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庄暴见孟子

合集下载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课文《庄暴见孟子》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被其文言文的句式难住了,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一起来学习一下。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孟子》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庄暴见孟子【翻译】: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

”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

庄暴见孟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庄暴见孟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庄暴见孟子阅读练习及答案《庄暴见孟子》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阐述孟子想要告诉君主仁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儒家思想。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庄暴见孟子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庄暴见孟子》阅读材料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弃之为数,小数也。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庄暴见孟子》阅读题题目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吾如有萌焉何哉(萌芽,此处喻苗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技艺)B.通国之善弈者也(全国)使弈秋诲二人弈.(下围棋)C.思援弓缴而射之(收缴)虽与之俱学(一起)D.使弈秋诲二人弈(教导,指导)思援弓缴而射之(取过来)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无或乎王之不智也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C.通国之善弈者也D.为是其智弗若与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弗若之矣”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无或乎王之.不智也B.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C.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D.虽与.之俱学4.下列各句中的解释或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弈秋”是当时的围棋高手。

“秋”是他的名字,因善下围棋,所以叫“弈秋”。

这是古人称名的习惯。

B.文中“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后概括为成语“一曝十寒”。

C.“吾退而寒之者至”应译为“我一后退,害怕寒冷的人就会随之而来”。

D.“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是,想取弓箭把那天鹅射下来。

《庄暴见孟子》阅读题答案1.C(缴,应为系在箭上的生丝线)2.C(A.“无”通“勿”“或”通“惑”B.“暴”通“曝”D.“为”通“谓”)3.D(都指那个专心致志学棋的人)4.C(“退”应为“离开”“寒之者”指奸佞小人,这里比喻和孟子抱不同主张的人)。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精选文档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精选文档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课文《庄暴见孟子》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被其文言文的句式难住了,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一起来学习一下。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孟子》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庄暴见孟子【翻译】: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

”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1·庄暴见孟子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1·庄暴见孟子

【导语】庄暴见孟⼦⽈①:“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②。

” ⽈③:“好乐何如?” 孟⼦⽈:“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乎④。

” 他⽇见于王⽈⑤:“王尝语庄⼦以好乐,有诸⑥?” 王变乎⾊⑦⽈:“寡⼈⾮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⑧。

”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乎,今之乐由⑨古之乐也。

” ⽈:“可得闻与?” ⽈:“独乐乐⑩,与⼈乐乐,孰乐?” ⽈:“不若与⼈。

”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不若与众。

” “⾂请为王⾔乐 :今王⿎乐于此,百姓闻王钟⿎之声管籥之⾳,举疾⾸蹙頞⽽相告⽈ :‘吾王之好⿎乐,夫何使我⾄于此极也:⽗⼦不相见,兄弟妻⼦离散 !’今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见⽻旄之美 ,举疾⾸蹙頞⽽相告⽈:‘吾王之好⽥猎,夫何使我⾄于此极也:⽗⼦不相见,兄弟妻⼦离散!’此⽆他 ,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乐于此,百姓闻王钟⿎之声管籥之⾳,举欣欣然有喜⾊⽽相告⽈:‘吾王庶⼏⽆疾病与,何以能⿎乐也!’今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见⽻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相告⽈:‘吾王庶⼏⽆疾病与,何以能⽥猎也!’此⽆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 矣。

” [原⽂通释] 庄暴来见孟⼦说:“我被⼤王召见,⼤王把他喜好⾳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来回答他。

” 接着就问:“喜好⾳乐怎么样啊?” 孟⼦说:“⼤王这么喜好⾳乐,那齐国⼤概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 过了⼏天孟⼦见到齐宣王时问道:“⼤王您曾经把喜好⾳乐的事告诉了庄⼦,有这回事吗?” 齐宣王变了脸⾊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提倡的⾳乐,只不过喜好世俗的⾳乐罢了。

” 孟⼦说,“⼤王这么喜好⾳乐,那齐国⼤概治理得差不多了吧,如今⼈们喜爱的⾳乐就像古代⼈喜爱的⾳乐啊。

” 齐王说:“能让我听听是什么道理吗?” 孟⼦说:“独⾃⼀⼈欣赏⾳乐的快乐,跟与他⼈⼀起欣赏⾳乐的快乐,哪个更快乐?” 齐王说:“不如与他⼈⼀起欣赏⾳乐更快乐。

” 孟⼦说:“与少数⼈⼀起欣赏⾳乐的快乐,跟与多数⼈⼀起欣赏⾳乐的快乐,哪个更快乐?” 齐王说:“不如与多数⼈⼀起欣赏⾳乐更快乐。

《庄暴见孟子》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庄暴见孟子》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庄暴见孟子》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学习要点(一)简介这一章记孟子与庄暴、齐宣王的两次对话。

孟子劝齐宣王“与民同乐”,实行仁政,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二)课文内容1、内容结构第一段:记庄暴与孟子的对话。

通过他们的对话,引起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第二段:记孟子与齐王的对话。

论述的内容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提出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第一层先写齐王听孟子说他“好乐”而变乎色(因“好乐”等于说不务政事而羞愧),并说自己“非好先王之乐”(因他知道孟子主张“先王之乐”,有不满抵触情绪),而孟子先迎合齐王,稳住他,借题发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并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第二层(到“不若与众”):引入正题(中心内容):当与人乐、与众乐。

这一层由齐王悦而愿听孟子说音乐事起,孟子连续问两个“孰乐”,使齐王承认与人乐、与众乐为乐。

第三层(到文末):从正反方面论述归结论点: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这一层由孟子为齐王说什么是快乐起,举“鼓乐”“田猎”事,先从反面说明不与民同乐,即暴政、苛政虐民;又从正面说明与民同乐,即行仁政。

最后归结论点: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2、写作特点:体现了孟子论辩机智,即借题发挥,因势利导、引人入彀(掌握论辩主动权,把话题巧妙而自然地引入预先构想的范围,控制而驳服论敌)。

二、能力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8题。

楚顷襄王疾病。

黄歇(楚国人,此时出使于秦)言于应侯(范雎为秦国相国,封应侯)曰:“今楚王疾恐不起,秦不如归其太子。

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

不归,则咸阳布衣耳。

楚更立君,必不事秦,是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

”应侯以告王。

王曰:“令太子之傅先往问疾,反而后图之。

”黄歇与太子谋曰:“秦之留太子,欲以求利也。

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而阳文君(阳文君,楚王室权贵)子二人在中。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庄暴见孟子》原文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
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
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1《庄暴见孟子》原
文翻译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幺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

《庄暴见孟子章》预习笔记

《庄暴见孟子章》预习笔记

预习日期:/ / 《庄暴见孟子章》孟子预习重点一.温习论点、论据、论证二.预习游说的技巧三.字词辨识四.语文基础知识修辞:对比、反复五.品德情意第一部份检查预习题圈出最接近你的表现指数:完成指数答对指数第二部份预习内容一.温习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作者的观点/主张/看法,立场必须明确。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根据,要真确、典型、具体,并能支持、回应论点。

●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方法,过程要合乎逻辑。

论证的方法:①.举例论证:又称例证法。

用典型的、具代表性的事例作为论据,以证明论点;☆好处:列举事实,较易使人信服。

②.比喻论证:又称喻证法。

用比喻来论证抽象、深奥的道理,能达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效果。

☆好处:这种方法既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也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

③.对比论证:又称对比法。

举出两种互相对立的事物或道理,显示它们的对立点,☆好处:通过比较、对照,来证明论点,能揭示事物的差异,使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④.引用论证:又称引证法。

即引用公认的道理、权威的言论、科学上的公理和原理以证明论点;☆好处:诉诸权威,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⑤.模拟论证:又称模拟法,是把两种性质/本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作比较,抓住它们的共通点,由一种已知的事身的道理推论出另一种事物的道理,从而证明论点。

☆好处:它能使要论述的道理显得具体,容易为人所接纳。

⑥.演绎论证:又称演绎法,是根据已知的一般原理(前提),推论出关于个别事物的结论。

“前提” 与“结论” 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前提” 真确无误,而推理过程又正确,那么“结论” 就必然真实。

常见的推论形式是“三段论” ,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份组成。

☆好处:演绎论证能展现事理间的逻辑关系。

1.《庄暴见孟子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A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B今之乐由古之乐也C施行仁政,与民同乐2.它的论据是什么?A齐宣王好鼓乐和田猎B百姓对齐宣王行乐的反应C齐宣王没有病3.它主要用哪一种论证方法?A举例论证B对比论证C模拟论证4.《庄暴见孟子章》的中心思想是甚么?孟子用甚么方法来论证这一中心思想?试总括以上三题的答案,加以分析说明。

《庄暴见孟子》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庄暴见孟子》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庄暴见孟子》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①王②,王语暴以好乐③。

暴未有以④对⑤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⑥,则齐国其庶几⑦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⑧以好乐,有诸⑨?”王变乎色⑩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11)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2)。

今之乐犹(13)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14)?”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15)?”曰:“不若与人(16)。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17)请(18)为王言乐。

(19)今王鼓乐(20)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21),举(22)疾首(23)蹙頞(24)而相告曰:‘吾王之(25)好鼓乐,夫(26)何使我至于此极(27)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28)!’今王田猎(29)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30),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箭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呢?’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31)矣。

”[注释]①于:被。

②王;指齐宣王。

③语(yù)暴以好(hào)乐;状语后置,即“以好乐语暴”,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了我(庄暴)。

语,告诉。

④有以:有什么话。

⑤对:回答。

⑥王之好乐甚;即“王甚好乐”。

之,取消“王好乐”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它成为假设复句的分句。

⑦其庶几(jī)乎:也许差不多了吧。

意思是政治该会相当清明了吧。

其,表推测语气的副词,相当于“大概”、“也许”。

庶几,差不多。

⑧庄子:对庄暴的尊称。

⑨诸:之乎。

之,这回事。

⑩变乎色:变了脸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庄暴见孟子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重点难点提示】
1.学习本文运用逐步推理、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

2.掌握“见、语、好、王”等异读词词义的辨析和“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等难句的理解。

3.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并学会对其评析。

第一课时
(一)课文译释(略)
(二)资料卡片
孟子论仁政重民:
①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梁惠王上》)
②与民同乐 (《梁惠王下》)
③仁者无敌 (《梁惠王上》)
④为民父母 (《梁惠王下》)
(三)感知内容,剖析结构
本文论述了两次有关齐王“好乐”的谈话,表现了孟子主张仁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庄暴与孟子的谈话(开头——“则齐国其庶几乎”),引出话题、提出论题。

第二部分,(“他日”——结尾),重点阐述孟子与齐王的谈话。

此部分可分为三层:第1层(从“他日,见于王”至“今之乐犹古之乐也”),紧承与庄暴的谈话,再次提出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不仅迎合了齐王,改变了谈话的气氛,而且巧妙地把谈话由音乐引入政治领域。

第2层(从“曰:‘可得闻与?”’至“不若与众”),孟子再以两问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第3层(从“臣请为王言乐”至篇末),在谈话条件已完成具备的基础上,孟子滔滔不绝对“为王言乐”,谈齐王的音乐与畋猎活动在老百姓心中可能引起的不同感受,由此引出与民共乐的主题。

结以“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和“此无他,与民同乐也”的主题思想。

最后以“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作结,进一步升华主题,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
便能统一天下。

第二课时
(一)重点、难点、能力点全解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明确:学界有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以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有“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权衡上述三种,以第三说为最佳。

“滥竽充数”的故事中告诉我们:供养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

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

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

“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

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

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察到隐情现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

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

也有人认为:“齐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
惭愧。

”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感到“惭愧”,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

2.“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学大师的孟子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犹古之乐”呢?
明确:“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有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

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

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

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3.本文所论述的两次对话有何联系?并作了怎样的艺术处理?
明确:本文第一次写庄暴与孟子的对话,实际上是全文的引子,起开篇的作用,故略写。

庄暴对齐王“好乐”的话题无言以对,一方面表明这个话题有难度,另一方面也反衬了下文孟子谈话技巧的高明。

第二次对话是孟子和齐王的对话。

这一段表明了孟子的政治观点,体现了孟子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一步一步地将齐王引入自己的预先设想中的话题,从而达到宣讲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

这次对话是全文的重点,故详写。

4.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明确: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阶段和时代的局限性。

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

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二)文言词、句
1.通假字
△可得闻与与=欤△今王田猎乎此田=畋
2.词类活用:△可得闻与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独乐乐,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欣赏音乐
△疾首蹙使动用法3.古今异义△兄弟妻子离散古:妻子儿女
4.被动句△暴见于王
5.宾语前置△何以能取乐也?/△何以能田猎也/△好乐何如
6.介词结构后置△王语暴以好乐△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今王田猎于此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