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反思【第1篇】教学反思本首诗歌,主要描写了王维的思乡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添加更多的吟诵、朗诵比赛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反思【第2篇】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
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习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
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
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
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
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习俗。
这些都为学习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
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
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
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习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古诗三首(元日,清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这三首古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通过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生字和新词,同时也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本次教学采用了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理解诗句。
同时,我也利用了一些与诗句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中的典故和意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次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句中的一些典故和意象。
通过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重点,理解难点。
四、学生表现
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能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同时,也有一些学生表现出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五、教学不足和改进措施
本次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阅读和理解。
同时,我也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六、总结
本次教学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通过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也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1、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可以以连线方式表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解释课文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古诗,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练习朗读。
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1)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2)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3)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
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学习收获。
(3)质疑:还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1、按卡片连词背诵。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并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
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
学生当小诗人,加动作或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的目的。
4、赛诗会。
(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两首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富有感情。
课后习题背诵并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与反思【第2篇】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背诵古诗。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部编版9.古诗三首(元日 清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教案三年级语文下册(带反思)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旧、符”等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节日的情景。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图画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节日的美好,描述诗中节日的情景。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熟读古诗,收集相关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导言: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大家仔细地看,认真地听。
(播放视频:贴春联、舞狮子、放鞭炮等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情景。
)2.同学们,大家都看到了什么?这些喜庆的场面会在什么时候出现?3.教师:过年也叫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
宋代诗人王安石把这种喜庆的场面用古诗给我们描绘出来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
(板书诗题,学生齐读)4.理解题目。
(1)教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2)教师: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
(扩词:元宵、元日)二、简介诗人,听读古诗1.教师导言:老师这里有关于王安石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作者简介,指名读)2.介绍背景。
3.范读古诗,划出节奏。
(1)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划出节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教师:大家读得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再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并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
4.采用多种方式读诗。
指名读、齐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时候的节日?在诗中画出描写的事物。
四、研读古诗,理解诗意1.教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
古诗的每一句都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的注释,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元日》1.能在掌握本诗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1)能结合注音,读准本诗中易读错的字音,如“屠苏”“曈曈”等。
(2)能识记本课生字,注意“符”为上下结构。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读出节奏。
2.能借助注释,联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1)结合注释,尝试说出诗句的大意。
(2)联系实际,夯实理解,并能完整地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3.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画面,感受元日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体会诗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1)能结合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这些典型的场景,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感受元日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2)能透过字里行间,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4.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背诵诗歌。
(二)《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能在掌握本诗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1)能结合注音,读准易读错的字音,如“牧童”“茱萸”等。
(2)能识记本课生字,注意“魂”“酒”“异”的写法。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读出节奏。
2.能借助注释,联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1)结合注释,尝试说出诗句的大意。
(2)联系实际,想象画面,并能完整地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3.能结合关键词,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1)第一首诗能结合环境描写及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心情由苦闷到振作的变化过程。
(2)第二首诗能结合不同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4.能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能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的音形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联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教学难点1.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画面,感受元日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体会诗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2. 能结合关键词,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背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嶙髡吡髀兜母星椤br>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复习学法,导入新课1、小黑板出示:了解诗人解诗题目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2、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板: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二、了解诗人,解诗题目1、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了解他吗(学生读课外搜集资料中的有关内容)2、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山东”指山东省吗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家乡的兄弟。
)三、理解字词,明白诗意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正确流利。
(“为”这里应读“wéi”)2、再读,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并在书上作记号。
3、小黑板出示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异客逢倍遍4、动动脑子,你如何理解这些字词5、你能从字面上说说诗句意思吗6、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四、体悟诗情,吟诵诗文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学生小小组讨论。
3、交流。
我认为字用得好,从中我体会到了。
你能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吗有没有同学比他读得更好(注意节奏与感情) .4、配乐吟诵。
五、课外延伸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能谈谈看法吗能有感情地吟出这句诗吗2、“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你在哪儿看到过或听到过你知道它这时的具体含义吗3、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六、作业1、搜集“思念”主题的诗,歌曲等。
2、小练笔:改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七、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反思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反思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首篇课文。
本单元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进行编排,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
课文中《元日》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杜牧写的《清明》描写了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时的感受和心情。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自然而真切地表达出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本单元是首个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组织的综合性学习单元,本课课后第一次出现了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求,提示学生收集记录资料,开展小组活动。
教学目标: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魂”3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图画、联系生活等方法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不同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清明》《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古诗。
4.了解中国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节日的探究兴趣,并通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进一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魂”3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图画、联系生活等方法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不同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清明》《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中国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节日的探究兴趣,并通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进一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出新课课题1.学生回忆朗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传统节日》。
2. 学生借助单元导读页,明确本单元学习主题和学习任务。
3. 本单元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哪几篇课文?学生一起读课题。
4.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今天我们一起踏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寻根之旅,走进第9课《古诗三首》的学习,一起感受古诗里的传统节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古诗三首 教案

9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元日》描写的是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充满欢快、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清明》一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仅写到了重阳节的风俗,更在诗中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
这三首诗文风朴素自然,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目标指出要指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深厚内涵及独特的过节风俗。
读了之后,我们会从中了解古代过节的风俗民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前准备1.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
(教师)2.搜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其他古诗。
(教师)3.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搜集一两首跟传统节日有关的其他古诗。
(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1.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这些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学生交流)很多同学都最喜欢过春节,你知道春节是哪一天吗?(农历正月初一)2.板书诗题,释题。
元,是开始的意思。
元日是什么意思?(每年的第一天,这里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诗人王安石写的诗《元日》,看一看当时的人们是怎样过节的。
3.简单介绍诗人。
设计意图:通过与熟悉的生活联系,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拉近了文本和生活的距离,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同桌互相交流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读准“屠苏”“旧符”。
(3)师范读古诗,读出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1.(课件出示2: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3)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
宋临川人,汉族。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
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4:生字)屠苏(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课件出示5)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药酒名。
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6)旧符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形声字结构:符“日+丨=旧”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旧”左窄右宽,“符”上窄下宽。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课件出示7)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课件出示8)炮竹声声,告别旧年举杯同庆,迎接新年大红对联,美好心愿(二)理解古诗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
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5.诵读古诗(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
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4)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2.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
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
(课件出示9: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10):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2.指名朗读。
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元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2.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设计意图:“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
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
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本处设计这个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么过春节,帮他们理解诗中的“爆竹”、“屠苏”和“桃符”这几处词。
其实是为了理解诗意作铺垫的,主要是为了古今时候,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说出了这些,这首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一大半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意识。
】【设计意图:语文应该是在生活中学习,又服务于生活的,联系“元日”,迁移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设计】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桃符【课后反思】《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
本课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1)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
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教师提问: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过春节时放爆竹、吃年夜饭、贴对联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2)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
当古诗学完之后,我们一起交流了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的生活习俗,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魂、酒”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学生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清明》。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板书:清明)3.简介诗人杜牧:(课件出示12)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课件出示13)要求把字读准确。
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hún jiǔ mù魂酒牧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魂”前鼻音。
开火车读,齐读。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课件出示14)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15)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
诗人心里很是哀伤。
(4)师归纳,生质疑: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天气不好;恰是清明节在外奔波)这时他的心情如何?(凄迷哀伤)(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
(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1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课件出示17)借问:请问。
遥指:远远地指着。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18)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
(4)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还要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店,心里更加烦闷。
)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
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课件出示19)“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朝的()所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