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实验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植物生态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对不同植物的观察和比较,掌握植物在生态系
统中的作用和适应性。
实验材料:五株不同种类的植物,土壤,水
实验步骤:
1. 准备五个相同大小的花盆,分别装上土壤。
2. 将五株不同种类的植物分别种在花盆里。
3. 每天给每株植物适量的水,控制花盆内的湿度。
4. 每天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叶片的颜色、数量和大小。
5. 在实验结束时,比较五株植物的生长状况,分析其中的差异。
实验结果:五株植物的生长情况各有不同,其中有些植物的叶片颜色十分鲜艳,生长也较快,有些植物的叶片颜色暗淡,生长缓慢。
在细致的观察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三个现象:
1. 植物与环境的适应性
每种植物都有自己适应的生存环境和生长条件。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几株叶片颜色鲜艳的植物在日光充足、土壤湿润的条件下生长得较为茂盛,而另外几株叶片暗淡的植物却在光线不充足、土壤缺乏养分的情况下生长稳健,说明它们已经适应了环境的不同变化。
2. 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水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品,但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在实验中,我们控制了每株植物得到的水量,发现一些植物的叶片变黄、枯萎,说明缺少水分,一些植物的生长较快,说明有充足的水分,这再次证明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不同。
3. 植物的相互作用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有些植物在与其他植物共生的情况下生长得更为茁壮,而有些植物却相反,说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它们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这次植物生态实验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和生长方式,对于我们今后研究和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帮助。
生态学综合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深入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生态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野外调查、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
3. 通过综合实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
二、实验内容本次综合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生态系统类型识别与描述2. 生态因子调查与测定3. 生态群落结构分析4. 生态平衡与稳定性研究5. 生态修复与保护实践三、实验方法1. 生态系统类型识别与描述- 通过野外考察,识别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如森林、草原、湿地等)。
- 对所选生态系统进行描述,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植被组成等。
2. 生态因子调查与测定- 调查和测定生态系统中主要生态因子,如光照、温度、湿度、土壤肥力等。
- 采用仪器设备(如温度计、湿度计、照度计等)进行测量。
3. 生态群落结构分析- 对生态群落进行调查,记录物种组成、生物量、密度等指标。
- 分析群落结构特征,如物种多样性、优势种、群落演替等。
4. 生态平衡与稳定性研究- 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探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5. 生态修复与保护实践- 选择典型受损生态系统,如退化草地、水土流失区等。
- 制定生态修复方案,并进行实践操作。
- 评估生态修复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态系统类型识别与描述通过野外考察,我们识别出以下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以乔木为主要植被类型,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 草原生态系统:以草本植物为主要植被类型,具有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 湿地生态系统:以水生植物为主要植被类型,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功能。
2. 生态因子调查与测定我们对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态因子进行了调查和测定,结果如下:- 光照:森林生态系统光照强度较低,草原生态系统光照强度较高,湿地生态系统光照强度适中。
- 温度:森林生态系统温度适中,草原生态系统温度较高,湿地生态系统温度较低。
生态学实验

《生态学实验》实验一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及一些常见的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材料太阳辐射仪(或照度计)、水银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风速测定仪、罗盘、竹竿、皮尺、卷尺、记录笔、记录纸等。
三、实验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任何一种生物都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中,不仅受到各生态因子的制约和束缚,同时也能明显地改变各生态因子。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使学生掌握几种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并通过不同生态环境及同一生态环境中不同位置的比较,了解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四、实验步骤1. 太阳辐射量调节太阳辐射仪到水平位置,连接辐射仪与辐射电流表;或调整照度计至“0”的位置,测下列项目:(1)总太阳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的探头直接暴露于太阳辐射下,待辐射电流表稳定后,记录读数,通过换算得出总太阳辐射量。
(2)散射辐射量在太阳辐射仪上面的一定高度,用黑色遮阳板遮住太阳辐射的直射部分,待辐射电流稳定后,记录读数。
(3)直射辐射量等于太阳总辐射与散射辐射量之差。
(4)地面反射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探头朝向地面,并与地面平行,待辐射电流表读数稳定后,记录读数。
2. 气温和土温(1)将一根竹竿(2~4m)垂直于地面,从地面起每隔50cm放一支温度计(注意不要让太阳光直射探头或温度计的下部,可用黑色遮阳板遮住阳光)。
(2)用小镐挖约20~50cm深的土炕,每隔5cm放一支土壤温度计。
(3)每隔约10分钟记录一次读数,需要注意的是,当用温度计测定温度的时候,取出或取下温度计时应尽快的读数,否则会增大误差。
3. 湿度单独测定湿度的常用温度计有通风干湿球温度计和露点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包括两个温度计,其球部并排暴露在空气中。
生态学研究和实验方法

生态学研究和实验方法生态学研究是一门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通过观察、实验、建模等方法来揭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方式。
在生态学研究中,实验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生态问题。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生态学实验方法。
一、实地观察方法实地观察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物种组成、数量分布、行为习性等信息,可以了解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实地观察方法通常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大量的数据收集,可以借助于无人机、遥感等技术手段进行辅助,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可比性和验证性。
二、野外实验方法野外实验是在自然环境中设置控制和处理组,通过对照组的比较来研究环境因子对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野外实验方法可以通过调整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湿度等的强度和频率,来模拟不同的环境条件,并观察物种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野外实验通常需要长期的观察和监测,要注意实验设置的可行性和考虑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
三、室内实验方法室内实验可以在受控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通过对实验条件的精确控制,来研究生物对环境因子的反应和适应机制。
室内实验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物种的生理生态特性、生物化学反应、种子发芽等过程。
室内实验方法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因子,创建虚拟环境来揭示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四、实验模拟方法实验模拟是在实验室中通过模拟自然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过程和功能,来探究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实验模拟方法可以通过模拟气候变化、土壤污染、废物处理等情景,来研究物种的适应性、竞争和共生关系等生态过程。
实验模拟方法可以使用温室、生态箱、草地模型等设备和模型来实现。
总结起来,生态学研究和实验方法包括实地观察方法、野外实验方法、室内实验方法和实验模拟方法等。
不同的方法在实践中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限制。
生态学研究需要根据问题的特性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注意数据的可靠性、结果的解读和推广的可行性。
生态学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提高我们对生态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我们进行了本次生态学实训实验。
二、实验目的1. 熟悉生态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生态现象的能力;3. 提高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4. 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生态系统调查2. 植物群落结构分析3. 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计算4. 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四、实验方法1. 生态系统调查:采用样方法,随机选取一定面积的样地,调查样地内的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等特征。
2. 植物群落结构分析:记录样地内植物种类、高度、冠幅、叶面积等特征,分析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3. 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计算:根据植物种类、高度、冠幅、叶面积等特征,计算不同植物种类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
4. 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分析样地内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等指标,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态系统调查本次实验共调查了10个样地,样地面积为100m²。
调查结果显示,样地内共有20种植物,其中乔木6种,灌木8种,草本6种。
植物种类丰富,分布较为均匀。
2. 植物群落结构分析通过对样地内植物种类、高度、冠幅、叶面积等特征的分析,发现植物群落结构较为复杂。
乔木层以杨树、柳树为主,灌木层以荆条、胡枝子为主,草本层以狗尾草、蒲公英为主。
植物群落层次分明,结构稳定。
3. 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计算根据植物种类、高度、冠幅、叶面积等特征,计算得出各植物种类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
结果显示,不同植物种类的生态位宽度存在差异,且生态位重叠度较低,表明植物群落内物种间竞争较弱。
4. 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通过对样地内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等指标的分析,评估得出该生态系统稳定性较高。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实验选取了校园内的一片草地作为研究区域,同时准备了测量工具如尺子、温度计、湿度计等,以及记录工具如笔记本和笔。
(二)实验方法1、物种调查采用样方法对草地中的植物物种进行调查。
在选定的区域内设置多个样方,记录每个样方内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2、环境因子测量在实验区域内不同地点测量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并记录测量时间和地点。
3、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并探讨环境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
三、实验结果(一)物种调查结果经过样方调查,共记录到X种植物,其中优势物种为具体植物名称。
不同样方内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存在一定差异。
(二)环境因子测量结果实验区域内的温度在具体温度范围之间变化,湿度在具体湿度范围之间波动,光照强度在具体光照强度范围之间。
(三)数据分析结果通过计算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发现该草地的物种丰富度为具体数值,多样性指数为具体数值。
进一步分析发现,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有显著影响。
例如,在温度较高、湿度适中、光照充足的区域,某些喜阳植物的分布较为密集。
四、实验讨论(一)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物种多样性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本次实验中,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植物在草地中的分布不均匀。
此外,土壤质地、养分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可能对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高的物种多样性通常意味着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因为丰富的物种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抵御外界干扰和病虫害的侵袭。
(三)人类活动的影响校园内的草地受到人类活动的一定干扰,如踩踏、修剪等。
这些活动可能会改变草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大四选修实验课生态学实验教学重点解析

大四选修实验课生态学实验教学重点解析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对生态学的关注也逐渐加深。
作为大学生态学专业的学生,大四选修实验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对大四选修实验课生态学实验的教学重点进行解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大四选修实验课生态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实验还能增加学生对生态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内容大四选修实验课生态学实验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调查、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撰写。
生态调查是实验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实地调查点,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调查等,采集样本并进行记录和分类。
数据处理是实验的重要环节,学生需要对采集到的样本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运用生态学相关的统计方法和模型,获取科学且可靠的结论。
实验报告撰写是对实验结果和结论进行总结和归纳的过程,学生需要按照科学论文的格式,清晰地描述实验过程、结果和讨论。
2. 实验步骤生态学实验的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实地调查点:根据实验设计和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
(2)采集样本:使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采集目标生物种类的样本,并记录相关信息。
(3)数据整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样本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和模型。
(4)结果展示与讨论:根据数据处理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做出科学且可靠的结论,并与已有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讨论。
(5)实验报告提交与评分:按照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并按时提交给指导教师进行评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大四选修实验课生态学实验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
1. 实验设计合理的实验设计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
学生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资料调研,设计出科学且可行的实验方案,确定实地调查点和采集方法,合理安排实验过程。
生态学实验

实验一气候因子测定【实验目的】1.掌握干湿度计、照度计、风速仪的使用方法2.了解不同群落小气候因子观测及数据统计方法【实验原理】生态因子对生物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它约束和束缚着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等各方面;同时,生物也不是被动的,它们对环境也能产生一定的改造作用,是生态因子的数量和质量发生变化。
本实验通过对校园内的大气温湿度、太阳辐射强度的测定。
【操作步骤】1 样地的选择:在校内选择乔木、灌木、草地、裸地各一处4个地点,在离边缘2米以上确定观测地点,保证每一个小组成员测量一个点位的生态因子.2 在各样点分别测定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风速,每隔半小时观察一次,各点保证观测2小时以上。
【实验报告】1掌握土壤水分的方法2了解植被与土壤水分的相互关系【实验原理】土壤水分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土壤的固、液、气三相比例,以及土壤的适耕性和作物的生长发育。
在栽培作物时,需经常了解田间含水量等土壤水分状况,以便适时灌排,利于耕作,保证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达到高产丰收。
土壤水分大致分为化学结合水、吸湿水和自由水三类。
自由水是可供作物利用的;吸湿水是土粒表面分子力所吸附的单分子水层,只有在转变为气态时才能摆脱土粒表面分子力的吸附;而化学结合水却要在600-700℃下才能脱离土粒。
在进行理化分析时,需要在105℃下烘干,测定烘干的土样的土壤吸湿水含量,并以烘干样品重为相对统一的计算基础。
这是因为土壤理化常规分析常按烘干样品重计算分析结果,这样就可使整个分析结果有一合理的相对性数值。
土壤容重是土壤在未破坏自然结构的情况下,单位容积中的重量,通常以克/厘米3表示。
土壤容重大小反映土壤结构、透气性、透水性能以及保水能力的高低。
砂土容重较大,粘土容重较小。
一般腐殖质多的表层容重都较小。
一般耕作层土壤容重1。
00—1.30克/厘米3,土层越深则容重越大,可达1。
40-1。
60克/厘米3,沼泽土的潜育层容重可达1。
7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气候因子测定
【实验目的】
1.掌握干湿度计、照度计、风速仪的使用方法
2.了解不同群落小气候因子观测及数据统计方法
【实验原理】
生态因子对生物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它约束和束缚着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等各方面;同时,生物也不是被动的,它们对环境也能产生一定的改造作用,是生态因子的数量和质量发生变化。
本实验通过对校园内的大气温湿度、太阳辐射强度的测定。
【操作步骤】
1 样地的选择:在校内选择乔木、灌木、草地、裸地各一处4个地点,在离边缘2米以上确定观测地点,保证每一个小组成员测量一个点位的生态因子。
2 在各样点分别测定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风速,每隔半小时观察一次,各点保证观测2小时以上。
【实验报告】
1 绘制不同群落下各气候因子变化曲线做个折线图
2 分析不同群落在同一时间及不同时间的变化规律
温度( ) 相对湿度光强(lux) 风速(m/s)群落类型
乔木
灌木
草本
裸地
曲线图
实验二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
1掌握土壤水分的方法
2了解植被与土壤水分的相互关系
【实验原理】
土壤水分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土壤的固、液、气三相比例,以及土壤的适耕性和作物的生长发育。
在栽培作物时,需经常了解田间含水量等土壤水分状况,以便适时灌排,利于耕作,保证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达到高产丰收。
土壤水分大致分为化学结合水、吸湿水和自由水三类。
自由水是可供作物利用的;吸湿水是土粒表面分子力所吸附的单分子水层,只有在转变为气态时才能摆脱土粒表面分子力的吸附;而化学结合水却要在600-700℃下才能脱离土粒。
在进行理化分析时,需要在105℃下烘干,测定烘干的土样的土壤吸湿水含量,并以烘干样品重为相对统一的计算基础。
这是因为土壤理化常规分析常按烘干样品重计算分析结果,这样就可使整个分析结果有一合理的相对性数值。
土壤容重是土壤在未破坏自然结构的情况下,单位容积中的重量,通常以克/厘米3表示。
土壤容重大小反映土壤结构、透气性、透水性能以及保水能力的高低。
砂土容重较大,粘土容重较小。
一般腐殖质多的表层容重都较小。
一般耕作层土壤容重1.00-1.30克/厘米3,土层越深则容重越大,可达1.40-1.60克/厘米3,沼泽土的潜育层容重可达1.70-1.90克/厘米3或更大。
土壤容重越小说明土壤结构、透气透水性能越好。
【操作步骤】
1 样地的选择:在校内选择乔木、灌木、草地、裸地各一处4个地点,在离边缘2米以上确定观测地点,保证每一个小组成员测量一个点位的生态因子。
2 新鲜土样的采集:用土钻采取0-20cm深土混合均匀,取20g装入已知准确质量的培养皿(做好标记)盖紧,擦净外表,带回教室,供称重测定水份用。
3新鲜土样的测定将新鲜的土样在电子天平称重,揭开置底部,置于105度烘箱烘干,取出盖好,在干燥器中冷却,立即称重。
4 计算土壤含水量:
以烘干土为基数的水分百分数:以风干土或自然湿重土为基数的水分百分数(通常用于化学
分析计算之用):上两式中W—土壤含水量(%);g0—培养皿重(g)
g1—培养皿+湿样重(g);g2—培养皿+烘干样品重(g)
【实验报告】
1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出自己对数据规律的解释。
2 对仪器操作时和测定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讨论。
3 计算各样地的实验结果
4 分析土壤水份含量与植被类型的关系
群落类型培养皿重烘前土
及皿重
烘后土
及皿重
土中水
重
土壤重
量
土壤含
水量
平均含
水量
(%)
乔木 1
2
3
灌木 1
2
3
草本 1
2
3
裸地
柱状图
实验三植物种内关系分析
【实验目的】
1了解种群密度的自我调节机制
2 了解种群密度与生物量的关系
-3/2自疏法则
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
在高密度的样方中,有些植株死亡了,这一过程称为自疏。
日本学者Yoda等(1963)把自疏过程中存活个体的平均株干重(W)与种群密度(d)之间的关系用下式来表示:
a为一个恒值等于3/2,因此W=Cd-3/2被称为-3/2自疏法则
【实验原理】
影响种群相互关系的因素:
1、种群的密度和个体生长发育状况;
2、种群内部和种群之间个体和个体的直接影响;
3、群落内部的环境变化,如地上部分小气候环境和地下部分土壤环境的变化;
【实验步骤】
1 选择籽粒饱满完整、大小均匀(保证发芽率)。
2 各组准备21只培养皿,贴上标签做好标记,标明处理、重复号和播种日期。
3 每只培养皿内垫两张滤纸,以同心圆的方式放置5,10,20,40,60,80,100粒种子
4 每皿加水10ml ,盖好,每天观察一次,适时补充等量的水份
5 种子发芽势,测量根长,苗长,株高
6 7-10天后,剪取幼苗称重后,再称干重(总量)
每组3个重复。
共需21只培养皿。
日均气温在20度以上,培养7-10天左右,视情况收获。
培养期间适时浇水。
【实验报告】
1 填写种内竞争表
2 根据实验数据总结自疏作用的规律
种类竞争实验记录表
处理发芽时
间植株数目
收获期
苗长根长总重单株重(平均)
鲜重干重鲜重干重
I(5) 1
2
3
平均
II(10) 1
2
3
平均
III(20) 1
2
3
平均
IV(40) 1
2
3
平均
V(60) 1
2
3
平均
VI(80) 1
2
3
平均
VII(100) 1
2
3
平均
种类竞争实验做个折线图
发芽率均芽长均根长,总干重,均单株重
实验四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
【实验目的】
1.了解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的不同类型
2.了解检验种群空间分布类型的方法,并掌握种群最小面积确定方法和利用计算机处理生态学数据基本方法。
【仪器、设备及材料】
皮尺、铅笔、野外记录表格、计算器、计算机。
【实验步骤】(野外调查)
1、准备工作:每两个学生一组选择所需研究的植物或动物种群,并确定合适的样地位置。
调查前先画好野外记录表格,并带齐调查所需物品。
2、确定样地面积:草本1m×1m,灌木5m×5m,乔木可20m×20m。
3、采用邻近格子法在所选出样地中划分小样方:草本0.1m×0.1m或0.2m×0.2m,灌木1m ×1m,乔木可4m×4m或5m×5m。
至少测5个小样方。
4、计数:将每一小样方中待测植物的株数,记录在野外记录表格中。
【实验报告】
1、采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法得出所调查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之比=0为均匀分布;=1为随机分布;大于1为成群分布。
2、种群空间格局分布类型的特点及可能形成原因的分析。
表样方调查表
日期样地面积
样地位置样方面积调查人员
样方1# 2# 3# 4# 5#
植株合计
实验五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测定
【实验目的】
1.掌握群落物种多样性野外调查取样和计算的基本方法
2.分析物种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及与群落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关系。
【仪器、设备及材料】
皮尺、卷尺、计算机、GPS,野外记录表。
【实验步骤】
1 样地选择:在校内选取合适的样地,测定其面积
2 采用合适的样方调查方法(对角法,等距法)
3 用1*1m2的样方框放置后,统计待所有物种的株数,样方可随机设置,但不能少于10次。
4 记录样方调查表
按照实验二的样地取样法,所需数据为样地物种数、每个种的个体数等数据。
(1)Simpson指数
式中,P i为物种i的个体数占群落总个体数的比例,P i也可视为物种i在群落中的分盖度。
Pi=Ni/N(N为总个体,Ni为i种个体数。
(2)Shannon-Wiener指数
式中,各符号含义与上式相同。
【实验报告】
1.根据样方统计结果计算各样方的辛普森指数
2.计算所有样方的平均多样性指数绘制分布图
表样方调查表
日期样地面积
样地位置样方面积调查人员
样方1# 2# 3# 4# 5#
种1
种2
种3
种4
种类合计
数量合计
辛普森指
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