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庄暴见孟子网课精选
庄暴见孟子语文教案范本

庄暴见孟子语文教案范本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庄子》和《孟子》两位古代思想家的背景及主要思想。
2. 激发学生对庄暴见孟子故事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简要介绍《庄子》和《孟子》的背景及主要思想。
2. 引出庄暴见孟子故事的情节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庄子》和《孟子》的背景及主要思想。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庄暴见孟子故事的意义。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庄子》和《孟子》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庄暴见孟子故事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故事梗概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庄暴见孟子故事的基本情节。
2.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述庄暴见孟子故事的基本情节。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教学活动:1. 讲述庄暴见孟子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展开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庄暴见孟子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故事中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故事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庄暴见孟子故事的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庄暴见孟子故事中的主题思想。
2. 探讨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庄暴见孟子故事中的主题思想进行深入分析。
2. 组织学生讨论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庄暴见孟子故事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故事现实意义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庄暴见孟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庄暴见孟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探讨人物形象在故事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庄暴见孟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2. 组织学生讨论人物形象在故事中的作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庄暴见孟子故事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人物形象在故事中作用的理解程度。
孟子讲座-第1章

第1章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为後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後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於沼上,顾鸿□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於□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U+9F08。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子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小兔子爱读书。
数罟不入□池,鱼U+9F08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U+9F08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於时,数口之家可以无□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精选文档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课文《庄暴见孟子》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被其文言文的句式难住了,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一起来学习一下。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孟子》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庄暴见孟子【翻译】: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
”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
庄暴见孟子电子课件

3、仁者无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耨,壮者以暇日修 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 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 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 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 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 敌。’王请勿疑。 (〈梁惠王上〉)
大王曾经告诉庄暴说您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 乐?
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和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 哪一种更快乐呢?
5、(1)不若与人。 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2)不若与众。 不如同许多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假如君王您能同百姓一起娱乐,那么就能称王于天下了。
可得闻与
与,通“欤”。
今王田猎于此
田,通“畋”,打猎。
今王鼓乐于此
名词作动词,弹奏、敲出
独乐乐,与人乐乐 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 数人
则王矣
名词作动词,成就王业,取得 天下
不若与人 不若与众
省略句 省略句
好乐何如?
省略句
何以能鼓乐也? 宾语前置句
何以能田猎也? 宾语前置句
问题探讨
1、读第一段:庄暴见齐王,王语暴以好乐,暴为 何未有以对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 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 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 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
问题探讨
2、齐宣王“变乎色”说明什么?
齐王变了脸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 王之乐,只是世俗之乐。齐王变了脸色, 固然是“惭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 注》),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 俗之乐而羞愧,但他也知道孟子是主张 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他正面承认 自己爱好世俗之乐,也就把自己和孟子 的立场对立起来了。这时的谈话气氛并 不融洽。
庄暴见孟子【最新3篇】

庄暴见孟子【最新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庄暴见孟子【最新3篇】“庄暴见孟子”是《孟子》中的经典段落,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内容以庄暴和孟子的对话为形式,阐述孟子想要告诉君主仁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基本儒家思想。
庄暴见孟子教案范文

庄暴见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庄暴见孟子的故事背景,掌握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主要情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节,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 教学难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孟子思想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营造一个战国时期的氛围,增强学生对故事背景的理解。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庄暴见孟子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仁政思想。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孟子与庄暴的对话,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节,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庄暴见孟子的故事情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孟子、庄暴等人物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言行举止。
4. 思想探讨:讨论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仁政在今天的意义。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课后找寻其他战国时期的故事,与庄暴见孟子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仁政思想。
七、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要求学生准确抄写庄暴见孟子的课文,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2. 预习下一课:提前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学习新的故事做好铺垫。
八、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课文和预习作业的准确性,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庄暴见孟子》教案(通用3篇)

《庄暴见孟子》教案(通用3篇)《庄暴见孟子》教案(通用3篇)《庄暴见孟子》教案篇1 A.目标:1.能整理本文中的重点实词意义和特殊句式;2.能理解文中孟子逐步推理、正反对比阐明自己看法的方式,并能运用这种方式阐明事理;3.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
B.设想:1.学情:这篇短文,学生应该能从文中发现全文思想的中心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可能使学生感到疑惑的是:孟子只是通过两次假设性的对比,就能把“与民同乐”的大的观点论证出来了,是不是有说服力呢?教学上应该联系实例,并通过练习,掌握逐步推理的论证方式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论述的强度。
至于文言词句,本文在理解上没什么难度,应该布置课堂作业,及时整理。
2.教法:诵读法、练习法3.课时:一课时4.其他:C.过程:一.导入: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
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
今天,孟子就要站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
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二.整体感知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2.学生齐读,,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明确:“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三.局部理解1.用五分钟时间,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有疑难先作记号,等一会集中讨论。
2.解疑。
可以让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3.教师归纳重要词语:见、语、好、乐、今、王4.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第一节却写了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为什么?(明确:不是。
①通过庄暴和孟子的回答,引出话题,明确论述的议题,起引子的作用;②庄暴对“王好乐”无言以对,表明话题有难度,反衬出孟子谈话艺术的高超。
)5.思考: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意思?(明确:①写孟子主动发问,提出“好乐”的话题,为转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创造条件;②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庄暴见孟子公开课赛课 经典课件

之乐也。
(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差不多了! 现在的音乐如同古代的音乐。
小组合作探究
1、孟子询问时“王变乎色”,试分析一下:为什么宣王会 变脸色呢? 2、儒家认为世俗之乐会让人沉醉其中、放荡无节制,孟子 为何还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 乐也”? 3、孟子在为王言乐的过程中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主要运用 了什么方法? 4、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本课中孟子思想的理解。
“其实,今古之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 意,则无古今之异耳。” ——朱熹《孟子集注》
偷换概念,借题发挥,巧妙地把音乐话题转化为 政治话题。
德国大文豪歌德曾经在路上遭遇一名不友善的人。这 个人认识歌德,但竟当面对歌德说:"我不会让路与傻瓜!” 歌德说:“我正好相反。”然后给那个人让开一条路。
对 比
作 业 :
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孟子见梁惠王》 和《齐宣王见孟子》。 2.完成《课堂检测》相应习题。
(1)独乐乐/与人乐乐
(2)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 3 )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 举欣欣然有喜色 而相告曰 ( 4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论辩技巧
引入话题
转换话题 直切正题
投其所好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二、特殊句式
1、王语暴以好乐
状语后置,王以好乐语暴
2、暴见于王
被动句,“于”介词,被。暴被王召见
3、见羽旄之美
定语后置,“之”标志性词。见美羽旄
三、翻译句子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独自娱乐的快乐,和人一起娱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么样
其:表推测 庶几:差不多
他日,见于王,曰: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 乎色曰:
另一天
庄暴
合音词,之乎, 脸色
这件事
“寡人非能好先王 之乐也,直好世俗 之乐耳。”曰: “王之好
乐
古代圣君
只是,通俗的,
取独
流行的
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 “ 可 得
闻 与? ”
通假,欤
一词多义
1.见 A庄暴见孟子 拜见 B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召见,接见 C父子不相见 见面 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看见 E居有日,扁鹊复见 进见 F诚恐见欺于秦 被
一词多义
2.以 A暴未有以对也 来,用来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把
一词多义
3.直 A直好世俗之乐耳 只是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与“曲”相
对 C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同“值”,价 格 D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挺直
一词多义
4.举 A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 全都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抬起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推荐,选用 D举数人以训汝 列举 E举大计亦死 发动 F戊卒叫,函谷举 占领
一词多义
以上三个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分别 做“如”、“以”的宾语,前置。
规律总结:宾语前置的现象常常在疑问句 中出现
3、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
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以:把 以:把 于:在 于:在
4、省略句(举例)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治)乎! 他日,(孟子)见于王,(孟子)曰:“王尝语庄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 “到” 今义:常用作表示另提起一事的连词
2、词类活用
1. 独乐乐,与人乐乐 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2.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3.今王鼓乐于此 名词作动词,弹奏、演奏 4.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名词作动词,称王
秦皇岛一中高二语文组
《孟子》简介
《孟子》共七篇, 《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
《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 庸》合为“四书”。
庄暴见孟子
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王语暴(yù) 庶几 (shù jī) 好乐(hào yuè) 独乐乐(yuèlè) ,与人乐乐( yuèlè),
请允许我给大王 讲什么才是真正
的欢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 疾首蹙頞 而相
告 演奏,敲奏
全都头痛皱眉
头 互相议论
曰: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 至于此极也!蹙:收紧 頞 :鼻梁
取独
怎么
我们落到这 样的地步啊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妻子儿女, 流离失散
像…一样
(这道理) 可以让我
听到吗
曰: “独乐 yuè 乐 lè ,与人 乐乐,孰乐 lè ? ”曰: “不若与
别人 一个人欣赏音乐
哪一种更快乐 不如
快乐 。乐yuè:名
作动,欣赏音乐 。
乐yuèlèl:è形容词,快
乐
人(乐乐)。”曰: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 “不若与众 (乐乐)。”“臣请为王言乐。
兴高采烈
而相告: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百
大概 生病 怎么
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
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
姓同乐,则王矣。”
假如,如果
名作动、称王。
就可以统一天
下了。
思考讨论
文章记叙了几次对话?哪一次应该是重点? 庄暴与孟子的对话;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
子以好乐,有诸?” (王)曰:“(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
5.夫 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句首发语词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成年男子 D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丈夫
庄暴见孟子 句式
1、被动句
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
于: 被
2、倒装句——宾语前置
好乐何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打猎 田通畋: 打猎
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日: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
羽旄:装饰着羽毛的旗子,指仪仗 。
此极也!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极”,如此困顿的境况,指 苛刻的赋敛和繁重的徭役造成的。
此无他, 不与民同乐也。
没有别的原 因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
3、生动形象的议论语言。
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
孟子在正面论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没有用 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两幅图画,生动自 然地得出结论。如写齐王的“变乎色”, 写老百姓“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 等。
庄暴见孟子 字词
1、古今异义
兄弟妻子离散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第一层 “他日,见于王”——“今之乐犹古之乐 也”
第二层 “曰:‘可得闻与?’”——“不若与众” 第三层 “臣请为王言乐”——“则王矣”
通过前两层的铺垫,孟子把齐王引入自己设计好 的论题中,在最后一层阐述了自己的治国观点。
主旨理解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与民同乐,实行仁政。
写作特色
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显示了孟子高明的论 辩艺术。
1、借题发挥,循循导入。
2、使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表达中心 比喻论证:用音乐欣赏作比,给中心论点提供了
论据。“独乐乐……不若与众”的比喻由“独” 不如与“人”,与“人”又与“少”不如与 “众”,步步推进,潜藏的结论自然是“愈众愈 乐”,这就为中心论点“应与民同乐”设置了一 个前提。 对比论证:孟子为齐宣王描绘了一幅由于国君追 求享乐,不惜劳民伤财,致使百姓生活艰难,妻 离子散,家破人亡,怨声载道的画面。紧接着又 为齐宣王描绘了另外一幅对比鲜明的“黎庶安乐” 图。通过对比自然归结出中心。
思考: 第一部分庄暴与孟子的谈话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
用? 为全文引子。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
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 —齐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 则齐国其庶几乎。” (制造悬念;反衬孟子论辩 术的高明)
思考讨论
文章的正文部分即第二部分孟子与齐王的谈话可 分为哪几层?这几层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孰乐( lè) 可得闻与(yú) 疾首蹙頞 (cùè) 管籥(yuè)之音 见羽旄(máo)之美
庄暴见孟子,曰: “暴见 于王,王语 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
也。”
接见 被 告诉
把
回答
状后 王以好乐语暴
有以:有用来对答的
曰: “好乐何如? ”孟子曰: “王之 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