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实验

合集下载

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八城市植被生态效应的调查一、概述绿色植物作为自然环境的代表,其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生态效应影响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

生长在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应是也显著的,主要表现在降温增湿、调节环境条件、吸收有毒气体、滞留烟尘净化空气、降低环境噪音等。

本实验以城市生态学中的城市植被为研究对象,说明其产生的效应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1.不同的城市绿地由于植被种类、数量、营建方式的不同,植被产生的生态效应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通过城市中不同地点的城市植被生态效应的测定,了解城市中不同植被群落在城市中不同地域空间的生态效益的差异。

2.掌握测定城市植被生态因子的测定方法。

3.通过实验了解实验结果,即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效应的差异,主动在城市建设中应用生态效应好的植被群落类型。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一)实验内容1.通过对城市中具有不同植被类型的地域(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屋顶花园)的生态因子(CO2、温度、湿度、S02、NOx、总悬浮颗粒物、空气微生物含量等因子)的测定,比较不同地域的不同植被群落生态效应的差异。

2.采样分析项目测定项目:CO2、O2、SO2、NOx、总悬浮颗粒物、空气微生物含量、温度、湿度。

3.测定网点的布设方法选择一处城市地域,根据植被生长的实际情况和人力、物力条件,在各功能区分别设置相应数量的采样点。

每个测定网点附近设定一个无绿化的测定点作对照实验。

4.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采样时间:由于街头绿地相对于城市公园和屋顶花园而言,受周围因素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选定采样时间上应当尽量避免周围环境对测定数据的干扰。

所以测定时间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等周围环境相对比较安静的时间段同时完成测定数据。

采样频率:测定次数不少于7次。

(二)实验方法根据测定因子的存在状态、浓度、物理化学性质及测定方法的不同,要求选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仪器。

1.O2/CO2的测定本实验可采用O2/CO2气体测定仪(型号CES-02)2.二氧化硫SO2的测定――――紫外荧光法实际工作中可用紫外荧光SO2监测仪测定。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植物生态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对不同植物的观察和比较,掌握植物在生态系
统中的作用和适应性。

实验材料:五株不同种类的植物,土壤,水
实验步骤:
1. 准备五个相同大小的花盆,分别装上土壤。

2. 将五株不同种类的植物分别种在花盆里。

3. 每天给每株植物适量的水,控制花盆内的湿度。

4. 每天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叶片的颜色、数量和大小。

5. 在实验结束时,比较五株植物的生长状况,分析其中的差异。

实验结果:五株植物的生长情况各有不同,其中有些植物的叶片颜色十分鲜艳,生长也较快,有些植物的叶片颜色暗淡,生长缓慢。

在细致的观察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三个现象:
1. 植物与环境的适应性
每种植物都有自己适应的生存环境和生长条件。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几株叶片颜色鲜艳的植物在日光充足、土壤湿润的条件下生长得较为茂盛,而另外几株叶片暗淡的植物却在光线不充足、土壤缺乏养分的情况下生长稳健,说明它们已经适应了环境的不同变化。

2. 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水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品,但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在实验中,我们控制了每株植物得到的水量,发现一些植物的叶片变黄、枯萎,说明缺少水分,一些植物的生长较快,说明有充足的水分,这再次证明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不同。

3. 植物的相互作用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有些植物在与其他植物共生的情况下生长得更为茁壮,而有些植物却相反,说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它们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这次植物生态实验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和生长方式,对于我们今后研究和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帮助。

生态学实验

生态学实验

《生态学实验》实验一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及一些常见的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材料太阳辐射仪(或照度计)、水银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风速测定仪、罗盘、竹竿、皮尺、卷尺、记录笔、记录纸等。

三、实验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任何一种生物都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中,不仅受到各生态因子的制约和束缚,同时也能明显地改变各生态因子。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使学生掌握几种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并通过不同生态环境及同一生态环境中不同位置的比较,了解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四、实验步骤1. 太阳辐射量调节太阳辐射仪到水平位置,连接辐射仪与辐射电流表;或调整照度计至“0”的位置,测下列项目:(1)总太阳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的探头直接暴露于太阳辐射下,待辐射电流表稳定后,记录读数,通过换算得出总太阳辐射量。

(2)散射辐射量在太阳辐射仪上面的一定高度,用黑色遮阳板遮住太阳辐射的直射部分,待辐射电流稳定后,记录读数。

(3)直射辐射量等于太阳总辐射与散射辐射量之差。

(4)地面反射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探头朝向地面,并与地面平行,待辐射电流表读数稳定后,记录读数。

2. 气温和土温(1)将一根竹竿(2~4m)垂直于地面,从地面起每隔50cm放一支温度计(注意不要让太阳光直射探头或温度计的下部,可用黑色遮阳板遮住阳光)。

(2)用小镐挖约20~50cm深的土炕,每隔5cm放一支土壤温度计。

(3)每隔约10分钟记录一次读数,需要注意的是,当用温度计测定温度的时候,取出或取下温度计时应尽快的读数,否则会增大误差。

3. 湿度单独测定湿度的常用温度计有通风干湿球温度计和露点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包括两个温度计,其球部并排暴露在空气中。

生态学研究和实验方法

生态学研究和实验方法

生态学研究和实验方法生态学研究是一门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通过观察、实验、建模等方法来揭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方式。

在生态学研究中,实验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生态问题。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生态学实验方法。

一、实地观察方法实地观察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物种组成、数量分布、行为习性等信息,可以了解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实地观察方法通常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大量的数据收集,可以借助于无人机、遥感等技术手段进行辅助,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可比性和验证性。

二、野外实验方法野外实验是在自然环境中设置控制和处理组,通过对照组的比较来研究环境因子对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野外实验方法可以通过调整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湿度等的强度和频率,来模拟不同的环境条件,并观察物种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野外实验通常需要长期的观察和监测,要注意实验设置的可行性和考虑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

三、室内实验方法室内实验可以在受控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通过对实验条件的精确控制,来研究生物对环境因子的反应和适应机制。

室内实验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物种的生理生态特性、生物化学反应、种子发芽等过程。

室内实验方法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因子,创建虚拟环境来揭示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四、实验模拟方法实验模拟是在实验室中通过模拟自然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过程和功能,来探究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实验模拟方法可以通过模拟气候变化、土壤污染、废物处理等情景,来研究物种的适应性、竞争和共生关系等生态过程。

实验模拟方法可以使用温室、生态箱、草地模型等设备和模型来实现。

总结起来,生态学研究和实验方法包括实地观察方法、野外实验方法、室内实验方法和实验模拟方法等。

不同的方法在实践中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限制。

生态学研究需要根据问题的特性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注意数据的可靠性、结果的解读和推广的可行性。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实验选取了校园内的一片草地作为研究区域,同时准备了测量工具如尺子、温度计、湿度计等,以及记录工具如笔记本和笔。

(二)实验方法1、物种调查采用样方法对草地中的植物物种进行调查。

在选定的区域内设置多个样方,记录每个样方内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2、环境因子测量在实验区域内不同地点测量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并记录测量时间和地点。

3、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并探讨环境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

三、实验结果(一)物种调查结果经过样方调查,共记录到X种植物,其中优势物种为具体植物名称。

不同样方内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存在一定差异。

(二)环境因子测量结果实验区域内的温度在具体温度范围之间变化,湿度在具体湿度范围之间波动,光照强度在具体光照强度范围之间。

(三)数据分析结果通过计算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发现该草地的物种丰富度为具体数值,多样性指数为具体数值。

进一步分析发现,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有显著影响。

例如,在温度较高、湿度适中、光照充足的区域,某些喜阳植物的分布较为密集。

四、实验讨论(一)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物种多样性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本次实验中,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植物在草地中的分布不均匀。

此外,土壤质地、养分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可能对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高的物种多样性通常意味着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因为丰富的物种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抵御外界干扰和病虫害的侵袭。

(三)人类活动的影响校园内的草地受到人类活动的一定干扰,如踩踏、修剪等。

这些活动可能会改变草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生态瓶实验报告

生态瓶实验报告

生态瓶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生态瓶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生态学实验,通过在封闭的玻璃瓶中创造一个生态系统,可以观察和研究生态环境中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生物、非生物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并探索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一个玻璃瓶、土壤、植物、水、石头、沙子、营养液等。

首先,将瓶底均匀铺上一层石头,然后覆盖一层沙子。

接着,在沙子上放置一层土壤,再在土壤上种植适宜的植物。

同时,向瓶中加入适量的水和营养液。

完成这些步骤后,将玻璃瓶口用透明塑料袋封住,形成一个封闭的生态瓶。

三、实验结果在观察了几周后,我们发现植物在生态瓶中生长茂盛,根系逐渐扩展。

同时,水中也出现了微小的浮游生物,如浮游藻和浮游动物。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了生态瓶中的氧气浓度。

而水中的浮游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又为水中的浮游动物提供了食物来源。

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生态循环。

四、讨论与思考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看到了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密切关系。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转化光能为化学能,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了合适的氧气浓度。

水中的浮游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作为食物供给浮游动物。

这样,生态瓶中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各个成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生态瓶实验中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生态瓶的封闭并非完全真实,与自然环境相比,无法模拟所有的生态要素和环境变化。

其次,生态瓶的容量有限,不同于真实生态系统的广阔空间,难以完全展现生物多样性和复杂性。

此外,生态瓶实验只是对生态环境中某些要素和作用的简化描述,无法全面反映真实的生态过程。

然而,尽管有这些限制,生态瓶实验依然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工具。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和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关系,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同时,生态瓶实验也可以用于教育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环境生态学实验报告

环境生态学实验报告

引言概述:环境生态学实验报告旨在研究和分析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五个主要方面的探索,对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关键领域进行详细讨论。

我们将介绍环境生态学的背景和概念;我们将探讨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然后,我们将讨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将研究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我们将总结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文内容:1.环境生态学的背景和概念1.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研究对象和范围1.3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1物种的适应性和生态位2.2生物多样性和物种间相互作用2.3环境因素对物种分布和繁殖的影响2.4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策2.5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1开发和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2土地利用和碎片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3气候变化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3.4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5捕猎和捕捉对野生动植物种群的影响4.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4.1值得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物种4.2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管理4.3生态系统恢复和修复技术4.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和措施4.5战略环境评估和可持续发展5.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5.1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价值5.2科学技术对环境生态学的影响5.3环境生态学的挑战和机遇5.4新兴领域和研究前沿5.5环境生态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总结:通过对环境生态学的介绍和探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在保护和恢复环境中的重要性。

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都是关键领域。

环境生态学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发展创新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

未来,环境生态学将继续深入研究物种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

环境生态学群落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环境生态学群落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群落调查与分析【实验目的】掌握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和群落分析方法。

【实验材料】海拔表、皮尺、卷尺、样绳、照度计、GPS。

【实验原理】群落调查是考察与研究群落的基本途径,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是样地法。

样地是在群落中圈出的能代表群落基本特征的一定面积地段,通过对样地的调查来推断整个群落的情况。

运用样地法进行群落调查时,首先需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样地的形状、面积与数量,并确定样地设置的方法。

样地设置的原则是使设置的样地具有代表性。

样地形状一般有方形、圆形、条形等。

样地的大小和数目根据群落的不同而不同,一般群落越复杂,样地的面积要越大。

通常草本群落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m2,较高的草本群落也有用4 m2或更大的样方。

灌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3m×3m、4m×4m甚至5m×5m。

乔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00 m2。

样方的数目据群落的类型、物种的丰富程度以及人力和时间等确定。

但全部样方的总面积,应略大于群落的最小面积。

样地设置的方法有随机设置、系统设置、典型设置等。

随机设置是使所有被抽中的机率相等,可在群落中系统地设置一些点,编上1,2,3,……100等数字,然后随机地抽取其中的数字,以确定样地的位置。

系统设置即在群落中以一定的规则确定取样位置,如在群落中设置几条等距离的样线,然后在每一样线的相等间距设置样方。

典型取样即在认为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样方。

【实验方法与步骤】1.样地设置每组4-5人,在马尾松林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10样方。

10m×10m的乔木样方,在乔木样方内设置一个5m×5m的灌木样方,再于乔木样方的4个角分别设置1个1m×1m 的草本样方。

2.调查记录调查记录的内容、项目随研究目的不同而不同。

细致的数据整理分配工作应在室内进行。

研究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可使用群落调查表格,群落调查表格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而制订。

乔木层调查采用每木调查的方法,即分别调查每株树木的物种名、胸径、树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生物《环境生态学实验》4个实验实验一浊度的测定——目视比浊法一、实验原理将水样与用硅藻土配制的浊度标准液进行比较。

规定相当于1mg一定粒度的硅藻土在1000mL 水中所产生的浊度为1度二、实验仪器及试剂A实验仪器50ml具塞比色管、1L容量瓶、 250ml具塞无色玻璃瓶、10ml量筒B实验试剂浊度标准液:(1)浊度 250 度的硅藻土悬浊液(2)浊度 100 度的硅藻土悬浊液备注:浊度标准液配制(1)称取10g通过 0.1mm 筛孔(150目)的硅藻土于研钵中,加入少许蒸馏水调成糊状并研细,移至1000mL 量筒中,加水至标线,充分搅匀后,静置24h,用虹吸法仔细将上层800mL悬浮液移至第二个1000mL 量筒中,向其中加水至1000mL,充分搅拌静置24h。

虹吸出上层含较细颗粒的800mL 悬浮液,弃去。

下部沉积物加水稀释至 1000mL。

充分搅拌后,贮于具塞玻璃瓶中,其中含硅藻土颗粒直径大约为 400um左右。

取 50.0mL 上述悬浊液置于恒重的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

于 105℃烘箱中烘 2h,置于干燥器冷却 30min ,称重。

重复以上操作,即烘 1h ,冷却,称重,直至恒重。

求出 1mL悬浊液含硅藻土的重量(mg) 。

(2)吸取含 250mg 硅藻土的悬浊液,置于 10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标线,摇匀。

此溶液浊度为250 度。

(3)吸取100mL浊度为250度的标准液于25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此溶液浊度为100 度。

三、实验操作步骤(1)浊度低于 10 度的水样:①吸取浊度为100度的标准液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及10.0mL 于 100mL 比色管中,加水稀释至标线,混匀。

配制成浊度为 0 、1.0 、2.0 、3.0、4.0、5.0 、6.0 、7.0 、8.0 、9.0 和10.0 度的标准液。

②取100mL摇匀水样于100mL比色管中与上述标液(11.1.1)进行比较,可在黑色底板上由上向下垂直观察,选出与水样产生相近视觉效果的标液,记下其浊度值。

(2)浊度为 10 度以上的水样:①吸取浊度为 250 度的标准液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及 100mL 置于 250mL 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标线,混匀。

即得浊度为 0 、10、 20、 30 、40、 50 、60、70、 80 、90 和 100 度的标准液,将其移入成套的 250mL 具塞玻璃瓶中。

②取250mL 摇匀水样置于成套的 250mL具塞玻璃瓶中,瓶后放一有黑线的白纸板作为判别标志,从瓶前向后观察,根据目标的清晰程度选出与水样产生相近视觉效果的标准液,记下其浊度值。

(3)水样浊度超过 100 度时,用无浊度水稀释后测定。

四、结果计算水样浊度可直接读数实验二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一、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Shelford耐受性定律。

三、实验仪器及其试剂1、实验仪器:塑料杯(250ml)(4个人一组,每组6个,共需84个)2、实验试剂:稀硫酸(PH=2)(大概3升)、蒸馏水(1.5升)3、实验材料:小鱼或者金鱼四、实验步骤:1、取6个塑料杯分为6组,并贴好标签。

2、配制酸化水:分别配制PH约为3.0、3.5、4.0、4.5、5.0的酸化水,方法是用大烧杯取30ml的稀硫酸(PH=2),再加入200、300、350、380、400ml的自来水,混匀,(若PH值偏差太大,可用稀硫酸或自来水加以适当调整)3、将配好的相应PH值的酸化水分别加入到5个塑料杯中,另外一个设为对照组(PH=7)4、用小抄网捎出鱼,分别放入到塑料杯中,每个塑料杯放入2~3条小鱼。

作业:记录小鱼的生活状态、存活时间、溶液的浑浊度和气味的变化,并交实验报告实验三单种及两种以上种子萌发情况比较一、目的通过单种种子不同密度的萌发实验及两种以上种子的混合萌发实验,观测种内邻接效应、种间竞争现象。

通过实验加深对邻接效应及竞争排斥原理的理解。

二、原理邻接效应是指一定空间内数目(密度)增加,必定会出现的邻接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人们在植物种群密度对产量的关系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从而证实了“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即种群的密度不同,最后产量却都是一样,主要原因是邻接效应对其个体生长的抑制随密度增大而增大。

Shinoyaki和Kila(1956)又提出了密度与产量线性关系的“倒数产量法则”,其方程为1/W=Ad + B(其中W为产量,d为密度,A、B为常数)。

关于种子萌发时密度不同而产生的邻接效应,也有人做过大量试验,Knapp和FµLthmann(1954)对洋芋、洋葱和白香草木樨的实验证明:发芽种子的密度增加和距离减少,发芽率明显降低。

种间竞争是指两个种在所需环境资源和能量不足的情况下,或因某种必需的环境条件受限制,或因空间不够而发生的相互关系。

在这种相互关系中,对竞争种的个体生长和种群的数量增长都有抑制作用。

种间竞争在自然界是易于观察到的。

例如纯羊草群落中,其它的种往往生长不良。

又如在上层林木树种的荫蔽下,下层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生长,由于受到光的限制而生长缓慢。

Gause(1934)以两种在分类上和生态上很接近的草履虫所做的经典试验,其结果是增长快的种排挤了增长慢的种。

后来,科学家就把这种种间竞争称之为Gause假说,即:由于竞争的结果,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永久地共存。

近代科学家又用竞争排斥原理来表示这种概念,即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也就是说,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具有相似生态习性的植物种群之间,不同属但是生活型相同的植物之间,以及同一基因型个体之间的竞争都很激烈,都可以由这个假说得到解释。

种间的竞争力,决定于种的生态习性和生态幅度、生长速率、个体大小、抗逆性、叶子和根系的数目、植物的生长习性(一年生还是多年生)、植物化学物质以及禾本科植物的分蘖能力等。

种间竞争在决定共存于一起的种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三、仪器、材料(一)仪器1、培养皿;滤纸;漂白粉;恒温培养箱。

(二)材料莴苣(Aitemisia )、洋葱(Alli µm cepa )种子及菜心种子。

四、步骤将莴苣、洋葱、菜心种子按每个培养皿2、10、50、250颗等距离排列于滤纸上,分别加入蒸馏水5 mL ,盖好培养皿,置30 ℃恒温箱中培养。

每天观察发芽或幼苗生长情况,并作详细记录,填入表中,并进行讨论。

同样方法做两种以上种子的混合萌发实验。

五、结果和讨论将实验结果结合邻接效应及竞争排斥原理进行讨论。

思考题1、什么是邻接效应,什么是竞争排斥原理?2、同种种子的邻接效应与两种以上种子间的邻接效应在实验过程中哪一类型表现的更显著?实验四 重金属Pb 、Cd 、Zn 、Hg 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一、目的本实验用不同浓度的Pb 、Cd 、Zn 或Hg 处理,观察不同浓度的重金属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通过本实验,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溶液的配制方法;通过实验结果说明,重金属对小麦种子发芽率及幼苗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溶液的影响有什么差别,并加以解释。

二、原理种子萌发是植物繁殖后代的关键性步骤,也是决定种子质量的依据。

种子萌发程度常用种子发芽率表示。

种子发芽率是指在最适宜的条件下,在规定的天数内,发芽的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率,它是决定种子品质和实用价值的主要依据。

测定种子萌发率的方法很多,如快速测定法,它包括氮化三苯氮唑法(TTC法),嗅麝香草酚兰法(BTB法)和纸上荧光法;本实验采用直接发芽的方法测定种子发芽率。

由于工业、交通、农业,特别是矿藏的开采和冶金,给环境中,特别是水和土壤中带来了大量的重金属,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对生物的毒害。

在种子萌发方面,由于重金属会破坏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代谢过程,影响有关酶系的活性,因此,会影响种子萌发,改变其发芽率,并影响幼苗的生长发育。

二、材料、仪器及试剂(一)材料水稻种子。

(二)仪器恒温箱;白瓷盘;直尺;镊子;滤纸;烧杯;培养皿;移液管;容量瓶;分析天平。

(三)试剂蒸馏水;醋酸铅;氯化镉;硫酸锌;硝酸汞;次氯酸钠。

三、步骤1、重金属溶液的配制。

以氯化镉为例,先配制出100 mg/L的镉溶液,然后再稀释为所需的浓度。

准确称取200.3 mg氯化镉溶于水,定容到1 L,即为100 mg/L的镉溶液。

2、水稻种子的预处理。

取颗粒饱满,大小均匀的小麦种子置于盆内,用自来水冲洗2~3次,用5%的次氯酸钠消毒4~5 min,再用自来水清洗数次,于30℃的温水中浸种吸涨30 min。

3、水稻种子的重金属处理及培养。

用100 mg/L镉溶液配制 5 mg/L、10 mg/L、25 mg/L、50 mg/L 四个浓度的镉溶液,取干净培养皿5套,分别加入蒸馏水和各个浓度的镉溶液10.0 mL,在每个培养皿中加入滤纸一张,用镊子放入预处理的水稻种子50粒,盖好培养皿,置30 ℃恒温箱中培养,同时用蒸馏水作对照试验。

4、结果观察。

培养2 d、4 d、6 d、7 d、11 d观察小麦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情况。

测定不同镉处理浓度已发芽的种子的平均数、平均根长和平均芽长,将结果记入表格内,并加以解释。

思考题1、重金属对小麦种子发芽率及幼苗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2、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溶液对小麦种子发芽率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有什么差别,并加以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