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实验内容(教案)

生态学实验内容(教案)
生态学实验内容(教案)

实验一、大气环境污染物含量的测定

一、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一)实验原理

通过空气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空气中粒径小于μ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计算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二)仪器和材料

中流量采样器(流量~),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滤膜或聚氯乙烯滤膜),镊子,恒温恒湿箱,精密电子天平。

(三)实验步骤

. 采样

()每张滤膜使用前需用光照检查,不得使用有针孔或任何缺陷的滤膜采样。

()将选好的滤膜放在恒温恒湿箱中平衡,取出滤膜,内称完,记下滤膜重量()(精确到)。

()在选定的样点,安装好空气采样器,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擦去灰尘。将滤膜“毛”面向上,放在滤膜支持网上,放上滤膜夹。对正,拧紧,使不漏气。

()仪器设定

标准时间的设定:仪器使用说明书5.3.9。

采样开始时间:仪器使用说明书5.3.10。

采样持续时间:仪器使用说明书5.3.11。

流量:仪器使用说明书5.3.13。

()测定日平均浓度一般从:开始采样至第二天:结束。记录采样流量和采样时间,同时读取现场气温和气压。将有关参数记录在表中。

数据记录方法

查询:当仪器处于采样状态,按查询键,可查出各采样参数;采样结束,停机,按查询键,可查出各采样参数。

打印:仪器可连接打印机,输出和打印数据。

()样品采完后,打开采样头,用镊子轻轻取下滤膜,采样面向里,将滤膜对折,放入

表面光滑的纸袋中。

. 样品测定

将采样后的滤膜放入恒温恒湿箱中平衡,然后称重,内称完,记录下滤膜重量()(精确到)。有关参数及结果记录在表中。

(四)结果计算

(-)×

总悬浮颗粒物含量(,)

式中:为采样后的滤膜重量();为空白滤膜的重量();为换算为参比状态下的累计采样体积()。

表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测定记录表

监测点监测点监测点监测点

日期

时间

滤膜编号

采样标况流量()

累积采样时间()

累积采样体积()

采样前滤膜重量()

采样后滤膜重量()

样品重

作业:

1.测定校园不同地点大气总悬浮颗粒物的含量。

实验报告的撰写

一、 目的意义

写出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二、采样与测定方法

详细写出采样和有关测定方法,包括仪器名称、型号、厂家;测定时间、地点、天气情况;测定地点的环境状况,包括植被情况、建筑物情况、人为活动情况等,其他对大气悬浮物含量有影响的因素等。

三、结果与分析

写出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通常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必要的统计处理,如平均值和标准差,显著性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以揭示实验数据中蕴涵的规律。 并通过文字、图、表等形式,把结果反映出来。

四、讨论

五、参考文献

王芳, 王敬国. 连作对茄子苗期生长的影响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 . . []. , , (): .

注意图和表的规范表达。 例:

A :2007

50100150200250

Apr

May

Jun

Jul

Aug

Sep

Oct

Nov

Dec

Jan

高度H e i g h t (c m )

B :2008

50100150200250

300Mar

Apr

May

Jun

Jul

Aug

Sep

Oct

Nov

Dec

高度H e i g h t (c m )

P. aus C. ind

C. fla

H. lit A. cal

图 不同时期单种群落植物株高(芦苇,美人蕉 ,风车草,水鬼蕉,菖蒲) 例:

1000

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P. aus

C. ind

C. fla

H. lit

A. cal

Mixture

生物量B i o m a s s (g m -2)

20072008

图 不同时期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柱顶端不同字母表示同一湿地生物量年际间差异

显著(<)

附:

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一)实验原理

采用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二氧化硫被甲醛缓冲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羟甲基磺酸加成化合物。在样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使加成化合物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硫与副玫瑰苯胺、甲醛作用,生成紫红色化合物,用分光光度计在处进行测定。

主要干扰物为氮氧化物、臭氧及某些重金属元素。样品放置一段时间可使臭氧自动分解;加入氨磺酸钠溶液可消除氮氧化物的干扰;加入可以消除或减少某些金属离子的干扰。

(二)仪器设备

多孔玻板吸收管,大气采样器,分光光度计,具塞比色管,恒温水浴器。

(三)试剂配制

()氢氧化钠溶液。

()环已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称取1.82 g反式环已二胺四乙酸(简称),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用水稀释至。

()甲醛缓冲吸收液贮备液:吸取%~的甲醛溶液,溶液();称取2.04 g邻苯二甲酸氢钾,溶于少量水中;将三种溶液合并,再用水稀释至,贮于冰箱可保存年。

()甲醛缓冲吸收液:用水将甲醛缓冲吸收液贮备液稀释倍而成。临用现配。

()氨磺酸钠溶液(0.60 g ):称取0.60 g氨磺酸()置于容量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此溶液密封保存可用天。

()碘贮备液:称取12.7 g碘()于烧杯中,加入40 g碘化钾和水,搅拌至完全溶解,用水稀释至,贮存于棕色试剂瓶中。

()碘溶液:量取碘贮备液(),用水稀释至,贮于棕色试剂瓶中。

()淀粉溶液(0.5g ):称取0.5 g可溶性淀粉,用少量水调成糊状,慢慢倒入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溶液澄清,冷却后贮于试剂瓶中。临用现配。

()碘酸钾标准溶液[ ( ) ]:称取3.5667 g碘酸钾(,经110 ℃干燥)溶于水,移入100 m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

()盐酸溶液()。

()硫代硫酸钠贮备液:称取25.0 g硫代硫酸钠(·),溶于新煮沸但已冷却的水中,

加入0.2 g无水碳酸钠,贮于棕色试剂瓶中,放置一周后备用。如溶液呈现混浊,必须过滤。()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取硫代硫酸钠贮备液()置于容量瓶中,用新煮沸但已冷却的水稀释至标线,摇匀。

标定方法:吸取三份碘酸钾标准溶液(( ) )分别置于碘量瓶中,加新煮沸但已冷却的水,加碘化钾,振摇至完全溶解后,加盐酸溶液,立即盖好瓶塞,摇匀;于暗处放置后,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溶液至浅黄色,加淀粉溶液(),继续滴定溶液至蓝色刚好褪去为终点。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公式:×(—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浓度,;—滴定所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溶液(0.05 g ):称取0.25 g 溶于新煮沸但已冷却的水中。临用现配。

()二氧化硫标准溶液:称取0.200 g亚硫酸钠(),溶于溶液()中,缓缓摇匀以防充氧,使其溶解。放置~后标定。此溶液每毫升相当于μ二氧化硫。

标定方法:吸取三份二氧化硫标准溶液,分别置于碘量瓶中,加入新煮沸但已冷却的水,碘溶液()及冰乙酸,盖塞,摇匀。于暗处放置后,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溶液至浅黄色,加入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溶液蓝色刚好褪去为终点。记录滴定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

另吸取三份溶液(),用同法进行空白试验。记录滴定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

平行样滴定所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体积之差应不大于。取其平均值。二氧化硫标准溶液浓度按下式计算。

(-) ×() ×

=×

式中:——二氧化硫标准溶液的浓度(μ);

——空白滴定所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

——二氧化硫标准溶液滴定所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

()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浓度();

——二氧化硫()的摩尔质量。

标定出准确浓度后,立即用甲醛缓冲吸收液稀释为每毫升含μ二氧化硫的标准溶液贮备液,临用时再用甲醛缓冲吸收液稀释为每毫升含μ二氧化硫的标准溶液。在冰箱中5 ℃保存。μ的二氧化硫标准溶液贮备液可稳定个月;μ的二氧化硫标准溶液可稳定个月。

()副玫瑰苯胺(简称,即副品红,对品红)贮备液(0.20 g )。

取正丁醇和盐酸溶液各,放入分液漏斗中盖塞振摇,使其互溶达到平衡,静置,待完全分层后,将下层水相(盐酸溶液)和上层有机相(正丁醇)分别转入试剂瓶中备用。称取0.100 g副玫瑰苯胺放入小烧杯中,加平衡过的盐酸溶液,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后,转入分液漏斗中,再用平衡过的正丁醇分数次洗涤小烧杯,洗液并入分液漏斗中。盖塞,振摇,静置,待完全分层后,将下层水相转入另一分液漏斗中,再加平衡过的正丁醇,接上述操作萃取。按此操作每次用平衡过的正丁醇再复萃取~次后,将下层水相滤入容量瓶中,并用盐酸溶液稀释至标线,混匀。此贮备液浓度约为%,呈桔黄色。

()溶液(0.05g ):吸取贮备液()于容量瓶中,加%的浓磷酸,浓盐酸,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放置过夜后使用。避光密封保存。

(四)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可概括如图。

图. 实验流程示意图。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支具塞比色管,分、两组,每组支,分别对应编号。组按表配制校准溶液系列。

组各管加入溶液(),组各管分别加入氨磺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匀。再逐管迅速将溶液全部倒入对应编号并盛有溶液的管中,立即具塞混匀后放入恒温水浴中显色。显色温度与室温之差应不超过3 ℃,根据不同季节和环境条件按表选择显色温度与显色时间。

在波长处,用比色皿,以水为参比溶液测量吸光度。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校准曲线的回归方程:

式中:——()校准溶液吸光度与试剂空白吸光度之差;

——二氧化硫含量,μ;

——回归方程的斜率(由斜率倒数求得校正因子:);

——回归方程的截距(一般要求小于)。

. 采样

在多孔玻板吸收管内小心加入吸收液,与大气采样器连接,至实验样点采样(在采样和储存过程中都要避开日光直接照射)。以0.5 L 的流量采样~。记下采样时间、气温和气压。

. 样品测定

()样品溶液中如有混浊物,则应离心分离除去。

()样品放置,以使臭氧分解。

()将吸收管中样品溶液全部移入比色管中,用吸收液()稀释至标线,加氨磺酸钠溶液(),混匀,放置以除去氮氧化物的干扰。以下步骤同校准曲线的绘制。

(五)结果计算

(-)×

(,) ×

式中:——样品溶液的吸光度;

——试剂空白溶液的吸光度;

——校正因子(μ·//);

——样品溶液总体积();

——测定时所取样品溶液体积();

——换算成标准状况下(0℃,)的采样体积()。二氧化硫浓度计算结果应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三位。

实验二、种群的逻辑斯蒂增长

一、目的要求

. 了解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方式,理解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

. 学习种群密度的检测,种群增长模型的建立,参数的估计以及种群增长曲线的拟合等实验技术。

. 加深对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的特征及其模型中两个参数、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 增长模型

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连续增长表现为增长,其增长曲线呈型。 增长的数学模型为:

)(K N

K dt

dN rN -= 或

)1(K N dt

dN rN -=

式中:dt dN

——种群的增长率;

——种群大小; ——时间;

——种群的瞬时增长率;

——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1(K N -——“剩余空间”,即种群尚未利用的,可供种群增长继续利用的环境

资源。

模型的积分式为:

rt

a e K N -+=

1

式中:——与初始数量有关的常数; ——常数,自然对数的底。 . 增长模型的拟合

拟合增长模型和绘制种群增长曲线的关键是对模型中的常数和参数、的估计。

()值的估计

目测法:将不同时间种群大小的实验观测值作散点图,可以看出种群增长的总趋势,估计渐进线所处的范围,确定为值。

均值法:根据散点图,取首次接近平衡点后数个观测值的均值为值。

三点法:按下列公式求出值:

2

2

31312

2321)(2N N N N N N N N N K -+-= 式中,、、为时间间隔基本相等的种群数量,要求时间间隔尽量大一些。 ()、的估计

求出值后,将方程的积分式变形为:

rt a N

N K e --=)

(

两边取对数,即为:

rt a N N K -=-)ln(

)ln(N N

K y -=, , ,则方程的积分式变为: ,这是一个直线方程,利用直

线回归的统计方法求得、。

()建立模型

将求得的、和 代入方程,建立增长模型。计算得到各个增长时间种群大小的理论估计值,依照理论估计值绘制方程的理论曲线。可以进一步将理论估计值与实验观测值进行显著性检验,确定无显著性差异,则方程拟合成立。

三、材料和仪器设备 . 材料和试剂

草履虫,干稻草(或小麦),鲁哥氏固定液。 . 仪器设备

光照培养箱、天平、电炉、显微镜、凹玻片、烧杯、量筒、锥形瓶、移液管、纱布、橡皮筋、记号笔。

四、实验步骤 . 准备草履虫原液 . 制备草履虫培养液

称取干稻草5 g , 剪成4 cm 长的小段,用纱布包好。放入 烧杯中,加水 ,煮沸 ,直至煎出液呈淡黄色。或者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制备一定量的稻草培养液。冷却至室温,过滤后备用。

. 确定初始种群数量

()用移液管吸取 的草履虫原液于凹玻片上,用滴管取一滴鲁哥氏固定液滴于凹玻片上杀死草履虫,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草履虫计数。

()按上述方法重复取样次,对次计数的草履虫数求平均值,得出原液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

()取草履虫培养液,置于锥形瓶中。用移液管吸取适量的草履虫原液放入培养液中,使培养液中草履虫的密度在只左右。按上述方法检测培养液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即为培养液中草履虫的初始种群密度(), 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表)。

()用纱布和橡皮筋将锥形瓶口罩好,标记液面。放置在20 ℃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

表草履虫种群增长实验数据记录表

天数重复Ⅰ(只) 重复Ⅱ(只) 重复Ⅲ(只) 平均值±.

. 定期检测和记录。

()在实验开始的天内,每天定时对培养液中的草履虫密度进行检测,具体方法同上,求出其平均数。

()将每天的观测数据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表)。

注意:每天计数前后必须以蒸馏水补齐培养液到标记处,以保证每次取样时培养液体积恒定。

. 数据统计和模型拟合

()数据统计。计算并完成实验数据统计分析表(表)的第、、栏。

()按实验原理介绍的方法建立草履虫种群增长模型,并根据种群增长模型计算理论估计值,完成实验数据统计分析表(表)的第栏。

()在同一坐标图中作出实验观测值的散点图,并按理论估计值绘制种群增长曲线。

表 草履虫种群增长实验数据统计分析表

天数 观测值(只 )

种群数量

N

N

K - )ln(N N

K -

理论估计值

五、实验报告

. 报告实验结果,绘制观察值散点图;报告种群增长模型建立过程及拟合种群增长曲线图;分析增长曲线的特点。

. 讨论实验中各种实验条件的不同可能给草履虫种群增长造成的影响。

实验三、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测定——叶绿素法

一、目的和意义

(一)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对于太阳能的固定。因为这是生态系统中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

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自己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而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或。

净初级生产量是可供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主要各种动物和人)利用的能量。生产量通常以每年每平方米所生产的有机物干重(-2 a )或每年每平方米所固定的能量值(-2 a)表示。所以初级生产量也可称为初级生产力,它们的计算单位完全一样,只是初级生产力更强调“率”的概念。

(二)生产量和生物量的区别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生产量含有速率的概念,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而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有机物质的现存量(或)。

(三)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中的第一性生产力直接决定了水体的生物量,也是评价水环境的重要指标。水域生态系统的生产过程是水生植物,特别是水中的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共同作用下,在单位体积和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的质量,即为该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力。

浮游植物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它启动了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支撑着大量的渔业生产量。初级生产力的测定,可用于评估海域的养殖容量,以便确定适宜的养殖密度和规模。

二、基本原理

叶绿素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光合色素。在一定的光照强度下,叶绿素的含量与光合作用强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叶绿素的含量是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指标。同时叶绿素的含量的测定,也可用于水体富营养化水平的评价,是水质检测的常规项目。浮游植物叶绿素的测定方法常用分光光度法。·()

三、仪器设备和试剂

冰箱,离心机,分光光度计;

采水器,透明度盘,温度计,抽滤器,真空泵,乙酸纤维滤膜(孔径μ),研钵,离心

管,丙酮,碳酸镁粉末,石英砂。

四、方法和步骤

(一)水体环境观测

透明度(透明度盘)、水温(温度计)、值(计或试纸)、溶氧量(碘量法、溶氧量仪)(二)水样采集与保存

可根据实验设计的需要进行分层采样或混合采样。水样量视水体中浮游植物多少而定,一般应采~,将采到的水样注入水样瓶中。水样采集后应放在阴凉处,避免日光直射。最好立即进行后续步骤的处理,如需经过一段时间(~)方可进行处理,则应放置低温(~℃)保存,且每升水样中加碳酸镁悬浊液,以防酸化而引起色素降解。

(三)抽滤

在抽滤器上装好乙酸纤维滤膜(注:微孔滤膜之孔径为锥体状,光滑的一面孔径小为正面;粗糙的一面孔径大为反面,安装时应将正面朝下,反面朝上,否则易被杂质阻塞孔径,影响滤速),倒入定量体积()的水样进行抽滤,抽滤时负压应不大于。水样抽完后,继续抽~,以减少滤膜上的水分。如不能立即提取,短期保存(~)可放入普通冰箱冷冻室。

(四)提取

将载有浮游植物样品的滤膜剪碎后放入研钵中,加入少量碳酸镁粉末及~丙酮(通常丙酮较好,此处是因为滤膜上会残留少量水分,因此加大浓度),充分研磨,提取叶绿素。将研磨后的匀浆物移入离心管中,用离心机(~·)离心。将上清液移入的容量瓶中。

再用~丙酮,继续研磨提取,离心,并将上清液转入容量瓶中。重复~次后,用丙酮定容为,摇匀。

(五)光密度测定

将上清液在分光光度计上,用1 cm光程的比色皿,分别读取、、、波长的吸光度,并以丙酮作空白吸光度测定,对样品吸光度进行校正。其中,的光密度用作校正样品的浑浊度(注:不应超过,超过表示样品浑浊,可用丙酮校正),而、、吸光度分别用以测定叶绿素、叶绿素、叶绿素。

(六)计算

. 叶绿素含量的计算

按如下公式计算(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 × () ×() ×()] ·

叶绿素(·)

·δ

式中,为吸光度;为提取液定容后的体积();为抽滤水样体积(0.5 L);δ为比色皿光程(1 cm)。

生态学实践教学的内容

实践教学的内容 1.实践教学大纲 生态学野外实习属于实践性课程,学生应在修完生态学以及环境科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参加本实习。本实习课程主要包括生态学中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部分的内容,此外还包括部分生物学基础、自然地理(土壤部分)和环境教育的内容。本实践实习在有关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实地学习有关生态学研究的野外调查、实验以及有关数据的处理总结方法,进而完成实习报告、研究论文的编写。 通过本实习,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以及与此有关的生物学基础、自然地理和环境教育的野外工作技能。同时可以结合环境科学专业背景,将在实践实习中学得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具体工作中(如生态市、生态乡镇的评价、规划与建设中)。 实践项目内容1:生境选择与生态因子的测定 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各单因子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并对生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 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地段,了解环境因子及其变化趋势,加深对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规律的认识。选择不同地段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测定,比较不同群落小气候的差异。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规律,学会一些常用小气候测定仪,具体基本内容如下:(1)太阳辐射、风速,风向观、空气湿度的观测记录(辐射仪,照度计、通风干湿表等小型仪器观测使用)及小气候综合观测站。(2)空气温度、土壤温度测量、降雨观测记录(时间待定)、罗盘,海拔表、手持GPS的使用(不同群落土壤表层温度计,土壤深层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等安装方法及观测)。 实践项目内容2:生物取样技术 通过本实验教学,让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有个亲历感受,从植物、动物(包括水体动物、土壤动物)等方面了解生物野外调查常用的几种方法。

耕作学实验指导

耕作学实验指导书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2005年8月修订

目录 实验一作物种类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1) 实验二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原理与基本方法 (5) 实验三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二—最优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10) 实验四轮作制度设计 (12) 实验五土地耕作制设计 (15) 实验六土壤施肥制的设计 (17) 附录1 选修实验目录 (32)

实验一种植制度的农业资源分析 ——作物类型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一、目的意义: 农业的稳产高产是以作物与其环境的高度统一与适应为基础的。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及生产经济条件确定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复种方式,是安排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在我们还不能大面积控制作物环境的条件下,因地制宜,适地适作是农业费省效宏的有效手段。本实验旨在掌握各作物生态适应性及所规划地区生态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生态学与耕作学知识,学会分析种植制度与资源关系的方法,为耕作制度设计奠定基础。 二、原则: 1.以作物与其环境的统一为总原则。不同地区在地理、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生产条件诸方面存在差异,而各种作物又要求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使作物与环境相互统一,组成—个协调的生态系统,作物才能稳产高产。 2.从大农业观出发,农林草综合发展,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以同时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既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作,又要注意满足人民群众及社会的多种需要,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果品蔬菜及饲料绿肥作物的生产。 三、依据: 1.作物对热量的要求: 热量是决定作物种类与复种方式的首要条件。多种作物在其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对热量要求的不同类型。因此,可将作物分为耐寒作物、低温作物、中温作物及喜温作物,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如附表1。 某作物在此地能否种植,首先取决于当地生长季内的积温状况。当一个生长季内的积温除能满足—茬作物需要(考虑一定的保证率,—般80%以上)尚有剩余时,就可考虑复种。复种形式可根据热量及其它条件采取一年两熟、二年三熟等熟制类型。根据条件可采取套作复种或平作复种。以冬小麦为前茬的平作复种作需≥0℃积温,如附表2。 2.作物对水分的要求: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 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它生物等。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定律: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生态价)(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更为重要,为生物提供选择自身需要的生活条件。 小气候:指进地面大气层中以内的气候。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每种生物的分布区室友它的生态幅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内稳态只是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有限带。 *红光有利于糖类合成,蓝紫光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红光合成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这是光对植物形态建成作用典型例子。 光合能力:当传入芙蓉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阳地种:生长在阳光充足、开阔的栖息地为特征; 阴地种:遮阴栖息地为特征。 *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的差异是由于叶子生理上的植物形态上的差异造成的。日照长短对生物气到了信号作用,导致生物出现日节律性的与年周期性的适应性变化。外源性周期与内源性周期;只有光周期使动植物的似昼夜戒律与外界环境的昼夜变化同步起来。

[农学]鱼类生态学教案

[农学]鱼类生态学教案 鱼类生态学教案 授课教师:唐文乔 绪论:生态学的学科体系 和鱼类生态学(fish ecology)的发展趋势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动态 2. 掌握鱼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3(初步了解鱼类的生命机能与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 4(初步掌握鱼类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研究的主要理论以及发展动态。 5(了解鱼类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6(为深入开展鱼类增养殖、鱼类资源保护、水域环境保护和渔业生产等奠定必要的生态学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 与普通生态学相比,从研究对象上仅涉及鱼类,并且主要是硬骨鱼类。在组织层次上讲有4个层次 1(研究鱼类的各种生命机能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即个体生态学的范畴 介绍鱼类的呼吸、摄食、繁殖、发育、生长、感觉、集群、洄游等生命机能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以及当这些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对鱼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为制定饲养、育种、增殖、捕捞、资源保护和管理等提供生态学依据 2(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是种群生态学的部分内容, 介绍种群概念、判别、数量统计、死亡征等

有助于资源评估、确定保护对象、预测经济种群的渔获量、提出合理的渔业计划以及有效的增殖措施 3(鱼类群体空间位置的变更 介绍鱼类的行动和洄游习性。 涉及到鱼类个体生活史、生命周期、种内种间鱼群的集散、分布和迁徒规律、昼夜和季节性活动规律、摄食、越冬和繁殖习性等 对侦察鱼群、改进和发展新的渔具渔法具有重要意义。 4(以鱼类为主的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和鱼类资源的影响主要介绍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过度捕捞、水域环境污染、水利建设等对鱼类的影响。 鱼类生态学的基础学科 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室实验、养殖场参观和水簇馆鉴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完成本课程教学。 四(教学时间:全课程30学时,本部分2学时 五(教学过程 1(阐述什么是鱼类(fishes)以及鱼类在水产业中的地位 2(阐述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3(阐述鱼类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 4(阐述课程的要求和目的 5(大致介绍本课程学习的内容 6(介绍参考书目 (1)殷名称,1995。鱼类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Wootton, R.J.,1990(Ecology of Teleost Fishes(Chapman,Hall,London(

《植物保护学》学习指南

课程导学 一、预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动物学。 二、学习对象: 植物生产类(农学、园艺、茶学、应用生物科学等专业)、生命科学类本科生。 三、授课内容与各知识点关系: 为了便于学生系统学习,现将植物保护学课程的知识点关系特作说明,具体见下图。 四、学习主要内容 植物保护学是围绕保护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之目标,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研究和探索经济有效治理技术和科学实施途径,提高植物生产的经济效益,维护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综合性应用科学。本课程重点需要通过学习掌握下列主要内容或知识点:植物保护学各分支学科如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杂草学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技术,以及有害生物的治理策略与技术;另方面,重点学习掌握粮食作物、杂粮、蔬菜、果树和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特点、鉴别与诊断、发生发展规律及关键防治技术,以及农田常见杂草的识别与防治。

同时,通过对理论教学有关内容的学习,开展相对应的实验教学,以加强感性认识,学会基本实验技能如绘图技巧,以及鉴别昆虫、植物病原与杂草的技能。 五、学习方法 【课堂学习】课前根据教学日历安排对有关内容进行预习。课堂中认真听老师授课,并认真记录关键知识点的记笔。同时,在上课过程中遇到不明白或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提问或课后提问与交流。 【课后学习】根据上课内容、教师课件以及课程网站内容,及时整理笔记,使知识点与上课内容更系统。同时,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课程网站中有关训练题进行自我测试,既完成作业,也测试自我知识点掌握程度。 【查阅文献与课程论文写作】为了很好完成课外讨论,结合撰写课程论文,要学会和掌握如何利用学校图书馆等网络资源或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收集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参考科技论文写作要求与规范撰写课程论文,并制作PPT,以便开展课程论文报告与交流。 【实验课堂教学】按照实验内容事先进行预习,在老师讲解和指导的基础上认真观察各种实验保存标本,训练有关实验操作如解剖昆虫、制作标本等。有问题及时提问,以得到解答。认真完成有关实验报告。学会标本绘图技能。 【野外考察】在教师指导下,去教学实验农场采集各种有害生物标本,并进行现场识别。对难以识别的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识别。 【课外科研训练】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自觉主动与老师联系,申请有关科研训练项目,学会如何写申请报告、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等。 六、考核办法 考试形式多样,包括:期末闭卷考试占50%,课堂讨论与课程论文占20%,平时作业占10%,实验操作10%。另外,课外野外调查或科研活动,以及参加学术报告等,占10%。 七、教材及参考资料 (一)教材 1)叶恭银主编. 植物保护学. 杭州: 江大学出版社, 2006 2)浙江大学《植物保护学》课程组编. 浙江大学《植物保护学实验指导书》(讲义)(第二版), 2007 (二)推荐参考书

《生态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生态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开课学期:秋季 先修课程:普通生态学、植物地理学 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2或3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本课程通过对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发展历史和不同研究层次的方法手段等的系统介绍,并辅以相应的操作实习,旨在使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的方法手段有一个 全面的了解,建立起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时:51学时。其中授课45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合计3个学分。 教材:自编讲义 参考书:(1)Ecological Methodology.Krebs J. Charles, 1998 (2)Scientific methods for ecological research. E. David For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R. McIntosh著,徐嵩龄译,1992年; (4)生态学调查方法手册。(英国)W.J. Sutherland等著,张金屯译,1999年; (5)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张金屯,1995年; (6)普通生态学-原理、方法和应用。郑师章,吴千红,王海波等编著,1994年; (7)普通生态学实验手册。G.W. Cox著,蒋有绪译,1979年。 (8)陆地生物群落调查观测与分析。董鸣主编,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年。 (9)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提纲及数据库建设。《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规律研究》项目组编著,1993。 (10)植物生态学实验。内蒙古大学生物系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 (11)植被生态学的目的与方法。Ellenberg,Muller- Daumbois (12)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邬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3)植物种群学。王伯荪,李鸣光,彭少麟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14)当代生态学博论。刘建国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15)试验设计的技术与方法。栾军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年 一、时间安排 9月12日~1月2日,24次课,48学时,3学分。其中10月1、3日课程与国庆节冲突,1月1日与元旦冲突,实际上课21次,中间安排3次实习,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在第24次课将作考前辅导;最后一次课考试。学校规定上课时间到1月6日止,6~17日停课复习。 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考核、实习情况和期中、期末考试。平时的考核包括课后思考题,课前不定期穿插小测验。平时成绩占4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40%。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研究方法讲解为主,同时配合数据练习;辅以3次操作性实习;最后通过卷面考试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 通过上述途径,使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发展过程及其当前进展获得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途径;学习关于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获得一定的研究实践经验。 在内容上,将涉及现代生态学几个主要分支: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但以陆生植物生态学为主;涉及生态学研究的野

【K12学习】教案评价标准和评价等级

教案评价标准和评价等级 《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1410011 课程名称:网络营销 总学分:3学分总学负荷:84学时自主学习:42学时课内总学时数:42学时 课内实验/实践/上机学时:14学时 先修课及后续课:经济学,企业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课程,是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高中起点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以商务活动的发展为起点提出对网络市场营销提出的经济原因分析;以网络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功能为依据介绍网络市场营销应用的技术基础;通过案例分析介绍网络市场营销的运用领域、思想、分类、特点、方法、需要解决的管理和技术问题;以企业市场营销手段的网络化为线索介绍网络市场营销方案的设计、营销网站的建立、网络市场营销项目的实施管理;以国内外网络市场营销发展的动态为线索介绍网络市场营销发展的环境及趋势。

2.教学目标及意义 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面向应用的专业课程,本课程融现代营销学理论及信息技术于一体,是一门讲述网络环境下的营销理论和方法的实务性课程。课程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虚拟市场,运用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和实践市场营销实务,掌握网络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策略和方法。于新经济时代下的市场环境和性质、消费者观念和行为都在发生变化,如何运用网络市场营销的理论,系统地分析、策划和实施网络市场营销是本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网络市场营销的概念、实施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策划企业网络市场营销方案并加以实施。同时能够根据企业的环境与背景分析网络市场营销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自己走向社会实施网络市场营销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本课程针对网络虚拟市场的特点,系统研究网络虚拟市场下的营销理论与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通过对现代营销学理论的透视,系统地介绍网络市场营销概念、内容、特点、基础与环境、市场性质、消费者行为分析、以及网络市场营销的战略规划、网络市场的调研方法和手段、网络市场的产品和价格策略、网络市场营销的渠道和网络直销、网络市场营销促销策略与网络广告、网络市场营销的管理与控制内容。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典型企业网络市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就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与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与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就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就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与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就是决定群落组成与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就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与理论的三大类。 3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就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与,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就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就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就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与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就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就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就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就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就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就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就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就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就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学课程教案

生态学课程教案 课题生态学的产生及发展课时 1 总课时 1 授课时间10:00 检查签名 目的及要求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着环境,人类在获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诸如人口膨胀、能源耗费、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这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从而推动了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使生态学超越了自然科学的范畴,迅速成为当今最活跃的前沿科学之一,生态学的基本原则,不仅是被看作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也被看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生态学不仅引起当代各学科科学家的高度重视,使生态学形成若干新增长点,同时,也被各国政治领袖和社会舆论所称道,生态学学科正以其旺盛的生机在发展,并肩负着解决一系列世界性问题的历史使命。 重点生态学的定义、学科体系、任务等 难点生态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其特有的边缘性很难让学生对其有合理的系统化。 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学法指导 引言: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应当指出,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干扰对环境与资源造成的极大压力,人类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来调整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民族生态学(Minzu-ecology)是生态学发展的最高级阶段。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民族生态学四个阶段。植物生态学某种意义上只研究植物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随着保护生态学发展,人们发现了其的局限性,因为离开了动物,纯粹只考虑植物生态是毫无疑义的,因为动物可能瞬间就将其破坏;因此,就产生的第二个阶段动物生态学,然而人类的破坏力较动物幅度更大,就产生了人类生态学,也是首次将文理科结合起来,民族生态学是生态学发展的最高级阶段,是研究特定人群(以民族为单位)来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信仰等影响生态环境的变革。民族生态学(Minzu-ecology)还应该把民族人口规律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来考虑,中心问题是探讨不同民族社会与自然环境统一体系的结构与功能、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动态规律性。 1:生态学的发展 萌芽期 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诸如作物生长与季节气候及土壤水分的关系、常见动物的物候习性等。如公元前4世纪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粗略描述动物的不同类型的栖居地,还按动物活动的环境类型将其分为陆栖和水栖两类,按其食性分为肉食、草食、杂食和特殊食性等类。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公元前三世纪的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在其植物地理学著作中已提出类似今日植物群落的概念。公元前后出现的介绍农牧渔猎知识的专著,如古罗马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博物志》、6世纪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均记述了素朴的生态学观点。通过引言让同学们对生态学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认识到生态学的研究意义,加强自己的生态保护使命感。 通过是生态学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学生生态学目前所面临的生态学问题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 1题 一、名词:(每题4分,共20分) 1、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2、脑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1905)创立的,以温度和湿度作为揭示生活型的基本因素,以植物度过不良季节的适应方式作为分类基础的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具体的就是以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以及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高等植物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五大生活型类群。) 3、偏冠现象:很多树木由于接受到的光照强度不均匀,枝叶向强光方向生长茂盛,向弱光方向生长孱弱或不能生长,形成明显树冠偏向一侧的现象 4、顶极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 5、根际效应:根向根际土壤中分泌的或根系死细胞脱落的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使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的现象。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园林生物群落中的各物种间普遍存在的竞争、(1)捕食、(2)寄生和(3)共生等各种关系,是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 2、极端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可以分为直接伤害和间接伤害,间接伤害主要有冻拔、冻旱、和冻裂;三种形式。 3、生态学巩固时期是生态学理论形成、生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向定量描述、生态学实验方法发展的辉煌时期。期间形成四个著名的生态学派,分别为

(7)北欧学派、(8)法瑞学派、英美学派(9)和前苏联(10)学派。 4、为了方便研究起见,人们一般将生态因子分为5类,分别是(11)气候因子、(12)土壤因子、(13)地形因子、(14)生物因子和(15)人为因子。 三、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析导致园林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群落组成和演替的基本含义(2分);内因( 3 分);外因( 3 分) 2、什么是环境承载力,举例说明在指导园林生产实践中有何意义? 概念(种群增长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3分);合适的例子如 种植密度确定依据(3分);合理的分析(2分) 3、简要说明提高园林植物的减噪效果的方案或措施? 合理植物配置(3分);养护管理方法(促进枝叶繁茂)2分;其他(适当密植、树种选择等)3分 4、简述园林植物群落对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有什么作用? 热岛现象的概念及产生原因(3分),园林植物散热原理(5分)(遮阴、降温、营造小气候等) 四、论述:(25分) 不少城市为了亮化和彩化城市夜景,在道路两侧和社区的绿地里安装了昂贵的 射灯,彻夜闪亮,有时围着一棵树就有几盏射灯。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请你 客观地谈谈对这种美化方法的认识 对安灯初衷的客观理解(4分);灯光对植物生长期生理活动的不良影响(6);合理的建议(5分) 2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 20分) 1.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 的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生态学-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生态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一、学科介绍 南京大学生态学学科点起源于1952年植物学专业的地植物学(植物生态学)专门化,当年,仲崇信教授招收了该方向的研究生。1981年,仲崇信教授在植物学专业内重新招收植物生态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84年经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生态学专业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本科专业和生态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生态学专业发展成为包含植物、动物生态学在内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开始招收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同时成为南京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的组成部分,招聘博士后。此后,成为生命科学学院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博士学科点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生态学成为一级学科后,生态学学科点已先后成为一级博士后流动站与江苏省重点学科。 南京大学生态学学科点长期致力于湿地生态、森林生态、盐土生态、分子生态、生态工程、全球变化、城市生态、进化生态、景观生态、草地生态、生物入侵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委、农业部、国家教委(教育部)、海洋局以及江苏省政府的各种科技奖励30余个。1995年以来,先后争取到国家973项目课题、863水专项课题、海洋863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与科技支撑项目,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 (WWF)、Luce Foundation、科技部研究与开发专项基金、江苏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科技攻关计划、江苏重点农业攻关计划、国际合作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和地方合作等科研项目100余个,合同经费9000多万元;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50多个,经费375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著作(教材)20余部;其中,《生态工程学》在2001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研究生教材,《生态学》于2007年成为国家精品课程。 生态学专业目前有在职教师18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副研究员)12名、讲师1名。11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7位教师有国内外博士后工作经历。 教授:安树青博士(后)、田兴军博士、陈建群博士、李建龙博士(后)、孙书存博士(后); 副教授(副研究员):刘茂松博士、赵福庚博士(后)、何祯祥博士(后)、王中生博士(后)、周长芳博士(后)、王强博士、王斌博士(后)、冷欣博士、赵德华博士、徐驰博士、耿其芳博士(后)、严燕儿博士(后); 讲师:牛克昌博士(后); 安树青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湿地生态、生态工程、生物入侵和全球变化。 田兴军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生态、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生态。 陈建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进化生态与分子生态。 李建龙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生态、草地生态、信息生态和城市生态等。 孙书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生态学、功能生态学和多物种种间关系等。 二、培养目标 1. 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树立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思想。 2. 具备生态学专业扎实和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系统的研究方向专门知识和坚实的实验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动向。 3. 具备独立申请、主持科研项目和独立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4. 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与先进的生态学实验技能。 5.掌握1-2门外国语言,能用第一外语进行学术交流。 三、招生方向 1.博士生 (1)湿地生态与生态工程(2)海滨盐土与农业生态(3)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恢复(4)草地生态与利用(5)城市植物生态与环境(6)分子生态与进化生态(7)全球变化与土地利用(8)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

生态工程学教学实验

工业生态学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生态系 2006年11月

工业生态学实验教学计划 实验学时:9学时 相关课程:普通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环境生态学 适于专业:工业生态,生态工程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课程负责人:李素芹 专业负责人:苍大强 1.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试验目的是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的工业生态学,工业水处理与回用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相关的实验研究技能,让学生能够把工业生态学的思想贯穿到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学实验研究的能力,全面提高生态学等理工科学生的专业素质。 2.实验项目及教学安排 3.实验成绩考核方法 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学生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实验成绩按10分计入学生考试成绩中,其评定方法依据以下四个方面:(1)实验态度:实验态度是否积极,踏实认真,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等; (2)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方案是否科学、合理并且可行; (3)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实验的准备、设备操作、数据采集及数据的处理; (4)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书写是否规范,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讨论是否有理有据,让人信服,产生的误差及对误差分析是否切合实际,所得结论的准确性。 4.参考资料 (1)李军,王淑莹编著. 水科学与工程实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实验方法与技术,自编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工业废水处理试验指导书 【实验性质】 综合性实验,9学时。 【实验目的】 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的工业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实验研究技能及分析方法,学会对试验结果进行检验、综合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研究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实验内容】 (1)充分了解超临界水氧化设备的操作方法及规程; (2)试样的制备; (3)不同影响因素下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效果; (4)实验前后COD、NH3-N含量测定; (5)结果计算与分析。 【实验原理】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Super Critical Water Oxidation,简称SCWO)是湿式空气氧化技术的强化和改进,其原理是在超临界水的状态下将废水中所含的有机物用氧气分解成水、二氧化碳等简单无害的小分子化合物。它同样是以水为液相主体,以空气中的氧为氧化剂,在高温高压下反应,但其改进之处在于利用水在超临界状态下( t > 374℃,p > 22.05 MPa)的性质,当水的介电常数减少至近似于有机物与气体,从而使气体和有机物能完全溶于水中,相界面消失,形成均相氧化体系,消除了在湿式氧化过程中存在的相间传递阻力,提高了反应速率。另外,由于在均相体系中氧化态自由基的独立活性更高,氧化程度也随之提高,有机物在富氧超临界水中进行均相氧化,其反应速度很快,在400~600 ℃下,在极短时间内就能将有机物的结构破坏,且反应完全、彻底,使有机碳、氢完全转化为CO2 和H2O。 【仪器及试剂】 超临界水氧化设备;烧杯;滴定管等COD、NH3-N分析相关仪器。 【实验步骤】 1.打开阀门11和阀门5(见附图2),向高压釜内打入试验介质。应注意:装拆 时要小心,不要碰伤各部件;拧紧螺栓时,要对称上紧,以保证螺栓及密封面受力均匀。 2.加热炉的安全检查;通电前必须检查是否有可靠的接地,在确认后,方可 进行下面步骤。 3.打开总电源开关,然后再打开加热开关。

教师教案评价标准

教师教案评价标准 精品文档 教师教案评价标准 教师教案评价标准 教师教学考核标准 一、指导思想 为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素质,规范工作过程,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学校管理的科学途径,坚持全面衡量和客观、科学、公正的原则,试行量化管理,逐步将教师的考核规范化、数字化,通过考评记分制,为学期末考评、年度考核、职称晋级、树模评优提供依据,切实发挥好考核的杠杆作用,特制定本考核方案。 二、考核范围:全体任课教师。 三、考核领导小组 考核领导小组: 组长:刘若丹 副组长: 王振陆、李占友 成员: 各教研组长 四、考核办法及原则 按照每项要求对每一位教师的考核内容进行量化打分,作为教师考核分。 1、促进性原则: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品牌建设。 2、合理性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

1 / 5 精品文档 则,做到优质优奖。 3、导向性原则:体现“重过程、比结果,重团队、比素质,重全面、比质量”的导向。 4、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原则。 5、坚持定量和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五、考核项目 分三个级别指标: A级指标分教学常规工作、教学绩效、教研成果三个方面;比例分别为50%、40%、10%。 B级指标分备课、上课、教学研究、培优辅差、作业测试、上交材料、教学绩效、教研成果等八个方面。 备课 考核要求: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通过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体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案规范完整,教案内容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设计、作业布置、板书、反思等。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写教案,教案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明确,过程设计精当,重难点突出,环节、课型完备。教案要分课时书写,备课要有3课时的提 2 / 5 精品文档

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态学实验(Practices of Ecology) 课程编码:1313020216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数:实验时数:16 学分:1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生态学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课程目的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生态学研究的一般仪器设备的使用,掌握生态学一般实验技能和方法,从而巩固课堂学习;课程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宜从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确保学生学习本课程具有所需要的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等学科知识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 实验一、生物对生态因耐受性的观察 了解测定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方法[1]热火是影响生物耐受能力的因素,结合其分布生境与生活习惯,加深对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理解[2]; 实验二、种群数量调查方法 了解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去除取样法的基本原理[1] ;初步掌握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去除取样法技术[3]; 实验三、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蒂增长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方式,理解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3]; 实验四、种间关系 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种间竞争现象,理解竞争的基本原理[2];掌握种间竞争实验的基本技术[3];区别种间竞争和化感作用[1]; 实验五、生命表的编制 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人口普查数据编制生命表[3];掌握昆虫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及种群增长率的计算方法[3]; 实验六、土壤动物群落研究 通过实验,了解土壤动物的多样性、重要性[1];学会土壤动物学研究的课题设计[1];掌握各类土壤动物标本收集技术[3];学会土壤动物高级阶元得分类掌握土壤动物生态学基本分析方法[3]; 实验七、植物群落的结构分析及影响群落结构的生态因子

生态学实习报告doc

生态学实习报告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干扰对环境与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人类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来调整人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态学实习报告,欢迎阅读! 生态学实习报告1 实习概况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干扰对环境与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人类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来调整人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学正是随着全球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通过一学期的《环境生态学》学习,我们已初步掌握了环境生态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加我们的实践认识,老师精心组织安排了这次教学实习,我们也最终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教学实习的安排与目的。 200x-11-3,晴。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早上八点乘坐学校班车,从学校出发经过两个小时到达目的地――青岛xx国家森林公园,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教学实习的安排与目的,于下午四点多返回学校。这

次实习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受益匪浅。 实习内容 1、xx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xx脉系巍然而深秀,融奇、险、清、幽于一身,有望夫山,石老山,大庵山,釜台筒,大黑涧,扎营山等四十座大小山峰环列周围,小xx群峰迭翠,怪石嶙峋,常年云雾缭绕,瞬息万变,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素有“东崂西珠,双珠嵌云”之说。小xx地处海滨,景物独特,层峦叠嶂,奇峰陡峭,曾被前人列为胶州八景中的第一胜景。 2、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功能 森林在人类的生存,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 (1)森林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完善的物种基因库。多种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森林中蕴藏的丰富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使人类宝贵的财富。 (2)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能承接雨水,减少落地降水量,使地表径流变为地下径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森林的蒸腾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8个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 吕杰编著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学教研室

内容介绍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是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化学》课程组的教师在参考国内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的生物化学实验与实习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汇编而成。该实习指导围绕教学大纲设计了8个实验内容。

目录 实验一氨基酸纸层析 (4) 实验二DNS-CL法测定N末端氨基酸 (5) 实验三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的浓度 (7) 实验四酪蛋白的制备 (8) 实验五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10) 实验六酵母蔗糖酶的提取及活力测定 (12) 实验七酵母RNA的分离及组分鉴定 (14) 实验八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 (16)

实验一氨基酸纸层析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氨基酸的纸层析分离,学习纸层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纸层析:是以滤纸作为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是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生化分离技术。由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所需样品量少,分辨力较高等优点而广泛的用于物质的分离,并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缺点是展开时间较长。 分配层析法:是利用物质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混合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的一种实验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一种物质在某种溶剂系统中的分配系数是一个常数即α=溶质在固定相的浓度/溶质在流动相的浓度。溶剂系统:由有机溶剂和水组成,水和滤纸纤维素有较强的亲和力,因而其扩散作用降低形成固定相,有机溶剂和滤纸亲和力弱,所以在滤纸毛细管中自由流动,形成流动相,由于混合液中各种氨基酸的分配系数值不同,其在两相中的分配数量及移动速率(即迁移率Rf值)就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三、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1、实验材料:标准氨基酸溶液 2、仪器: 层析缸,层析纸,毛细管,天平,吹风机等。 3、试剂: (1)氨基酸标准溶液:0.1M丙氨酸和0.1M谷氨酸标准溶液。 (2)溶剂系统:正丁醇:甲酸:水=15:3:2(体积比)摇匀; (3)0. 1%的茚三酮丙酮溶液;茚三酮1—5克,丙酮100毫升 四、实验步骤: 纸层析 (1) 取一长方形滤纸,在滤纸纵向对应的两边距边沿2cm 处,用铅笔轻轻的各画两条平行线,一条作前沿标志,一条作点样线,在点线上每隔2cm 画一个“+”作为点样位置,共5个点。 (2) 点样:用毛细管点样,其中2个点用毛细管点上氨基酸的标准溶液;中间间隔一点,另2点点上未知氨基酸的溶液。每个点样点重复点5次,每点一次用电吹风吹干后再点下次,点样点的直径应控制在2mm左右,点样完毕用大头针将滤纸做成筒形,点样面向外,注意纸的两边不要接触。 (3) 展层:向层析缸中加入层析溶剂,液层不要超过点样线(高约1.5cm,约50-60ml 溶剂),将滤纸点样点朝下放入层析溶剂中,将层析缸密闭,待溶剂到达标志线后取出,吹干。 (4)显色:用喷雾器将茚三酮显色剂均匀喷在滤纸上,吹风机热风吹干显色。 五.结果分析: (1)用铅笔将层析色谱轮廓和中心点描出来; (2) 测量原点至色谱中心和至溶剂前沿的距离,计算各种氨基酸色谱的Rf 值。 Rf=组分移动的距离/溶剂前沿移动的距离 =原点至组分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致溶剂前沿的距离 六、思考题: 1、何谓分配层析法和分配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