=5 5×4—5=15(岁)15÷3=3(岁)3×9=27(岁)答:今年爸爸27岁,田田3岁。

最新小学四年级奥数行程问题相遇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之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关系式: 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 相遇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例1.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两人经过3小时相遇。问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2.小明和小华两家相距3千米,他俩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小明骑车每分钟行175千米,小华步行每分钟行75米,多少分钟后两人相遇? 例3.甲、乙两辆汽车从A、B两地同时相向开出,出发后2小时,两车相距141千米; 出发后5小时,两车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4.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7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5千米,两车相遇点距中点20千米。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路程差÷速度差=相遇时间 例5.甲、乙两地相距300米,小明和小军各从甲、乙两地相背而行,7分后两人相距860米。小明每分走多少米?

例6.A、B两村相距2800米,小明从A村出发步行5分钟后,小军骑车从B村出发,有经过10分钟两人相遇。已知小军骑车比小明步行每分钟多行160米,小明步行速度是每分钟多少米? 例7.甲、乙两艘舰船,由相距418千米的两个港口同时相对开出,甲舰船每小时航行36千米,乙舰船每小时航行34千米,开出1小时候,甲舰船因有紧急任务,返回原港,又立即起航与乙舰船继续相对开出,经过几小时两舰船相遇? 例8.一支1800米长的队伍以每分钟90米的速度行进,队伍前端的通讯员用9分钟的时间跑到队伍末尾传达命令,通讯员每分钟跑多少米? 例9. 甲、乙两车从相距36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7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距120千米?(提示:分相遇前、相遇后讨论) 随堂练笔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上册) 第1单元大数的认识 1-1亿以内数的认识 月日第课时 内容:P2-4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具:图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北京市人口:人,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 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