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串讲考点讲义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必过笔记---完全版

《楚辞》。
汉。
此诗表达《楚辞》25、《天问》、《渔父》为(12)屈原写《国殇》是(简)(1)第一段(2)第二郢是楚国都城,2)王夫之《楚辞通释》直抒“当。
“陵阳”“顾龙门而“当陵阳之焉至“望长楸而太息中的“霰”指雪珠。
直(简或“外承欢之、“憎愠伦之修”众踥碟而日进(1)君王痛恨忠贤之(2)表现对故(简或选)1)在叙述自己流亡过(2)表现为:离开郢至洞庭湖向东,益疏远。
1.是屈原的代表作,的忧愁。
2.创作艺术推进一步。
3.用芳草表示高超才干的诗句有: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高洁品性的诗句有:矫菌桂以纫蕙兮。
”集芙蓉以为裳”。
4.用芳草表示人才的诗句有: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5.“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6.路国之道,所以,尧舜“遵道而得路”桀纣“捷径以窘步”以险隘”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7.表示屈原坚执之志的诗句有: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8.“路漫漫其修远兮,出自屈原《离骚》。
《左传》与《公羊传》为“春秋三传”。
1.“城濮”故址在今山东省。
主为晋文公(晋侯)王(楚王)轸(先轸)盟国,晋国的盟国有宋国、齐国、楚国的盟国是陈国、蔡国、曹国、2.《晋楚城濮之战》中提出的是晋国的子犯,中的“楚子”指楚成王。
3.子犯“战而捷,必得诸侯”霸战争强者为王的实质。
4.因:(1)君臣协力,上下同心。
(2国陷于孤立;同时采取克制态度,避三舍”,后发制人。
(3败诱敌的巧妙战术。
(4人素养也起了作用。
(简)5.(1的因果关系和战争胜负的原因。
(2(简)(1。
可,“点”指曾:表现出“千乘之。
公西华:“非”:孔子用“夫,提出“民贵君“以羊将“仁政”主张,巧。
“挟泰山以超北海”、舆薪”等,成为后世习用的成语。
1.生取义”比喻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思想。
2.的需求。
3.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义”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章》。
1.爱、非攻、任贤。
2.为攻国是错误而不义的。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串讲1

1.主要时间: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 诸子散文:①春秋末到战国初《论语》和《墨子》。
②战国中期《孟子》和《庄子》。 ③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5.楚辞:战国后期,是楚人屈原在楚民歌基础上发展创造的一 种新诗体。
译文:辛垣衍说:“先生难道没见过奴仆吗?十个奴仆侍奉一个主人,难道是力气赶 不上、才智比不上他吗?是害怕他啊。”鲁仲连说:“唉!魏王和秦仲连说:“那么,我就让秦王烹煮魏王剁成肉酱?”辛 垣衍很不高兴不服气地说:“哼哼,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先生又怎么能让秦王烹煮 了魏王剁成肉酱呢?”鲁仲连说:“当然能够,我说给您听。从前,九侯、鄂侯、文王 是殷纣的三个诸侯。九侯有个女儿长得娇美,把她献给殷纣,殷纣认为她长得丑陋,把 九侯剁成肉酱。鄂侯刚直诤谏,激烈辩白,又把鄂侯杀死做成肉干。文王听到这件事, 只是长长地叹息,殷纣又把他囚禁在牖里监牢内一百天,想要他死。为什么和人家同样 称王,最终落到被剁成肉酱、做成肉干的地步呢?
思考
简析《蒹葭》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1.选自《诗经·秦风》 2.是一首爱情诗。 3.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赞《蒹葭》最得 “风人深致”。 风人深致:①从艺术上说,指婉曲的风格; ②从思想上说,是境界深远,意在言外。P31
解析
简析《蒹葭》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鲁仲连义不帝秦》译文 P51-52
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邪?畏之也。”鲁仲连 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邪?”辛垣衍曰:“然。”鲁仲连曰:“然则吾将使秦王烹醢梁 王!”辛垣衍怏然不悦,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 鲁仲连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 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 里之库百日,而欲令之死。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纣王烹鬼侯、鄂侯反衬 秦帝的残暴,可见尊秦为帝将反受其害。)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考前必背3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高频考点考前必背3《墨子》1.墨子,名翟,生活在战国初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来非攻、兼爱、上贤、节用等主张。
《墨子》一书现存五十三篇。
一、《非攻(上)》《庄子》1.庄子,名周,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哲学思想以“道”为本,主张精神的绝对自由。
后人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2.庄子散文思想活跃,想象丰富,言辞瑰奇,在先秦散文中别具一格,鲁迅称之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未能先也”。
一、《逍遥游》1.名句:且举世而与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尧让天下于许由。
《荀子》1.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属于儒家学派,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
2.荀子在哲学上提出人定胜天的命题,要“制天命而用之”。
他持“性恶论”,强调后台学习和教化的重要性。
一、《劝学》1.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2.名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3.名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说明荀子《劝学》中所用的比喻及作用。
本文词汇丰富,比喻繁多。
全文用了四十七个比喻。
有的借自然现象为喻,如水与冰、青与蓝,蓬生麻中、草木稠、禽兽众等:有的借劳动创造为喻,如木作轮、用舟楫等;有的以人们的经验为喻,如登高而招、面临深谷、火就燥、水就湿等。
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性强,便于理解,也增强了说服力。
《韩非子》1.韩非,战国末期韩国的贵公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学说。
《难一(节选)》1.难(nàn):诘难辩驳。
2.本文宣扬了法家的思想与观点:思维必须遵循矛盾规律,考虑问题要把“一时之利”和“万世之利”相统一,治理天下要依靠法治,以德化人的“人治”是不可行的。
屈原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课程代码00532--考研精品资料

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课程代码00532--考研精品资料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课程代码:0053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先秦部分先秦是指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建立秦帝国之前漫长的历史时期,但从文学发展而言,先秦作品产生的时间主要是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诸候,号令天下。
春秋时期,诸候各国力量膨胀,导致礼崩乐坏,各诸候国纷争不断,出现春秋五霸。
公元前453 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了战国七雄。
但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结束分裂,走向统一。
最有条件的是秦国和楚国,这就有了‚合纵‛、‚连横‛两种策略。
最终在公元前221 年,秦统一天下,建立了秦帝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变迁十分剧烈的时代,这种变化,开始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相应从领主所有的奴隶制到租佃关系的萌芽发展,上层建筑也发生变革,春秋时代郑国的子产、齐国的管仲都推行过改革。
战国时期的变法更为普遍深入,其中最有成效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变革和发展引发了文化教育领域的变动。
私学的兴办培养了士这一阶层。
社会变动,士阶层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为了解决社会矛盾,探求社会发展,确定立身行事的原则,诸子百家或设帐授徒,或著书立说,努力扩展自己学派的影响。
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学派,老子、庄子的道家学派,商鞅、韩非的法家学派,就此传承不息,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散文有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韵文有诗经和楚辞。
模块一《诗经》知识点一《诗经》概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305 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
《诗经》各篇可以合乐歌唱,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各地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反映了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两部分。
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__试题课程代码:00532真题+答案

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__试题课程代码:00532真题+答案第一篇: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__试题课程代码:00532真题+答案1、《硕鼠》的主要表现方法是(C)A.拟人 B.夸张 C.借喻 D.衬托2、下列诗句,出自《哀郢》的是(D)A.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襟兮醴浦 C.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B.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D.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3、《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这句话的意思是(A)A.没有秦穆公的帮助,我们到不了今天B.没有秦军的配合,我们战胜不了郑国C.没有佚之狐推荐,郑伯不会用烛之武D.没有烛之武游说,局势不会这样变化4、《冯谖客孟尝君》:“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这里“矫”的意思是(C)A.传达 B.矫正 C.假托 D.违背5、《逍遥游》:“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这里“之人”是(D)A.宋荣子 B.列子 C.许由 D.藐姑射山神人6、“矛盾”一词出自(D)A.《齐桓晋文之事章》 B.《非攻(上)》 C.《晋文公之赏》D.《舜之救败》7、《论贵粟疏》写到有一种人“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这种人是(D)A.王侯 B.官吏 C.武士 D.商人8、《项羽本纪》中“当是时,诸将皆折服,莫敢枝梧”,这时发生的事件是(A)A.项羽杀宋义 B.钜鹿之战 C.鸿门宴D.垓下之围9、张衡《四愁诗》中想象雁门景象的一句是(C)A.欲往从之湘水深 B.欲往从之陇阪长 C.欲往从之雪纷纷 D.欲往从之梁父艰10、《陌上桑》描写罗敷美貌,所采用的手法是(D)A.具体刻画 B.运用比喻 C.运用对比 D.侧面描写11、《古诗十九首》最早收录于(A)A.《文选》 B.《乐府诗集》 C.《玉台新咏》D.《古诗源》12、《西北有高楼》已经带有文人之作的特色,其突出表现是(C)A.对偶 B.排比 C.用典 D.比兴13、下列曹植《洛神赋》文句中,用来形容洛神体态的是(B)A.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B.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C.转眄流精,光润玉颜 D.含辞未吐,气若幽兰14、王粲《登楼赋》中,写到虽遭囚禁仍弹奏楚国乐调的古人是(B)A.庄舄 B.钟仪 C.孔子 D.范蠡15、阮籍《咏怀诗》(驾言发魏都)是以战国时代魏王史事来比喻(C)A.魏武帝 B.魏文帝 C.魏明帝 D.魏元帝16、《重赠卢谌》一诗的作者是(A)A.刘琨 B.左思 C.葛洪 D.嵇康17、谢灵运《登池上楼》:“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重点整理,考试必过.pdf

先秦文学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
《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4《诗经》的艺术成就赋(记叙、描写)、比(比喻、比拟)、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5.《诗经》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一、《诗经.蒹葭》中心思想: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即伊人痴情追求,却求之不行。
5.简析重章叠句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此诗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词。
这样全诗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一意三叠,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强化了抒情效果。
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
蒹葭从苍苍到凄凄到采采,声情转向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
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到未已,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主人公始终徘徊追索。
道阻且长到且跻到且右,表示路途遥远崎岖迂曲,而主人公不避艰险,深情求之。
伊人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到宛在水中沚,似乎愈来愈清晰,但却是可望而不可即。
二、《氓》1.《氓》选自《诗经。
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
也可视为叙事诗。
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民。
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试题及答案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课程代码00532)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 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 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 被王国维称为最得“风人深致”的诗篇是A. 《氓》B. 《君子于役》C. 《蒹葭》D. 《采薇》2. 《齐桓晋文之事》中,用来比喻“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的是A. 挟太山以超北海B. 缘木求鱼C. 为长者折枝D. 邹人与楚人战3. 《秦晋崤之战》中,作出“秦师轻而无礼,必败”判断的是A. 郑穆公B. 皇武子C. 弦高D. 王孙满4. 《鲁仲连义不帝秦》中,鲁仲连是A. 齐国人B. 魏国人C. 赵国人D. 燕国人5. 先秦散文中,鲁迅称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是A. 《老子》B. 《墨子》C. 《庄子》D. 《韩非子》6. 《湘夫人》选自A. 《楚辞·九歌》B. 《楚辞·九章》C. 《楚辞·天问》D. 《楚辞·招魂》7. 《谏逐客书》中,“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平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的秦国国君是A. 秦孝公B. 秦缪公C. 秦昭王D. 秦惠王8.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A. 《春秋》B. 《左传》C. 《史记》D. 《汉书》9. 下列语句中,出自《报任安书》的是A. 挟太山以超北海B.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C.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D.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0. 李陵降匈奴是在苏武出使匈奴的A. 第二年B. 第四年C. 第六年D. 第八年11. 下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句中,“阿母”指刘兰芝母亲的是A. 上堂谢阿母,母听去不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串讲讲讲义

串讲讲义脚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应考指导一、考试相关情况说明(一)课程基本情况《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是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指定教材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方智范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
本教材选编先秦至唐五代时期的文学作品,按照历史朝代顺序编排,通过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培养和提高自学者感知、理解、分析、欣赏和评价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重点掌握不同时期主要作家作品,大致了解文学体裁、风格和流派,为继续学习中国文学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自学者角度来说,本课程难点知识较多,需要考生理解、记忆内容较多,并多考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考核较高。
学习起来如果方法得当,保证一定的复习时间,辅之以老师讲授则可以通过考试。
本课程的教材是2013年新版教材,是针对2014年4月全国统考课程启用的新教材(含新考试大纲)。
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同名教材不再使用。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主要是减少了精读、泛读作品,并新换了部分作品。
例如在先秦文学部分,《诗经》中的《君子于役》仍是泛读作品,但去掉了《硕鼠》、《将仲子》两篇,换为《采薇》;精读作品仍然是《蒹葭》和《氓》;《左传》中的精读作品由《晋楚城濮之战》更换为《郑伯克段于鄢》,原泛读作品《烛之武退秦师》则换为《秦晋崤之战》;《战国策》中的精读作品《冯谖客孟尝君》则换为《鲁仲连义不帝秦》,泛读作品《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则仍然保留。
(二)题型与分值从题型与分值来看,本课程共有五种题型模式: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阅读理解题。
题型与分值情况如下:单选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多选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阅读理解题(1小题,共10分)(三)知识点分布从2013年7月以前的考题分析,本课程试题覆盖了教材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五代文学四个部分的全部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汉语言文学专科专业课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课程代码:00532)
通关宝典(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ZHONGGUOGUDAIWENXUEZUOPINXUANYI
1
2
2 目 录
第一部分 先秦部分 (4)
◆ 模块一 《诗经》 (4)
◆ 模块二 《左传》 (6)
◆ 模块三 《国语》 (7)
◆ 模块四 《战国策》 (7)
◆ 模块五 《论语》 (8)
◆ 模块六 孟子 (9)
◆ 模块七 墨子 (10)
◆ 模块八 庄子 (10)
◆ 模块九 荀子 (11)
◆ 模块十 韩非子 (12)
◆ 模块十一 屈原 (12)
第二部分 秦汉部分 (14)
◆ 模块一 李斯 (14)
◆ 模块二 贾谊 (14)
◆ 模块三 司马迁 (15)
◆ 模块四 班固 (17)
◆ 模块五 汉乐府 (17)
◆ 模块六 古诗十九首 (18)
第三部分 魏晋南北朝部分 (19)
◆ 模块一 曹操 (19)
◆ 模块二 王粲 (20)
◆ 模块三 曹丕 (21)
◆ 模块四 曹植 (21)
◆ 模块五 李密 (22)
◆ 模块六 左思 (23)
◆ 模块七 葛洪 (24)
◆ 模块八 陶渊明 (24)
◆ 模块九 谢灵运 (25)
◆ 模块十 鲍照 (26)
◆ 模块十一 江淹 (26)
◆ 模块十二 谢朓 (27)
◆ 模块十三 丘迟 (27)
◆ 模块十四 孔稚珪 (28)
◆ 模块十五 干宝 (28)
◆ 模块十六 刘义庆 (29)
◆ 模块十七 南朝民歌 (30)
◆ 模块十八 北朝民歌 (31)
第四部分 唐五代部分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