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基础知识及物理因素检测共218页
业病危害因素及检测等相关知识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检测等相关知识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而可能导致的对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损害。
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如粉尘、有毒有害气体、刺激性或腐蚀性物质等。
物理因素:如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
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其他因素:如职业性心理应激、不良体位等。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标准为了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需要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和评估。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标准,如《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等。
这些标准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评价标准等进行了规定。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流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一般流程包括:确定检测目标:明确需要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和检测点位。
选择检测仪器:根据需要检测的物质种类和浓度范围,选择合适的检测仪器。
采集样品: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标准,采集空气、粉尘、生物样品等。
样品处理和分析:将采集的样品进行处理和分析,测定其中的有害物质含量。
数据处理和评价: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评价,判断是否超标,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建议。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仪器针对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需要使用不同的检测仪器。
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仪器包括:粉尘检测仪:用于测量空气中的粉尘浓度。
有害气体检测仪:用于测量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浓度,如甲醛、苯、氨气等。
噪声和振动测量仪:用于测量工作场所的噪声和振动水平。
高温测量仪:用于测量工作场所的高温环境。
细菌和病毒检测仪:用于测量工作场所的细菌和病毒浓度。
五、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为了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需要采取一系列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定期检测:对工作场所进行定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提供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耳塞、手套等,以减少劳动者直接接触有害物质的机会。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标准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标准职业病是指由于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引起的、与工作有关的各种疾病。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标准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而制定的。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标准的制定对于企业和劳动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目的。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和评价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因素,包括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等。
通过检测,可以及时了解工作场所的危害情况,为职业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也可以帮助企业合理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管理,保障劳动者的健康。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内容。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化学因素检测,包括对工作场所中存在的有害化学物质进行检测和评价,如有毒气体、粉尘、化学溶剂等。
通过采样分析和实地调查,确定化学因素的浓度和暴露水平。
2. 物理因素检测,包括对工作场所中的噪声、振动、辐射等物理因素进行检测和评价。
通过仪器设备和实地测量,确定物理因素的强度和暴露时间。
3. 生物因素检测,包括对工作场所中的各种生物因素进行检测和评价,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通过采样分析和实地观察,确定生物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
4. 心理因素检测,包括对工作场所中的心理因素进行检测和评价,如工作压力、情绪疲劳等。
通过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量,确定心理因素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5. 其他因素检测,还包括对工作场所中其他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和评价,如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等。
通过综合分析和评价,确定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和控制措施。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方法。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采样分析法,通过采集空气、水、土壤等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确定化学、物理、生物因素的浓度和含量。
2. 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走访和观察,对工作场所的环境、设施、工艺流程等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危害因素的分布和暴露情况。
2023年度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基础知识及物理因素检测

2023年度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基础知识及物理因素检测随着现代工业和生产方式的高速发展,工作环境中职业病的患病率逐步增高,对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彻底控制职业病发生的危害,必须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找出危害因素的来源,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下文将简要介绍2023年度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基础知识及物理因素检测。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基础知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是通过对职业环境中危害因素的检测和监测,找出导致职业病发生的原因,确定工作场所中的危害因素类型和程度,为职业卫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及人身因素四大类。
1.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声、振动、光照、温度、湿度、辐射等。
2.化学因素: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包括毒物、有害气体、粉尘等。
3.生物因素:指职业环境中有害生物体对工人的危害,包括病原体、有害昆虫、有害动物等。
4.人身因素:指能影响到人身的劳动力和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劳动强度、工作节奏、工作时间和轮班等。
二、物理因素检测物理因素检测是指对生产工具或生产环境中暴露的物理因素如噪声、振动、光照、温度、湿度等作出定量分析。
常见的物理因素检测有以下几种方法:1.噪声检测:噪声是指人耳能够感知的有害声响,可引起听觉障碍、心理紧张、头痛等症状。
检测噪声可以使用声级计或噪声计。
国家标准规定人耳允许的最大经典声压级是85dB,大于85dB的噪声应作为有害噪声。
2.振动检测:振动是指机器和设备在正常运转过程中产生的机械振动。
振动如果超出一定范围,会对工人的生产效率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检测振动可以通过振动测试仪等设备。
3.光照检测:光照是指生产工具与生产环境中的光照强度。
光照不足会影响工人的视力,而光照过强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光照的检测可以使用光照计测量。
4.温度和湿度检测:温度和湿度是生产工作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检测这两项指标可以使用温度计和湿度计等设备。
职场有害因素监测方法

职场有害因素监测方法
在职场中,有些因素可能对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监测这些有害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职场有害因素的监测方法,帮助企业和个人更好地保护员工的健康。
一、物理因素监测方法
在现代职场中,许多员工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可能会受到辐射的影响。
为了监测电脑屏幕辐射的强度,可以使用专业的辐射检测仪器进行测试。
另外,对于噪音、光照等物理因素,也可以采用相应的检测设备进行监测,确保环境符合相关标准。
二、化学因素监测方法
在一些生产制造行业中,员工可能接触到各种化学物质,为了确保员工的健康,需要定期对工作场所的化学因素进行监测。
可以通过空气采样和化学分析的方法,监测空气中各种有害气体的浓度,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重金属等,确保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三、生物因素监测方法
一些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细菌、真菌、尘螨等生物因素,对员工的健康会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监测这些生物因素,可以定期对工作场所的卫生状况进行检查,如空气质量、环境卫生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清洁和消毒措施,确保员工的健康。
综上所述,监测职场有害因素对于员工的健康至关重要,企业和个人都应该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有效的监测方法,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希望本文提供的方法对您有所帮助,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健康、更安全的工作环境。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3 术语和定义
3.4化学有害因素 本规范所指化学有害因素包括化学物质和粉尘。
3.5监测点 根Hale Waihona Puke 监测目的和现场调查的结果,选定作为长
期或定期采样和监测的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为监 测点。 3.6岗位
指职工经常在相同的工作场所从事相同的职业 活动,其人与事有机结合的基本单元。 3.7职业病危害岗位 指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岗位。
2. 职业卫生的职业危害岗位强调的是职业人 群与工作场所关联和结合,是要划分出人 与工作和职业危害发生源有机结合的基本 单元。
三、为什么要划分职业危害岗位?
职业危害岗位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把接触职 业危害因素种类和接触水平不同职业人群 区分开来。反过来就是把接触职业危害因 素种类和接触水平相同或相似职业人员归 并到一起。
3 术语和定义
3.1工作地点 指职工进行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过程而经
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3.2工作场所(概念宽范难界定,报表中有歧义!只能做表头)
指职工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 3.3职业病危害因素
存在于特定工作场所或者与特定职业相伴随, 对从事该职业活动的职工可能造成健康损害或者 影响的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 动中存在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危害因素以及在 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危害因素。
2019) 8)《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6部分:紫外辐射》(GBZ/T 189.6-
2019) 9)《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7部分:高温》(GBZ/T 189.7-2019) 10)《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8部分:噪声》(GBZ/T 189.8-
2019) 11)《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9部分:手传振动》(GBZ/T 189.9-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 书籍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是一本专门讨论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方法的书籍。
本书作者通过对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系统的监测和检测,从而帮助职工和企业了解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潜在危害,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职工身体健康。
本书着重介绍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特点,以及监测和检测的方法和技术。
通过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估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危害因素,从而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
本书内容深入浅出,既适合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参考学习,也适合一般读者了解基本知识。
以下是本书内容的主要特点:1. 系统介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特点。
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
作者系统分析了各种危害因素的生物学、化学学、物理学和心理学特点,让读者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详细介绍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检测方法。
本书对于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怀柔法、色谱法、光谱法等多种常见方法,并且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3. 阐述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在职业卫生管理中的重要性。
作者强调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在职业卫生管理中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监测和检测方法,才能够及时发现和评估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危害因素,从而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
4. 提出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的发展趋势。
本书还对于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监测与检测方法也会不断更新迭代,并呼吁相关领域的从业者密切关注监测与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
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不仅能够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特点,还能够掌握相应的监测与检测方法,对于相关从业人员来说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希望本书能够为职业卫生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减少职业病危害对职工健康造成的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质量控制培训课件

F
质量控制方法
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明确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检测标准等
培训人员:对检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检测技能和素质
检测设备管理:定期对检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检测过程控制:严格按照检测流程进行检测,确保检测过程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结果分析与报告: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检测报告,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跟踪整改:根据检测报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确保职业病危害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3
5
2
质量控制培训内容
质量控制原则
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
定期对检测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确保检测设备和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计划和流程
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E
D
C
B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质量控制培训课件
演讲人
0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概述
02.
质量控制培训内容
目录
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概述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义
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对劳动者健康造成危害的各种因素。
01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02
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等;化学因素包括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等;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等;心理因素包括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
03
职业病危害因素可能导致职业病,如尘肺病、噪声性耳聋等。
04
检测工作的业病危害因素,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02
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因职业病导致的员工缺勤和病假,提高工作效率
职业病危害检测知识要点

职业病危害检测有关知识要点◆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和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和条件,包括、、等因素。
◆按照检测目的分类,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可分为、、、。
◆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时,应选择代表性采样点,连续采样3个工作日,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工作日。
◆事故性检测时应监测至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低于浓度或浓度为止。
◆按照检测方法及仪器类型分类,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可分为和。
◆目前,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国家标准方法中仅有一个快速直读方法,即和的气体分析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于年月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自年月日起施行。
◆年月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
◆职业接触限值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接触,对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
◆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浓度、浓度和浓度三类。
◆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限值和限值两类。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是指以为权数规定的工作日、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是指在遵守前提下容许短时间(min)接触的浓度。
◆最高容许浓度是指在一个工作日内,和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超限倍数是指对于未制定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倍数值。
◆工作场所是指劳动者进行、并由用人单位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所有。
◆工作地点是指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而或的岗位或作业地点。
◆工作场所操作人员每天连续接触噪声8h,每周工作5d,噪声职业接触限值为dB(A)。
◆对于操作人员每天接触噪声不是8h的场合,或每周工作时间不是5d,可根据实际接触噪声的时间,计算8h或40h 。
◆超高频辐射是指频率为或波长为的电磁辐射。
◆高频电磁场是指频率为,相应波长为范围的电磁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2.物理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热辐射、高湿
和低温等。 (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 (3)噪声、振动、超声波、次声等。 (4)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高频
电磁场、微波、激光等。 (5)电离辐射:如 X-射线、γ-射线等。
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第二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念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类 职业病危害因素,又称职业性有害
因素,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 健康的、存在于生产工艺过程以及劳 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统称, 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与职业病病种相对应:
粉尘类、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化 学物质类、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导致职 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 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肿瘤的危害因素、 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10类。 《职业病目录》115种(2019)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132种(2019)
特点:适用范围广,可用于测定各种毒物和各类 样品,测定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精密度好。
我国已颁布的职业卫生标准检测方法中以实验室 检测方法为主。实验室检测的缺点是检测所需时 间较长,加上样品的运输,所需时间更长。
第三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程序
项目委托
现场调查
检测方案制订
检测前期准备
现场采样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念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主要包括: 1.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2.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的空气检测
3.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的生物检测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利用仪器设备对工作场所噪声、高温、 振动、射频辐射、紫外光、激光等物 理因素的强度及其接触时间进行测量, 以评价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和劳 动者的接触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生产场所设计不符合卫生要求或卫生标准, 如厂房矮小、狭窄,车间布置不合理(有 毒和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等;
2.缺乏必要的卫生工程技术设施,如没有通 风换气或照明设备,或未加净化而排放污 水;缺乏防尘、防毒、防暑降温、防噪声 等措施、设备或有而不完善、效果不好;
3.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太阳辐射;
职业性有害因素
按来源分类: 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2.物理因素 3.生物因素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1)常见的工业性化学毒物: 工业生产中,作业工人所接触的生产原料、中间 体、辅助剂、成品、副产品、杂质和废弃物等。 ①金属与类金属,如铅、汞、锰、镉、铬、砷、 磷等。 ②刺激性气体,如氨、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光气、硫酸二甲酯、臭氧等。 ③窒息性毒物,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 ④有机溶剂,如醇类、酯类、氯烃、芳香烃等。 ⑤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 ⑥杀虫剂,如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和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等 。
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的空气检测
是指在一段时期内,通过定期检测工 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以评 价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和劳动者 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 响。
主要针对化学毒物和粉尘 如TWA,STEL的测定。
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的生物检测
是指在一段时期内,通过定期地检测人体 生物材料中有害物质或其代谢物的含量 (浓度)或由它们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 以评价劳动者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及可能 的健康影响。
(2)光谱法 (3) 色谱法
现场检测
现场检测是指利用便携直读式仪器设备在 工作场所进行实时检测、快速给出检测结 果,适用于对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作 出迅速判断。例如,事故检测、高毒物质 工作场所的日常检测等。
常用方法有检气管(气体检测管)法、便 携式气体分析仪测定法、物理因素的现场 测量等。
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最高容许浓度 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 超过的浓度。(MAC)
超限倍数 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 PC-TWA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min)
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A的倍数值。
采样点 个体采样 采样对象 定点采样 采样时段 采样时间 采样流量 短时间采样 长时间采样 标准采样体积
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2)生产性粉尘: 工业生产过程中,对固体物料进行破碎、研磨、 熔融,粉料的装卸、运输、混拌以及气态物质的 升华、氧化等操作时,都可能接触生产性粉尘。 矽尘、煤尘、石墨尘、炭黑尘、石棉尘、滑石尘、 水泥尘、云母尘、陶瓷尘、铝尘、电焊烟尘、铸 造粉尘、其他粉尘
现场检测
检气管法:
将浸渍过化学试剂的固体吸附剂制成指示剂, 装在玻璃管内,当空气通过时,有害物质与化学 试剂反应引起固体吸附剂变色,根据颜色深浅、 或变色柱的长度,并与事先制备好的标准色板或 浓度标尺比较后,即时作出定性或定量的检测。
可检测100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 特点:体积小、质量轻、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快
职业病危害因素,又称职业性有害因 素,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 康的、存在于生产工艺过程以及劳动 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统称, 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
工作场所: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并 由用人单位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所有工 作地点。
工作地点: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或进 行生产管理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岗位 或作业地点。
剂量; 5.一个毒物只有1~2个评价指标; 6.结果的解释明确 7.评价指标:PC-TWA,PC-STEL,MAC
生物检测的特点
1.适用范围小,可检测的毒物少; 2.操作较难、较慢; 3.适用于评价个体接触剂量,能反映个体差
异; 4.测定结果能反映经各种途径进入人体的剂
检测前期准备
(1)确定现场采样检测执行人员及各自任务分工。 (2)做好采样仪器和检测仪器的准备工作,选择符
合采样要求的仪器设备,检查其正常运行操作、 电池电量、充电器、计量校准有效期、防爆性能 等情况。
(3)做好采样设备的充电工作和流量校准工作。 (4)准备采样介质、器材、材料及相关试剂,确保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念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 求,利用采样设备和检测仪器,对生产过程 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检测与 鉴定,掌握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性 质、浓度(强度)及分布情况,评价工作场 所作业环境和劳动条件是否符合职业卫生标 准的要求,为制定卫生防护对策和措施、改 善不良劳动条件、预防控制职业病、保障劳 动者健康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职业接触限值
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反复接触, 对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 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是职业性有害 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
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 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PC-TWA)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在遵守PC-TWA的前提下,容许短时间 (15min)接触的浓度。(PC-STEL)
3.生物因素 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及蔗渣
上的霉菌等;医务工作者接触的传染性病源,如 SARS 病毒、艾滋病病毒。 炭疽杆菌:农牧民、家禽及野生动物管理人员、 动物皮毛加工人员等有接触机会,引起炭疽。
布氏杆菌:牧民、挤奶工、屠宰工、卫生检疫人 员等有接触机会,引起布氏杆菌病。
森林脑炎病毒:林业人员如伐木工等有接触机会, 引起森林脑炎。
(5)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规律、 存在状态、估计浓度等。
(6)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卫生防护设 施及其使用状况、个人防护装备及使用状况等。
检测方案制订
检测方案应包括利用便携式仪器设备对物 理因素的现场检测和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 样品采集两个方面的内容。
方案应包括检测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 种类)、有害物质样品采集方式(个体或 定点方法)、物理因素的检测时间和地点、 化学有害因素的采样地点、采样对象、采 样时间和采样频次等。
速和费用低等优点,但是检测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较差。
现场检测
便携式气体分析仪测定法: 采用以红外线、半导体、电化学、色谱
分析、激光等检测原理制成的便携式直读 仪器在工作现场进行的快速检测。 特点:有较高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 可用于多种有害物质的检测;仪器设备体 积较小,质量较轻,携带方便;操作简单 快速。 有标准方法:CO、CO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现场检测
物理因素的现场测量 : 使用便携式直读仪器,对工作场所噪声、
高温、振动、射频辐射、微波、紫外光、 激光等进行的测量。 特点:仪器设备体积较小,质量较轻,携 带方便;操作简单快速,有较高的灵敏度、 准确度。
实验室检测
实验室检测是指在现场采样后,将样品送回实验 室,利用更加精准的仪器进行测定分析的方法, 是目前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检测最常用的检 测方法。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的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 长、劳动休息制度不健全或不合理等;
2.劳动中的精神(心理)过度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如安排的
作业与劳动者的生理状况不相适应,或生 产定额过高,或超负荷的加班加点等;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由于光线不 足而引起的视力紧张等; 5.不良体位:长时间处于某种姿势,或使用 不合理的工具设备等。
生物材料:血、尿、毛发、呼出气等。 主要针对化学毒物,如血铅、尿铅、尿汞、
尿2,5-己二酮、尿苯乙醇酸、碳氧血红蛋白、 全血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等。
空气检测的特点
1.适用范围广,可测各种毒物; 2.操作较易、较快; 3.适用于评价工作场所空气质量,不能反映