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文海实验学校汪小莲

[摘要]本文主要阐明如何运用分层递进法进行教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使学生自始至终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特别是低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使各层次学生都能互动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最佳的方案进行有效的学习。

[关键词]分层教学递进教学

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小学经过6年的学习之后,个体间的程度高低不一。进入初中以后,其差距呈继续拉大之势,致使部分程度低的学生丧失学习信心,继而厌学。教学要做到真正面向全体,让学生获得均衡的发展,必须因材施教,设法使所有学生学有信心,学有所获。数学学科,初中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严重,如不及时加以改变,差距会越来越大,班级教学将难以顺利进行,新课标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将成一句空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分层递进教学的设想,并进行了实践。

一、分层递进教学的概念界定

分层递进教学中的“分层”,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把学习目标也分成A、B、C三个层次。“递进”,就是通过分层,以及分层带来的种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个人的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向各自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前进,逐步提高他们的成绩,从而使班级的整体水平逐步上升。

二、分层递进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实事求是,承认差别,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二)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

(三)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能动地进行学习,方能奏效。

(四)班级教学中,人人都享有均等的学习机会,要创造条件,力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分层递进教学的操作

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分层递进教学中的“双主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师生双方均以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以调控和反馈来联系教师的辅导和学生的自学,实现教与学的目标。

(一)分层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把教学内容和目标分成由低到高的A、B、C三个层次

这一教学模式关键是着眼差异、分层制定目标,制定目标既要根据新浙教版原有教材结构,又要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作科学合理的补充和调整,以形成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分级学习目标,使各层次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跳起来摘到果子”的学习目标。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将每个章节教学目标分成A、B、C 这样三个层次: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B、基础知识的应用,C、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按照这三个层次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使之具体化,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数学教育的普及性和发展性。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确定层次目标这一环节在教学活动中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了台阶。

(二)分层施教——按教师提出的分层标准,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自己所在的层次及其学习目标

面向差异,分层施教是分层递进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开展适应各层次学生差异和开发利用这些差异的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们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主攻基本目标,以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问题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设计一些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规律,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平时设计教学的分层标准是以学生自主选择的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以及平时单元测试的成绩为基本依据。在教学中,教学目标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已的实际自主选择。基础知识部分一般是在学生自学课本的基础上,通过反馈、讨论来解决;基本技能及其基本知识的运用又分层进行。

1、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不同的平台

成功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和潜能。分层递进教学注重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不同层次学生创造各种尝试、探索、发现、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例如,在解题训练时,我提出了A、B、C三层教学目标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各自的学习目标。在多媒体网络的支持下,我把三个层次的题目同时展示出来,每层次目标配备三道题左右,让学生先快速浏览A层基础题,若每题都感觉思路清晰且有十分把握的话,则可立即进入B层,若B层题稍作思考还是会迎刃而解的话,又可马上进入最高层C层题后静下心来好好思索。如果自己在哪一层次浏览中感到不熟练或遇到困难,就选择这一层次题目来练习。对A层学生的学习,教师要具体引导,逐步完成;对B层学生,老师要用提示的方法,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对C层学生则启发点拨,独立完成。施教时,教师要采用

多种方式,创设多种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上课的每一分钟都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

2、尽可能多给学生以成功感

分层递进教学将学生的差异作为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以推动各层次学生的合作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关系的建立。在分层教学过程中,不同层次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学习发展区”有所发展,人格受到尊重,个性得到发展,素质得到提高。

对于同一学生在不同内容的教学中,他的学习层次可能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各自的学习目标完成后,请B层的学生上讲台讲解A层题,并请A层学生对照自己有没有想到同样的好方法;同样的再请C层学生上去讲解B层题;最后由基础最好的学生或老师讲解C层题,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的学习气氛也同时达到高潮。这样,通过有效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我在教七年级(1)班的学生互余互补角时,充分考虑了这个班的特点,给A、B、C三个层面的学生分别定了三个目标:(1)会利用题目所给条件直接用余角补角的定义求角度。(2)会运用题目中的隐藏的条件(余角补角的性质)求角的度数。(3)会运用角的和差,Rt∠、平角、周角,角平分线等综合知识求角的度数等。同时根据这三个目标分别选配三组题目,让学生选做。由于目标明确,学生学习状态好,每位学生都找到了自信,找回了久违的成功感,这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各层次的学生都顺利完成了各自的学习任务,其中有10个学生由A层进入了B层,有6个学生由B层进入了C层。

这一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组织学生讨论、开展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鼓励独创性和多样性,形成有利于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的氛围。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支持下,通过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进行同伴互教,小组讨论、交流,接受教师的个别辅导,师生共同讨论等合作性学习,不但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同时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创新能力、自学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成功,体验成功之快乐。

(三)分层作业——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各层次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作业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作业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分层递进教学中,分层完成作业的作用更是不容轻视。如何使各层次学生能真正从练习中都有所收获,有所递进,“掌握尺度”这点是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牢牢把握的前提。

1、给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提供机制

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教师作业的设计要根据分层教学要求,设计几个不同层次形成性练习,发放给学生练习。作业设计的容量、难易程序按大纲要求与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分层的实际情况,设定基本题(体现基础教育的统一性要求)人人要做,加深题(是对教材内容的纵向开掘)为A层学生的选答题和B、C层学生的必答题,拓展题(是对教材内容的横向拓展)为B层学生的选答题,C层学生的必答题,聪明题(是为各种竞赛作准备的)。同时要求学生每人必备一本提高性的配套用书,自己调配时间进行学习,并且每天至少问我一道不懂题。这样长期坚持,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2、给培养不同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机制

设置学习的“阶梯”,这样就调动了各层次的学生,特别是低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递进机会,鼓励学生在达到本层次目标的前提下,选做高一层的题目,自觉、主动地积极争取递进,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喜悦。

在知识和技能掌握上,各层次的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能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如我班的黄佩冠同学,刚入中学时她的摸底考数学成绩才40分,全班倒数。由于我采用了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刚开始每天给她布置A层的题,消除其对数学的恐惧心理,一段时间后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

性明显的提高。比如我在教“线段大小比较”时,我提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在线段AB上取一点C,则线段AB与线段BC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呢?许多学生都只会想到AB>BC,而黄佩冠同学却能说:“老师,若C点与A点重合时,则AB=CB,所以它们的关系应是AB≥BC。”她现在的学习已递进到B层,有时还向C层挑战。这样就完全解决了以往统一习题、作业时,高层学生“吃不饱”、中层学生“吃不好”、低层学生“吃不了”的矛盾。

这一环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一切由教师主宰,学生做的练习是教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过程的做法,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通过各种形成性练习,帮助学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促进学习者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既可及时了解各层次学生学习的进度,迅速掌握各层次学生作业情况,检查学习者对习题的理解效果,又可随时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四)分层评价——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不同的评价,以达到激励递进的效果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经常性的反馈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教学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思考、提问、自学、讨论、练习等,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老师的评价不仅仅着眼于某个学生在何层面上,还要以发展的观点,充分挖掘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以激励方法给学生以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内在学习动机。对学习有困难、基础差的A层学生,要采用多表扬、多激励的方式,寻找他们的点滴成绩、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克服自卑心理,尝试成功的喜悦,重塑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成绩一般的B层学生(这一层次学生占班级多数)要采用激励评价,即揭示其不足,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C层学生,则采用竞争评价的方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谦虚、严谨、努力拼搏。这样,能使老师的评价不仅成为强化或矫正学生所学知识的手段,而且成为激发各层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

如我班的郑力玮同学,刚来这个班时,学习成绩很差,每次考试都不及格。由于他的不断努力,虽然接下来的几次考试还不及格,但已慢慢从20多分提高到40多分,这时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而且适时的表扬他所取得的进步,使他坚定学习的信心,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帮助下,他的考试成绩再也没有出现不及格的情况,他也由A层进入了B层的行列,并获得了学校颁发的学习积极分子奖。又如七年级(2)班的姚洋晨同学,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按他的能力是达不到C层的水平的,但他总喜欢做C层的题目,而又常常做不对,这时老师指导他先做B层的题目,再启发他做C层的题目。由于得到了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他信心倍增,学习的热情更高。在以后的课堂学习中,他总是在完成B层的学习内容后,立即转到学习C层的内容上。由于他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机会,他的学习成绩也比以前有了更大的进步。以上例子充分体现了过程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果学生对某次考试的结果不满意,学校应创造条件允许学生有再次考试的机会。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尊重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如七(1)班的陈珊同学,有一次月考成绩只得了57分,她很是失落,更是伤心,认定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想放弃数学,把学习数学的时间花在其它功课上。当我得知这一信息后,在第一时间找到她,承诺给她一次补考机会,考试时间放到三天后,知识点、题型与难易程度与上次相似。她一听有补考机会,一把抱着我,眼里充满泪花地说:“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请相信我!”说完就立刻行动起来了,在接下来三天时间里她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利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复习之中。三天后她竟得了97分,她兴奋得大哭一场。从此她爱上了数学,现在都成了班上的数学尖子生。优等生和后进生有时也就一念之差,恰当评价有时可能会改变某位学生的一生。

这一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鼓励学生在完成各自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同时,努力去完成高一层次的学习;学生从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赞赏中,看到自己潜在的学习能力,不断地努力尝试进步,体会成功,充分地发现自我,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

3、根据评价分层矫正

这一环节是以此来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根据形成性评价结果,分析各层次学生的达标情况,根据学生达标情况,及时采取矫正、调节措施,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对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采取集体矫正,分层指导,调节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等措施;对少数未能达标的学生,要掌握其问题所在,并落实补救措施,帮助排除障碍,不使问题积累;对已达标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原定的层次,向高一层次目标递进,实行组间

流动。对少数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及时采取课内外补救措施,帮助他们弄懂每一个问题。由于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相反是给了他们更多的机会,大大的增强了他们的进取意识,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四、分层递进教学的体会与反思

(一)所任教班级数学学习面貌得到较大改变,各层次学生得到较大发展1.为了检验数学教学中分层递进教学的效果,我对所任教的班级进行了几个方面的调查,试验前后对比及成绩统计等,结果如下:(情况见附表1)

表1:开学初与学期末七(1)班30名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习惯与参与程度对照表

通过一个学年的分层递进教学,本班部分A、B、C三层次学生学习心态有所改变,学习习惯有明显改观。课堂教学氛围比开学初更为积极,各层次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学习参与程度明显提高,主体意识和活动能力增强。进而学习兴趣也浓了,不再认为学数学是枯燥无味,反而觉得乐趣无穷。有的A、B层学生进步还较突出。有的C层学生提出的问题更有深度和创意。总之,通过

一学年的分层递进教学后,每位学生的学习习惯、状态和学习兴趣都得到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2.对本人所任教班级10名A、C层次学生跟踪记录,发现各层次学生的学业成绩与自己相比也有明显提高,特别是A层学生提高幅度最大,有的进步还较突出。

下表是本班部分A层学生的新生摸底与学期测试成绩对照表:

表2:对七(1)班6名A层学生跟踪记录情况

3.现对2005学年第二学期本班和另一个不是本人教的班级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本班七(1)班的平均分与标准差见表3

表3:本班七(1)班学生成绩表 N=36

平均分: x=∑xi/N=3467.52/36=96.32

标准差: s= ∑(xi-x)/N = 284.76/36 =7.91

b.对照班七(3)班的平均分与标准差见表4

表4:对照班七(3)班学生成绩表 N=35

平均分: x=∑xi/N=3121.3/35=89.18

标准差: s= ∑(xi-x)/N = 507.5/35 =14.5

将上面计算的结果,采用X─S平面分析模型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X─S平面分析模型

从2005学年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考试分析可看出,本班学生数学总体水平高,且相对集中,属于优良状态,对照班学生较分散,存在低分生,而且个别学生的分数很低。还可以发现两班之间存在的差异:在最高分数段C层中,本班所占的人数比例为36%,对照班所占的人数比例仅为11%,说明差异显著。本班学生的

平均分,每位学生的年级排名都呈上升趋势,可对照班中开学初与本班同等层次的学生,经过一学年后反而有部分学生从B层次进入到A层次,且两极差距有拉大的趋势。(如图1)

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非智力因素水平的素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学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增强了数学拓展知识。可以说从数学学习兴趣、学习的精神风貌、成绩的提高度、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等等方面都比没有采用分层递进教学的平行班提高的速度要快得多。而且很明显缩小了两极差距,所以同事都感慨本人不管接什么班,一学期之后准考第一。奥秒就在这里。

(二)应注意的问题及反思

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有利于学生明确目标。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使学生自始至终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增强了学生的目标观念。有利于因材施教。因为有了分层,所以老师能在备课时对各层学生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目标,制定相应目标,在充分分析“学情”之后,对学生因材施教。分层递进教学调动了各层次的学生,特别是低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对程度不高或一般的学生来说,由于目标就在他们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内,他们对要达到的目标充满着信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达到目标要求,并且努力向更高层次迈进,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一种非常宝贵的积极向上不断超越自己的心理品质。对程度中等以上的学生来说,因为有了相应的目标,学习效率有了相应的提高,脱颖而出的机会就更大。

采用分层递进教学,促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互动的学习,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获得一种成就感。同时便于矫正和调节,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分层矫正、分层指导,对少数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采取课外补救措施,提高班

级整体水平。分层只是一种教学手段,递进才是目的。当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时,及时推他升层,承认他的进步,鼓励他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1.在分层递进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分层递进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学生分层,在这个环节上若处理不当,就会产生负面的“标签效应”,造成部分中、低层次学生情绪低落,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的被动局面。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分层是根据具体情况而采取显性分层或隐性分层。为了减少显性分层的负面心理效应,老师可与每个学生个别联系,不予公布。学生分层由学生自择、师生协商、动态分层。隐性分层则只由教师掌握,作为编排座位、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课堂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的依据。在分层时,若觉得三个层次不够细,可再增加1—2个层次,但不可过于复杂,而且学生该分到哪层应注意给其适当的引导,并提出更高的要求,且注意随时调整。

2.分层递进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如果不注意指导,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无论对哪一个层次的学生,力求贯彻知识和发展同步递进,决不因后进生成绩差而偏废其能力、心理层面的发展,也决不因优生成绩好而忽视其道德、情感的发展。

3.给中低层学生与高层次学生一样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机会,鼓励各层次学生递进,特别是低层次的学生,更应把机会让给他们。因为他们比高层次学生更容易失败,更容易失去信心,他们会把老师给予他们的机会看作一种关爱和财富,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练习、作业等应及时作出有效的、鼓励性的评价。对各层次达标学生给予表扬,让有进步的学生及时递进到高一层次,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努力。对达不到原层次目标的学生及时作心理辅导,解决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中所存在的问题。对部分学

习不到位的学生加强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让所有学生在分层测试后保持良好的上进心态,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

4.利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

多媒体技术,它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多维性和动画性。它能把很复杂的事物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如:应用题中的圆形跑道问题、追及问题、余角补角的性质教学、几何中的一些立体图形的教学和生活实际中的情境问题等,通过多媒体技术处理好,投影到屏幕上就很容易发现里面的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教学分层递进由于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优势,把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现代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途径,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机会,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才会健康蓬勃地发展。

5.注重实践,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过程中许多数学问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学习,这会使各层次学生都受益。如:场地的测量和多边形周长、面积的计算,我们就应让学生亲自去度量,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书本中没有的方法。又如我在教《相似三角形》这一章时,布置一道题让学生想办法去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长度,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去实践。结果全班三十多位学生想出了十几种办法,其中有些是我从未想到过的,这一结果让我惊喜不已。这样做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刘明: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12

[2] 丘瑞立:中学数学方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5.8

[3] 赵春祥:浅谈分层教学数学模型的建立数理化学习 2003.8

[4] 罗增儒:数学学习方式的动手实践中学数学 2004.10

[5] 张景斌:中学数学知识建构水平差异性的实验研究数理化学习 2004.8

[6]胡志宏: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月刊 2005.10

[7]唐晓杰: 数学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中学数学 2006.2

[8]李红编: 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的智慧 2004.6

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的操作要义: 1.分层编组、按组定标。 教师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知识智能实际,按学科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不同的学习竞赛小组,分组的目的是适应学生学习要求,便于教师辅导,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引发求知欲,培养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分组不打破学生座次,不宣布学生等级。分组后根据教学大纲向各组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种只宣布每组学生姓名和对每组人员分别要求的方法,不但不会伤害学生自尊心,而且能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希望;学生强烈的荣誉感,好胜心又激励自己向目标迈进。同进鼓励组内竞争,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奖励并恰当调整其要求,符合学生好胜心理,能培养学生的注意、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进一步诱发学生内动力。 2.分层教学,教师根据知识的系统性原则、控制论原理和学生实际,将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分成几个相应的教学层次。 在统一授课,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保证低层次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目标要求,适当分层发散学生思维,使上等生“吃得饱”、下等生“吃得了”。实际上,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食量”(接受能力)不同,分层教学的目的是要尽可能达到每个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吃饱”、“吃好”。如在教学第十一册数学第五页“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时,可分这样三层画线段图教。①第一中学买了40000块砖,盖房用去3/5,用去多少块?②第一中学买了40000块砖,盖房用去3/5,还剩多少块?③第一中学买了40000块砖,盖房用去3/5,修码头用去剩下的1/4修码头用去多少块?先集体授课第一层,布置低层组学生练习适当作业,再分别引导中、高层次组学生学习第二、三层知识(不要求全部掌握),并布置相应的作业。然后回过头来检查和指导第一组学生学习情况(要求人人过关)。在分层教学中注意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导,特别是对低层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指导,牵着低层次学生“过河”,指导高、中层次学生“过河”,为每个学生掌握新知识内容,达到知识的彼岸,开发学生智能创造了条件。 3.分层辅导,教师根据学生信息反馈,利用复习课和练习课按复式班教学形式进行分层辅导。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可分这样三层辅导不同层面的学生:①

初中英语如何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

初中英语如何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 摘要:在国际化的今天,英语作为国际上的官方语言,我们每个学生都应该要掌握,这样才利于今后的发展。然而,由于从小就生活在汉语环境中,要让初中生学好英语,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成才,可以真正学到知识,老师应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初中生发展机会,发挥英语学科的最大价值。 关键词:初中英语有效分层教学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急功近利最终只能失败,循序渐进才是正道。教学亦是如此。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说,老师要想教好每一个学生,就绝对不可以采取“大帮哄”的教学,要注意学生能力上的差异。所以,正确的做法是进行分层教学,对课程难度进行分层,对作业进行分层,对学生也进行分层,做好了这三方面,就是将分层教学落到实处,实现英语教学的最大有效性。 一、对课程难度进行分层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学起来切忌急躁,需要

慢慢体会,掌握到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学好。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一次性将所有知识都告诉学生,让他们慢慢消化。如此,老师不过是努力想将自己脑中的知识复制到学生的脑海里,学生充其量只是机器,被动性地接受老师的馈赠,这样的复制过程还有可能会出错。这样的教学方法,其实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初中生有自己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想法,他们可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应该指引学生慢慢找到学习的窍门,让他们边学边进步。学习之道,在于通过学习他人的东西,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所有物,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方式,老师应该将学生带领到这样的路上,这才是教学的王道。比如,老师可以将课程难度进行分层,由简入难,先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基础打牢固了,再学习难度高的,有了前面良好的基础,难度系数高的课程学习也不会太难。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有一课是《I a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在进行这节课的学习时,老师给课程进行分层:首先带学生学习单词及词性,一定先将单词熟悉了,并掌握用法;接下来再学习课文,知道课文在讲什么,关上书也能复述;然后回答课后问题,并能够将重要句型灵活应用。一步步地来,让大部分学

初中数学教育分层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数学教育分层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下面是为您准备的初中数学教育分层教学研究开题报告,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噢!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后续精彩不断,敬请关注! xx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 课题批准号:xx县教育局文件教研(2008)77号 课题承担人: xx xx 所在单位: xx县四合中学 (一)课题: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 (二)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这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另外,对于农村初中,以中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优劣的观念至今未打破,甚至越来越严重。而且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全体小学毕业生都就近入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小部分“有希望”的“尖子生”,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而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因此我们在不改变原有班级体系的情况下,打算摸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研究目标

浅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16896370.html, 浅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 作者:平斌 来源:《教育界·中旬》2013年第10期 【摘要】分层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差异而实施的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在初中数 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分层教学,尊重个体,分层递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从分层教学的内涵入手,探讨实施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处于小学和高中数学学习的衔接阶段,对于数学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初中阶段学生没有形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随着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和学习任务的增加,将很难再进行培养,可以说,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具有极其的重要。新课程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较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能够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提高,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从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可以看出,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数学基础、学习动机、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兴趣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的学生,这也给课堂教学组织提出了挑战。新课改倡导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的最优教育,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即要面对学生的各项差异,又要组织好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分层教学方法是对学生因材施教的一项重要的举措,也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它分为显性分层与隐性分层两种。显性分层即“走班制”,这种分层方法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内容上,实现分层设计,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进行教学,有助于因材施教,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于C层次的学生,如果没有及时的心理疏导,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形成不正确的自我评价,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隐性分层就是针对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是每个学生都得获得最优发展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显性分层所带来的一些负面的影响,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上注重因材施教,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要把显性分层与隐性分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促使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够充分体现出数学教学的全面性,真正使学生实现分层策略下的最好发展。 二、初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分层递进教学法的尝试

初中数学课堂“分层递进”教学法的尝试(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第六中学吉林松原138000)张玉满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实验对照等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法。结果表明:“分层递进”教学法有效地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弊端,使学生从被动强迫性学习走向了自主创造性学习。 【关键词】分层递进数学课堂教学尝试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由于受传统上课班级授课制的约束和限制,教师从备课、讲授、作业辅导、考试评定等环节,很少顾及不同学习智能水平学生的差异性,致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上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在各自的水平层次上,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提高和发展。为此,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尝试性地把“分层递进”教学法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1、“分层递进”教学法概述 “分层递进”教学法是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依照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把他们分为若干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学习要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评定,重新调整层次,优升劣降。“分层递进”教学以承认学生之间的心理和生理差异为前提,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学生都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并在学习中通过努力奋斗而晋升层次,它对不同水平或不同需求或不同定位的学生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划分小组层次,合理进行升降。在初中数学课堂“分层递进”教学法的实践中,教师对学生应该有足够的了解,新生的分层以学生入学成绩为主要依据;其他学生主要应根据学生上一学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单元、期中考试成绩,综合学生的学习态度、智力能力和课堂表现等为主要依据。也可以预先设计两套综合测试题,根据测评结果进行分组,甲层次小组是指那些拔尖的优等生,就是能熟练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独立完成作业和补充题,解题思路宽且方法灵活;乙层次小组是指那些中等的学生,能熟练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独立完成作业,但拓展知识欠缺;丙层次小组是指那些学困生,他们学习态度很端正,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死板,需要在老师和学生的点拨和帮助下才能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的习题。为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或中考测验后,要进行层次调整,即能达到自己所在层次目标的前两名学生即可上升到上一个层次组进行学习,测试结果在本组后两名且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降到下一个层次组,优升劣降。(2)制订不同层次教学目标和评价分层。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侧重于知识面的饱和度讲解及练习,以教会学生解题的技能,教会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和法则的能力,较重视学生规范的书写和表达,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形成的心理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递进”就有效地避免了这一弊端。教师在精心设计每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时,既要注意教学要求的一致性,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3)课外作业练习的分层。教师在讲完一部分知识后,随机布置作业习题,各层次学生所做习题基本一致,但作业内容和要求则不同。设计上应体现甲层次学生拔尖提高,即除了完成书本上的基础题以外,可布置一些综合性、探索性、拓展性的问题,注意侧重培养这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提倡一题多解;乙层次学生的作业体现巩固练习题,即除完成书本基础知识题以外,再做一些有一定

分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探讨

分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探讨 我觉分层教学这样的做法是可行的。比如说在我们学校就开设两个重点班和四个普通班,还有其他的班,这就使得有一部分学生产生了那种不甘人落后的心理。然后去努力的去学习,去追上他们,或者甚至超过他们。在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以前是普通班的,但后来被放到了重点班之后,我发现我们以前班的那些同学他们都开始都认真起来了,课外活动出去玩耍的也少了。另外在我们班上还是嗯老师会分层进行教学。老师让那些学在前面的学生就会自行复习,然后用剩下的学生就会跟着他讲题做一些最基本的训练。这样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率的。既不耽误那些好学生,嗯,不必要在这些很基础的题上浪费时间,也能够使得这些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嗯基础。 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又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 它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做法: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④阶段考查,分类考核。⑤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分层走班模式 根据学校进行的主要文化课摸底结果,按照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三个或四个层次,组成新的教学集体(暂称之为A、B、C、D教学班)。“走班”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只是在学习这些文化课的时候,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去上课。“走班”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 知识与能力的分层教学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先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然后根据努力的情况及后续学习的现状,再进行学期末的层次调整。这一形式参照了国外的“核心技能”原理,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在认识社会及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条件与阶段目标科学地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因材施教”。在教学上,此模式同时配合有“分层测试卡”(即分层目标练习册),由于“分层测试卡”是在承认人的发展有差异的前提下,对学

对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反思

对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反思 传统的“一刀切”教学形式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甚至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新课改要求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为了让学生在轻松、平等、自由的氛围中学习、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作业设置以及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 下面根据我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实施个体教学差异化教学作以阐述。 ( 一 ) 班级授课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英语课堂分层教学的第一步是实施动态分层。学生在性格、兴趣、爱好、智能、交际能力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个体差异性和共同性,教师可据此把学生分为A 、 B 、 C 三个层次,并且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根据发展情况作动态调整;然后依据就近原则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以便给学生提供许多讨论学习的机会,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实现教育活动的最优化,让他们感到学习既有难度与压力,也有信心与希望,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采用任务性语言教学模式,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了一套层次化的学习程序。教师应分析每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和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但是不能“一刀切”力求教学目标在每个学生中得以体现。A 层次的学生要全面落实教学目标,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B层次的学

生要落实部分教学目标,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信心;C层次的学生要过好单词关,过好知识点关,夯实基础。 ( 三) 组织指导学生加强学习合作。分层施教为合作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合作学习则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深化。课堂上学生除了个体自主听讲、自主练习外,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许多讨论学习的机会,一般在各学习小组内进行。这种方式,可使学生互相受到启发。组长要及时检查各组员的练习、作业完成情况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向教师及时反馈。教师则要对各英语学习小组的合作情况及时检查督促和指导,介绍先进小组经验,组织协调各组间关系等。此法实施近两年来,有效地克制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提高了学生成绩的合格率和优秀率。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在我的教学中一直在摸索和实践,但教师备课有没有备好三类学生的课?对于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没有预先制定出三种不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对他们的作业和任务有没有真正做到层次上的不同?其次,在分层教学的同时,有没有给他们分好组?因为教师没有那么多精力去一个一个管。所以,分层之后,要把学生分好组,按 A B C 搭配好,让他们彼此间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问卷调查发现:A、B、C三类学生可以一块儿合作学习。调查发现,自主合作学习对三类学生的学习都有帮助和提高。 通过分层教学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并进行了以下反思: 反思一:教师要备好课,针对三类学生不仅要有不同的目的和要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胡海燕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胡海燕 发表时间:2012-03-28T16:47:57.653Z 来源:《新疆教育》2012年第1期供稿作者:胡海燕 [导读] 根据“因材施教”的理论,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自己的教学目标。 四川省武胜县沿口初级中学校胡海燕 〔摘要〕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 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有其多样性、层次性,如果教师不注意分层教育,而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或只重视个别层次的学生,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新课改应用 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我通过借鉴其他学校分层教学的经验,再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来探讨数学课分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1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 根据“因材施教”的理论,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自己的教学目标。比如:探究特殊角(30、45、60 度)的锐角三角函数值时,我要求学困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和默写数值,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要求中等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综合计算;要求优生能够做一些有扩展性的综合运用题。 又如在“19.1 测量”的探究中,我采用了实验课的形式。对于学困生,要求能够运用一种方法测量学校教学楼的高度,教师在课前专门介绍了可以供他们选择的几种测量方法;对于中等生,要求能够找出至少两种测量方法,进行准确计算,课前不给予测量方法的提示;对于优等生,要求尽量找出多种测量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课前教师也不给予提示。 通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逐渐出现了学困生易学,中等生乐学,优等生好学的良好局面。 3采取分层备课的教学方式 在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A 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B 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C 层学生要求在B 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有良好的数学素质。如“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A 层学生能说出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进行简单计算;B 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C 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性质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性质。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备课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应注意层次和梯度。 4运用分层授课适应学生整体水平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如八年级数学例题,分解多项式16(a-b)圆-9(a+b)圆对于A尧B 层次的学生而言,显然难度较大,不易理解、掌握,如果把例题分成三个问题:分解下列各式淤x圆-9y圆;于16x圆-9y圆;盂16(a-b)圆-9(a+b)圆,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第一、二题要求A 层次的学生掌握,第三题要求B尧C 层次的学生掌握,同时鼓励A 层次的学生也尽可能掌握。课堂提问更应该分层次,A 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和智力问题,往往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对A 层次学生的提问应是一些课本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宜太大;对B尧C 层次的学生,尤其是C 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课堂提问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内容时,设计三个提问:淤判定命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两个角相等”的真假;于说出命题的逆命题;盂判定逆命题的真假。第一个问题是对A 层次学生设计的,而第二、三个问题是对B尧C 层次学生而设计的,目的是要发挥他们思维活跃的优势,通过大胆的猜想和类比,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5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C 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 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 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总之,要通过对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总之,实施分层教学虽然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但不能否认分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学生为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分层递进”教学思想的再学习

“分层递进”教学思想的再学习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这个高效率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应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由于目前我们学校教学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其主要依据是作为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大体上是相同的),于是,大多数教师关心的是按照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参加考试达到一定的标准和水平。这样,我们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活动,质量的评价等以教师中心,书本核心,课堂中心为最基本特征是非常自然的了。应试教育下课堂就有可能牺牲了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而着眼于一部分的学得好的学生,让学得不好的学生不断淘汰,即使不留级考上了一个学校,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少也是被判定为失败者,心灵上被淘汰。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确立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先进理念过程中,为一切适龄学生创设接受良好基础教育的机会,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的较好的发展。我们教师必须考虑面对一个由个体差异悬殊的学生组成的群体,执行的教学任务应作如何的变革,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什么有效的教学策略。洵阳中学从98年开始,进入了“分层递进教学”的课题研究,逐渐形成了在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中的思路是“分层递进,互动育人,探究发展”,并继续作再学习,再认识,再实践。 一、对学生个体差异存在的认识 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立足于学生个性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我们过去较多侧重于研究学生的共同性,对学生的差异研究不够重视,重视学生认知发展,忽视个性发展,按统一标准要求学生,埋没学生天赋才能和兴趣爱好。 学生差异为性格差异、兴趣差异、能力差异。其中之一是个体内的差异,指个人素质结构不一。如某人偏好于文科,但数学学习能力差;有人善于思考,但记忆力不好等。二是个体间的差异,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 1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的尝试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由于受传统上课班级授课制的约束和限制,教师从备课、讲授、作业辅导、考试评定等环节,很少顾及不同学习智能水平学生的差异性,致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上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在各自的水平层次上,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提高和发展。为此,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尝试性地把“分层递进”教学法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1“分层递进”教学法概述 “分层递进”教学法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递进”教学法是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依照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把他们分为若干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学习要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评定,重新调整层次,优升劣降;“分层递进”教学以承认学生之间的心理和生理差异为前提,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学生都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并在学习中通过努力奋斗而晋升层次,它对不同水平或不同需求或不同定位的学生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划分小组层次,合理进行升降。在初中数学课堂“分层递进”教学法的实践中,教师对学生应该有足够的了解,新生的分层以学生入学成绩为主要依据;其他学生主要应根据学生上一学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单元、期中考试成绩,综合学生的学习态度、智力能力和课堂表现等为主要依据。也可以预先设计两套综合测试题,根据测评结果进行分组,甲层次小组是指那些拔尖的优等生,就是能熟练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独立完成作业和补充题,解题思路宽且方法灵活;乙层次小组是指那些中等的学生,能熟练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独立完成作业,但拓展知识欠缺;丙层次小组是指那些学困生,他们学习态度很端正,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死板,需要在老师和学生的点拨和帮助下才能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的习题。为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或中考测验后,要进行层次调整,即能达到自己所在层次目标的前两名学生即可上升到上一个层次组进行学习,测试结果在本组后两名且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降到下一个层次组,优升劣降。 (2)制订不同层次教学目标和评价分层。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侧重于知识面的饱和度讲解及练习,以教会学生解题的技能,教会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和法则的能力,较重视学生规范的书写和表达,忽

分层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策略 1.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的差异表现 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各年龄阶段中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⑴ 个体内的差异 个体内的差异是指一个人素质结构上的差异,如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兴趣等的不平衡。反映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指法进步很快,但学习程序设计时颇感吃力;有的同学兴趣在计算机的操作上,但对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原理不感兴趣。 ⑵ 个体间的差异 个体间的差异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A学生比B学生上课时思维要敏捷;C学生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D学生则长于抽象的语言记忆。 ⑶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差异 有的同学家里有计算机或参加过校外辅导班,有的同学甚至参加过各级计算机方面的竞赛,已经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能手”、“小专家”;而有的同学则从未接触过电脑,一切从零开始。正因为一个班上学生现有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才给整个班级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⑷ 态度的差异 学生的学习态度分为主动型、非主动型、被动型三类。不同类型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师教导方式的要求,以及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均有较大差异。 如果对如此不同知识水平、情感水平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统一进度、同一方式的教学,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或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电子游戏上;基础差的又会“吃不了”,加剧厌学情绪。 2.解决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存在个体差异的方法——分层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与此相关的是掌握学习的目标,每进行一个教学内容,均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充分使用教学评价,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较好的解决了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分层教学策略的实施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具体落实到教师的备课、辅导、作业的布置、讲评、测试和学生的预习、接受知识、复习和对教学情况的反馈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以分层教学理论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 3.分层教学策略的实施原则 ⑴ 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师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包括集体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集体目标是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全体学生都应当达到。个人目标是在集体目标的基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文海实验学校汪小莲 [摘要]本文主要阐明如何运用分层递进法进行教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使学生自始至终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特别是低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使各层次学生都能互动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最佳的方案进行有效的学习。 [关键词]分层教学递进教学 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小学经过6年的学习之后,个体间的程度高低不一。进入初中以后,其差距呈继续拉大之势,致使部分程度低的学生丧失学习信心,继而厌学。教学要做到真正面向全体,让学生获得均衡的发展,必须因材施教,设法使所有学生学有信心,学有所获。数学学科,初中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严重,如不及时加以改变,差距会越来越大,班级教学将难以顺利进行,新课标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将成一句空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分层递进教学的设想,并进行了实践。 一、分层递进教学的概念界定 分层递进教学中的“分层”,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把学习目标也分成A、B、C三个层次。“递进”,就是通过分层,以及分层带来的种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个人的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向各自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前进,逐步提高他们的成绩,从而使班级的整体水平逐步上升。

二、分层递进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实事求是,承认差别,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二)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 (三)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能动地进行学习,方能奏效。 (四)班级教学中,人人都享有均等的学习机会,要创造条件,力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分层递进教学的操作 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分层递进教学中的“双主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师生双方均以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以调控和反馈来联系教师的辅导和学生的自学,实现教与学的目标。 (一)分层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把教学内容和目标分成由低到高的A、B、C三个层次 这一教学模式关键是着眼差异、分层制定目标,制定目标既要根据新浙教版原有教材结构,又要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作科学合理的补充和调整,以形成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分级学习目标,使各层次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跳起来摘到果子”的学习目标。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将每个章节教学目标分成A、B、C 这样三个层次: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B、基础知识的应用,C、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按照这三个层次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使之具体化,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数学教育的普及性和发展性。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确定层次目标这一环节在教学活动中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了台阶。 (二)分层施教——按教师提出的分层标准,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自己所在的层次及其学习目标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方晓、宋国洪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学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学困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我组决定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二、理论依据 1、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与合适的帮助造成的。” 2、原苏联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的研究实验表明,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数学分层教学的涵义就是把同一班级(年级)的学生,按照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分成若干个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来实施教学,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主要内容是: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在现行班级体制下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模式,并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全体参加实验同学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通过课题的研究,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加强组内的合作交流意识,使教师教学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有较大提高,力争做科研型教师。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学科教学实验来检验。 1.以本校作为课题实验研究基地,同时选择其中三个年级、部分班级作为参照班级进行对比研究,并定期进行检验。 2.实施实验前,分别对实验班级和参照班各个层次同学的情况进行多方位了解和调查摸底。 3. 实施过程中,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检验方案的实施落实情况。其中采用调查法、对比法、专题讲座、专家检验等手段,由相关备课组组织进行调研。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验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四、实验的具体操作 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依据教材、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各单元、各课的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并确定各个环节的教学方法和活

浅谈分层递进教学

浅谈分层递进教学 2004年9月在学部组织领导下,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成立了校本课题“分层递进教学”研究小组。分层递进教学,就是要实事求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实施因材施教。下面我就实施分层递进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分层递进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实事求是,承认差别,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二)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能动地进行学习,方能成效。 (四)班级教学中,人人都享有均等的学习机会,要创造条件,力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分层递进教学的概念界定 分层递进教学中的“分层”,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把学习目标也分成A、B、C三个层次。“递进”,就是通过分层,以及分层带来的种种激励手段,充分挖掘学生个人的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向各自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前进,逐步提高他们的成绩,从而使班级的整体水平逐步上升。因此分层只是一种教学手段,递进才是目的. 三、分层递进教学的操作 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分层递进教学中的“双主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师生双方均以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以调控和反馈来联系教师的辅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实现教与学的目标。 (一)分层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把教学内容和目标分成由低到高的A、B、C三个层次。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B、基础知识的应用,C、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按照这三个层次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使之具体化,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数学教育的普及性和发展性。这一环节在教学活动中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了台阶。 (二)分层施教——按教师提出的分层标准,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自己所在的层次及其学习目标。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主攻基本目标,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问题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设计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规律,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对不同层面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我在教全等三角形判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1-04-01T17:05:10.340Z 来源:《学园》2011年02月上旬供稿作者:黎绍琼 [导读] “分层递进”教学法是当前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 黎绍琼广东省云浮市云浮中学 【摘要】“分层递进”教学法是当前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笔者立足于班级学生数学能力的客观差异,由教学目标入手,从小组划分、教学目标层次化、分层次授课及课堂练习分层四方面初步探讨了“分层递进”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分层递进初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2-0150-02 所谓“分层递进”教学法,指依照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层次并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要求,并依据教学效果予以调整的教学模式。课改前,初中数学教学在传统班级授课制的限制和约束下,教师在备课授课、作业辅导等环节中很难顾及到学生智能水平的差异,难以在各自的水平层次上实现较理想的能力发展或潜力发掘。为此,笔者尝试性地将“分层递进”教学法运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效果颇佳。以下仅介绍一些自身的教学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 “分层递进”教学的教学目标在于递进 “分层递进”教学可划分为两部分:“分层”即协调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手段;“递进”则代指教学任务的基本目的,即促进智能层次不一的学生立足于固有知识建构,实现整体进步。与新课标所强调的“面向整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样,分层递进教学着眼于班级学生整体的发展进步,而不仅是针对于部分优生,不以牺牲部分人素质发展的机会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因材施教的原则。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分层递进”教学强调、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并视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以学习小组互动的方式,促进班级竞争、学习与共同发展的良好学习氛围,进而把“差异”转化为教育资源,缩短学生间的智能差异。 二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划分小组层次,定期动态升降 “分层递进”教学法的应用实践要求教师对班级学生情况有足够的了解,可依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态度、能力和成绩的差异,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按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三层次的能力要求,将学生由低至高分为A、B、C三个层次。教师可通过班主任的协调工作,在座位编排时,将前后四人(A、C层各1人,B层2人)编为学习小组,便于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讨论、辅导、交流、竞赛,实现班级群体的“优势互补”。为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可在阶段性的单元学习或期中测试后,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进行必要的层次间调整,鼓励学生逐步形成奋发向上的学习风气,并最终达到A层逐步解体,B、C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2.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层备课是教师进一步落实分层次教学及课程指导的前提。在吃透教材、课标的情况下,教师应对教学内容作共同目标、层次目标的区分。尤其是要注意转变传统教学“一刀切”的做法,如在学困生的教学目标安排上可采取先慢后快、由浅入深的渐进办法,允许学困生在有梯度的连贯的分目标练习中逐步达到课标要求;学优生则可适当超课标、超进度学习。应注意的是,各层次教学要求拟订力求准确地把握各层次学生认知建构的“最近发展区”,妥善解决学生间“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如在“因式分解”的课堂教学目标可定为两部分:(1)共同目标: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并可应用其初步解决简单问题。(2)层次目标:A层,因式分解简单的整式;B层,理解概念并熟练地分解因式;C层,在B层的基础上可熟练运用其概念去解决有一定难度和灵活性的综合问题。 3.分层次授课是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分层递进”教学应采用多层次、立体化、低起点、缓坡度的弹性化教学。注意要让班级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提问可根据问题难度的高低,分别将简单、适中、有思维难度的问题交给A、B、C三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保证各层次学生均等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譬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判断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熟悉与掌握程度,给出以下方程:(1)x2+y2=4;(2)x2+2x-y=x2;(3)xy-y=6;(4)x2+y+z=6。要求A、B层次的学生判断方程是否属于二元一次方程,并讨论是或不是的理由。同时安排C层次的学生判断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后所列的x、y的一对值,是否为方程组解? 在学生探究、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鼓励学习小组间的成员互动,并就其疑难问题予以适当引导。尤其是对A、B层的学生,教师须深入了解其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解答疑难,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精神与强烈的求知欲。在C层学生的指导上,则应以课后指导为主,做到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时避免占用大多数同学的课堂学习时间。 4.课堂练习分层 课堂练习是教师考查分层递进教学效果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性在于巩固与强化各层次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与课堂讲授获取的学习成果,并及时加以反馈、矫正,将所学知识点由点而面地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由此,教师设计编排课堂练习,应根据班级整体的层次分布科学重组或选编习题,遵循基本标准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地讲,就是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由低至高将课堂练习分为基本标准、习题综合与技巧归纳三个层次。 以“勾股定理”的第一课时教学为例,可设计如下基础练习:(1)参考教材图例,重新证明勾股定理。(2)已知矩形的周长为34,且长为14,试求矩形的对角线长。(3)若三角形△AOB处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且已知O为原点,点A(5,0)、点B(0,12),试求 △AOB斜边上的高。 要求:规定时间内,A层次同学要完成(1)、(2)两题;B层次同学在完成前两题的基础上对(3)进行思考;C层次同学则需全部完成。 通过以上步骤,教师可对层次不一的学生展开补偿评价与发展训练,逐层落实教学目标。同样的,分层教学除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