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客家筝.doc
以筝曲《出水莲》为例浅析客家筝乐的艺术特色

以筝曲《出水莲》为例浅析客家筝乐的艺术特色【摘要】客家筝乐是客家人民的音乐传统,受到地域文化的熏染,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筝曲《出水莲》作为客家筝乐的代表之一,展示了客家筝乐的魅力与精髓。
本文从客家筝乐的起源与发展、演奏方式与特色、筝曲《出水莲》的音乐特点、表现主题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浅析,旨在揭示客家筝乐的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
通过对筝曲《出水莲》的剖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客家筝乐这一独特艺术形式在音乐领域的重要地位,以及其传承和发展对于当代音乐文化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客家筝乐,筝曲《出水莲》,起源与发展,演奏方式,音乐特点,表现主题,艺术价值,地域文化,独特特色,魅力,精髓。
1. 引言1.1 介绍客家筝乐客家筝乐是客家人民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之一,自古以来便在客家地区广泛流传。
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筝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客家人民独特的艺术情感和审美观念。
客家筝乐的演奏形式多样,常见的有独奏、重奏、对奏等。
演奏时,演奏者通常使用双手或指甲弹奏筝弦,产生清悦悠扬的音响效果。
客家筝乐以其委婉、悠扬的旋律,清新、婉转的音色,深深吸引着听众的心灵。
客家筝乐承载了客家人的情感与生活体验,反映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筝曲的演奏,人们可以感受到客家人的深情厚谊、心灵抒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客家筝乐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的重要方式。
客家筝乐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客家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连接客家人情感和情怀的重要纽带。
通过学习和欣赏客家筝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1.2 简述筝曲《出水莲》的背景筝曲《出水莲》是一首经典的客家筝乐作品,起源于客家地区,在客家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这首筝曲是客家筝乐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出水莲》一曲清新淡雅,曲调婉转悠扬,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筝曲《出水莲》的背景是在客家地区流传广泛的传统音乐作品,被视为客家筝乐的珍品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古筝历史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古筝历史起源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古筝历史起源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古筝历史起源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又名秦筝。
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一共10级。
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有秦筝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那就是击瓮、叩缶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髀又与韶于、武象对举,因此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
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国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人。
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
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
所以眼下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据说此乐为大虞所作。
以上所指的乃是音乐;这音乐显然不是民间音乐,而是宫廷音乐。
由此可见,至迟于嬴政当政之时,秦国已用韶箫替代了筝,筝当时属于宫廷所用的乐器了,它理当比缶、瓮高雅一些。
至于搏髀,于之想对举的乃是武象。
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乐舞,是周人歌颂武王伐纣的。
由此可见,搏髀当是秦国的宫廷乐舞。
李斯所举之例,证明秦国宫廷所用的歌、舞、乐都是别国的,为反驳政治上不用客卿张本。
客家筝曲特点

客家筝曲特点客家筝乐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广东音乐,而是源于中原地区的传统音乐。
古时中原地区人口南迁至粤闽一带,外来的中原音乐吸取当地民间音乐精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器乐品种客家音乐。
粤东地区十分闭塞,使得客家筝乐保留了许多中原古乐的特征,至今仍具有古朴典雅的汉乐遗韵。
客家音乐中有一种以筝、琵琶、椰胡演奏的“三件头”的表演形式,因风格清新雅致,故名清乐。
客家筝曲就是从汉乐的清乐中分离出来的,因此,常被称为汉乐筝曲。
客家筝曲有大调、串调(包括:小调)之分:大调类筝曲结构严谨,作品为规范的六十八板。
按现代乐理表述:六十八小节或六十八个重拍。
代表曲目:《崖山哀》、《出水莲》、《昭君怨》。
串调类筝曲包括广东汉剧的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曲牌。
这类乐曲长短不一,结构富于变化。
代表曲目:《西厢词》、《平湖》、《蕉窗夜雨》、《翡翠登潭》。
客家筝曲的旋法变奏和技法特点如下:调骨的慢板添字:(调骨奏4/4慢板)慢板反复演奏二至三遍,由于速度慢,故采用骨干音“添字”和“延续滑音”的手法加以充实。
慢板后的中板:乐曲速度渐快,转入2/4拍,旋律即开始减字而精练。
中板速度再快,转入1/4拍,此时旋律反复两遍以上,在减字、加花、变奏型等方面更加丰富。
减字时只奏调骨,一般将旋律先配以勾、托,在接八度和音的“大撮”指法来突出旋律。
调骨加扫弦“加花”:即调骨加五声音阶下行琶音来装饰旋律。
客家筝曲追求古朴典雅的风格,很少使用华丽明亮的长扫弦加花,一般不超过两三个音符。
“幺板”(切分)节奏音型的变化:即将调骨发展到由中指(勾指)起板,先勾后托更进一步发展。
有板无眼的“板后音”(切分),突出后半拍,休止前半拍。
此法不一定在整个曲子中全部使用,而多是与减字手法在不同乐句中交替使用。
这种演奏手法使乐曲更加充实,使全曲易进入高潮。
如:筝曲《蕉窗夜雨》中板部分的三次变奏。
在旋法变奏过程中,为了丰富音色的变化和对比,增强曲调情绪的起伏,常采用乐句音高的高低翻变手法,将旋律乐句提高八度或降低八度来演奏。
“客家筝”形成略考

“客家筝”形成略考客家筝,又称为汉调筝,是中华民族传统乐器中的一种独特形式。
它起源于汉代,流传于粤东客家地区,是客家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不断发展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
本文将对客家筝的形成过程进行初步探讨。
客家筝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乐器,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当地独特的文化背景。
客家地区位于粤东,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地区。
客家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的元素,并不断创新,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客家筝。
在客家筝的形成过程中,一些关键的人物和事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史书记载,东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桓伊,他擅长于音乐创作和演奏。
他曾经在客家地区游览并深入了解了当地的民间音乐,随后便将一些独特的曲调融入到筝的演奏中,这被认为是客家筝的起源之一。
此外,明朝时期,有一位名叫魏良辅的音乐家,他在客家地区广泛活动,对当地的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将一些古筝的技巧和客家地区的曲调相结合,创新了演奏方法,为客家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了以上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外,客家筝在发展过程中还受到了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
例如,在元朝时期,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一些沿海城市的音乐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这种影响也反映到了客家筝的发展中,使得其曲调、节奏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多元文化的特征。
总之,客家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乐器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其形成与发展是经过多个阶段的历史演变而来。
它既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元素,又体现了客家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民间音乐特色。
它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今天,客家筝已经成为了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音乐形式,不仅在客家地区广为流传,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客家筝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我们应该加强对客家筝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
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古琴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客家筝派文化渊源探析

1 、 客 家 筝的历 史 源流 客家, 是 中华 民族 一个 特殊 的民系 。史学 界一 般认 为 : 客家 人 是从 中原 南迁 而来 的汉人 。 对于 客家 源流 的论 述。 最 早 的文字
记载可追溯 到清嘉庆十三年( 1 8 o 8年) , 在广东惠州丰湖书院执 教的和平县籍进士徐旭曾在《 和平徐氏族谱・ 旭曾丰湖杂记》 中 写到 : “ 今 日之客, 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 忠义之后也 。自徽
家汉乐” 或“ 汉调” , 也就是今天的客家音乐。“ 客家汉乐” 中包含 了 “ 和弦索” 、 “ 锣鼓吹” 、 “ 清乐” 、 “ 中军班”等多种形式 。其 中“ 清乐” 在 客家音乐中 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因其风格清新雅致而
得名 , 它 以古 筝 为 主 奏 , 配 以椰 胡 、 洞箫 和琵 琶 或 小三 弦 , 俗 称 三件 头 的 弦 索乐 形 式 , 它 表 达 的音 乐情 感 内在 细腻 , 在 广 东汉
又 富有 南 方 音乐 委婉 、 纤 细特 点 的新 音 乐 品种 , 当地 人 称为 “ 客
东汉乐丰富多彩 的旋律风格 相比,客家筝乐 的旋律呈现出古 朴、 典雅、 和谐的一面。 古代客家筝主要以工尺谱为记谱方式, 客
家筝 的 调式 主要 分 为硬 弦 、 软弦、 反 弦 三 种 。“ 客家 筝 派 的代表
当一 代一旗一 游
文 化 旅 游
需求和专业化的教学 , 使得客家筝逐渐从广东汉乐 的丝弦合奏
中脱 颖 而 出 , 成 为广 东汉 乐 的核 心 。由 于客 家 筝乐 是 从汉 乐 的 清乐 中分 离 出来 的 ,因此 它 是 客家 音 乐 中 的不 可 缺 少 的 一 部 分, 继 承 了客家 文化 的深 刻 内涵 。
以筝曲《出水莲》为例浅析客家筝乐的艺术特色

以筝曲《出水莲》为例浅析客家筝乐的艺术特色【摘要】客家筝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支,代表曲目《出水莲》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从客家筝乐的起源和传承入手,深入探讨了其音乐特色、演奏技巧、曲目特点、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
客家筝乐融合了客家文化的独特元素,以其婉转悠扬的旋律和精湛的演奏技巧吸引着众多观众。
通过深入分析客家筝乐的独特魅力、传统价值和发展前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客家筝乐、出水莲、艺术特色、音乐特色、演奏技巧、曲目特点、文化内涵、艺术表达、独特魅力、传统价值、发展前景。
1. 引言1.1 客家筝乐的起源客家筝乐是客家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史料记载,客家筝乐最早出现在客家历史悠久的山区聚落中,是客家人民用来传承家族文化和民族记忆的一种重要方式。
客家筝乐在演奏技巧、曲目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都体现了客家人民对自然、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客家筝乐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筝乐的起源与客家人民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密不可分,它承载了客家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表达,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在今天,客家筝乐仍然是客家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为丰富和传承客家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客家筝乐的传承客家筝乐的传承源远流长,自古便在客家人的生活中扎根发展。
通过世代传承,客家筝乐得以保存至今,并不断传扬和发展。
在家族中,长辈们会将筝乐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后代,形成了一种严谨而有序的传承体系。
除了家族传承,客家筝乐也在乡村、学校和社区中得到传播和传承,通过各类活动和比赛,培养和挖掘筝乐的新秀,为客家筝乐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客家筝乐的传承不仅仅是音乐技艺的传承,更是对客家文化和传统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传承,客家筝乐得以传扬于世,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为客家文化的传统保留和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客家筝曲特点

客家筝曲特点客家筝乐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广东音乐,而是源于中原地区的传统音乐。
古时中原地区人口南迁至粤闽一带,外来的中原音乐吸取当地民间音乐精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器乐品种客家音乐。
粤东地区十分闭塞,使得客家筝乐保留了许多中原古乐的特征,至今仍具有古朴典雅的汉乐遗韵。
客家音乐中有一种以筝、琵琶、椰胡演奏的“三件头”的表演形式,因风格清新雅致,故名清乐。
客家筝曲就是从汉乐的清乐中分离出来的,因此,常被称为汉乐筝曲。
客家筝曲有大调、串调(包括:小调)之分:大调类筝曲结构严谨,作品为规范的六十八板。
按现代乐理表述:六十八小节或六十八个重拍。
代表曲目:《崖山哀》、《出水莲》、《昭君怨》。
串调类筝曲包括广东汉剧的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曲牌。
这类乐曲长短不一,结构富于变化。
代表曲目:《西厢词》、《平湖》、《蕉窗夜雨》、《翡翠登潭》。
客家筝曲的旋法变奏和技法特点如下:调骨的慢板添字:(调骨奏4/4慢板)慢板反复演奏二至三遍,由于速度慢,故采用骨干音“添字”和“延续滑音”的手法加以充实。
慢板后的中板:乐曲速度渐快,转入2/4拍,旋律即开始减字而精练。
中板速度再快,转入1/4拍,此时旋律反复两遍以上,在减字、加花、变奏型等方面更加丰富。
减字时只奏调骨,一般将旋律先配以勾、托,在接八度和音的“大撮”指法来突出旋律。
调骨加扫弦“加花”:即调骨加五声音阶下行琶音来装饰旋律。
客家筝曲追求古朴典雅的风格,很少使用华丽明亮的长扫弦加花,一般不超过两三个音符。
“幺板”(切分)节奏音型的变化:即将调骨发展到由中指(勾指)起板,先勾后托更进一步发展。
有板无眼的“板后音”(切分),突出后半拍,休止前半拍。
此法不一定在整个曲子中全部使用,而多是与减字手法在不同乐句中交替使用。
这种演奏手法使乐曲更加充实,使全曲易进入高潮。
如:筝曲《蕉窗夜雨》中板部分的三次变奏。
在旋法变奏过程中,为了丰富音色的变化和对比,增强曲调情绪的起伏,常采用乐句音高的高低翻变手法,将旋律乐句提高八度或降低八度来演奏。
古筝五大流派之客家筝派概述

古筝五大流派之客家筝派概述作者:李郅涵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07期【摘要】我国五大筝乐流派中的客家筝,富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且客家地方特色突出。
通常,客家筝诞生和流传地区与潮州筝相近,主要集中在广东及其周边,许多人容易把这两种筝乐混淆,虽然客家筝派与潮州筝派听起来有一定的相似度,但它们本质上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关键词】客家筝派;形成发展;技巧;代表人物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062-01一、客家筝的形成与发展因为客家人经常处于迁徙的状态中,因为天灾战乱或者其他原因使他们大批迁移,由于广东地区山水秀丽,民风淳朴并且适合居住,所以客家人便在广东地区广置产业,繁衍子孙。
为了适应当地生活,同时又想与当地人融洽相处,客家人吸收和融合了广东地区的文化内涵,客家特色文化也就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
在解放以前,客家筝仅仅是在民间流传,并得到群众喜爱;解放以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重视,从而客家筝也在这种风潮下得到保护和重视,在具备好的社会基础和专业训练的条件下,加上前辈的发展与传承,客家筝派逐渐成为重要的筝乐流派。
古筝伊始并非客家乐器演奏中的独奏乐器,它是从客家丝弦音乐中慢慢独立出来的,由于古筝异常丰富的表现力,客家人便试着将其运用于独奏中。
独立出来以后的古筝乐把之前在合奏音乐中的合奏、伴奏音乐稍加改动,用作独奏曲,在客家音乐文化不断发展之下,演奏者们不断总结并进行提升,最后发展成我国重要的古筝流派。
二、客家筝派代表罗九香,著名客家筝演奏家和教育家,他把客家筝乐古朴自然的演奏风格进行了归纳和整理,为了充分将客家筝曲中“融合”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来,还对指法进行了创新。
他主张赋予传统乐曲新的艺术生命,如对《出水莲》的处理,他运用了一按即颤加密的弹法,让“fa”音的表现形式别具一格。
罗九香先生的徒弟,有饶宁新、陈安华等人,都是筝界大家,他们对客家筝乐深入研究,继承和发扬罗九香先生的古筝艺术,为客家筝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客家筝客家筝:即广东汉乐筝曲,是广东优秀传统音乐之一。
广东汉乐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它是在晋安帝九年(公元405年)至宋亡前后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随着中原一带人民多次南迁带来了古朴的"中州古调"和"汉皋旧谱",跟当地的音乐、语言、习俗相结合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当地人称之为客家音乐,或外江弦、儒家乐,多在广东东部地区包括梅县、惠阳、韶关等部分地区流行,此外在赣南、闽西南、潮汕、台湾以及国外有华裔的地方也很流行。
20世纪20年代,汕头报社的钱热储先生提议将"外江戏"改名为"汉剧",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外江弦、儒家乐等称谓也相应易名为"汉调"或"汉乐"。
汉调有锣鼓吹、和弦索、中军班这样合奏和吹打的形式。
传统的客家筝的形制,长度约1.2米左右,面板的弧度较大,桐木制成。
上装16根弦,弦轴装置在与码子平行的面板左侧,弦质为金属(钢弦或铜弦),演奏时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
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即首调)三个八度音域,多用G调或F调,D调或C调很少使用。
客家筝和潮州筝长期在一个地区共处,自然会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它们有不少曲目都是相同的,所用筝的形制也一样。
至于不同之处,例如,客家筝用的是工尺谱,潮州筝用的是二四谱;演奏时,客家筝多用中指,潮州筝则相对多用食指,而且,前者滑音的音程和起伏多大于后者,使筝声余音缭绕。
在风格上,客家筝悠扬深长,古朴典雅,潮洲筝则流丽柔美。
广东汉乐的古筝演奏有久远的历史,它是以《汉皋旧谱》(即汉调音乐)为主要依据,受当地风格及方言影响而形成了文静含蓄的风格。
客家筝曲是由客家音乐中"丝弦音乐"的合奏形式(由古筝、琵琶、椰胡、洞箫组合的小合奏),经过历代客家筝人的丰富、充实、发展、提炼而逐渐形成的独奏曲。
客家筝曲目繁多,有"大调"、"串调"之分。
大调严格为六十八板,这是和河南的板头曲一致的,其余为串调。
客家筝曲以古朴优美、典雅大方见长,《出水莲》可以说是这一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
串调板无定数,具有戏曲音乐的特点。
为了便于乐曲调性的掌握、技法的运用以及乐曲内容的发挥,又将乐曲分类为"软套"、"硬套"和"反线"。
传统的手抄工尺谱及印行本,大多记旋律骨干音的"调骨",奏时由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和对客家音乐的修养而编配指法和"变奏"、"加花"。
1979 年,在江西省贵溪县仙岩东周崖墓群中发现了连件筝。
其中保存完好的一件,长166 厘米、宽 17.5 厘米,尾宽 15.5 厘米,两端各有十三个弦孔。
另一件筝尾残缺,残长174 厘米,筝首弦孔为置木枘(弦轸)用,一弦一枘,栓弦于枘上,类似潮州筝的系弦法。
这两件筝的形制、弦数和系弦法与后世古筝相似,是目前中国已知的最早实物。
客家筝:即广东汉乐筝曲,是广东优秀传统音乐之一。
广东汉乐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它是在晋安帝九年(公元405年)至宋亡前后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随着中原一带人民多次南迁带来了古朴的"中州古调"和"汉皋旧谱",跟当地的音乐、语言、习俗相结合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当地人称之为客家音乐,或外江弦、儒家乐,多在广东东部地区包括梅县、惠阳、韶关等部分地区流行,此外在赣南、闽西南、潮汕、台湾以及国外有华裔的地方也很流行。
20世纪20年代,汕头报社的钱热储先生提议将"外江戏"改名为"汉剧",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外江弦、儒家乐等称谓也相应易名为"汉调"或"汉乐"。
汉调有锣鼓吹、和弦索、中军班这样合奏和吹打的形式。
传统的客家筝的形制,长度约1.2米左右,面板的弧度较大,桐木制成。
上装16根弦,弦轴装置在与码子平行的面板左侧,弦质为金属(钢弦或铜弦),演奏时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
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即首调)三个八度音域,多用G调或F调,D调或C调很少使用。
客家筝和潮州筝长期在一个地区共处,自然会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它们有不少曲目都是相同的,所用筝的形制也一样。
至于不同之处,例如,客家筝用的是工尺谱,潮州筝用的是二四谱;演奏时,客家筝多用中指,潮州筝则相对多用食指,而且,前者滑音的音程和起伏多大于后者,使筝声余音缭绕。
在风格上,客家筝悠扬深长,古朴典雅,潮洲筝则流丽柔美。
广东汉乐的古筝演奏有久远的历史,它是以《汉皋旧谱》(即汉调音乐)为主要依据,受当地风格及方言影响而形成了文静含蓄的风格。
客家筝曲是由客家音乐中"丝弦音乐"的合奏形式(由古筝、琵琶、椰胡、洞箫组合的小合奏),经过历代客家筝人的丰富、充实、发展、提炼而逐渐形成的独奏曲。
客家筝曲目繁多,有"大调"、"串调"之分。
大调严格为六十八板,这是和河南的板头曲一致的,其余为串调。
客家筝曲以古朴优美、典雅大方见长,《出水莲》可以说是这一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
串调板无定数,具有戏曲音乐的特点。
为了便于乐曲调性的掌握、技法的运用以及乐曲内容的发挥,又将乐曲分类为"软套"、"硬套"和"反线"。
传统的手抄工尺谱及印行本,大多记旋律骨干音的"调骨",奏时由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和对客家音乐的修养而编配指法和"变奏"、"加花"。
1979 年,在江西省贵溪县仙岩东周崖墓群中发现了连件筝。
其中保存完好的一件,长166 厘米、宽 17.5 厘米,尾宽 15.5 厘米,两端各有十三个弦孔。
另一件筝尾残缺,残长174 厘米,筝首弦孔为置木枘(弦轸)用,一弦一枘,栓弦于枘上,类似潮州筝的系弦法。
这两件筝的形制、弦数和系弦法与后世古筝相似,是目前中国已知的最早实物。
客家筝:即广东汉乐筝曲,是广东优秀传统音乐之一。
广东汉乐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它是在晋安帝九年(公元405年)至宋亡前后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随着中原一带人民多次南迁带来了古朴的"中州古调"和"汉皋旧谱",跟当地的音乐、语言、习俗相结合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当地人称之为客家音乐,或外江弦、儒家乐,多在广东东部地区包括梅县、惠阳、韶关等部分地区流行,此外在赣南、闽西南、潮汕、台湾以及国外有华裔的地方也很流行。
20世纪20年代,汕头报社的钱热储先生提议将"外江戏"改名为"汉剧",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外江弦、儒家乐等称谓也相应易名为"汉调"或"汉乐"。
汉调有锣鼓吹、和弦索、中军班这样合奏和吹打的形式。
传统的客家筝的形制,长度约1.2米左右,面板的弧度较大,桐木制成。
上装16根弦,弦轴装置在与码子平行的面板左侧,弦质为金属(钢弦或铜弦),演奏时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
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即首调)三个八度音域,多用G调或F调,D调或C调很少使用。
客家筝和潮州筝长期在一个地区共处,自然会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它们有不少曲目都是相同的,所用筝的形制也一样。
至于不同之处,例如,客家筝用的是工尺谱,潮州筝用的是二四谱;演奏时,客家筝多用中指,潮州筝则相对多用食指,而且,前者滑音的音程和起伏多大于后者,使筝声余音缭绕。
在风格上,客家筝悠扬深长,古朴典雅,潮洲筝则流丽柔美。
广东汉乐的古筝演奏有久远的历史,它是以《汉皋旧谱》(即汉调音乐)为主要依据,受当地风格及方言影响而形成了文静含蓄的风格。
客家筝曲是由客家音乐中"丝弦音乐"的合奏形式(由古筝、琵琶、椰胡、洞箫组合的小合奏),经过历代客家筝人的丰富、充实、发展、提炼而逐渐形成的独奏曲。
客家筝曲目繁多,有"大调"、"串调"之分。
大调严格为六十八板,这是和河南的板头曲一致的,其余为串调。
客家筝曲以古朴优美、典雅大方见长,《出水莲》可以说是这一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
串调板无定数,具有戏曲音乐的特点。
为了便于乐曲调性的掌握、技法的运用以及乐曲内容的发挥,又将乐曲分类为"软套"、"硬套"和"反线"。
传统的手抄工尺谱及印行本,大多记旋律骨干音的"调骨",奏时由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和对客家音乐的修养而编配指法和"变奏"、"加花"。
1979 年,在江西省贵溪县仙岩东周崖墓群中发现了连件筝。
其中保存完好的一件,长166 厘米、宽 17.5 厘米,尾宽 15.5 厘米,两端各有十三个弦孔。
另一件筝尾残缺,残长174 厘米,筝首弦孔为置木枘(弦轸)用,一弦一枘,栓弦于枘上,类似潮州筝的系弦法。
这两件筝的形制、弦数和系弦法与后世古筝相似,是目前中国已知的最早实物。
客家筝:即广东汉乐筝曲,是广东优秀传统音乐之一。
广东汉乐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它是在晋安帝九年(公元405年)至宋亡前后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随着中原一带人民多次南迁带来了古朴的"中州古调"和"汉皋旧谱",跟当地的音乐、语言、习俗相结合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当地人称之为客家音乐,或外江弦、儒家乐,多在广东东部地区包括梅县、惠阳、韶关等部分地区流行,此外在赣南、闽西南、潮汕、台湾以及国外有华裔的地方也很流行。
20世纪20年代,汕头报社的钱热储先生提议将"外江戏"改名为"汉剧",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外江弦、儒家乐等称谓也相应易名为"汉调"或"汉乐"。
汉调有锣鼓吹、和弦索、中军班这样合奏和吹打的形式。
传统的客家筝的形制,长度约1.2米左右,面板的弧度较大,桐木制成。
上装16根弦,弦轴装置在与码子平行的面板左侧,弦质为金属(钢弦或铜弦),演奏时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
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即首调)三个八度音域,多用G调或F调,D调或C调很少使用。
客家筝和潮州筝长期在一个地区共处,自然会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它们有不少曲目都是相同的,所用筝的形制也一样。
至于不同之处,例如,客家筝用的是工尺谱,潮州筝用的是二四谱;演奏时,客家筝多用中指,潮州筝则相对多用食指,而且,前者滑音的音程和起伏多大于后者,使筝声余音缭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