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生态教案

高中生物生态教案

高中生物生态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掌握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态位的概念。

3. 讨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重点:
1.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2. 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态位的概念。

教学难点:
1. 理解生态位的概念和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 等教学设备。

2. 生态学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课堂活动相关的素材和道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生态系统图,引出生态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学习生态学的基本概念:通过PPT等教学资料介绍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 探讨生物群落概念: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组成要素,并向全班展示自己的
总结。

4. 理解生态系统: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特点。

5. 讨论生态位:讲解生态位的定义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种在生态
系统中的角色和位置。

6. 总结: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
理解。

7. 课堂检测:布置一份生态学的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教学延伸:
1. 带领学生到校园或自然环境中进行生态系统观察和调查,加深对生态学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生物群落的模拟实验,让他们亲身感受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请生态学专家或相关研究者来学校进行讲座,与学生分享最新的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成果。

2024版基础生态学教案完整版

2024版基础生态学教案完整版

01生态学基本概念与原理Chapter生态学定义及研究对象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如生物种类、数量、空间配置)和功能结构(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原理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意义生物多样性的定义指生命形式的多样化,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义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稳定、保存自然资源、推动科学研究以及提供美学、文化、经济等多重价值。

02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群落Chapter群落概念及特征描述群落定义群落特征群落演替过程分析演替阶段演替概念通常包括先锋群落阶段、竞争平衡阶段、相对稳定阶段等,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物种组成和环境特征。

演替机制森林植被草原植被湿地植被030201典型植被类型介绍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自然保护区概念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而划定的特定区域,旨在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自然保护区类型包括生态系统类、野生生物类、自然遗迹类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保护对象和管理要求。

自然保护区管理措施包括划定边界、限制开发、监测巡护、宣传教育等,这些措施共同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03种群动态与调节机制Chapter种群概念及特征描述种群定义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模型解读J型增长模型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这种增长方式被称为J型增长。

其数学模型为:Nt=N0λt(N0为初始数量,λ为增长倍数,t为时间)。

S型增长模型在自然界中,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种群的增长往往呈现S型曲线。

其数学模型为:dN/dt=rN(K-N)/K(r为内禀增长率,K为环境容纳量)。

种间关系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种间关系类型影响因素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作用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的影响被捕食者对捕食者的影响0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Chapter01020304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概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方法探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意愿调查法生态足迹法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较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污染生物资源过度开发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分析05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态安全问题Chapter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干旱、热浪等频发,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动物生理生态学教学教案

动物生理生态学教学教案

举例说明,加 深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 激发兴趣
结合实际,提 高应用能力
实验目的:通 过实验,让学 生了解动物生 理生态学的基 本原理和知识
实验材料:准备 相关的实验器材 和材料,如显微 镜、培养皿、动
物标本等
实验步骤:详细 讲解实验步骤, 包括实验前的准 备、实验过程中 的操作和实验后
的整理
实验结果:引 导学生观察实 验结果,分析 实验数据,得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 识,并鼓励他们查阅相关资料,拓 展知识面。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动物生理生态学的概念和重要 性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 习兴趣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通过有趣的动物行为或生理现象吸 引学生注意力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安排
引入新课:通过 有趣的故事或实 例引入动物生理 生态学的概念
讨论时间:根据课程安 排,设定合理的讨论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 原理
学会运用动物生理生态学的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掌握动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 技术
培养对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兴趣和热 爱
理解动物生理生 态学的基本概念 和原理
掌握动物生理生 态学的实验方法 和技术
运用动物生理生 态学的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对动物 生理生态学的兴 趣和热爱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 片、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 概念。
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课堂讨 论,增强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实际 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态学实验教学设计

生态学实验教学设计

生态学实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生态学实验教学是大学生态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生态学相关理论,并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生态系统及相关问题的认识。

本次生态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能力,同时学习生态指标的测定、分析和解释。

要求学生熟悉各种环境调查方法、了解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生态学原理,熟练运用生态学理论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提高生态系统调查技能和实验研究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确定生态系统的聚落、群落和群落类型;•测定生态系统环境指标(如土壤含水量、土壤pH、光照强度、温度等);•分析群落物种组成及其关系;•针对不同生态系统群落类型,设计合适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实验步骤:1.确定生态系统的调查区域,并标注清楚测试点的位置。

2.确定调查的生态系统类型:森林、草原、湿地等。

3.测定本次实验所需要的环境指标数据(如土壤含水量等)。

4.在测试点内进行生态系统聚落、群落调查,记录各种植物、动物的代表性种类。

5.通过数据分析,解释群落物种组成特点,并研究不同类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

6.针对分析结果,设计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实验器材:•生态学实验地点•野外调查仪器:分光光度计、显微镜、计算机、数据采集器等•采样器材:铁锹、手锯、放大镜、测量尺、车载GPS等•实验药品:石灰、硫元素、氨水等四、实验注意事项1.生态学实验所在的地方多为野外,需要提前做好安全措施,注意防范野生动物等危险因素。

2.实验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等。

3.实验结束后,需要填写实验报告,汇总数据、分析结果并设计合理的方案以维护生态环境。

五、实验评价指标•实验操作技能(10分)•实验数据记录(10分)•分析能力(20分)•方案设计(20分)•实验报告(40分)六、实验课程时间本生态学实验课程时间预计为两个星期,每周三个小时,两个星期共计六个小时。

生态学实验教学备课教案生态实验的设计与观察

生态学实验教学备课教案生态实验的设计与观察

生态学实验教学备课教案生态实验的设计与观察生态学实验教学备课教案生态实验的设计与观察1. 实验介绍在生态学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设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以及其中的相互关系。

本教案旨在设计一场生态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并帮助他们理解生态环境中的相互作用。

2. 实验目标和步骤2.1 实验目标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 学习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理解生态环境中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 掌握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2.2 实验步骤2.2.1 实验材料准备- 一组大型玻璃容器(如鱼缸或大瓶子),用于构建生态模拟环境;- 沙子、泥土和小石子,用于模拟土壤;- 水,用于构建水域环境;- 选择适当的植物和动物样本,如草、昆虫等;- 实验记录表格或笔记本;-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2.2.2 实验设计与观察- 将玻璃容器分为两个区域,一个区域用于构建陆地环境,另一个区域用于构建水域环境;- 在陆地区域放置适当的土壤和植物样本,如草;- 在水域区域添加水和适当的植物和动物样本,如浮游生物;- 观察并记录植物和动物样本的生长情况,包括数量、大小等;- 观察并记录土壤和水质的变化情况,包括颜色、湿度等;- 使用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水样本中的浮游生物,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种类和数量。

3. 数据分析与讨论3.1 实验数据统计- 对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 制作表格或图表,展示植物和动物样本的生长情况,土壤和水质的变化情况,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

3.2 数据分析与讨论- 分析植物和动物样本的生长情况,探讨其与土壤和水质的关系;- 分析土壤和水质的变化情况,探讨其与植物和动物生长的关系;- 分析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探讨其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实验总结与反思本实验通过设计和观察生态系统,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环境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1一、碳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2、碳循环⑴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物质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⑴⑴循环过程3、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4、温室效应⑴形成原因⑴影响⑴措施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区别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无机物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往复循环、反复利用范围各种生态系统都可进行生物圈(全球性)2、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2课时复习提问: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如何?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什么?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引入探究内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由于学生缺乏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在指导学生进行该课题的探究时,教师可以先介绍有关知识背景,比如可以用卡逊《寂静的'春天》中如下一段话:土壤中最小的有机体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机体,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

它们有着庞大的天文学似的统计数学,一茶匙的表层土可以含有亿万个细菌。

纵然这些细菌形体细微,但在一英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

长得像长线似的放线菌数目比细菌稍微少一些,然而因为它们形体较大,所以它们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的总质量仍和细菌差不多。

被称之为藻类的微小绿色细胞体组成了土壤内极微小的植物生命。

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植物腐烂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物。

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氮这些化学元素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的循环运动是无法进行的。

基础生态学教学设计教案

基础生态学教学设计教案

基础生态学教学设计教案1. 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基础生态学教学,培养学生对于生态系统的理解和认识,使其具备以下能力和知识:- 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特征;- 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生态系统演替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理;- 具备生态学研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能力。

2.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生态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生态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生物组成和非生物组成;- 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3 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间相互关系:共生、捕食、竞争等;-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间相互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4 生态系统演替和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过程;-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3. 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等,以促进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3.1 讲授通过讲授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向学生介绍和传授生态学的基本知识。

3.2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生态学案例,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生物间相互关系等。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提供一些生态学相关的问题,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操作,例如野外考察、生态实验等,让学生亲自参与生态学研究和实践,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4. 教学评价本教学设计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考试、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和学术报告等,以全面评价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1 考试通过设立笔试和口试等形式的考试,检验学生对生态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生态学实验的设计与操作的教学备课教案

生态学实验的设计与操作的教学备课教案

生态学实验的设计与操作的教学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次实验的目标是通过设计与操作一系列生态学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验一:环境因素对种群生长的影响a. 实验目的:研究温度、光照和水分等环境因素对种群生长的影响。

b. 实验材料:温度控制设备、光照控制设备、水分调节设备、不同植物种子、培养皿、土壤等。

c. 实验步骤:i. 选择不同植物种子进行实验。

ii. 将不同种子分别种植于不同温度、光照和水分条件下。

iii. 每天记录和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iv. 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 实验二: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调查a. 实验目的:了解野外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

b. 实验材料:野外调查工具(如显微镜、计数器、标本瓶等)。

c. 实验步骤:i. 在指定野外区域进行物种多样性的调查。

ii. 记录物种的名称、数量和特征。

iii. 将采集到的样本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观察和分类。

iv. 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3. 实验三:食物链与营养传递a. 实验目的:通过探究食物链和营养传递的关系,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 实验材料:不同环节的生物(如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等)。

c. 实验步骤:i. 构建一个简单的食物链模型。

ii. 观察和测量每个环节的生物数量和生长情况。

iii. 记录和分析能量和物质的流动过程。

三、教学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b. 清洁和校准实验设备。

c. 检查实验室安全设施。

2. 实验操作:a.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b. 监督学生的实验过程,解答他们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3. 数据处理与分析:a. 帮助学生整理实验数据。

b. 指导学生使用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展示。

4. 实验总结:a. 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实验结果,探讨实验的启示和意义。

b. 提供反馈和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一、实验目的1、熟悉太阳辐射仪的使用方法2、熟悉风速测定仪的使用方法3、掌握干湿球温度计的测量原理与方法二、实验器材太阳辐射仪(或照度计)、干湿球温度计、风速测定仪等。

三、实验内容1、太阳辐射量调节太阳辐射仪到水平位置,连接辐射仪与辐射电流表;或调整照度计至“0”的位置,测下列项目:(1)总太阳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的探头直接暴露于太阳辐射下,待辐射电流表稳定后,记录读数,通过换算得出总太阳辐射量。

(2)散射辐射量在太阳辐射仪上面的一定高度,用黑色遮阳板遮住太阳辐射的直射部分,待辐射电流稳定后,记录读数。

(3)直射辐射量等于太阳总辐射与散射辐射量之差。

(4)地面反射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探头朝向地面,并与地面平行,待辐射电流表读数稳定后,记录读数。

(5)单位:英尺烛光是指距离一烛光的光源(点光源或非点光源)一英尺远而与光线正交的面上的光照度,简写为1ftc(1lm/ft2,流明/英尺2),即每平方英尺内所接收的光通量为1流明时的照度,并且1ftc=10.76lux。

2、湿度单独测定湿度的常用温度计有通风干湿球温度计和露点温度计。

干湿球湿度计的原理:干湿球温度计包括两个温度探头,其球部并排暴露在空气中。

干球温度探头直接露在空气中,湿球温度探头用湿纱布包裹着。

其测湿原理就是,在一定风速下,湿球外边的湿纱布的水分蒸发带走湿球温度计探头上的热量,使其温度低于环境空气的温度;而干球温度计测量出来的就是环境空气的实际温度,此时,湿球与干球之间的温度差与环境的相对湿度有一个相应的关系。

测定步骤:干湿计放置距地面1.2~1.5米的高处。

在测定温度时,棉纱套用蒸馏水湿润,当空气流通过时会造成蒸发,而由蒸发失热必然造成稳定的降低,这样就与实际的温度形成温差。

干湿球温度的读数是在湿球已变为稳定的最小值时进行的。

由该湿度计所附的对照表就可查出当时空气的相对湿度。

例如,设干球温度计所示的温度是22℃,湿球温度计所指示的是16℃,两球的温度差是6℃,可先在表中所示温度一行找到22℃,又在温度一行找到6℃,再把22℃横向与6℃竖行对齐,找到数值54。

它的意思就是相对湿度是54%。

注:读出干、湿两球所指示的温度差,因为湿球所包之纱布水分蒸发的快慢,不仅和当时空气的相对湿度有关,还和空气的流通速度有关。

所以干湿球温度计所附的对照表只适用于指定的风速,不能任意应用。

3. 风向和风速测定风有两个参数指标,即风向和风速。

风向可以简单地用罗盘或通过云的运动方向或植被弯曲的方向测得。

将数字式风速测定仪或手持风速测定仪放置距地面0.5m和1.5m处,记录风速,注意不同高度风速的变化。

四、实验思考选择几个代表性样地,在样地内重复以上步骤,记录数据,多测几次取其平均值,比较不同样地各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

实验二叶片缺水程度的鉴定一、实验目的1、熟悉叶片缺水的鉴定原理及方法2、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二、实验原理植物细胞膜对维持细胞的微环境和正常的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对物质具有选择透性能力。

当植物受到逆境影响时,如极端温度、干旱、盐渍、重金属(如Cd2+等)、大气污染物(如SO2、HF、O3等)和病原菌侵染后,细胞膜遭到破坏,膜透性增大,从而使细胞内的电解质外渗,以致植物细胞浸提液的电导率增大。

膜透性增大的程度与逆境胁迫强度有关,也与植物抗逆性的强弱有关。

这样,比较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品种在相同胁迫下膜透性的增大程度,即可比较作物间或品种间的抗逆性强弱。

因此,电导法目前已成为作物抗性栽培、育种上鉴定植物抗逆性强弱的一个精确而实用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电导率仪、电子天平、真空干燥器、恒温设备、摇床等。

四、实验内容1、选取叶龄、层次相同的小麦叶片(或其它植物功能叶),包在湿纱布内,置于烧杯中。

用自来水冲洗叶片,除去表面玷污物,再用去离子水冲洗1-2次,用干净纱布吸干叶片表面水分,保存在湿纱布中,防叶片失水。

狭长叶片可用刀片切成1cm长段(宽大叶面避开大叶脉,用打孔器打取圆片)。

2、按甲乙两组分别称取样品1g,每组2-3个平行样,将样品放入小烧杯中,加20mL 重蒸去离子水,浸没样品。

3、甲组放入真空干燥器中,用真空泵反复抽放气3-4次(压力400-500mm汞柱,减压0.5h恢复常压),除去水与叶表面之间和细胞间隙中的空气,使叶组织内电解质渗出。

20-30摄氏度振荡保温2-3h。

4、乙组样品置沸水浴中煮沸10-15min,使生物膜变成全透性,用去离子水补足原容量,冷却。

5、将甲乙两组外渗液分别倾入小烧杯,测电导率。

对照电导率为自来水电导率。

6、数据:甲组电导率:乙组电导率:对照组电导率:电解质相对外渗率(%):电导率甲/电导率乙附:电导率仪操作:(1)原理:电导率是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

电导率测量仪的测量原理是将两块平行的极板,放到被测溶液中,在极板的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势(通常为正弦波电压),然后测量极板间流过的电流。

根据欧姆定律,电导率(G)--电阻(R)的倒数,是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

电导率的基本单位是西门子(S),原来被称为姆欧,取电阻单位欧姆倒数之意。

因为电导池的几何形状影响电导率值,标准的测量中用单位电导率S/cm来表示,以补偿各种电极尺寸造成的差别。

单位电导率(C)简单的说是所测电导率(G)与电导池常数(L/A)的乘积.这里的L为两块极板之间的液柱长度,A为极板的面积。

S=ρl=l/σ电阻率的倒数为电导率。

σ=1/ρ。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导率的单位是西门子/米。

电导率的物理意义是表示物质导电的性能。

电导率越大则导电性能越强,反之越小。

(2)操作步骤:①安装,开机预热10min;②校正,按“mode”键,置于校正功能,=0.95将电极置于空气中,调节“调节”旋钮,使仪器显示电导池实际常数值。

如当J实=1;③测量,按“mode”键,置于测量功能,选择适当量时,使仪器显示95.0,此时J即为被测液电导率值。

程,将清洗干净的电极插入被测溶液中,仪器显示值乘以J注意事项:①使用电极时,保持插接良好,防止接触不良;②测量过程中从甲溶液转移到乙溶液,先用蒸馏水清洗,再用乙溶液,不能用滤纸擦拭;③电极使用完毕应清洗干净,甩干后妥善保存,避免碰撞损坏;④注意保护好电极上的常数标识,以免损毁后遗忘电极常数值。

五、实验思考如何判断植物的缺水程度?形态和生理生化方面有哪些主要指标?实验三温度胁迫对植物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一、实验目的1、熟悉温度胁迫对植物损害的鉴定以及植物对温度耐受程度的判断2、掌握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二、实验原理当植物衰老特别是处于逆境的条件下,植物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和清除的平衡受到破坏,自由基增加,引发和加剧细胞膜脂过氧化。

植物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清除的方式是多样的。

SOD是植物体内清除活性氧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在活性氧的清除系统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处于保护系统的核心位置,其主要功能是清除O2-,并产生H2O2;而POD则主要通过催化H2O2或其他过氧化物来氧化多种底物。

在有过氧化氢存在下,过氧化物酶能使愈创木酚氧化,生成茶褐色物质,该物质在470 nm 处有最大吸收,可用分光光度计测量 470 nm 的吸光度变化测定过氧化物酶活性。

三、实验器材磷酸二氢钾、磷酸缓冲液、30%过氧化氢、愈创木酚、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天平、秒表、研钵。

四、实验内容1、样品的制备:各取生长情况相同的小麦幼苗10株,置于45℃、0-2℃、室温下2、过氧化物酶的测定(1) 称取植物材料1g,加20 mmol/L KH2P045m1,于研钵中研磨成匀浆,以4000 r/min离心15min,倾出上清液保存在冷处备用。

(2) 取光径1cm比色皿2只,于1只中加入反应混合液3m1(50 mmol/L pH7.8的磷酸缓冲液加入28μl愈创木酚,19μl 30%H2O2)加10μl粗酶液,KH2PO4 1mL作为校零对照,另1只中加入反应混合液3ml上述酶液1ml(如酶活性过高可稀释之),立即开启秒表记录时间,于分光光度计上测量吸光度值,每隔1分钟读数一次,读数于波长470nm下进行。

(3) 以每分钟吸光值增加0.1作为一个酶活性单位。

过氧化物酶活性 [u/(g·min)]= ΔA470·VT/(0.1·W·t·Vs)式中:ΔA470——反应时间内吸光度的变化。

W ——植物鲜重, g 。

VT——提取酶液总体积, mL 。

Vs——测定时取用酶液体积 , mL 。

t ——反应时间, min 。

注意事项:1、反应混合液应在用前配制,现用现配。

2、样品研磨要充分。

五、实验思考逆境胁迫对植物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动态影响。

实验四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一、实验目的1、了解盐胁迫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2、掌握种子萌发过程中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等各项指标的观察、计算方法3、了解各项指标在盐胁迫条件下的变化趋势4、绘制盐浓度与生长指标相关曲线二、实验器材植物种子、hoagland营养液、Na2CO3、NaCl、培养皿、滤纸、恒温培养箱、电子天平。

三、实验内容1、预处理(1) 种子的预处理:挑选籽粒大小相当的种子,先用10%的次氯酸钠消毒10min,再用30%H2O2消毒,再冲洗干净;然后,根据种皮的致密程度将种子浸泡1-2d。

(2) 器皿准备:于培养皿中分别加入Na2CO3:10mg/L,30mg/L,90mg/L,270mg/L;或NaCl:10mg/L,30mg/L,90mg/L,270mg/L,以清水为对照。

(3) 将每个培养皿底部平铺两片滤纸。

3个平行处理。

2、种子的培养将预处理的种子播于上述铺有滤纸的培养皿内,将培养皿置于恒温箱中,在25℃无光条件下培养7d。

然后,在各培养皿中滴加hoagland营养液,并将培养皿置于自然光照条件下培养。

3、实验记录在种子萌发3d后,逐日记录正常萌发种子数、不萌发种子数、腐烂种子数。

将观察结果填入表14、计算(1) 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计算:①发芽率=7d发芽种子数/供实验种子数×100%②发芽势=3d发芽种子数/供实验种子数×100%③发芽指数:其计算式为:Gi =∑(Gt/Dt)式中:Gi——发芽指数;Gt——在t日的发芽数,个;Dt——相应的发芽天数,d。

根据表1的数据,分别计算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将计算结果填入表2。

表1 发芽情况记录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长发育指标主要包括芽长、总长、芽重和总重。

发芽3d后,用镊子轻轻将其取出,用滤纸吸干,再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芽长和总长,之后,经电子天平测其全重和芽重。

以上各量均取平均值,将结果记入表3。

表3 种子萌发中的生长发育指标测定结果化,了解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